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日本軍馬去哪裡啦
A. 日本鬼子矮,為什麼東洋馬卻又高又壯
日本本地原來沒有馬,在唐朝時期,派遣了很多使者到中國來學習,在回國時,他們帶回國內一些中國的蒙古馬,這些蒙古馬在日本繁衍多代,由於是近親結婚,馬的品種很不好,根本無法打仗,只能乾乾農活兒。
到了近代,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了現代化軍事建設,仿照德國,也建立了自己的騎兵部隊,當初,騎兵部隊配備的馬匹都是本土的馬。後來,日本人在歐洲考察時發現日本馬比歐洲列強的軍馬差遠了,個小力氣差,騎在上面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靠這種馬很難完成近代化軍隊的建設。怎麼辦呢?德國人給出的建議是,要對馬匹進行雜交。
這時,日本人突然想起來,1867年的時候,法國拿破崙三世曾經送給日本26匹阿拉伯馬,那可是世界最好的馬,高大威武。
於是,日本就用這些阿拉伯馬改良自己的日本馬。改良到1887年, 用那麼好的阿拉伯馬改良了近10年,結果個頭只比德國狗大一點點。根據當時的統計,日本5376匹軍馬的體高為135~138厘米。遠遠低於歐洲軍馬的標准。
怎麼會如此低效?原因很簡單,四個字:近親結婚!原來,用於改良的外血只有那26匹阿拉伯馬里的公馬,這么多年配來配去造成了嚴重的近親繁殖,不僅個頭沒增長,智商還有所退化。
在甲午戰爭時期,日本軍部緊急徵召軍馬作戰。跟徵兵一樣,軍馬也得有個體檢標准。當時,德軍要求軍馬能拉374公斤,法軍狠點,要求軍馬能拉399公斤,再看日軍,喪心病狂地要求軍馬能拉414公斤!問題是,人家德軍法軍拉300多公斤的馬自身體重480公斤,日軍拉400多公斤的馬自身體重329公斤。看看人家德國馬長什麼樣!
這還不算,德法軍馬標準是根據馬匹實際制定的,而日軍軍馬體高142厘米、體重329公斤那隻是規定,實際能達標者很少。當時日軍想在全國150萬匹馬里按這標准挑出3.5萬匹,但真能達標的鳳毛麟角。
日本軍馬不僅身體不達標,精神方面也不達標。這些日本馬喜歡亂踢亂咬士兵,只要看見母馬,那就什麼也不顧了,無論多麼重要的軍情,也攔不住它們追逐母馬。此外,還愛叫,這讓秘密偵察的日軍偵察兵經常被俘。
。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日本也在其中,幾個國家騎兵一比,日本軍馬體高比歐美軍馬矮20多厘米,體重平均相差70公斤。這些騎兵不能和日軍一起行軍,因為歐美軍馬可以很輕松地以27公里的時速行軍,日本軍馬的速度只有17.8公里。
到了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這時期,有6%的日本馬因為有效摻入了外血,個頭大了一些,提高能達到147.6厘米了。然而上戰場一打,跟俄國軍馬還是沒法比。日軍做過試驗,同樣一輛車,8匹日本馬拉不動,6匹俄國馬拉著奔跑如飛。
這下子,日本人在軍馬上剛剛有點沾沾自喜,又坐不住了。1906年,日本正式實施了第一期馬政18年計劃,准備用歐美公馬配全國七成的母馬。以雜交出良種馬來,這么雜交了18年,到1924年,繼續推行第二期馬政18年計劃,選出那些適應日本氣候的歐美公馬加強配種。
又過了8年,到1932年,日本馬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由於大量引入純血的阿拉伯馬、盎格魯諾曼等優良馬種,日本馬的高頭和力氣都有了大幅提高。
到了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入侵中國,騎兵部隊配備的戰馬標准平均到了160厘米,經過了半個世紀的改良,日本軍馬終於達到了歐洲的標准,這就是東洋馬高大的原因。
B. 二戰期間日本有騎兵聯隊,那麼多的「東洋馬」是怎麼來的
他們的馬大多數都是來自於日本本土,因為日本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意識到馬在戰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868年的時候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當時他們就已經意識到士兵要打好仗,就需要配好馬。
