戰後日本社會經過哪些發展階段
『壹』 日本有何發展史
在我國隋唐時期,日本大概就是小村莊,不值一提。之後就有個大和部落發達了,出現了天皇,之後又出現了三個朝代飛鳥、奈良、平安京,之後就是各地大名崛起,再之後就是近代日本。
『貳』 二戰後日本經濟的四個階段具體是怎麼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經歷了戰後經濟恢復、經濟高速發展、經濟低速發展、長期經濟停滯這四個階段。
一、戰後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
日本窮兵黷武,侵略亞洲、挑起太平洋戰爭的結果,不僅給亞洲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且使國內軍事經濟畸形發展,國民經濟疲憊不堪。
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壞。
盡管戰後的經濟恢復經歷了很多困難和曲折,但從總體上看,無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1955-1972年)
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
(1)、神武景氣(1954年11月-1958年6月):景氣持續了31個月,實際經濟增長率1956年度7.5%、1957年度7.8%,1958年降為6.2%。
(2)、岩戶景氣(1959年4月持續到1962年10月):景氣持續42個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實際經濟增長率也分別達到了9.4%、13.1%和11.9%,1962年降為8.6%。
(3)、伊奘諾景氣(1965年11月-1970年7月):景氣持續期間為57個月,1966-1970年度,實際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0.2%、11.1%、11.9%、12.0%、10.3%,1971年降為4.4%。
如此長時間的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三、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
經過第一次石油沖擊和戰後第一次負增長,日本經濟就由高速增長轉為了低速增長。1976、1977、1978年度各為4.0%、4.4%和5.3%,與高速增長時期比,還不及1965年經濟危機時5.7%的水平。
盡管如此,但1978年後已擺脫了蕭條的影子,景氣確實是處於上升階段,企業的收益也增加了。
這一期間,除個別年份外,日本實際經濟增長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動不大,而且與其他發達國家比仍屬於增長最快的國家,所以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穩定增長時期。
這一階段有個平成景氣,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頂點。平成景氣從1987年6月到1991年2月,共持續了51個月,僅次於伊奘諾景氣的57個月,是戰後第二個持續時間最長的大型景氣。
在平成景氣期間,日本經濟繼續保持了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最高的經濟增長率。這時,日本經濟就達到了戰後的頂點。
四、長期經濟停滯階段(1991-至今)
1989年12月29日,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日經平均股價曾高達38915日元,而1990年10月1日卻跌破了2萬日元,為19781日元,跌幅達49%。
由此,東京股票市場的時價總額就像泡沫一樣消失了270萬億日元。這一天被稱之為「黑色星期一」,也是泡沫經濟開始崩潰的起點。
泡沫經濟崩潰後,隨著不動產公司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破產增加,銀行的不良債權也就大量增加。在此期間,日本經濟出現了三大過剩,分別是設備過剩、房地產過剩和人員過剩。
由於泡沫經濟崩潰及其後遺症的影響,日本經濟從1990年3月起,就陷入了泡沫經濟崩潰蕭條。
泡沫經濟崩潰蕭條一直持續到1993年10月,共持續了32個月,超過了迄今為止10次經濟蕭條平均的14個月,僅次於1980年-1983年經濟蕭條的36個月,是戰後第二個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蕭條。
(2)戰後日本社會經過哪些發展階段擴展閱讀:
日本經濟在泡沫經濟後成長率一蹶不振,21世紀初期有回溫現象,但是失業率並沒有顯著下降,多數成長率還是來自大企業的資方獲利。
日本經濟長期處於發展停滯階段,也帶來以下問題:
1、產業空洞化:1980年代以後,由於日元升值引發人力成本提高,許多工廠遷移到海外,導致產業空洞化現象。
近幾年,一些企業在日本設立研發中心和生產據點,以防止技術外流和保持競爭力。不少人提倡將企業遷回日本。
2、金融效率低下:泡沫經濟期間由於融資過剩而後續實際抵押品(房產和土地)價值遽減。銀行因此負擔巨大不良債權至今。
3、創業困難:比起歐美在日本創業較難.要探究原因,許多人會舉出因為在日本只能向金融機關借錢.沒有創業經驗的人要向金融機關借錢相當難。即使借到,利率也很高。
萬一創業失敗就必需背負大量負債。針對這問題,日本政府於2004年修改法令,建立起一元也可以創業及種種經營支援的體制.但是效果還是未知數。
4、貧富差距:資本主義常見問題日本社會也發生,由原來以中產階級為社會主流,轉變為富裕與貧窮兩個極端(中產階級逐漸消失)。
5、首都過密與地方過疏:由於工業,特別是出口貿易的高速成長,人口逐漸從農村流入到城市,特別是首都圈。產生了人口過疏的現象,而城市則出現人口過密。
