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國內為什麼不賣日本麵包車

國內為什麼不賣日本麵包車

發布時間: 2023-01-26 10:03:07

㈠ 為什麼日本大街上都是麵包車

要說到日本,作為亞洲的發達國家,在很多方面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雖然在第2次世界大戰當中日本給我們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也讓很多人至今對日本有仇恨的情節。不過不可否認,日本在汽車工業方面確實是比我們國家要領先不少的,然而也有人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作為汽車工業強國的日本,日本人也那麼有錢,為什麼國內大街上卻基本上都是麵包車呢?真相聽了讓人很慚愧。
第一,日本人比較務實;不得不說,作為發達國家和汽車工業強國的日本,很多日本人像廣東人一樣,在使用汽車方面是特別務實的!麵包車也成為了日本人的第一選擇,空間大,結實耐用,所以他們在選擇汽車的時候就像美國人選擇皮卡一樣,並不太會選擇花里胡哨沒有太大功能的汽車,功能和實用性才是他們考慮的第一位要素!
第二,日本政府對麵包車有補貼;就像中國對於新能源汽車補貼以刺激市場一樣,日本對於買麵包車補貼力度也是比較大的,正是因為這樣,日本人結合自己的需求再加上國家政策的支持,麵包車成為了他們的第一選擇!
其實從這樣來看,日本的人對於汽車的偏愛或許會讓我們那面有些「羞愧」。就以我們目前國家人的審美和品位來說,除了豪華MPV,比如GL8,豐田阿爾法之類,其他的MPV在國內銷量卻不是很好,人們更加中意SUV或者小轎車!可是就以真正的實用度來說,這種車型往往是沒有7座麵包車好用的。當然,這只是個別現象。畢竟買車是方便自己,所以只要自己喜歡了,其他的也就無所謂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㈡ 天津港平行進口車行有沒有日本的k car麵包車

天津平行港進口車當中,是有日本的車的,而且日本的麵包車還非常多,可以選擇他們們這一款

㈢ 日本汽車為什麼這么發達

眾所周知,在中國的城市道路上,以轎車和SUV為主,很少看到麵包車的影子。在日本,你會發現麵包車遠比轎車多。令人驚訝的是,日本是一個消費水平高、年薪高的發達國家。為什麼大多數貨車都在街上?

一般來說,麵包車前後沒有突出的發動機艙和行李艙,外形看起來像一條麵包,因此得名。麵包車便宜,種類多,有大空艙,經濟實用,可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

日本人更注重車輛的空空間和實用性。在已婚有孩子的情況下,運輸貨物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麵包車的這些優點,他們對麵包車更感興趣。

另一方面,由於日本國土面積有限,車位資源也很緊張,沒有車位證明是買不到私家車的,但是發動機功率、排量、寬度等都很嚴格的K型車卻不受這樣的限制,而且在日本買麵包車還有補貼,所以這也是日本人買麵包車的原因。

而且,日本的物質攀比心理不重實效。在這種環境下,買車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實際的用車需求,所以開麵包車不會有面子的損失。在他們眼裡,汽車只是一種交通工具。

然而在中國,情況就不同了。大多數人的攀比心理都很嚴重。此外,他們更注重汽車的價值,並將其視為地位和地位的象徵。所以他們覺得開麵包車沒面子,自然麵包車越來越不受人待見。

㈣ 0.6排量的車在日本暢銷,為何國內不行

壹車熱評,100%原創,謝絕搬運!

日本的0.6L排量的車名叫:K-Car,這是一種輕型自動車,它的車身規格是:長寬高不得超過3400X1480X2000mm,載客數不超過4個,載重不超過350公斤,排量不超過0.66L。

因為別看K-Car是輕型自動車,但它在日本的車型卻擁有6安全氣囊、電子穩定系統、坡起輔助、自動剎車、自動空調等等,高級點的還有方向盤加熱,座椅加熱,電動折疊後視鏡等,連具有運動范的換擋撥片也會給你配上。如果這個車放在20年前,在那個QQ、奧拓等微型車暢銷中國的年代被引進的話,K-Car可能還是會具有一定的市場地位。 放在當下K-Car則很難受到大眾的接受了,看看現在奇瑞再次推出的QQ車銷量就一目瞭然,中國車市微型車的時代已經翻篇了。

有人會說K-Car車身小,在如今大城市越來越緊俏的停車位面前,K-Car的優勢是很大的,但壹車熱評認為這只是一小部分的觀點而已,否則奧拓也不會被「大眾」打死,奇瑞QQ也不會艱難復活。

雖然日本的道路狀況和我國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我們國人的購車觀念和日本還是相差很大的,壹車熱評覺得我們屬於是又喜歡車身大的,但又不喜歡特別費油的,所以我們在購車時經常會在意 汽車 油耗和空間 這兩個概念,而這兩個概念在K-Car身上只能滿足油耗一點,空間就算了。而且我們國人的購車文化又深受歐美車企的影響,對排量和體型的是有著根深蒂固的思維,但對日本追求車輛小型化的 汽車 文化卻不是特別的感冒,再加上我們國家在這方面也沒有相應的鼓勵政策,這就讓K-Car這種微型車很難在我國流行開來。

那麼有人會說20年前為什麼微型車很流行呢?

壹車熱評的答案是:當時我們的購車熱潮才剛剛處於起步階段,而且那時候我們的國產車幾乎處於白紙一張,而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也遠不如當下,很多合資車的價格則是普通消費者很難承受的。

比如20年前,也就是1999年,北京、上海的月平均工資才1200不到,一輛普通的大眾桑塔納也要近14萬,而桑塔納2000的售價則更是高達近20萬。如今北京、上海的月平均工資都已經到了8千左右,一年基本可以掙到接近10萬,而現在一輛桑塔納的價格是多少?可能有的地方打完折六七萬就可以買到了。

那時候奧拓、夏利這些微型車的價格也都大概在7-8萬左右,直到奇瑞QQ車在2003年上市之後,一下子把微型車的價格拉低到了4萬左右,所以以當時人們的經濟收入水平來說,奇瑞QQ一下子讓無數人第一次圓了自己的購車夢。所以20年前之所以非常流行微型車,這是有深厚購車文化在裡面的。

