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人是怎麼架橋

日本人是怎麼架橋

發布時間: 2023-01-19 18:57:12

❶ 二戰後日本「溫泉熱」事件是什麼

日本的投降與德國不同,納粹德國是軍隊消耗殆盡不得不投降。而日本在投降之前還有很強的實力。截止日本投降之前,日本還有軍隊700餘萬,其中陸軍550多萬,海軍150多萬。當時日本駐華派遣軍的總兵力為126萬(不包括東北和台灣),日本曾就投降一事徵求駐華派遣軍司令岡村寧次的意見。

岡村寧次非常驚訝的喊道:「百萬大軍尚在!何以言降?」由此可見,關於日本准備投降的問題,日本軍人表現的多麼差異。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當天,有1000多個日本軍人在皇宮門前的廣場上自殺,其中還包括日本的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在東南和中國境內的一些日軍部隊甚至認為這是盟軍的騙術,選擇了繼續抵抗。



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平民有80多萬,他們在聽說自己的天皇突然宣布投降以後,立刻選擇了逃亡。因為此時蘇聯150萬軍隊已經佔領了東北,這些日本人成了階下囚。大部分日本人想大連、旅順方向逃跑,他們希望可以找到船隻運送他們回日本。但是這些地區已經被蘇軍佔領,他們已經無路可去。隨後國共雙方的軍隊讀開到了東北,國民政府和蘇聯達成了接受意見。所有的日本僑民都必須在國民政府專門設立的地方進行登記,由中國政府統一安排歸國。

二、日本軍人成了勞力,日本平民成了工人

中華大地在經過8年抗戰以後,到處都是滿目瘡痍。中國急需進行恢復性建設,但是當時中國的男丁從軍者居多,地方上勞力不足。由於中國政府把目光投向了那100多萬日軍戰俘,現成不要錢的勞力為嘛不用呢?當時那100多萬日軍中有很多都是對中國血債累累的戰犯,中國需要把他們挖出了接受應有的懲罰。但是這需要時間,再者說中國一時之間沒有力量將100多萬人運送回日本。



讓這些人白吃飯不幹活太便宜他們了,隨後日本軍人成了勞力。從東北到華北,到處都是日本軍人在修路、架橋。當時日本軍官再三告誡自己的士兵,見到戰勝國的軍隊一定要敬禮,否則這個軍人就不要回日本了。這些日本軍人在1946、1947年,相繼都被遣送回了日本。

❷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

當時面對日本挑釁的不抵抗是國民政府的基本政策,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就多次挑釁,並佔領中國多個城市,國民政府都是採取的不抵抗政策,而是採取外交渠道談判退讓解決。

九一八事變發生前不久,東北軍在國民政府的支付下與蘇軍發生沖突,結果損失慘重,國民政府不但沒有任何支持,甚至在蘇聯壓力下譴責東北軍,還插銷了東北軍被圍殲的兩個師番號,借蘇聯人的手削弱東北軍。這場作戰也讓東北軍認識到,在東北軍被強國軍隊進攻的時候,國民政府絕對靠不住。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時候張學良對日本人的目的判斷失誤,這也是東北軍不抵抗的最直接原因。

1931年9月6日,事變爆發前幾天張學良還致電其心腹王以哲:「中日關系現甚嚴重,我軍與日軍相處,須格外謹慎。無論受如何挑釁,俱應忍耐,不準沖突,以免事端。」同時致電臧式毅、榮臻等:「對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分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屬,切實注意為要。」9月8號,東北邊防軍將日軍架橋演習一事電匯張學良,得到的回復仍是靜觀時變。