當時日本自己的馬就像是驢一樣,非常矮小。所以日本就從外國引進了優良的品種來進行配種改良。後面日本改良的軍馬在戰爭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日本戰馬更是選擇了優良的品種,馬的身高已經超過了160公分。有一些馬的身高甚至超過了士兵的身高,可以想像當時的東洋大馬有多麼的高大。
C. 二戰期間日本有騎兵聯隊,那麼多的「東洋馬」是怎麼來的
騎兵部隊對於現代化的裝甲部隊來說已經是落後時代的軍事兵種了,但對於二戰時期的亞洲戰場來說,尤其是日軍在侵華戰場上,騎兵對於中國或是日本軍隊來說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首先關於這個問題,日本在二戰時期的騎兵聯隊大致編制在1400人左右,其次一個騎兵聯隊所需要的軍馬當然也是從日本國內通過運輸船輸送到侵華戰場上的各個戰區。其次,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島國,整個國土遍布山地、丘陵以及平遠,相對於亞歐大陸上的其他國家來說,日本的原產馬是根本不佔任何優勢的。為了能彌補這個差距,為其日後侵略擴張的野心作準備,日本早在19世紀末期就開始了軍馬之間的培育與改良,在經過幾十年的改良發展之後,才逐漸演變成了侵華戰爭時期的「東洋馬」。
到了1932年,日本在全國對培育改良的馬匹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二十世紀初的兩次軍馬改良計劃得以成功。日本改良後的馬匹平均升高也普遍提升到額了145.4——157.6厘米的身高。自明治維新以來的六十多年裡,日本人經過不斷地對軍馬進行改良,終於達到了同歐洲軍馬相同的水平標准,也被譽為「東洋馬」。
1939年,日軍全面侵華戰爭期間,日本軍令部對於徵招軍馬的標准下達了更為嚴苛的選定標准,規定入選日本陸軍軍馬的普通身高必須達到160厘米。根據戰後統計,日本陸軍在中國戰場投入的軍馬總數高達24萬匹。
D. 二戰時各國有多少軍馬
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現在看看二戰時候主要參與國的軍事實力。
現在先看看作為二戰軸心國德國,也是反派的主要主力。在一戰之後希特勒上台之後,德國工業獲得迅猛發展,為德國人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整個國家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局面。德國軍備也得到了發展與進一步迅猛擴張。當德軍閃擊波蘭之後,德國部隊年年都是在擴招。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德國的兵力已經上升到了850萬人。之後的兩年時間內,德國瘋狂擴軍,1943年的時候德國兵力已經突破1000萬人。整場二戰下來,德國差不多一共動員了1700萬人。
二戰時候的中國,當時在蔣中正統帥的國民政府統治下,有120個軍,200萬國民革命軍,這個數量在日本日本入侵初期,還要高於日軍數倍,但是中國軍隊裝備差,導致戰鬥力遠不及日軍,因此很快就喪失了中國大部分領土。在二戰後期進入相持,國軍正規軍在500萬人左右。
E. 二戰期間,日軍的東洋馬是怎麼來的
19世紀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後,除了教育、工業等方面全面學習西方,日本也注意到,日本軍隊的戰馬根本無法勝任現代化的戰爭,軍隊全面學習德國的日本,也開始建立自己的騎兵部隊,在德國人的建議下,日本對馬匹雜交改良。
1906年,日本實施第一期馬政18年計劃,用歐美公馬配全國七成的母馬。這么著配了18年,到1924年,繼續推行第二期馬政18年計劃,選出那些適應日本氣候的歐美公馬加強配種。
到了1932年,日本馬由於大量引入英純血、阿拉伯馬、盎格魯諾曼等優良馬種,在個頭和力量上都有了大幅提高。1939年,日本軍馬的體檢標准提高到了160厘米。這就是後來身材矮小的日本騎兵能騎著高頭東洋馬的原因了!
