藪在日本怎麼
1. 日本的茶道,分為哪幾個流派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其歷史可以追朔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
現代的茶道,由主人准備茶與點心(和菓子)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布置;品鑒茶室的書畫布置、花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
珠光流茶道歷經幾代人,到了室町末期,出現了一位茶道大師千利休,千利休創立了利休流草庵風茶法,一時風靡天下,將茶道發展推上頂峰,千利休被譽為「茶道天下第一人」,成了茶道界的絕對權威。千利休在民間的人望威脅到了當政者的權威,將軍豐臣秀吉籍口平亂,頒布了士農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須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殺。
千利休死後,其後人承其衣缽,出現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為代表的數以千計的流派。
其它流派還包括:
*安樂庵流
*怡溪派
*上田宗個流
*有樂流
*裏千家流
*江戸千家流
*遠州流
*大口派
*表千家流
*織部流
*萱野流
*古石州流
*小堀流
*堺流
*三齋流
*清水派
*新石州流
*石州流
*宗旦流
*宗徧流
*宗和流
*鎮信流
*奈良流
*南坊流
*野村派
*速水流
*普齋流
*久田流
*藤林流
*不白流
*不昧流
*古市流
*細川三齋流
*堀內流
*松尾流
*三谷流
*武者小路千家流
*利休流
*藪內流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採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戶初期(十六世紀末葉),在文人學士中掀起了中國明代開創的煎茶法熱潮。煎茶法對茶葉要求不高,只要將普通茶葉干後再蒸,然後用手搓開,放入茶壺用滾水沖泡,將茶倒入茶碗飲用。其實當時人稱這種方式叫「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則不同,是先將滾水注入茶碗內,然後把茶葉放進去飲用,現代人統稱為煎茶。由於煎茶方便,又不受場地限制,所以現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當然,在正式茶會或接待重要人物時,仍以傳統抹茶法為主。
2. 姓有一個字的日本姓氏
有,日本的單字姓都是傳統的姓氏,也就是明治維新前就有的,而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只有貴族才有姓氏。
例如,著名的「源」氏、「平」氏。
動畫片《四驅兄弟》中,星馬烈(小烈)、星馬豪(小豪)就是單姓「星」。
《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單姓「紫」。以下是日本所有單字姓列表:
1、與漢民族相同的姓氏:秦、劉、關、張、原、平、段、郭、王、谷、英、枝、仲、宮、宗、大、太、都、桂、多(古代漢姓)、金、池、林、紀、葛、田、盛、伊、朱、吳、陸、安、薄、尹、柳、余、盧、石、尚、曾、向、栄(榮)、陶、栗、寶、善、菅、岳、趙(通皂)、管、丁、端、熊、米、牟、元、鄒、雷、荘(庄)、李、江、夫、銀、釧、左、祝、淵、武、丘、梅、高、胡、阮、賴、森、師、倉、巴、萬(萬)、全、連、柴、司、洪、山、車、蒲、采、昆、里、花、清、沖、河、室、楊、開、明、徐、梁、黃、守、千、石、富、諸、樂、陳、皇、朴、井、門、鄭、竜(龍)、鳳、福、豊、幸、神、鬼、広(廣)。2、方位姓氏:東、西、南、北、中、上、下、前、後、上述的左姓也是。3、動物姓氏:雀、鶴、魚、蟹、鴻、鷺、蔦、蛸。4、字同簡體漢字的「葉」,但意義不同的性是:葉(此字不念葉=葉)。5、世家官職姓氏:君、相、臣、第一項中的王姓也是。6、木字部首姓氏:木、本、榎、楓、檀、樽、樁、槁、槙、楨、村、機、梯、櫻、柊、松、楠、榊、橋、杉、椚、橘、杣、楡、櫨、楯、柏、梶、椋。7、山字部首姓氏:峯、峰、岬、峠、嶺、岸、崩、嵐。8、竹字部首姓氏:竹、籏、笠、筧、笹、筏、籔、篠、簗、箆、箸。9、水字部首姓氏:泉、浦、染、泥、沓、滝(瀧)、浜、沢(澤)、潮、泊、灘、濱、窪、湊、渡、源、洞、沼、港。10、草字部首姓氏:荒、芝、藪、蘆、萩、蔀、藏、菊、茂、菱、藤。11、土字部首姓氏:圷、塩、堺、城、境、塙、堀、坂、坊、堤、坪。12、糸字部首姓氏:綾、紙、納、網、続。13、金字部首姓氏:鏡、鈴、鍋、釣。14、辵字部首姓氏:道、辻、近、迫、追、進。15、人字部首姓氏:佃、表、伴、俁。16、馬字部首姓氏:馳、駒。17、食字部首姓氏:餅、飴。18、阜字部首姓氏:隆、阪、隅、陵。19、雨字部首姓氏:露、霞、靏。20、石字部首姓氏:磯、硲、碇。21、其他姓氏:県(縣)、旭、內、戎、扇、奧、表、瓦、粂、玄、谺、今、捧、屬、靜、角、赤、積、園、匠、巽、舘、一、加、幅、丹、長、団(團)、旦、彈、鼓、円、懸、転、所、轟、贄、庭、畠、台、郡、越、乾、光、袋、船、星、黛、贄、翠、牧、妙、調、間、迎、群、免、麓、鄉、紫、岡、丸、耕、稻、登、升、工、川、冠、畑、卷、瑛、亘、島、直、立、住、炭、新、心、承、目、勝、膳、脇、朏、嘉、尺、空、恵、重、要、勇、壽、町、庄、徳、殿、夷、民、奴、早、麿、主、物、斎。
