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戰爭用毒劑多少次
『壹』 日本侵華戰爭在哪些戰役使用了化學武器
實在太多了 幾乎10次戰役就有7-8次使用了化學武器 這方面的資料很多都被日軍銷毀了 下面是幾個有詳細記載的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的14年裡,侵華日軍先後在我國的敦化、海拉爾、太原、宜昌、濟南、南京、漢口、廣州等處,設立製造毒氣的工廠或化學武器的裝配廠;在上海、宜昌、太原等地駐扎有從事化學戰爭的部隊。吉林省敦化是日本在中國最大的化學武器生產中心,它生產化學武器的數量超過了日本大久野島化學武器工廠;規模次之的則是內蒙古海拉爾的化學毒氣廠,20世紀90年代,海拉爾地區已發現超過一萬人以上的中國人、朝鮮人和蘇聯人等死於日軍的化學毒氣戰。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先後在我國14個省、市,77縣、區,使用化學武器1131次,中毒死亡者3100多人。據美國生化武器防衛研究主任、化學戰研究領域的國際一流專家本傑明·C·加瑞特博士的統計,他認為侵華日軍在化學武器中使用了6種毒氣:碳醯氯、氫氰化物、溴氰化物和氯乙醯苯、二苯基氰胂和二苯氯胂、三氯化胂、芥子氣和糜爛性毒氣。日本在中國的化學戰導致中國的受害傷亡人數,遠遠高於中國方面的統計,他認為日軍在中國使用化學武器達2000多次,造成10萬多名中國軍人和平民的死亡。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在中國居民區及敵後戰場和正面戰場頻繁使用化學武器,進行化學戰。據不完全統計:
1938年7月,日軍在山西夏縣一帶的村莊水井內投放毒葯,當地農民至死者2000餘人。
1939年4月,八路軍第120師等部在河北省河間縣齊會地區對「掃盪」日軍進行圍殲作戰,期間遭到日軍第27師團第3旅團發射毒氣彈攻擊,賀龍及第120師司令部20餘人中毒。
1940年5月,日軍獨立混成第10旅團迫擊炮大隊在山東泰安縣紅山戰斗中發射毒氣彈,致使我抗日官兵300餘人中毒身亡。
1940年8月,在八路軍進行的「百團大戰」中,日軍施放毒氣11次之多,致使八路軍10,000餘名官兵中毒。同月,在山東嶧縣朱溝戰斗中,日軍使用「窒息性」毒氣彈,使八路軍350餘名官兵及許多村民中毒身亡。
1941年9月,日軍第137師團第375聯隊在河北省宛平縣杜家莊施放毒氣,傷害學生和居民400多人。
1941年10月,日軍在宜昌戰役中兼用毒氣炮彈和毒劑炸彈,造成國民黨軍1,600人中毒,其中600多人死亡。
1942年,日軍為了摧毀冀中軍民創造的地道戰術,於5月28日在河北定縣坦村的地道內施放大量的窒息性毒氣,致使躲藏在地道內的800多名老幼婦孺中毒身亡。戰後,日軍第59師團第53旅團少將旅團長上坂勝供認:是他親手製造了殺害800多名和平居民的大慘案。
1943年5月,日軍第222聯隊在山西遼縣的麻田至河北涉縣的河南店約25公里的公路上,向其一帶的村莊水井、水池投放毒劑20餘箱,使八路軍120多人中毒,中毒身亡的群眾達300餘人。
1943年11月初,日軍向常德進攻時,施放毒氣80餘次,中國軍隊中毒傷亡1,000餘人。
侵華日軍在中國戰場上廣泛使用化學武器的次數及傷亡人數,到目前為止,仍然難以確定。
『貳』 什麼是化學戰
戰爭中用來毒害人、畜或毀壞植物的化學物質叫軍用毒劑。裝有毒劑的各種炮彈、炸彈、火箭彈、導彈、毒煙罐、手榴彈、地雷和布(噴)灑器等統稱為化學武器。
所謂化學戰,就是使用化學武器殺傷人和畜、毀壞作物或森林的一種作戰。它通過毒劑的各種中毒途徑及其在一定的染毒空間和毒害時間內所產生的戰斗效應,來殺傷、疲憊和遲滯對方的軍隊,以求達到預定的軍事目的。對於缺少防護裝備、防護組織不健全、措施不嚴密和訓練少、素質差的軍隊來說,化學戰的殺傷作用確實是重大的。
