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為什麼沒進攻印度
① 提問,日本二戰為什麼不攻擊印度
攻擊了
第一次入緬作戰的時候,日軍一開始就沒考慮印度作戰,完成緬北掃盪作戰後,雨季來了,根本無法繼續作戰
此後,日本海軍很認真地考慮過進攻斯里蘭卡(錫蘭),當時的英屬印度的一部分,但後來因後勤考慮放棄
最後,在44年的時候,日本15軍,進攻英帕爾,試圖從這里殺入印度,可被堵住了
英帕爾成了日本人的傷心地
② 日本二戰為何沒有攻列印度
日軍做過進攻印度的嘗試--英帕爾戰役。
日軍犯了幾個大錯誤,導致慘敗。
1、兵力不足。不僅未能調集優勢兵力,反而比防守的英印軍人數還少。
2、忽略後勤。仍然想採取「以戰養戰」的方法,從敵軍手中奪取補給。進軍時,竟然攜帶大量的牛、羊,甚至是大象。在其身上帶有大量彈葯物資,准備一並解決運輸和口糧問題。結果,槍炮一響,動物四散。不僅口糧皆失。連彈葯都弄丟了。
3、指揮分散:多次出現「下抗上」的情況。各部隊根本無法協同。
③ 二戰日本為什麼不打下印度
生產力和軍隊數量,補給能力還有整體戰爭態勢的多方面原因~~
首先日本有後備計劃,攻擊第一計劃目標是對付美國,和德國在印度會師。但是日本大本營在英帕爾科希馬大戰之後就果斷放棄了印度計劃,轉而繼續南下~~~(並沒有傾全力一戰)
日本的大部分軍隊被牽制在中國,而日本駐在東南亞就那點兵力。進攻約有10萬人,結果有53000多人在戰斗中死亡或失蹤.
印度當時有美國大量航空兵、英駐印軍、印度軍、中國駐印軍(很精銳的部隊)。
雙方的後勤保障能力和計劃也有極大差距.
日本僅完成了18%的後勤補給。部隊出擊時,只攜帶了1—2周口糧、1.5—2個基數的彈葯,牽了2萬余匹馬、牛和象,數千隻山羊。他們計劃用這些牲畜馱運物資並兼作食用,估計可支持一個月,至於爾後的後勤補給,只待「打下英帕爾,坐吃丘吉爾」了。
④ 日本二戰為何沒有攻列印度
誰說沒有? 日本在2戰後期發動過對印度的進攻,日軍大本營於1944年1月7日以「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下達了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企圖佔領英帕爾和科希馬等要地,進而控制整個東印度地區。 日軍擔任進攻任務的是緬甸方面軍第15軍,由素有「小東條」之稱的牟田口廉也中將指揮,轄有第15、第31和第33師團。英軍駐守英帕爾和科希馬等地區的是斯利姆將軍指揮的第14集團軍,下轄第4、第15和第33軍。 英帕爾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著名戰役。西方和日本的軍史學家評價這是日本歷史上在陸戰中遭到最慘重失敗的一次戰役。日軍在開始發動進攻時約有10萬人,結果有53000多人在戰斗中死亡或失蹤,並且敗退回原來進攻的出發地。日軍之所以在英帕爾慘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視後勤保障。日軍在進攻前,片面強調「就糧於敵」的傳統補給思想,對後勤保障問題不僅計劃不周,而且准備不足。擔任進攻任務的第15軍,直到向部隊下達展開命令時,原定的後勤保障計劃僅完成了18%。部隊出擊時,只攜帶了1—2周口糧、1.5—2個基數的彈.葯,牽了2萬余匹馬、牛和象,數千隻山羊。他們計劃用這些牲畜馱運物資並兼作食用,估計可支持一個月,至於爾後的後勤補給,只待「打下英帕爾,坐吃丘吉爾」了。英軍在戰後總結這場戰役時寫道:「由於對後勤供應需要的估計不足,由於對英軍部隊戰斗素質的估計過低,這就導致了日軍的毀滅。」日軍在戰後總結這次場戰役失敗的教訓時也承認,對後勤保障重視不夠是造成這場劫難的重要原因,他們在英帕爾是打了一場「忽視後勤的無謀之戰」。 英帕爾會戰後,作為的15軍,已不再具有一個戰役兵團的戰鬥力了。盟軍在印緬戰場,從此轉入了總進攻的戰略階段。 由於英帕爾會戰消耗了日軍駐緬方面軍主力部隊,致使日本在後來的為了消滅中國遠征軍制定的「斷」作戰計劃因為駐緬部隊無法提供足夠的兵力而失敗。
