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庭團聚叫什麼
① 日本人過的大節是什麼節日
節日假期
元旦——1月1日民間歷來就有慶新年之風俗,但確定為國家節日是在1948年。按傳統習俗,「大晦日」(除夕)進行大掃除。門前擺上松、竹、梅(「松門」)(現多已改為畫片代替),以示吉祥如意。除夕完餐,全家吃過年面(蕎麥面條),飯後一面看專為新年播送的電視節目,一面等待新年鍾聲,稱「守歲」。元旦早餐吃雜煮(年糕湯),喝屠蘇酒,吃「御節料理「(各種美味及節日菜餚)。元旦一般休假5~7天。 成人節—每年一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1948年定為國家節日。按日本法律規定:20歲為成年。這一天凡年滿20歲的青年都身著盛裝去參加成人慶祝儀式。並以這一天為人生的新起點,開始具備履行法律的權利和義務。 建國紀念日——2月11日日本神話傳說,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神武天皇統一日本後建立日本國,並作了日本第一代天皇。舊時(二戰結束前)稱為「紀元節」,1945年被廢除,1966年恢復後改稱為現名。
建國紀念日——2月11日
1966年12月,佐藤內閣提出把2月11日作為建國紀念日,第二年開始實施。緣由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第一代天皇建國即位。系按陽歷推算出的古代神武天皇元年的元旦。
櫻花祭——3月15日
陽春三月櫻花盛開,日本人民認為櫻花具有高雅、剛勁、清秀質朴和獨立的精神。他們把櫻花作為勤勞、勇敢、智慧的象徵。一般日本人選擇在這個時候出遊,賞櫻,同時也是贊美大自然,放鬆身心的絕好時刻。不過同種植物的花期不可能實在同一天,總有先後;而且櫻花的花期很短,所以在三月這個櫻花觀賞月里選定了15日(三月中旬)為櫻花節(這時候絕大多櫻花也開了,早櫻還未全謝)。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欲問大和魂,朝陽底下看山櫻。」櫻花在日本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日本人認為人生短暫,活著就要像櫻花一樣燦爛。而且,櫻花熱烈、純潔、高尚,嚴冬過後,它最先帶來春天的消息。因此,日本政府把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為「櫻花節」。這時,人們帶上親屬,邀上友人,在櫻花樹下席地而坐,邊賞櫻、邊暢飲,實為人生一大快事。
女兒節——3月3日
祈求女孩健康成長並獲得幸福
春分——3月20日
舊稱「春季皇靈祭」,是天皇春季祭祖的日子,日本人也在這一天進行掃墓活動,祭祀自己的祖先。這一天,也是贊美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日子。
綠節——4月29日
原昭和天皇生日
憲法紀念日——5月3日
1947年5月3日日本國憲法實行
男孩節——5月5日
祝願男孩子茁壯成長,1948年定為國定節日(舊時稱為「端午節」),現作為男孩子的節日。這一天凡有男孩子的家庭都在屋頂懸掛布制大鯉魚(稱「鯉幟」),門上擺菖蒲葉,全家吃糕團粽子。
夏日祭——8月15日
在這天政府會舉辦祭奠遊行,政府及其民間的社團會舉行很多表演,人們裝上漂亮的和服,上街逛街,買東西,參加娛樂活動(也就是中國所說的游園);周邊的店面在這天也會裝飾一新,開展各種特別活動。這種廟會的原始習俗原先來自中國,後來傳到日本,結合日本的本土文化,就有了今天各種各樣的祭奠活動,逐漸形成了日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