毒物用於戰爭,古代早有先例。在公元前5世紀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人曾燃燒硫磺產生有毒的煙,使對方人員窒息。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德軍首先在伊珀爾戰役中大量使用裝有氯氣的吹放鋼瓶。整個一戰期間,交戰國共生產毒劑約15萬噸,其中大部分用於戰場,因中毒而傷亡的總人數達100餘萬。鑒於化學戰的巨大危害作用,世界主要國家於1925年在日內瓦簽署了《禁止在戰爭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氣體和細菌作戰方法的議定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國家准備了大量毒劑,其中包括新型的神經性毒劑。由於蘇、美、英等國在化學攻擊和化學防護方面都有準備,德國未敢在歐洲戰場貿然實施化學戰。但是,侵華戰爭中的日本軍隊則在1937~1945年間多次使用毒劑。據不完全統計,從1937年7月到1942年5月,日軍共施放毒氣1000餘次,用毒地區遍及中國13個省,有近4萬人受害。二戰以後,美軍在侵略朝鮮、越南的戰爭中也使用過化學武器。尤其在侵越戰爭中,美軍大量使用了毒劑和植物殺傷劑,使越南南方廣大地區的人畜中毒、森林資源和農作物受到嚴重毀壞。
『叄』 化學武器的發展史
化學武器的發展歷史 一、從伊伯爾毒襲說起 1915年4月22日,在比利時伊伯爾地區,德國軍隊與英、法聯軍正在對峙。下午6時零5分,沿著德軍戰壕升起了一道約一人高、6千米寬的不透明的黃白色氣浪,被每秒2-3米的微風吹向英、法聯軍陣地。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奇怪雲團,英、法士兵們驚惶失措,緊接著一種難以忍受的強烈刺激性怪味撲面而來,有人開始打噴嚏、咳嗽、流淚不止,有的窒息倒地,頓時陣地內一片混亂。許多人丟下槍支、火炮,跑出戰壕,紛紛逃離戰場,英、法聯軍的正面很快被突破5-8公里。跟進在雲團後面的德軍,沒有遭到抵抗便一舉佔領了英、法聯軍大約4公里縱深的陣地。這是德軍對英、法聯軍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化學毒襲。德軍用1600隻大號吹放鋼瓶和4130隻小號吹放鋼瓶共施放了180噸氯氣,使英、法聯軍15000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被俘5000人,損失火炮60門。 伊伯爾地區的這次化學毒襲,是化學武器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於戰場。從此,交戰中的英、法、美等國也相繼使用各種化學武器,規模變得越來越大。據統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交戰國使用的毒劑達45種之多,毒劑量為12萬5千噸,約有130萬人受害。 二、化學武器的由來 遠在數千年前,人類就用燃燒未乾的木材、濕草所產生的濃煙攻擊野獸,依靠濃煙的刺激作用,將逃避洞內之獸逐出捕獲。後來,人們又將這種煙攻野獸的辦法,用於兩軍爭戰之中。據記載,公元前431年,斯巴達人將瀝青和硫磺製成拋射物,燃燒後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硫,在圍城戰斗中攻擊雅典人,使雅典人毫無辦法,終於取得了勝利。 我國古代也有過不少這樣的戰例。《左傳》中曾記載公元前5-6世紀:「夏諸侯之大夫從晉侯伐秦時,秦人毒涇上流,師人多死」。公元1000年,有個叫唐福的,把他所制的毒葯煙毬獻給宋朝廷。毒葯煙球有點象雛型的毒 氣 彈,毬內裝有砒霜、巴豆之類毒物,燃燒後煙霧彌漫,能使敵人中毒,削弱戰鬥力。宋初《武經總要》里,不僅描述了這種武器,而且還記下了當時的配方。 