3. 日本茶道主要流派介紹
日本最有名的茶道流派是所謂“三千家”,被稱為“千家流派”。那麼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主要流派介紹,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主要流派介紹
現今日本比較著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著深厚的關系,其中以里千家最為有名,勢力也最大。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殺之後,千家流派便趨於消沉。直到千利休之孫千宗旦時期才再度興旺起來,因此千宗旦被稱為“千家中興之祖”。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隱居之後,千家流派便開始分裂,最終分裂成三大流派,這就是“三千家”的由來。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嶺宗左。其總堂茶室就是“不審庵”。表千家為貴族階級服務,他們繼承了千利休傳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統閑寂茶的風格。
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實行平民化,他們繼承了千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位於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為表千家,而今日庵則稱為里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其總堂茶室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藪內流派:始祖為藪內儉仲。當年藪內儉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師事於武野紹鷗。該流派的座右銘為“正直清凈”、“禮和質朴”。擅長於書院茶和小茶室茶。
遠州流派:始祖為小堀遠州,主要擅長書院茶。
野村派:野村派是三千家之外的流派,因其風格隨意性,更趨向於下層社會人士,並更助於交流和推出發展,此派是由野村休盛所創。
新石流派:石州流屬於日本茶道“江戶諸流派”中“石州流系”,對後世影響頗大,並曾占據過一定地位,尤其是在江戶時代,風格獨特,別具一格。創始人片桐貞信,片桐本家,在江戶時代,吸收千家系的茶風而建立的流派。
日本茶道的發展歷史
中國茶葉約在唐代時,便隨著佛教的傳播進入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因而最先將茶葉引入日本的,也是日本的僧人。公元1168年,日本國榮西禪師歷盡艱險至中國學習佛教,同時刻苦進行“茶學”研究,也由此對中國茶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榮西回國時,將大量中國茶種與佛經帶回至日本,在佛教中大力推行“供茶”禮儀,並將中國茶籽遍植贈飲。其時他曾用茶葉治好了當時鐮倉幕府的將軍源實朝的糖尿病,又撰寫了《吃茶養生記》,以宣傳飲茶之神效,書中稱茶為“上天之恩賜”,是“養生之仙葯,延年之妙術”。榮西因而歷來被尊為日本國的“茶祖”。
隨著唐宋時期中國的茶葉與飲茶藝術、飲茶風尚引入日本的佛教寺院後,又逐漸普及到廣大民間,使吃茶的習俗進入了日本平民的生活,並日益興盛。
15世紀時,日本著名禪師一休的高足村田珠光首創了“四鋪半草庵茶”,而被稱為日本“和美茶”(即佗茶)之祖。所謂“佗”,是其茶道的專用術語,意為追求美好的理想境界。珠光認為茶道的根本在於清心,清心是“禪道”的中心。他將茶道從單純的“享受”轉化為“節欲”,體現了修身養性的禪道核心。
其後,日本茶道經武野紹鷗的進一步推進而達到“茶中有禪”、“茶禪一體”之意境。而紹鷗的高足、享有茶道天才之稱的千利休,又於16世紀時將以禪道為中心的“和美茶”發展而成貫徹“平等互惠”的利休茶道,成為平民化的新茶道,在此基礎上歸結出以“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宗旨(“和”以行之;“敬”以為質;“清”以居之;“寂”以養志),至此,日本茶道初步形成。
日本茶道的精神實質,追求人與人的平等相愛和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而在生活上恪守清寂、安雅,講究禮儀,被日本人民視為修身養性、學習禮儀、進行人際交往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日本茶道發揚並深化了唐宋時“茶宴”、“鬥茶”之文化涵養精神,形成了具濃郁民族特色和風格的民族文化,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顯示了有中國傳統美德的深層內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響。
4. 日本鍵盤上藪字怎麼打
在詞條是
:草叢,灌木叢。
