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繳獲的日本軍刀都在哪裡
Ⅰ 二戰時留在中國的日本名刀
好像有兩把一把在台北軍博一把在北京軍博,最有名的一把是長曾彌興正,真正的無上大快刀.台北的是日本南北朝的山城國信國
Ⅱ 日軍投降後,他們的武器去哪兒了
中國抗日戰爭持續了整整八年,中國軍民的英勇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做出了巨大的犧牲與卓越貢獻。日本戰敗後,中國作為戰勝國,與日本簽署了一系列條約,並規定其在中國的日本軍隊上交一切武器和戰備物資。然而,根據考察,這些從日本軍隊手中繳獲的戰爭物資大多被盟軍蘇聯所繳獲,而留給中國軍民的僅僅是很少一部分。現如今,隨著我國軍事實力以及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們的武器裝備早就不像當年那樣落後。但對於周邊國家的小心思,我們仍然要保持時刻警惕,不斷發展自身強大自我。
Ⅲ 那些被繳獲的軍刀
英軍在吉隆坡接受日軍的獻刀投降 從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軍突然強行登陸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基納巴魯到1942年1月11日攻佔馬來亞首府吉隆坡。直至英軍全線潰敗於1月31日退守新加坡。至此,日軍從入侵到佔領馬來亞共經過了50多天的時間。 然而風水輪流轉,隨著日軍宣布戰敗1945年9月13日,在馬來半島的吉隆坡,由日本南方軍第29軍司令官石黑貞藏中將帶領,向進至馬來亞的英軍指揮官簽定了投降書,並交出了武器並獻上佩刀向英軍投降。 注意下圖,投降的時候地上居然還有一把明治時期的19年式軍刀,可見日軍的軍刀的制式也是千差萬別 1945年9月,日本本州,栗原海軍基地,美軍接受日本海軍官兵投降。 1945年12月1日早上,塞班島最後的有組織的日軍部隊共47人列隊在投降儀式上,大場大尉向美軍Kurgis上校獻上日本軍刀,整個投降式是在嚴肅和平靜中進行的,被解除武裝的日本兵隨後被送入了戰俘營。 在中國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十時,受降典禮開始 日軍司令官根本博率領幕僚廿一員舉行獻刀禮 1945年10月6日上午9點,在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三軍團司令部大樓門前舉行天津日軍投降儀式。在日本宣布投降的前夕,八路軍已經佔領天津郊區, *** 軍隊則遠在四川。蔣介石下令城內日軍和偽軍不準向 *** 部隊繳械,並授權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天津接受日本駐軍投降。 1944年,攻克日偽軍碉堡後的八路軍戰士 1940年,陳賡(前左)率三八六旅攻克榆社城後的留影。 1974年,日本大學生、探險家鈴木紀夫在盧邦島找到小野田寬郎。後在老上司谷口義美少佐的命令下,小野田寬郎放下軍刀,成為二戰「 」最後一位放下武器的日本兵」。得到菲律賓當局赦免後,小野田寬郎回到日本。
Ⅳ 現在有哪些外國的頂級文物是被收藏在中國了
被收藏在中國的外國頂級文物:
畫作《列寧宣布蘇維埃政權成立》
弗拉基米爾·謝洛夫於1947年創作的《列寧宣布蘇維埃政權成立》。我相信學過歷史的同學對這幅畫一定是不陌生的,《列寧宣布蘇維埃政權成立》這幅畫在歷史書上是很常見的《列寧宣布蘇維埃政權成立》這幅畫相當於是《開國大典》,不僅是在我國的教科書上有影子,在東歐、越南等地區都有宣傳。
銅鍍金寫字人鍾
這是一座英國贈與清朝朝廷的一件寶物,鍾表是由英國著名的鍾表製造師威廉姆森製造。四層的機構,上面還刻有“萬壽無疆“的卷軸。人偶還會書寫“八方向化,九土來王”八個漢字。
Ⅳ 小英雄雨來中誰從戰場里繳獲了日本軍刀