古代的化學武器是原始的,不僅使用方法簡單,而且殺傷作用有限。因此,化學武器作為作戰輔助手段,在當時沒有被人們重視。到了近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化學武器才開始顯示它的威力。 三、化學武器的發展 1915年德軍首先在戰場上使用化學武器以後,交戰國相繼使用了氣體毒劑相互攻擊。為了防止人員中毒,浸葯口罩出現了,使用毒效顯著下降。據德軍記載,到1916年底,氣體毒劑殺傷率由開始的50—60%降到10—20%。因此,各國又極力尋找具有新的中毒途徑的毒。 1917年7月,德軍在伊伯爾地區又首先使用了通過皮膚中毒,而且殺傷時間較長的芥子氣。在這次襲擊中,使用方法也有所改進,即把毒劑裝填在炮彈里射擊,這種方法比用笨重的吹放鋼瓶前進了 一步。同時,芥 子 氣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殺傷戴有呼吸道防護口罩的軍隊,使得因中毒而傷亡的人員總數提高了一倍,給部隊的戰斗行動和防護造成新的困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德國儲備了大量毒劑,還裝備了新型神經性毒劑,曾用以殺傷數百萬戰俘。但在戰場上未敢大規模使用。其原因是希特勒過分相信他的閃擊戰。戰爭後期,為挽救失敗而企圖使用化學武器時,主動權已完全喪失,蘇、美等國已具有大規模的化學攻擊力量和完善的防護裝備,遏制了法西斯的化學戰。 1937-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戰爭中,先後在我國13個省78個地區使用毒劑1600多次。由於當時的防護條件差,受到較大的損失。1941年8月,日寇圍攻我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時,用毒劑殺害我抗日軍民5000多人。同年,日軍為了奪取被中國軍隊收復的宜昌,大量使用芥 子 氣,使1600人中毒,死亡600人,迫使守軍撤出戰斗。此外,日寇還曾在我太原、宜昌、濟南、南京、漢口、廣州等地建立了毒劑或化學武器工廠。據戰後清查,僅分散在東北三省尚未使用的日軍各種毒劑 彈就有270餘萬發,還有大量毒劑鋼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美兩國爭先接收德國生產化學武器的設施和專家,積極研製和儲存各種新型毒劑,上世紀50年代,蘇、美等國已經研製出毒性更大的V類毒劑和失能劑。 1950-1953年,美軍在侵朝戰爭中,曾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規模較大的一次是1951年5月6日,美軍B一29轟炸機,對朝鮮南蒲市投擲了光氣炸 彈,中毒者達1379人,死亡480人。1952年2月至1953年6月,美軍使用毒劑百餘次,品種達17種之多,如:芥子氣、路易氏氣、光氣、氫氰酸及刺激性毒劑等,均造成一定傷亡。 1962年至1970年,美國在侵越戰爭中,曾把越南南方作為化學武器試驗場。據不完全統計,在越南南方44個省,使用了西埃斯7千噸,植物殺傷劑12萬噸,用毒7百多次,染毒面積占越南南方總面積的30%以上,使130多萬人中毒。同時,使農業生產遭到了破壞。由於植物殺傷劑和固體刺激劑在戰略後方的使用,使化學武器具有一定戰略作用,成為特殊作戰手段。 通過以上事實不難看出,化學武器的發展史是伴隨著戰爭而發展的,尤其對缺乏防護裝備的被侵略者,其危害更大。『肆』 日本侵華時分別用了多少次化學武器
日軍在中國14個省市,77個縣區,使用化學武器1731次,另外日軍使用毒氣傷害了36968人(其中2086人死亡),日軍毒氣戰在中國軍隊中造成的死亡率平均每年為8.5%,最高年份達到28.6%(1937)。