❸ 動畫里看到,日本有那種懸在空中的電車么,像是輕軌那種的,是用橋來吊起來的么,既然架橋了也沒省什麼地

當然有

你說的那種叫懸垂式單軌,車體重心在軌面以下

主要優點就是省地,地面上除了架軌道梁用的樁以外不需要太多的地面,而且還能從人家居民區頭上過不必擔心平交道口影響交通,和其他的交通方式不沖突

這在人口密集的日本很適用

這種車在日本早就有很多運營線了,例如

湘南モノレール

http://www.shonan-monorail.co.jp/

千葉モノレール

http://www.chiba-monorail.co.jp/

等等

而不是像樓上某人講的僅僅是試驗線什麼的,這個本來就是很成熟的技術

❹ 古代日本文化的平安時代

產生所謂山嶽佛教,即把寺院建立在深山叢林,以出世靜修。平安後期,以《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為主的祝福個人來世的凈土宗風行日本,倡導人是空也、源信、良忍、源空等。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民,生活痛苦,他們為了精神上得到安慰,便寄託於來世。凈土宗正好迎合勞苦大眾的這種心情,所以發展很快。同時凈土宗沒有浮華的儀式和供奉,宣稱通過念佛便可成佛,因而博得大眾的信奉。
日本佛教起源於日本本土,雖然有受從印度經中國傳到日本的佛教影響,但傳到日本後被吸收了。日本佛教國家主義色彩濃厚,最澄、空海以鎮護國家為宗旨,「為國念誦,為國祈禱,為國講《般若》」、「國無謗法之聲,家有贊經之領,七難退散,國界守護」,他們提倡「為國忠,在家孝」。空海回國後的一切活動都是為國家的,他把東寺(在京都)改為教王護國寺,還將高雄寺改為神護國柞真言寺。這種濃厚的鎮護國家思想是日本佛教的特色之一。
奈良時代以來,佛教興盛,甚至大有比肩日本固有的神道教之勢頭。但到平安後期,吸收中國的高潮已經過去,日本進入「國風時代」。又由於經濟重心從中央轉到地方,氏族勢力抬頭,日本固有文化開始復活。於是神道又復活起來了。
寶龜6年(公元775年)朝廷令諸國國司修理神社進行祭祀。延歷17年(公元798年)又令將當地物產作為幣帛支付地方神社9以前經費要到京都領取),並下令禁止出雲、築前兩國國造兼神主以神宮的采女為安,禁止祭祀時開設酒宴、表演歌舞,同時還改訂對神事犯罪的處罰條例,對神社進行整頓。
平安前期有官幣社737所,國幣社2395所,各分為大小兩級。從中央神祗官直接領取經費的稱官幣社,從國司領取經費的稱國幣社。當時有名的神社有賀茂神社(京都)、春日神社(奈良)、大原野神社(京都)、石清水的八幡宮(京都)等。貞觀元年(公元859年)為提高神位的聲望,還把階位授與神社,並下令給神社優厚待遇。如延歷13年(公元794年)對賀茂神社授與從一位,大同2年(公元807年)升為正一位;桓武天皇的皇後高野氏賜給藤原氏的祖神——今木神以正一位.承和3年(公元836年)把佛僧安置在神社裡,以佛教經典充實神道的理論。天平勝寶年間在常陸的鹿島神宮建造神宮寺,至9世紀初,越前的氣比神宮,伊勢的大神宮,下野的二荒山神宮,尾張的熱田神宮都建造了神宮寺。由此可見,當時的神道雖已復活,但還不能擺脫佛教的影響。神社的祭祀,最盛大的是石清水的八幡神宮,被稱為「南祭」,其次是賀茂神社,被稱為「北祭」。 在假名沒有發明以前,日本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佛經傳入後,日本通過佛經文字引進別國文化。由於日本文化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有一種能夠表達本國言語的文字,假名就是隨著歷史演進而產生的日本自己的文字。
所謂假名就是將佛經文字的變形和創新而創造出來的表音文字。採用偏旁的叫做片假名,偏旁草體化的叫做平假名。當初片假名用於佛經的注音,後來發展成片假名與佛經文字混合的形式。平假名在平安時代很流行,特別宮中女子非常喜歡使用平假名,男子和政府仍使用佛經文字。據說,日本的假名不是某個人發明的,而是日本人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當然有它的借鑒和背景,據說日本的假名表「五十音圖」是以印度的悉縣(梵語韻母)學和別國舶音韻學為背景而產生的。