為此,日本建設了全國高速路網,在地方興建醫院和學校等公共設施。持續的大規模公共建設扭轉了地方的衰退局面。
6、公共債務龐大:日本公債自2006年達八百三十二兆日圓(約七兆美元),約為GDP170%,北海道夕張市亦成為日本首個地方都市因過度擴張支出而宣布破產的政府機關。
7、勞動環境:日本引以為傲的沿革性職場倫理和終身僱用制,隨著泡沫經濟和M型現象而崩潰,類似打零工的「派遣人力」也應運而生。
雖然日本有亞洲相對完善的勞工退休計劃,但是勞動環境持續惡化是不爭的事實。
8、日本經濟及財政面臨艱難抉擇:日本新任領導上任後,面臨著解決通貨緊縮以及刺激經濟需求的全新嘗試。
因此「安倍經濟學」是否可以拯救日本經濟,並且使該國財政管理以及社會保障體系重新恢復信心呢?日本經濟及財政面臨艱難抉擇
『叄』 二戰後日本的發展史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從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就《激盪的百年史》,總結日本民族如何戰勝困難、目光遠大、勇猛進取、善於學習、追求完美。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三位導師。第一位導師是道奇,他教導日本人要發展經濟,首先是穩定貨幣金融,將日元與美元匯率固定於360日元。第二位導師是戴明,全面質量管理之父也。德魯克說,質量管理是美國人發明的,但完美運用、臻於化境的卻是日本人。第三位導師就是德魯克自己。他教會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戰略和實施目標管理。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德魯克與吉田茂英雄所見略同。二師皆以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而中國人弄虛作假、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是當今中國社會之普遍心理。與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相比是不是還有很大的差距?!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
二戰結束後,在美國佔領軍的監督下,日本進行了歷史上第二次教育改革.這次教育改革是繼明治維新後進行的又一次全面、徹底的教育改革.通過教育改革,培養了一大批中、高級科技人員,以及適應技術革新需要的熟練勞動力,這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推動日本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同時,也為日本經濟起飛,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原因很多,但有一點我們不可不知:
《財經時報》推出的《二戰期間日本掠奪亞洲國家黃金揭秘》,引起各界廣泛關注,這一報道來源於《黃金武士》一書。
這本由美國作家西格雷夫夫婦用18年時間收集資料,追蹤案件,寫就而成的《黃金武士》一書中披露了日本在二戰期間從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掠奪價值上萬億美元黃金等財寶的駭人內幕,震驚世界。
書中講述的「山下黃金」的故事自1945年日本投降後就一直在民間流傳:當日本快要投降的時候,菲律賓的一些島嶼上,一群勞工還在地下沒日沒夜挖著不知何用的隧道。幾天之後,成噸的黃金和財寶被運往那裡掩埋,永遠地掩埋。當那些工人剛要爬上地面的瞬間,一聲巨響,然後便是一片死寂。一切成為永久的秘密,只留下一個叫做「金百合」的傳說。
「傳說」與史實之間一直沒有得到學界和官方的澄清,但按書中披露,中國無疑是那場戰爭中受傷害最大的國家,日本所掠黃金的很大一部分也是從中國搶去的,而東北地區是在那場侵略戰爭中被日軍佔領時間最長、受害最深的地區,那麼,那筆驚世駭俗的「山下黃金」中究竟有多少是從東北掠走的?日本究竟掠走東北多少黃金?
連續幾日,本報記者尋訪國內及東北有關專家、學者,並從當時東北地區最大的金融機構――東三省官銀號和當時最著名的民間銀行――邊業銀行入手,試圖揭開日本掠奪東北黃金之謎。但所有被采訪者一致表示,由於當年日本刻意掩蓋這些事實,其所掠走的黃金等財寶要遠遠大於目前公布出來的數字。
一場瘋狂的掠奪
沈陽地方誌專家伯金地:東三省官銀號內66萬斤黃金被日軍掠走
現在的工商銀行沈陽分行瀋河支行所用的建築,就是百年前的東三省官銀號的老宅,這幢屹立在沈陽城朝陽街長安寺巷上的老建築前,石獅下一塊石碑記載著東三省官銀號的身世。
東三省官銀號在光緒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成立,鼎盛時期在全國設有分號99處,是當時東三省最大的地方銀行,由東三省巡使張作霖操控,奉軍六次入關都是以東三省官銀號為經濟後盾。張學良將軍在東北主政期間,正是依靠東三省官銀號整頓了東北金融秩序,穩定東北幣制。
「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全境淪陷,日本關東軍每到一處首先搶占的就是交通運輸線和金融機關。
當時東北地區主要的金融機構有:東三省官銀號,東北地方政府的官辦銀行,資本2000萬元;邊業銀行,奉系軍閥勢力設立的,資本525萬元;吉林永衡官銀行,省政府的金庫,資本1000萬元;黑龍江省官銀行,資本200萬元。四銀行還在沈陽設立了「遼寧省城四行號聯合發行准備庫」,以及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在東北的分支機構。該四銀號是東北金融界的決定力量。
「九·一八」事變次日,東北地區最大的金融機構――東三省官銀號被日軍佔領,日本人如獲至寶,在門口貼上「擅入者槍斃」的字樣。當日晚間,日軍用載重汽車將官銀號內的現大洋運走。