⑤ 二戰期間,日本為何不去攻列印度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迅速制定了攻佔印度和東南亞各國的軍事計劃。為了迅速拿下這些地區,日本從大本營和中國戰區抽掉了許多甲級師團參與,甚至出動了兩個飛行集團。
在日軍摧枯拉朽般的強力打擊下,菲律賓馬來半島以及緬甸很快被淪陷。眼看,日軍要攻佔印度,卻突然停下了腳步。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首先,當時的印度正在鬧獨立,國大黨為了爭取印度獨立舉行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而印度的民族意識逐漸清醒,英國此時忙於歐洲戰時,無暇東顧。在日軍即將撲向印度之際,國大黨與英國關於出兵的問題達成了妥協。
其次,日本早就向美英宣戰了,拿下印度是既定計劃之一。但由於中國派出了遠征軍讓日軍在緬甸遭到了重創,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的戰略企圖。
再者,日軍在東南亞各地遭到了各種反抗,為了鎮壓反抗,日軍不得不分兵把守,兵力的分散導致日軍沒有足夠的精力再去進攻印度。相反,印度成了美英中在東方戰場上的後勤和訓練基地,為此,美英均派出了強大的空中部隊駐守印度。
日本沒進攻過印度?開什麼玩笑! 日本並非沒有攻擊印度,只是由於種種原因,拖到了1944年才發動了對印度的進攻,不過第一場戰役就遭到慘敗 !
那麼為什麼日本會延遲對印度的進攻呢 ?
大東亞共榮圈
1940年8月,日本正式發表了日本《基本國策綱要》,宣布要「確立以日滿支(中國)為其一環的大東亞共榮圈」。 值得注意的是,「大東亞共榮圈」的區域范圍最初不包括印度。這是為何呢?
我們可以從同年日本通過的《處理日德意提攜強化之基本要點》中找到答案,要點中寫到為了 「從東西兩方面牽制蘇聯,應盡力和德意採取相同立場,盡可能促使蘇聯朝對日德意的利害關系影響較少的方面發展勢力」,因此「原則上承認將印度置於蘇聯的生存圈內」。也 就是說日本在最初就沒有將印度當作進攻目標。
兵力受限
當時日本的大量兵力被牽制在了中國,再加上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日本已經「分身乏術」,已經沒有能力分兵進攻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印度。
拉攏印度
印度和英國之間本就存在矛盾,這「阻礙」了印度日本發生武力沖突。 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一直在謀求印度自治,甚至在日本進攻緬甸期間還將此作為協助英國出兵緬甸的條件 。所以日本最初是想通過拉攏印度人中反對英國殖民的勢力來瓦解英國對印度的佔領。
英帕爾戰役
英帕爾戰役是日本為進攻印度發動的唯一一次戰役。日軍任命牟田口廉也為指揮官(這傢伙就是盧溝橋事變的始作俑者),他集結第15、第31、第33師團共8.5萬人發動了對英帕爾的進攻。 經過數月慘烈的戰斗,由於後勤補給以及氣候等原因,日軍的進攻遭到慘敗,日軍傷亡6.5萬人 。具體過程大家可以自行查閱。
此後,日本軍在緬甸,在東南亞,太平洋等戰場節節失敗,已經很難再有力量發動對印度的進攻,而盟軍的反攻卻就此開始!
