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怎麼寫歷史

日本怎麼寫歷史

發布時間: 2022-02-11 13:36:14

❶ 日本的歷史是如何

國名釋義:日出之國 譽稱:櫻花之國 國旗:日章旗(にっしょうき),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為白色。旗面上一輪紅日居中,輝映著白色的旗面。日本國一詞意即「日出之國」。傳說日本是天照大神創造的,而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子孫。 國徽:圓形繪有16瓣黃色的菊花瓣 (右圖) 國歌:《君之代》 國花:櫻花 國鳥:綠雉 國石:水晶 現任天皇:明仁(年號「平成」)1989年即位,日本人有部分人用天皇年號記年的習慣 皇後:美智子(婚前名:正田美智子,日本有婚後夫妻合為一姓的習慣,但多為女性改為夫姓) 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福田康夫 日本國於1956年12月18日加入聯合國 舊名:倭國(《山海經》倭屬燕,古代代稱)、東洋(東灜)、扶桑 人口:1.2777億人(截至日本總務省2008年1月1日估計),其中男性為6233萬人;女性為6542萬人。日本出現嚴重少子化及老齡化現象。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日本總人口21%。 民族與宗教: 主要民族為和族,北海道地區約有2.4萬阿伊努族人。通用日語,北海道地區有少量人會阿伊努語。主要宗教為神道教和佛教,信仰人口分別占宗教人口的49.6%和44.8%。 首都: 東京(とうきょう)(Tokyo),人口約1229萬(截至2003年2月)。東京為日本最大的城市,1月平均氣溫3℃,8月氣溫為25℃。 國名由來: 日本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 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新唐書·日本傳》中有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倒幕運動: 19世紀中期的日本處於德川幕府的統治之下,是一個封建農業國家。1853年,美國軍艦來到日本,強迫日本「開國」。此後,美國和其他國家先後與日本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面對民族危機,日本國內爆發了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並於1868年建立了改革派的新政權,年號「明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 1、地理位置 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端,是一個四面臨海的島國,自東北向西南呈弧狀延伸。東部和南部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 2、面積和地區劃分 根據1998年的最新測量,包括北方四島(擇捉島、國後島、色丹島、齒舞群島,現已被俄佔)在內,日本國土總面積377880平方公里,約相當於俄羅斯的1/45,中國和美國的1/25。 日本的國土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國4個大島和6848個小島組成,東西寬300公里,南北長3500公里。 日本的國土習慣上自北向南分為北海道、東北、關東、中部、近畿、中國、四國、九州等8個地區,不是行政上的劃分。領海面積310000平方公里。與俄羅斯存在「北方四島」(俄方名為「南千島群島」)領土爭端,與韓國存在竹島(韓方名為「獨島」)領土爭端。 3、地形、地勢 日本境內多山,山地成脊狀分布於日本的中央,將日本的國土分割為太平洋一側和日本海一側,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71%。 日本位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活動頻繁,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麻煩。全國有16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區。因此才有火山地震之邦之說.富士山是全國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在火山分布地區,景色優美,溫泉資源豐富,成為著名的觀光療養地。 4、河流、平原、湖泊 日本的河流大多發源於中部山地,向東西兩側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由於日本東西狹窄,加之山勢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在梅雨和台風季節,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為此,日本修築了大量的堤防和水庫,用於防洪。河水廣泛用於生活用水、農業和工業用水、水力發電。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帶,多為沖積平原,規模較小,較大的平原有關東平原、石狩平原、越後平原、濃尾平原、十勝平原等。 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積672.8平方公里。 5、海岸線和海洋 日本海岸線全長33889公里。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因此其海岸線十分復雜。西部日本海一側多懸崖峭壁,港口稀少,東部太平洋一側多入海口,形成許多天然良港。 在東部太平洋一側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環繞、東北部形成千島寒流(親潮),西部日本海一側是對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匯處,魚類資源豐富,成為天然漁場。 由於地處海洋的包圍之中,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秋兩季多台風,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達4000毫米以上。近年,導致海水升溫的厄爾尼諾現象也對日本產生影響,主要是梅雨持續時間延長,容易形成冷夏和暖冬。 6、地貌地質 從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為西太平洋島弧-海岸山脈-海溝組合的一部分。全國68%的地域是山地。日本最高的山是著名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由於平原較少,日本很多山上都種植農作物,最大的平原為關東平原。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國都時常會發生火山活動。嚴重的地震則每一個世紀都會發生幾次;近年發生的阪神大地震、新潟縣中越地震都是芮氏地震規模6級以上的強震,受到世界各國關注。日本的溫泉很多,並且已經發展成為旅遊景點。 由於日本的島嶼呈北東向延伸得很長,南北跨越緯度約20度,因此有許多種氣候類型。氣候類型大部分是溫帶季風氣候,南部的九州島、四國、琉球群島(歸屬存在爭議)有副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的島嶼夏天溫暖,冬天則十分漫長、寒冷,還時常有大量降雪。而中西部地區則冬天比較乾燥,很少下雪,夏天潮濕。 日本是島國,又深受黑潮影響,海洋性氣候顯著,櫻花很美。

