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相撲選手為什麼不能是禿頂
㈠ 為何醜陋的相撲選手,總能抱得美人歸,背後有什麼玄機
相撲,一種類似於摔跤的體育運動,目前在日本十分流行。據史料記載,相撲始源於中國春秋時代,彼時被稱為「角抵」。
唐代時,「角抵」這種體育運動傳入日本。後經日本人加以改良、發揚,最終形成了相撲這種競技運動。
㈡ 關於日本相撲的問題
相撲:一種類似摔跤的體育活動,秦漢時期叫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相撲。大約在唐朝時傳入日本,現為流行於日本的一種摔跤運動。
相撲(すもう),古稱素舞,起源於中國的漢代,由兩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直至西元七世紀,在允恭天皇的葬禮上(西元四百五十三年),中國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認為是中國相撲首次傳入日本,對日本原有的相撲造成一定影響。後來成為為日本的國技的日本的國際性的武術、格鬥和體育運動。作為專業競技項目,在日本國內稱作大相撲。
歷史
中國和日本兩國在歷史上都有相撲。從一些出土文物看,中國秦漢時期的角抵形象同日本現在流行的相撲很相似。至遲在西晉初年,中國已有相撲的名稱。唐宋元明清各代,相撲活動一直盛行。到了清代中葉,相撲的名稱才逐漸消失。
日本《相撲之始》一書說,日本的相撲最早出現於公元前23年。日本體育網路全書記載:「日本的相撲與中國的角抵和拳法有相互關系。」日本歷史考古學家池內宏和梅原末治合著的《通溝》一書也說,日本的相撲同中國吉林省輯安縣出土的3~5世紀古墓壁上的角抵圖極相象;同中國唐宋時代的相撲比賽形式和規則也近似。從17世紀起, 日本各地興起職業性相撲,稱為"大相撲"。18世紀開始形成現代的相撲。到20世紀初期,相撲作為日本的「國技」廣泛開展起來。至今日本的相撲比賽每年都要舉行6次,分為一月場、三月場、五月場、七月場、九月場和十一月場,成為群眾最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下面介紹的是當前日本流行的相撲的技術要求、比賽規則等。
相撲運動員不僅要有氣力,而且還要有熟練的技巧,技巧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技術大致分為推、摔、捉、拉、閃、 按、 使絆等。 運動員主要用頸、肩、手、臂、胸、腹、腰、膝、腿、腳等部位, 靈活運用各種技術相互進攻。運動員(日本稱為力士)按運動成績分為10級: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及橫綱。橫綱是運動員的最高級稱號,也是終身榮譽稱號。十兩以上6級運動員的發型和腰帶的質量與幕下以下4級不同。十兩以上6級運動員比賽時,有入場式,穿化妝圍裙。相撲裁判員(日本稱為行司),按年限也分為10級。相撲裁判的等級叫做「格」,「橫綱格」是裁判員的最高級稱號。他們的等級用指揮扇上的纓帶顏色為標志。裁判用以指揮的扇子稱為「軍配」,扇子指向的一方為勝者。
相撲來源於日本神道教的宗教儀式。人們在神殿為豐收之神舉行比賽,盼望能帶來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時期,相撲是一種宮廷觀賞運動,而到了鐮倉戰國時期,相撲成為武士訓練的一部分。18世紀興起了職業相撲運動,它與現在的相撲比賽極為相似。神道儀式強調相撲運動,比賽前的跺腳儀式(四顧)的目的是將場地中的惡鬼趨走,同時還起到放鬆肌肉的作用。場地上還要撒鹽以達到凈化的目的,因為神道教義認為鹽能驅趕鬼魅。相撲比賽在檯子上進行。整個檯子為正方形,中部為圓圈,其直徑為4.55米。