我們消費者現在走的購車之路,已經是歐美國家,乃至日本早已走過的道路,我們的購車觀念還是更多的處於僅僅滿足個人的某方面需求。這方面無論是政府還是個人,都還沒有形成一種 汽車 與城市、 汽車 與人文之間今後如何緊密發展的切實規劃與思路。

比如城市交通擁擠,政府想到的首先是限行,其次是修路,但他們卻沒有想過為什麼不能像日本那樣大力推廣小型車輛的製造與生產?用政策來鼓勵還轉變消費者的購車思維,減小單個車輛所佔的道路面積?同時也減小了 汽車 排量,降低了尾氣污染。

當然,這也僅僅是壹車熱評的愚見罷了,政府官員肯定有著自己的更深次的考量。

話題有點扯遠了,K-Car之所以在目前無法引入中國,還是跟我們的購車觀念和政策加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且K-Car小排量所帶來的較低動力性,也恨不適合我們消費者的購車需求,在很多多山地區很不時候。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中國開始引進K-Car,且開始國產化,但K-Car這種小排量的車不僅要經受我國微型車市的重重考驗,而且在小排量車方面,K-Car還得接受我們五菱大麵包的考驗。雖然五菱大麵包的排量比K-Car稍微高一些,但它可是經受過無數「血與淚」的洗禮,是經受得起消費者考驗的。

對於日本小排量車子為何不得我國消費者的青睞這一問題,若單單覺得是我國消費者的面子思想作祟那就太膚淺了。當然也不能否定這是原因之一,但和其他因素比起來,面子問題簡直就是小事。

從地域上考慮,日本的0.6升的小排量車型就不適合中國。日本地域狹小,資源匱乏,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因此對於日本來說0.6升的小排量車子對日本來說無疑是最好的選擇,節省資源。當然也並不是說我國地大物博,就可以肆意使用大排放的車子。而是日本地域狹小,居民出行里程段,同時日本的地勢平坦。因此使用0.6升的車子已然足矣。

而我國就不適合了,我們都知道,我國的地貌廣闊,各種各樣的地勢都有。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距離較遠,在這種情況下,要使用0.6的小排量的車子,就算在平坦路面,尚且困難。若遇到特殊路段,那就真的白瞎了。所以就我國地勢這一條,就註定這種小排量車子不適合我國。並且,我國的家庭思想濃厚,一家老小加起來少說也得六七個人,若買這種小型車,逢年過節回家,也實在是不方便。

這種車在日本被稱為k-car,這類車在尺寸上基本上都在長不超過3.4米,高不過2米,排量在0.66L之內。K-car目前在日本的保有量已經接近40%。2018年日本全年銷售了527萬台車,其中K-car的銷量就佔到了192萬台!

一、國土面積小,人口密度大,街道狹窄

日本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海,國土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26億,其中山區和丘陵佔比達到近70%,人口密度達到347人/km²,是我國人口密度的2.5倍之多,土地資源在日本是極其寶貴和匱乏的,所以你會發現,日本的街道大都非常狹窄,像我國這種雙向八車道甚至更多的道路,在日本那是不可能實現的。道路狹窄但車輛很多,作為小排量的K-car憑借較小的車身,更容易在城區靈活穿行。

二、日本國內政策扶持

在日本,有著「一車一庫」的規定:買車之後想上牌照,就必須提供警察局提供的車位證明,但是買kcar就不需要。另外,在日本買車需要繳納 汽車 稅、消費稅、保養費、重量稅、揮發油稅、 汽車 保險稅等等稅費,這些稅收的支出是一筆很大的費用。而K-CAR的各項稅費等都比普通 汽車 要便宜很多。

三、K-car看似很小,實則很大

這種四座的微型車,外觀就像一個小方盒,雖然車身很短,看上去很緊湊,但是由於車身高度不低,車內空間還是有保障的,再加上日本人本身體型較小不算高大,一輛K-car載滿四人還是不在話下的,並不十分擁擠。所以作為家用代步車,一輛K-car完全足夠了!

四、消費者買車觀念

日本人普遍將 汽車 視為一種代步工具,在購車時更考慮實用性和優惠性等方面,很少存在買車攀比的情況。並且 汽車 對於日本人來說並不是必需品,一是便利的交通工具完全可以保證出行,地鐵、電車、高鐵等等都非常經濟;二是 汽車 使用成本太高,不經濟,所以很多人並不願意買車,即便買了也是選擇這種Kcar微型車,而那些買豪車的人對於平民百姓來講更是少之又少。

一、我國土地廣袤,地形復雜

我國國土面積960多萬平方公里,平原、丘陵、山地各個地形非常復雜,並且城市分布廣泛,需要排量更大、動力更強勁的 汽車 來應對不同路段。顯然為了保證正常通行,在我國道路駕駛K-car出行的話,顯然是不現實的,山路爬坡動力不夠,遠途出行又跑不快,這種車肯定不能被大眾接受。 如果說日本國內 汽車 是代步工具的話,那麼我國則為交通工具!

二、國人買車好面子,攀比心理嚴重

現在存在這樣一種現象:不管有沒有用車需求,都要買車;手裡有10萬,要貸款買20萬的車;你有一輛A級車,我借錢貸款也得買輛B級車。如果沒輛車,年輕人談對象都是個問題!買什麼樣的車似乎成為當下人們討論最多的話題, 「國產看不上,合資買不起」, 這也是目前很多年輕人買車現狀,攀比心理太嚴重!更有很多小伙,買輛車擱置在家,自己外出打工, 汽車 成為了一個擺設。 可以這么說: 汽車 就像核彈,你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沒有!

三、國內新能源 汽車 發展迅速 微型車沒有市場

近些年我國新能源 汽車 的飛速發展有目共睹,續航里程越來越大,質量越來越穩定。像歐拉、五菱宏光mini EV、奇瑞eQ1等等一大批純電動 汽車 充斥著微型車市場,3-5萬的低廉售價普遍容易被廣大消費者接受,並且後期用車成本比燃油車低得多,用作市區代步更加合適。像早些年的奇瑞QQ、吉利熊貓、比亞迪F0等這些微型燃油車都已逐漸被市場淘汰,所以排量更小、體格更袖珍的K-car註定在我國行不通!

總結

綜上幾點原因,就是為何這種0.6小排量 汽車 在日本盛行,反而在國內行不通的原因!