據後來瀋河支行的資料記載,東三省官銀號被日軍佔領,庫內存有的66萬斤黃金和200萬元銀元被日軍劫走。由於數字巨大,就連當時負責編寫瀋河支行門前石碑說明的趙建宏都對記者說,「我當時也有點兒懷疑,畢竟這個數目太大了。」此後,趙建宏也到省市檔案館查閱過相關資料,但是並沒有權威和統一的說法。見過當年東三省官銀號金庫的趙建宏說,地上和地下的金庫共5個,每個達300到400平方米,「那是相當大的金庫,也說明當時的財力相當雄厚。」趙建宏提供,66萬斤黃斤這一數字,來源於從事沈陽地方誌工作的伯金地的《東三省官銀號始末》,而伯金地也是貨幣研究專家,當時趙建宏對此數字表示懷疑時,伯金地曾斬釘截鐵地表示不會錯的。
與趙建宏的初始懷疑相一致的是,沈陽市文史研究館編寫的《沈陽歷史大事本末》一書對當年日本人從東三省官銀號掠走的黃金記載為16萬兩,而有關媒體還有16萬斤的說法,可以說相差很大。
但是直到現在,曾在沈陽市地方誌辦公室工作過的伯金地仍堅持「66萬斤黃金」這一數字,「當年也是經過多方面考證的,而且數字來源主要是《奉系軍閥的官僚資本》一書」,該書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一百多頁的小冊子,對當時的記載非常詳細。」「日本佔領東三省官銀號時,張學良沒來得及運走那麼多錢幣,根據奉系當時的財力,這個數字也是可能的」,伯金地說,「從史料看,當時日本人把一部分黃金運回本國,另外很大一部分則轉移到長春,為偽滿洲國籌備資金。」
百歲原邊業銀行老員工孫競寰:7000兩黃金不翼而飛
今年100歲的孫競寰老人從1927年就在沈陽從事銀行工作,他先後在張作霖的邊業銀行、日本人的偽滿洲中央銀行、國民黨開辦的「中央銀行大南門支行」工作過。「其實,這幾家銀行都是一家銀行,就在現在的大南門」。
孫競寰記憶力很好,「邊業銀行是張作霖開辦的,它與官方的東三省官銀號都是東北最大的銀行」。
「邊業銀行也對外」,孫競寰說,1927年邊業銀行成立他就在這里工作,是負責存放款的組長,那時他才20出頭。
孫競寰說,「九·一八」事變之前,銀行每天熱熱鬧鬧,生意很好。為了鞏固紙幣的作用,銀行從上海購買了7000兩黃金,作為儲蓄金。
「黃金裝在7個大木箱里運來,每個箱里裝1000兩。」
孫競寰說,這些黃金在日軍進來前一直放在銀行里,也沒有被兌換。當時的紙幣是銀本位的,100元可以換100塊現大洋,但是不能與黃金兌換。
「九·一八」事變後,這家銀行被日本人控制,改名為「滿洲中央銀行」。孫競寰也被調往牡丹江分行工作,直到1935年回來。
回來後他發現這筆鎮店之寶7000兩黃金已經不翼而飛了。作為親歷日本統治下的銀行工作者孫競寰還目睹了日本在東北建立殖民地金融體系,統一幣制,使東北的金融機關和偽幣成為日本金融機關和日元的附庸,以便使日本壟斷集團對東北輸出資本,進行掠奪服務。為支持日本帝國主義擴大戰爭,偽滿洲中央銀行還大量積聚資本,集中投放給重要的產業部門,擴充軍事工業,掠奪物資資源。
吉林學者李重:日本大肆掠奪我東北金銀用於作戰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了沈陽、長春、吉林、齊齊哈爾等城市,日本為了操縱東北的經濟命脈,首先奪取東北的主要金融機構,即東北三省的官銀號、吉林永衡官銀號、黑龍江省官銀號、邊業銀行和遼寧省城四行號聯合發行准備庫、中國銀行、中國交通銀行分行等金融機構。除黃金外,關東軍還搶走了張學良存在邊業銀行中私有黃金七八千兩和古玩字畫等。有日本侵略者供認,從「四行號」中掠取的資金達1.4億元。這些銀號的附屬事業投資額高達3800餘萬元,亦全為日軍掠奪。
民間的財富也未能倖免。張氏帥府被佔領。後來,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把從帥府洗劫的張學良家產裝了兩火車,運到北平試圖交還給張學良,張學良怒不可遏地說:「這樣待我,等於羞辱我,你把我的東西拿回去!不拿,我全在火車站燒了,羞辱你。你要還,還給我東北三省,我東北三省比你日本四島還大呢!」
從「九·一八」事變到日本投降的14年間,在瘋狂侵略中國的同時,日本對中國進行了世界侵略史上極為罕見的掠奪與破壞。
日本為吞並東北四銀號,壟斷金融,控制國民經濟,積極籌劃設立偽滿銀行。1932年7月1日,偽滿中央銀行總行、支行共128個單位正式開業,「滿鐵」的社員被充斥到銀行進行監管,從此原有四銀號被撤消。
偽滿中央銀行是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的「國家銀行」,是地地道道為日本侵略者服務的,是完全依附於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銀行,是日本侵略者掠奪我國財富的工具。偽中央銀行受關東軍的全面控制,它為關東軍提供軍費和籌集軍需物資。日本銀行在偽行內設有參事室,監督該行的活動,實際上偽中央銀行是日本銀行的特殊分支機構。
日偽統治者利用偽滿中央銀行,實行殘酷的貨幣、信用受理。它參與制定經濟金融方針、政策,壟斷貨幣的製造和發行,壟斷東北的金融市場。
著有《偽滿洲國貨幣研究》一文的長春學者李重說,侵華期間,日本大肆掠奪我東北金銀及其他金屬貨幣,一手收買東北所產之黃金、白銀及現大洋等,再運往英美日各國,換取外匯購入戰爭之必需物資,資助日作戰。
一項仍是空白的研究
專家稱日寇掠走的黃金數量至今仍是個謎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編審卞修月,長期從事抗日戰爭人員及財產損失研究。他向記者表示,目前國內相關研究還是空白。遼寧省社科院歷史所的相關人員也表示,專門研究日本經濟侵略造成東北財產損失的相關資料已很難查找。
二戰期間日本到底從東北掠奪多少黃金?記者找到大量資料和有關專家都無從考證。
省委黨校劉貴田教授說,現在已知的一個數字是,1941年日本侵略者運回國內的黃金數量為2300餘萬克黃金。
1937年至1940年是日本侵略者對偽滿經濟實行全面統制掠奪時期。日偽統治者從1937年起實施產業開發5年計劃,進行全面的經濟掠奪,變東北為其擴大侵略戰爭的物資供應基地。在這個5年計劃中,1937年計劃開采黃金4230公斤,最終生產了3709公斤;1938年也是生產了3000多公斤。
為什麼沒有日本侵略者掠奪黃金的准確數字呢?「九·一八」研究會會長王建學教授認為,是日本侵略者有意銷毀證據的結果。