1937年10月25日,時為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的劉伯承獲悉日軍二十師團的迂迴部隊向平定縣城開進,其運送軍械彈葯糧草的輜重部隊約千餘人在測魚鎮宿營。測魚鎮東部的七亘村一帶地形復雜,道路彎曲,正太公路由此通過。劉伯承判斷,測魚鎮之敵第二天必定經七亘村向平定縣城運送軍用物資,即令三八六旅三營利用七亘村一帶的有利地形,力求打一次漂亮的伏擊戰,殲擊敵軍,奪其輜重,切斷二十師團的後方補給線。
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聽說八路軍要在七亘村伏擊裝備精良、不可一世的侵華日軍,非常懷疑。認為國民黨的數萬正規大軍都不能阻擋日軍入侵山西,八路軍又怎麼能與日軍相匹敵呢?劉伯承要用七亘村伏擊戰的勝利,治一治國民黨軍隊的「恐日症」。
10月26日拂曉,天剛蒙蒙亮,駐扎在測魚鎮的日軍輜重部隊,在200餘名步兵的掩護下,沿公路大搖大擺地向平定方向開進。9點鍾左右,日軍先頭部隊進入了三營的火力范圍,三營戰士把這股敵人放了過去,其他敵人看到先頭部隊部隊平安無事,即緊隨其向前運動。當敵輜重部隊進入三營的伏擊圈時,三營抓住戰機,向其發起突然攻擊,以猛烈的機槍、手榴彈火力大量殺傷敵人。頓時,槍炮聲、喊殺聲連成一片,直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暈頭轉向。隨即,八路軍戰士個個像猛虎下山,向敵群沖擊,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使敵人的隊形大亂。敵人前後被三營的火力和沖入敵陣的戰士所截,左右被道路兩側的地形所阻,兵力無法展開,火力不能發揮,掩護部隊也發揮不了作用,被八路軍戰士打得死的死、傷的傷,完全失去了指揮和抵抗能力。後尾掩護的少數兵力見大勢已去,懼怕被殲,丟下物資和其他人員,狼狽地向測魚鎮方向回竄。
這次戰斗,激戰兩個多小時,斃敵300餘人,繳獲騾馬300多匹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勝利。
敵運輸部隊被八路軍殲滅後,日軍運送軍用物資的計劃落空,前方急如星火,後方亦如熱鍋上的螞蟻。日軍依據用兵「不得遵常」的道理,認為八路軍伏擊勝利後,一定會轉移別處,絕不再再在七亘村設伏。所以,一面組織部隊到七亘村收集、搬運屍體,一面調整力量,准備繼續從七亘村一帶通過,向平定方向運送軍用物資。
劉伯承神機妙算,准確判斷敵人運送軍用物資未成,前方彈葯糧草告急,一定會千方百計再次運送。且向平定前方機動沒有道路繞行,七亘村是再次運送物資的必經之路。另外,劉伯承抓住敵人用兵教條的心理,對「不得遵常」的用兵之道,反其道而用之,大膽決定再次在七亘村設伏。為了進一步迷惑日軍,誘騙其上當,劉伯承又使用了疑兵之計。當日軍派重兵來七亘村實施報復時,他讓第三八六旅主力佯裝慌忙敗退,製造八路軍已被驅走的假象。第三八六旅主力在附近山裡繞行一圈,乘夜又秘密返回到七亘村設置伏擊陣地,主攻任務仍由第三營擔負,不過伏擊地點由村東移到了村西。
Ⅵ 七十萬日本關東軍投降後,留在東北的武器被誰收繳了呢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8月9日,100萬蘇聯軍隊向盤踞在中國東北14年之久的日本關東軍發起了全面進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關東軍為「皇軍之花」的顏面,還是象徵性的反抗了,斃傷了3.2萬蘇軍,關東軍傷亡8.3萬餘人,其餘的近60萬關東軍,則全部投降了。
據統計,蘇聯在東北繳獲了可以裝備80萬軍隊的輕重武器,四分之一分批次送給了解放軍,這些武器多是輕武器和少量火炮,重武器則大部分被蘇聯運回國內煉鋼去了。
Ⅶ 抗戰老兵曾繳獲一日式軍刀,日本出價3000萬欲購回,老人為何一口回絕
