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導彈速度是多少
1. 導彈的速度是多少
地空導彈的速度一般為2-4馬赫,空地導彈一般為1.3馬赫左右,空空導彈速度一般為2.5-4馬赫,反艦導彈速度一般為1.8-2馬赫,巡航導彈速度為0.6-2馬赫,彈道導彈是從外大氣層攻擊的,速度一般極快(註:1馬赫,一般我們將它近似看為1倍音速)。
2. 日本ASM-1空艦導彈的結構是怎樣的
1973年,日本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第三研究所和三菱重工株式會社一起開展了日本航空自衛隊提出的ASM-1空艦導彈的論證和研製。日本憑借其良好的技術基礎和研發能力,到1977年就進行了第1次ASM-1空艦導彈空中發射飛行試驗,1979年3月,日本自衛隊在新島試驗場用21枚ASM-1空艦導彈進行了攻擊海上固定目標試驗和作戰適應性試驗,ASM-1空艦導彈的飛行性能和作戰性能都得到了充分考核。1979年8月,由F-1戰斗機攜帶,共發射了4枚ASM-1空艦導彈,全都准確命中了40公里外的靶船,從而完成了定型試驗。
ASM-1導彈在1980年初投入批量生產,1981年正式裝備部隊,軍用編號為80式空射反艦導彈。當時日本防衛廳共訂購了158枚ASM-1導彈,每枚導彈的價格為38.5萬美元。目前,日本航空自衛隊共裝備了508枚ASM-1空艦導彈。
1973年,日本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第三研究所和三菱重工株式會社一起開展了日本航空自衛隊提出的ASM-1空艦導彈的論證和研製。日本憑借其良好的技術基礎和研發能力,到1977年就進行了第1次ASM-1空艦導彈空中發射飛行試驗,1979年3月,日本自衛隊在新島試驗場用21枚ASM-1空艦導彈進行了攻擊海上固定目標試驗和作戰適應性試驗,ASM-1空艦導彈的飛行性能和作戰性能都得到了充分考核。1979年8月,由F-1戰斗機攜帶,共發射了4枚ASM-1空艦導彈,全都准確命中了40公里外的靶船,從而完成了定型試驗。
ASM-1導彈在1980年初投入批量生產,1981年正式裝備部隊,軍用編號為80式空射反艦導彈。當時日本防衛廳共訂購了158枚ASM-1導彈,每枚導彈的價格為38.5萬美元。目前,日本航空自衛隊共裝備了508枚ASM-1空艦導彈。
ASM-1空艦導彈的最大射程50公里,巡航高度15米,飛行速度1170千米/小時。全彈長3.98米,彈徑0.35米,翼展1.19米,發射重量600千克,發射高度760~3048米。外形和美國的「捕鯨叉」艦射反艦導彈很像,採用正常式氣動布局,彈體頭部帶半圓形整流罩,彈翼和尾舵呈X-X形配置,處於同一平面,4片穩定彈翼位於彈體中部,4片控制舵面位於彈體尾部,尾部呈平底形。
導彈採用模塊化設計,從前至後可分為5個艙段:導引頭艙、控制艙、戰斗部艙、發動機艙和尾艙。其中導引頭艙內裝有三菱電子公司的單脈沖主動雷達導引頭;控制艙內裝有日本航空電子設備公司的慣性導航系統、日本無線電公司的ANV-7調頻連續波無線電高度表以及自動駕駛儀和電池組;戰斗部內裝200千克半穿甲/爆破戰斗部,配用觸發延時引信和近炸引信;發動機為1台固體火箭發動機;尾艙段主要裝有電動舵機和舵面。
ASM-1空艦導彈最大特點在於其良好的通用性,日本航空自衛隊的F-1、F-4J、FS-X戰斗機和P-3C反潛巡邏機等現役飛機都能掛載。當F-1等飛機掛載ASM-1執行反艦任務時,其攻擊程序與馬島戰爭時阿根廷戰機使用空艦型「飛魚」導彈攻擊英國艦艇的程序大體相同。海上自衛隊的P-3C反潛巡邏機或者航空自衛隊的E-2C「鷹眼」預警機發現敵艦後,將目標數據送給F-1等戰斗機。F-1接到攻擊敵艦的命令後,掛2枚ASM-1空艦導彈和900升的一次性燃料箱立即起飛。F-1戰斗機的最大速度為2080千米/小時,掛2枚ASM-1導彈時作戰半徑為550公里,但考慮到被敵人探測和被攻擊的危險,實際作戰半徑為370到460公里左右。