現在我們可以查到的日本侵略者掠奪沈陽煤炭、鋼錠、鋼材、鋁、液體燃料等物資的數字,也是不完整的,至於像黃金珠寶一樣貴重的東西,屬於絕密,只有當時的日本高層了解。
他進一步解釋說,在1931年前,日本掠奪的物資張作霖都能掌握。因為物資只能從大連出口,通過滿鐵運輸。而「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又開發出經丹東走朝鮮釜山回國的通道,且日本已經控制東北,運輸物資的數量以及運送什麼則全由他們說了算。
王教授還表示,日本戰敗後還銷毀了大量的文件記錄,被掠走的黃金數量至今仍是個謎。估計億
日本以技術立國,技術力是比GDP更加重要的指標。GDP可能被地震一瞬間摧垮,如果技術力還在,則經濟的根本還在。如果技術力被摧毀,多大的GDP也會隨風而逝。至於什麼是技術力,有很多指標衡量,如國民識字率,技術工人數量,各門類專業人才,鋼鐵、機械、化學、電子等基幹產業的規模和技術水準等,可以通過大量的數據圖表來表示。日本學者做學問時比較喜歡比較技術力,他們認為這才是經濟的根、真正的經濟。
日本和經濟密切相關的有兩個組織:政府有個經濟企畫廳,相當於中國的計委;還有個民間組織——產經聯(經團聯)。產經聯是由日本的大企業互相持股組成,實質上是日本政府的「政府」(關於產經聯和日本政府的關系,我將在有關日本政治經濟體制的章節中專門講述)。產經聯里的大企業是日本的基幹企業,是日本技術的精華,是日本經濟的基礎和骨骼。
產經聯有個鐵律:如果基幹工業沒有發育好,即沒有準備好相應的技術,改善生活是對民族的犯罪,再大的市場需求也得等待。如果誰敢破壞基幹工業,求得暫時的生活改善也是對民族的犯罪。基幹工業出問題,政府必須出錢修補。
產經聯在1945年是如何使日本奮飛的呢?糧食不足,在產經聯的操縱下,政府得給學校派免費午餐,保障教育。大量工人失業,不能使他們荒廢,產經聯就通過政府組織他們上山下鄉去種樹,還要組織已經積累了數十年的技術人員把技術儲備轉化為民用技術。當基幹產業還不完善,即「骨骼」沒有發育好的時候,技術遭遇瓶頸,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產經聯則堅決壓制需求,堅持把資源投入重工業。一面要組織人員攻關,同時向國外敲詐:「你如果不賣,以後就沒得賣了。」產經聯在工業化過程中堅決限制外國產品進入。就這么「挺」著,讓基幹產業的「骨骼」逐步完善,產能逐步增長。在此之前人民的消費需求只能耐心等待。就這么艱難前行,經過十餘年的艱苦奮斗,「骨骼」逐漸強壯,一飛沖天,完成由蛹化蝶。
產經聯不面對普通消費者,只對整個民族,規劃整個民族經濟的大廈和發展方向,給其他企業提供基礎原料和先進技術,是它決定了這個民族是一流工業國家還是刷盤子的角色。
毛澤東指出,中國要做超一流的工業化國家,打基礎和骨骼非常重要,所以傾全力發展基幹工業,發展各種尖端技術,抓緊後備人才培育。整個操作手法與產經聯一模一樣,不同的是,產經聯用資本,他用權威。
中國當時已經能夠提供各種類型的消費品,但有技術瓶頸,產能受限制。應該逐步攻關,並向外敲詐關鍵技術,人民繼續忍耐,讓消費帶著工業「骨骼」逐步完善,艱難並痛苦地由蛹化蝶。但是主流經濟學家的「比較優勢」理論則與這種方向背道而馳。
1991年,俄羅斯民族也開始了再出發的行程,但是抱著金山壓斷了脊樑,無數頂尖人才流落異國他鄉。
清貧是可貴的美德,土地資源錢財是身外之物,知識和技術才是寶貴的財富,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
『肆』 日本的戰後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對峙的國際形勢是顯而易見的原因,日本企業因而獲得源源不斷的軍需訂單,從而為戰後日本經濟的恢復提供了強有力的刺激。
二、出於抑制日本並與蘇聯對抗的考慮,美國一直以其核力量和海軍、陸軍保護日本本土和海上航道。這意味著,日本得以將大量經費從高額國防開支中轉移出來,為其工業和技術發展提供更多資源。
三、晚至經濟早已「起飛」的20世紀80年代,日本年均國防開支僅116億美元,而同一時期法國、英國、西德為210至240億美元,美國更高達2390億美元。按人均計算,1983年每個日本居民只需為防務支付98美元,而英國人為439美元,美國人為1023美元。
(4)戰後日本社會經過哪些發展階段擴展閱讀:
日本戰後70年的經濟增長主要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的高速成長,70年代前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的穩定成長,以及90年代之後股票等泡沫崩潰的「失去的20年」,日本陷入被稱為通貨緊縮的低速增長。
而日本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起點是1956年。當時已超過了戰前的經濟規模,日本政府的經濟白皮書中也記錄到「已經不是戰後」。冰箱、洗衣機和黑白電視這「三件神器」銷量驚人,豐富的勞動力對生產和流通構成支撐。
在經濟迅猛增長的背後,扭曲也出現擴大。大氣和水污染日益嚴重,由於增發國債,日本政府的債務出現膨脹。20世紀90年代之後,日本經濟經常陷入負增長。經濟刺激的資金和債務不斷增長,遠遠超過稅收收入,加劇了財政的惡化。
『伍』 戰後日本經濟分幾個階段,每階段的特點是什麼
