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留學生起了什麼名字
① 在日留學生會給自己取日本名字嗎
在日留學生不會給自己取日本名字的,他們始終會保留著中國的名字。
② 去日本留學要重新取個日本名字嗎
不需要另起名字。
1.在日本中國名字照樣可以用,而且中文名也可以用日語的讀法去發音的。
2.申請保險的話,他們會用你護照上的名字的漢語拼音申請。
這些都不用擔心。
其實來日本留學,首先考慮的不是名字的問題,而是語言問題。語言學校我之前咨詢過好多家,最後選擇的是櫻花國際,因為他比較其他的日語培訓機構來說的話,學費價格要便宜很多,而且是目前學員口中口碑非常好的一家。【感興趣的可以了解一下櫻花國際日語培訓機構】櫻花國際日本語學院不止以教授日語為目標,更以注重學生的自身發展和未來人生規劃的理念來培育英才。日語學習從零基礎班到高級班,都有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悉心指導。學校不僅重視校內的升學考級的學習,也非常注重課外學習,讓學生們通過參與課外活動,體驗日本的風土文化,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快樂學習日語。讓每一位留學生都能融入日本社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互相交流,互相理解,將來活躍在世界的各個領域。點我預約日本升學1對232指導
③ 唐朝時,中國、日本的留學生都稱為什麼
就叫留學生。留學生一詞就是從那個時候流傳下來的。「留學生」這個詞是日本人創造的。
唐朝時,日本政府為了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曾多次派遣唐史來中國。遣唐使團是外交使節,在中國停留的時間不能過長,因而難以更好地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所以日本政府從第二次派遣唐史起,就同時派遣「留學生」和「還學生」。
所謂「留學生」就是當遣唐使等回國後仍然留在中國學習的學生,「還學生」則在遣唐使回國時一起回國。 後來,「留學生」這個詞就一直沿用下來,其語義也有了變化發展:凡是留居外國學習或研究的學生,都稱作「留學生」。
給你提供一個證據:
《舊唐書》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一八四十九 倭國 記載:
「貞元二十年,遣使來朝,留學生橘免勢、學問僧空海。元和元年,日本國使判官高階真人上言:「前件學生,藝業稍成,願歸本國,便請與臣同歸。」從之。開成四年,又遣使朝貢。 」
④ 古代日本向中國派遣的留學生叫做什麼
4.遣隋使
7世紀以前,日本學習中國文化主要靠中國移民的傳播。至推古天皇在位(593—629)、聖德太子攝政期間,日本開始直接向中國派遣「遣隋使」、「遣唐使」以及大批留學生和留學僧,主動學習中國文化,成為最早派人到中國留學的國家,隋朝也是中國開始大批接收外國留學生的時期。
隨使節一同來華
日本最重要的「遣隋使」是聖德太子於隋大業三年(607年)派出的。他派小野妹子攜帶日本天皇的國書到達隋朝東都洛陽,謀求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藉以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這是當時日本在外交上一項重大的措施。從開皇二十年(600年)至大業十年(614年),日本派「遣隋使」達5次之多。公元608年,開創了隨團派留學生來中國學習的先例。這不僅僅是基於政治上的考慮。聖德太子漢學功底深厚,很重視發展同隋朝的關系,希望通過這種措施,積極地從中國導入各種先進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完善的國家體制,因而所派遣的遣隋使團中有許多留學生和留學僧。
唐朝的時候,中國同日本的友好往來更是盛況空前。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先後派遣了13次「遣唐使」,還有6次迎送唐朝的使者。每次所派遣唐使團規模都很大,最多的時候達到了600人。留學生和留學僧都是跟隨使團到達中國,使團回日本時,留學生(僧)們則仍留下來學習中國文化。
