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948年多少人口
㈠ 二戰時日本的總人口有多少
二戰時日本總人口僅7800萬人,為何敢挑戰世界三大強國?
日本,一個地處東亞的國家,一直以來都被人看作是一個小國家。但這實際上是我們對日本形成的刻板印象,確實它在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上是比不上很多國家的。但是我們評價一個國家是強國還是弱國,是大國還是小國,所依據的標准並不是這些,而是國家的綜合實力。接下來我們從各個方面來了解一下日本的「小」和「大」。剛剛說過,從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上來說,日本是一個「小國」。它的國土面積只有37萬多平方公里,它處在中國的東南方向,是一個狹長的形狀,南北跨度僅一千九百多公里。
從地圖上來看,人們常常把它看作是一隻爬在中國這只雄雞面前的一條小蟲子。正是因為和土地面積廣闊的中國一對比,它就顯得越發的小。再看其人口數量。據統計,在二戰時期,日本人口達到了7800萬,雖然遠超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但是和當時的美國、中國比起來,還是差得很遠。二戰時期,美國人口約為1.3億,接近日本的兩倍;中國人口更是高達4億,差不多是日本的五倍多。從以上兩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出,日本這個國家在地理資源和人口上是很不佔優勢的。
那麼二戰時日本總人口僅7800萬人,為何敢挑戰中美蘇三大國?其實這個渺小的國家,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這從它的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得以窺見一斑。日本是一個島國,極為有限的資源限制著它的發展和擴大,因此它有一股不斷地向外擴張的力量,整個國家的人為了國家的發展都十分的努力。它先是佔領了朝鮮,到了1931年更是將其算盤打到了中國來,奪去了中國的東北地區,隨即國力暴漲,一舉能夠與美、蘇、英、德抗衡。而且,在他們佔領中國的東北期間,東北的GDP一直遠超他們國內的GDP。
這也就是他們為何要花如此大的代價經營偽滿洲國的原因,除此之外,日本的軍事實力更是不一般。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在亞洲地區,是第一個有著自主研發飛機能力的國家。他們發明了零式戰機,用於攻打美國,美國軍隊曾經因這種飛機而大受創傷。除了有技術,他們的生產效率也十分高。光是三菱重工一個企業就為日本造了四千六百輛坦克和一萬八千架飛機。剛剛說的還只是空軍,其實日本的海軍也十分勇猛,作戰技術一流,而且設備也特別豐富。二戰期間其戰艦有六百多艘,航母也有二十多艘,在太平洋戰爭之前根本不比美國差多少。
我們一直以來小看日本的觀點是片面的。它確實很小,但這個「小」僅僅是在國土資源和人口數量上,我們應該看到它在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方面的「大」和「強」。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於日本這個國家,我們必須摸清它的狀況,看清它尋求擴張的野心,這樣才能在它想要發動侵害之際予以有力的打擊。
㈡ 日本各時期人口
日本歷史人口最多的是多少? 是現在,現在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35億人口。
1942年到1944年的時候二戰期間日本的人口數量應該在5000萬人以上。
日本戰國時代的總人口最初超過 700萬, 戰國後期約有1200萬
豐臣秀吉時期(16世紀末)日本人口大概是1200萬-1800萬之間;18世紀初期,日本人口增長到3100萬,位列世界第三,僅..