以上便是我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百公里僅3個油,尺寸小空間大,實用的K-Car為啥國內不受歡迎?實際上就是因為K-CAR在國內的「天敵」太多,根本不可能成為主銷車型。

如果去過日本,會發現大街小巷最多的車型就是K-CAR,這種車體積小,因為座椅的布局靈活性高,內部空間卻很大,排量0.6升,百公里僅僅約3升油。

K-CAR有什麼特別之處?

K-CAR和國內的微型麵包車還是有很多不同點的,不能簡單說,麵包車就是K-CAR。

1、K-CAR對於尺寸、排量都有著嚴格的要求

K-CAR長寬高分別不超過3400mm、1480mm、2000mm,都為四座,四個座椅均可靈活放倒,它的載重量不能超過350千克,排量不能超過0.66升。尺寸小,空間卻不小,就拿本田N-BOX SLASH來說,得益於出色的空間優化,這台車的車廂內部長度和高度甚至比本田鋒范還大。

2、K-CAR的技術先進

相比國內的微型車,至今還在用著上個世紀的發動機技術,日本的K-CAR技術可以說是十分先進,各大車企基本都會把自己最先進的技術用在K-CAR上,像缸內直噴、渦輪增壓、混合動力、動能回收等等。

3、K-CAR配置較高

K-CAR雖然看著像廉價車,但是配置一點都不低,一般都配備有ESP、6安全氣囊、自動空調、自動剎車、座椅加熱等等,和國內的緊湊級車沒有什麼區別,但是相應的,K-CAR的價格也不低,相比國內麵包車兩三萬塊錢的售價,日本的K-CAR的售價基本都在10萬元以上。

K-CAR為什麼在日本這么受歡迎?

K-CAR就是一種高度特化的車型,它是為日本民眾量身定做的一種車型,非常適合城市代步,可以說完美符合了日本人的用車需求:

1、日本街道狹窄,人口密度大,小尺寸的K-CAR在市區穿行,無論是掉頭還是停車都非常方便。

2、日本國土面積相對較小,而且高速限速100,對於動力強的車型相對來說需求沒有那麼高。因為日本軌道交通發達,長途旅行一般會選擇新干線,而K-CAR只需要負責城市代步就可以了。

3、K-CAR享受政府的優惠政策,在日本買K-CAR不需要車位證明,保險、年檢、各項稅費等都比普通 汽車 要便宜很多。

K-CAR為什麼在中國沒有流行開來?

中國很多城市的街道也很狹窄,實際上國內也曾引進過K-CAR,鈴木的北斗星就是從日本引進到國內的K-CAR,但是最終還是停產了,那麼K-CAR為什麼在中國沒有流行開來呢?

1、中國幅員遼闊,經常有跑長途的需求,小城市很多人收入有限,一個家庭只能買得起一輛車,而大城市通過限號,很多家庭只能買一輛車,所以這輛車必須兼顧更多的用車需求,功能性更強的SUV車型自然會成為首選,其次就是轎車,而K-CAR明顯不適合作為家庭唯一用車。

2、國人買車更看重面子,尺寸小、品牌弱,看起來沒有什麼面子的K-CAR,自然很難獲得國人的青睞。

3、除了國情的原因以外,K-CAR在中國也有很多天敵。往下有老年代步車、電動三輪車,由於法規政策不健全,這些車都能夠城市代步,價格都比KCAR更便宜。往上有空間升級,價格更便宜的麵包車,像五菱宏光、五菱之光等等,K-CAR的生存空間太小。

因此,實用性很強的K-CAR最終還是沒有在國內發揚光大,不過,隨著新能源 汽車 的興起,很多電動 汽車 也是按照K-CAR的思路設計研發的。K-Car的動力和安全性能其實完全能滿足城市代步需求,未來像歐拉這樣的電動代步小車,也許會成為「中國的K-CAR」

別說0.6L排量的發動機,就算1.0L的,現在都沒有幾個 汽車 廠家有興趣開發,也就吉利在1.0L三缸機上不遺餘力宣傳其參數多強悍、多牛逼格拉斯,搭載整車號稱動力「小鋼炮」,其餘發動機廠家至少1.2L排量起步。

吉利1.0T三缸發動機

國人用車文化,開著搭載這種發動機的K-car沒面子、不受待見。

沒市場、沒錢賺、廠家是絕對不會開發燒錢開發的,資本市場是敏銳的!

但是新能源電動化的今天,Mini EV在我國可能會快速推廣,已經出現了苗頭。

K-car在日本:

2020年上半年,疫情如此嚴重,但K-car總銷量62萬輛(燃油車),成績斐然。排名第一的本田N-box 超10萬輛,每個月近1.5萬台,足見日本人對Kcar的喜愛。

MINI EV在中國

在電動車瘋狂補貼,電池技術非常不成熟的時期,曾經的Mini EV銷量非常瘋狂,畸形發展,以知豆為代表。然而國家嚴查補貼,加之技術不成熟,很快產業消失。

隨著 動力電池技術發展和成本大大降低 ,五菱宏光MINI EV成「國民神車K-car」,不到3萬的價格,上市20天訂單破5萬, 9月、10月銷量連續超過2萬台,碾壓第二特斯拉Model 3,雖沒有可比性,但也是消費者對K-car的一種態度!

估計此車將會持續火爆、領創中國進入電動K-car時代!

國人好面子,MINI EV出現,是理性消費,還是曇花一現?