一.日本經濟的改組和恢復階段(1945年-1955年) 從1947年開始,在麥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開始進行戰後經濟的重建工作。這種經濟重建,是從實行「傾斜生產方式」開始的。所謂「傾斜生產方式」,就是在資金和原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復和發展煤炭生產,用生產出來的煤炭重點供應鋼鐵業,再用增產的鋼鐵加強煤炭業。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鋼鐵擴大再生產的能力,並以此為杠桿,帶動整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根據這個經濟發展戰略,日本政府專門設立了「復興金融公庫」。在1947-1948年中, 日本即向煤炭業發放了475億日元貸款,占據該公庫全部貸款總額的36%。1946 年日本產煤2274萬噸,而1947年則達2932萬噸,增長近30%;同期的鋼產量也增長了21 %。到1948年,日本即出現了初步的經濟好轉跡象。與此同時,日本的經濟恢復得到美國的大力扶植。二戰結束後,美國對日本實行了單獨軍事佔領。之後,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國對日本推行了旨在鏟除其軍國主義社會經濟基礎的民主改革。如在政治和軍事上,修改了日本憲法,廢除了「天皇制」,並規定日本不得保持陸、海、空軍及其它進攻性軍事力量,軍費開支不得超出國民生產總值的1%。 經濟上也施行了三大改革,即「農地改革」、解散財閥和勞動立法。同時,在朝鮮戰爭中,美國還向日本提供了巨額的軍需訂貨。因此到1955年,除「外貿」一項外,日本的主要經濟指標基本達到或超過了戰前最高水平。這10年時間(即1945年-1955年),是日本經濟的改組和恢復階段。 二.日本的經濟高速發展時期(1956年-1973年) 1956年-1973年,日本進入其經濟高速發展時期。1956年,日本進入以趕超先進工業國家為目標、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歷史新時期。這一時期,日本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10%以上,工業增長率則平均達13.6%。這種長期、持續的高速增長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在此時期,日本工業生產增長8 .6倍,對外貿易從1965年開始出現順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長3.5倍。這 18年時間( 即1956年-1973年),日本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成功實現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遠航」。所謂「經濟奇跡」主要是指日本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
三.經濟穩定增長時期(1974-1990年)
但進入70年代中期以後,從1974年開始至今,日本經濟進入低速、穩定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由於同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使日本的經濟危機、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交織迸發,因此不得不在經濟政策和產業結構上進行適當調整。盡竹這一時期日本的經濟增長率下降到5%左右,並一度(1993年)山現負增長, 但其經濟總量卻一直處於美國一國之下,在發達國家中居於第二。
七八十年代, 全球范圍內發生的幾件大事嚴重影響了日本的經濟發展。 一是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 引發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 二是 1973年底到1975年,西方世界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普遍經濟危機;三是 1979 年到 198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發的經濟危機。經過這「兩次經濟危機」和「一次石油危機」 ,日本經濟發展的速度急劇下降。八九十年代,由於受全球經濟形勢不景氣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經濟繼續下滑,並引起日本內閣的頻繁變更。為了扭轉本國經濟低靡狀態,近年來,在新的國內國際形勢下,日本開始對其產業結構進行根本性改造,即用消耗資源少、附加產值高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取代大量消耗資源、消耗勞動和產生公害的重、化工業。同時,在經濟政策上也作了相應調整,即一方面鼓勵壟斷資本擴大資本輸出,把能耗高、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車、電子、精密機械、航空、原子能等工業部門的發展。另外,不斷加大科研投資力度,堅持「科學技術立國」,努力邁向「自立自主技術時代」。預計,在新世紀初期若干年裡, 日本在新興產業領域將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並在較長時期內穩居於「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上。
『陸』 請介紹一下日本詳細的戰後發展史
日本的發展史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要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人口素質,防止兩極分化,自強不息。中國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需要借鑒日本的發展經驗
日本擁有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積和極為匱乏的自然資源,卻創造了17%的世界財富。筆者隨團到日本研修和考察,在領略世界經濟大國的富裕、發達和文明程度的同時,切身感受到我們在許多方面需要向日本學習。其中,最讓我們感慨和深思的是日本低起點、快速度的發展史!