❷ 日本的歷史課本是怎麼描述二戰日本侵略中國史的

將歷次戰爭責任全推給中方

《新歷史教科書》中把日本與中國之間的歷次戰爭都歸咎於中國。

關於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右翼新教科書稱:「清不想失掉最後的朝貢國朝鮮,開始將日本作為敵人。日本進行了日清和日俄兩場戰爭,就是由於東亞的這種國際關系。」

關於「九·一八」事變,右翼新教科書變成:「隨著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逼近,中國人的反日運動激化,不斷發生妨礙列車運行和迫害日本學童的事件。此外,對日本來說,北面有蘇聯的威脅,南面有國民黨的力量不斷逼近。」主語變成了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逼近,而不是老版說的日本的步步進逼,表明是關東軍精心策劃的句子也被刪除了。

在《日中戰爭》一章中,《新歷史教科書》比2001年版增加了「西安事變」一節,著重指出:「共產黨獲得了喘息,共產黨員潛入國民黨內部,大肆推進將日本引入戰爭的破壞和挑釁活動。」

關於盧溝橋事變,新版教科書稱:「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向日本軍隊開槍的事件。第二天,中國方面繼續開槍,進入了戰斗狀態。事件本身不過是一個小摩擦,雖然人們希望就地解決,但是與日本方面的沖突事件不斷發生,解決變得困難起來。」也就是說,舊版本尚承認日本大規模派兵在先,新版本則將盧溝橋事變完全算成中國的責任,是中國方面擴大了事態。

侵略變借道屠殺未提及

《新歷史教科書》對日本自古至今的歷次對外侵略戰爭從來不用侵略二字,對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也稱為出兵,右翼學者可笑地辯解說,為何不用侵略,是因為豐臣秀吉根本沒把朝鮮看在眼裡,不過是借道,真正的目的是征服中國明朝。

對於殖民統治朝鮮,新舊版本都強調朝鮮像一隻手一樣伸向日本,如果被其他國家控制,日本將受到威脅,並且將沙俄在朝鮮北部建立的伐木場稱為軍事基地,為自己吞並朝鮮正當化製造借口。唯獨對於蘇聯在二戰後期出兵中國東北,教科書毫不吝嗇地用了侵入、侵攻等字樣。

對於日本在戰爭中犯下的罪行,《新歷史教科書》僅指出:沒有一個國家在戰爭中沒有任何殺害和虐待非武裝人員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對日本軍隊所犯罪行提也不提。

關於南京大屠殺,2001年版的教科書在《日中戰爭》一節的正文中的括弧內加了一句話:(那時,日本軍隊導致民眾中也出現了很多死傷者,這就是南京事件),將大屠殺以事件一詞輕輕帶過。