對了,您剛說的0.6L的發動機呢,可能要去博物館了。

我在日本工作了六年多的時間,確實如題主所說的這樣。在日本0.6排量的 汽車 保有量是非常高的,這類 汽車 還有一個專門的名稱k-car。


日本雖然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但是日本的豪車所佔的比例比中國要低得多,日本的絕大多數人都是使用小排量車,即便是大部分有錢人也基本是購買雷克薩斯或者是皇冠,計程車基本上都是以皇冠為主。

而歐美車在日本手段的比例非常小,BBA更少,據說在日本開賓士寶馬的大部分都是黑 社會 或者是暴發戶。而絕大多數的普通家庭都是小排量車。

而國內雖然目前大眾的消費能力還不如日本高,但是小排量車的銷售卻受阻,基本上買車的人都會購買排量1.5以上的車,其實這種種差異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日本由於國土狹小,城市人口密度高,土地比較金貴。所以,處處充滿著小的概念,不僅是 汽車 小,而且房子面積也小,大家有很多人都到日本去 旅遊 過,住的酒店房間面積大都是非常小的,有的床與牆的距離人走過去都比較困難。

日本的公園也相對較小,曾經在地圖上看到有一個公園,可找過去以後卻發現還不如國內一個農村的院落大。而且由於土地比較寶貴,所以日本的停車場車位面積也都比較袖珍。

日本的道路也都非常狹窄,城市即便是首都東京,大多數的道路都是兩車道或者是單車道的單行道,大的車在裡面行動比較困難。不僅如此,日本的餐具都比中國的要小。

第二就是日本是一個缺少資源的國家,幾乎所有的燃油都需要進口,所以日本從國家層面就鼓勵國民購買小排量車,在稅費等方面的政策也是向小排量車傾斜,日本每年的 汽車 稅都是按照排量遞增的。

第三點,日本在購房、購車方面更加註重的是實用性,並沒有像國內因為找對象結婚等因素的購買行為。所以大部分人的決策要素就只是滿足自己的實際需要,而大部分日本人都是沿用了購買微型車的習慣,所以這也就成了這樣一種風景。

而相較於日本,國內則完全不同,我們大中國以大而著稱,我們的建築講究的是恢弘,我們的廣場都是以面積宏大而使人震撼,我們的馬路都是以寬廣而著稱,很多縣城裡的馬路幹道都達到了雙向八車道甚至十車道。

汽車 當然也不例外,大家都追求的是以購買豪車為榮。盡管在改革開放之初像奧拓、鈴木這樣的小排量車曾經風行一時,那時候很多人有車就已經是非常風光的事情,但這種行為並不代表國人的內心追求,而是迫於當時經濟環境的被迫選擇。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越來越富裕,所以大家在買房買車等方面都逐漸的回歸了自己傳統習慣,房子都要買大的,車也要買大的,起碼買個1.5以上的,買個1.0以下的就是逆潮流的操作。

雖然我們國家和日本一樣也是從各方面鼓勵大家節約能源,購買小排量的車,但是這些因素相比於國人的傳統習慣都不是事,其實很多的購車行為承載著更多的因素,更多的考慮的是面子,因為很多的小夥子找女朋友的條件之一就是有房有車,房子和車子的檔次也就成了衡量一個小夥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其他的因素都是次要的,所以大家都會想盡一切辦法盡量的買更高檔更大的車。所以早期的一些微型車企業要麼轉向大排量車,要麼退出市場,像日本的鈴木已經退出了中國市場。

當然,任何情況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就目前來說,在國內微型車又迎來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近些年有很多的退休人員都希望有一台,體積小,耗能低的小車用於代步、購物、接大孫子,所以這些年老年代步車能夠大行其道。

但是現在隨著國家對於低速的老年代步車的規范和取締,這一塊的市場需求,正好是小排量微型 汽車 和純電動汽微型 汽車 的市場機遇。所以現在價格在兩萬多到六七萬的小型電動 汽車 新車不斷出現,近幾年將會有一個好的發展機遇。


0.6L排量的車子叫Kcar、這種車僅僅在日本流行,或者說並不能算流行、更多是一種在條件不多時的選擇罷了,沒錯這所謂的Kcar完全是在政策促進下的車型,並不是說消費者多喜歡它,只是政策對Kcar提供的幫助足夠大,所以Kcar自然就在日本形成規模,而咱們以及歐美沒有對Kcar車型的政策扶持,這Kcar車型在別的區域自然就沒有太理想的銷量!

對於 汽車 市場而言,除了會受到消費者的認可程度影響外,政策傾斜對市場的影響同樣是不可忽視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最近幾年一直在普及 新能源 汽車 ,因為燃油車再消費者認知里已經形成很深的印象,所以推動新能源是存在困難的,這時就需要政策上給予一定程度的支持,比如消費者買新能源車有 高額補助、保險便宜、無購置稅、新能源車牌 等等,在政策的促進下、新能源車子的銷量大幅度上升,這與Kcar的流行有相似之處!

很多朋友都認為日本最流行的是Kcar?實際上日本家用車最流行的是各種品牌的MPv、這才是最主流的日本家用車,而Kcar只是在一輛保姆車滿足不了日常所需時、提供補充作用,所以日本大部分家庭用車結構都是以MPv為主而以Kcar為輔( 雙車結構 );當然在政策上對這類Kcar是比較支持的,比如Kcar 價格很低、保險收費很低、檢車費用低 、最主要的是購買這Kcar 不用提供車位證明 !要知道在日本購車雖然便宜、但其它車型是需要有車位證明的,但這Kcar不需要,所以很多家庭的第二輛車、都選擇了Kcar,如上圖一戶建只有一個車位、第二輛車只能買不需要車位的Kcar了(當然也有大的一戶建,擁有2、3個車位,但這樣的太少見了)。

Kcar很難適合其它地區

日本家用車比較常見的是豐田noah、這屬於小一號的埃爾法,其次就是豐田埃爾法、以及本田奧德賽,這三款都屬於MPv;Kcar比較流行的是本田的N_Box;日本的車子比較便宜,比如埃爾法門檻價格為380萬日元、摺合咱們25萬左右;而noah價格更便宜、所以這類Mpv車型在日本是絕對的主流;埃爾法與咱們著的售價相差很多,但Rav4這類Suv的價格與咱們這的差異反而不大,所以自然就以MPV車型為主要家庭用車了,這與咱們這其實有相似點、比如咱們的很多家庭也開始選擇了MPV如五菱的產品!