平安後期。日本出現了完全用假名寫的詩歌。但政府文件和學術著作採用漢字中間夾著假名的混合書寫法。這種混合書寫法一直使用到19世紀。現在假名已經規范化,片假名一般使用於外來語及公文書,其他一律用平假名。
平安前期,漢文學仍很盛行,和歌衰落,日本文學史上稱為「國風黑暗時代」。但這時日本文學開始逐漸擺脫漢文學的影響。至平安後期,由於古代國家經濟崩潰和庄園制的產生,日本文化完全脫離別國文化的影響。隨著假名的出現,日本文學開始登場了。
醍醐天皇(公元898年—公元929年在位)與平安前期的歷代天皇不同,很少教編漢詩集,下令大力編纂和歌集。延喜5年9公元905年0紀貫之(一公元945年)編了《古今和歌集》20卷,其後《後撰和歌集》也編成.這些31字的短歌是民間文學,受到一般人的輕視。貴族只把它看作余興,不能列入文學。但到六歌仙時代(公元858年—公元888年)出現了六位歌仙(藤原業平、小野小町、大伴黑主、喜撰法師、文屋康秀、僧正遍昭),和歌開始與漢詩分庭抗禮了。藤原良房(公元804年—公元872年)是和服的保護人。
散文方面出現了在原業乎的《伊勢物語》(短篇故事集,125篇)。其後又出現了《竹取物語》(作者不明,10世紀的神話故事集)、《大和物語》(戀愛故事集,170多篇)、《字津保物語》(作者不明,10世紀的長篇故事)。同時還出現了日記文學,如紀貫之在承平4年(公元934年)從土佐到京都途中寫的《土佐日記》;10世紀藤原道綱之母寫的,以她的結婚為主要內容的《蜻蜓日記》;平安末期女詩人和泉式部寫的《和泉式部日記》;11世紀紫式部夫人寫的《紫式部日記》;11兒世紀菅原孝標之女寫的,幻想阿彌陀佛接她到凈土極樂世界去的《更級日記》等。
11世紀藤原氏的全盛期,文學上出現了服務於宮廷的女作家寫的長篇小說,其代表作是《源氏物語》。此書由紫式部(公元978年—公元1014年)所寫,成於11世紀初,,共45篇,以主人公光源氏的戀愛生活和命運為題材,出色地描寫了宮廷貴族的奢侈生活與人物微妙的心理狀態。
11世紀末出現了兩部以歷史為題材的貴族小說《榮華物語》和《大鏡》,作品通過對以藤原道長為首的攝關家發家史的記述,表露出沒落貴族的懷古情緒。與此同時,描寫武士、名主和勞動人民生活的《今昔物語》問世,它是一部有關中國、印度和日本等等的故事集,文字使用當時的民間語言。詩集方面,出現了小野半守編的《凌雲集》,藤原冬嗣編的《文華秀麗集》,良半安世編的《經國集》。 平安前期的建築遺存下來的極少,只有室生寺(奈良)的金堂和五層塔,此寺和平安京各佛教寺院不同,以周圍的自然為背景,按地勢布局。建築物極簡單,但最初流露出日本建築的簡素優美的特色。平安後期日本建築大為發展,具有明顯的日本特色。
寺院方面,寬仁3年(公元1019年)藤原道長建造了法成寺。它是平安時代最大的建築,完全確立了日本式樣。京都的平等院鳳凰堂也是平安時代極重要的建築物,原來是藤原賴通的別墅,公元1052年改為寺院。鳳凰堂是平等院的阿彌陀佛堂,因柱上雕著鳳凰而得名。法成寺和鳳凰堂都是日本人想像中極樂世界的現實化,體現了凈土宗的美學思想。陸奧(東北地區)藤原氏在平原(岩手縣西磐井郡)建造的中尊寺、毛越寺、觀自在院、無量光院都是庭園建築,如有寺前開池,池中有島,島上架橋等景緻。
住宅方面,平安時代完成了寢殿式建築。所謂寢殿式就是日本式貴族邱宅建築,一般由水池、寢殿、對屋、渡廓、中門廊、中門、釣殿、雜屋組成。早期寢殿式受別國傳統的手法影響,即布局左右對稱,晚期寢殿式則沒有別國的影響,左右不對稱了。當時無論宮殿、官府和陵墓,一律為寢殿式。
宮殿方面,平安前期有平安宮的朝堂院、豐樂院、內里(皇居),還有別墅——神泉苑、冷泉院、朱雀院等。平安後期有藤原氏的東三條殿、堀河天皇的堀河殿、白河天皇的鳥羽殿,但這些建築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平安前期的雕刻不斷發展,至後期便出現所謂「和樣雕刻」即日本風雕刻。平安前期的代表作是奈良法華寺的十一面觀音像,京都神護寺和大膠觀心寺的如意輪觀音像,還有高野山金剛蜂寺的釋迎及諸尊憲像是典型的白檀雕刻。滋賀縣向源寺的十一面觀音像,外來要素濃厚。平安前期由於神佛調和思想的流行,用佛像的處理手法來雕刻神像,所以將神鵰成佛的樣子。如教王護國寺徹影堂(在京都)的八幡神像、女神像,以及松尾神社(在京都)的兩尊男神像和兩尊女神像。