㈢ 二戰時各國人口排名
二戰時期,印度的總人口約 3.78億,再加上英國的其他殖民地,英國總人口超過4.4億。也就是說,在二戰時期,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應該是英國。其次中國,蘇聯和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實際上只有8個,分別是中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以及德日意軸心國。而人口大國也主要在這些國家裡面。簡單分析下二戰各國人口。
德國的人口比較復雜,但由於德意志民族的單一性,一般以民族來算德國人口,1933年德國人口6603萬。奧地利被德國合並時有近700萬人口,蘇台德區有300萬人口,薩爾區75萬人口,梅梅爾區應該還有若干,波蘭200萬日耳曼人,羅馬尼亞90萬,義大利25萬,阿爾薩斯150萬。不算波蘭、羅馬利亞、義大利總人口人口一般認為是8000萬。
而日本和義大利人口分別為7200萬、4100萬。德國的標準是5個國民出一個兵,日本的標准時7個國民出一個兵,義大利動員力差,30個國民才出一個兵,最後德國動員了1700萬軍人,日本動員了900萬軍人,義大利動員了120萬軍人,合計2720萬軍人。
1939年的時候,英國人口4700萬,法國人口4100萬。蘇聯人口超1.6億,美國人口超1.3億,日本人口7800萬,南斯拉夫有1300萬,中國1937年人口超4.4億。1939年蘇聯人口為16000萬,1940年吞並了波羅的海三國後,1941年戰前蘇聯人口達到了18000萬。名副其實的世界人口大國。
美國自1790年開始,每10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1940年末13216萬,1930年末12320萬,10年只增長了不到1000萬,平均1年一百萬不到,13300萬可以認為是1941年戰前美國的人口。
同盟國5國英美蘇中法,人口合計81000萬人口,最後英國動員400萬,美國動員了1600萬,蘇聯動員了3400萬,中國動員了800萬,法國動員了估計200萬,合計6400萬軍人。
然而,如果廣義地說,這個數據實際上也不準確。因為二戰時的英國依然是日不落帝國。英國本土只發動了400萬軍隊,但英國還擁有埃及、英屬印度(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緬甸等地)、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地,印度仆從軍都有數百萬。
大英帝國崩潰,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依然是中國:
不過在二戰結束後,英國被兩次世界大戰打的已經沒有實力維護大英帝國,他的殖民帝國分崩離析。加拿大獨立、澳大利亞獨立,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區也全部獨立了出去。當今世界,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依然是中國。其次印度,而美國人口位居世界第三。然而,隨著中國生育率下降,不出十年,印度人口就將超過中國。
㈣ 日本人口是哪一年超過1億的
日本歷年人口總數
1920年 0.5596億;
1948年 0.8000億;
1967 年 突破一億;
1970 年 1.0434 億;
1980年 1.1678 億;
1985年 12.084 億;
2007 年 1.2777 億 達到峰值 ;
2008 年 1.2770 億 人口開始下降;
2010年 1.2737 億;
2015年 3月,1.2691億,在全世界排行第十。
1931年9月「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隨著侵華日軍武裝佔領中國東北,日本政府開始打著 「人口過剩」、「土地飢餓」等旗號,在日本國內大張旗鼓地推行「滿洲移民」侵略政策。日本廣田內閣於1936年推出了一個 「二十年百萬戶向中國東北移民計劃」,以此作為廣田內閣的七大國策之一。按照這個「計劃」,日本將在20年內向中國東北移民100萬戶,500萬人。實際上,日本在37至45年間,向中國東北進行五次大規模移民;至二次大戰結束,居於中國東北境內的日本僑民已達一百七十萬。
