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哪些地方產金銀

日本哪些地方產金銀

發布時間: 2023-01-24 18:33:55

① 古代日本用什麼做貨幣

日本自中國宋朝起,主要貨幣是銅錢(宋錢、永樂錢等,特別是戰國時期,從中國大量輸入永樂錢,造成明朝的錢荒),同時還使用銀判和金判(即一定重量的銀幣和金幣),不過金幣使用量比較少
日本本土出產金銀,但由於其本身價值太高,而百姓平時需使用小面值的貨幣,所以主要以銅錢流通為主,金銀主要是用在高價值貨物等的交易。
備註:日本本土金銀的儲量很大,這點從大航海時代2上就有表現

② 二戰日本在東南亞搜刮掠奪無數的金銀財寶,最終都弄到哪去了

二戰期間,日本在東南亞掠奪的無數金銀財寶,主要有兩個去向——被美國搶走一批,被俄羅斯瓜分一批!

俄羅斯搶走一部分

除了美國便是俄羅斯,俄羅斯也在二戰之後以戰勝國的身份面對世界,因此他不可能讓日本獨自吞占東南亞的金銀財寶,因此俄羅斯在二戰之後悄悄的密會了日本的領導人,當時日本其實已經不言之明,你是日本乖乖的,又交出了一批金銀財寶給俄羅斯,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批金銀財寶之中,竟然包含了東南亞的一些文物和中國的一些名畫!

③ 日本在東北三省殖民十四年掠奪的資源的數據

《財經時報》推出的《二戰期間日本掠奪亞洲國家黃金揭秘》,引起各界廣泛關注,這一報道來源於《黃金武士》一書。

這本由美國作家西格雷夫夫婦用18年時間收集資料,追蹤案件,寫就而成的《黃金武士》一書中披露了日本在二戰期間從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掠奪價值上萬億美元黃金等財寶的駭人內幕,震驚世界。

書中講述的「山下黃金」的故事自1945年日本投降後就一直在民間流傳:當日本快要投降的時候,菲律賓的一些島嶼上,一群勞工還在地下沒日沒夜挖著不知何用的隧道。幾天之後,成噸的黃金和財寶被運往那裡掩埋,永遠地掩埋。當那些工人剛要爬上地面的瞬間,一聲巨響,然後便是一片死寂。一切成為永久的秘密,只留下一個叫做「金百合」的傳說。

「傳說」與史實之間一直沒有得到學界和官方的澄清,但按書中披露,中國無疑是那場戰爭中受傷害最大的國家,日本所掠黃金的很大一部分也是從中國搶去的,而東北地區是在那場侵略戰爭中被日軍佔領時間最長、受害最深的地區,那麼,那筆驚世駭俗的「山下黃金」中究竟有多少是從東北掠走的?日本究竟掠走東北多少黃金?

連續幾日,本報記者尋訪國內及東北有關專家、學者,並從當時東北地區最大的金融機構――東三省官銀號和當時最著名的民間銀行――邊業銀行入手,試圖揭開日本掠奪東北黃金之謎。但所有被采訪者一致表示,由於當年日本刻意掩蓋這些事實,其所掠走的黃金等財寶要遠遠大於目前公布出來的數字。

一場瘋狂的掠奪

沈陽地方誌專家伯金地:東三省官銀號內66萬斤黃金被日軍掠走

現在的工商銀行沈陽分行瀋河支行所用的建築,就是百年前的東三省官銀號的老宅,這幢屹立在沈陽城朝陽街長安寺巷上的老建築前,石獅下一塊石碑記載著東三省官銀號的身世。

東三省官銀號在光緒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成立,鼎盛時期在全國設有分號99處,是當時東三省最大的地方銀行,由東三省巡使張作霖操控,奉軍六次入關都是以東三省官銀號為經濟後盾。張學良將軍在東北主政期間,正是依靠東三省官銀號整頓了東北金融秩序,穩定東北幣制。