平安後期開始出現了日本風雕刻,但真正完成日本風雕刻是定朝(一公元1057年),他成功地表現了當時貴族理想中的佛像,如鳳凰堂的本尊阿彌陀如來坐像。定朝式的特點是佛像的眼睛一律向下看,定朝死後,其子長勢(公元1010年—公元1090年)繼承父風,進一步推進了日本風雕刻。其後是圓勢( 一公元1134年)及其子長圓、賢圓。由於貴族大量造像,出現了許多佛所(雕刻工場)、各個佛所都有自己的佛師(佛像雕刻家)。佛師的社會地位比以前大大提高。從而促使產生許多有個性的作品。 平安前期(公元794年—公元894年)日本繪畫不斷發展並吸取外來繪畫的精髓和精華,到平安後期(公元894年—公元1192年)產生了摹寫日本風土和人物的「大和繪」或「倭繪」。大和繪是純粹採用日本畫題的畫,與此相對,以唐朝的人事和風景為題材的畫叫做「唐繪」。當初描寫四季風情的叫做「四季繪」,描寫名勝風景的叫做「名所繪」。後來進一步以和歌為題材,達到了繪畫、書寫、詩歌三位一體。
大和繪產生於延喜、天歷(公元901年—公元956年)年間,到11世紀中葉,大和繪全面成立,還出現了宮廷畫師。飛烏部常則就是村上天皇的宮廷畫師,巨勢廣貴也是活躍於10至11世紀的宮廷畫師。大同(公元806年—公元809年)年間成立了宮廷畫院「繪所」,它由中務省的畫工司和內匠察合並而成。最典型的大和繪是描寫物語(世俗故事)的畫卷,其中最傑出的是《源氏物語繪卷》(現藏東京五島美術館和愛知縣福川美術館)。《源氏物語繪畫》是描寫平安貴族女性的風俗畫,表現了宮廷貴族女性的風貌。
畫卷中《信貴山緣起繪卷》也很著名,描寫領主、大名主、勞動人民生活生產的場面,反映出武士階級興起,人民力量壯大,貴族沒落的特徵。
《伴大納言繪詞》也是非常優秀的大和繪,表現了應天門放火的伴大納言(伴善男)的政治陰謀。京都乎等院鳳凰堂的《阿彌陀迎來圖》是日本風的佛畫,背景是日本的風景,平安後期佛畫的特點是投合日本人之好,菩薩面相特別端美,如教王護國寺(在京都)的十二天神像和藏於京都國立博物館的普賢菩薩像。
日本把起源於日本本土並吸收了從朝鮮、渤海、唐朝、印度等地傳來的外國音樂的融合總稱「雅樂」,其管理機構叫做「雅樂察」。雅樂領受日本上層社會的歡迎,用於寺院的法會和貴族的宴會。當初外來部分雅樂和日本固有音樂和日本雅樂同時並存。至平安前期,日本音樂採取了折衷形式,即在起源於日本儀式上的用日本固有音樂和日本雅樂,起源於外國儀式上的用外來部分雅樂。當時貴族喜歡採集古樂,還成立了「大歌所」,專門傳授日本音樂。過去雅樂察全是外國人,現在日本樂官樂人佔大多數了。
嵯峨(公元809年—公元822年在位),仁明(公元833年—公元849年),一條(公元986年—公元1011年在位)三位天皇皆諳音律,熱衷於日本音樂。一條天皇親自規定了神樂和催馬樂的譜子,嵯峨和仁明天皇在統一房樂、高麗樂的基礎上復興,改編了16種樂舞,還創造了幾種音樂形式:①神樂(用於祭樞)、②東游(東國民謠)、③風俗歌(即興耿謠)、④朗詠(朗誦名詩,以音樂伴奏)、⑤今樣歌(在宴會上演唱,著重歌詞表情)、⑧和贊(由誦讀漢譯經文的聲明演變而成的一種道歌),醍醐天皇初期產生了用管弦樂演奏的「御游」,這種音樂形式的產生表示日本音樂開始擺脫宗教的束縛和表現貴族華麗的生活,而獨立音樂成為一種娛樂了。御游之後,又產生了獨樂和田樂,最後民間音樂逐漸代替古代音樂,成為日本音樂的主流。 所謂書道就是起源於日本本土的日本的書法,日本書法有受中國影響並吸收了中國。奈良時代日本還沒有發明假名,所以日本人寫的是行書和草書。平安前期假名開始產生,盡管上流社會寫的包含佛經文字,但多少有日本風格。
空海是「和習書道」即日本書法的創始人有「五筆和尚」之稱,所謂「五筆」就是韓方明《授筆要說》中的五種筆法,因空海學到這五種筆法,故有此稱。空海與桔坦勢、嵯峨天皇合稱「三筆」。空海的書法經嵯峨天皇傳給小野篡,再傳給紀夏井。紀夏井傳給弟子藤原敏行,再由敏行傳給「三跡」。