攜帶ASM-1反艦導彈攻擊水面艦艇的飛機一般採用「高—低—高」航線。從高空到低空的下降時間根據敵艦的探測能力來改變。起飛後的F-1戰斗機利用J/ASM-1慣導裝置從高空進入戰區,超低空接近目標,距目標約60公里時,為捕捉目標迅速躍升。一旦機載雷達將取得的目標信息輸入導彈後,ASM-1導彈即可發射。發射後導彈下降到掠海高度15米,按慣性制導方式巡航飛行,接近目標後主動雷達開機,完成目標搜索和跟蹤,進行最後的彈道微調,在突破敵艦的ECM電子干擾、箔條雲和CIWS近程武器系統彈幕後命中目標。日本自衛隊宣稱,ASM-1空艦導彈的命中概率很高,基本可達90%。
作為80年代初定型的產品,ASM-1空艦導彈在當時是很先進的,日本航空自衛隊對其性能基本滿意。到了1985年,隨著軍事形勢變化,航空自衛隊對製造商三菱重工提出了在導彈基本不變的條件下提高ASM-1的射程的改進要求。1986年三菱重工開始了增程型ASM-1C空艦導彈的研製工作。在保持基本氣動外形、導引頭和戰斗部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對導彈結構進行了優化設計,使其發射重量由ASM-1的600千克降低到510千克,射程也因此增大5565公里。1992年ASM-1C設計定型並開始服役,防衛廳賦予其編號為91式空射反艦導彈。
ASM-1C(91式空艦導彈),隨著軍事形勢和武器裝備發展變化,曾經是世界一流的ASM-1空艦導彈日漸暴露出射程近等缺點,被逼進了改進的潮流。1986年三菱重工開始了增程型ASM-1C空艦導彈的研製工作。ASM-1C在保持ASM-1基本氣動外形、導引頭和戰斗部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對導彈結構進行了優化設計,使其發射重量由ASM-1的600千克降低到510千克,射程也因此增大至65千米。1992年ASM-1C設計定型並開始服役,防衛廳賦予其軍用編號為91式空艦導彈。
3. 日本導彈快還是隕石快
導彈快。洲際導彈最快速度是10倍音速。是不低於54000公里的時速進入大氣層,這個速度是子彈速度的15倍。霓虹國有運載火箭可以改成洲際導彈。
4. 導彈從中國到日本多少小時
這個要看是什麼導彈了,如果是射程2000KM的中程彈道導彈的話,一般十多分鍾左右;如果是同射程的巡航導彈的話,就要兩個多小時了。
5. 二戰時期,日本的櫻花導彈性能如何
日本所謂的“櫻花導彈”可能用“人操火箭”可能更加合適,日本的這玩意就是一個發動機加一個彈頭,是日本於二戰期間發明並創造的自殺式飛機,機身為全木質,機艙內滿載著炸葯。第一海軍航空技術廠專為神風特攻隊而設計的特別攻擊機。實質上,這是一種由人操縱進行自殺攻擊用的一種武器,勉強也能稱得上是導彈吧。
6. 擬列裝超1000枚巡航導彈,日本打的什麼算盤
日本《讀賣新聞》8月21日報道,日本政府正考慮列裝1000枚以上的巡航導彈,並以西南諸島到九州為中心進行部署。
報道援引多名日本政府官員的話稱,這1000餘枚巡航導彈將由日本陸上自衛隊現有的12式岸基反艦導彈改進而來。改進後,導彈射程將從100公里擴大至1000公里,射程覆蓋朝鮮和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日本還計劃在該導彈基礎上發展出可從水面艦艇和戰斗機上發射的型號。此外,改進後的岸基導彈部署時間將比原計劃提前兩年,最快將於2024年部署。
1
為什麼是巡航導彈?