日軍進行毒氣戰的次數是1937年9次,1938年105次,1939年455次,1940年259次,1941年231次,1942年76次,1943年137次,1944年38次,1945年2次,總計1312次。
『伍』 1937到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戰爭中使用了毒劑嗎
使用了。
中國學者紀學仁在《化學戰史》一書中得出結論:在1937年至1945年之間,侵華日軍使用毒化武器2091次,造成8萬中國軍民傷亡
『陸』 人防文章——化學武器
化學武器素有「無聲殺手」之稱,它是主要以化學毒劑侵入人體,引發一系列中毒症狀,從而殺傷、疲憊敵有生力量及遲滯敵軍事行動的各種武器器材的總稱。它包括裝有各種化學毒劑的化學炮彈、導彈和化學地雷、飛機布灑器、毒煙施放器以及某些二元化學炮彈等。
簡介:有生力量、牽制和擾亂對方軍事行動的有毒物質統稱為化學戰劑(chemicalwarfareagents,cwa)或簡稱毒劑。裝填有cwa的彈葯稱化學彈葯(chemical,munitions)。應用各種兵器,如步槍、各型火炮、火箭或導彈發射架、飛機等將毒劑施放至空間或地面,造成一定的濃度或密度從而發揮其戰斗作用。因此,化學戰劑、化學彈葯及其施放器材合稱為化學武器。而cwa則是構成化學武器的基本要素。
化學武器大規模使用始於19
化學武器
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wwⅠ)。使用的毒劑有氯氣、光氣、雙光氣、氯化苦、二苯氯胂、氫氰酸、芥子氣等多達40餘種,毒劑用量達12萬噸,傷亡人數約130萬,占戰爭傷亡總人數的4.6%。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義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亞時首次用空軍使用芥子氣和光氣,僅在1936年的1~4月間,中毒傷亡即達到1.5萬人,占作戰傷亡人數的1/3。
第二次世界大戰(wwⅡ)期間在歐洲戰場,交戰雙方都加強了化學戰的准備,化學武器貯備達到了很高水平。各大國除加速生產和貯備原有毒劑及其彈葯外,並加強了新毒
劑的研製。其中,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化學武器是國際公約禁止使用的非常規武器。如1899年和1907年的兩次海牙會議,1925年日內瓦議定書以及前不久(1993)聯大通過的全面禁止和徹底消毀化學武器公約等。我國政府和人民一貫主張禁止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嚴格恪守《公約》,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
氣象條件對化學武器的使用效果影響很大。不利的氣象條件,如無風、風速過小(<1m/s)、風向不利或不定時,使用氣態毒劑就在受到很大限制;風速過大(如超過6m/s)毒劑雲團很快吹散,不易造成戰斗濃度,甚至無法使用。炎熱季節,毒劑蒸發快,有效時間隨之縮短;嚴寒季節,凝固點較高的毒劑則凍結失效。雨、雪可以起到沖刷、水解或暫時覆蓋毒劑的作用。
空氣垂直穩定度對初生雲的毒劑濃度影響很大。對流時,染毒
空氣迅速向高空擴散,不易造成戰斗城市居民區因街道形狀、寬窄、方向不一,建築物高低、大小不等,風向、風速受影響的程度會有不同,毒劑雲團傳播和擴散就比較復雜。如街道方向與風向一致或交角不大於30°,風速4~8m/s,染毒空氣沿街道順利傳播;風向與街道交欠30~60°,染毒空氣則部分受阻;風向與街道交角60~90°時,氣流可越過低小房屋穿過街道;若是高層樓房,則有被擋回的可能。死胡同、小巷、拐角較多的街道、庭院及其背風處染毒空氣易被滯留。
在居民區染毒空氣的流動還會受空氣垂直穩定度的影響。如白晝睛天,染毒空氣能沿向陽面的牆壁「上樓」。夜間,染毒空氣貼近街面運動,並可進入地下建築和工事內,樓上則較安全。