5. 日本茶道有哪些流派
日本茶道不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環境,而且規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那麼日本茶道的流派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流派,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的流派
現今日本比較著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著深厚的關系,其中以里千家最為有名,勢力也最大。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殺之後,千家流派便趨於消沉。直到千利休之孫千宗旦時期才再度興旺起來,因此千宗旦被稱為"千家中興之祖"。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隱居之後,千家流派便開始分裂,最終分裂成三大流派,這就是"三千家"的由來。下面簡單的介紹幾個流派: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嶺宗左。其總堂茶室就是"不審庵"。表千家為貴族階級服務,他們繼承了千利休傳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統閑寂茶的風格。
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實行平民化,他們繼承了千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位於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為表千家,而今日庵則稱為里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其總堂茶室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藪內流派:始祖為藪內儉仲。當年藪內儉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師事於武野紹鷗。該流派的座右銘為"正直清凈"、"禮和質朴"。擅長於書院茶和小茶室茶。
遠州流派:始祖為小堀遠州,主要擅長書院茶。
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發展歷史
奈良、平安時代
據日本文獻《奧儀抄》記載,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講《大般若經》時,曾有賜茶之事,則日本人飲茶始於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初期。
日本茶道源於中國
據《日吉神道密記》記載,公元805年,從中國留學歸來的最澄帶回了茶籽,種在了日吉神社的旁邊,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東麓還立有《日吉茶園之碑》,其周圍仍生長著一些茶樹。
與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同船回國的弘法大師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閏七月二十八日上獻《梵字悉曇子母並釋義》等書所撰的《空海奉獻表》中,有“茶湯坐來”等字樣。
《日本後記》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記事中,記有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國,過崇福寺,大僧都永忠親自煎茶供奉的事。永忠在寶龜初(公元770年左右)入唐,到延歷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才回國的,在中國生活了三十多年。嵯峨天皇又令在畿內、近江、丹波、播磨各國種植茶樹,每年都要上貢。《拾芥抄》中更近一步說,在當時的首都,一條、正親町、豬熊和大宮的萬一町等地也設有官營的茶園,種植茶樹以供朝廷之用。
日本當時是如何飲茶的?從與永忠同時代的幾部漢詩集中可以發現,日本當時的飲茶法與中國唐代流行的餅茶煎飲法完全一樣。《經國集》有一首題為《和出雲巨太守茶歌》描寫了將茶餅放在火上炙烤乾燥(獨對金爐炙令燥),然後碾成末,汲取清流,點燃獸炭(獸炭須臾炎氣盛),待水沸騰起來(盆浮沸浪花),加入茶末,放點吳鹽,味道就更美了(吳鹽和味味更美)。煎好的茶,芳香四溢(煎罷余香處處薰)。這是典型的餅茶煎飲法。
這一時期的茶文化,是以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為主體,以弘仁年間(公元810-824)為中心而展開的,這一段時間構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黃金時代,學術界稱之為“弘仁茶風”。嵯峨天皇愛好文學,特別崇尚唐朝的文化。在其影響下,弘仁年間成為唐文化盛行的時代,茶文化時其中最高雅的文化。嵯峨天皇經常與空海在一起飲茶,他們之間留下了許多茶詩,如《與海公飲茶送歸山》。嵯峨天皇也有茶詩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獻詩》等。