日本留學生一律被安排在國子監學習。唐朝國子監有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各學招生對象不同。唐玄宗命國子監的四門助教趙玄默在鴻臚寺教授這些留學生們的功課。日本留學生們在中國學習幾年甚至幾十年,再回到日本傳播中國文化,促進日本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他們中間最有名的是從奈良來到中國的阿倍仲麻呂和吉備真備。
日本留學生在中國的墓誌銘
晁衡:留唐任職,一住54年
阿倍仲麻呂(698—770)是中日友好關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中國名字叫晁衡。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年),晁衡因漢文修養良好而被選為遣唐留學生,當時他還不滿20歲。入唐以後,他的學識和品行,很快受到唐朝皇帝和學界的贊賞,先後任校書、左補闕、秘書監、左散騎常侍和鎮南都護等職。秘書監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左散騎常侍是從三品,可見他很受唐朝的重用。
晁衡和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李白、儲光羲等都有過親密交往。儲光羲對他十分贊賞,曾寫詩《洛中貽朝校書衡》相贈。晁衡曾經送給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受感動。
天寶十三年(753年),晁衡想隨「遣唐使」回國探親,唐玄宗許之,並且命他為回訪使者。他和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共乘一舟回國,途中遭遇風暴,李白誤聞晁衡在歸日本時翻船遇難,非常悲痛,寫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一首,情意深厚:「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成為中日友誼史上傳誦千年的名作。
晁衡後來東渡失敗,輾轉漂泊後又回到長安,繼續在唐朝任職,直至大歷五年(770年)以73歲高齡在長安逝世。晁衡在中國生活、工作長達54年之久,為中日友好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日本人民為其在東京的護國寺建了雕像和紀念堂。
吉備真備與唐人對弈圖
吉備真備:用漢字偏旁創片假名
另一個著名的日本留學生是吉備真備,原名下道真備,開元五年(717年)隨「遣唐使」來華。他在長安就學於四門助教趙玄默,深通五經三史、歷算、刑律、漏刻、軍制、陣法、韻學、書道等諸藝。他在唐朝留學17年,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十一月攜帶中國典籍1700多部歸國。與吉備真備同時回國的留學僧玄防,受到日本聖武天皇的重視,吉備真備也因此受到器重,官至右大臣。
吉備真備在華期間,精研經史,博學多聞,成為飽學之士,回國後被天皇拜為大學助教。當時日本的大學設有明經、文章、明法、算學、音韻、書法六科,學生有四五百人。吉備真備為六科的學生講授學自中國的各種新知識,教讀《史記》、《漢書》、《後漢書》。高野天皇也跟他學習《禮記》、《漢書》。
對於日本文化傳承,吉備真備最重要的歷史功績之一是根據部分漢字偏旁部首創制了日語片假名。這些漢字共50個,被稱為「母字」。古代日本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漢字作音符來書寫日本語言,著名的《萬葉集》就是用這種方法寫成的,因而稱為「萬葉假名」。用漢字作音符,書寫很不方便。吉備真備利用漢字偏旁創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從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後來,留學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漢字行書體創造日本行書假名———平假名。
回國受重用,影響日本文化