日本是非常想攻擊印度的,而且也納入了南下計劃中。問題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蛇胃口再大,也終究是蛇,象終歸是象。
一個體量龐大的中國,就対耗了十多年,看著能夠吃下去,吞了一半,無論怎麼努力,怎麼翻轉,就是吃不下去。於是想著這個太大了慢慢吃,先吃一點小的,充充飢,補充一下下能量。便將目光投向了東南亞那些小國,菲律賓、馬來西亞這些幾乎沒有像樣武備的國家自然不是小日本的對手,手到擒來,輕松吃下。
問題是這些國家的土著雖然不行,畢竟是英美勢力范圍,這就惹上了英美,英美除了警告外還動用了制裁,日本一看,這是遲早要翻臉動手的節奏,反正打架不能避免,乾脆先下手為強,一拳打了美國的鼻子——珍珠港。誰知美國塊頭太大,計劃中的一拳把美國打暈打怕,未能如願,還把這個大塊頭惹毛了。這個時候日本顧不上印度了,畢竟印度體量也不小,一口也吞不下去,還有英軍駐守,中國遠征軍干擾。
日本只能忙著准備對付西方即將上門尋仇打架的山姆大叔,這個時候由於攤子鋪的太大,兵源已經嚴重不足,捉襟見肘,全國方寸大亂,哪裡還顧得上貪吃印度?
於是印度幸運的躲過了倭患,這也才有印度對二戰、對倭患缺乏認識和理解,到現在對日本的凶惡貪婪還沒有警惕,養虎為患。
日本是比較欺軟怕硬的。 二戰中日本也進攻過蘇聯,在諾門罕被蘇聯打敗,從而放棄進攻蘇聯的想法。至於印度,日本也是攻擊過的,這個戰役就是英帕爾戰役。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軍在很短時間內奪取了廣大的資源以及戰略要地。隨著戰況的日益激烈,緬甸地區成為了雙方爭奪的焦點。日本如果能夠控制緬甸,進而可以長期保持對中國的戰略包圍,通過切斷援華國際通道逐漸扼殺中國的抗戰力量;退而可以以緬甸作為抵禦盟軍反攻的第一線,確保其後方的戰略安全。
不過駐緬甸日軍兵力並不夠使用,日軍於是便決定先發制人,集中了10萬餘人大舉進攻印度境內的英帕爾盆地,希望能夠在英帕爾以西的崇山峻嶺中建立穩固的方向。戰爭主要有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是日本銳意突進,英帕爾守軍陷入包圍。在此階段,日本攻勢凌厲,英軍陷入被動。到1944年4月中旬的時候,日本分別攻到英帕爾盆地外緣,將英軍第14集團軍第4軍和3個師團團包圍。
2.第二階段是英軍在空中援軍的增援下,依託地形展開了有力的反擊,先後擊敗了日軍數次總攻,穩定了戰局,並極大的消耗了日軍的實力,並且使得日軍彈葯無以為繼。
3.第三階段為英軍反攻階段,徹底擊潰日軍。至此,英帕爾戰役以英軍全勝而告結束。此後,英軍借戰勝之威勢,猛打猛追,不給潰退的日軍以機會,完全恢復了戰役前的態勢。
提問者觸及到了軍事地理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地理屏障對交戰雙方的影響有時候是等值的,有時候則是單向的。
緬甸就是一個對交戰雙方都同樣起制約作用的屏障地帶,不論是從中國經緬甸向南亞進軍還是反過來,緬甸的地形地貌和氣候都對處於戰略防禦的一方有利。
當年遠征軍出國作戰失利撤往印度,損失極大,後來日軍對印度的進攻,後勤保障無法克服緬甸山區的惡劣條件,打到印度就耗盡了力氣。即使遠征軍戰略反攻時期,憑借盟軍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進展也並不順利。
緬甸在古代成為南亞文明和東亞文明的交接地帶,不是沒有原因的。當然,並非所有的地理屏障都是雙向阻隔作用,也有單向的,比如太行山,從太行以東攻擊山西,自古以來成功的不多,而出山西下河北的成功案例,卻史不絕書。