化學襲擊的效果,還取決於以方化學防護的有效性。也就是說,化學武器只能對毫無准備、缺乏訓練和防護設備差的部隊造成很大的危害。但對訓練有素、有著良好的防護的部隊來說,敵人就會考慮使用化學武器是否合算,並最終動搖敵人使用化學武器的決心或計劃。
編輯本段種類化學武器是利用化學毒劑的毒害作用殺傷、疲憊敵有生力量,遲滯、困擾其軍事行動的各種武器、器材之總稱,它包括:
1.毒劑又稱化學毒劑、化學戰劑、軍用毒劑,是軍事行動中
以毒害作用殺傷人畜的化學物質。它2.化學武器狹義的化學武器是指各種化學彈葯和毒劑布灑器。化學彈葯是指戰斗部內主要裝填毒劑(或二元化學武器前體)的彈葯。主要有化學炮彈、化學航彈、化學手榴彈、化學槍榴彈、化學地雷、化學火箭彈和導彈的化學彈頭等。由兩種以上可以生成毒劑的無毒或低毒的化學物質構成的武器稱為二元化學武器。化學物質分裝在彈體中由隔膜隔開的容器內,在投射過程中隔膜破裂,上述物質依靠旋轉或攪拌混合而迅速生成毒劑。
化學武器按毒劑分散方式可分為三種基本類型:
(1)爆炸分散型借炸葯爆炸使毒劑成氣霧狀或液滴狀分散。主要有化學炮彈、航彈、火箭彈、地雷等。
(2)熱分散型借煙火劑、火葯的化學反應產生的熱源或高速熱氣流使毒劑蒸發、升華、形成毒煙(氣溶膠)、毒霧。主要有裝填固體毒劑的手榴彈、炮彈及裝填液體毒劑的毒霧航彈等。
(3)布灑型利用高壓氣流將容器內的固體粉末毒劑、低揮發度液態毒劑噴出,使空氣、地面和武器裝備染毒。主要有毒煙罐、氣溶膠發生器、布毒車、航空布灑器和噴灑型彈葯等。
化學武器按裝備對象可分為步兵化學武器,炮兵、導彈部隊化學武器和航空兵化學武器等三類。他們分別適用於小規模、近距離攻擊或設置化學障礙;快速實施突襲;集中的化學襲擊和化學縱深攻擊;以及靈活機動地實施遠距離、大縱深、大規模的化學襲擊。
防化器材又稱防化裝備或「三防」裝備,是用於防核、化學、生物武器襲擊的偵檢、防護、洗消、急救的各種器材、裝備之總稱
1.偵察器材通常由報警、偵毒、化驗器材和毒劑偵察車等組成。
2.防護器材分為個人和集體防護器材。前者指用於個人
防止毒劑、放射性灰塵和生3.洗消器材包括個人洗消設備、小(大)型洗消設備、核生化戰場上的供水設備等
4.急救器材包括解磷針、次氯酸鈣懸浮液、一氯胺的乙醇溶液、氧氣等。
編輯本段殺傷力通常,按化學毒劑的毒害作用把化學武器分為六類:神經性毒劑、糜爛性毒劑、全身中毒性毒劑、失能性毒劑、刺激性毒劑、窒息性毒劑。
1.神經性毒劑
神經性毒劑為有機磷酸酯類衍生物,分為G類和V類神經毒。G類神經毒是指甲氟膦酸烷酯或二烷氨基氰膦酸烷酯類毒劑。主要代表物有塔崩、沙林、梭曼,V類神經毒是指S-二烷氨基乙基甲基硫代膦酸烷酯類毒劑,主要代表物有維埃克斯(VX)。
塔崩(Tabum)二甲胺基氰膦酸乙酯
沙林(Sarin)甲氟膦酸異丙酯
棱曼(Soman)甲氟膦酸特己酯
維埃克斯(VX)S-(2-二異丙基氨乙基)-甲基硫代膦酸乙酯
神經性毒劑的主要理化特性
名稱塔崩沙林棱曼VX
常溫狀態無色水樣液體,工氣味微果香味無或微果香味微果香味,工業品有樟腦味無或有硫醇味
溶解度微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可與水及多種有機溶劑互溶微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微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
水解作用緩慢生成HCN和無
毒殘留物,加鹼和煮沸加快水解慢,生成HF和無毒殘留物,加鹼和煮沸加快水解很慢,生成HF和無毒殘留物,加鹼和煮沸加快水解很難,加鹼煮沸加快水解戰爭使用狀態蒸氣態或氣溶膠態蒸氣態或氣液滴態蒸氣態或氣液滴態液滴態或氣溶膠態
神經性毒劑可通過呼吸道、眼睛、皮膚等進入人體,並迅速與膽鹼酶結合使其喪失活性,引起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出現瞳孔縮小、惡心嘔吐、呼吸困難、肌肉震顫等症狀,重者可迅速致死。