入唐留學生大多為日本統治階級中的中層官吏子弟,和朝廷關系密切,回國都受到重用。如膳大丘在唐長安國子監學經史,歸國後被任命為日本大學寮助教。他向天皇奏請按照中國之例,以孔子為文宣王,獲准。這是日本政府尊孔之始,對日本奈良時代儒學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出身法律世家的大和長岡,入唐後潛心學習唐律,回國後曾與吉備真備共同刪定律令二十四條。營原娓成入唐學醫,造詣較深,回國後被任命為針博士,對日本的醫學發展極有貢獻。
許多日本留學生經歷了隋朝的滅亡和唐朝的繁榮,看到了唐朝的先進制度對周邊的影響。他們回國後就對日本的部民制提出了改革要求。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任用從唐朝歸來的留學生高向玄理做國博士,仿照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實行了大化革新。
入唐留學的僧人和留學生一樣,回國後在政治、文化和佛教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留學僧除本身的天賦外,與朝廷達官之間關系密切,也是基本條件之一。最早回國的僧人玄防就是與改革派發生關系得到重用。大多數在唐留學回國的僧人,都在宣傳佛教和傳播唐文化方面做出了貢獻。公元653年入唐留學的道照,在中國學習法相宗,回國後在奈良右京建立禪院,在日本創立法相宗。留學僧智藏在唐朝學習三論宗,回日本後即創立三論宗。公元743年左右,佛教各宗派如華嚴宗、法相宗、天台宗、禪宗都傳入了日本,與佛教有關的建築、雕刻、繪畫工藝都在日本有了新的發展。
留學生和留學僧作為中日文化傳播的載體,對中日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⑤ 現在日本女孩取名真的不以「子」結尾了么
我得為「子」結尾的女孩名字說幾句話。
很多人拿中國過去的一些名字來進行對比,是有失公允的。
確實,日本女孩名字諸如〇〇子、〇〇美,男孩名字諸如〇〇郎、〇〇男,乍一聽,會感覺有點陳舊,帶點年代感,現在的日本小孩名字里,確實不太常用這些字眼了。
但是以「子」結尾的女孩名字土不土,俗氣不俗氣,一方面是與每個人的想法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名字里的其他漢字怎麼和「子」進行搭配。
日本昭和年代出生的女孩子,名字是〇〇子、〇〇美的非常之多,有的年代裡甚至超過一半以上。
大家可以看下歷年女孩名字排行榜位居首位的名字,過去的那段年代,可以說是被以「子」結尾的名字統治的年代。
比較常見的以「子」結尾的名字,比如裕子、智子、文子、陽子、和子、幸子,這類的名字,確實會有濃濃的昭和年代氣息,會顯得比較土,完全是奶奶輩大媽輩才用的名字,現在已經沒有人給孩子起這種名字了。
但是,我們可真的不能冤枉「子」這個字。現在很多日本父母給女孩子起名字,還是會選擇以「子」結尾的名字,但是為了不顯得特別俗套,有年代感,會為「子」精挑細選合適的其他漢字作為夥伴,聽起來舒服,又含有美好的希冀。
比如日本安田生命每年都會公布的小孩名字排行中,「莉子」(リコ)一直都有很高的人氣,有的年份可以排進前3名;在公布的女孩最好聽的名字前100名中,更是有「莉子」(リコ)「桃子」(モモコ)「柚子」(ユウコ?)入選。
在女孩名字最常用漢字排行榜中,「子」字也是名列前茅的,並沒有想像中那樣遭人厭。
所以說,現在日本給女孩起名字,以「子」結尾的名字還是有一定數量的存在的,而且絕對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少。不過比起過去那個以〇〇子 結構獨霸天下的年代,給人的感覺確實是真的很少了不少。
順嘴說句 日本人給孩子起名字,漢字的話,必須使用常用漢字表和人名用漢字表裡的漢字,當然也可以只用假名而不標注漢字。
但是呢, 名字里的漢字讀音,卻沒有統一的標准,屬於孩子的父母說了算。
所以在日本,無論填什麼表格的時候,名字欄都要求必須標注假名,不然有時真的不知道該如何下口,去讀別人的名字。
以前的日本人都比較按部就班,用一些常見的漢字,標注其常用的讀音,來給孩子起名字。所以即使不看假名,大家一般也能正確地讀出對方的名字。
但是天下父母的想法是一樣的呀!都不想讓自己孩子的名字太普通,更不想跟周圍孩子同名。父母們絞盡腦汁想出各種名字,比較罕見的漢字或者罕見漢字組合變化就算了,連漢字的讀音,很多都是父母根據自己的意願,在原來常規讀音上進行變形,甚至是自創出來的。
這種名字,日本人稱為「キラキラネーム」,意譯的話,就是閃瞎你眼的名字,劍走偏鋒的父母不在少數。
比如下面這種很奇葩的:
比如說 王子,人家不讀「おうじ」、卻要用外來語King 的發音 「キング」。哈哈!
