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海嘯是怎麼形成的
① 日本海嘯是哪一年
日本海嘯是2011年3月11日。日本當地時間2011年3月11日14時46分,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9點0級地震並引發海嘯,這次地震受到了世界的矚目,非常多的人都關注著此次地震,地震加上海嘯造成了嚴重的生命與財產損失。在此過程中,海嘯造成日本東北部沿海地區大量人員死亡、失蹤,而其引發的核泄漏還造成醫護人員及附近居民受核物質感染發生病變。
波長可達數百公里,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當到達海岸淺水地帶時,波長減短而波高急劇增高,可達數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牆。
海嘯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線幾何形狀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嘯的海浪冰牆每隔數分鍾或數十分鍾就重復一次,摧毀堤岸,淹沒陸地,奪走生命財產,破壞力極大。全球的海嘯發生區大致與地震帶一致。
② 日本氣象廳稱海嘯會反復襲來,引發海嘯的原因有哪些
海嘯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自然災害,每當海嘯來臨的時候,沿海的城市都會遭受到海嘯的侵害。日本有一個氣象廳稱海嘯會反復襲來,面對這樣的新聞,大多數人的內心都是十分憂慮的,特別是居住在沿海城市的人們。那麼引發海嘯的原因有哪些呢?
三、遇到海嘯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如果遇到海嘯的時候,一定要趕快的撤離到安全的地區,因為海嘯是非常快的,人的腿不一定能跑過海嘯。如果沒有辦法及時的撤離,一定要往高處的地方開始奔跑,記得要躲避高處地方的滾石,以免被滾石砸到。
③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部的海嘯,到底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太平洋板塊和亞歐大陸板塊碰撞,太平洋板塊俯沖在亞歐大陸板塊下面,俯沖處形成了日本海溝,亞歐大陸板塊被抬升形成了日本島弧。 位於西北太平洋、日本列島東面深邃海底窪地。是從千島海溝,經小笠原海溝,延伸到馬里亞納海溝的一系列窪地之一。而板塊其實也是有韌性的,俯沖的板塊表面和上部的板塊表面拈連在一起,當俯沖時他也同時帶動上層的板塊邊緣,使其下移(這就造成日本地區多地震)。長時間的向下拉力也使板塊張力到了極點,最後回彈,回彈時排開上方海水,海水被地底9.0級巨大地震引起,排開的水形成海嘯襲擊附近日本海岸。
隨後地底有開始上層板塊被下層板塊帶動向下彎曲,如此周而復始,這也是日本每隔數年會有一次較大的地震原因,而且這樣的情況將持續數十萬年,但是在這其中,日本也會逐漸抬升,在抬升過程中會有短期下降情況(被下降板塊拉動向下)總體是抬升的
④ 請問日本海嘯成因是什麼
海嘯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在一次震動之後,震盪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象卵石掉進淺池裡產生的波一樣。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 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湧向海灣內和海港時所形成的破壞性的大浪稱為海嘯。破壞性的地震海嘯,只在出現垂直斷層、里氏震級大於6.5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當海底地震導致海底變形時,變形地區附近的水體產生巨大波動,海嘯就產生了。
⑤ 日本地震為什麼會發生海嘯
海嘯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地震規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在海底附近傳播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海嘯在海洋的傳播速度大約每小時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鄰兩個浪頭的距離也可能遠達500到650公里,當海嘯波進入陸棚後,由於深度變淺,波高突然增大,它的這種波浪運動所捲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並形成「水牆」。
而本次日本地震的震源在日本東北部宮城縣以東太平洋海域,而震級高達9.0級,所以發生海嘯是必然的。
⑥ 日本為什麼會發生海嘯
海嘯是海底地震最主要的次生災害之一,孫士鋐介紹說,內陸發生的地震則不會發生海嘯。就此次日本地震而言,由於震中是位於130公里外的海底,而不是陸地,因此海嘯帶來的損失和傷害,要遠遠比地震本身要大很多。 引起海嘯的是地殼的垂直錯動。地震引起的地殼運動,既有水平的錯動,也有垂直的錯動。水平的錯動是不會引發海嘯,垂直的錯動才會引發海嘯。所以當一次地震以垂直的錯動為主的話,就很有可能造成海嘯 具體地說,就是當海底出現了大范圍的上升或下降,大的高度差引起了重力差。「如果海底塌陷,海水就會迅猛的灌進這個『坑』里,海水形成了落差,出現海嘯。同樣,如果地震造成了海底的隆起,也會引起高度差,觸發海嘯。
⑦ 日本的這次海嘯是自然災害還是人為造成的呢
自然原因,海底地震引起。
3月11日,日本發生9.0級地震,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區遭到海嘯襲擊。電視畫面顯示,海嘯迅速吞沒了農田和房屋,汽車和船隻被海嘯席捲著撞上建築物。在一系列的地球板塊和能量運動後,日本遭遇1900年以來最大的地震,以及由此帶來的毀滅式海嘯。如此大地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地震為何會引發大海嘯?
板塊
邊緣處易發地震
談論日本多地震,首先要了解這個國家的獨特位置。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原地震首席預報員孫士鋐介紹說,日本諸島處在太平洋板塊的邊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最初的全球板塊劃分,就是按照地質和地震帶劃分的。所以板塊邊緣的地區,自然就位於地震帶上。日本諸島、菲律賓群島、阿留申群島都一樣,因為都位於太平洋板塊的邊緣和地震帶上,也被稱為島弧地震。」
擠壓
俯沖移動造動力
孫士鋐告訴記者,雖然具體震動的原因還不好判斷,但從長期的地質變化和地震的動力源來說,本次日本地震可以用板塊移動來解釋。
「太平洋板塊在日本的東面,它向西移動,而且是俯沖式的移動,擠壓到歐亞板塊,形成了地震的動力源。」孫士鋐介紹說,目前科學界對於太平洋板塊的變化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它向兩側擴張,一種是它在收縮。去年智利的8.8級地震,也應該是受到太平洋板塊移動的影響。
錯位
海水涌落形成海嘯
海嘯是海底地震最主要的次生災害之一,孫士鋐介紹說,內陸發生的地震則不會發生海嘯。就此次日本地震而言,由於震中是位於130公里外的海底,而不是陸地,因此海嘯帶來的損失和傷害,要遠遠比地震本身大很多。
孫士鋐告訴記者,引起海嘯的是地殼的垂直錯動。
「地震引起的地殼運動,既有水平的錯動,也有垂直的錯動。水平的錯動不會引發海嘯,垂直的錯動才會引發海嘯。所以當一次地震以垂直的錯動為主的話,就很有可能造成海嘯。」
具體地說,就是當海底出現了大范圍的上升或下降,大的高度差引起了重力差。「如果海底塌陷,海水就會迅猛地灌進這個『坑』里,海水形成了落差,出現海嘯。同樣,如果地震造成了海底的隆起,也會引起高度差,觸發海嘯。」
⑧ 1896年6月15日,日本海嘯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1896年6月15日,短短5分鍾海嘯,奪去了2.8萬人的生命。美國地質學教授約翰·米爾恩在幾個月的研究後指出,在日本東北沿海附近5.5英里的深處,有一大片海底塌陷,造成了這次危害極大的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