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在長城上抵禦了日本人
『壹』 中國和日本戰爭時,那時中國有那些戰爭名人
十大抗日名將
張自忠將軍:第一名將。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我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其做法不禁使我聯想起現在正熱播的《天龍八部》中的喬峰之死)。真正是悲劇英雄。
李宗仁將軍:第二名將。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有點類似中共抗日名將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戰,然後銷聲匿跡。台兒庄戰役共殲敵兩萬餘人,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台兒庄戰役後,李雖然又參加了武漢、隨棗、豫南等會戰,但沒出什麼彩。後來,乾脆被蔣介石高吊了起來,和馮玉祥、李濟深等一樣,位高權輕。不過,只憑台兒庄一戰,李宗仁也可以無愧於抗日名將的稱號。
杜聿明將軍:第三名將。第5軍軍長。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桂南會戰中取得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坂垣師團中村旅團(薛岳萬家嶺戰役面對的則是一個二流師團)。42年杜聿明作為遠征軍副司令出征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獲勝,孫立人在仁安羌也大敗日軍,但最終遠征軍還是失敗了。對於這段歷史,眾說紛紜,功過是非很難說清,因為有些戰略決策不經過親自實踐,很難判斷對錯。個人感覺,現在網上對杜聿明有些神化。
孫立人將軍:第四名將。新1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基本上沒打過仗,他的功勛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其是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由此聲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緣於此。不過,我並不認為英國人的命比中國人的命更值錢。我欣賞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盡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孫立人排名略顯靠前。
薛岳將軍:第五名將。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勛累累,被稱為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但使他名聲顯赫、排名靠前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葉挺盛贊此戰與平型關、台兒庄三足鼎立。有人稱薛岳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就數量而言,薛岳是受之無愧的。不過,薛岳雖軍事上成就顯著,但治理湖南卻頗遭物議,為了謀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廣東,結果使湖南百姓在豐收之年餓死無數,百姓編民謠罵他。
衛立煌將軍:第六名將。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適的。抗戰時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戰役畢竟是個不敗而敗的戰役。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實的勝仗,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輝煌。衛立煌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但其他四將都是空有其名,只有衛是名副其實的虎將,但恰恰是這員虎將最不為蔣信任。
傅作義將軍:第七名將。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北方最著名的國軍抗日將領。33年就參加了長城抗戰,36年又大敗進犯綏遠的日軍和蒙奸德王的偽軍部隊,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七七事變後,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等。40年,傅作義又殲滅日軍和王英的偽軍數千人,收復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林彪在平型關戰斗後的總結中曾表示了對晉綏軍的不屑,晉綏軍的戰鬥力也的確一般,但傅作義顯然是晉綏軍中的一個異數。
