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從什麼變法開始發展的

日本從什麼變法開始發展的

發布時間: 2023-01-25 21:22:07

Ⅰ 日本歷史上有兩次大變法,有一次是因為用唐朝的制度而發起的,這一次變法叫什麼

一、大化革新
1、內容:
(1)廢除王室和一切貴族的私有領地和部民,全國土地和人民都作為天皇(國家)的公地和公民。
(2)制定班田收受法,國家對公民班給口分田,六年一次,死後歸還,受田者要負擔租庸調,租為田租,交稻米,庸為徭役,每人每年十天,也可以絹代替,調為貢物,交納各種土特產品,一般交納絹布。
(3)改革官制,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機構,各級官吏由國家任免,廢除世襲制,中央設二官八省,分掌各部事務,地方設國(省)、郡、里(鄉)等行政組織,國司、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長由當地族長擔任。
2、性質: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改革。
3、意義:
(1)革新使廣大部民擺脫了大貴族的直接佔有,他們和從前的自由民一起成為國家的公民(良民),公民脫離了從前的氏族集團或部的組織形式,以戶為單位直接隸屬於國家,班田制就是按口分田,以戶耕種,農民負擔較固定的租稅勞役,地位得到改善,提高了生產積極性,而實行土地國有和中央集權,則抑制了貴族豪強的勢力,有利於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2)革新雖然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但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志著日本部民奴隸制的基本終結和封建生產關系的開始形成,也標志著日本從古代奴隸制到中世紀封建制的過渡。
二、明治維新
1、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這些改革遭到兩方面的反對: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們糾集對農業政策不滿的農民多次興行叛亂;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民權論者,他們要求實行立憲,召開議會,萬事決於公論。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下,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都得到很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為了滿足現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在現代工業國的道路上前進。
2、明治維新具體經過:
在地方上具有維新思想的藩主們(長州、土佐、薩摩等藩),開始結成軍事聯盟,以對抗幕府軍隊的討伐,並嘗試與天皇接觸,尋求倒幕行動的「大義」。1867年,新上任的明治天皇向倒幕派送去了許可倒幕的密詔。
1868年底,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宣布廢除幕府,並命令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辭官納地」,將一切權力重新歸於天皇。與此同時,倒幕派組成了新的政府,用以對抗江戶幕府政權。德川慶喜為了轉移矛盾,假意將政權歸還天皇,卻拒絕交換兵權與土地。倒幕派不甘於取得這樣的成果,當得知德川慶喜從大阪發兵時,新政府以薩摩、長州藩的軍隊為主力,在京都附近展開激烈戰斗,經過三天的戰事,新政府取得重大勝利。旋即新政府派遣東征軍攻打德川幕府的最後據點——江戶。
德川幕府最終獻城投降。不過在日本東北地區,以會津藩為首組成「奧羽越列藩同盟」,繼續反對新政府。由於當地農民紛紛起義,新政府軍進展順利。1868年11月,東北地區的叛亂被評定。幕府海軍將領榎本武揚率八艘軍艦和幕府殘兵逃至北海道,並在1869年1月建立「蝦夷共和國」。同年6月,在新政府軍的進攻下,榎本武揚投降。因1868年為農歷戊辰年而被稱為「戊辰戰爭」的內戰結束。
4、明治維新具體措施:
隨後,新政府遷都東京(舊江戶),建立明治政府,頒布了一系列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措施:
第一,在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奉還版籍」政策,將日本劃為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
第二,改革身份制度,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公卿諸候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為減輕因「奉還版籍」而連帶的財政負擔,廢除了封建俸祿。
第三,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發展近代教育。
第四,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撤消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推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5、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
經過明治維新而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了與西方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在1895、1904年分別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帝國清與俄羅斯,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但其改革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土地兼並依然嚴重等封建殘余現象,與日後發生的一些列日本難以解決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Ⅱ 從君主立憲走向近代化,日本是如何做到的呢

日本是從1876年開始明治維新,建立了像德國一樣的君主立憲政體,頒布的憲法是學習德意志帝國憲法,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了核心權利。天皇擁有召集國會和任免官員的特殊權利,還可以立法,否決立法,天皇大權獨攬。進步的一點是日本國民開始有了選舉權,民主精神開始貫徹到整個日本。國會就是日本政治近代化的核心體現。明治天皇分別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四個角度全方位的學習西方。日本對於學習先進的西方文明,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生,就如同日本在隋唐時期學習我們隋唐的制度一樣,有人稱日本的文化為終點文化或者叫黑洞文化,什麼文化到了日本人手中都可以發揮到極致。