當然,地理條件是死的,人是活的,技術也是不斷進步的,地理屏障的阻斷作用必須和作戰雙方的技戰術水平士氣以及保障能力結合在一起判研。
二戰中,德國與日本同屬軸心國陣營,應對他們共同的威脅:蘇聯。
德國和日本對戰後的世界進行劃分,東經70度作為分界。印度大部分位於東經70度線以東,按照約定日本要進攻印度,幫助德國摘下英國王冠上最大的鑽石,迫使英國投降。
這些,最終都成為了痴心妄想。
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戰爭進行的如火如荼,法西斯漸漸感到不支。
在北非戰場,盟軍在1943年5月突進了突尼西亞,這標志著德國的北非戰役已經失敗,德國控制蘇伊士運河,從而破壞英國對印度的統治的戰略目標已無法達成。
因此,這種情況下,德國迫切希望日本能夠以緬甸為根據地佔領印度,與德國在伊朗(親德)會師。
日軍大本營因為中國戰場的牽制,還有在太平洋戰爭與美軍鏖戰不利,日本一時間沒有更多的兵力響應德國。
1943年5月,伴隨著中國軍人進入野人山的背影,日本取得第一次緬甸戰役勝利。
日本陸軍得以喘息,在緬甸與退往印度的英國軍隊和退守雲南的中國遠征軍對峙。
隨著戰局的發展,緬甸日軍切斷了中緬公路。但是這並沒有切斷中國的運輸線,盟軍又開辟了「駝峰航線」。
於是,日軍大本營在1944年1月7日以「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下達了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作戰目標是奪取盟軍反攻基地英帕爾,威脅盟軍重要補給基地迪馬布爾,並切斷中印公路。
英帕爾是一個地處於印度東北,與緬甸接壤的盆地。英國軍隊撤退到印度後,這里就成了前線了。
日本此次作戰共投入10萬軍隊,主動攻擊英印盟軍的15萬人。
日本還以為英軍會像一年前的大潰敗一樣,一個日軍小隊都敢拉開了陣勢追擊一個團的英軍,狂妄的日本陸軍聲稱是史上最強的軍隊。所以,日本制定作戰計劃的依據,是英國軍隊的不堪一擊。
日本軍隊匆匆進行了戰爭准備,有一到兩周的伙食補給,1.5到2個基數的彈葯。至於之後的作戰物資的獲取,日本軍隊認為完全可以「就糧於敵」。
這在接下來陷入持久戰的英帕爾戰爭中造成了日本軍隊的後勤災難。
日軍士兵有3萬多人染上了瘧疾、痢疾、霍亂、流感等疾病,尤其是軍隊的剋星——傷寒,更是蔓延猖獗。
由於缺乏葯品和醫療器械,只好眼巴巴地看著那些患病的士兵遭受病痛的折磨。雨季的叢林就像是一 座蒸氣彌漫的綠色地獄,那些被飢餓和疾病折磨的士兵一個個瘦骨嶙峋,成千成千死去。
「敵軍已不存任何希望,他們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葯品,什麼也得不到了。他們衰弱不堪,嘴裡塞滿野草。」這是英軍軍官在審查戰場時的感慨。
日軍也罕見地承認,後勤保障不夠是造成這場劫難的重要原因。他們在英帕爾是打了一場「忽視後勤的無謀之戰」,日本實際參戰部隊9.2萬人,傷亡6.5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為了更好的控制印度,還煞費苦心地組織起了印度國民軍和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所以,看官們可以看到,二戰中日本確實進攻了印度,不過卻是以慘敗告終。
在二戰亞洲戰場上,日軍是最為張揚跋扈的,侵華戰爭日軍大行其道,所到之處炮火連天,民不聊生,緊接著日軍將目標瞄準東南亞地區,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大部分島國皆被日軍的鐵蹄蹂躪過,而作為南亞最大的國家印度是否可以倖免於難呢?