抗日戰爭爆發時,日本軍隊戰馬平均已高達1.6米,甚至高過了平均身高只有1.5餘米,尚不足1.6米的日軍士兵。
F. 二戰期間,日軍戰馬從哪裡來
二戰期間日寇的軍隊中有許多騎兵,那麼這些馬匹從何而來呢?日本的戰馬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日本本土培育的戰馬,二是從蒙古地區徵集或者買來的戰馬。日本戰馬與蒙古戰馬相似,平均體高120~142厘米,體重267.7~372千克,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是一支難得的勁旅。日本本土培育的戰馬大部分是來自歐洲的後裔,日本的騎兵之父秋山好古曾在法國留學騎兵,因此大量引進了法國的盎格魯諾爾曼馬,此馬體形大,奔跑速度快,是良好的軍馬。日本經營中國東北地區後,又從蒙古買了不少的戰馬,因此日本騎兵的戰馬並不缺少。
日本的騎兵在中國戰場也遇到了兩支勁敵,也就是西北的馬家軍、蒙古的騎兵師,兩支中國的騎兵都給日寇沉重打擊。馬彪率領暫編騎兵第一師出省抗日,全師官兵約八千人,在與日軍的多次較量中,馬家軍的騎兵部隊打得日偽軍聞風喪膽;日軍侵略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其作戰記錄中,曾寫下「惡戰馬彪」等語。在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中,日本騎兵聯隊曾經與蒙古騎兵作戰,事實證明日本的騎兵差得遠,日本第23師團所屬的騎兵聯隊被兩千餘蒙古騎兵圍攻,日軍騎兵全軍覆沒。
G. 抗戰時期,日本鬼子的軍火跟坦克 大炮是怎麼運到我們中國來的
抗戰時期,日軍建立有較為完備的軍事後勤體系和兵站制度。它們一線作戰部隊的軍事物資主要就是靠這些相關的部門來負責調配、運輸和補給的。
日本陸軍成立之初並沒有專門的後勤部門,補給全靠外包給商人和民間組織,當時日軍也吃過這方面的大虧,但到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後,日軍的兵站運輸和補給制度已經建立起來。就拿鬼子當時在中國駐防時間很長的華北方面軍的補給、供應來說,只有30%自中國內陸,剩下的7成則依靠軍方從偽滿洲國和日本本土統一調配。
再來說說日本的相關軍事後勤體系和部門,以1945年日本投降時主要後勤部門為例,主要包括:1個補給監部、2個兵站監部、2個兵站司令部、31個兵站地區隊本部、17個兵站警備隊、31個兵站勤務中隊、18個野戰輸送司令部;
1個兵站自動車本部、19個自動車聯隊(18個駐中國)、1個自動車隊,40個獨立自動車大隊,88個獨立自動車中隊,11個兵站自動車中隊,2個特設自動車大隊,36個特設自動車中隊,1個牽引自動車隊,6個牽引自動車中隊,4個獨立輜重兵聯隊,10個獨立輜重兵大隊,21個獨立輜重兵中隊,5個兵站輜重兵中隊,17個架橋材料中隊,8個渡河材料中隊,1個水上司令部(中國),2個水路輸送隊,2個特勤務隊,8個郵便隊;
3個兵站衛生隊本部,46個患者輸送小隊,6個患者輸送部班,229個陸軍病院,9個防疫給水部,13個野戰防疫給水部,7個防疫部,1個防瘧部;10個兵站病馬廠,1個野戰病馬廠,4個軍病馬廠,13個軍馬防疫廠。
26個野戰兵器廠,25個野戰自動車廠,26個野戰貨物廠,3個貨物廠,3個野戰鐵道廠,3個野戰造兵廠,6個造兵廠,1個燃料廠,2個燃料工廠,1個軍兵器勤務隊,1個裝軌車修理隊,3個移動兵器修理隊,11個兵器補給廠,1個被服廠,1個糧秣廠,1個軍需品廠,1個野戰衛生材料廠,1個野戰獸醫資材廠,1個設水路輸送隊,1個水上輸送隊,8個水上輸送大隊,1個水上輸送材料廠;
24個野戰勤務隊本部,1個特設勤務隊本部,11個勤務隊,3個獨立勤務中隊,10個特設勤務中隊,133個陸上勤務中隊,55特設陸上勤務中隊,1個陸上輸卒隊,27個水上勤務中隊,56個特設水上勤務中隊,1個水上輸卒隊;
5個野戰建築隊本部,49個建築勤務中隊,18個特設建築勤務隊,7個建築輸卒隊,1個測量部,1個測量本部,3個測量隊,1個野戰測量隊,27個野戰道路隊,3個築城部,3個築城隊;
1個野戰作井隊司令部,1個野戰作井隊,15個野戰作井中隊;
5個農耕獸醫資材廠,2個野戰補充司令部,1個野戰補充馬廠,2個補充馬廠,1個中央馬廠,4個兵站部,6個野戰統制部,1個技術部,1個燃料技術研究所。
17個俘虜收容所。
H. 有關抗日戰爭的資料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
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 *** 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 *** 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