盂蘭盆會————農歷七月十五
在農歷七月十五舉行。盂蘭盆節是日本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已是家庭團圓、合村歡樂的節日。每到盂蘭盆節時,日本各企業均放假7至15天,人們趕回故鄉團聚。在小鎮和農村生活的人還要穿著夏季的單和服跳盂蘭盆舞。
月見————農歷8月15日
在東方世界大都有賞月的習慣,日本在8月15日這天會准備有丸子、季節性水果等物品擺在窗邊供奉月亮,然後再一邊賞月。月亮高掛在澄靜的秋空中會顯得格外的美,對以農為本的日本人來說賞月的原意是祈求農作物豐收的形式,但在現在已是純粹的賞月而已了。
敬老節——9月15日
1966年定為國家假日,以表示對社會作出貢獻的老人的尊重,並祝願他們健康長壽。這一天全國各地舉行慶祝會,向老人贈送紀念品。
秋分——9月23日
舊稱「秋季皇靈祭」,是天皇秋季祭祖的日子。民間也在這一天祭祀祖先,以緬懷先人。
體育節——10月10日
1964年東京奧運會開幕日,1966年被定為國家節日。秋季運動會一般也在這一天舉行。
文化節——11月3日
於1937年定。舊稱「明治節」,是為了紀念明治天皇的誕辰日。現在是作為向科學、文化事業上有突出貢獻的人授「文化勛章」的日子。因勛章上刻有菊花圖案,所以也稱之為「菊花日」。這一天各級學校都停課,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753兒童節——11月15日
特別為7歲和3歲的女孩,以及5歲的男孩過的節日。
勞動感謝節——11月23日
於1948年定。舊稱「新嘗祭」,是天皇品嘗新米的日子。這一天也是尊重勞動、慶祝生產的日子。
天皇誕生日——12月23日
明仁天皇生於1933年12月23日。
聖誕節——12月25日
在日本也不只限基督徒,有很多人都會在聖誕夜與家人或男、女朋友互換聖誕禮物和一起享受豐盛的聖誕大餐。通常都還會准備有裝飾聖誕節式樣的蛋糕來慶祝。為刺激消費意欲各百貨公司和企業在聖誕節前就會開始炒作所謂的聖誕節活動。大約在每年的11月後半月起,百貨公司和商店街就會裝點的非常美麗,進而開始展開一連串的聖誕特賣活動。
② 日本有哪些節日,習俗
日本的民俗節日
"正月"(新年)
廣義的"正月"是陽歷一月份,狹義的"正月"則是指元日至七號,在這里指後者。由於日本人不過春節,因此"正月"就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了。期間充滿節日氣氛,其中元日至三日最為熱鬧,連日全國放假。 新年期間各戶門前擺掛上松枝和竹枝,叫「門松」,有吉祥之意。新年頭三天叫「三賀日」,人們彼此拜年。除夕夜人們有守歲的習慣,尤其在午夜時去神社聆聽除夕鍾聲,這時的神社人山人海,常達數萬人之眾。進入12月人們要互寄賀年片、有獎明信片,郵局為此專辟郵道。據說大年初一翻閱紛沓而至的賀年片是日本人獨有的一種新年.
"元日"(元旦)
陽歷一月一日,也稱為"元旦"。元旦的前夜叫"大晦日"。"大晦日"的晚上要吃過年面,叫做"年越蕎麥",吃面時合家圍坐在火爐前,一邊吃面,一邊聆聽從遠近的寺院傳來的除夜的鍾聲。除夜鍾共敲一百零八下,它意味著驅走一百零八種煩惱,這是來自佛教中的典故。元旦的早晨,家正門口升起國旗,人們穿上新衣服,家裡神佛牌位前點上明燈,進行祭拜。然後,合家就坐,互相拜過年後開始用「祝膳」。「祝膳」主要有屠蘇酒,節日燉菜(例如:青魚子、黑豆、用醬油和糖煮的小干魚等,寓意子孫繁盛,身體健康),年糕湯。 屠蘇酒本是中國隋唐時代就有一種葯酒,後來傳至日本,據說喝了這種酒可益壽延年。但今天,祝賀新年的酒一般都稱作屠蘇酒,不一定是真的屠蘇酒了。 節日燉菜是把山珍海味與祝願吉利以及世代昌盛相聯系起來,按家裡的愛好和習慣做出並裝入四層的食盒內的一種熟菜。習慣上「三賀日」期間不再動爐火,只吃節日燉菜。 用過「祝膳」之後,增送壓歲錢。然後出門進行「初詣」觶,拜年。也有不少人在除夕之夜聽罷鍾聲之後就去進行「初詣」的。「初詣」就是在新年之始前往神社寺院參拜神佛,祈願一年的幸福的一種活動。