但是,在《新歷史教科書》中,括弧中的那句話也被刪除了,只是在一張名為因巷戰而遭到破壞的上海市區的照片上面用小字註解重復了上面的那句話。也就是說,教科書進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而且幾乎不會使讀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殺這個問題。
《新歷史教科書》還提到,蘇聯撕毀日蘇中立條約,侵入滿洲,不斷發生掠奪、殺害日本平民的暴行,包括日軍俘虜在內的約60萬日本人被強制帶到西伯利亞,被迫從事嚴酷的勞動,約有10%的人死亡。
同時,《新歷史教科書》繼續把盟軍對日本的統治稱為佔領統治,而且用與正文等大的字體介紹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非法性,為戰犯鳴冤叫屈,同時指出直到今天,評價也未確定,顯然是企圖否認東京審判的合法性。
《新歷史教科書》還大力宣傳日本造福了亞洲,是亞洲的恩人。如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增加介紹了八田與一在台灣南部興修水利的內容。在贊頌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的同時,2001年版教科書和此次送審本都企圖否認中國自古以來對台灣的主權。
把日本與中國之間的歷次戰爭都歸咎於中國
關於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2001年版教科書不提日軍首先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而用曖昧的「日清兩軍發生沖突,日清戰爭開始了」。這次送審本則更進一步:「清不想失掉最後的朝貢國朝鮮,開始將日本作為敵人。日本進行了日清和日俄兩場戰爭,就是由於東亞的這種國際關系。」
關於「二十一條」,這次送審本宣稱:「中國方面期待列強的介入,向國內外泄露了極為機密的談判內容,而且在5大條款中,將並非正式要求的事項也列入,製造了『二十一條要求』的名稱,中國國內的反日輿論開始高漲。」也就是說,新送審本稱當時的反日運動完全是中國政府製造謊言引起的。

關於「九一八」事變,送審本稱:「隨著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逼近,中國人的反日運動激化,不斷發生妨礙列車運行和迫害日本學童的事件。此外,對日本來說,北面有蘇聯的威脅,南面有國民黨的力量不斷逼近。」主語變成了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逼近,而不是日本的步步進逼。

在《日中戰爭》一章中,新送審本比2001年版增加了「西安事變」一節,著重指出:「共產黨獲得了喘息,共產黨員潛入國民黨內部,大肆推進將日本引入戰爭的破壞和挑釁活動。」也就是說,新送審本稱中日戰爭是共產黨陰謀挑唆起來的。

關於盧溝橋事變,送審本指出:「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向日本軍隊開槍的事件。第二天,中國方面繼續開槍,進入了戰斗狀態。事件本身不過是一個小摩擦,雖然人們希望就地解決,但是與日本方面的沖突事件不斷發生,解決變得困難起來。」也就是說,盧溝橋事變完全算成中國的責任,是中國方面擴大了事態。

此外,新送審本繼續將8年戰爭描述為「目的不明的泥沼戰爭」,完全抹殺了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陰謀。

「侵略」變「借道」 「屠殺」未提及

教科書對日本自古至今的歷次對外侵略戰爭從來不用「侵略」二字,對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也稱為出兵。右翼學者可笑地辯解說,為何不用侵略,是因為豐臣秀吉根本沒把朝鮮看在眼裡,不過是借道,真正的目的是征服中國明朝。惟獨對於蘇聯在二戰後期出兵中國東北,教科書毫不吝嗇地用了「侵入」、「侵攻」等字樣。

關於南京大屠殺,2001年版教科書在《日中戰爭》一節的正文中的括弧內加了一句話:「(那時,日本軍隊導致民眾中也出現了很多死傷者,這就是南京事件)」,將大屠殺以「事件」一詞輕輕帶過。但是在介紹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時,又以稍小的字體介紹:「東京審判認定日本軍隊在1937年的日中戰爭中佔領南京時殺害了很多中國民眾。但是關於事件的實際情況,資料上被發現有很多疑點,存在各種見解,現在仍在爭論。」這就使括弧中的那句話進一步大打折扣。

但是,在送審本中,括弧中的那句話也被刪除了,只是在一張名為「因巷戰而遭到破壞的上海市區」的照片上面用小字註解重復了上面的那句話。也就是說,教科書進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而且幾乎不會使讀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殺這個問題。

突出日本損失 鼓吹「造福」亞洲
相反,教科書對日本在戰爭中的損失則大書特書。2001年版教科書在「戰爭的慘禍」一章中,將日本作為加害者所受的損失與受害國並列,用很大篇幅介紹了東京大空襲的問題。
同時,送審本繼續將盟軍對日本的統治稱為佔領統治,而且改變了2001年版用較小字體介紹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非法性的做法,用與正文相同大的字體介紹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非法性,為戰犯鳴冤叫屈,同時指出「直到今天,評價也未確定」,顯然是企圖否認東京審判的合法性。