那是不可能的,日軍日益膨脹的野心和作戰環境的需要是絕對不會放過印度的,這場日軍和印度的戰役被稱之為英帕爾戰役。
1944年3月,日軍為了切斷中印公路,阻止盟軍從印度給中國軍隊運輸物資,向剛在緬甸打完勝仗的指揮官牟田口廉下達「大陸指第1776號指令」,率兵攻列印度英帕爾地區,打掉英軍在印度的軍事補充基地。
軍方高層認為此舉一來可以加速日軍在侵華戰場的勝利步伐,二來可削弱英軍在南亞的勢力,三來可拉攏印度,讓印度阿三士兵們為日軍天皇而戰。這筆買賣很劃算。
牟田口廉在發兵前揚言:日本陸軍現在已經達到天下無敵的地步,太陽旗將宣告我們在印度肯定勝利的日子為期不遠了。 也許日軍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等待他們的將是極度悲慘的命運。
牟田口廉從緬甸駐軍挑選出8.5萬精銳部隊,分批向印緬交接的英帕爾地區發動攻擊,為何日軍會先從英帕爾開始侵略印度的第一步呢?因為英帕爾是英軍在印度非常重要的軍事補充基地,基地內存放著大量的槍支彈葯和各種能源物資,打下英帕爾,就意味著占據印度之路已經成功一大半。
英軍與印度軍方達成協議,一致將槍口對准日軍,作為同盟國的美軍也表態願意提供運輸機和轟炸機協助作戰。日軍一過欽敦江,英帕爾戰役就此打響,英印聯軍在初期不跟日軍干仗,誘敵深入,一路假裝敗退,牟田口廉以為勝券在握,集結人馬挺進英帕爾。
這時英印聯軍開始率兵圍剿日軍,美軍的轟炸機在同一時刻將無數火力強大的炮彈投放到日軍部隊中,沒過多久牟田口廉的第15軍就被打散了,大部分日軍選擇進入熱帶叢林地區跟英印聯軍打起游擊戰。
惡人有惡報,印度的雨季在這個時候悄然而至,叢林道路變得異常泥濘,有些路段還出現山體滑坡,日軍的坦克深陷泥潭中動彈不得,儼然變成一堆廢鐵。除此之外,日軍的口糧大部分早已食用殆盡,又無補給,牟田口廉下令士兵尋找「野味」充飢,比如野菜、野果、蛇、飛禽之類的,飢一頓飽一頓是再正常不多了。再加上叢林濕氣嚴重,不少日軍開始染上了風寒、痢疾等各種疾病,倒了一大片。
聯軍這時可是在大本營吃著熱騰特的飯菜,喝著甜酒,吃飽喝足後駕著戰機繼續往日軍藏匿的叢林地區投放炸彈, 天災人禍加上各種疾病,當時的八萬多日軍部隊現在早已剩下2萬人左右,1944年7月2日,日軍高層下令停止作戰,撤回緬甸。
按照日軍武士道的作風,這次打輸了下次繼續干,可是日軍大部分的兵力被牽制在中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又得與美軍斡旋,如此一來也就沒有了分身乏術繼續反擊了。
牟田口廉真給自己打臉了,他的作戰能力也被日本軍界所取笑,據說回國後有英 帕爾作戰戰死者家屬前來質問,他總是以各種借口不見客,臨死之際還讓兒子在他的葬禮上發辯解單,真是可笑至極啊!