「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全境淪陷,日本關東軍每到一處首先搶占的就是交通運輸線和金融機關。

當時東北地區主要的金融機構有:東三省官銀號,東北地方政府的官辦銀行,資本2000萬元;邊業銀行,奉系軍閥勢力設立的,資本525萬元;吉林永衡官銀行,省政府的金庫,資本1000萬元;黑龍江省官銀行,資本200萬元。四銀行還在沈陽設立了「遼寧省城四行號聯合發行准備庫」,以及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在東北的分支機構。該四銀號是東北金融界的決定力量。

「九·一八」事變次日,東北地區最大的金融機構――東三省官銀號被日軍佔領,日本人如獲至寶,在門口貼上「擅入者槍斃」的字樣。當日晚間,日軍用載重汽車將官銀號內的現大洋運走。

據後來瀋河支行的資料記載,東三省官銀號被日軍佔領,庫內存有的66萬斤黃金和200萬元銀元被日軍劫走。由於數字巨大,就連當時負責編寫瀋河支行門前石碑說明的趙建宏都對記者說,「我當時也有點兒懷疑,畢竟這個數目太大了。」此後,趙建宏也到省市檔案館查閱過相關資料,但是並沒有權威和統一的說法。見過當年東三省官銀號金庫的趙建宏說,地上和地下的金庫共5個,每個達300到400平方米,「那是相當大的金庫,也說明當時的財力相當雄厚。」趙建宏提供,66萬斤黃斤這一數字,來源於從事沈陽地方誌工作的伯金地的《東三省官銀號始末》,而伯金地也是貨幣研究專家,當時趙建宏對此數字表示懷疑時,伯金地曾斬釘截鐵地表示不會錯的。

與趙建宏的初始懷疑相一致的是,沈陽市文史研究館編寫的《沈陽歷史大事本末》一書對當年日本人從東三省官銀號掠走的黃金記載為16萬兩,而有關媒體還有16萬斤的說法,可以說相差很大。

但是直到現在,曾在沈陽市地方誌辦公室工作過的伯金地仍堅持「66萬斤黃金」這一數字,「當年也是經過多方面考證的,而且數字來源主要是《奉系軍閥的官僚資本》一書」,該書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一百多頁的小冊子,對當時的記載非常詳細。」「日本佔領東三省官銀號時,張學良沒來得及運走那麼多錢幣,根據奉系當時的財力,這個數字也是可能的」,伯金地說,「從史料看,當時日本人把一部分黃金運回本國,另外很大一部分則轉移到長春,為偽滿洲國籌備資金。」

百歲原邊業銀行老員工孫競寰:7000兩黃金不翼而飛

今年100歲的孫競寰老人從1927年就在沈陽從事銀行工作,他先後在張作霖的邊業銀行、日本人的偽滿洲中央銀行、國民黨開辦的「中央銀行大南門支行」工作過。「其實,這幾家銀行都是一家銀行,就在現在的大南門」。

孫競寰記憶力很好,「邊業銀行是張作霖開辦的,它與官方的東三省官銀號都是東北最大的銀行」。

「邊業銀行也對外」,孫競寰說,1927年邊業銀行成立他就在這里工作,是負責存放款的組長,那時他才20出頭。

孫競寰說,「九·一八」事變之前,銀行每天熱熱鬧鬧,生意很好。為了鞏固紙幣的作用,銀行從上海購買了7000兩黃金,作為儲蓄金。

「黃金裝在7個大木箱里運來,每個箱里裝1000兩。」

孫競寰說,這些黃金在日軍進來前一直放在銀行里,也沒有被兌換。當時的紙幣是銀本位的,100元可以換100塊現大洋,但是不能與黃金兌換。

「九·一八」事變後,這家銀行被日本人控制,改名為「滿洲中央銀行」。孫競寰也被調往牡丹江分行工作,直到1935年回來。

回來後他發現這筆鎮店之寶7000兩黃金已經不翼而飛了。作為親歷日本統治下的銀行工作者孫競寰還目睹了日本在東北建立殖民地金融體系,統一幣制,使東北的金融機關和偽幣成為日本金融機關和日元的附庸,以便使日本壟斷集團對東北輸出資本,進行掠奪服務。為支持日本帝國主義擴大戰爭,偽滿洲中央銀行還大量積聚資本,集中投放給重要的產業部門,擴充軍事工業,掠奪物資資源。