七草節
陽歷一月七日。早在平安時代(大約一千年前)就有一種習俗,即在正月的「子」日到原野去進行子日野外春遊時採回嫩葉熬成湯來喝,據說喝了這種湯可醫治百病。這種習俗以後逐漸固定在正月七日,但最初仍按陰歷計算,因此到正月初七(陰歷)原野上已百草萌芽,可採到春天的七種草,即芹菜、薺菜、鼠麴草、繁縷、寶蓋草、草、油菜。回家後切碎放到皺里,但現在一般只在粥里放一點青菜或薺菜。但東京近郊還有人家在做七草粥時舉行儀式的。舉行這種儀式時在小木桶上放置一菜板,放上七草,面向「惠方」手持研磨用的木棒、飯勺、專門做菜用的長筷子隨著歌曲的旋律反復地打碎,熬出七草粥。
開糕鏡
陽歷一月十一日。從前男子和女子分別向鎧甲和鏡子供上供糕,這稱為「鎧餅」和「鏡餅」,然而今天在正月期間供在專用於陳設花草、懸掛書畫、供奉神佛的壁龕中或其他的放的供糕一般叫做「鏡餅」。到了開鏡這一天,把供在壁龕等地方的「鏡餅」拿下來用手掰成小塊然後做煮或放入小豆粥中。在日語中,掰開「鏡餅」的「開」與運氣大開的「開」是同一個詞,因此以此象徵將來運氣大開,有取吉利的意思。
成人節
陽歷一月十五日,這是站後新規定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向在過去一年中滿二十周歲的青年男女祝福。這是具有社會意義的節日,全國各地都舉行祝賀儀式。滿二十歲的青年舉行儀式後,表明已經成成年人,在社會上開始享受成年人的待遇。就其本人來說,也意味著必須要對社會承擔義務和責任。
節分
二月,立春的前一天。立春的前夜,家家熄掉電燈,住宅正門,窗戶,廚房門四面敞開,家長回孩子們一邊撒炒黃豆,一邊喊「鬼出去,福進來」,軀趕家中的邪氣,引進福氣。然後吃掉比自己的歲數多一粒的炒黃豆。近來,有些寺院或神社邀請社會知名人士裝扮撒豆子的男人,在白天舉行盛大的撒豆儀式。由於最近人們逐漸認為撒黃豆是一種純粹的迷信,而且浪費較大,因此一般家庭不再撒豆了。
初午
陽歷二月的第一個午日。由各地專祀五穀之神的「稻荷神社」舉行祭典。供品是油炸豆腐。稻荷神社的小祠堂前安放一對坐著的白狐,說它們是稻荷神的使者。
桃花節
陽歷三月三日,這是女孩子的節日。約二月二十日前後至三月七日家中設置五階至七階的梯形檯子,上面供上一些娃娃。到三月三日合家聚在這個檯子前喝糯米釀制的甜米酒,吃點心,如艾草年糕,和餚饌,主婦女孩子茁壯成長。有的家庭里還舉行小型聯歡會歡度佳節。
彼岸
彼岸一詞來自佛教。每年春秋各一次,共兩次。春天的彼岸是以春分之日為中心,秋季的彼岸是以秋分之日為中心前後各三天,也就是說每次「彼岸」均為七天時間。「彼岸」的第一天人們開始緬懷先人。寺院要舉行「彼岸會」,家中則設置神佛的牌位,供上香和花還有團子和豆沙餡糯米飯團。然後前去墓地掃墓,掃墓時也要供香和花。每年春秋兩次的「彼岸」對於每個家庭來說是重要的活動。
花節(花祭)
陽歷四月八日。是紀念佛教始祖釋迦牟尼誕辰的日子。在這一天各個寺院都在「花御堂」里供上乘坐白象上的釋迦牟尼像,前來參拜的人們把「甘茶」澆灑在釋迦牟尼身上以示祝福。參拜的人群中有專由兒童們組成的隊伍使「花祭」充滿了生氣。
賞花節
觀賞櫻花沒有固定時日,因各地櫻花盛開時期有所不同,約在三、四月間。日本人酷愛櫻花,視櫻花為國花。自古以來,一提及「花」即指「櫻花」而言。且每年一到仲春,花訊就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櫻花遍布日本列島,因而一到賞櫻季節,由南至北,全國各地均可依次賞花。人們賞花時往往合家一起到櫻花盛開的公園、山野、湖邊、河畔等去春遊、賞花。