據我了解日本不是不打,二戰期間他們在忙著跟中美兩國打,沒顧得上列印度,日本想侵佔美國珍珠港結果被美國狠狠教訓一番。美國把日本打敗以後不,就被美國收服了。一個小小的日本竟然想跟兩個大國開戰,可見他們的野心是多麼的大,這是應驗了那句話,一條小小的毒蛇竟然想吞掉兩頭大象,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二戰中,日軍的胃口是很大的,他在多個地方都布置了兵力,只是在印度的戰場上由於種種原因,在和英印軍對峙的過程中沒有佔到絕對的優勢,節節敗退,最後導致日軍潰敗,而印度沒有淪陷罷了。
那麼印度是怎麼把強硬的日軍趕出了他們自己的領土的呢,這就是著名的英帕爾戰爭了,這場戰爭發發生在1944年的3月到7月之間,可以說是聲勢巨大,原本日軍是絕對的優勢的,但是由於英印軍的軍隊的地理優勢,和對當地氣候的適應,以及他們的頑強抵抗都是這場戰斗勝利的重要原因。
在1944年的1月7日,日本發布「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然後以代號「烏」的英帕爾作戰計劃。但是日本雖然是都是精良的武器和善戰的士兵,但是那時候的印度正處於雨季,雖然一度快要大敗對面了,但是由於氣候的不適應日本的士兵幾萬人患了疾病,而且是傳染性的,比如霍亂,流感等,當時醫療葯品的缺少,可以說是屍橫遍野。
之後的日軍由於戰鬥力大減,可以說是一路潰敗。最後以徹底的失敗告終了。其實除了地理因素的原因之外,那時候中國戰場的牽扯作用也是一個很大的因素,那時候的日本沒有多餘的軍隊調集出去支援那邊,所以才會導致最後的潰敗。
誰說日本沒有去攻列印度?他們確實攻列印度去了,只不過在英帕爾戰役中失敗,導致日本人最終沒有攻入印度。
這件事就得從日本人的殖民活動說起。
日本人才向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國宣戰之後,迅速佔領了他們的殖民地東南亞。東南亞各國的英法駐軍,迅速被日軍擊潰,而唯一一個獨立國家泰國也嚇得和日本結盟了。日本此時打出了大東亞共榮的旗號,號召亞洲各民族一起和他們團結起來,推翻西方殖民者在東南亞一帶的統治。
雖然日本人的宣傳顯得相當假惺惺,但也吸引了很多在西方殖民者統治之下謀求獨立的殖民地人士,比如說印度獨立力量,就想藉助日本人的手,打敗英國殖民者,贏得獨立。
其中一個印度人領袖叫做錢德拉·鮑斯,他甚至組建了一支印度偽軍,想依靠日本人的勢力打回印度去。而日本人在橫掃東南亞之後,也對進軍印度產生了興趣,於是英帕爾戰役就爆發了。
這次和日本其他戰役不同的是,印度的英國軍隊算是實力比較強的,在英帕爾戰役中,日本人也犯下了很多錯誤。比如說,英帕爾一帶主要是叢林,氣候炎熱潮濕,對於行軍來說多有不便,尤其是運送輜重,更是成了巨大的問題。日軍統帥牟田口廉也腦洞大開,效仿他崇拜的成吉思汗,用牛羊來運載輜重。結果沒想到牛羊行動不便,直接堵到了路上,遇到槍炮聲,又嚇得到處亂跑,根本無法運送輜重。
牟田口廉也
而牟田口廉也在計算輜重時也非常的吝嗇,導致日軍在行軍之後不久就斷了糧。當日軍向他抱怨,沒有糧食導致進軍困難的時候,他甚至發出了怒吼,說,日本人本來就是草食民族,森林裡這么多樹,怎麼不去啃樹葉?