隨著軍國主義野心的急劇膨脹,特別是隨著全面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發動,戰線的拉長對兵員需求的大量增長;同時戰爭物資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從事生產,日本政府於1941年1月22日頒布了《確產人口政策綱要》,提出使日本人口數量在1960年以前增加到1億的目標。為此日本政府大肆鼓吹「早婚多育興國論」,號召青年女子「婚齡提前三年」,鼓勵一對夫婦生育五個孩子,並從貸款、就業、稅收、物資供應、補貼、精神鼓勵等方面給予支持,鼓勵早生多生。這些措施使得二戰期間日本人口增長較快,人口增長率由1941年的0.40%增加到1943年的1.40%,致使自1873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5年,日本人口由3481萬人猛增至7215萬人,翻了一番以上。
(註:這階段類似於中國1949年後的「人多好辦事」人口政策,但是日本是為了擴張,中國是防禦。)
1945年日本戰敗後,大批退役軍人、移民及其家屬陸續回國,人數達到500萬人之多。他們絕大部分為青壯年。這一時期日本社會十分混亂,人們除了營造自己的愛巢之外幾乎無所事事。於是在1947-1949年三年間,日本出現了第一次生育高峰——「嬰兒潮」,年均出生260-270萬人,TFR(婦女總生育率)亦於1947年達到三十年代以來的高峰值4.54,人口也由戰爭結束的1945年的7215萬人增長到1949年的8177萬人,年人口平均增加率達2.5%以上。並且,這一時期出生的女性在1971-1973年進入適婚年齡,形成了第二次生育高峰。
這次人口的高速增長在日本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具有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和歸國人員多等特徵。究其原因,既有國民經濟狀況改善、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健全等普遍原因,又有歷史、國家政策、婚育觀念等特殊原因。
(註:這階段類似於中國1963年「三年自然災害」後的生育高峰期。)
面對人口激增,經濟緊張的局面,194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優生保護法》,放寬對人工流產的限制,使人工流產合法化。但為了尊重生育人權,日本政府避免倡導控制人口增長的口號。1951年,日本內閣會議提出,「為了減少人工流產和保護婦女的健康,提倡推進節育措施」;1952年,厚生省發表《受胎調節普及實施要領》,正式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府在保健所設立了優生保護咨詢所,幫助推行計劃生育。1954年,「人口問題審議會」要求把節育作為家庭計劃的一部分。從50年代起,日本的人口政策取得成效,人口的自然增長率開始下降。
由於日本於戰後第四年就急急推出人口控制政策,故只有四年左右的嬰兒潮,之後出生率便急跌;其它國家的嬰兒潮延續十年以上,故日本人口老化出現最早,比歐洲平均早十年,比中國早二十五年。
到了上世紀70年代,全球驚呼人口爆炸、提出增長極限時,日本也有人提出日本適度人口應在6500-7000萬之間,此時日本人口已超過1億(1967年首度突破),舉國惶惶不安,一度計劃將人口收縮到8000萬左右。但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2.1)之後不久,日本卻於1974年4 月發布了《日本人口動向——靜止人口》的白皮書,從抑制生育過渡到把穩定人口規模作為人口發展的戰略目標,重申努力抑制出生,減少人工流產,謀求普及避孕,並把提高人口質量放到首位,提出了「少生少死良養良育」的口號。
(注1:這階段類似於中國七十年代初開始的計劃生育期,中國政府開始限制生育,而且規定愈來愈嚴,到1983年,更是由節育改成絕育,硬性只准一胎。所不同的,日本只是提倡,不像中國強制進行。並且,到了1974年,日本政府就開始了政策調整,而中國一直在總生育率(TFR)低於1.5後仍強調人口增長的形勢嚴峻。
注2:這個階段也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時間,50年代中段至70年代中段,期間GDP平均年增幅百分之九點二。)
盡管1979年日本人口已達1.16億,1989年更增至1.23億,但是在80年代一般性提倡生育的政策沒有阻止生育率持續下滑,1989年總生育率降低到1.57時,依然是舉國震驚,覺得長此以往日本將難以生存。專業機構推算未來50年日本人口會減少3000萬,老年人口將佔40%,由此引發勞動力減少、經濟衰退、乃至政府破產。此時政府、企業、媒體、社團都動員起來了,全國上下都在提高認識,討論對策。90年代以來則相繼推出一系列的催生政策。