平安後期流行草假名,於是出現了小野道風(公元890年—公元966年),藤原佐理(公元904年—公元998年),藤原行成(公元972年—公元1027年)等草假名書法家,他們三人合稱「三跡」。小野道風受王羲之的影響較深,有「羲之再世」之稱。藤原佐理則日本風味很濃,被稱為「佐跡」。藤原行成揉合小野道風和王羲之書法之長。形成一種優雅溫和的書風。「三跡」徹底沒受別國風格的影響,從別國風轉變到既可蒼古雄勁又可豐潤優美的日本風。它和這個時代的其他藝術一樣,表示著日本文化的獨立。
茶道是日本特有的沏茶,喝茶的規矩,一般認為源至日本本土但有吸收了中國隋代,用以修養心神,學習禮儀。它是日本獨特的一種文化,被譽為「東洋精神真髓」。日本很早就由茶,公元6世紀前後日本就有茶了,但當初只作為葯用,限於部分貴族和僧侶之間飲用。關平安初,嵯峨天皇弘仁6年(公元815年)4月游近江崇福寺,該寺大都僧永忠煎茶奉獻。同年6月在銀內、近江、丹波、播磨試種。平安後期飲茶的風氣很流行,後來此風一度衰落。由榮西(公元1141年—公元1215年)從中國帶回的茶種試種於築前(福岡縣)的背振山,後移植於畿內山城的拇尾山。榮西還寫了《吃茶養生記》2卷(公元1211年)。平安時代是茶道的產生期,到鐮倉時代才逐漸流行於一般武士之間,成為進行社交禮儀的一種學問。 平安時代的女性服飾,基本上有三種:禮裝、正式服裝、褻服。顧名思義,禮裝當然是公式儀式時所穿的盛裝,正式服裝則為後宮女官平素穿的服裝,褻服是家居服。 正式服裝俗稱十二單衣,在宮廷或貴族宅子服侍的女官、女侍,因必須接待來客,平日都穿十二單衣。十二單衣上加裙帶、領巾,頭上再戴寶冠、發釵,便是禮裝。褻服是家居服的一種,後宮眾後妃及皇女,平素只穿褻服,而女官只在夜晚回自己廂房睡覺,或生病請假回娘家時,才有機會換穿褻服。無論十二單衣或褻服,下半身最里層均是褲裙,而非長裙。
顏色有紅、青、蘇方、蔥綠、櫻、紫、藍、葡萄染、白等等。其中,紅、青、黃、深紫等七色是「禁色」,除非皇上允許,女官不能穿「禁色」服。但若逢皇子誕生或皇上行幸時,女官可以破例。旅遊時,穿的是「壺裝束」,腰上系帶子,以免下擺拖地;袖子捲起來,頭上戴「市女笠」。「市女笠」是饅頭形笠子,本為市場叫賣女人所戴的草笠,不知何時開始,竟在貴族間流行起來。另有一種山野用笠子,四周圍上透明紗。當時的服裝既寬松又重重疊疊,女性無法顯現身材線條,只得盡力在袖口、下擺、顏色下功夫。另外以刺綉、螺鈿等裝飾,呈現自己的風格及才氣。女性美集中在牛車垂簾外或寢殿垂簾外的袖口、下擺重疊顏色。另一種是「襲色」,大概因養蠶及紡織技術問題,古代絲綢比現代絲綢薄,透明度約百分之十,外層配內層的顏色,正是「襲色」。種類二百多,名稱均取自四季花草,例如「躑躅」是表紅梅、里青,「女郎花」是表黃、里青,「柳」是表白、里青。還有一種是上濃下淡的顏色,上面染成濃色,往下逐漸染成淡色,最後成為白色。除了服裝可以呈現女性美,傢具及日用器具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寢殿出入口最外面一層是竹製垂簾,絲綢鑲邊。緊貼垂簾的是絲綢布簾,外側通常有花鳥圖樣,里側白色。幔帳及屏風可移動,用來隔廂房。而對女性來說,扇子最重要,不僅可避免直接露出五官,躲躲藏藏也可增加女性魅力。
主要照明是燈台、燈籠、脂蠋、篝火。燈台是竹竿頂有個小盤子,盤子上有三腳鐵環,鐵環上擱油器,倒油,置燈芯,點燃。燈籠有四角、六角、八角形三種,材料是石、竹、木、鐵等等,四周用紗布或紙圍住,吊在半空。脂蠋是圓形松木,長一尺五寸,直徑三分,尖端用炭火熏黑,再塗上菜油,烘乾,手持部分卷紙,室內專用。室外則用火把。篝火是鐵籠內放鬆木,點燃,庭院專用。交通工具是牛車。種類很多,但各種牛車均有貴賤之別,無法隨意挑選。乘坐牛車時,後方上車,前方下車。單獨一人乘坐時,靠左側、面向右側;兩人以上乘坐時,前方右側及後方左側是上座。因背對左右兩側相對而坐,若男女同乘一輛牛車,男子應坐右側,女子則坐左側。此外,平安時代與現代一樣,無論朝廷或民間,都有固定「更衣日」,朝廷是四月一日及十月一日。這天,不僅裝束,所有傢具與室內裝飾都要更換。