吉林學者李重:日本大肆掠奪我東北金銀用於作戰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了沈陽、長春、吉林、齊齊哈爾等城市,日本為了操縱東北的經濟命脈,首先奪取東北的主要金融機構,即東北三省的官銀號、吉林永衡官銀號、黑龍江省官銀號、邊業銀行和遼寧省城四行號聯合發行准備庫、中國銀行、中國交通銀行分行等金融機構。除黃金外,關東軍還搶走了張學良存在邊業銀行中私有黃金七八千兩和古玩字畫等。有日本侵略者供認,從「四行號」中掠取的資金達1.4億元。這些銀號的附屬事業投資額高達3800餘萬元,亦全為日軍掠奪。

民間的財富也未能倖免。張氏帥府被佔領。後來,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把從帥府洗劫的張學良家產裝了兩火車,運到北平試圖交還給張學良,張學良怒不可遏地說:「這樣待我,等於羞辱我,你把我的東西拿回去!不拿,我全在火車站燒了,羞辱你。你要還,還給我東北三省,我東北三省比你日本四島還大呢!」

從「九·一八」事變到日本投降的14年間,在瘋狂侵略中國的同時,日本對中國進行了世界侵略史上極為罕見的掠奪與破壞。

日本為吞並東北四銀號,壟斷金融,控制國民經濟,積極籌劃設立偽滿銀行。1932年7月1日,偽滿中央銀行總行、支行共128個單位正式開業,「滿鐵」的社員被充斥到銀行進行監管,從此原有四銀號被撤消。

偽滿中央銀行是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的「國家銀行」,是地地道道為日本侵略者服務的,是完全依附於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銀行,是日本侵略者掠奪我國財富的工具。偽中央銀行受關東軍的全面控制,它為關東軍提供軍費和籌集軍需物資。日本銀行在偽行內設有參事室,監督該行的活動,實際上偽中央銀行是日本銀行的特殊分支機構。

日偽統治者利用偽滿中央銀行,實行殘酷的貨幣、信用受理。它參與制定經濟金融方針、政策,壟斷貨幣的製造和發行,壟斷東北的金融市場。

著有《偽滿洲國貨幣研究》一文的長春學者李重說,侵華期間,日本大肆掠奪我東北金銀及其他金屬貨幣,一手收買東北所產之黃金、白銀及現大洋等,再運往英美日各國,換取外匯購入戰爭之必需物資,資助日作戰。

一項仍是空白的研究

專家稱日寇掠走的黃金數量至今仍是個謎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編審卞修月,長期從事抗日戰爭人員及財產損失研究。他向記者表示,目前國內相關研究還是空白。遼寧省社科院歷史所的相關人員也表示,專門研究日本經濟侵略造成東北財產損失的相關資料已很難查找。

二戰期間日本到底從東北掠奪多少黃金?記者找到大量資料和有關專家都無從考證。

省委黨校劉貴田教授說,現在已知的一個數字是,1941年日本侵略者運回國內的黃金數量為2300餘萬克黃金。

1937年至1940年是日本侵略者對偽滿經濟實行全面統制掠奪時期。日偽統治者從1937年起實施產業開發5年計劃,進行全面的經濟掠奪,變東北為其擴大侵略戰爭的物資供應基地。在這個5年計劃中,1937年計劃開采黃金4230公斤,最終生產了3709公斤;1938年也是生產了3000多公斤。

