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搶走了中國多少書籍
『壹』 中國流失到日本的文物有多少
1860年英法聯軍開進北京,火燒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光顧了中國很多大城市。別的不說,列強兩次入侵搶走的文物就數以百萬計,以致百餘年後的今天,大家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英國或者法國的某個家庭發現了一件價值不菲的中國文物,拍出多少錢之類的。
抗戰舊照
人們都知道當年日本在我國東北修了滿洲鐵路,後來日方有人透露,參與修建鐵路的日本人,很多都是歷史文化或者考古方面的學者。他們以調研地理環境為借口,摸排中國境內的文物和古跡。當年在日佔區,到處都有日本的調研隊。如此大規模的文物古跡調研活動,只怕中國幾十年來還沒日本人當年搞得好。所以說去日本學中國歷史,是半點不誇張。
《順治遷都》是一部長篇小說,作者借用一個朝鮮人的口吻對日本人說:「你們的大名是日本人,但我喜歡叫你們海盜……海盜,只能漂泊在海上。」我極贊同這句話,日本人倒是想上岸,終於還是被趕回了海島上。
『貳』 日本侵華究竟掠奪了中國多少文物
從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日本在兩次侵華戰爭期間劫掠的中國文物數量到底有多少?從中國劫掠的文物又有哪些?
要給出一個精確的數字,並將劫掠的文物全部一一羅列,似乎不太可能。或許,這將是一個永遠無法揭開的謎,也是留給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永遠的痛。畢竟,被日本公然劫掠、巧取豪奪、敲詐勒索等方式劫掠的文物浩如煙海,即使進行系統統計也難以完全囊括。本網整理這些被掠奪的文物資料,簡要梳理出其中較為重要的文物並將其展示出來供網友參閱瀏覽。
近代日本走上侵略道路後,對於中國以怨報德,狂妄地宣稱要「開拓萬里波濤,布威於四方」,於是近鄰中國便成了其實現野心的最佳選擇。
在對中國的文化侵略方面,日本步西方列強後塵,而且顯得更為貪婪,一面肆意摧殘我國的文化事業,一面又不惜採用種種卑劣手段,大肆掠奪我國文物,為害尤烈,造成了中國文化遺產的巨大損失。
《喪亂貼》
日本皇室收藏的王羲之的《喪亂帖》。因世人絕少得見原作而真假莫辨。有專家指出,如果「書聖」王羲之尚有一件真跡存世,非《喪亂帖》莫屬。這件「寶物」是1300多年前的奈良時代傳到日本的,雖然有人說是鑒真大師東渡時帶來的,但是並沒有確鑿證據。此外有王羲之的《孔侍中帖》,收藏在東京前田育德會,被列為日本國寶。
分別存放於日本不同博物館的王羲之《妹至帖》《定武蘭亭序》《十七帖》《集王聖教序》還有前涼時代的《李柏尺牘稿》是京都西本願寺宗主大谷光瑞派遣的探險隊上世紀初在新疆塔里木河支流孔雀河流域發掘出土的,由於是與王羲之同代的作品,被認為對了解王羲之書法的真實面目具有重要意義,現在收藏在京都龍谷大學學術情報中心大宮圖書館。歐陽洵《化度寺碑》(翁方綱本)是唐拓孤本,現收藏在京都大谷大學,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和褚遂良的《孟法師碑》也是唐拓孤本,現在收藏在三井紀念美術館。
流失故事:據《日本侵華對文物的破壞》一書作者孟國翔介紹,戰後日本歸還了一部分戰時掠奪的文物,有158000多件,其中有2000多件是比較珍貴的,但這只是很少的部分。此後由於多種因素我國沒有再繼續追討。
中華國寶: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館又稱亞洲文物陳列館,1968年正式開放,設10個陳列室,分綜合陳列、中國藝術等部門,每年只輪換展出館藏品中的一小部分。一號展廳是名為「中國雕刻」的特別展覽,26件南北朝與唐代的文物,大部分是來自陝西、山西、河北等地的石佛。此外,東洋館一層還有一些特別專題,展示中國文物與東南亞文物之間的文化淵源,比如銅鼓、青花瓷。
東洋館的第二層可以說就是中國專館,一共五個陳列室,其中四個為中國考古,剩下一個是中國繪畫書法。中國考古的第一陳列室是從新石器時代到漢代出土的早期文物,一共111件展品,涵蓋了骨器、石器、陶器、玉器、青銅器等品種。陶器部分,歷史脈絡清晰,縱向延伸完整。玉器部分,既有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玉斧、玉璧、玉環、玉飾,二里頭文化(公元前2000年)的玉刀,也有商周時期的饕餮紋佩玉、龍紋佩玉、玉龍、玉魚、玉鳥,戰國時代的琉璃象嵌玉、夔龍紋玉等。