19世紀中葉之前,和中國一樣,日本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沒有接觸到歐洲的新興文明。1853年,美國軍艦開進了日本港,日本國門從此被打開。日本政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成為被壓迫的國家和民族。自此,國內矛盾觸發,幕府統治結束,明治維新開始。明治政府推行「富國強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綜合國力,也將日本引上了與西方列強為伍、競相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1945年,日本戰敗,整個國家經濟陷入崩潰邊緣。其後,在以美國為主的外力下,日本開始了國家改造和經濟復甦。1960年開始,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今天,日本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我們不能否認,日本創造了一個奇跡。考察日本的發展史,結合在日本的見聞和感受,筆者認為以下幾點經驗對中國的發展應當有所啟示。
改革和創新是發展的靈魂
不斷改革和創新,為日本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歷史上,日本曾為中華文明所折服,虛心向中國學習,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當國門被西方列強打開後,日本看到了西方文明,又虛心向西方學習。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了100餘人的考察團,赴歐美進行了歷時22個月的考察訪問,對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司法機構、教育體系等進行了詳盡的調查研究。我們參觀日本參議院時,見到大廳里矗立著當年的考察團團長,後來的四任首相、三任樞密院議長的伊藤博文的銅像,日本人民至今沒有忘記他。西方取「經」後,日本開始了深層次、全方位的自我革新,很快走上了發達的資本主義道路。二戰後,日本又開始向美國學習。20世紀50年代,日本派出大批青年赴美留學,多數學生學成後回國。從當今的日本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他們已將東方和西方文化融為一體,善於兼收並蓄,勇於變革創新,虛心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為日本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使日本最終確立了世界經濟大國的地位。
全面提高人口素質是發展的戰略選擇
日本是個非常重視人口素質的國家,總人口1.27億左右,人口密度是我們的2.5倍。在東京等大城市,購物、就餐等生活都需要排隊。日本人無論在車站、超市或其他地方都自覺地排隊,這種意識體現了日本國民的素質。日本把國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質上,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體系。日本的教育制度與我國相似,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初中以下為義務教育,入學率為100%,高中升學率為96%,大學升學率為50%。20世紀80年代,日本就提出了終身教育的問題。1990年日本制定實施《終身教育法》,以促進形成學習型社會。日本教師的地位很高,公立學校的教師列入公務員行列,其工資高於政府一般的行政官員。筆者認為,與日本相比,中國人口多確實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但不能把它看成一個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把一切問題都歸於此,怨天尤人;而應當在毫不鬆懈地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同時,下大力氣抓好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的義務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質。
防止兩極分化是日本始終堅持的發展道路
有數據顯示,與美、英、德、法等國比較,日本的犯罪率最低。這與日本注重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有關。日本戰後的飛速發展階段,雖然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但由於國家採取的措施得當,社會沒有形成兩極分化,並逐步消除了城鄉差別和區域差別。據有關機構調查,日本居民認為自己的生活狀況與別人比較處於中檔的比例,其滿意度1958年為72%,1979年為91%,1989年為87.3%。多數日本人認為,自己所處的是一個「平等社會」、「無階層社會」、「同質社會」。日本消除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維護社會公平是日本二戰後始終堅持的發展道路。日本戰後的發展史很注重社會成員收入差距的縮小。日本解決收入差距的途徑主要有:一是建立比較平等的工資體系,企業內部的管理層與普通員工的工資差距較小;二是對農戶、個體戶、中小私營企業的個人所得征稅率較低;三是個人所得稅遞增率高,在日本,你如果擁有1億日元,實際上只有3000萬可以支配。
自強不息是日本的民族精神
忍辱負重、自強不息,已經固化為日本民族的優良品格。許多日本人對軍國主義侵略史已經「淡化」,這已經引起國際公憤;但是,他們對自己戰敗時的慘狀卻記憶猶新。江戶東京博物館內,不僅存有當年東京等地被炸情況的圖片和錄相,還有專門製作的一些場景模型,他們教育後代不要忘記「悲慘的過去」。與日本人交談,提到日本歷史,他們總會滔滔不絕地講述被美軍轟炸的情景。可見,這些已經深深紮根於他們的思想和情感,成為激勵其奮發圖強的精神動力。翻開日本近代史,可以看到這個國家變化發展的軌跡:閉關鎖國導致了民族屈辱,由民族屈辱而富國強兵,富國強兵之後便對外侵略,對外侵略險些造成國家破碎,戰後的日本又在廢墟上再次騰飛。50多年來,日本因戰敗而迎來了和平,被佔領而實現了民主改革,失去了在國際事務的發言權而取得了經濟高速增長的成功。這些變化發展盡管有外力在起作用,但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其面向未來、忍辱負重、自強不息的精神,不能不讓人贊嘆。
中國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正處於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中國在積極發展自身的同時,需要積極借鑒日本發展中的有益經驗,我們要學會從日本的發展史中獲得重要啟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要吸收日本發展模式中的帶給我們的深刻啟示。[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碩士研究生]
資料鏈接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階段
日本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發展在戰後經歷了快速發展時期。這主要可分為四個階段。
經濟恢復期(1945—1955年)。戰爭毀滅了日本42%的國民財富,經濟混亂,物價飛漲,大量失業,通貨膨脹。藉助佔領軍的巨大影響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產以平息通貨膨脹,穩定國民生活」的政策,進行了經濟和社會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穩定了通貨膨脹,經濟開始恢復,1953年接近戰前水平。