弘仁茶風隨嵯峨天皇的退位而衰退,特別詩由於宇多天皇在寬平六年(894),永久停止譴唐使的派遣,加上僧界領袖天台座主良源禁止在六月和十一月的法會中調缽煎茶,於是中日茶文化交流一度中斷。但在十世紀初的《延喜式》中,有獻瀨戶燒、備前燒和長門燒茶碗等事的記載,這說明飲茶的風氣開始在日本流傳。
總之,奈良、平安時期,日本接受、輸入中國的茶文化,開始了本國茶文化的發展。飲茶首先在宮廷貴族、僧侶和上層社會中傳播並流行,也開始種茶、制茶、在飲茶方法上則仿效唐代的煎茶法。日本雖於九世紀初形成“弘仁茶風”,但以後一度衰退。日本平安時代的茶文化,無論從形式上還是精神上,可以說是完全照搬《茶經》。
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
一、鐮倉時代
鐮倉時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處於歷史轉折點的劃時代人物榮西撰寫了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生記》。榮西兩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個月,1191年回國。榮西得禪宗臨濟宗黃龍派單傳心印,他不僅潛心鑽研禪學,而且親身體驗了宋朝的飲茶文化及其功效。榮西回國時,在他登陸的第一站——九州平戶島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榮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種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現了名為“石上苑”的茶園。他還在九州的聖福寺種了茶。榮西還送給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將其種植在寺旁。那裡的自然條件十分有利於茶的生長,所產茶的味道純正,由此被後人珍重,人們將拇尾高山茶稱作“本茶”,將這之外的茶稱為“非茶”。
日本茶道文化
榮西回國的第二年,日本第一個幕府政權——鐮倉幕府成立。掌握最高權力的不再是天皇,而是武士集團首領——源氏。政治的中心,也由京都轉移到鐮倉。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將軍源實朝醉酒,榮西為之獻茶一盞,並另獻一本譽茶德之書《吃茶養生記》。《吃茶養生記》分上下兩卷,用漢文寫成,開篇便寫道:“茶也,末代養生之仙葯,人倫延齡之妙術也”。榮西根據自己在中國的體驗和見聞,記敘了當時的末茶點飲法。由於此書的問世,日本的飲茶文化不斷普及擴大,導致三百年後日本茶道的成立。榮西既是日本的禪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榮西渡宋回國再次輸入中國茶、茶具和點茶法,茶又風靡了僧界、貴族、武士階級而及於平民。茶園不斷擴充,名產地不斷增加。
榮西之後,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為兩大系統,一是禪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禪宗系統包括榮西及其後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系統則有西大寺的叡尊、極樂寺的忍性。飲茶活動以寺院位中心,並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間,這是鐮倉時代茶文化的主流。
日本文永四年(公元1267年),築前崇福寺開山者南浦紹明禪師,自宋歸國,獲贈徑山寺茶道具“檯子”(茶具架)一式並茶典七部。“檯子”後傳入大德寺,夢窗疏石國師率先在茶事中使用了檯子,開點茶禮儀之先河。此後,檯子茶式在日本普及起來。
鐮倉時代末期,上層武家社會的新趣味、新娛樂“鬥茶”開始流行,通過品茶區分茶的產地的鬥茶會後來成為室町茶的主流。
二、室町時代
室町時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點茶道的影響,模仿宋朝的“鬥茶”,出現具有游藝性的鬥茶熱潮。特別是在室町時代前期,豪華的“鬥茶”成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但是,與宋代文人們高雅的鬥茶不同,日本鬥茶的主角是武士階層,鬥茶是擴大交際、炫耀從中國進口貨物、大吃大喝的聚會。到了室町時代的中後期,鬥茶內容是更復雜、獎品種類也更多,據記載有茶碗、陶器、扇子、硯台、檀香、蠟燭、鳥器、刀、錢等。比起中國宋代的鬥茶來,室町時代的鬥茶更富有游藝性,這是由日本文化具有游藝性的的特點決定的。擺弄進口貨,模仿宋朝人飲茶,是一件風雅之事。當然,在室町時代的鬥茶會里,也有一些高雅的茶會。室町時代的鬥茶經過形成、鼎盛之後,逐漸向高級化發展,為東山時代的書院茶准備了條件。
日本人把茶道視為一種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和進行社交的手段