1991年制定了《育兒休業法》,女職員可以獲得產前六周,產後八周的休假,重返工作崗位可累計工齡,丈夫也可以休產假,若職員提出休假一年養育嬰兒,僱主不得拒絕。1994年的《天使計劃》創建幼兒托育體系,計劃十年內增加50萬個托兒名額設施;1999年《新天使計劃》,鼓勵平衡工作與家庭的關系,使青年有多一些時間在家裡照顧孩子;1998年厚生省設立受鼓勵企業為員工生育子女創造條件的《家庭友善獎》。
進入本世紀,人口負增長越來越緊迫,政府的催生動作更現頻繁,2003年通過了《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次世代育成支援對策推進法》、內閣設立少子化擔當大臣(部長),負責協調與提高出生率相關的人口、勞工、教育、社會福利等工作;2004年提出《少子化社會對策大綱》,內容包括產假一年,從沒有薪水到給一半薪資;從懷孕、產前檢查、生產、托兒、養育到小孩求學,政府全面介入補助,兩歲以內的孩子每月補助5000日元;第三胎每月1萬日元補助,到12歲為止;商家提供父母購物折扣,已有一萬多商家響應。2008年8月,為減少懷胎婦女的額外負擔,日本衛生部公布一項孕婦「大優惠」計劃,決定每年撥出至少840億日元,補助懷胎婦女免費體檢,在每個新生命出生前,就一次過贈送34萬日元(約3400美元)分娩費,並大幅度增加孕婦免費體檢的次數,從原來的5次增加到14次。「讓婦女們輕松走入產房,生個健康小寶寶」是日本政府這次「生子免費計劃」的響亮口號。
然而積重難返,生育率一旦降下來,要改變趨勢再提升真是難乎其難。許多年輕夫婦對政府的獎勵措施熟視無睹,還是鐵了心的不要孩子。為此,最初的十幾年裡,日本的人口出生率一直沒有回升的跡象。在2004年人口達到最高峰1.2773億人後,2005年日本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總生育率2005年下降到歷史最低值1.26。所幸的是,2007年的總生育率提升到了1.30,2008年和2009年,在1.37的位置上持平,2010年,再度上升0.02達1.39。據分析,數據上升主要是因為30多歲要第二個孩子的人數增加。
(注1:這階段類似於中國2004年開始的對「計劃生育」或「強制一胎化」政策反思及批判的時期,此時,中國的總生育率約1.4。首先由民間發起,之後部分經濟、人口專家發表類似的言論,人大代表在「兩會」中也多次提交「調整計劃生育獨生子女政策」提案。到現在為止,「只生一個不好」已成為大多數國民的認識。然而目前中國政府官方始終沒有明確的調整言論或舉措。
注2:這個階段也是日本經濟滯漲的時間,GDP增長80年代下降至4%;90年代更是「失去的十年」,下降至1.4%;2000年到2010年基本上在負增長到2%之間徘徊;日本可能陷入第三個「失落的十年」,經濟增長可能遲緩。)
㈤ 抗日戰爭時日本有多少人口
1937年七七事變前,中國總人口沒有精確的調查,如果除去台灣的話,據估計總數約4。78-4。92億之間,取中位數約為4。85億,除去東三省和華北的部分日佔區,關內的總人口大致是4。
4-4。52億人之間,取中位數約4。46億人。日本國本土(四大島、琉球、南庫頁島)大約是5750-5950萬。 (不含日本僑民)朝鮮、台灣和南太平洋的日本殖民地大約3700-4000萬之間,取中位數3850萬。
偽滿洲國3800-4100萬。取中位數3950萬。以上日本殖民地共計有人口7800-8000萬。其中日僑估計約350萬。戰前日本籍人口大約6300萬。加上殖民地的7900萬
㈥ 中日戰爭的時候,中國多少人口日本多少人口
1940年日本人口為七千一百九十三萬三千人。1945年日本人口為七千一百九十九萬八千人。
二戰中國軍民傷亡數據歷史上,中國的抗日戰爭被稱為民族解放戰爭,它開始於1937年的「七.七事變」;在今天,這一階段的時間劃分,也可以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算起。一場歷時14年之久的戰爭,給神州大地留下了滿目創痍,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延緩達半個世紀之久。一場針對中華民族的、亘古未有的、殘殺手段達250種之多的大殺戮,在北起黑龍江,南至海南島,東起海岸,西到重慶的廣大地域,幾乎14年不曾間斷。日寇鐵蹄所至,姦淫擄掠,生靈塗炭;強盜屠刀所向,血流成河,屍骨如山。除西藏、新疆之外,全國其他省份大多橫遭戰禍,無一不受殃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遭受損失最慘重的國家,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為了這場戰爭,付出過像中國這樣慘重的犧牲與代價。然而,14年抗戰中中國損失多大?中國人民傷亡幾何?