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8)抗日戰爭日本軍馬去哪裡啦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戰役:
1、上高會戰
「上高戰役」聞名中外,又稱「錦江會戰」。
上高會戰,中國軍隊擊斃日軍少將指揮官岩永、大佐聯隊長濱田,斃傷日軍16000餘人,擊落敵機1架,繳獲日軍軍馬2800餘匹,輜重物資無數。
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將稱之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蔣介石對擔任攻擊主力的74軍甚為滿意,特以軍委會名義授予74軍「飛虎旗」一面,此為國民革命軍中最高獎勵。
背景:
當時,日寇企圖拔掉駐守在上高的中國軍隊第19集團軍這顆釘子,於元月份開始,盤踞在南昌的日軍,陸續將派往鄂西及武漢的部隊調返原駐地,並積極補充兵員,增加給養。
日軍積極進行渡河及夜戰演習,並有侵華日空軍第3飛行團主力先後飛抵南昌機場。
日軍擬兵分三路,總兵力約6.5萬人,配有戰車40輛,飛機150架,以第11軍團司令官園部和一郎為總指揮。
2、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
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
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
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
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
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3、太原會戰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月),是抗戰爆發後,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
為中日雙方在華北進行的第一場大規模會戰。
太原會戰主要包括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等。
太原會戰歷時2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
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
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
最後會戰以中國失利告終,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4、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
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
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I. 二戰期間,日軍戰馬從哪裡來
這個簡單說說吧,明治建軍後,舊日本陸軍建立,當時的日本經濟不允許其陸軍規模擴大,有限的資金必須用在刀刃上,步兵、炮兵和工兵得到了更多的資金,同時,陸軍的資金也比不上海軍,畢竟,日本這樣的島國「海主陸從」的戰略還是沒錯的。
在中國,其實大部分中國馬都是蒙古馬,好處是耐力強,適宜於長途運動,好飼養,除了糧食,也可以吃草,洋馬不行,僅靠草料會掉膘,但蒙古馬體力小,拉不動日軍的火炮和大車,在抗戰中,日本人徵用的中國馬匹無法替代其本來就使用的大洋馬。
J. 抗戰期間日本是否有過從台灣出發進攻中國大陸的部隊
那幾位朋友回答的都不太對
我告訴你,有!
台灣在1895年《馬關條約》後就被日本佔領了,到抗戰爆發時,很多台灣年輕人已經把自己當成日本人了
這些部隊士兵是台灣人,軍官則是日本人
台灣方面的部隊裝備非常好,不亞於日軍甲種師團,連高射炮,高射機槍都有,配有大量坦克戰車,其擁有的火炮數量更是令人吃驚!可以說,台灣軍是日軍中非常兇悍的一支部隊!
當年合圍南京時,台灣軍參與了外圍爭奪戰,不過最終沒有進城而已
其後大部參與太平洋戰爭,作戰勇猛,充當炮灰
台灣軍最有名的就是波田支隊,是進攻武漢的急先鋒,率先攻克馬當要塞。
日軍中支隊相當於旅團,也就是我們的師的編制,正常是1萬多人
但是波田支隊人數多達1.4萬人!
侵華期間,赴中國大陸作戰,其番號幾經沿革,曾稱重藤支隊、波田支隊、飯田支隊、台灣混成旅團、第48師團等,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攻略戰、武漢會戰、昆侖關戰役等一系列重要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