比賽時,兩位力士束發梳髻,下身系一條兜帶,近乎赤身裸體上台比賽。比賽中,力士除腳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觸及檯子表面,同時也不得超出圓圈。比賽在一二分鍾甚至幾秒鍾內便能決出勝負。相撲的裁判共由6人組成。主裁判由手持摺扇「行司」登台擔任,其餘5人分別在正面、東面、西面及裁判席上。大力士的最高等級是「橫綱」。下面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頸,這四個等級被稱為「幕內」,屬於力土中的上層。再次是十兩、幕下,除此之外還有更低級的三段目、序三段。最低一級叫序口。一個普通力士要想獲得較高的等級是需要花費很大氣力的;不經過艱苦努力,要想獲得最低的等級,也是不可能的。
相撲(sumo)被譽為日本國粹,亦稱角力、角抵。 相撲源於中國。《禮記·月令》:"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後傳入日本。始見於《日本書紀·垂仁紀》。奈良時代以後興盛。719年(養老三年)朝廷設拔出司(後相朴司)。平安時代,每年7月有相撲節。鐮倉時代以後作為武士的武技而在武士中盛行。17世紀末,出現營利性職業相撲。江戶時代盛行職業性勸進相撲,江戶成為全國相撲中心。明治維新時一時衰落。昭和初國粹主義抬頭,相撲再興。戰後在東京、大阪、福岡、名古屋均有相撲場。作為群眾性體育活動,至今在各地民間仍頗為盛行。
相撲是唯一的一種日本摔跤形式。它與日本神道教一樣淵源流長。現在,仍存在許多傳統儀式.相撲最基本的規則:選手在對手之前觸地或者比對手在輪次中觸地次數多為輸。選手之間糾纏經常持續幾秒鍾,有時會到一分鍾或更長。每年日本會舉辦六場相撲比賽。每次15天。三場在東京舉行,其餘則在大阪、福岡和名古屋.相撲最高級別:橫綱是相撲的最高級別。一旦選手到達橫綱級就不能再輸。如果他的成績開始變差,就希望他退役。
根據考古資料,最早的赤身相撲格鬥術,可能來自鄂爾多斯草原騎馬民族的胡人。自從到了西晉時代,五胡大量南遷農耕平原之後,漢人開始有了相撲的名稱。但是,今日已不再有這種稱呼了,如果要找尋赤身相撲的蛛絲馬跡,可能今日山西定襄、原平一帶的胡人牧地,仍有赤身的「摸泥蚯摔跤」和「撓羊賽」的傳統,或許遺留一些游牧、騎馬民族相撲的痕跡吧! 根據考古資料,農耕島國的大和民族,最早的赤身相撲格鬥術,可能來自朝鮮半島騎馬民族的高句麗人,大約西晉之後的朝鮮廣開土王時代或之後從朝鮮半島傳入。經過十幾個世紀以後,今日已發展成有自己民族特點的國技。
公元695年,日本開始有了相撲比賽。公元728年,相撲進入日本貴族的生活圈子,宮廷中設立了「相撲節」,,每年定期舉行「相撲節會」,有比賽規則。 相撲節會持續了四百多年後,隨著皇室勢力衰退而開始普及民間,並於民間祭神、驅魔、慶祝豐收和占卜生產凶吉拉上關系。從十七世紀開始,興起了「職業相撲」,二十世紀初以日本的國技姿態廣泛開展,1909年東京建起一座專供相撲比賽使用的國技館,1941年更被列為學校體育正式科目。至此相撲的國技地位,在日本獲得進一步肯定。職業大相撲被認為是一種高尚的職業,相撲手所到之處備受人們尊敬。據說這是與日本人的帝皇君主傳統觀念有很大關系,因為古代相撲人只能在御前為天皇將相表演,當時的「相撲節會」是宮中重要儀式之一,相撲人有幸上場視為畢生榮譽,人們亦視若英雄。積習下來,到了武士當權的幕府時代以至時至今日,在人們心中,仍然十分尊重他們。 當代職業大相撲比賽的相撲手,必須通過相撲協會舉辦的訓練班,嚴格訓練包括思想修養、飲食、相撲技術、運動醫學、生理學及漢詩的學習。
相撲手