這樣一來,導致現在很多孩子的名字,只有父母能讀出來,其他人根本不敢輕易去讀那些比較稀奇古怪的名字,必須借用標注的假名才敢去稱呼別人家孩子。
這可苦了學校的老師,尤其是大學點名的時候,一節課,老師有時要說N次對不起。哈哈!
不過大部分孩子的名字還是算正常的,最多就是讀音上稍微有點變化,無傷大雅。
我的公眾號: 日本留學生 ID : japankon 關於日本留學、生活、文化、時事等等各種哈~~
我的知乎: 小早川
我的微博: 小早川SAN 各種日本評論吐槽
也歡迎加入 日本留學、日語 分享交流微信群 請加管理員微信 ID mixiliuxue001 後拉入群
⑥ 日本奈良時代的遣唐留學生,漢名朝衡,後改晁衡
叫阿倍仲麻呂
天寶十二年(753)秋冬之際,日本第九次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宿禰胡磨等離唐返國,順道揚州邀請鑒真作第六次東渡。隨行歸國並同時謁見鑒真的,還有兩位長期在唐留學和任職的日本使者:吉備真備和漢名晁衡的阿倍仲麻呂。真備回國後在接待鑒真和以唐制推進日本社會改革方面起過很大作用;仲麻呂卻因海上遇難,歸國未成,最後客死唐土。他們都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仲麻呂與中國的關系尤深。
阿倍仲麻呂(日本音讀,阿安、部倍、麻滿皆同音,故有稱安部仲麻呂或仲滿呂的,麻呂又可寫作磨,二音讀一字。《新唐書·東吏日本傳》簡稱仲滿),生於日本文武帝二年,即唐中宗嗣聖十五年(698)。出身於中等貴族家庭。他的青少年時代正是唐、日間往來頻繁,日本大量汲取盛唐文化奈良時代初期。元正天空靈龜二年(唐玄宗開元四年·716),仲麻呂隨第七次遣唐使多治比縣守等作為留學生入唐,翌年抵達,時仲麻呂19歲。開元六年(718)遣唐使歸國,仲麻呂則留唐不去,繼續學習,改漢名晁衡(朝)衡。起初在國子監太學學習儒家經典,結業後以進士科及弟,被任命為春宮坊司經局校書,後擢為左拾遺。開元二十一年(733),第八次遣唐使多治比廣成等歸國,時仲麻呂在唐已有17年,奏請隨同遣唐使歸國,出於對仲麻呂的器重,玄宗未於允許。此後又任秘書監兼衛尉卿。開元十二年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歸國,仲麻呂再次請歸,得到玄宗的應允,並命為唐朝的使臣護送日本使臣回國,應該說這是一種殊榮。這時他56歲。晁衡在唐期間,以他的學識和才能,結識了不少當時負有盛名的詩人文士,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離唐之際,詩人王維、包佶等皆有送別之作。也就是這一次,他們於十月十五日在揚州延光寺會見了鑒真,實現了第六次東渡計劃。
滄海淼漫,風險很大。為了不使重要人員有同遭復沒之險,乃分舟乘坐。鑒真及其隨從與副使宿稱胡磨同船,大使藤在清河與仲麻呂等同船,普照與吉備真備同船,其他人另乘一船,於十一月十五日同時出發。鑒真與副使的船隻於十二月二十日抵達日本薩摩國阿多郡秋妻屋浦(今日本鹿兒島川邊郡西南方村大字秋目浦),吉備真備與普照的船隻也先後抵日。而大使清河和仲麻呂一船遭遇颶風,漂至安南,得以保全生命歷經艱險再回長安,此時已是天寶十四年(755)的夏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