「中國考古」的瓷器陳列室一共有33件從三國時期到唐代的加釉彩陶器及43件宋代到清代的瓷器。尤其是元、明、清瓷器陳列,幾乎就是一部景德鎮陶瓷發展史。此外,這里還單獨辟出清代犀角、中國漆工等專題展覽。
『叄』 戰爭中的日本從中國掠奪了多少寶藏
自從日本侵略中國開始,就不斷的把屬於中國的各種文物大批量的轉移到日本。目前中國還無法准確的估算出一個數量值,但是我們可以大概的去估算一下日本侵略中國後所帶走的那些文物到底有多少……
1937年「八一三」淞滬之役,日軍飛機和炮火猛烈轟炸上海博物館,許許多多價值連城的瑰寶被無情的炮火炸毀。
1937年11月,日軍占據江蘇無錫後大肆放火,燒毀祠堂、名勝建築2105間,「名勝古跡場所所保留的文物都毀於大火,其數難以統計」。
清代·粉彩梅樹紋盤(東京國立博物館)
據推斷此作品描繪了盛開著紅白花的梅樹圖。余白部分記有如行雲流水般流暢的行書題句,印章亦採用粉彩顏料繪制。作品畫風極盡精巧細致,格調高雅非凡,宛如欣賞一幅畫作。本作品可以說是圖繪瓷器的巔峰之作。其內側外周均塗飾黃鶯羽毛色的發暗灰黃綠顏料,瓷器底部內側以藍色的粉彩顏料於雙方框內寫有「雍正年制」的楷書銘。
掠奪暴行下的未解之謎
而在日軍侵華時期被掠奪、被毀滅的中國文物中,最令人扼腕也最具有神秘色彩的,非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莫屬。
1929年,中國青年考古學家裴文中在周口店遺址發掘出來北京猿人頭骨化石等珍貴文物,這些文物一直保存在由美國人掌管的北京協和醫院B樓解剖室的保險箱內。
20世紀30年代初聚集在周口店的中外地質學者,左一為裴文中
1941年「珍珠港事件」發生前夕,日美關系日趨緊張。為避免這些珍貴的化石落入日本人之手,院方決定將化石運往美國暫時保管。
據當事人回憶,這些化石被裝在兩個箱子內,大箱中裝有7盒標本,有北京猿人頭骨、上頜骨、鎖骨、鼻骨、牙齒、脊椎骨等數十件;另一個小箱中裝有北京猿人頭骨、山頂洞人女性頭骨、山頂洞人脊椎骨、盆骨、肩胛骨等數十件化石。每塊化石都用擦顯微鏡的紙包好,裹上葯棉,外邊捆上細紗布、棉花,裝入箱中。箱外還貼上了「高級機密」的標簽。
12月5日清晨,裝有化石箱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專列駛離北平,向秦皇島駛去。按計劃,它們將在秦皇島被裝上「哈里遜總統號」郵輪駛往美國。但是,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專列在秦皇島被日軍截獲,「哈里遜總統號」也沒有如期抵達,北京猿人化石從此下落不明。
對於北京猿人化石的去向,一直是當今考古學家們力圖去解決的問題,但是這么多年過去了,還是一無所獲。
有人認為在「哈里遜總統」號上,有人認為在「阿波丸」號上,甚至有人說埋在日壇公園的一棵大樹下,眾說紛紜,而其中兩種說法比較大眾。
一是認為北京猿人化石已經遭到毀滅。有學者認為,化石當時應該放在協和醫院地下室保險庫,日軍突然發動戰爭並佔領醫院,而化石根本沒來得及運走,日軍就在地下室將其毀掉了。
二是認為化石流失於日本民間。首先,運輸化石的火車是在天津被日軍劫掠。其次,日軍佔領北京後,曾對存放過「北京人」化石的協和醫院進行嚴密搜查。化石被帶到日本後,最有可能的是流失到了民間。
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是否已經被毀?如果沒有,那它們究竟在哪裡?至今,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肆』 日本搶走中國多少文物
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在1937年和1942年曾兩次遭到洗劫,日 偽 軍 共劫走珍貴古籍11022冊、珍貴文物1372件,還將大量的故宮所藏的鐵 炮銅缸熔鑄槍 炮。國民政 府首都南京在淪陷後也沒能逃過劫難,據粗略統計,南京市共損失古物26584件,其中有珍貴文物、字畫7720幅,書籍459579冊。公家方面還損失文玩雜件648368件。私人方面損失碑帖3851件。上海、安徽、山西等地的博物館文物損失總數達17萬多件(包括古物、字畫、書籍)。
『伍』 日本偷了多少中國古醫書
日本侵略中,我投了中國古書上萬件,這是日本人對中國犯下了最大的,最終為民要討伐日本人
『陸』 日本強盜從中國到底搶了多少珍寶
沒法統計,當然現在日本的富有跟大量搶奪中國的財富是密不可分的。
『柒』 日本掠走多少中國文物
從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日本在兩次侵華戰爭期間劫掠的中國文物數量到底有多少?從中國劫掠的文物又有哪些?