高速增長期(1955—1973年)。18年間國民生產總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0倍多,年均增長9.8%。1966年追超英國,1967年追超法國,1968年追超西德,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僅次於美國,成為亞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經濟界的注目,被稱為「世界經濟奇跡」。
中速增長期(1974—1991年)。受兩次石油危機的打擊,日本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靠貿易立國的日本經濟被迫加快產業結構的重組和調整,重化工結構轉向知識密集型產品結構。這期間GDP年均增長4.3%,比高速增長期下降一半。
經濟危機並走出困境期。進入1992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出現經濟危機,1992—1998年實際GDP年均增長率僅為1%,其中1997、1998兩年出現負增長,但目前仍是世界經濟大國。受到企業效益恢復的刺激,設備投資逐漸復甦,僱傭及收入環境正在逐漸得到改善。由於企業的推動,日本經濟復甦的前景越來越明朗。
『柒』 求求大家,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進程是什麼呀分為哪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的主要內容
戰後,日本社會保障制度在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形勢下逐漸建立、發展和完善。變革中的日本社會保障制度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1、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初始階段
戰後,日本整個社會處於較為混亂的狀態,基礎設施嚴重欠缺、國民的生活水平較低,甚至無法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日本政府對此做出了及時的應對措施,對生活貧困者實行緊急救濟,盡快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在1946年制定了《生活保障法》,這為保障國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提供了嚴格的法律依據。隨著《兒童福利法》、《醫療法》、《身體障害者福祉法》的相繼制定,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有所拓展,在此過程中形成了社會保障制度的雛形。
2、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階段
20世紀50、60年代,伴隨著日本經濟高度增長,國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障制度也實現了快速的發展和系統的完善。1958年對《國民健康保險法》的改革以及1959年《國民年金法》的制定,標志著日本國民皆保險?皆年金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全確立,在相當程度上為所有居民提供了生活保障。之後通過相關法律制定和改革,實現了老年人的醫療費的免費化,年金制度改革也使得年金給付水平有所提升。這一階段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從以救濟為主發展到防貧,逐漸步入了全覆蓋、高給付的發展階段。
3、社會保障制度穩定增長的過渡階段
20世紀70、80年代,日本經濟高度增長時期已經接近尾聲,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進入了穩定增長的過渡期,從1982年開始,相繼對健康保險、年金制度、醫療等相關法律進行改革,逐漸改進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多層次、高水平、全方位的社會保障。
4、少子老齡化的背景下,社會保障制度的結構改革階段
20世紀90年代,人口少子老齡化快速發展,現 2019年報名公務員報考時間/條件/流程/科目/職位查詢 廣告 2019年報名公務員招考報考時間-報考條件-考試時間-職位表下載,在線查看, 查看詳情 > 那些150分+的上岸大神,到底都在用一些什麼資料? 廣告 「斬殺滿分言語的11大技法」「數量關系的9秒解題思維」「圖形推理的5種技巧」 查看詳情 > 役世代的保險費負擔逐漸加大,代際間不公平問題日益突出,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公共年金制度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伴隨著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經濟進入長期低迷時期,失業人口逐漸增加,政府財政支出大大增加。因此,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必須進行改革和完善,才能切合實際的構築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在該階段,社會保障制度全面進行改革,改革的力度加大,其中最為深刻的是2004年年金制度改革。一系列的改革使社會保障制度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少子老齡化急速發展、經濟長期不景氣的背景下,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面臨的挑戰也將不斷加大。
『捌』 日本從二戰到現在的幾十年裡是如何發展的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世界經濟史上最震憾人心的事件莫過於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重失敗後,卻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時間內異軍突起,一躍成為當時繼美蘇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工業國和經濟強國。是什麼促成了日本經濟的輝煌?要研究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史。
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大致分成四個階段:戰後復興期、高速成長期、過渡期和穩步成長期。
1.戰後復興期
戰爭結束後的日本經濟處於極度混亂和疲乏狀態, 工礦業生產水平只相當於1941年時的七分之一,嚴重的糧食危機和通貨膨脹遍及全國。當時支配日本的聯合國軍,以經濟的民主化和非軍事化為目標,重點實施了解散財閥、分散少數企業對經濟的控制權和確立勞動權等三項政策。在經濟環境有所改善後,美國開始將重點轉向幫助日本重建經濟。朝鮮戰爭爆發後,在日美軍的「特需」大大激發了日本企業的生產和投資活動,日本工業的潛在力量得到恢復和發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已基本恢復到戰前水平。
2.高速成長期(1955~1973年)