日本人把茶道視為一種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和進行社交的手段
公元1396年,38歲的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讓位於兒子義持。次年,他在在京都的北邊興建了金閣寺。以此為中心,展開了“北山文化”。在他的指令、支持下,小笠原長秀、今川氏賴、伊勢滿忠協主持完成了武家禮法的古典著述《三義一統大雙紙》,這一武家禮法是後來日本茶道禮法的基礎,而觀阿彌、世阿彌父子草創了能樂。公元1489年,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隱居京都的東山,在此修建了銀閣寺,以此為中心,展開了東山文化。東山文化是繼北山文化之後室町文化的又一個繁榮期,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由娛樂型的鬥茶會發展為宗教性的茶道,是在東山時代初步形成的。在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建造的東山殿建築群中,除代表性的銀閣寺外,還有一個著名的同仁齋。同仁齋的地面是用塌塌米鋪滿的,一共用了四張半。這個四張半塌塌米的面積,成為後來日本茶室的標准面積。全室塌塌米的建築設計,為日本茶道的茶禮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日本把這種建築設計稱作“書院式建築”,把在這樣的“書院式建築”里進行的茶文化活動稱作“書院茶”。書院茶是在書院式建築里進行、主客都跪坐,主人在客人前莊重地為客人點茶的茶會。沒有品茶比賽的內容,也沒有獎品,茶室里絕對安靜,主客問茶簡明扼要,一掃室町鬥茶的雜亂、拜物的風氣。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在“書院茶”時代基本確定下來。書院式建築的產生使進口的唐宋藝術品與日本式房室融合在一起,並且使立式的禪院茶禮變成了純日本式的跪坐茶禮。書院茶將外來的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結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以東山文化為中心的室町書院茶文化里,起主導作用的是足利義政的文化侍從能阿彌(1397—1471年),他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通曉書、畫、茶。 在能阿彌的指導下,當時所進行的點茶法是一種“極真檯子”的茶法。點茶時要穿武士的禮服——狩衣,點茶用具放在極真檯子上面,茶具的位置、拿發,動作的順序,移動的路線,進出茶室的步數都有嚴格的規定,現行的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基本上在那時就已經形成了。能阿彌不愧是室町時代的一位劃時代的大藝術家,他一生侍奉將軍義教、義勝、義政三代,一掃鬥茶會的奢靡嘈雜,創造了“書院飾”“檯子飾”的新茶風,對茶道的形成有重大影響。他推薦村田珠光作足利義政的茶道老師,使得後者得以有機會接觸“東山名物”等高水準的藝術品,達成了民間茶風與貴族文化接觸的契機,使日本茶道正式成立之前的書院貴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得到了融會、交流,為村田珠光成為日本茶道的開山之祖提供了前提。如果說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那麼能阿彌就是日本茶道的先驅。
應永二十四年(1417年)六月五日,一種由一般百姓主辦參加“雲腳茶會”誕生,雲腳茶會使用粗茶、伴隨酒宴活動,是日本民間茶活動的肇始。雲腳茶會自由、開放、輕松、愉快,受到歡迎,在室町時代後期,逐漸取代了煩瑣的鬥茶會。
在飲茶文化大眾化的潮流中,奈良的“淋汗茶”引人注目。文明元年(1469年)五月二十三日,奈良興福寺信徒古市播磨澄胤在其館邸舉辦大型“淋汗茶會”,邀請安位寺經覺大僧正為首席客人。淋汗茶會是雲腳茶會的典型,古市播磨本人後來成為珠光的高徒。淋汗茶的茶室建築採用了草庵風格,這種古樸的鄉村建築風格,成為後來日本茶室的風格。
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珠光11歲時進了屬於凈土宗的奈良稱名寺做了沙彌,由於怠慢了寺役,被趕出了稱名寺。之後,他來到京都,19歲時進了大德寺酬恩庵(今稱一休庵),大德寺是著名的臨濟禪宗的寺院。珠光跟一體宗純(1394—1481年)參禪,獲得一休的印可。他將禪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獨特的草庵茶風。珠光通過禪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種飲茶娛樂形式提高為一種藝術、一種哲學、一種宗教。珠光完成了茶與禪、民間茶與貴族茶的結合,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內核、夯實了基礎、完善了形式,從而將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日本茶道宗師武野紹鷗(1502—1555年)承先啟後。大永五年(1525年),武野紹鷗從界町來到京都,師從當時第一的古典學者、和歌界最高權威、朝臣三條西實隆學習和歌道。同時,師從下京的藤田宗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陳(三人皆珠光門徒)修習茶道。他將日本的歌道理論中表現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純凈、典雅的思想導入茶道,對珠光的茶道進行了補充和完善,為日本茶道的進一步民族化、正規化作出了巨大貢獻。武野紹鷗的另一個功績是對弟子千利休的教育和影響。