卻始終是個難以破解之迷。戰爭已於61年前結束,然而,我們至今卻仍未得出一個全面的、准確的、權威的、令人信服的傷亡數據,實在是難以交代。自1995年以來最權威的數字表明,直接財產損失為1000億美元,間接損失5000億美元,軍民傷亡3500萬人以上。中國歷年來公布的幾個數字:1946年底,國民政府提出,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共計1173萬人;1947年5月20日,國民政府對1946的抗戰傷亡人員總數進行了修訂,增加為1278.4974萬人;新中國成立後,就1937年至1945年日本侵華給中國造成的損失作了初步估計——1000萬人犧牲和500億美元以上的財產損失;1985年,公布戰爭中的傷亡人數為2100萬以上;1995年,公布戰爭中我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由於人們對傷亡3500萬的來歷不甚了了,加之數字確乎龐大,十年來質疑之聲從未停止。概括起來,與此相關而又各不相同的官方機構的統計數字有:中國軍民犧牲與死難500萬、600—700萬、2000萬、2062.1萬、2200萬;中國軍民傷亡1173萬、1278.4974萬、2000萬、2100萬、2168.5萬、2180萬、2500萬、2800萬、3000萬、3480.5896萬、3800萬、4100萬,及人口損失5000萬以上。其中中國軍隊傷亡380萬、1140萬。以上1140萬是指——中國軍隊犧牲207.8萬,兵役壯丁犧牲355.5萬,共計563.3萬;中國軍隊負傷227.8萬,兵役壯丁負傷347.7萬,共計575.5萬。中國戰場擊斃日軍20萬、40萬、43.56萬、45萬;中國戰場斃傷日軍133萬、138萬、155.9萬、250萬(包括俘)。另外,中國戰場接受投降日軍有105萬和128.3萬。由此可見,最小數字與3500萬的數字差額甚大,除統計的地域、時段有別,對原始資料的取捨不同外,採用的方法不盡科學合理也是重要原因。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2600454_1.html/ ]
人們對3500萬傷亡的質疑,主要基於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統計時段含混不清,是自「七.七事變」起,還是「九.一八事變」始,有欠明晰;二是較之1947年國民政府公布的數字增加了近兩倍;三是比人民政府於1985年公布的、得到國際史學界認可的數字增加了1400萬,幅度相當可觀;四是沒有採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死亡人數統計法」,而是使用「傷亡人數統計法」。就採用何種方法更為准確可靠的問題,有專家以當年的一支國民黨部隊為例,用兩種統計方法進行了計算與比較,得出的結果是令人吃驚的。由於人的死亡只能是一次,而負傷則不然,採用「傷亡人數統計法」得出的數字,竟比採用「死亡人數統計法」得出的數字擴大近12倍!與日本軍國主義算賬,要算個清楚、明白賬,而不能是一本糊塗賬。「中國做為一個深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受害國家,一個堅持日本應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世界大國,自己卻對中國八年抗戰歷史的一個基本問題都沒有一個權威的准確的結論。」是的,這的確是一個須要解答或亟待解答的問題——在14年(不僅僅是8年)的抗戰中,中國死難者的人數究竟有多少?再者,為中國軍民所擊斃的日軍又究竟有多少?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判斷己方戰果與貢獻,主要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多寡為指標。在二戰結束60周年之際,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提供了一份經過數年廣泛考證、內容可謂詳實的、與1995年官方公布的數據基本吻合的統計報告。它按死亡和受傷分別予以計算,得出中國軍民傷亡3480萬人為最低限度的結果:死亡2062.1萬人,受傷1418.5萬人。其中:中國軍隊犧牲563.3萬人(包括屬於軍隊編制、具有軍人身份的兵役壯丁355.5萬人);中國軍隊負傷575.5萬人(包括兵役壯丁347.7萬人)。然而,這份報告所反映的也僅是八年抗戰時期,所以,仍不是一個全面的數字。但是,據估算,由日本侵華給中國帶來的人口總體損失,可達5000萬人以上!中國人民經歷的苦難太多太多,遭受的殺戮太慘太慘,以至於我們對這動輒上千萬,包含了祖輩、父輩甚至曾祖輩性命的數字,充滿血腥氣味的數字不堪回首。每一個傷亡的數字,無不飽含著中華民族的血和淚,無不是中國人民的頭顱和屍骨所構築!日本帝國主義於中國土地上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難書,曠世罕見,足令江河嗚咽,日月更色。