❺ 看了《金陵十三釵》後,我有一個疑問,日本人在把南京城夷為平地了,他們在戰後是怎麼重建的

不可能平地,只能屠城!南京是首都!屠城心理作用很大!但反效果更大,寸土打!日軍損失更大,但只能損失大!還是會贏(當初的戰鬥力你應該知道,而且我們只會打內戰!!!!!!永遠只會打內戰!更只會統治!)
還是要感謝美軍的!雖然沒有正當理由(控制太平洋就是世界的大霸者)
還有一點,戰後重建一般很快!當初的西德只用了1年不到就重建(好多人說:「要清除廢墟,至少要20年),重建的人都有希望,加快重建讓生活更好

❻ 我聽我爺爺說日本鬼子很壞的,把人練習打靶,把門拆去搭橋。請問日本鬼子真的很壞嗎

日本鬼子是很壞的、超級壞的。

❼ 皇姑屯炸車案

張作霖雖出身綠林,沒有讀過書,可是深知國家民族大義,他致死的最大原因,因張未能執行所謂「二十一條中有關南滿、東蒙古農工業的中日新約」部分。日本人雖在北京向袁世凱敲詐成功,但在東北,對張作霖曾多年交涉,終未能如所願。日本駐奉天總領事吉田茂是著名的日本外交家,某次為中日交涉,曾向張作霖盛氣凌人地說道:「你要真不接受的話,日方當另有辦法。」張乃反唇相譏地答道:「怎麼說!你們有什麼好辦法,盡管拿出來,難道又要出兵嗎?我姓張的等著你好了!」說完話,就起身送客,弄得吉田很難堪。之後,由駐華公使芳澤謙吉出面,向張交涉,因為此時張已在北京就任「安國軍大元帥」之職了。

1928年,國民政府軍北伐,奉系接戰不利,張作霖決心退出北京,日本對這種局面很不安,6月1日,據說芳澤曾秘訪張作霖,勸他接受日本的條件,否則對他不利,如能接受則日方保護張氏經大連返沈陽。這次會議時間很長,站在客廳外面的侍從人員曾聽到張氏大聲說:「我姓張的不會賣國,也不怕死。」

6月3日凌晨1時,張作霖離北京,4日晨5時30分張作霖專車進入沈陽皇姑屯,南滿路與京奉路交叉路橋下,轟然一聲巨響,吊橋橋板塌下,剛好壓在第三、四、五節車廂上。吊橋橋板分為3節,支以石柱,柱外包以鋼骨水泥厚6尺,所以如果不是特殊的爆炸物,不可能發揮如此巨大的破壞力,同時火車通過橋下,若非用電流計算時間,亦不可能如此准確。

火車被炸後,現場屍骸累累,慘不忍睹,張作霖重傷,其他車廂均系隨行人員,見張出事,乃迅速搶救,將交道口出事地點警戒,不準人接觸現場。並用汽車送張作霖返沈陽。張因傷重,於上午10時去世,享年55歲。但這個消息被封鎖,外界完全不知。
罪證如山難抵賴
根據日本投降後所泄露的各種資料,關於張作霖被暗殺經過,確實為日本關東軍所策劃及組織。

當時關東軍的司令官是村岡長太郎中將,關東軍的重要將領認為張作霖是日本控制東北的最大障礙,如果不除掉張作霖,則日本在東北的阻力非常之大,所以村岡乃親自主持暗殺張作霖。最初村岡曾秘密派遣日本駐哈爾濱武官竹下義晴到北京去執行,但被河本大作參謀窺破,認為北京耳目眾多,暗殺工作不易掩匿,所以改在張作霖回返東北時發動,即由河本擔任行動總指揮,陰謀決定日期是在5月31日後,暗殺地點本擬在京奉路巨流河的路橋,後因這一地區中國軍警監視甚嚴,沒有從容布置的機會,因此河本才選定皇姑屯南滿路的吊橋為下手場所。

河本還想好了掩飾責任的辦法,先由浪人安達隆盛覓得中國失業軍人劉戴明,再由他找到售賣嗎啡的3名乞丐偽冒兇手,於6月3日深夜帶往南滿路附屬地一風呂浴室洗澡換衣,由日兵押到皇姑屯吊橋下用刺刀殺死。三人中有一王姓乞丐在洗澡時乘機逃脫,張作霖被炸後,該王姓乞丐即向奉軍報告,說出日方所指兩具兇手死屍即兩華丐屍體,一風呂浴室主人曾往看屍體,亦向沈陽日本憲兵隊證實是曾在其浴室洗澡之乞丐。

事前河本曾付劉戴明定金1000日元,事後則不認賬。日本政界元老西園寺深恐劉戴明被張學良逮捕,泄露了這幕醜事,所以將劉戴明送至大連,助其開設煙館。

在北京的張學良聞訊後,化裝成一個伙夫,搭乘火車由北京回沈陽,在他尚未返抵沈陽時,奉方只發表公報宣布張大元帥重傷,不公布死訊。把張的頭部以綳帶包紮起來,僅露眼、鼻、口,躺在床上,照樣擺了鴉片爐具和水果。日本人來訪者請其在卧室外遙望,使日本人信以為真。張作霖的遺囑,簽名則由張學良代簽,因少帥能摹仿老帥簽名,可以亂真。張學良根據這道「偽造文書」,就任奉軍代理統帥,然後調嫡系部隊星夜返沈,使關東軍再無可乘之機。