兒童節
陽歷五月五日與端午節重合,也叫「菖蒲節」,這一天也稱作「男孩節」,站後改為「兒童節」。由於女孩子們有三月三日的「桃花節」,因此五月五日人仍是以男孩子的活動為主。有男孩子的家庭在屋裡供武士偶人或鍾馗,在院子里的旗桿上升起鯉魚形旗和風幡。鍾馗傳自中國,傳說他可除家厄去病魔,鯉魚則象徵男孩子們象鯉魚那樣生動活潑,茁壯成長。在這一天里,學校還往往給孩子們舉行小型運動會或各種形式的集會。由於這一天也是端午節,因此也吃粽子和有糯米面做成的豆沙餡甜食。端午節在中國本來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但在日本已經純粹風俗化,沒有這種含義。
母親節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規定為母親節。按照習慣,母親尚健在者胸前佩帶紅色的石竹花,母親已逝世者胸前佩帶白色的石竹化,以表示對母親的感謝之情。
七夕節
「七夕節」是根據來源於中國的牛郎織女的傳說而成的。在中國本是陰歷七月初七的,但現在在日本已經完全改為陽歷的七月七日。在一些古書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描寫,即在七夕之夜,仰望著夏夜的星空吟詩詠歌,而今天則在一種小竹子上繫上彩紙和用紙疊或剪成的各種手工藝品,根據各人的愛好祈願自己的詩歌、書法、縫紉或音樂等不斷取得新的成就。由於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為了開始中元節大賤賣,在七夕前幾天商店林立的街道就以小竹子和彩紙裝飾門面,布置得十分豪華,熱鬧非凡。七月十五日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在日本稱之為「中元節」,是祭祠祖先的亡靈的日子。此時親戚間互送祭祠品。因而後來形成了在親戚,朋友之間互送禮物的習慣。這種禮物稱為「中元節禮物」。商店趁此機會以「中元大拍賣」來吸引顧客購買禮品。
盂蘭盆節
自陽歷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為期三天。「盂蘭盆節」本來來自佛教的「亡靈祭奠」,是專門祭祠亡靈的日子。日本人非常重視這個活動,把它放在與正月同等的地位。在外地工作的人一般都要請假省親。在十三日,在家中的客廳上設一靈堂。請來僧侶,供養祖先之靈。迎接家族中先人的靈魂歸來。十六日是送靈之日。有些地方還保留著在迎靈、送靈時在家門口焚燒麻桿的習慣。臨近河海的地方,在送靈時還要把供在靈堂的供品和燈籠放在水中任其漂流,這稱為「放河燈」。由於「盂蘭盆節」正是盛夏,因此多在寺院或廣場臨時搭起閣樓,人們一邊乘涼,一邊圍著閣樓伴隨著笛聲和鼓點子,悠然起舞,這就是眾所周知的「盂蘭盆舞」。
中秋節
在陰歷八月十五日的傍晚,人們在便於賞月的地方安放好小桌子,等待一輪圓月從東方升起。小桌子上放一個花瓶,花瓶里插著秋季的「七草」,即綠葉胡枝子,甜根子草,葛麻,瞿麥,黃花龍牙,牽牛花,澤蘭,並供上秋天收獲的各種果實等如葡萄、蘋果、柿子、栗子、甘薯等和十五個米面團子。賞月最能使人產生風流雅興,因此很多家庭都把賞月做作為陶冶性情的好機會。
七、五、三節
過去依照慣例,無論男女,一到需歲三歲,就在該年的十一月十五日進行留發儀式在獎戶時代繪制的圖畫里,有留著圓形或輪形頭發的兒童,他們多半就是作完留發儀式的兒童。男孩子到了五歲要進行「著裙儀式」,女孩子到七歲要進行「帶解儀式」今天的「七、五、三儀式」就是在這些固有的習俗基礎上,內容稍加變化而成的。現在,一到這一天,孩子們就身穿新衣,由父母二人或母親一人領著,前往參拜氏族神,感謝自出生以來所受的恩惠,祈願日後的成長和健康。還有買一些紅色和白色的棒糖,據說吃了這種糖就會延年益壽,長命百歲。