教科書同時大力宣傳日本「造福」了亞洲,是亞洲的「恩人」。如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增加介紹了八田與一在台灣南部興修水利的內容。在贊頌日本對台灣殖民統治的同時,2001年版教科書和送審本都企圖否認中國自古以來對台灣的主權。

❸ 日本歷史

是一個人,羽柴秀吉統一日本有功,天皇賜姓「豐臣」
1554年秀吉回到尾張,投奔到尾張的領主織田信長麾下。以足輕的身份成為了織田信長家的家臣。最初秀吉也只是打雜的僕役,但他的聰明才智得到信長賞識,逐步由僕役升格成為下級武士。深得信長疼愛,在織田家的地位不斷提 升。1560年左右,秀吉成為織田家的足輕組頭(足輕是臨時徵集的農民兵,組頭相當於小隊長),並參加了著名的桶狹間合戰。據說戰後因其功績信長將淺野長勝的養女寧寧許配給他,這位寧寧小姐後來成為秀吉的側室,在豐臣政權中影響頗大,人稱「北政所」。1561年與寧寧結婚。1582年,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遇刺,豐臣秀吉繼承其遺志,統一日本。 對應的中國年代是明萬曆年間。

❹ 歷史日文怎麼寫/////////。。。。。。。。。。。。。。。

片假名----->れきし
漢字--->歷史
有木有獎勵分啊親~~~

❺ 歷史的日文怎麼寫

歴史(れきし)re ki si

❻ 現在的日本歷史教科書怎麼寫中國的

《世界歷史》是日本高中的必修課,其中,山川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歷史》採用率為39.6%,排名第一。該書介紹了中國唐代文化以及唐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對明清的中國發展有專節敘述,對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歷史進行了評論。從採用率最高的世界歷史教科書來看,它沒有宣揚侵略有理論調,對日本軍國主義有一定程度的反省,對南京大屠殺也有記述,但是沒有使用「侵略」二字,南京大屠殺也沒有寫明死亡人數。

《日本史》也是日本高中必修課,山川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史》採用率為32.6%,在所有日本史教科書中排名第一。日本史涉及中國的內容更具體,並記述了慰安婦和日本強徵勞工的史實,雖然從字裏行間可以看出對那場戰爭的否定態度,但其反省並不深刻,同樣有意刪除了侵略戰爭的字樣。倒是採用率排名第二的東京書籍出版社出版的歷史教科書明確寫明「侵略」中國的字樣。至於扶桑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右翼分子宣傳侵略有功、侵略有理、否認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等史實的歪曲歷史的教科書,在日本高中採用率不到1%。不知是採用率太少的緣故,還是由於其他原因,在國立教育研究所沒找到這本教科書。

《世界地理》教科書專節介紹了現代中國的面貌,帝國書院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理》採用率佔41.9%,在所有世界地理教科書中占壓倒優勢,主要特點是圖文並茂。其中第三節《國家規模的地域調查》一開始就通過幾張圖片介紹了中國,分別是中國春節北京地壇舞獅子、萬裏長城、北京朝陽公園打太極拳的人們、桂林山水……從人文景觀、自然風物到文化習俗,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接下來介紹的是中國的飲食文化中的四大菜系:北京菜、廣州菜、上海菜、四川菜;中國人打招呼的習慣也與吃有關,見面時總問:吃過了嗎?

它的第二部分介紹了中國漢族的文化,不同方言漢字的讀音不同,漢民族的婚姻觀和信仰,獨生子女政策;第三部分是中國的少數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主要介紹了壯族、苗族、蒙古族和藏族等。另外還有中國的少數民族保護政策,旅遊開發和少數民族;第四部分則介紹了中國經濟增長和都市生活。教科書中這樣寫到,中國1978年實行經濟改革和開放政策,通過引進外國投資,工業發展迅速,從80年代,對外國企業優惠的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沿海陸續涌現,出口增長,現在中國的家電等生產量佔世界首位,其中有些出口到日本,在日本到處可以看到中國生產的產品。