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上,刀劍的地位相當地高,畢竟是冷兵器時代,有的時候冷兵器的質量能決定一場戰斗的勝利。春秋戰國的時候因為鐵器還沒流行起來,刀還不太常見,到了秦朝時期,用鐵制刀的難度已經大大降低,刀具也就正式被大規模運用到了戰場上。在唐朝的時候,刀還被分成了多種類型。其中就有我們最熟悉的唐刀因為刀製作簡單,而且運用的范圍比劍更廣,很多時候人們更青睞刀,有時候刀甚至還是權力的象徵。
當地政府對於老兵的大義行為是高度贊揚,要知道3000萬可不是個小數目,日本出價3000萬欲購回軍刀,老人一口回絕。這位抗戰老兵就能不為金錢所動,是一個有理想的崇高的人,讓人敬佩。歷史是不會磨滅的,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美好和平的年代,不能夠忘記這樣的生活是那些先輩為我們爭取的,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爭取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Ⅷ 抗戰老兵拿走一把日本軍刀,日本請求用3千萬贖回,今放在哪裡
我國近現代歷史中,最讓人刻骨擔心的便是與日軍抗戰的那些年。相信許多人都無法忘記那些黑暗而又屈辱的歷史,並且將會永遠銘記心中,並教育後人銘記史冊,勿忘國恥,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穩定。除了歷史記載的許多有意義的大事,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小故事,沒有被記載到歷史上。今天要講的就是一位抗戰老兵,他在與日軍作戰期間拿走了一把不起眼的日本軍刀,可就是這把不起眼的日本軍刀,再後來日本想要用3000萬的價格將它贖回,不過日本最終並沒有贖回這把刀,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如今這把佩刀被珍藏在我國的博物館中,它明確告訴了世界上每一個人,日本曾經的確侵略過中國的事實。抗日戰爭的慘烈只能通過歷史的描述領略到當時的境況。而這些鐵證如山的物證,才能讓大家對那段歷史有著更為深刻的體驗。這把佩刀無時無刻都在提醒著人們,當初那段不平凡的歲月。將佩刀放在博物館,或許才是最合適的去處。
Ⅸ 抗戰老兵繳獲一把日本軍刀,日方曾想出3000萬買走,如今怎樣
題目中所說的這起事件發生在中國近代抗日戰爭期間,這位繳獲了一把日本軍刀的抗戰老兵名叫侯永勝,當時他只是一名十幾歲的小兵,不過雖然年紀不大,但是他在抗日戰場上的表現還是很英勇的,俘獲這把日本軍刀就是一個例子。今天就來交流一下抗戰老兵侯永勝和他繳獲日本軍刀的故事。
買刀事件後何永勝就把這把日本軍刀捐獻給博物館,這樣一來能夠讓這把軍刀在更安全的環境中保存,二來也能夠讓更多的人看到這把軍刀,銘記它背後承載的那段歷史,可謂是一舉兩得。
Ⅹ 抗戰老兵拿走一把日本軍刀,日本出價3千萬被拒,現如今如何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燕歌行》
在戰爭中,想要取勝敵人,不僅要有周密的計劃,還得有精良的武器裝備。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的製造非常落後,所擁有的精良武器數量也很有限,不過,先人靠著聰明的腦子,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個問題。在每一場勝仗之後,那些敵方遺落的兵器就會被我們收集,可以說,我國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日本的「大力支持」。
侯永勝的行為徹底斷了日本人的念想,他們的生活最終也歸於平靜。不過侯永勝為國所做出的奉獻大家並沒有忘記,特別是國家博物館,收到珍貴的歷史證據,更是對侯永勝表示了深深的感謝。銘記歷史是每個國人應盡的義務,雖然是一段屈辱的歷史,卻也是鞭策我們前進的歷史,只有吸取經驗教訓,我們才能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