戴安瀾將軍:第八名將。第5軍200師長。曾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台兒庄大戰等。在昆侖關戰役中,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直至身負重傷才下戰場。1942年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在著名的東瓜保衛戰中,率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擊斃日寇5000餘人,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又率200師收復棠吉。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戴安瀾與杜聿明的關系頗似張靈甫與王耀武的關系,兩位長官的結局相同,兩位同為抗日名將的下屬結局卻大相徑庭,令人感慨不已。
張靈甫將軍:第九名將。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再一次是作為解放戰爭時被我軍擊斃的為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蔣介石曾尊張靈甫為民國第一烈士)。這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投票之初,張靈甫曾排在第四位,現在掉到第九,這個位置基本上是合適的。
王耀武將軍:第十名將。第74軍長。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39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寇,被譽為抗日鐵軍。後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45年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戰績頗佳。王耀武精明強干、頭腦清晰,被中共高級將領稱為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排名第十我感覺不夠公正,至少應排在張靈甫前頭。
『貳』 這部「長城上打倒小日本」電影,讓我對內地版「李小龍」記憶猶新
1973年, 李小龍 的突然去世給嘉禾帶來沉重的打擊,對整個香港電影圈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各大電影公司都意識到,他們突然在短時間內找到能夠替代李小龍的演員,這給那些身懷武功、形象又好的武師們創造了機會。
一時間香港電影圈涌現出了眾多李小龍的模仿者,他們的名字大多都叫「X小龍」或者「X龍」,英文名都叫「Bruce X」。
其中,來自澳門的 呂小龍 是發展較好的一位,他一直活躍到了90年代,並且在2013年還以導演身份復出,去年還推出了電影 《楊靖宇》 。
呂小龍原名 黃健龍 ,原是澳門的洪拳教師,70年代到香港發展,並加入邵氏。在李小龍去世後,他便以「呂小龍」的藝名,開始參演模仿李小龍的電影。
而與其他演員不同的是,他曾於1989年參演了內地電影 《長城大決戰》 ,這令他一度成為內地家喻戶曉的明星,可以說他所飾演的內地版「李小龍」,讓小時候的我以為主演就是李小龍。
一、
《長城大決戰》是由廣西電影製片廠攝制的電影,由 呂小龍 和 張寧 聯合執導——主演陣容十分強大,除了呂小龍之外,還有螳螂拳宗師 於海 ,復出拍片的「劉三姐」 黃婉秋 ,退役後嘗試轉戰電影圈的「體操王子」 李寧 。
故事背景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
電影講述戰鬥力爆表的 華志強 (呂小龍 飾)在「九·一八」事變時,他因為戰亂而家破人亡,逃進山海關,到了北平時又和戀人 張小葉 失散了。
華志強先是拉起了黃包車,後因機緣認識了中華武館的 楊館長 (於海 飾),並拜在他的門下。
張小葉則逃到她的姨媽 玉貞 家裡避難,她的姨夫 魏辛 在日本外交官 坂田 手下做事,跟著坂田幹了不少壞事。
坂田表面上是日本大使館的外交官,實際上是軍方的間諜,手下有一群忍者,為了讓日軍侵佔北平做准備,沒少干壞事。他有個兒子名叫 小次郎 ,卻是個練武奇才,滿腦子想要挑戰中國武術界的高手。
當小次郎得知中華武館的楊館長很能打,就約他在天壇比武,結果把楊館長打傷。坂田回頭又派出忍者潛入中華武館,在楊館長喝的治傷葯里下毒,把他毒死了。
華志強知道是日本人毒害了楊館長,為了報仇,他闖進日本公館去找小次郎決斗。
小次郎武功不如華志強,被打得落花流水,但他不服氣,便卷鋪蓋回日本去修煉。
華志強回頭便被坂田手下的忍者追殺,他殺出一條血路離開了北平,在黃河邊苦練。
1933年,小次郎武功精進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便回到中國再次挑戰華志強,兩人約定在長城上決戰,時間是9月18日,正是「九·一八」事變兩周年的日子。
在長城內外無數吃瓜群眾的見證下,華志強和小次郎展開了「長城大決戰」。兩人勢均力敵,但華志強有主角光環,因此笑到了最後,把小次郎打倒在地。
二、
不甘心失敗的坂田乘華志強不備舉槍把他打死;而小次郎見到華志強倒地,則措手不及,憤怒之情無可復加。他抽出武士刀將其父坂田舉槍的手砍下,自己則覺得無地自容,便切腹自盡了。
華志強雖然犧牲了,卻成了國民英雄,被老百姓們合力抬下了長城。這個悲劇結局出乎預料,卻也和《精武門》一脈相承。
與《精武門》相比,《長城大決戰》的故事顯得更加豐滿,特別是對於反派的處理上有其獨到之處。
《精武門》中的反派鈴木寬,就是個軍國主義狂徒;而本片中的小次郎則是個講究武德的武者。