至於中國人生活方式發生的變化,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廣州人的生活。另外,《世界地理》也寫到,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也出現了買不起房、交通堵塞、大氣污染、水質污染等環境問題。該書的第五部分介紹了中國社會差距拉大和西部大開發政策,用具體數字說明西部農村與都市的差距。《世界地理》對中國現狀的介紹比較全面,學生學習之後,會增強對中國的理解和興趣。

❼ 日本的歷史教科書是怎麼描述日本入侵中國那段歷史的

以前日本對侵略歷史描述的還算客觀,附上曾經的日本高中教科書截圖

其中有提到日本對各國的傷害以及自身受到的戰禍。

安倍晉三上台以來,政府加強了對教科書的干預,2016年文部科學省公布的初中教科書對歷史問題再次倒退,例如南京大屠殺書中有關的只剩下:「12月,日軍佔領了南京」。完全刪除有關慰安婦的內容。

❽ 日本人如何寫中國歷史,到底顛覆了哪些常識

它跟國人寫的有何不同?

叢書有十位不同的日本作者,出版社非常尊重每位作者學術上的獨創性和行文風格。細讀每卷,你會發現,每卷對材料的把握、敘述的展開、史實和觀點的表達風格,都不盡相同,沒有千篇一律之感。

叢書為日本講談社百周年獻禮。又有國內一流十位學者為中文版作序推薦。

由大家寫給大家的作品,非常通俗易懂。作品大多構思巧妙,寫法輕松,觀點新穎,富於洞見,是一套可讀性與嚴肅性兼備的歷史佳作。

第一卷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 夏王朝》

作者從一二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東亞最早的人類、不同的石器工業傳統談起,娓娓道來。由自然環境到文化分區與譜系,再到大的時段劃分,則頗有指點江山、縱橫捭闔的大將風度。這些敘述是解讀遠古中國必不可少的輪廓性勾畫。日後一幕幕感天動地的悲喜劇,都是在這個大的自然和文化背景下上演的,它們奠定了後世中國發展的基礎。

作者的許多總括性認識如他山之石,發人深省:「我們不能用以中原為中心的單一的發展規律和戰國時代以後正式成形的中華的概念或者說是中國的概念來看待其後的中國史」。「以中華文明為主幹的中國史觀不過是著眼於一方的區域歷史」,「中國的歷史並不只是農業社會的歷史」。「商周文化是南方的文化軸,北方青銅器文化是北方的文化軸」,(兩條文化軸的)「接觸地帶才是生成新的社會體系的源泉所在」。種種表述,都頗富啟發意義。

第二卷 《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

全書正文共十章,另有前言和附錄兩個部分。前言,重點講了本書新視角:「文化地域所擁有的歷史特性」。正文十章:第一章講「本書所涉及的時代」,強調了史料的價值問題及用法。第二至五章,是關於夏商周(西周)三代的歷史。其中,第三、四章寫法比較特別,作者的意圖是利用各國成書於戰國的史籍(作者所考定的),考察各國在戰國時代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帶著主觀性,追溯其在夏、商、周(指西周)三代的歷史淵源的內容。第六章講「春秋的史實」。第七至九章,講戰國的歷史文化。第十章,是對全書的總結。作者注意引導讀者分辨史籍中的「事實」,重視新資料的運用,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平勢先生本人及其他日本學者的一些歷史觀點。

第三卷《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

由日本學界該研究領域內的專家鶴間和幸撰寫,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王子今教授推薦,作者通過文獻辨析和實地勘察重新構建了秦漢四百年的興衰史,分析了小秦、小漢通過與其他地域集團的沖突發展、壯大,兼並其他各國,最終開創秦漢帝國的歷史過程。本書特別側重了東亞之中的中國、日本的視角。秦漢時期的日本列島社會與中國相比的話是相當落後的,這是當時的事實。但是,即便如此,作者認為以中國為中心、從中華的角度視邊境為夷狄的觀點是不可取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本書的記述不是以華夷思想為中心的,而是注意到地域多樣性、並且嘗試從世界古代史的角度來認識中國歷史的。