為什麼沒有日本侵略者掠奪黃金的准確數字呢?「九·一八」研究會會長王建學教授認為,是日本侵略者有意銷毀證據的結果。

現在我們可以查到的日本侵略者掠奪沈陽煤炭、鋼錠、鋼材、鋁、液體燃料等物資的數字,也是不完整的,至於像黃金珠寶一樣貴重的東西,屬於絕密,只有當時的日本高層了解。

他進一步解釋說,在1931年前,日本掠奪的物資張作霖都能掌握。因為物資只能從大連出口,通過滿鐵運輸。而「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又開發出經丹東走朝鮮釜山回國的通道,且日本已經控制東北,運輸物資的數量以及運送什麼則全由他們說了算。

④ 為什麼日本只有布做的發髻多,金銀做的少

1,日本雖然有豐富的金銀礦儲備但是是近代才發現的,而且大部分還是被西方列強給控制住了

2,平安時代是有金銀飾品但是僅限於貴族,畢竟當時生產力不高,德川幕府之前由於連年征戰所以匠人沒有精力進行製作,德川幕府後由於幕府管的太嚴所以沒有條件製作,德川幕府後期雖然勘探出了不少礦脈但是所得金屬大部分拿去做不平等條約的賠款了

3,不要以為古代日本藝妓窮了,古代的藝妓屬於高級白領,不是普通人能去的起的地方,當時只有官老爺或者貴族才去的起

⑤ 日本盛產白銀黃金嗎

日本在歷史上是世界性的黃金白銀生產大國。日本以一隅小島在美洲開發之前為世界貢獻了大約5%的黃金,大航海時代初開之始世界上年產白銀的三分之一產於日本,中國明清時代都從日本進口(走私)白銀。由於日本開採金銀歷史很長,絕大部分已發現的金銀礦藏都開發枯竭了(有些礦山連續開采數百年),所以目前日本金銀產量不高。但是由於日本的自然因素,如果需要的話,進行大范圍勘探很可能發現新的金銀礦。

⑥ 日本金銀儲藏量大不大

黃金的話:日本的黃金儲量約為760多噸,佔全世界第八位,而前六位都是2400多噸以上的,尤其美國,八千多噸,所以日本的黃金儲量是不多的,起碼不等同於其經濟地位,不過與其貨幣地位是很符合。。。。。
至於白銀:銀本位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白銀儲量也不再有太多的意義,不過反正日本的白銀地位還不如黃金呢,世界十大產銀國,日本連個邊都擦不上,這就更導致其儲備白銀的信心下降。。。。。美、日、英、德是世界四大廢舊銀料再生中心,人家美國自己的銀礦不少,後三者純粹是缺。。。

⑦ 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國家黃金儲備量為什麼那麼大儲備量在世界前列!

首先黃金開采完是拿來用的,而不是直接囤積的,如果沒有那麼大黃金需求就不會開采那麼多黃金。而且黃金儲備只是冶煉成的黃金儲備量,而不是黃金礦產自然儲備量。
日本作為貿易大國,而且是貿易順差國,自然會有大量資金流入國內,其中就包括黃金形式的資金。加上日本企業及國民參與黃金交易的人多,黃金期貨交易量大,國際黃金市場的黃金就會流向日本。
還有一點是幾十年前黃金交易比較自由,而當時日本和歐美發達國家對黃金的需求量較大,國際上大量黃金流入這些國家,而後由於金礦的逐漸減少,各國開始限制黃金流出,所以日本當時積累了很多黃金也影響了他現在的黃金儲量。而中俄印度這些產金大國,當時黃金交易量少,輸出的黃金較多,只在近十來年對黃金需求猛增。更何況這些國家在全球的產盡量也不是絕對的多,全球第一大產金國為南非,其產量遠遠高於中國俄國
最後,產金大國的黃金儲量雖然不是絕對的靠前,但大部分還是比較偏前面的。