羅斯福應該最清楚,在中國土地上的被法西斯德國駐南京的外交官稱之為「野獸集團」的200多萬日本軍隊,對美洲大陸,對美國人民意味著什麼;斯大林也不會不清楚,駐扎滿州多年的85萬養精蓄銳且滅絕人性的日本關東軍,還有關內的中國派遣軍,對社會主義的蘇聯又意味著什麼;正是中國軍民以自己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長達14年之久的頑強抵抗,消滅、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使美洲大陸免於戰火;正是中國軍民以自己的血肉之軀,遲滯、拖住了日軍的主力,方使蘇聯免遭德、日法西斯軍隊自東、西方向的兩面夾擊之苦,也使蘇聯人民躲過了一場滅頂之災。就數字而言,多一分不會增加日本軍國主義之惡,少一分也更不能減其罪!中國對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不能將人員傷亡、戰爭損失作為主要評價標准。美國在二戰中的死難者不到30萬,卻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力,而猶太人為德國法西斯所屠殺達600萬人,可對戰爭的貢獻卻幾乎沒有。
中國的真正貢獻,無疑是體現在戰略總體上的抵抗價值,而非消滅日軍的量化指標。在於對超過半數的日軍——占日本的戰場總兵力——的牽制和消耗,在於東方主戰場存在的實際意義,在於中華民族對取得戰爭勝利的無可替代的作用。中國人民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任何人都無法抹殺的歷史功績;憑的是今天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憑的是持續發展、不斷增強的綜合國力,和足以制止戰爭、消滅戰爭的強大的軍事實力。抗戰中的松山戰役,國民黨軍隊曾以10萬大軍圍攻1200名日寇,給我們留下的是極為悲壯慘烈的一幕。據戰報統計,日軍僅一人突圍,而我軍卻陣亡達10000餘人!我們絕不會允許60餘年前發生的悲劇在中國重演!!!不妨記下幾個數字(社科院數字),它們不啻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八年抗戰,中國軍隊每傷亡28.5人,擊斃日軍1人;中國軍隊和人民,每付出87人傷亡的代價,擊斃日軍1人。如果按照日軍在中國戰場僅死亡20萬人計算,則中國軍民的傷亡比增加一倍。一個不曉得仇恨為何物的民族是悲哀的!一個沒有血性的民族將永遠無法避免流血的命運!!!1940年日本人口為7193萬人。1945年日本人口為7199萬人。據統計 1937-1945累計動員900萬(扣除重復動員數字),終戰時現役788萬,如不計倉促組建的關東軍為720萬,其中國內軍(含總數240萬的海軍部隊)450萬,南方軍130萬(含總數240萬的海軍部隊),支那派遣軍116萬(含總數240萬的海軍部隊),台灣軍12萬(含總數240萬的海軍部隊),北部朝鮮部隊12萬,關東軍68萬
㈦ 二戰的侵華日軍人數 日本當時國內總人數
最多的時候一百七十萬,侵華日軍是主要由關東軍和中國駐屯軍組成。
其中關東軍兵力最多時大約一百二十萬人,後來從1943年下半年起,為挽回太平洋戰場的頹勢,日本大本營開始陸續從關東軍抽調兵力和大批作戰物資增援南方島嶼,這些「精銳之師」大部分淪為對美作戰的炮灰。二戰末期,關東軍規模縮減至約七十萬人。
中國駐屯軍由三支軍隊組成:
華北方軍,部隊通稱號:甲。1938年以後,人數大約穩定在20萬人左右。為控制華北8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億左右的人口和中國軍隊(主要是八路軍)作戰。
華中方面軍,製造南京大屠殺就是華中方面軍。大約5萬人
華南方面軍,通稱號:波 。編成時期:昭和15年(1940年)2月9日, 廢止時期:昭和16年(1941年)6月28日。最終位置:廣州,共七個師團半共計25萬人。
抗戰時日本四島人口為7000萬,再加上日本在朝鮮半島,台灣,東三省的僑民,日本在抗戰時可動員參戰的人口在一億左右
(7)日本1948年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是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