小次郎雖狂妄自大,欲求以武力征服中國人,卻也是光明磊落,在比武一事上講究公平。因此從一開始便與其父坂田產生沖突,這種矛盾到最後終於爆發。
所以,小次郎雖是反派,卻被當作男二號來塑造,是電影最特別的地方。
三、
飾演小次郎的是日本演員 鹿村泰祥 ,他其實是在香港出生,從小習武,70年代出道。他扮演最經典的角色是周潤發《賭神》中的日本人 上山 。
於海 一向給人慈眉善目的感覺,80年代的內地動作片里經常能夠看到他。
在本片中戲份不多,被日本人毒死的情節其實也和《精武門》中霍元甲被害有些相似,卻很直觀,令人觸目驚心。
「劉三姐」黃婉秋至今參演的電影不多,1982年復出之後參演了 《春蘭秋菊》 。之後再參演本片,飾演女主角張小葉的姨媽,但戲份不是很多,沒有太多表現的機會,此後也沒有再參演電影了。
比較驚喜是 李寧 ,在片中飾演中華武館的大師兄,秀了一把體操動作,但只是客串,沒有太多戲份,幾場重要的打戲也與他無關。
李寧在退役後曾嘗試往電影圈發展,本片之後還到香港參演了《 武尊少林》 和 《七金剛》 ,但票房都一般。
華志強的相貌其實和李小龍並沒有相似之處,但身體素質極佳。片中多段武打都可以看出他的力度極佳,在內地上映時,很多觀眾都將他當成李小龍。
四、
作為一部愛國題材動作片,《長城大決戰》是很有誠意的。
故事飽滿、人物塑造用心、武打場面也好看,而在長城上決斗的場面則啟用了大量的群眾演員,這種規模在香港是很難想像的。
「長城大決戰」這場戲也拍得驚心動魄、盪氣回腸,華志強的犧牲極其悲壯,對80後一代人影響很大。而這部電影常在CCTV-6被反復播出,是80年代動作電影中的驚艷之作,值得大家再去回味觀看。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熱血丹心)
『叄』 尋找一部電影 較早的(結局是男主角在長城上和一日本人決斗)
影片名稱:長城大決戰
主 演:呂小龍 羊立新 鹿村泰祥 馬征 於海
劇情介紹:
1931年,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了,武林志士華志強在母親慘遭日軍殺害後,他與戀人張小葉逃離故土。途中,兩人失散。小葉逃至北平,避難於姨夫魏辛家裡。魏辛早已不好漢奸,在坂田手下任翻譯。坂田公開的身份是使館外交官,實質則為日本的間諜,他專事組織綁架、暗殺我抗日誌士的罪惡活動。此時,坂田特意安排其子、日本武士小次郎來到北平,與中華武館楊館長比武,妄想藉此機會征服中華武術界。但坂田深知楊館長武功高強,遂暗派殺手在蘆溝橋上行刺。幸虧喬裝車夫的華志強相救,楊館長才安危脫險。小次郎對父親的作法十分不滿,他要以公平比武的方式打敗楊館長。坂田無奈下只得派魏辛到武術館下戰書,約定第二天比武決勝負。次日,中日雙方在天壇擺開擂台,進行一場生死的較量。楊館長武功超群,小次郎只有招架之功,爾後,楊館長佯裝失手,鳴鑼收兵。是夜,坂田終於毒死楊館長。正當坂田在公館內舉杯慶賀時,華志強突然闖進來為師傅報仇。坂田舉槍欲殺死華志強,被小次郎阻止。小次郎要與華志強單獨決斗,然而,交手只幾個回合就被華志強擊敗。小次郎面含羞愧決意回國去苦練忍術,待來日再與華志強一決輸贏。坂田為了報復,唆使忍者去砸了中華武館,華志強拼搏逃出,又被忍者追殺至黃河岸邊。他情急下毅然跳入黃河,被船家女虎妞搭救脫險。華志強從此在黃河的激流中,練就出一身絕技。不久,小次郎重返中國。他們在黃河邊相見,兩個約定9月18日以長城為擂台,一決雌雄。小次郎運用忍術,步步緊逼華志強。而華志強懷著低外侮、抗強暴的決心,憑借中華武功的絕技,終於打敗了小次郎。這時,坂田突然下了毒手,華志強倒在坂田的槍口下,而象徵中華民族脊骨的長城,巍然挺立。
『肆』 中國抗日英雄及事跡
1、孫銘武(1889—1932),遼寧撫順人,1916年參加討袁革命軍。1919年改編為東北軍陸軍第十六師,先後任排長、連長、營長。1924年充任昌黎縣警察局長,直隸(今河北)臨、撫、昌、盧、遷五縣警備司令部上校參謀長兼地方保甲團團總。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孫銘武積極動員鄉民親友舉旗抗日,打擊日本侵略者。1932年1月,成立遼東血盟救國軍,迅速發展到一千多人,公推孫銘武同志為總司令,同年,孫銘武同志被漢奸於芷山殺害。
2、趙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東菏澤人。1914年加入馮玉祥的部隊,後任馮的隨身護兵。1926年參加北伐。1933年,任第29軍第37師第109旅旅長,後任第132師師長。
1933年初,日本侵略軍越過山海關,開始侵襲熱河省,在3月4日攻佔了承德後,開始向長城各口發動大舉進攻。10日,日軍逼近喜峰口。趙登禹率部星夜跑步急行軍40華里,在日軍之前抵達喜峰口孩兒嶺,並將敵先頭部隊擊退,在孩兒嶺及口門一線穩定了前沿。
為了有效消滅進攻陣地的敵軍,趙登禹要求部隊待敵進至百米之內,再突然出擊,以手榴彈炸,用大刀砍。由於兩軍混雜,使敵飛機、大炮、坦克無法發揮作用。入夜,趙登禹又利用敵軍警戒疏忽,率部從兩翼迂迴敵人側後,進行包抄襲擊,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死傷甚眾。戰斗中,趙登禹腿部被炸彈擊傷,但仍裹傷出擊率部眾與敵肉搏相拼。
激戰數日,敵人多次攻擊不果,銳氣盡挫,中國軍隊取得喜峰口戰役勝利。喜峰口戰役,共殲滅日軍五六千人,狠狠地打擊了敵軍的囂張氣焰。
全面抗戰爆發後,7月下旬,日寇調集數以萬計的日軍在飛機和坦克的掩護下,分別向北平、天津以及鄰近各戰略要地大舉進攻。