要給出一個精確的數字,並將劫掠的文物全部一一羅列,似乎不太可能。或許,這將是一個永遠無法揭開的謎,也是留給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永遠的痛。畢竟,被日本公然劫掠、巧取豪奪、敲詐勒索等方式劫掠的文物浩如煙海,即使進行系統統計也難以完全囊括。
不過,《中國甲午以後流入日本之文物目錄》(以下簡稱《文物目錄》)在時隔66年後出版,為我們揭開了日本帝國主義利用戰爭劫掠中國文物的「冰山一角」。
66年後終面世
9月15日,《文物目錄》一書出版座談會在故宮博物院舉行,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主持座談會。《文物目錄》一書於年編成,時隔66年後首次正式出版。
全書收錄了甲午戰爭以後至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被日本劫奪的中國甲骨、石器、銅器、刻石、陶瓷、古玉等類中國文物件。據介紹,書中所列的多數文物,比如洛陽金村古墓出土的一大批青銅器,除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外,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全書只列出了日本所劫掠的中國文物名稱及尺寸規格,然而,即便如此,十六開本的《文物目錄》,仍分為九卷三大冊,共計1423頁、180萬字。日本劫掠中國文物的數量由此可見一斑。
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指出,《文物目錄》既是日本帝國主義發動文化侵略的確切罪證,也是中國追討流失文物的堅實而有力的依據。
追討海外流失文物,尤其是追討兩次戰爭期間被日本劫掠的文物,曾是幾代中國文物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期盼。1946年編成的《文物目錄》正是在這一熱切期盼之中誕生的。
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現年92歲高齡的謝辰生,是《文物目錄》一書唯一健在的編纂者。他回憶了66年前的情形。
1945年4月,抗戰勝利前夕,國民政府教育部成立「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後更名為「教育部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
「委員會成立後,各地代表和工作人員滿懷愛國熱情,克服重重困難,認真清查文物損失情況。經過非常艱苦的努力,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統計得出在1937年至1945年間中國各地被日軍劫掠和毀壞的歷史文化古跡741處,書畫類1.5萬多件,古器物類1.6萬多件,碑帖類9300多件,珍稀書籍類300萬冊,文件類60多萬件。」
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同時還承擔追回被劫掠文物以及接收敵偽圖書文物的任務。而與此同時,徐森玉、顧廷龍、謝辰生等人別在上海傾注巨大心力,歷時9個月,編纂完成《文物目錄》一書。這個編纂工作既是清理戰時文物損失調查的延伸,也是為中國政府向日本開展戰爭賠償、文物追討作準備的一個組成部分。
謝辰生強調,「抗戰勝利後,當時的中國政府決定要向日本追討甲午以後,他們巧取豪奪的所有的文物,編制此書的目的就是為向日本追索進行交涉提供依據。」他說,《文物目錄》一書66年後正式出版令他百感交集,此書的正式出版對追討流失文物,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性意義。
追討任重道遠
《文物目錄》一書正式出版的最大功臣、中西書局常務副總編輯徐忠良指出.《文物目錄》編成至今已經過去了66年,但它至今仍然是確鑿、確實的流失到日本的中國文物的「追討清單」。
據他介紹,1947年初,參與日本戰犯審判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唯一的文化專員王世襄,歷盡艱辛,從日本追回了106箱珍貴典籍文物。這批追回的古籍經由謝辰生接收,轉交南京中央圖書館保存。1949年國民政府潰退台灣時,大部分被帶往台灣,成為台灣「中央圖書館」的善本圖書主體。