⑧ 請介紹一下日本古代貴金屬的生產情況

樓上說的不對,日本戰國時期是於1490-1620年左右,

據考古發現,繩紋時代倭人已佩帶陶制或者木製的、塗有漆的腕飾和紋飾,以及玉石製作的耳飾、骨制的發飾等工藝品。《三國志?倭人傳》載,男子「以木棉招頭,其衣橫幅,但結束相連,略無縫」,女子「作衣如單被,穿其中央,貫頭衣之」,可見列島的紡織技術進步,這與倭人以農業為主、「種禾稻、?麻,蠶桑、緝績,出細?、縑棉」等是分不開的。邪馬台國向曹魏貢獻的「斑布」、「倭錦」、「絳青縑」、「綿衣」、「皂布」及「異文雜錦」大概供統治者專用,這充分說明當時手工業已較發達。此外,從女王壹與上獻的「白珠」、「青大句珠」等裝飾物來看,倭國還出現了專門製作供統治者賞玩、裝飾等工藝品的部門和工匠。「倭錦」和「異文雜錦」上也肯定與彌生陶器一樣繪有圖案,雖然不能確定其圖案是否為花草、禽獸或人物。至隋代時,倭王開始著冠且「以金銀鏤花為飾」,很有可能受中國的影響。倭人「男子無大小,皆黥面文身」、「文身亦以厭大魚水禽,後稍以為飾」則說明了倭人以文身用來裝飾,而且「諸國文身各異,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斷發文身乃是古代中國江南吳越地區的習俗之一,倭人文身習俗當來自中國江南地區,《晉書?倭人傳》載倭人自謂吳泰伯之後,應是有憑可據的。

本戰後戰敗國的地位限制了國防工業的發展,日本採取「寓軍於民」的國防工業發展戰略,沒有專門的軍工廠,國防訂單由防衛省委託給民間企業完成。日本政府採取派遣退役軍官進駐生產軍工的企業方式來加強與民間企業的聯系。軍工生產分散於多個民間企業也有利於戰時國防經濟的動員。目前日本自衛隊對武器裝備需求的數量有限,但日本一些大企業在軍品開工不足的情況下,仍繼續保留著製造軍品的機器、生產線、車間、廠房等設施,以備戰爭一旦爆發能夠迅速投入戰時的軍品生產。企業每年要拿出很大一筆資金對這些車間、廠房進行定期檢測和維護,使其隨時處於良好的「待命」狀態。

日本的軍工產業對戰時的擴充都有很好的准備,比如造船業的每一種軍艦都由兩三家公司來造,這樣保證戰時有多家公司都擁有建造能力。

日本在人力資源動員上採取儲備大量軍官、軍士的做法,經過院校和自衛隊的教育鍛煉努力提高他們的素質,他們服役的年限可以很長,使他們成為軍隊動員擴編的骨幹,保障戰時能夠進行快速、大量、持續、安全的動員,以確保防衛動員計劃的實施。

日本還從思想上進行動員。日本極力強調朝鮮所帶來的核威脅,稱日本必須考慮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加快軍事防禦准備。「中國威脅論」在日本也經常被右翼分子提起。日本人從內心深處有大國情節,從心理上是支持日本再一次成為亞洲乃到世界的政治和軍事強國的。民族主義情緒為戰時國防經濟潛力的轉化提供了群眾基礎。

日本戰敗後不允許擁有航空母艦,但是日本建造了一些巨型登陸艦和超大型商船,可以在戰時快速動員改裝成航空母艦。例如,由日本三井造船公司製造的「大隅」號大型坦克登陸艦,1998年3月4日下水,該艦全長178米,寬26米,排水量為8900噸,造價530億日元。在飛行甲板上可起降CH--47大型直升機和英制「鷂」式垂直起降戰斗機,可載1000名陸戰隊員,運載兩艘氣墊登陸艇,10輛90式坦克。據專家分析,「大隅」號可在48小時內改裝成輕型航母。