大多數優秀選手都是在18-35歲之間,經過嚴格訓練的運動員。他們為贏得身體上的優勢除了消耗就是吃大量的食物,並且吃飯後再睡覺。初學者居住在相當嚴格的專門相撲室內。地位:在日本,"相撲"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日本人成為"國技",而且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喜愛,有很多日本人以自己新家建成之時能收到一個相撲選手的名片為榮!兩個胖胖的相撲在一個圓環里進行一場肉搏戰,感覺實在很好!兩個相撲運動員裝束很簡單,只在腰間系一條"兜襠布"以遮住下身!在人們看來,這可能有些不雅!但這確實是相撲運動的專用"運動衣",在日本,有很多的相撲都是鄉村一些家裡貧寒的子女,從小就接受"相撲部屋"的教育,以此達到"出人頭地"的社會位置!據說每天相撲的運動很少,以保證自己能夠永久保持肥胖的身材,因為在日本的相撲比賽中,是沒有若干級別的,只有靠相撲運動員自己能夠"膀大腰圓"。所以日本的相撲男選手,越「膘肥體胖」當然也就越有利,所以為了盡量長胖,男相撲選手每天除了飽餐兩頓飯以外就是長時間的睡覺,期間只進行短時間的訓練。如今,日本相撲界為了使相撲運動走向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對相撲進行了很多改革。
職業相撲手必須體型高大魁梧,二十歲之後要求身高一米七五以上,體重一百二十公斤以上。一流的相撲手最後有巨大而呈梨狀的軀體,他們具有如此身型和力量,其實與飲食有著密切的關系,驚人的食量大約是正常人的十倍。
日本有史以來最重的相撲手是當今來自美國夏威夷的小錦,他的體重二百六十三公斤。 相撲手按比賽成績分為十個等級: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開齊、大關、橫綱。 近年曾為橫綱的兩位風雲人物是日本相撲史上第一位非日本籍的橫綱(終身榮譽稱號)曙太郎(夏威夷)和日本最有前途的貴之花,兩人曾在香港超霸賽對撼,各勝一場之後由曙太郎奪得總冠軍榮譽。
當代大相撲比賽,是在稱為土表的場地舉行,它用粘土堆成三十至六十厘米。比賽區圓形,直徑4。55米,在堅實平整的比賽區表面鋪上薄層細砂。 傳統的比賽,土表四角有柱,上托日式屋頂,觀眾圍觀同中國古代傳統的擂台賽相似,例如十八世紀的「江都勸進大相撲浮繪之圖」,柱子有礙觀眾視線,1951年起,取消柱子,改用懸掛式屋頂。 主於搏人的相撲技術中有「技麻利」七十手,和傳統的四十八手,實際有一百多手。在彼此體型相當的情況下,要贏的話,出了快之外,力量和時機,加上反應的配合,並不容易。
相撲對身高和體重的要求只有下限沒有上限,體重下限是75公斤,身高下限是1.73米。
比賽場地
相撲比賽在40~60厘米高、727厘米見方、四邊斜度為40°~ 50°的土台(日本稱為「土表」)上進行,土台中央比賽場地是圓形的,直徑為455厘米,場地北面為正面。場上有頂篷,四角懸掛黑(西北)、藍(東北)、紅(東南)、白(西南)4 種顏色的彩布,象徵四季。賽前,需要進行體格檢查,20歲以上者身高要超過1.75米,體重在75公斤以上;20歲以下者身高要超過1.70米,體重在70公斤以上。運動員梳好發髻( 3段以下的運動員不結發髻),系好腰帶和兜襠(運動員裸身,只系寬大的腰帶和兜襠),在檯子東西兩側專門放置的水桶內取「力水」漱口,潤喉,意思是水能增加力量,所以稱為「力水」。然後用「力紙」擦試身上的污穢,象徵著清凈心靈上的污點。抓些鹽撒在比賽場上,以便使場地清潔,皮膚擦傷不易感染,並祭祀天地,祈求安全。在裁判員鼓打香尺,號召相撲力士出場比賽後,雙方上台,走到中央相距60厘米處,相對站立,各自作抬腿踏腳,搓手拍掌等准備活動。再兩手接觸地面,調節呼吸,准備進入比賽。
比賽規則
運動員在比賽時可以互相抓腰帶,握抱頭頸、軀乾和四肢,可以用腿使絆,可以拍打對方胸部,但不許踢對方胸腹,不許抓兜襠和生殖器,不許抓頭發、擊雙耳、卡咽喉,不許傷害對方眼睛、胃門等要害處,不許用拳頭打人或使用反關節動作。
比賽時,能使對方身體任何一部分著地(除兩腳掌外)即為勝利。能使對方身體任何部分(包括手、腳)觸及界外地面亦為勝利。比賽沒有時間限制,如果雙方經過長時間角斗,精疲力盡而勝負未分時,裁判員可以宣布比賽暫停,休息後再重新開始比賽,直至決出勝負。