近年來,日本政府不斷突破和平憲法,屢屢研發和裝備包括直升機航母在內的先進武器裝備,但是沒有任何一種武器能夠像此次的巡航導彈這樣引起如此多的爭議與反對。原因在於,巡航導彈是一種非比尋常的進攻性武器。
巡航導彈是一種以火箭助推器發射,依靠噴氣發動機的推力和彈翼的氣動升力,主要以巡航狀態在稠密大氣層內飛行的導彈。就其戰斗任務來說,一般分為反艦巡航導彈和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在大多數情況下,前者被稱為反艦導彈,而後者則被稱為巡航導彈。
巡航導彈第一次登上戰爭舞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當時的德國為了挽回戰爭頹勢,相繼開發了V-1飛彈和V-2飛彈。V-2飛彈就是現今巡航導彈的鼻祖。受制於不成熟的技術以及戰場大勢,V-2飛彈並未發揮出多大威力,就隨著納粹德國湮滅在歷史潮流中。
冷戰期間,美蘇等國發展了不少型號的巡航導彈,比如「蛇鯊」、AS-15,但因其速度慢射程較短且精度很不盡如人意,始終被彈道導彈的光芒所掩蓋。
隨著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信息化軍事革命的發展,巡航導彈開始在隨後的戰爭舞台上大放光芒。
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戰斧巡航導彈得到了廣泛使用,表現出色,已經成為美國海軍由海向陸,遠程精確打擊的支柱。海灣戰爭中,美海軍共發射了288枚BGM-109C/D戰斧巡航導彈,美空軍發射了35枚AGM-86C空射巡航導彈。
科索沃戰爭中美國也動用了戰斧巡航導彈,共計發射238枚。在這次局部戰爭中,戰斧巡航導彈的命中率由海灣戰爭中的80%提高到了85%。由於使用了特種裝葯戰斗部,如美軍使用帶有碳纖維戰斗部的戰斧巡航導彈對南聯盟7個主要電廠進行了攻擊,效果十分顯著,造成了南境內大范圍斷電,估計全南70%的供電遭到破壞。
在阿富汗戰爭中,戰斧巡航導彈又一次體現了海上遠程精確打擊的威力。在這場戰爭中,作為美、英軍隊的兵器首選,巡航導彈的使用特點是:
命中率進一步提高。戰斧巡航導彈的精度已超過90%,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阿富汗屬大陸性氣候,巡航導彈受氣候影響小。
使用密度大。首輪空襲就發射了50枚巡航導彈,僅頭一天就有200餘枚參加了攻擊,數量達到了整個海灣戰爭期間使用的數量,主要用於攻擊阿富汗防空系統、空軍基地、通訊指揮中心、奧馬爾住宅和本·拉丹「基地」組織的訓練營地。
使用更新了的戰斗部裝葯。這些巡航導彈裝備了高貫穿力戰斗部,它們對塔利班政權和本·拉丹「基地」組織的地下目標進行了攻擊,摧毀多個地下掩體和地下基地,很好地達到了美軍的反恐目的。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發射戰斧巡航導彈的潛艇、艦艇數量增加,為大量發射戰斧導彈提供了「物質基礎」,共計發射戰斧巡航導彈802枚,全部是戰斧-3導彈,數量達到歷次局部戰爭之最。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海軍只有2艘潛艇發射了戰斧巡航導彈。
在特朗普當政時期,美國兩次向敘利亞發射巡航導彈,第一次是使用驅逐艦作為發射平台,發射了59枚,第二次更夥同英、法一起出兵,發射各種彈葯105枚,包括美製「戰斧」導彈、美製「賈斯姆」(JASSM)巡航導彈、法制MdCN海基巡航導彈、「風暴陰影」空基巡航導彈,打擊目標包括「實施化學武器襲擊的機場」和「疑似化學武器存放地」。
巡航導彈之所以威力如此巨大,主要是因為,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後,諸多高科技的加持使其成為一種突防能力強、打擊精度高且發射方式靈活的武器。巡航導彈的突防能力,表現在超低空、機動規避飛行和大多採用隱身技術等方面。它採用慣性導航(INS)、GPS/地形匹配(TERCOM)、數字景象匹配(DSMAC)制導體制,加上紅外成像(主動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末制導,命中精度10米以內,射程一般大於500公里,低空巡航高度在7至100米之間,可實施縱深精確的空中打擊。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GPS系統、環形激光陀螺儀、第三代微處理器和單片式微波集成電路等技術的「商業化」正在讓巡航導彈變得更廉價也更容易擁有,對於日本這樣的工業強國來說,巡航導彈本身的技術門檻並不難跨越。