臘月
這雖不是節日,但也值得介紹一下。臘月是十二月份的別稱,意即到了年終,人們東奔西跑,忙得不可開交。到了這個月份,商店裡顧客盈門,異常熱鬧。在習慣上,「臘月」與「中元」一樣,人們趁此機會向受過恩惠的人贈送致謝的禮物。在日本,盛行郵寄賀年卡,一般在臘月十五日之前就作為特別投遞郵件寄出賀年卡,可保證在元旦的早晨投遞到收信人的手中。
聖誕節
陽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其前夕稱為聖誕夜。聖誕節本來是基督教慶祝耶穌誕辰的節日,在歐美,從十二月二十四日晚至第二年的一月六日之間被稱為聖誕節期,是一年中最歡樂的節日。在日本對一般民眾來說聖誕節基本上已與宗教相分離,成為一般人的節日。在這天晚上,人們紛紛贈送聖誕節賀卡和聖誕節禮物。有些人還邀請親戚和自己熟悉的親友到家裡歡度聖誕前夕。
多少追加點分阿
③ 日本節日——放燈
盂蘭盆節 8月15日左右
是日本民間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又名"魂祭(鬼節)"、"燈籠節"。原是佛教徒為追祭祖先之靈、祈禱冥福而舉行的儀式。日本人相信,若沒有人為死者的亡靈祈禱,那些亡靈便永遠得不到超度,撫慰亡靈會使自己生活得更美好。一年一度的盂蘭盆節慶典,香火越來越旺,成為日本人家庭團聚、合村娛樂的日子。
盂蘭盆節正好趕在暑假,因此大多數家庭打點行裝准備長途旅行;在外工作的人回到故里家鄉,參加盂蘭盆節慶祝活動。
④ 日本有什麼節日
日本的節日主要包含國家節日和民間傳統節日。日本的法定節日一共包含15個,分別是元旦、成人節、建國紀念日、春分日、紹和紀念日、憲法紀念日、綠色節、兒童節、海的日、敬老日、秋分日、體育節、文化節、勤勞感謝日以及天皇誕生日。
(4)日本家庭團聚叫什麼擴展閱讀:
元旦:每年1月1日,1948年確定;成人節:每年1月第2個星期一,源於古代成人禮,1948年定為國家節日;建國紀念日:每年2月11日,神武天皇前660年2月11日統一日本,建立日本國。舊時稱為「紀元節」;憲法紀念日:每年5月3日,1947年5月3日廢除明治憲法,開始實行新憲法;男孩節:每年5月5日,端午節,也是日本的兒童節,1948年定為國定節日。
海之日:每年7月20日,制定於1941年;敬老節:每年9月15日;體育節:10月第2個星期一,紀念1964年東京奧運會;文化節:每年11月3日;勤勞感謝日:每年11月23日;天皇誕生日:12月23日,明仁天皇1933年12月23日出生;盂蘭盆會:每年8月15日左右;乞巧節:每年7月7日。
⑤ 日語的家庭成員稱呼
自己稱自己的家庭成員(比較隨便的稱法):
爺:【じいちゃん】
奶:【ばあちゃん】
爹:【ちち】
娘:【はは】
哥:【あに】
姐:【あね】
弟:【おとうと】
妹:【いもうと】
在外人面前稱呼自己的家庭成員:
祖母 【そぼ】 祖母
祖父 【そふ】 祖父
父 【ちち】 父親
母 【はは】 母親
叔父 【おじ】 叔叔
叔母 【おば】 嬸嬸
姉 【あね】 姐姐
兄 【あに】 哥哥
弟 【おとうと】 弟弟
妹 【いもうと】 妹妹
(5)日本家庭團聚叫什麼擴展閱讀
父母的多種說法:
爸爸:
1、普通說法:お父さん(おとうさん)。
2、禮貌說法:ちちおや。
3、俏皮說法:「パパ」、「おやじ」、「父ちゃん」。
媽媽:
1、禮貌說法:お母さん。
2、普通說法:はは。
例句:
1、お母さん,いけないの--いけません
媽媽,不可以嗎?──不可以。
2、子どもはお母さんの姿を見ると,駆け寄って抱きついた
小孩兒一看見媽媽,就跑到跟前撲到了她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