所以說MPV車型在全球范圍內逐漸普及,無論是咱們的 汽車 市場、還是歐美 汽車 市場,MPV車型都似乎形成了共識;至於Kcar、不僅僅是在咱們這不流行,在歐美等發達地區同樣是不流行,歐洲流行旅行版轎車、北美流行大型皮卡、而咱們則是體現在SUV車型上,可以說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流行趨勢,並不是在日本暢銷就能證明Kcar有多好、只能證明這類車型適合那裡的環境,但有沒有考慮過Kcar適合我們么?要知道在咱們這、大部分家庭都僅僅有一輛車。。。

也就是說小兩口、雙方父母、孩子需要共同使用一輛車,6、7個人用一輛Kcar多難受?日本家庭是以MPv為主、Kcar為輔助,歐美平均每個家庭2、3車,所以都對單一車輛空間要求不大,再小的車子、前排空間都不差,後排只要不坐人、那麼車大車小無所謂,但後排如果需要乘坐呢?那麼後排空間的大小就重要了,誰不想舒舒服服坐著呢、這沒有錯,所以在咱們這小車一時半會流行不起來,不過等未來咱們 汽車 進一步普及、家家兩三輛車時,自然就不流行大車了,因為後排座椅使用率下降、軸距長短意義就不大了!

日本確實是超小排量車型生長最旺盛的地區。

K-car(輕自動車)作為日本 汽車 文化的標致之一,它有著排量小、底盤低、很能裝的特點。嚴格定義上,K-car的排量不超過0.66L。然而就是這種超小排量車型,常年可以在日本 汽車 銷量榜前十中佔到一半以上。

2018年年度日本本土銷量冠軍就是本田N-Box。N-BOX作為一款K-car,僅僅比飛度短了10mm,達到2520mm,要知道飛度車長接近4米,足足比N-BOX長了600mm。

那為什麼K-car在日本暢銷,在國內卻不行呢?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1. 生活環境使然

K-car動力雖然不夠好,但在城市內夠用。日本國土面積小,這種小方盒子車更適合在城市內穿梭。加上K-car號稱空間魔術師,大家也不用擔心車子不能裝(上面聊到的本田N-Box就是典型)。除此外,日本鐵路系統發達,到周邊城市依靠鐵路反而更加方便。

相比之下,國內城市道路雖然也日漸擁擠,但國土面積很大、城市發展快(道路質量較差)、經常有需要長途駕駛的情況(如新城市居民返鄉等),等等原因,使得這種小排量的車型優勢發揮不出來。

除此外,雖然國內高速只要求車型最高車速超過70km/h即可放行,但K-car通常最高車速不會超過100km/h,所以跑起高速來會很難受,這種只能限制在城市內使用的車型,會讓不少人望而卻步。

2. 政府是否支持

日本政府為了推進K-car的發展,頒布的很多優惠政策以及限製法規。比如買正常尺寸的車輛,必須有相應的停車位證明。雖然不管是自家建造的車位,還是租用的車位都行,但要求租用的車位離家不能超過兩公里,否則車子無法上牌。但購買K-car不會受此限制。

3. 買車用車文化

國內對大尺寸、大空間的需求極為旺盛,像SUV能夠在世界范圍內火起來,國內沒少提供支援。

五菱宏光作為國民神車,它的出現就很符合國人的胃口。皮實耐操、能跑高速也能走非鋪裝路面,能拉人也能拉貨,油耗也在接受范圍內。可以說這類車型進一步擠壓了K-car在國內的生存空間。

總之,我們不要神化了K-car的作用。K-car的盛行其實也是日本經濟大環境滑坡的一個典型佐證,在經濟好的時候誰不想買大車呢。國內之所以超小排量車型不流行,原因很復雜,能看到這和本土文化有關、和政府支持有關、和五菱宏光等車型的出現也有關。

因為日本都是小車身重量輕,小排量高動力低油耗。中國人喜歡大車身重量就重了,小排量拉不動了。

中國很快就要學日本了。平時出行省油省錢,小排量車夠用了。

將來大排量車,茅台酒,必走下滑之勢。

㈤ 為何不進口日本的微型汽車

日本的微型 汽車 又稱K-car,它屬於日本特殊的國情產物。

對於一款銷量較普通乘用車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小車,它的興起要追溯到戰後的日本。那時候日本出了一條規定:買車必須提供私家車位證明(不管租的還是買的),才能上牌,對於彈丸之地的日本國土,這個規定跟國內限牌政策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但後來政府覺得這項規定不僅不利於 汽車 市場的興興向榮和 汽車 工業的蓬勃發展,於是腦洞大開的追加了:凡購買排量0.36升以下、長寬高不超過3000x1300x2000mm的乘用車,無需提供車位證明,正是這個政策的引導下,確立了K-car輕自動車的市場地位。

經歷了幾十年裡大大小小的7次修改,最終於將K-car的長寬高放寬至3400x1480x2000mm,排量也提至660cc,最大馬力不超過64ps。凡是不超過這個硬性規定的車輛,都可以納為輕自動車行列,固享受國家補貼、上牌優惠、保險和稅費優惠以及無車位證明購車等多項優惠政策,於是輕自動車領域不僅有常用的家用車,還有商用性質的小型貨車、SUV以及極具玩樂性質的小跑車等。

除了國家政策扶持外,實用性也是K-car得以熱賣的關鍵。為了在有限的尺寸下提高空間利用率,幾乎每一輛K-car都擁有近乎一致的方正外形,雖然從空力學角度和重心來說存在不利因素,但它的研發重心只要滿足日常使用便利,足以應對狹小的道路和限速100的高速行駛環境即可,況且64ps的馬力上限也不是給你拼極速用的。

雖然K-car尺寸小、排量小、馬力小,但在空間表現與飛度等車相比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油耗表現可是要優勝許多。為了將成員空間最大化,發動機艙的體積被一度縮減,車頭部分的緩沖區不大,但通過受力區的合理分布和超高剛性鋼材的應用,在碰撞安全保障方面早已跟普通乘用車無異,獲得JNACP五星評定的車型也不在少數。除此之外,豐富的舒適配置和主動安全配置也並沒有因為它嬌小的身形而缺席,什麼主動剎車、自適應巡航等應有盡有。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綜合素質那麼高的K-car並沒有因為小一圈的尺寸而在售價上讓步。銷量最好的本田N-BOX的起售價可是要138.5萬日元,豐田PIXIS MEGA也要135萬起,要知道尺寸更高動力更好的飛度起售價才142.8萬日元。別說以進口方式引進,你確定中國消費者能接受摺合人民幣8萬多起(沒算關稅)的K-car們嗎?國內也不是沒有過K-car車型,至於市場表現,看看浪迪和北斗星就知道了。(botzi)

日本的K-Car在本地是相當受歡迎的,是專門屬於日本的一種 汽車 分類,是日本運輸省訂下的一種 汽車 規格,稱其為輕自動車。日本政府專門對K-car車身尺寸與發動機排量有著嚴格的標准,長3400mm以下、寬1480mm以下、高2000mm以下,排氣量在660cc以下(也就是0.66L以下)且最大功率不超過47千瓦,符合以上規定的車型被稱為輕自動車(K-car)。

K-car車型在日本也享受著許多優惠政策,這也是其能夠如此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比如日本私家車須交車輛買價的5%購置稅,而K-car只需3%,除此之外自動車重量稅、自動車稅都相比普通轎車要低很多,最重要的是日本的購車這需要證明有停車位才可以上牌照,但在日本許多地區K-car車型是無需提供停車證明的!