㈢ 為何日本相撲選手普遍都是超級大胖子
相撲原本也不像現在這樣只是兩個大胖子推來推去,日本古文獻記載,早期的相撲有很多類似柔道、摔跤的技巧,還有拳打和腳踢,甚至還有類似內家拳的四兩撥千斤動作,不過後來因為規則的變化,相撲是把對手推出圈外就贏,而相撲的場地(土表)實在太小,很多技巧根本沒空間施展,因此蠻力成為獲勝的關鍵,導致目前相撲力士都是大胖子的局面。不過盡管如此,一些體格較小的相撲選手還是會應用摔跤技巧,如大名鼎鼎的橫綱貴乃花就曾經用過肩摔把對手摔出去。
㈣ 日本人有哪些禁忌有哪些風俗習慣
日本人有不少語言忌諱,如「苦」和「死」,就連諧音的一些詞語也在忌諱之列,如數詞「4」的發音與死相同,「42」的發音是死的動詞形,所以醫院和飯店一般沒有4和42的病床和房間。用戶的電話也忌諱用「42」,監獄一般也沒有4號囚室。「13」也是忌諱的數字,許多賓館沒有「13」樓層和「13」號房間,羽田機場也沒有「13」號停機坪。在婚禮等喜慶場合,忌說去、歸、返、離、破、薄、冷、淺、滅及重復、再次、破損、斷絕等不吉和凶兆的語言。商店開業和新店落成時,忌說煙火、倒閉、崩潰、傾斜、流失、衰敗及與火相聯系的語言。交談中忌談人的生理缺陷,不說如大個、矮子、胖墩、禿頂、麻子、瞎聾、啞巴等字眼,而稱殘疾人為身體障礙者,稱盲人為眼睛不自由者,稱聾子為耳朵不自由者等。
民風
稱呼:稱呼日本人時,可稱之為「先生」、「小姐」或「夫人」,也可以在其姓氏或名之後加上一個「君」字,將其尊稱為「某某君」。只有在很正式的情況下,稱呼日本人才使用全名。
打招呼:日本人的打招呼,基本上是以鞠躬來表示的,其來自於唐朝文化。站著的時候,雙腳合攏、直立,彎腰低頭。從一般性行禮到上身至90度的鞠躬。根據禮節輕重程度的不同,低頭的角度是各種各樣的。在鋪著「たたみ」(榻榻米)的房間里,必須要坐著行禮。
㈤ 日本相撲這種功夫,為什麼非給要那些大胖子才可以學成,難道那些體型消瘦的人不行嗎這是為什麼呢
1.因為動量守恆的原因直接就被撞出去了,力量再大都沒用,先得有噸位再來談力量。兩個人揪在一起互相拉住廻し要把對方拱出去或掀出去的時候重量大出很多的一方也有巨大優勢。因此拚命長肉就成了成為相撲力士的前提,一般都有150公斤左右的份量,曾經有個叫小錦的夏威夷出身的力士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75公斤。相撲選手也不只是胖子,十幾歲入行長年累月的訓練,那一厚層的脂肪下面也是大塊的肌肉,力量也不白給。
2.觀眾以豐肥雄壯為美的審美上的區別而已。
㈥ 日本相撲等級是如何劃分的,又是怎樣晉級的他們的最終歸屬在哪
日本相撲,一個非常特殊的運動項目,據最早期的 歷史 記載,中國秦漢時期就已經產生這種運動了,當時把這種運動稱作「角抵」,經過多年的發展,直到南北朝時期才改名為「相撲」。
這項運動在中國早已被後人推廣及流傳到了日本,且在日本流行,現在已經當成了日本的「國技」。
相撲(日本稱為力士)按運動成績分為10級,分別是 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及橫綱 。橫綱是運動員的最高級稱號,也是終身榮譽稱號。
由於相撲這項運動也跟宗教有一些淵源,因此,在每一個新晉升的相撲最高級別(橫綱)選手,都會在東京明治神宮舉行他的第一次入環儀式。
日本相撲想要晉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身體素質的要求外,我們從日本相撲的規則就可以窺見一二。
一、身體素質要求
1、年齡
雖然說對於年齡並沒有具體的要求,但是大多數優秀選手的年齡大多是在18-35歲之間,這也相對於是變相的對於相撲手進行了年齡的限制。
2、身高