室町時代末期,茶道在日本獲得了異常迅速的發展。
三、安土、桃山時代
室町幕府解體,武士集團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日本進入戰國時代,群雄中最強一派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系統。群雄爭戰,社會動亂,卻帶來了市民文化的發達,融藝術、娛樂、飲食為一體的茶道便受到空前的矚目。寧靜的茶室可以慰藉武士們的心靈,使他們得以忘卻戰場的廝殺,拋開生死的煩惱,所以,靜下心來點一碗茶成了武士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戰國時代,茶道是武士的必修課。
千利休(1522-1592年)少時便熱心茶道,先拜北向道陳為師學習書院茶,後經北向道陳介紹拜武野紹鷗為師學習草庵茶。天正二年(1574年)作了織田信長的茶道侍從,後來又成了豐臣秀吉的茶道侍從。他在繼承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的基礎上,使草庵茶更深化了一步,並使茶道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還原到了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上。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偉大的茶道藝術家,他對日本文化藝術的影響是無可比擬的。
鐮倉時代,日本接受了中國的點茶道文化,以鐮倉初期為起點,日本文化進入了對中國文化的獨立反芻消化時期,茶文化也不例外。鐮倉末期,茶文化以寺院茶院為中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各地都出現了茶的名產地。寺院茶禮確立。
總之,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時期,日本學習和發揚中華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創。
江戶時代
由織田信長、豐臣秀吉開創的統一全國的事業,到了其繼承者德川家康那裡終於大功告成。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維新,持續了260多年。
千利休被迫自殺後,其第二子少庵繼續復興利休的茶道。少庵之子千宗旦繼承其父,終生不仕,專心茶道。宗旦去世後,他的第三子江岑宗左承襲了他的茶室不審庵,開辟了表千家流派;他的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襲了他退隱時代的茶室今日庵,開辟了里千家流派;他的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了官休庵,開辟了武士者路流派茶道。此稱三千家,四百年來,三千家是日本茶道的棟梁與中樞。
除了三千家之外,繼承利休茶道的還有利休的七個大弟子。他們是:蒲生化鄉、細川三齋、瀨田掃部、芝山監物、高山右近、牧村具部、古田織部,被稱為“利休七哲”。其中的古田織部(1544-1615)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大茶人,他將利休的市井平民茶法改造成武士風格的茶法。古田織部的弟子很多,其中最傑出的是小掘遠州(1579-1647)。小掘遠州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茶人,他一生設計建築了許多茶室,其中便有被稱為日本庭園藝術的最高代表——桂離宮。
片桐石州(1605-1673年)接替小掘遠州作了江戶幕府第四代將軍秀綱的茶道師范,他對武士茶道作了具體的規定。石州流派的茶道在當時十分流行,後繼者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松平不昧(1751-1818年)、井伊直弼(1815-1860年)。
千利休去世後,由他的子孫和弟子們分別繼承了他的茶道,400年來形成了許多流派。主要有:里千家流派、表千家流派、武者小路流派、遠州流派、藪內流派、宗偏流派、松尾流派、織部流派、庸軒流派、不昧流派等。
由村田珠光奠其基,中經武野紹鷗的發展,至千利休而集大成的日本茶道又稱抹茶道,他是日本茶道的主流。抹茶茶道是在宋元點茶道的影響下形成的。在日本抹茶道形成的之時,也正是中國的泡茶道形成並流行之時。在中國明清泡茶道的影響下,日本茶人又參考抹茶道的一些禮儀規范,形成了日本人所稱之的煎茶道。公認的“煎茶道始祖”是中國去日僧隱元隆琦(1592-1673),他把中國當時流行的壺泡茶藝傳入日本。經過“煎茶道中興之祖”賣碳翁柴山元昭(1675-1763)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腳。後又經田中鶴翁、小川可進兩人使得煎茶確立茶道的地位。