Ⅲ 日本的維新變法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啊。
首先,相信你說的「日本的變法」就是「日本明治維新」。「中國的維新變法」就是「百日維新」/「戊戌變法」。
其次,比較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
1.時間:明治維新19世紀60年代
戊戌變法19世紀90年代
明治維新比戊戌變法早了近30年。
人物:明治維新:由中下層武士和一些大名發動武裝革命,有明智天皇帶領維新。
戊戌變法:有梁啟超等上層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發動。有光緒批准下達變法。
影響:明治維新改變了日本,從此日本開始了走資本主義道路。日本由惜日的封建東亞小國成為東亞最強大的國家。同時也滋長日本的軍國主義氣焰。
戊戌變法大多數改革措施被廢或取消。但中國資產階級已經開始登上歷史的政治舞台。變法保留的內容也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和思想的解放。
結果:戊戌變法失敗
明治維新:成功
2.明治維新成功與戊戌變法失敗的真正原因:
明治維新在日本歷史上是一次成功的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這些改革遭到兩方面的反對: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們糾集對農業政策不滿的農民多次興行叛亂;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民權論者,他們要求實行立憲,召開議會,萬事決於公論。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下,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都得到很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為了滿足現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在現代工業國的道路上前進。 經過明治維新而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了與西方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在1895、1904年分別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帝國清與俄羅斯,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但其改革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土地兼並依然嚴重等封建殘余現象,與日後發生的一些列日本難以解決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 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
明治維新成功與戊戌變法失敗的真正原因簡單的說:1、光緒帝和幾個書生的全變和大變的急進變革得罪了整個上層階級,包括知識分子, 廢除科舉堵住了某些知識分子的陞官之路。 而日本則是穩健的改革
2、戊戌變法和之後慈禧太後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壞 .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上面的兩個原因,以第一條為最主要,下面仔細說一下我的理由:
至於有人說失敗是因為「主觀方面,中國資產階級發展不徹底,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 。客觀方面,中國封建反動勢力太強大,嚴重阻礙 。」這個是教科書的標准答案,但卻是不符合事實的。其實,這里的主客觀因素日本和清代都也有這個問題,日本的封建反動勢力的反抗甚至比中國還強大,比如日本改革之後,日本九州的封 建勢力就發起對新政權的武裝進攻。
1895年的甲午戰爭失敗後,1898年由光緒帝帝主持的戊戌變法維新應運而生。在教科書和主流媒體的影響下,人們基本上認為戊戍變法運動是慈禧太後鎮壓的,慈禧太後是阻礙中國進步的禍根。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 甲午慘敗,老佛爺豈能無動於衷? 據費行簡《慈禧太後傳信錄》載,早在變法之初,慈禧太後即對光緒帝說:「變法乃素志,同治 初即納曾國藩議,派子弟出洋留學,造船制械,以圖富強也。」「苟可致富強者, 兒自為之,吾不內制也。」光緒帝帝素怕慈禧太後,待到慈禧太後太後太後坦露心跡,抑鬱頓釋,也就在 幾個書生的簇擁下放膽行動起來,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務在一個禮拜之內便大功告成。欲速則不達,反而適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光緒帝和維新派全變、大變的急進變革主張,造成整個社會結構的強烈震盪,使許多與現存社會有利害關系 的社會集團和政治勢力覺得受到了威脅。百日維新期間,上諭達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員都怨聲載道。光緒帝嚴懲阻撓變法的官員,樹敵太多。至於廢除八股改革科舉制度,又在龐大士人群體中引起普遍恐慌。
慈禧太後是支持改革的,這個由她自己主導的新政證明了這一點,「前因中外積弊過深,不得不因時制宜,力加整頓。而宵小之徒,竊變法之說,為煽亂之謀。業經嚴拿懲治,以遏橫流。至一切政治有關國計民生者,無論新舊,均須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廢食。」但處在那樣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她不具備有一個最高統治者應有的知 識素養。她沒有主動吸納新知識的渴求和行動,因而在不少問題上表現出驚人的無知,如認為修鐵路破壞風水,火車要用驢馬來牽引等等(但這也不能全怪她,那個 時代的知識背景就是如此)。她的無知影響到她所支持的洋務運動和同治中興的實 績。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受教育水平和時代的局限性,她對事態的嚴重性、改革的 進程和目標沒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和通盤考慮,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動地調整政策。 在 新政實行後,還是犯了光緒帝主持的戊戌變法維新的冒進的錯誤,日本的維新用了 20年完成,而慈禧太後用了8年。由於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導致政局不穩定,導致權力下放,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保路運動。 這里強調一下,清朝的滅亡不是因為通常說 的什麼腐敗,而是自己的改革大躍進。這和當年蘇聯解體的原因相似,蘇聯解體不是因為腐敗,而是激進的改革。
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的區別
首先從結果來看,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了,中國戊戌變法失敗了.日本明治維新是一次比較徹底的改革,使日本一個受帝國主義壓迫的東方小國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變成一個世界強國;中國戊戌變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運動,並且只維持了103天就被封建頑固勢力扼殺了,中國沒有因此而走上富強的道路.
明治維新是一次比較成功的改革,它使日本擺脫了封建的束縛,讓日本走上了強國之路,但它也有它的局限性,它沒能徹底得廢除封建制度,致使日本發展受限。而戊戌變法,從根本上說並不成功,但它確確實實動搖了中國封建制度的基礎,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期待你的滿意啊~~