擔任132師師長的趙登禹,率部抗擊日軍入侵,守衛北京城外的南苑。日軍出動40餘架飛機輪番轟炸陣地,並有3000人的機械化部隊從地面發動猛烈攻擊。132師將士在趙登禹的率領下,不畏強敵,奮勇抵抗。日軍將中國軍隊切成數段,分割包圍。部隊孤軍作戰,在敵人炮火和飛機的狂轟濫炸下,損失慘重。趙登禹率部誓死堅守陣地,拚死抗擊。
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致日軍伏擊,壯烈殉國,犧牲時年僅39歲。毛澤東同志曾高度評價趙登禹等國民黨抗日將領,稱贊他們在執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神聖任務中光榮地壯烈地犧牲了」,他們「給了全中國人民以崇高偉大的模範」。
3、馬本齋,1901年出生於河北省獻縣的一個回族農民家庭。早年投身奉軍當兵,逐級升至團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面對國土淪喪,報國無門,因不滿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的對日不抵抗政策,毅然棄官卸甲,到了故鄉河北省獻縣東辛庄。
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後,馬本齋在家鄉組織回民抗日義勇隊,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1938年4月率隊參加八路軍,所部改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任總隊長。1939年,回民教導總隊改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任司令員。
1942年8月,回民支隊奉命到達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馬本齋被任命為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隊和廣大群眾中享有很高威望。改編後的回民支隊,在馬本齋的率領下,戰鬥力不斷提高,隊伍發展到2000多人,成為一支能征善戰的抗日勁旅。
從1937年至1944年,馬本齋率領回民支隊,不懼犧牲,浴血作戰,奮勇殺敵,經歷大小戰斗870餘次,殲滅日偽軍3。6萬餘人,在廣闊的冀中平原和冀魯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屢建戰功,打得日本侵略軍聞風喪膽。
在黨組織幫助下,在人民軍隊的大熔爐和抗日戰爭烽火硝煙的考驗中,馬本齋的政治覺悟迅速提高,他深深地感受到黨的偉大,決心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黨的事業,為打敗日本侵略軍,為祖國和民族的解放而奮斗。
他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我甘心情願把我的一切獻給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獻給為回族解放和整個中華民族的解放而奮斗的偉業。」1938年10月,馬本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3年底,馬本齋在率部參加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反蠶食戰斗中,頸後長了毒瘡。由於戰事繁忙,加之缺醫少葯,未能及時治療,不久病情加重。1944年1月底,回民支隊奉命開赴延安。出發前,他抱病為部隊作了最後一次動員,叮囑同志們「要跟著黨,跟著毛主席,抗戰到底!」同年2月7日,馬本齋在山東莘縣不幸病逝,時年42歲。
4、楊靖宇(1905年2月26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漢族,河南省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
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楊靖宇將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5、洪麟閣(1902~1938),原名洪占勛,號洪僑,滿族人,熱河省遵化市(今屬河北省)地北頭村人,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員兼第3路總指揮1921年就讀於直隸法政專科學校。1925年任馮玉祥部軍法官,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軍法處長。1933年在家鄉開展抗日活動。
1938年6月,冀熱邊特委在豐潤縣北田家灣子村召開軍事會議,有遵化、遷安、灤縣三路起義軍負責人參加。會上宣布正式建立冀東抗日聯軍,洪麟閣任副司令員兼第3路總指揮。7月8日,率部以「華北人民抗日聯軍第三軍區第四軍分區游擊隊」名義,參加冀東抗日大暴動,轉戰豐潤、玉田、遵化等地。
7月12日,率部攻克玉田縣城,斃傷日軍數十人、偽軍千餘人,繳獲大批槍彈。8月,所部與八路軍鄧華、宋時輪支隊會合。同年10月,遭受日軍四個旅團的進攻,激戰中頭部負重傷。旋見日軍踴至,奮力投出僅有的一枚手榴彈,炸倒數名日軍。繼而又多處負傷,即自戕殉國。時年36歲。