江戶時期,是日本茶道的燦爛輝煌時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國茶文化後終於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道源於中國茶道,但是發揚光大了中國茶道。
6. 求日本椿花介紹
椿花是日本的一種奇特植物,常被國人譯為「山茶」或「山茶花」,花期一般是在冬至春季。
椿花,自古至今為日本人喜愛,奈良時代重梅、平安時代重櫻,到了江戶時代椿盛行。它為貴族社會鍾愛,為武士階層尊崇,它被繪入圖譜中,被寫進詩歌、和歌、俳句中,被印刻在甲胄、刀劍、食器、酒器、漆器、屏風、和服上……日本椿有數百種,大可分二類,藪椿和寒椿,前者高、花期在於春,後者矮、花期由冬至早春。
藪椿為日本固有,遣隋使、遣唐使曾將其及其果油帶到中國,被冠名海石榴。而寒椿相當於山茶或山茶花。
(6)藪在日本怎麼擴展閱讀
椿花寓意
在日本茶花又稱椿花,而椿花又稱為「侘助」,是因為當年是豐臣秀吉出兵朝鮮時,由侘助此人從朝鮮帶回椿花品種至日本栽種故而稱之。山茶花在日文中被稱為「椿」,花落之時,一樹山茶同時凋零,頗具壯烈、悲愴之美,被日本人譽為「落椿」,視之為武士的靈魂。
7. 日語的"小藪"這個姓怎麼讀
應該是koyabu
比如 小籔千豊就讀(こやぶ かずとよ)
8. 日本三個字很怪的名字的明星
您想問的是日本三個字很怪的名字的明星是誰?藪宏太。
藪宏太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橫濱市金澤區,左撇子、血型為A型、水瓶座,身高178cm,體重55kg。
日本,首都東京,位於太平洋西岸,是一個由東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島國,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其它6800多個小島嶼。
9. 請把這個名字翻譯成日文 羅馬音 各種翻譯 (郭曉涵) 要求准確 另外 日本德姓到底怎麼來的
保證正確無誤:
郭暁涵
(かく ぎょう かん)。
(KAKU GYOU KAN)
日本姓氏的歷史源由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的「幕府時期」,是武士階段專政的時代。那時只有貴族,士大夫,富豪, 巨賈和大地主才有姓氏。而一般的庶民在暴政的箝制下是有名而無姓的。
直到明治八年(公元1875年), 日本天皇才下詔令全國的庶民都可以在名字上加冠姓氏並憑姓氏向政府登記申請戶籍。
在此情形下, 除了「佐藤」, 「鈴木」,「豐臣」, 「北條」, 「源氏」 等, 當時赫赫有名的的貴族外, 其它二千七百萬的販夫走卒,升斗小民, 大都是是目不識丁。因此取姓氏大部份就就地取材了。例如住在田的中間, 取姓為「田中」, 住在田的旁邊, 就取名為「田邊」等。
2. 以田野山河為姓
日本人也許對大自然有所偏愛, 居住在偏遠田野的農民, 便以「田」作為姓氏。如先前所提到的「田中」, 「田邊」 外, 還有「田澤」, 「本田」, 「池田」, 「武田」, 「吉田」, 「松田」等。知名人氏如演藝界的「松田聖子」。
居住在山上的平民就以山為姓。如「大山」, 「秋山」, 「山本」, 「小谷」, 「岡村」, 「松岡」, 「川崎」, 「宮崎」, 「五十嵐」等。知名人氏如畫卡通動畫很有名的宮崎峻。
居住在沼澤地帶的農民則以沼澤為姓。如「大澤」, 「宮澤」, 「五十澤」等。知名人氏如政界名人「宮澤喜一」。
以河川, 水井, 海洋為姓氏的如「河田」, 「川上」, 「大井」, 「小泉」等。知名人氏如前任首相「小泉純一郎」。
3. 以日期方位為姓
有些日本人可能以出生的月, 日為姓。如「望月」, 「一月」, 「四月」, 「五月七日」, 「八月三十一日」, 「今朝」, 「冬至」, 「七夕」等。
有些日本人以方位為姓。 如「東」, 「南」, 「西」, 「東山」, 「南山」, 「西方」, 「北山」, 「中山」, 「山上」, 「山下」等。
4. 以動植物或礦物為姓
有些日本人以動物或魚類為姓。 如「鶴原」, 「鳳凰」, 「小鴨」, 「大鳥」, 「馬場」, 「豬木」等。
有些日本人則以植物為姓。如「花」. 「梅」, 「櫻」, 「菊」, 「竹」, 「一杉」, 「一柳」, 「稻」。
也有些日本人以礦物為姓。如「白金」,「金子」,「銀」, 「寶石」等。
5. 以餐飲為姓
有些日本姓氏在一起, 像在經營餐館。如「食堂」, 「飯」, 「大食」, 「醬油」, 「玉米」, 「苦瓜」, 「豬鼻」, 「牛腸」等。還有一些與酒有關的姓。如「酒屋」, 「酒德」, 「酒井」等。
以餐飲為姓, 在這有一日本故事。日本京都有一家餐館, 招牌叫「吾妻亭」。乍看之下,原以為這家餐館的老闆娘並定是傾國傾城的大美人, 或名廚, 以來號召顧客。殊不知「吾妻亭」是這家餐館老闆的姓, 「吾妻亭」就像我們的「老王牛肉麵」一般。
6. 以職位倫常為姓
有些日本人是以自己的地位, 職業或志願作姓氏。如「王」, 「天皇」, 「相」, 「臣」, 「國司」, 「縣主」等。以人倫親屬關系為姓的如「乙母」, 「夫」, 「公子」, 「美女」, 「萬代」等。
7. 以數字為姓
有些日本人以數字為姓。如「一」, 「 一二」, 「一萬」, 「千」, 「千萬」, 「萬千百」等。
8. 以鬼神為姓