不過,在日本如此受追捧的K-Car在國內卻很少,在國人喜歡SUV,追求更大的空間,所以K-Car不怎麼受待見。

其實我國早就有了K-car了,先前所說的江南TT(鈴木奧拓)就是最近進入中國的K-car之一,在當年剛剛引進的時候,繼承K-car價格低廉的優點,降低購車門檻,受到一時的追捧。但是在空間以及動力方面實在差強人意,畢竟我國不同於日本的三口之家,我們出行拖家帶口基本會是5人或者以上,這時K-car小巧的優點對於我們來說就是缺點了,而且小排量發動機在這般負擔下,動力實在是羸弱不堪,所以奧拓就悄悄地增大排量。

國家不敢進口,如果進口,根本沒有柳州五菱,長安,松花江,昌河等這些微型車企業,無論日本哪個公司的車,正常駕駛正常保養,壽命都會在十多年以上,或者五十萬公里不用怎麼維修。而且油耗極低。

中國人喜歡大車的消費心理,跟美國比較像。在美國 汽車 銷量排行榜前十中,清一色中級以上車型,根本看不到小車的影子。別說前十,一直排到前五十,有沒有小車的席位也很難說。小車在美國市場上,完全是弱勢群體。歐洲跟美國就有很大的不同,在歐洲銷量前十的車型中,一多半是福特嘉年華,標致207這類小車。曰本的車更小,比小車再小一號的微車能占曰本 汽車 銷量的半壁江山。在曰本,差不多每兩戶人家就有一輛小型車。

未來中國是年輕人的世界,我們希望通過瑪馳來培育他們對品牌的忠誠度,在他們換車時,可能會選擇奇駿,天籟等。任勇的這蕃話代表了合資廠商引進小車的一個重要戰略考慮。年輕人的經濟實力可能不足於買大些的車,但當他們消費小車時,對某品牌的質量會有一個認識,有眼光的廠商會不失時機地從年輕人抓起,培養回頭客。

這也就是合資廠商為什麼會拿來小車,而在市場表現欠佳的情況下,對精品小車還是不拋棄不放棄。不做小車,會放棄年輕人的市場,不做精品,有損品牌形象。

此其一。合資廠商盯著小車不放,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戰略目標,因為將來的中國市場,必將是小車的天下。

汽車 廠商在小型車上賺錢是最辛苦的,賣十輛小車賺的錢未必有賣一輛大車賺的錢多。很多合資廠商手握市場上呼風喚雨的中高級車型,這種車賺起票子來如拾草芥,但他們還是不忘把小車帶到中國來。帶到中國來的合資小車往往時運不濟,銷量上半死不活地硬扛,能不能賺到錢很難說,但並不妨礙廠商前仆後繼地引進小車。

東風曰產的瑪馳來得特別不是時侯,因為兩款在世界上都比較牛的曰系小車,本田飛度和豐田雅力士,在中國混得都比較慘,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日本微型 汽車 是否具備「平行進口」的價值-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不同區域總有不同的 汽車 文化,代表車型也有很大的差異;最具日本特色的車型是微型 汽車 ,英文叫做Microcar,而在日本稱之為kcar。基於閩粵瓊三地 汽車 用戶對於日系 汽車 有特殊的 情感 ,原因主要是 汽車 工業發展初期受到港台 汽車 文化的影響,所以對於該車系的車輛總是很盲目,不論品質如何都是要給予高度評價的。

然而日系 汽車 主流品牌在 汽車 工業發展比較早的歐洲和北美,定位是極其低的;kcar更是幾乎不見身影,現階段能接受這種車型的,除了日本本土市場以外似乎只有印度了。這是為什麼呢?

什麼是kcar
K·microcar微型 汽車 的定義存在很大差異,大部分區域認定排量「 1.0L」, 汽車 長度不足四米的 汽車 屬於微型 汽車 ;知名品牌包括奇瑞QQ、長安奔奔、五菱之光、長安之星、東風小康等等,微型麵包車也屬於微車。

然而日本的k級微型 汽車 對尺寸的要求更加嚴苛,車身尺寸必須在3400*1480*2000mm以內,軸距自然也會很短;而發動機的排量必須在0.66L以內。用通俗一些的文字來描述這種車型,那就是動力沒個屁勁大,駕乘感受也是可想而知的,不過這種車型存在的問題沒有那麼簡單。

車輛安全性漏洞三點:

1:k級微型 汽車 的尺寸非常小,但為了空間最大化又放寬了對車身高度的要求。要知道中大型SUV或越野車的車身長度會達到五米左右,寬度會在1.9-2.1米之間,然而就是這種寬度所匹配的車身高度平均也不過1850mm左右。

寬高比達到了 105的高標准,這樣才能讓車輛有穩定的行駛姿態;因為車輛在轉彎時產生側向作用力,車輛重心到底盤的垂直高度等於杠桿原理中的力臂,底盤到車輪是阻力臂的概念。而橫向寬度可以理解為側向力的阻力,車身越高重心越高則力臂越長,所以這種寬度可以達到2米左右的中大型車仍舊有明顯的側傾感。

日系微型 汽車 的車身高度允許達到兩米,可是車身寬度必須低於1.48米;按照最高標准計算得出的寬高比為 74,目前的規定是寬高比低於90的 汽車 屬於麵包車,車輛是不屬於六年內免檢兩次,6/8/10年各檢測一次的車型。

原因在於此類車輛的車況普遍不會理想,而且安全系數確實過於低了;稍微高一點的車速轉彎,車輛側翻的概率就會很高了。如果讓這種寬高比過低的k級車去做麋鹿測試的話,大部分車輛會在35-50km/h之間失控,而正常的代步型轎車和SUV可以達到70km/h左右,所以這種側翻概率非常高的車型必須嚴格的檢查車況。