從1955年開始,日本經濟由戰後復興期進入高速成長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約二十年的高速成長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外部經濟環境方面, 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關貿總協定的要求,逐步放寬了貿易和外匯管制。1964年,日本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第八位條約國,即對貿易活動原則上不實行外匯管制。隨後,日本又開始著手資本流動的自由化,企業開始相互兼並。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消費品物價持續上漲和環境污染等問題開始困擾日本經濟和日本國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經濟的國際環境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
3.過渡期(1973~1985年)
1971年末,日元在維持了約20年的固定匯率之後第一次上調了16.8%, 從1美元兌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兌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貶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兌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原油價格爆漲了4倍, 各種初級產品的價格也隨之上揚。日元升值和國際商品價格上漲二重因素對原材料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經濟是個沉重打擊。1978年秋,日本經濟出現了復甦的徵兆。雖然在1979年又發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經濟滑坡、物價上漲的情況又有所發生,但由於較好地總結了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的教訓,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機帶來的不良影響,經濟沒有出現大的滑坡。80年代前半期,在經濟低速增長的前提下,日本開始建立健全財政制度、擴充社會資本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經濟政策的導向也由追求高速發展轉向追求經濟活動質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經常項目收支達492億美元。
4.穩步成長期(1985~)
在日本經濟實力穩步增長的同時,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實力則在相對下降。西方其它工業國要求日本分擔其國際義務的呼聲越來越強烈。1985年9月,西方7國財長作出了協調外匯市場的決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報告」(前川為當時的日本銀行總裁,又任產業結構審議會委員長,該委員會向內閣提交的關於日本產業結構調整的報告一般稱為「前川報告」) 出台,指出:為了適應全球經濟和發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須調整結構,以縮小貿易順差。「前川報告」的要點有:①擴大內需;②改變經濟結構,擴大對外直接投資;③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④推進日元的穩定化和國際化;⑤促進對外技術和經濟合作。「前川報告」對80年代後半期的日本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
居於對日本戰後發展史的了解,我們下一步就可以探討促成日本經濟輝煌因素了。各國諸多致力於企業經營管理研究的學者在考察研究了許多成功企業的經驗後一致認為: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企業經營的成功無不與他們建設了強有力的企業文化息息相關它推動日本企業實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經營,使企業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旺盛的技術消化能力、局部的改善和調整生產關系的能力以及適應市場的能力,激勵著企業全體成員同心協力地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努力奮斗。
另外,日本在二戰之後,由於美國首先提出了針對日本的「政治活動禁止法」,實際上就是解散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日本軍隊提供武器和補給的財團與消除日本人心中皇國神民與軍國主義思想,但是他們又以企業集團的形式重新復活起來,所以日本在戰後在經濟上得到迅速的發展,1980年,日經指數首次突破一萬點大關,但是在1989年的時候,泡沫經濟出現,裕仁天皇去世,平成天皇繼位,史稱「平成不景氣」,90年代,美國又在經濟市場上率先推出了抵制日本的政策,就是日元的貨率上升,由原來?USD:160YEN,到現在的1USD:80YEN,就是限制了日本經濟的發展,經過亞洲金融危機與石油危機之後,日本的經濟似乎沒有受到多大的動搖,但是現在亞洲鄰國的產品已經在國際市場上追趕他了,世界已經進入了信息化,小批量生產優質產品的時代,所以現在日本的經濟受到很大的威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戰後近五年內就投資668億美元來對日本自衛隊進行武裝,日本的自衛隊現在已經逐漸成為世界第三強大的軍隊。這對於想控制亞洲主導權的日本來說,是一個極好的條件。
『玖』 概述日本在二戰後飛速發展的過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經歷了戰後經濟恢復、經濟高速發展、經濟低速發展、長期經濟停滯這四個階段。
一、戰後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1946-1951年度,經濟增長率為9.9%,其中工礦業生產增長率為22.8%;1951-1955年度,經濟增長率為8.7%,其中工礦業生產增長率為11.3%。
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1955-1972年):
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
神武景氣(1954年11月-1958年6月):景氣持續了31個月,實際經濟增長率1956年度7.5%、1957年度7.8%,1958年降為6.2%。
岩戶景氣(1959年4月持續到1962年10月):景氣持續42個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實際經濟增長率也分別達到了9.4%、13.1%和11.9%,1962年降為8.6%。
伊奘諾景氣(1965年11月-1970年7月):景氣持續期間為57個月,1966-1970年度,實際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0.2%、11.1%、11.9%、12.0%、10.3%,1971年降為4.4%。如此長時間的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三、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
經過第一次石油沖擊和戰後第一次負增長,日本經濟就由高速增長轉為了低速增長。1976、1977和1978年度各為4.0%、4.4%和5.3%,與高速增長時期比,還不及1965年經濟危機時5.7%的水平。盡管如此,但1978年後已擺脫了蕭條的影子,景氣確實是處於上升階段,企業的收益也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