第四卷 《三國志的世界:後漢 三國時代》

將三國歷史與文學作品《三國演義》進行比較,剖析它們之間的異同和真偽;二是將三國歷史置於古今東亞世界中進行解讀,分析和比較中、日、韓相關歷史文化的相互影響、交融和異同;三是本書雖然是以文學研究家的身份撰述的普及性三國歷史,但是著者是以史學的、學術性的、嚴謹的態度進行撰寫的,可以說是一部以史籍原典和考古資料為依據而追求真實的三國歷史的嚴肅著作。

第五卷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本卷作者側重探討了夾在漢、唐兩個統一帝國之間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民族的形成過程、中華文明的本質;當時周邊地區如日本、高句麗、百濟與「中華文明」的互動關系及其影響。與許多國內學者不同,川本芳昭打破了國別的限制,而試圖以「東亞世界」的眼光解讀這段歷史,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的傳播與接受、以及這種文明的傳播所帶來的民族間復雜的互動關系。

第六卷《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一般教科書對隋代的歷史總是匆匆帶過。氣賀澤先生對於隋朝的歷史,則頗為重視,有些看法頗為新穎。作者特別肯定隋朝初年在制度建設上的成就,認為高熲、蘇威幾個人合作,短短幾年時間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制度變革,從而奠定了隋朝開皇之治的基礎。作者特別強調佛教對於鞏固隋朝統治的意義。就全書的側重點而言,作者對於貞觀之治評價不高,論述簡略;對於武則天的掌權,則與同時期日本等東亞其他地域的女主政權做出聯想。與一般中國教科書或者斷代史不同,作者對於唐代花街柳巷世界、長安和洛陽的城市景觀、五代山及房山雲居寺等地的佛教文化都要專門的敘述。在國際中國史研究中,日本學者有獨特的優勢,形成了自己學術風格和學術傳統。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和當代日本隋唐歷史研究綜合性成果,體現了日本學者觀察隋唐歷史的獨特視角。

第七卷《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

全書漸次展開的十章,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板塊:開端的四章,依照歷史的時序,概述了公元9世紀末到13世紀政治史的基本歷程。繼而進入本書最為核心的內容,以三章的篇幅,討論這一時段中「思想與宗教的奔流」:作者分別從思想和宗教的變遷、士大夫群體和社會精神、科學和技術革新等角度闡釋了「奔流」的意涵。接下來的兩章,介紹兩宋的文化潮流、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通過延伸性的觀察,讓人們體味到「思想與宗教」養育蘊蓄的氛圍環境與承載體。第十章則是宋代歷史的結束,也是全書概觀式的收束。

本書內容涉及到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學術史、藝術史等紛紜豐富的議題,體現著日本學界具有代表性的中堅力量對於宋代歷史的「再認識」。

第八卷《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

本卷由日本學界該研究領域內的專家杉山正明撰寫,復旦大學教授姚大力推薦,直接涉及的是9世紀後半期至14世紀末大約五百年間的歷史。作者沒有像中國人通常慣於接受的那樣,依照「唐—五代—兩宋—元」的歷史變遷主線來呈現公元10到14世紀的中國史;相反,被很多人想當然地看做是阻斷、破壞了本應由兩宋來實現的國家統一大業的夏、遼與金,不再僅僅是出現在音樂正劇里的幾段不和諧的變奏或插曲,而都在本書中擔當起積極和正面的主要角色,由它們來貫穿從唐到元這一時段的中國史進程,作者認為本書所涉五百年乃至六百年間歷史的整個進程,正是開啟歐亞大陸世界史和中國史邂逅、交鋒的六百年。

第九卷 《海與帝國:明清時代》

本書作者生動地展示了海洋歷史和明清時代五百年的歷史,將明清這一對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劇變化的時代進行了嚴謹而深入淺出的闡述。過往不論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時期(鴉片戰爭以前)是一個停滯的時期;明清中國都被視為一個「閉關自守」的時期,一個與海洋無緣的時期。在最近二三十年,國際學界對以上說法進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明清中國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文化等也經歷著深刻的變化,中國和外界的聯系遠比以前加強,從而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非常重要角色。本書在這些重大問題上,採納了國際學界的新見解,因此就史觀而言,很有新意。