有如此愚蠢的主官,糧食又不足,日本人的士氣非常低落,被英軍以逸待勞打敗了,這場戰爭日軍損失慘重,也就沒有力量進一步進攻印度了,日本人進攻印度的企圖就這樣失敗了。
⑥ 二戰日本為啥沒列印度
日本有攻列印度本土的計劃,但是在緬甸時被盟軍擋住了,日本的軍力不足以打到印度本土,但是日本佔領過印度領土安達曼群島。
⑦ 二戰時期日本為何沒有入侵印度10萬日軍在印度打一仗就跑了
日本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一個好鬥的民族,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表現的是非常的突出。作為軸心國之一的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侵略了亞洲的很多個國家,尤其是在我國,總侵略時間長達14年。而同樣擁有眾多人口的印度,在二戰期間日本卻沒能成功侵略,僅僅打了一仗就潰敗了,從此再也不敢踏入。那麼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印度軍隊實力非常強悍嗎?
要知道當時的日本軍事是非常強大的,連美國它都敢硬鋼,可想而知絕對不是怕了印度。而印度在亞洲地區的地理位置是非常優越,如果日本控制住了,可以作為一個侵略周邊國家跳板,但是日本最後還是收手了。難道就像平時我們看到的一樣,印度士兵真的開掛了?他們的武器變得像印度電影中的一般了?其實都不是,主要是外在原因。
大家應該知道英國有日不落帝國的稱呼,英國可以說是早期的帝國級別了,英國和印度也是發生過大戰的,面對印度可以算是碾壓式勝利,後來印度就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所以有的網友猜測日本不敢再次大戰是由於英國的原因,其實並非如此,當時日本之所以入侵印度,也是受了軸心國德國的指使,讓其分散歐洲戰場上英軍帶來的壓力。
而日本之所以打不過印度,第一就是日本攻擊印度的時間有誤,當時日本進入印度的時候,日本還在和美國這個軍事大國抗衡,放現在的話就是頭鐵,所以有了後面美國投放原子彈。當時日本和美軍抗衡,所以大部分的兵力都集中於太平洋戰場了,分不出多餘的兵力去印度支援,所以就只能不了了之了,自保都成問題現在,誰還有心思分散精力去侵略?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環境得原因了,日本屬於島國,印度和日本的氣候差距是非常大的,遠征本來就耗財力物資,到了印度,日本士兵又對當地氣候不適,戰力必然有所下降,加上上面說的,跟美國牽扯消耗太大,可以說侵略的士兵只能靠帶來的人數了,十萬精兵在印度硬生生被耗死了7萬之多,後面也只剩下3萬多的士兵逃回日本。
這一次侵略可以說是戰略上的失策了,二戰時期的日本極為膨脹,畢竟作為侵略者的他們確實軍事上占據優勢,奈何日本當時又惹上了美國這個大老虎,造成了很大的消耗,所以兵力物資等都不足以讓他們再次大規模莫征戰印度了,於是這一次侵略完全是一次虧本的買賣,以至於後來面對印度得挑釁,日軍都只能置之不理了。
⑧ 二戰日本佔領了東南亞,為什麼唯獨不敢去攻列印度
日本嘗試過,只是被胖揍一頓,最後只能放棄攻列印度。
日軍確實很想列印度,也曾經嘗試過,只是因為多線開戰,自己在實力不夠的情況下還要強行進軍,最後落個一敗塗地的下場。對英國來說,印度是萬萬不能丟失的,所以英國傾盡了全力抵抗,再加上中國遠征軍的策應支撐,讓日軍之後都不敢覬覦印度。
⑨ 二戰日軍最順時為什麼沒佔領印度印度二戰時期有多厲害呢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一觸即發。在此同時,日本進軍東南亞,一時之間,東南亞諸國竟都只能暫避其鋒芒。
4.兵力不足
二戰期間,中國戰場牽制了日軍三分之二的陸軍兵力,其它陸軍在東南亞各國駐扎防衛,而海軍又在太平洋和美國軍隊耗著,日軍兵力已達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