日本是一個滿懷悲情的民族, 以鬼神為姓氏的不少。如「鬼」, 「鬼面」, 「鬼首」, 「鬼冢」, 「赤冢」, 「大冢」, 「神」, 「神戶」, 「天國」等。
9. 以怪誕字眼為姓
有些日本姓氏照中文的字面和涵義解讀非常怪誕。單姓的如「無」, 「串」, 「副」等。復姓的有「余語」, 「直入」, 「斗女」, 「火山」等。三個字的如「可笑內」, 「小女游」, 「手洗水」等。四個字的如「三方一所」, 「四十四院」, 「七五三木」, 「萬里小路」等。
10. 可以對稱的姓氏
有些日本姓氏可以對稱。如「上-下」, 「左-右」, 「有-無」, 「大宅-小屋」, 「大道-小路」, 「出口-入口」等。
如果把這些對稱的姓氏配對成夫妻, 頗饒趣味
日本單字的姓非常多,雖然用的人比較少。
zt:
1、與漢民族相同的姓氏:
秦、劉、關、張、原、平、段、郭、王、谷、英、枝、仲、宮、宗、大、太、都、桂、多(古代漢姓)、金、池、林、紀、葛、田、盛、伊、朱、吳、陸、安、薄、尹、柳、余、盧、石、尚、曾、向、栄(榮)、陶、栗、寶、善、菅、岳、趙(通皂)、管、丁、端、熊、米、牟、元、鄒、雷、荘(庄)、李、江、夫、銀、釧、左、祝、淵、武、丘、梅、高、胡、阮、賴、森、師、倉、巴、萬(萬)、全、連、柴、司、洪、山、車、蒲、采、昆、里、花、清、沖、河、室、楊、開、明、徐、梁、黃、守、千、石、富、諸、樂、陳、皇、朴、井、門、鄭、竜(龍)、鳳、福、豊、幸、神、鬼、広(廣)。
2、方位姓氏:
東、西、南、北、中、上、下、前、後、上述的左姓也是。
3、動物姓氏:
雀、鶴、魚、蟹、鴻、鷺、蔦、蛸。
4、字同簡體漢字的「葉」,但意義不同的性是:
葉(此字不念葉=葉)。
5、世家官職姓氏:
君、相、臣、第一項中的王姓也是。
6、木字部首姓氏:
木、本、榎、楓、檀、樽、樁、槁、槙、楨、村、機、梯、櫻、柊、松、楠、榊、橋、杉、椚、橘、杣、楡、櫨、楯、柏、梶、椋。
7、山字部首姓氏:
峯、峰、岬、峠、嶺、岸、崩、嵐。
8、竹字部首姓氏:
竹、籏、笠、筧、笹、筏、籔、篠、簗、箆、箸。
9、水字部首姓氏:
泉、浦、染、泥、沓、滝(瀧)、浜、沢(澤)、潮、泊、灘、濱、窪、湊、渡、源、洞、沼、港。
10、草字部首姓氏:
荒、芝、藪、蘆、萩、蔀、藏、菊、茂、菱、藤。
11、土字部首姓氏:
圷、塩、堺、城、境、塙、堀、坂、坊、堤、坪。
12、糸字部首姓氏:
綾、紙、納、網、続。
13、金字部首姓氏:
鏡、鈴、鍋、釣。
14、辵字部首姓氏:
道、辻、近、迫、追、進。
15、人字部首姓氏:
佃、表、伴、俁。
16、馬字部首姓氏:
馳、駒。
17、食字部首姓氏:
餅、飴。
18、阜字部首姓氏:
隆、阪、隅、陵。
19、雨字部首姓氏:
露、霞、靏。
20、石字部首姓氏:
磯、硲、碇。
21、其他姓氏:
県(縣)、旭、內、戎、扇、奧、表、瓦、粂、玄、谺、今、捧、屬、靜、角、赤、積、園、匠、巽、舘、一、加、幅、丹、長、団(團)、旦、彈、鼓、円、懸、転、所、轟、贄、庭、畠、台、郡、越、乾、光、袋、船、星、黛、贄、翠、牧、妙、調、間、迎、群、免、麓、鄉、紫、岡、丸、耕、稻、登、升、工、川、冠、畑、卷、瑛、亘、島、直、立、住、炭、新、心、承、目、勝、膳、脇、朏、嘉、尺、空、恵、重、要、勇、壽、町、庄、徳、殿、夷、民、奴、早、麿、主、物、斎。
10. 求日本所有貴族姓氏
藤原家
五攝政家
近衛家・九條家・二條家・一條家・鷹司家
公家
大納言マデ宣任ノ例多キ舊堂上(中納言任官直後に大納言に上った家)
大臣家 - 嵯峨家(後侯爵)、三條西家、中院家
堂上家 - 飛鳥井家、姉小路家、油小路家、正親町家、勧修寺家、烏丸家、甘露寺家、滋野井家、清水谷家、清閑寺家、園家、中御門家(後侯爵)、庭田家、橋本家、葉室家、東久世家、日野家、広橋家、坊城家、松木家、萬里小路家、室町家、山科家、冷泉家、鷲尾家、柳原家
升爵 - 大原家(大原重明)、沢家(沢宣嘉)、壬生家(壬生基修)
武家
徳川舊御三卿、舊中藩知事(現米五萬石以上)
御三卿 - 清水徳川家(後爵位返上)、田安徳川家、一橋徳川家
大名家 - 備後福山藩阿部家、築後久留米藩有馬家、近江彥根藩井伊家、出羽米沢藩上杉家、築前小倉藩小笠原家、豊前中津藩奧平家、播磨姫路藩酒井家、出羽庄內藩酒井家、若狹小浜藩酒井家、築後柳河藩立花家、伊予宇和島藩伊達家(後侯爵)、陸奧仙台藩伊達家、陸奧弘前藩津軽家、伊勢津藩藤堂家、美濃大垣藩戸田家、豊後岡藩中川家、陸奧盛岡藩南部家、伊予松山藩久松家、下総佐倉藩堀田家、越中富山藩前田家、越前福井藩松平家(後侯爵)、出雲松江藩松平家、上野前橋藩松平家、讃岐高松藩松平家、越後新発田藩溝口家、大和郡山藩柳沢家、対馬厳原藩宗家、肥前平戸藩松浦家
升爵 - 肥前大村藩大村家、石見津和野藩亀井家、信濃松代藩真田家、日向佐土原藩島津家、信濃龍岡藩大給家
その他
僧侶(世襲門跡家) - 大谷家(東本願寺)、大谷家(西本願寺)
新華族
國家ニ勲功アル者
勲功者 - 伊藤家(後公爵)、井上家(後侯爵)、大木家、大山家(後公爵)、川村家、黒田家、佐佐木家(後侯爵)、副島家、寺島家、広沢家、松方家(後公爵)、山県家(後公爵)、山田家、吉井家
追加 - 板垣退助、大隈家(後侯爵)、勝家、後藤家、伊地知家、小松家、東郷家(後侯爵)
升爵 - 樺山家、野津家(後侯爵)、陸奧家、土方家、佐野家、林家、伊東家、奧家、黒木家、小村家(後侯爵)、佐久間家、乃木家、山本家、香川家、田中家、児玉家、桂家(後公爵)、林家、寺內家、渡辺家、長谷川家、內田家、珍田家、伊東家、平田家、牧野家、加藤家、清浦家、後藤家、金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