第十卷《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清末 中華民國》

本卷作者將19世紀中葉到1936年為止作為一個時代進行敘述,把此階段的歷史歸結為「復興中華的嘗試」。作者指出,中國存在地方文化的差異與聯系,嘗試「以南方邊地吹來的新時代之風的視角」來重新認識這一時代。他認為,洪秀全、孫中山以及後繼者蔣介石等本書中的出場人物,皆以南方邊地為出發點,後來北伐作戰。從南方農村根據地興起的毛澤東的邊區革命也是朝著黃土高原的延安一路撒下了新時代的種子。雖然全書基本上還是以政治史的敘述為主要線索,但作者仍注意到對文化予以特別的關注,用較多的筆墨描寫了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為我們理解中國近代史提供了一個新的讀本。

❾ 日本的教科書里是怎樣寫二戰侵華那段歷史的

日本教科書分左右。
1、偏右的教科書,我國天天批判。
南京大圖殺
「東京審判認定日本軍隊在1937年的日中戰爭中佔領南京時殺害了很多中國民眾。但是關於事件的實際情況,資料上被發現有很多疑點,存在各種見解,現在仍在爭論。」
出自 網路

2、偏左的教科書如下:
七七事變

【掌握了漫洲國實權的日本軍部進而侵略了華北……當地駐軍和陸軍內部擴大派與不擴大派產生了對立,政府的和平談判也遭受失敗……】
南京大圖殺
日本軍隊的供給體制極不完善……所以搶掠糧食、放火、捏殺等行為屢有發生。特別是佔領南京時,對俘虜和放下武器的士兵,包括老人、婦女、兒童的民眾進行了無差別的殺害……各國強烈譴責了這一南京大圖殺事件

❿ 日本歷史書怎麼寫侵華的

日本政府試圖在教科書中掩蓋戰爭罪行的做法始於20世紀80年代。進入21世紀後,日本教科書問題變本加厲,其中最受關注的當數「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編寫的歷史教科書。

這一右翼團體的教科書宣揚皇國史觀,從根本上否認了日本進行殖民統治和侵略戰爭的責任,「太平洋戰將爭」標榜成是為了「自存自衛」「、解放亞洲」「、建設大東亞共榮圈」而進行的「正義戰爭」。

值得注意的是,這本右翼色彩濃重的教科書在日本市場上銷量驚人,2001年賣出70多萬本。「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成立於1996年,其右傾觀點受到日本政界眾多人士支持,也得到不少大企業人士、新興宗教團體支持。

日本社會存在一種「金字塔」結構:頂端部分右翼勢力在歪曲歷史,中間部分的和平人士在反對這一行徑,而構成「塔底」的大多數人則對政治和歷史並不關心。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一些日本教科書也介紹了日軍強征勞工等內容,但表述通常籠統,一帶而過;

雖然教科書介紹的內容已經很弱,但老師通常以上課時間不足為由不作詳細講解,也有老師自備講義,並不完全參照教科書。所以,日本的歷史教育應該說很薄弱,很多人對歷史不是很了解。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認為,歷史和他們沒有關系。

否認南京30萬大屠殺

在日本實教出版社的《日本史A》教科書中,內容通篇使用了「大屠殺」一詞,正文中將中方軍民死亡人數表述為「約20萬人」。

雖然該教科書在正文下方的注釋中註明「中方:30萬人以上」,但在隨後的括弧中卻補充稱「該事件在日本國內存在『十幾萬人』等諸多說法,有待進一步研究」。

由第一學習社出版的《日本史A》使用了「南京大虐殺」的叫法,而未使用日方「南京事件」的稱謂,但有關中方軍民的死亡人數仍被記錄為「20萬人以上」。在正文下方的注釋中,該教科書同樣列舉出「十幾萬人以上」、「4萬人左右」、「30萬人」等多種說法。

與此同時,山川出版社雖然根據近年來日方的「研究成果」,對教科書中的有關表述進行了更改,但卻認為日本此前的歷史觀是「自虐型歷史觀」。

該出版社在《日本史A》稱,有關「南京事件」中方軍民死亡人數存在從「數千人」到30萬人種種說法,但「實際情況尚不得知」。該出版社首次否認中方的觀點稱,「日本有學者認為,中方主張的30萬人死難者的說法是一種誇大」。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社會科學網-日本新高中歷史教科書否認南京大屠殺是30萬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日為罪行「洗白」教科書篡改歷史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1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5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8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6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6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