2
日本的盤算
在日本研發和裝備巡航導彈這個問題上,表面的執行者是日本,背後的推手不問可知,必是美國。在這個問題上,雙方可謂各有自己的小算盤。
就日本來說,其意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改變自己的頹勢。
近年來,日本在台海問題、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歷史問題上屢屢向中國發難,卻遭到中國的強有力反制。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戰略空軍、遠洋海軍的逐步成形,中國在軍事領域對日本形成的優勢開始逐步擴大。為了扭轉這種頹勢,日本企圖發展戰役級和戰略級進攻性武器。
如果日本擁有了自己的巡航導彈,那麼完全可以自己動手。聯想起幾年前日本間諜在中國搜集地理空間情報被捕,更讓人感覺這是日本圖謀已久的計劃。
其次是加強在海洋領域博弈的籌碼。
日本向來以東亞海洋主人自居,屢屢與周邊國家發生海洋權益爭端:與俄羅斯為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幾乎兵戎相見;與韓國為獨島(日本稱「竹島」)問題發生長達幾十年的爭吵;跟中國更是為釣魚島問題進行多輪博弈與較量。
現如今,以日本的軍力與周邊國家相比並不佔優勢。就算與韓國較量,想獲取優勢也要費一番周折。如果能夠裝備1000枚巡航導彈,不僅擁有了對縱深目標進行打擊的能力,同時也能增加對俄羅斯和韓國進行海洋權益博弈的籌碼。
以先進武器裝備為底氣,日本這個海洋國家才可以在海洋領域採取更加咄咄逼人的態勢,也就距離其東亞海洋主宰的夢想更近一步。
最後是提升自己在美日同盟中的地位。
近年來,美日同盟的主要針對的對象不言而喻,而日本在該同盟中的從屬地位也是不言自明。日本極右勢力對這樣的地位並不甘心,通過裝備1000枚巡航導彈突顯其反華方面的價值並提高日本在美國心中的分量,進而提升自己在美日同盟中的地位,應該也是日本考慮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全球高端產業競爭中,日本已經開始對中國心生警惕,在即將到來的第四次產業革命中,日本幾乎註定不是中國的對手。而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強勢崛起意味著日本的傳統強項將會一一被中國超越。出於惡化中國投資環境的陰暗心理,日本在高調宣布考慮列裝巡航導彈的同時,目標明確。
3
美國的小心思
對於美國來說,則是另有打算:
增強日本對華牽制的力度是首要考慮。
近年來,美國在「大國競爭」理念下不斷發起對中國進行遏制與打壓的攻勢,包括貿易戰、脫鉤戰略、台灣問題等等。然而,正如歷史上針對其他頭號工業大國的遏制一樣,效果不如副作用明顯。
日本政府公布將部署1000枚以上遠程巡航導彈的消息時,宣稱此舉主要是為了「加強對中國的反擊能力」。在美國看來,這正可以增強對華牽制的力度,還節約了美國的霸權護持成本,正是拜登政府所想要的。
藉此加強對日本的控制也是美國的考慮之一。
如前所述,憑日本的實力,搞定巡航導彈本身不是難事。但是,巡航導彈作戰是需要一個保障系統進行支撐的,比如衛星導航系統。然而,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日本的衛星導航系統可以支持其巡航導彈打擊1000公里之外目標。因此,日本大概率還是使用美國的GPS系統為其巡航導彈進行導航。換言之,缺乏美國作戰系統的支撐,日本還是無力獨自發起遠程精確打擊。由此,美國可加強對日本的控制。
此外,利用日本攪動亞太,推行「印太戰略」更是美國想達成的目標。
眾所周知,「印太戰略」是美國繼海上遏制中國的「亞太再平衡」遭到失敗後的又一次嘗試。在這個直接針對中國的地緣政治戰略中,美日澳印四邊安全合作機制是其核心。此次默許甚至是縱容日本列裝巡航導彈,在提升美日軍事合作緊密程度的同時,也是為了助推「印太戰略」。