關東軍謀殺張作霖後,當時的日本首相田中很失望。關東軍既然殺死了張作霖,等於逼迫整個奉系反日,因此除了強占東北外,已無他路可走。這件公案在日本政府中引起了極大的爭論,前後拖了一年多,卻屈於少壯軍人的恐嚇,最後以「張案經過周密的調查,發現關東軍並未牽涉在內」的含糊語句結案。政府對軍隊控制的失敗,反而使日本在軍國主義道路上越走越遠。
我們從教科書中知道北洋軍閥的頭子張作霖死於日本人的暗害。然而,在俄羅斯歷史學家普羅霍羅夫最近撰寫的《張作霖元帥之死檔案》一文中卻說,張作霖之死與日本無關——

【 皇姑屯事件近代另一種說法】
張作霖(1875—1928年)奉天海城人(今屬遼寧)。1916年,開始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職。1928年7月4日夜間,當他乘火車經過皇姑屯(今屬沈陽)車站時,被預埋炸彈炸死。隨後,日本關東軍公開承認對此事件負責。其暗殺動機是,擔心張作霖與美國暗中勾結,從而使日本失去對東北的控制。
然而,最近俄羅斯歷史學家普羅霍羅夫撰寫的《張作霖元帥之死檔案》一文中稱,張作霖之死與日本無關,而是蘇軍情報局所為,從而使張作霖之死有了新說。
「中東鐵路」糾紛激怒了蘇聯政府
1924年9月20日,張作霖與蘇聯政府簽訂了「中東鐵路條約」,做出與蘇聯友好的姿態。根據條約規定,中東鐵路將由蘇中雙方共同管轄。但是,隨著事態的發展,蘇聯政府開始改變了對張作霖的態度。1926年1月,張作霖軍隊在交納使用中東鐵路費用問題上與蘇方發生糾紛。截止1925年12月,張作霖軍隊拖欠中東鐵路管理局的債款達1400萬盧布。為此,中東鐵路管理局局長伊萬諾夫決定禁止張作霖軍隊使用該鐵路運輸部隊和軍用物資。對於伊萬諾夫的決定,張作霖軍隊不僅不予理睬,而且變本加厲地使用鐵路,甚至開槍對攔截過往軍列的鐵路工作人員加以威脅。
1926年1月,張作霖命令軍隊逮捕了伊萬諾夫,以便控制對中東鐵路的管理。蘇聯政府將其稱為「東部鐵路糾紛」,試圖對張作霖施加壓力,並暗示張,日本一些有影響的團體正在物色新的人選取代他,希望張不要在這種時候與蘇聯把關系搞僵,以免失去可靠的支持者。但是,蘇聯政府的努力化成了泡影。同年7月,張作霖在北京會見了吳佩孚,與其討論了共同對付左派運動問題。同時,張作霖還向吳佩孚提出了將中東鐵路管理權交給他來管理的要求。盡管蘇聯對此提出了嚴正抗議,但中東鐵路的管理權,實際上還是落入了張作霖之手。
首次暗殺行動被識破
鑒於張作霖在中國東部鐵路問題上所採取的強硬政策,1926年8月蘇聯政府命令蘇軍情報局對張作霖採取暗殺行動。當時,蘇軍情報局將暗殺張作霖的任務交給了特工薩爾嫩和布拉科夫。
根據暗殺計劃,他們將在張作霖官邸大宅內埋設地雷,炸死暗殺對象。具體分工是,薩爾嫩主要負責在張作霖官邸大宅埋設地雷。有消息說,9月底,在張作霖官邸將舉辦一次音樂會。屆時,薩爾嫩應安排樂隊人員將地雷偷偷帶來,將其埋設在張作霖居住的大宅院,並將地雷定時。布拉科夫主要負責護送地雷過境。9月24日,布拉科夫化名舒金在邊境火車站與薩爾嫩派來的梅德維傑夫和弗拉先科接頭,准備移交地雷。但是,他們的行蹤早已處在張作霖特工人員的監視之下。車站巡警立即對布拉科夫攜帶的行李進行了搜查,並發現了地雷。於是,布拉科夫、梅德維傑夫和弗拉先科被巡警逮捕。隨後,蘇聯政府立即聲明,布拉科夫是白匪,暗殺張作霖完全是由移居中國的蘇聯僑民策劃的。
在蘇軍情報局暗殺張作霖的第一次行動失敗後,張作霖開始與莫斯科疏遠,並採取了許多敵視蘇聯的行動。
1926年12月1日,張作霖自任北洋軍閥總指揮和安國軍總司令,並發表了「反共宣言」。隨後,張作霖在東北三省散發的傳單中稱:「蘇聯布爾什維克(共產黨)是毒蛇和猛獸,只有安國軍才能拯救東北三省人民。」同時,張作霖積極支持蔣介石清除在北閥軍中的共產黨員,並斷絕了與蘇聯的外交關系。
1927年1月,鑒於北閥軍北上作戰行動十分順利,張作霖開始對駐東北三省的蘇聯機構進行搔擾,以防在東北三省發生武裝起義。3月11日,張派人搜查了蘇聯在哈爾濱的商務代表處;3月16日,關閉了在哈爾濱的蘇聯「運輸」股份公司代表處。3月31日,搜查了東部鐵路局蘇聯工作人員的機構;4月6日,襲擊了蘇聯駐北京領事館,逮捕了大批中共黨員,其中包括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李大釗,並於4月28日將其殺害。同一天,張作霖軍隊在南京扣留了一艘蘇聯船隻,逮捕了3名蘇聯外交信使以及在武漢政府任職的蘇聯總顧問的夫人博羅金娜,並企圖強迫博羅金娜說服丈夫簽訂南北停戰協定。同時,張作霖軍隊參與了鎮壓上海的共產黨武裝起義,並在南京組建了以胡漢民為首的新臨時政府。隨後,蘇聯顧問團被迫撤離了中國。6月25日,張作霖致電蔣介石,希望與其簽訂一份「共同反對共產黨」的協定。