2:k級車的車身長度非常小,為了適當提高車輛的行駛穩定性,車輛的軸距就必須足夠大;於是這種微型 汽車 的前後懸都會非常短,說白了就是前輪幾乎伸出車頭、後輪也不例外。

這種設計的特點會大幅提高車輛的碰撞維修成本,因為塑料材質的保險杠只是起到裝飾作用,而車輪則成為了偏置碰撞的緩沖結構;稍微碰撞就有可能撞斷前後橋的半軸和懸架,這就是很不合理的設計了。因為此類車型的定位是價格低廉(最低等級)的 汽車 ,面向的是購車預算相對比較有限用戶,用車過程中的潛在風險成本開支過高當然不合理。

同時k級車的車頭非常短小,碰撞潰縮區的標准不夠理想;A柱的傾角過大,角度會相當程度的決定A柱與車身結合後的整體強度,碰撞中鋼材折斷的概率會非常高。更重要的是此類車輛基本沒有側面碰撞的保護能力,因為B柱的垂直高度過於高了(2米標准);假設B柱是截甘蔗,短一些的甘蔗從中間加力是不是很難折斷,長一些反而很容易折斷?

所以不論是K級微型車還是MPV或輕客,此類車型的側面防撞能力都很差;而k級車的問題不僅是脆弱的B柱,碰撞中的強大側向沖擊力很容易造成車輛側翻,這種車型不適合作為代步 汽車 使用。

3:之所以說k級車不適合進口,原因除上述兩點結構缺點以外,主要是日系 汽車 存在的問題太多;主流品牌諸如豐田、本田、三菱、鈴木、斯巴魯、日產等等,這些車企被接連起底過的問題設計鋼材鋁材造假,品控質檢使用無專業資質公認,東麗輪胎補強劑造假,涉及普利司通的輪胎簾布造假,尾氣與油耗數據篡改等等問題。

雖然這些問題是以合資方式生產的日系 汽車 緘口不提的,但是在其本土市場已經被陸續的起底了;其中涉及材料與尾氣油耗造假的時間已經有半個世紀,這就帶來了兩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首先是k級微型車的結構強度本就存在極大的缺陷,那麼在加上低品質的鋼材的話,這種車和IIHS對某些韓系 汽車 「玻璃車」相比都要更差,真的就像是一些戲言的所謂的「紙糊·車」。日本人原因開這種車玩命那是他們的問題,印度人願意接受是因其種姓制度本就沒有拿賤民當人,這些特殊的現象不具備參考價值。

其次歐美與中國 汽車 市場對於車輛尾氣的控制非常嚴格,很有可能還存在油耗和尾氣數據篡改的日系k級微型車如果進口銷售,結果可能是連登記注冊都不可能。那麼日本本土的kcar為什麼還能有些不錯的銷量呢?原因也有三點。

客觀因素
原因1:k級車在日本的銷量之所以不錯,核心因素首先是區別購車的標准。比如在日本的某些大城市購買 汽車 需要提供車位證明,沒有車位就不能買車;然而車位的成本投入遠超 汽車 ,所以大部分日本人無法考慮用 汽車 代步。

但是購買這種微型 汽車 就不用有車位了,雖然微車停車也要佔用個車位;所以很顯然這是刺激微車消費方式,不過同時還會提供一定額度的補貼,這樣就會顯得不那麼生硬,於是就有了銷量還不錯的結果。

原因2:日本的 汽車 年檢嚴苛指程度不亞於德法等國家,國內的 汽車 年檢與其相比可以說是太輕鬆了;因其車輛檢測項目超過100項,哪一項存在問題都要進行維修後再檢測。結果則是車輛的檢測成本很高,而技術的落後又決定了車輛很容易不過檢,報廢的周期就會很短。

日本 汽車 8年的殘值率普遍接近「零」,原因正是這個因素了;那麼面對很短就要報廢的 汽車 ,在購車時的投入也是越低越好,所以K級車更顯得有些性價比,說白了就是扔了也不心疼而已。

原因3:日本之所以要通過各種手段推廣k級車,原因是其資源匱乏的程度非常大;石油、鋼材等重工業基礎都要依賴進口,那麼降低消耗就顯得很重要了。這也是日本總有侵略別國野心的原因,目的正是掠奪資源,要知道當然日本敗退徹底台灣的時候,甚至連大一些的樹木都會砍伐殆盡。

所以所有蛇種豺性的日本車企只能通過這種方式減少資源的消耗,打造的微型 汽車 也可以說是全球獨一份,品質別說不值得進口,合資生產都會被淘汰。參考鈴木 汽車 吧,該車企主打微型 汽車 ——先從北美市場敗退,後從中國 汽車 市場敗退,最終只能到淪落到印度市場了。

天和MCN授權發布

首先說一下為什麼微型車在日本能夠大行其道,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國家生產發展從實際出發,微型車排量低(0.66的排量)節能環保,受政府打擊扶持的。在稅費,停車費用等方面有很大的優惠。並且日本地鐵覆蓋率是中國的5倍,公共交通便利,出行方便。因此小型車在日本隨處看見,占日本 汽車 市場的百分之30左右。

說一些在什麼不進口這種微型車,這種微型車進口價格會比飛度還要貴,並沒有價格上的優勢。我們中國家庭的人口數量比日本大,車內空間表現不夠好。事實上這種微型車作為市裡代步非常合適,但是長途行駛並不適合。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人覺得這車子又小又LOW,不符合國人「大為美」的審美觀點。

簡而言之一句話,日本K-Car(軽自動車)不適合中國國情,中國 汽車 消費者的選擇才是目前最好的選擇。(全文1300字)

類似的問答或新聞數不勝數,總有人不負責任的擅自評論中國人「好面子」,「喜歡大」等買車特點,這一說法根本就是錯誤的,中國2017年乘用車銷量超過2000萬輛,單一車型銷售數量達成30萬輛的超過10款,在龐大的銷量和數據面前,根本不存在消費者的盲從和不理性,中國人買東西比世界上任何其它地方的人都更為理性。

本文提綱:

1、日本2017年K-Car銷量情況

2、K-Car真的便宜嗎

3、日本消費者為什麼鍾情K-Car

4、中國不適合K-Car

1、日本2017年K-Car銷量184萬輛,占總銷量的比重55%左右。這個數字對比國內,大概與2017轎車銷量的前五名之和接近(朗逸+英朗+軒逸+卡羅拉+速騰)。單一車型銷量排行中K-Car差不多一半多一點,但其它基本也都是小型車,以下是詳細數據。

2、日本K-Car的價格並不便宜,下面就是2017年銷量排行前兩位的價格,本田N-Box最便宜的車型大約人民幣7.7萬(裸車,圖片中大字是含稅價),大發MOVE最便宜車型大約人民幣6.5萬同樣裸車價格。這個價格在國內生產也沒有太大優勢,更何況進口。國內品牌的緊湊級轎車或小型SUV完全可以覆蓋這個價格,而且是1.5 1.6L的排量,乘坐空間和儲物空間更大。

3、日本消費者鍾情於K-Car,從 歷史 上說和歐洲的甲殼蟲和mini類似,同樣是戰後經濟發展的一個歷程,只不過歐洲後來進步到了小型車,但日本傳承了下來。在早期因為國民收入較低,日本消費者更鍾情於摩托車,所以最早的K-Car只有0.36升,跟摩托車也差不多,隨後才逐漸進化到了0.55升和0.66升。個人認為目前K-Car在日本依然流行的兩個重要原因,一就是政策的巨大優勢,包括登記稅低(不是8%的消費稅),無需車位證明(大城市有例外),同等條件保險便宜,高速費八折等等;二就是日本住宅和道路的特點,K-Car更方便行駛和一戶建的停放。

4、返回來說一下國內的情況,個人認為中國的地理環境、道路狀況、建築特點和城市規劃等等,結合目前的經濟水平,反映到 汽車 消費上來,緊湊級車是最好的選擇,這點在銷量上反映的淋漓盡致。前幾年1.6升的購置稅優惠讓1.6升排量的 汽車 銷量佔比70%以上,到目前這個數字依然沒有太大變化。實在不明白抨擊中國 汽車 消費觀念不理性的言論有什麼理論和數據支持,追求不適合中國城市設計的K-Car難道才是理性的?我覺得在中國主流 汽車 排量和尺寸上是介於美國和日本之間的,中國消費者選擇了最佳的平衡點和最適合的 汽車 形態。

最後結語,中國因為有了自身的特點,才發展出特有的 汽車 消費表現,中國目前已經是排名第一的 汽車 產銷大國,中國的 汽車 消費完全可以自成體系,所謂「美國人難道不懂車」或者「日本人難道不懂車」的疑問應該轉換為「難道中國消費者不懂車」嗎?

面對五菱的銷量第一,面對轎車銷量前十位全部是緊湊級車的事實,面對1.6升及以下排量的 汽車 銷售佔比接近70%的數字,可以說,哪些鼓吹中國消費者不理性、追求大、好面子的老司機們,你們的觀點是完全錯誤和片面的。

日本的K-CAR之所以不引入中國,主要是因為成本定價高,在中國沒市場的原因。

日本的K-CAR
了解日本 汽車 的人,都知道日本有一種從叫做K-CAR,這種車普遍都只有660ml的排量,車身嬌小,好開好停,而且還有很多車型長得非常個性好看,讓中國人十分羨慕,但卻得不到。這是為啥呢?

主要是造車成本問題
日本鼓勵研發K-CAR的核心目的是省油,但省油的車不代表就便宜,一台3缸660ml排量的K-CAR製造成本不會比一款4缸1.2L排量的A0級車便宜。但在中國,這種小排量的車如果賣出Polo的價格來,恐怕不會有任何人去買單,畢竟買K-CAR的人還是窮人偏多,窮人還是希望自己花最少的錢,買動力和空間最大的車。

日本的K-CAR為何便宜
在日本,銷售K-CAR的 汽車 企業是會受到政府補助的,比如在企業稅、燃油稅、排放稅等方面,日本政府都會大幅度政策支撐,因此雖然車子本身製造成本並不低,但售價會低很多。而老百姓買到這款車也會減免很多購置稅,因此在日本買賣K-CAR車型,對商家和用戶來說,都有利可圖。

但在中國,不可能給日本K-CAR開政策綠燈。而中國企業如果造這種車,也只會粗製濫造降低成本,所以乾脆就別生產了。

在日本確實看到滿街的微型車小巧漂亮,好像它們是單獨的一種牌照應該在某些方面可以得到照顧吧?眾所周知日本能源匱乏的國家加之文明程度高低調不張揚所以微型車比較受歡迎,在現階段的中國這種車是沒有市場的,這個問題同時讓我想起了他們的計程車全是九十年代的老皇冠保養的非常好當我第一眼看到時確實驚到了,國內同一批的車已不見了蹤影我就在想一個問題他們的車不也是化油器的嗎?為啥那麼干凈呢?我們這里恨不得都快歐六標准了咋還那麼臟?在日本無論大車小車都非常的干凈而且看的出來他們很愛車在服務區的停車場看到一輛卡車的輪轂上沾滿了「彩鑽」非常的漂亮,在「小樽」看到一大巴司機正在擦車車側的行李倉掛滿了數十條大小不等的毛巾和十幾罐兒清潔劑我觀察了一會兒這車擦的真是講究不同的部位用不同的毛巾噴不同的清潔劑車上車下數十趟乾的是渾身是汗……想想我們真是差的太遠!

我之前用的是凱迪拉克!買這車主要是因為面子問題!想要的就是能裝B、能光宗耀祖向人暗示我很有錢比身邊那些朋友有面子!現在用車是鈴木的吉姆尼主要是考慮它的實用性和方便性!下一步想要的是鈴木的英格尼斯!省油、方便、實用!我現在的體會是、車本來就是一個消費品、一個交通工具而已!國人的心態值得擔憂!

㈥ 日本MPV為什麼不引進

日本一些MPV乃本土專屬車型不設左駕

㈦ 上海自貿區可以買日本的麵包車嗎

在上海自貿區可以買日本的麵包車的.

㈧ 日本那種家用麵包車為什麼國內不進口或者生產

工藝上的問題,還有材料的鑄造,這是技術積累的差異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9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