能源和技術儲備

為了保證戰時國防經濟的正常運行,日本建立了規模巨大的民用和戰略能源儲備。日本戰略石油儲備達到161天,用國際標准衡量屬於「很安全」的級別。日本建立了國內60天消費量的稀有金屬儲備,其中國家儲備42天,民間儲備18天。主要是鎳、鉻、鎢、鈷、鉬、釩、錳等稀有金屬,其進口依賴度超過90%。稀有金屬在國防工業中有重要用途,例如銦在高科技武器製造中不但用於液晶面板的製造,而且還用於製造高靈敏度的導彈導引頭、F一22隱形戰斗機遠程探測雷達和隱形座艙蓋。

日本的製造業一旦出現稀有金屬原料供給中斷,將會給日本的經濟帶來嚴重打擊,並且危及國家安全。日本國際未來科學研究所的代表浜田和幸說:「中國擁有世界稀土資源的88%,鋇、鏑和銦的儲量非常豐富,掐住了日、美的咽喉,日本和美國沒有這些稀有金屬,就無法製造精密的制導武器。」據日本「稀有金屬」資料庫的統計,日本的稀有金屬進口量一半都依靠中國,而稀土資源更是83%從中國進口。日本悄悄儲備稀有金屬,一是為平時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二是為戰時國防經濟的運行做好准備。

日本受「武器出口三原則」的限制不能在國際市場上出售武器裝備,自衛隊裝備武器追求「少而精」,日本國內軍火市場規模不大,武器裝備採取「多研製、少裝備」的政策。日本軍事技術在平時很多被儲備起來,戰時一些尖端科技應用於武器生產將大大提高武器裝備的生產效率和性能,為國防經濟潛力轉化為實力提供了堅實的條件。

經濟產業結構有利於日本國防經濟潛力的轉化

不同的經濟產業結構,可以形成的國防經濟實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產業部門在國防經濟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與國防工業相關的鋼鐵、化工、機械、造船等產業在整個工業中的比例是國防經濟潛力轉化為實力的重要條件。日本工業中的這些行業基本上都具備雄厚的實力。日本重工業特別發達,鋼鐵製造業不但產量居於世界前列,質量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像汽車底盤用的高強度鋼,許多國家就必須從日本進口。日本經濟產業結構種類齊全,這也是日本國防經濟潛力轉化為實力的重要條件。

日美同盟關系支持日本國防經濟潛力的轉化

在所有對外關系中,日美同盟關系對日本是最重要的。美國是世界頭等經濟軍事強國,美國視日本為維護亞太戰略利益的重要棋子,日美關系在競爭和合作的矛盾中得到進一步鞏固。日本近幾年在走向軍事大國道路上採取的措施是與美國的支持分不開的。

日本經濟國防潛力向實力的轉化如果得到美國的支持將容易得多。如果有了美國的支持,日本主要戰略資源可望保存,主要戰略物資原材料能基本保障進口。日本在美國有規模巨大的投資,在美國建立和收購了很多工廠。戰時這些工廠將是日本國防工業的重要組成部門,其軍火會由美國源源不斷地流入戰場。日本擁有雄厚的資金和大量的外債,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經濟即使在本土經濟受到打擊後仍能維持一定的生產能力,戰時的物質基礎生產不會停止。

⑨ 古代日本是一個多金銀礦的國家嗎,是金多還是銀多

是,銀更多。 16世紀後期,日本掀起了礦產勘探熱,許多地區都發現了銀礦,從1562年到江戶時代這漫長的400多年時間里,位於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的石見銀礦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銀礦。日本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產銀國,以至於當時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產自日本,日本也因此被明朝人稱呼為「銀群島」。 進入宋代的中國,開始從日本進口大量砂金,同時,向日本出口銅幣、絲綢、陶瓷器等。1124年,位於奧州的中尊寺建起了一座金色大殿,這使中國的商人們對奧州的黃金越來越感興趣了。 據推測,從八世紀到十六世紀,日本的產黃量約為255噸,在加利福尼亞的淘金熱之前,全世界所開採的黃金為5000噸,而當時日本的產金量僅約佔全世界的5%。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9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