在國內製造反共高潮的同時,張作霖還煽動盤踞在中國北部邊境地區的白匪和當地土匪對蘇軍邊防部隊實施挑釁。據蘇聯國家保安總局統計,1927—1928年在蘇中邊境共發生90多起入侵蘇聯領土事件。同時,張作霖的政權也難以維系。1927年12月—1928年初,他被迫與北閥軍作戰,隨後,又與蔣介石軍隊作戰,部隊傷亡慘重。於是,他派員與日本談判,企圖依靠日本政府的支持在東北建立反共、反蘇「獨立的滿洲共和國」。
第二次暗殺終於得手
此時,蘇聯國家政治保安總局外事局住哈爾濱特工人員埃廷貢刺探到了張作霖與日本談判的情報,並向總部做了匯報。蘇聯政府認為,張作霖的所作所為已經威脅到了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利益,命令蘇軍情報局與國家保安總局聯手暗殺張作霖。負責暗殺任務的,是埃廷貢和曾參加過第一次暗殺行動的薩爾嫩。為了把暗殺視線轉向日本政府,蘇聯政府命令薩爾嫩領導的東北三省特工小組做好這項工作。
1928年7月4日夜間,張作霖乘坐專列由北京返回沈陽。當行駛到沈陽郊區的皇姑屯車站時,張作霖乘坐的專列車廂突然發生劇烈爆炸,張胸部負重傷,送到沈陽醫院不久便斷了氣。當時,專列中還有17人死亡。為了將這次暗殺行動嫁禍於日本政府,蘇聯特工小組特意把炸彈埋在了由日本關東軍警戒的鐵路架橋上。使蘇聯政府大惑不解地是,在張作霖被暗殺後,日本政府主動承擔了責任,聲稱暗殺張作霖是因為他暗中與美國勾結,出賣東北三省。
然而,暗殺張作霖並沒有給蘇聯政府帶來任何預期的結果。1929年1月,張學良上任,與蔣介石合作,並承認南京政府。8月,張學良軍隊開始為即將在當年11—12月爆發的中東鐵路武裝沖突做准備。在張作霖死後和失去對中國北部地區控制之後,日本政府於1931年佔領了東北三省,建立了偽滿洲國,並將關東軍部署在中蘇邊境,從而使蘇聯在東北三省失去立腳之地。
長期以來,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暗殺已是被廣泛認可的事實。1946—1948年,國際軍事法院在東京對日本戰犯審訊過程中,侵華日軍將領對日本關東軍受政府之命策劃暗殺張作霖行動供認不諱。但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日本政府矢口否認參與了暗殺張作霖行動,並稱日本政府沒有任何理由指使關東軍暗殺張作霖。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俄羅斯歷史學家沃爾科戈諾夫在調查托洛茨基死因時,無意中發現了張作霖被蘇軍情報局暗殺的史實材料,從而使這樁既成的歷史鐵案在70年後又有了新的說法。

❽ 37年日本人怎麼去的盧溝橋

在七七事變前,日軍便多次在盧溝橋地區舉行以中國守軍為假想敵的演習,不斷進行挑釁。1937年7月7日上午,日軍又來到盧溝橋以北地區演習。下午,駐守豐台的日軍河邊旅第1團第3營第8連,由連長清水節郎率領,從兵營出發開到盧溝橋西北龍王廟附近,舉行夜間演習。
在這漆黑的夜裡,日軍將蓄謀已久的侵略計劃一步步付諸實施了。10點半左右,29軍駐宛平守軍突然聽到城東北日軍演習位置響起一陣槍聲。在寂靜的夜幕下,槍聲是那麼刺耳,引起宛平守軍的密切注意。
少頃,幾名日軍來到宛平城下,聲稱丟失一名士兵,要求進城搜查,遭到守城官兵拒絕。日軍立即包圍宛平縣城,開槍示威。同時,清水節郎派人去豐台向營長一木清直報告,要求派兵支援。一木清直接到報告後,立即向頂頭上司第1團團長牟田口廉也報告,牟田即令一木率領第3營開往盧溝橋馳援。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9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