遺體葬於別山崖頂,民眾稱為「洪山嶺」。朱德曾評價說:「洪麟閣是我們革命隊伍非常需要的愛國知識分子,也是我們黨非常需要的軍事人才。」2014年9月,洪麟閣名列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6、王二小,中國少年抗日英雄,生於1929年1月22日,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人。
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盪」。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1942年10月25日(農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
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護轉移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氣急敗壞之下,將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
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忍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正在這時,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犧牲46年後終被追認為烈士。
(4)哪些人在長城上抵禦了日本人擴展閱讀
在抗日英雄中,還有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這一群———狼牙山五壯士,為掩護八路軍主力轉移而英勇跳崖;「八女投江」,為掩護抗聯大部隊突圍而壯烈犧牲;楊靖宇,忍飢受凍孤身戰斗至死,當敵人剖開他的胃,裡面全是樹皮草根與棉絮;趙一曼,鞭打竹簽晝夜提審逾月,當嚴刑拷打得連敵人都戰栗了,始終堅口不吐一字……
是義,捨生而取義,「寧以義死,不苟幸生。」
「義之所在,天下赴之。」於是,便有了張學良、楊虎城的「西安事變」,以民族大義為重,不惜「犯上」;有了「剿共先鋒」衛立煌,抗日中批撥百萬槍彈給八路軍,百團大戰主動出兵配合,終至被當局革去上將軍銜而不悔。
於是,便有了東江縱隊交通情報員李淑桓「一家八口上前線」,有了新四軍六支隊「謝家兄弟三烈士」犧牲後,謝家老母轉告彭雪楓:四個孫子長大了,再上戰場打日寇。
「義之所在,不顧其利。」記得嗎,三五九旅南泥灣,當初最大的困難,其實不在於沒房沒糧沒工具,而是英雄部隊統一思想服從大局;
東北抗聯趙尚志,第一次被「左」傾「開除黨籍」之後,他更名投軍繼續抗日,雖是當一名馬夫,但「只要抗日,做什麼都行」,而當第二次因奸細挑撥被「永遠開除」黨籍之後,他依然一腔熱血,「死也要死在東北戰場」。
『伍』 誰在長城上打過仗誰打得打誰急~~~~
1933年1月1日至1月3日,日軍以優勢兵力及火炮轟炸,安德馨營長與所屬官兵300餘人於山海關奮戰無援陣亡。
長城指揮官張自忠將軍率部第29軍大刀隊於喜峰口突擊日軍,殲敵6000,為喜峰口大捷。
所以是張自忠和日本人。
『陸』 人們用萬里長城打日本人的資料
長城抗戰是中國抗日軍民在長城沿線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斗爭,是中國人民早期抗日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1933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3月至5月,中國國民政府指揮下的國民革命軍(東北軍、西北軍、中央軍等),在長城的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的作戰。我軍頑強抵抗、浴血奮戰,但日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長城沿線仍失守,平津危急,之後成立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被迫由參謀部作戰廳長熊斌與日本代表岡村寧次簽訂《塘沽停戰協定》,劃定冀東二十二縣為非武裝區,軍隊不得進入,而日軍退回長城以北。中華民國與滿洲國也因此事實上以長城為界,滿洲國更於長城各地樹立「王道樂土大滿洲國」的界碑。此戰役最終由日本取勝,中方主力部隊被迫轉移至後方。
『柒』 老的抗日電影,一群小孩子對抗日本人,在長城上發生的故事,有一個少年是所有孩子中最大的,最後與日本
戰爭子午線,那個與鬼子同歸於盡的是富大龍。
『捌』 中國歷史上的長城究竟是為了抵禦什麼人
我們中國的長城有著「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的美譽,可以說就連不少老外都聽說過長城的威名,畢竟「不到長城非好漢」,小編也曾有幸一睹它的風采,確實非常壯觀。其實提到長城小編首先想到的是秦漢時期中原王朝抗擊匈奴的壯觀景象,這也是人們所熟知的長城的用途,不過世界上有兩個國家對此不是很服氣,一個是土耳其,另一個就是我們的隔海相望的鄰居韓國了,他們都說這長城是為了抵禦他們的進攻而修建,這是為何?
別說咱們願意不願意,要匈奴人知道如今有這么兩個跳樑小丑來搶自己的風頭,說不定就先把他們給滅了,雖然匈奴在漢代被打服了,但是要整死韓國還是沒問題的,大家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