4
影響有多壞
日本政府此次高調宣布考慮列裝巡航導彈將會對地區穩定和繁榮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與沖擊,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這是日本極右勢力在以實際行動突破「專守防衛」和掏空「和平憲法」。
日本現行憲法也被稱為「和平憲法」,於1947年實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由佔領日本的盟軍撰寫。該憲法著名的第九條中明確寫著:「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第九條第二款還明文規定:日本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所以,1954年日本自衛隊成立後,為了使這一軍事組織與憲法第九條邏輯自洽,時任防衛廳長官的杉原荒太,在1955年面對國會質詢時,又提出了「專守防衛」原則。
然而,日本的實際舉動正在破壞這一點。安倍晉三政府在2014年以閣議決定的方式解禁集體自衛權。2017年3月,當時執政的自民黨黨內機構向時任安倍內閣提交一份建議報告,建議日本為自衛隊裝備遠程巡航導彈,使其擁有對敵方基地實施先發制人的攻擊能力,就已經是執意發展超越防衛限度的防區外導彈。現在又高調宣布列裝巡航導彈,這就讓日本擁有了發動戰爭和進行武力威脅的能力,不僅與和平憲法精神相抵觸,同時也有違其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日本對和平憲法不斷掏空的後果,最終又會投射到亞太地區。
第二,這也為日本走向軍事大國的道路奠定了基礎。
巡航導彈具備完整的作戰能力,需要一整套作戰系統的支撐。日本可以借機提升自己的相關能力,比如衛星導航能力、地理空間情報獲取能力等等。與此同時,對地攻擊巡航導彈的發射平台多樣,可以從潛艇、水面艦艇、飛機上進行發射,日本也可以藉此發展巡航導彈核潛艇。
此外,當前日本的巡航導彈系12式反艦導彈改裝而來,速度只有0.9馬赫,飛行速度慢,無法機動變軌,突防能力不足。為提高後續型號的突防能力,日本有可能考慮列裝高超聲速巡航導彈。高超聲速巡航導彈速度在5馬赫以上,且能夠實施機動變軌,是現有防空反導系統無法攔截的。
美國「全球安全」網站稱,「與常規導彈相比,高超聲速巡航導彈能長時間保持更高的巡航速度,從而壓縮對手的反應時間,同時它的體積和尺寸更小,可以由戰術飛機等空中平台攜帶」。
日本在這方面已經有了技術積累。2022年7月24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成功試射了一枚驗證超燃沖壓發動機技術的小型火箭,標志著日本在高超聲速武器研製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瑞典安全和發展政策研究所稱,高超聲速導彈的研製難度非常大,目前只有少數國家參與這場「競賽」。其中俄羅斯、中國和美國位於第一梯隊,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歐洲位於第二梯隊。但從技術實力與實際研製進度而言,日本穩居第二梯隊之首。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日本追隨美國,已經將其目標指向中國。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隨著第四次產業革命的到來,中日之間的實力差距將進一步擴大。中國在產業競爭方面超越日本已經不是夢想。在日本極右勢力看來,現如今的中國正處於將起未起之時,這也是遏制中國最後的機會窗口。
列裝巡航導彈使日本具備了打擊中國大陸縱深目標的能力,如果日本決策層真的試圖以此作為先發制人攻擊的手段——考慮到這個國家歷史上對不計後果的戰略冒險行動的偏好(比如突襲珍珠港)——那麼將會使整個亞太地區都處於危險之中。
(作者為上海政法學院東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