Ⅳ 日本維新變法是哪一年

1868年發生。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

日本維新變法是哪一年

始於1868年

1、政治方面:廢藩置縣,消滅了封建割據,加強了中央集權;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權。

2、經濟方面:廢除封建領主土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大力進行改革,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大力發展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為日本近代化工業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3、軍事改革:改革軍警制度,創辦軍火工業,實行徵兵制,建立新式軍隊和警察制度。

4、文化方面: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推行「文明開化」政策。提倡新文化,改造舊文化,發展近代教育,培養資本主義建設人才。

Ⅳ 日本通過什麼變法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日本走向資本主義道路並非起始於明治維新,而是起始於江戶時代的武士級別制度。

當時的江戶幕府為了限制武士階層的發展,將武士階層細分為很多階級。正常的武士(封建領主)只要無明顯過錯,經常會被加官進爵,然後就要將住所擴建,大門加寬加高到某某規格等等,原來改建的住所必須重建。如此這般底層封建領主的稅收被大量消耗,以至於不得不向商人借貸。這樣商人的地位逐漸提升,雖然武士階層名義上還是領導階層,但是風氣卻變成了「大阪的商人跺跺腳,江戶(東京,幕府所在地)就會大地震」。就像名義上工人階級是我國的領導階級的概念一樣名不副實。

到了幕府時代後期,國家經濟已經被「低賤的」商人所左右,國家實際上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資本主義。

明治維新之所以實施得很順利,就是他的變法只是從法理上追加確認了一個事實,沒有觸動武士階層利益的根本(該觸動的早已被觸碰完)。中國在清末無法簡單克隆明治維新也是這個道理。

以上觀點主要來源於歷史學家黃仁宇的書,具體哪一本或幾本記不清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Ⅵ 日本通過什麼變法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的明治維新,面對美國對日本的侵略,日本在明治天皇的領導下,首先鏟除德川幕府,遷都東京,並芳照西方,採取一系列措施,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實現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近代化,成為亞洲唯一一個帝國主義國家。

Ⅶ 日本古代有哪些變法運動

明治維新應該是我們所熟知的一次變法運動,日本從此向西方學習,走上了一條現代化的道路,而在更早以前還有一場變法,這次變法起源於日本向隋朝派遣的遣隋使,遣隋使訪問隋朝得到的結果並不好,因為日本向隋朝自稱「日出處天子」,結果這個派遣就成了所謂的民間學習使團。
由於隋朝短暫的壽命,日本其後又向唐朝派出了遣唐使,日本通過向唐朝學習,回去之後進行變法改革,此次變法為「大化改新」,日本成功從奴隸制度轉化為封建制度,日本天皇權力得到了加強,不過在不久之後天皇就被架空,日本隨即進入了長達一百多年的幕府時代。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9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