職業相撲選手的體型都是非常高大魁梧的,而且這個也貌似成了墨守成規的一則規定,且選手在20歲之後對身高的要求更是提升到了175cm以上了,且沒有上限。非20歲以上選手的身高則放寬到了173cm以上。
3、身型
對於這一點來說,並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只要選手夠胖就行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真正一流的相撲手的身型應該是巨大而且像梨的形狀。
這樣便於選手在進行對抗時力量的發揮,也增加自身的穩定性。
4、體重
相撲選手的體重可以說是他們的重中之重,按照前面所說的20歲以上身高175cm以上的條件,體重則要達到120公斤以上。
而日本相撲界有史以來最重的相撲手是來自美國夏威夷的小錦,他本身也是一名橫綱選手,體重則是達到了驚人的263公斤。
對於體重的要求也是只有下限75公斤,而沒有上限。
因此,日本相撲選手除了要滿足以上的苛刻要求外,想要晉級的話,就需要按照上面的等級一步步地來晉升了。
接著,我們來看看相撲比賽的規則:
1、比賽時間
每年的單月舉行,一年就是6次。比賽一般集中在15天內完成,比賽結束之後會根據他們的表現進行打分,重新評定和調整他們各自對應的級別。
2、比賽對決次數
因為參加比賽的力士一共有16位,因此,每一場比賽每名力士都需要跟其他的15名力士進行對決。
3、比賽時的規則 ,能使對方身體任何一部分著地(除兩腳掌外),或使對方身體任何部分(包括手、腳)觸及界外地面均為勝利。
由於比賽是沒有時間限制的,如果雙方都沒有快速解決戰斗的話,則雙方會直至打到精疲力盡而止,從而來決定勝負。
裁判員可以宣布比賽暫停,休息後再重新開始比賽,直至決出勝負。
運動員在比賽時的動作要領:
可以: 互相抓腰帶,握抱頭頸、軀乾和四肢,可以用腿使絆,可以拍打對方胸部;
不可以: 踢對方胸腹,抓兜襠和生殖器,抓頭發、擊雙耳、掐咽喉、傷害對方眼睛、胃門等要害處、用拳頭打人或使用反關節動作。
目前橫綱代表了相撲運動的最高級別,每一年能夠達到這個級別的人數也不會超過4人,競爭激烈,且這項運動對運動員的身體也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因此,並不能被大眾所推廣,當作觀賞性競賽節目更多一些。
最後,不得不提的一點就是:相撲運動員的退役。
相撲運動員的頭發都有一個小結,一旦結束相撲生涯,就要剪去這個小結,稱為「斷發」。
這種「斷發」儀式也會比較隆重,過往獲得過橫綱和大關勛位的所有相撲運動員都會出席,來為夥伴們進行送別儀式。
只有部分有資格的橫綱選手才有資格在「國技館」里舉行。
當這些選手退役後,他們大多數已經成家,則會選擇做一項實業,也有部分去繼承祖業或者進公司做一名職員。也算是有了一個最終的歸屬吧!
㈦ 舊時日本男子為什麼剃成類似禿頂的發式
主要是因為武士的頭盔戴得多,悶得頭發脫落,所以就乾脆剃掉了。
這個發型又叫做「月代」,是武士專有的。後來由於戰事頻繁,許多青壯年男子投入到軍隊當中,因此也理了這樣的發型。
同時可以發現,諸如狩野永德、千利休之類的文人墨客是不留月代頭的。在那時,男子束發或者披頭散發,象徵著對和平的嚮往。
㈧ 舊時日本男子為什麼剃成類似禿頂的發式
第二種說法正確~另外還有一點就是雖然都是禿頂~但是武士和平民還是有些許的不同~所以武士不是帶把刀就是武士了~還是要看發型~記得日本有個動畫片《江戶大火箭》裡面有一集就說了關於武士和平民的發型區別~
話說那個時代對美的理解真是奇怪呀~
㈨ 日本的相撲那麼胖,都是怎樣保證身體健康的呢
日本的相撲選手雖然很胖,但是他們經常運動,生活作息和普通人一樣,經常鍛煉身體使得他們的身體有很多的肌肉,加上飲食也非常的清淡,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有健康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