而正是在密切關注這一往事的過程中,徐忠良意外得知老一輩文物學家1946年編纂《文物目錄》一書,而且了解到這本書此後從未正式出版。他說:「作為一個出版工作者,一個古文獻專業畢業生,我感覺到很驚訝,驚訝於自己居然不曾了解存在這么重要的學術著作,更隗疚於這么一部記錄慘痛歷史的重要著作竟然被冷落整整66年之久,不曾公開出版。」
正是在此觸動下,徐忠良萌發了正式公開出版《文物目錄》的想法。此後,他又了解到1981年國家文物局曾組織刻寫蠟版,油印100部,分送國內各大圖書館、博物館和設有文博專業的大學保存,但經查核,這批油印本幾乎散失殆盡。而中西書局費盡周折,終於找到了僅存的孤本,才打開了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記憶。
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鄭欣淼說:「在抗戰以後,日本歸還中國文物得情形令人失望,抗戰期間日本劫去我國的文物,勝利後曾先後歸還一些,後來從1950年到1956年,日本先後歸還了六批,交還給了在台灣的國民黨政權,保存在台北故宮。日本歸還的這些東西,雜項物品多,真正的文物是相當少的,有價值的甚少。追索海外流失文物還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大多數學者同時還指出,《文物目錄》一書中囊括的只是有據可查、鐵案如山之劫掠文物,而日本方面通過其他未知渠道劫掠的中國未知文物還有千千萬萬。
中國文物學會原會長彭卿雲建議,對日追討流失文物是—項艱巨的任務,應該將中國官方和民間的力量相結合,編纂出一部中國文物保護史。中國文物學會顧問李曉東認為,追討海外流失文物必須要找到系統的依據,應該整合官方和民間的資源,建立一個較為系統的流失海外文物資料庫。
『捌』 侵華十四年間,日本鬼子到底搶了咱多少東西
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軍投降,日本14年的侵略行為給中華大地和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無論是掠奪礦產、文物、黃金等財富,還是屠殺和奴役平民或者俘虜等不可饒恕的滔天罪孽,一樁樁、一件件,罄竹難書。那麼日軍侵華十四年,從中國到底掠奪了多少財富?
日本鬼子從中國掠奪了數量驚人、難以想像的財富,但日本投降後,這些財富卻沒能索回,而日本則依靠從中國掠奪來這巨額財富,在戰後短短幾年不僅就恢復了元氣,還創造了所謂的經濟奇跡。
『玖』 日本瘋狂掠奪中國文物,為啥沒搶故宮呢
從歷史來看,戰爭不僅僅是對敵國居民的殺戮和城市的破壞,更多的也是對敵國財富的掠奪。如八國聯軍、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後,都大肆掠奪,搶劫圓明園文物。而日本在二戰期間也是如此,當時在其佔領區,其大肆公開挖掘,搶掠中國古代珍貴文物,14年間被搶走的文物不計其數。
日本佔領北平期間,在北平的社會名流如朱啟鈐、葉公綽等人,也是著名的學者,而且包括投降日本的一些漢奸,都在極力阻止日本接管故宮,插手故宮事物。因此整個戰爭期間,其實故宮的管理許可權,還是掌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裡,這對阻止日本的搶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盡管如此,在戰爭後期,日本嚴重缺乏銅鐵等資源,一些漢奸,為了給日本貢獻“銅鐵”,沖到故宮將故宮銅缸和銅燈罩等銅器等100多個都給搶走了,這也是一筆巨大的損失。
『拾』 北平淪陷時期,日本人到底從故宮搶走了多少文物呢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二十九軍奮起抗戰,與日寇浴血奮戰。然而,終因寡不敵眾,最後奉命撤退,北平淪陷。很多人好奇在北平淪陷時期,日本人到底從故宮搶走了多少文物呢?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了解一二。
隨即,故宮的工作人員前往天津運回這批文物,這些文物大多已經殘破、損壞,重達4460公斤,比劫走時少了971公斤,並且被劫走的54個銅缸也不見蹤影。據統計,在故宮工作人員的精心守護下,在北平淪陷期,故宮博物院被日本人掠奪了銅器149件,太廟圖書館館大批圖書文獻遭到破壞,文獻館的張鼓峰輿圖被劫走。當然,這都是官方記載,實際上到底有多少文物被日本搶走,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