2.糜爛性毒劑
糜爛性毒劑的主要代表物是芥子氣、氮芥和路易斯氣。
糜爛性毒劑主要代表物的化學結構及主要理化特徵
名稱芥子氣氮芥路易斯氣
化學名2,2¢-二氯乙硫醚三氯三乙胺氯乙烯氯胂
化學武器
結構ClCH=CHAsCl2常溫狀態無色油狀液體,工業品呈棕褐色無色油狀液體,工業品呈淺褐色無色油狀液體,工業品呈深褐色
氣味大蒜氣味微魚腥味天竺葵味
溶解性:難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
戰爭使用狀態:液滴態或霧狀
糜爛性毒劑主要通過呼吸道、皮膚、眼睛等侵入人體,破壞肌體組織細胞,造成呼吸道粘膜壞死性炎症、皮膚糜爛、眼睛剌痛畏光甚至失明等。這類毒劑滲透力強,中毒後需長期治療才能痊癒。抗日戰爭期間,侵華日軍先後在我國13個省78個地區使用化學毒劑2000次,其中大部分是芥子氣。
3.失能性毒劑
失能性毒劑是一類暫時使人的思維和運動機能發生障礙從而喪失戰鬥力的化學毒劑。其中主要代表物是1962年美國研製的畢茲(BZ)。
畢茲(二苯基羥乙酸-3-奎寧環酯),該毒劑為無嗅、白色或淡黃色結晶。不溶於水,微溶於乙醇。戰爭使用狀態為煙狀。主要通過呼吸道吸入中毒。中毒症狀有:瞳孔散大、頭痛幻覺、思維減慢、反應獃痴等。
4.刺激性毒劑
是一類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的毒劑。按毒性作用分為催淚性和噴嚏性毒劑兩類。催淚性毒劑主要有氯苯乙酮、西埃斯。噴嚏性毒劑主要有亞當氏氣。
刺激性毒劑代表物的化學結構和主要物理特性
名稱西埃斯(CS)CN亞當氏氣
化學名鄰-氯代苯亞甲基丙二腈苯氯乙酮吩砒嗪化氯
常態白色晶體無色晶體金黃色晶體
氣味無味荷花香味無味
溶解度微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微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難溶於水,難溶於有機溶劑
戰爭使用狀態煙狀煙狀煙狀
刺激性毒劑作用迅速強烈。中毒後,出現眼痛流淚、咳嗽噴嚏等症狀。但通常無致死的危險。
5.全身中毒性毒劑
全身中毒性毒劑是一類破壞人體組織細胞氧氧的毒劑,主要代表物有氫氰酸、氰氣等。
氫氰酸(HCN)是氰化氫的水溶液。有苦杏仁味,可與水及有機物混溶。戰爭使用狀態為蒸氣狀,主要通過呼吸道吸入中毒。其症狀表現為:惡心嘔吐、頭痛抽風、瞳孔散大、呼吸困難等,重者可迅速死亡。
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曾用氫氰酸一類毒劑殘害了集中營里250萬戰俘和平民。
6.窒息性毒劑
窒息性毒劑是指損害呼吸器官,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氣的而造成窒息的一類毒劑。其代表物有光氣、氯氣、雙光氣、氯化氫等。
光氣(COCl2)常溫下為無色氣體,有爛乾草或爛蘋果味。難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
中毒症狀分為4期:(1)刺激反應期(2)潛伏期(3)再發期(4)恢復期。
在高濃度光氣中,中毒者在幾分鍾內由於反射性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編輯本段戰斗狀態及致傷特點毒劑施放後發揮殺傷作用的狀態,叫毒劑的戰斗狀態。化學彈葯按其結構和使用方式可分為毒劑彈、毒煙罐和布灑器三類,分別通過爆炸分散法、加熱蒸發法和布灑法將毒劑
迅速分散成能發揮殺傷作用的蒸氣(vap與常規武器比較,其特點有:(一)毒性作用強
化學武器主要靠cwa的毒性發揮戰斗作用。化學戰劑多屬劇毒或超毒性毒物。其殺傷力遠遠大於常規武器。據wwⅠ戰場對比統計,化學戰劑的殺傷效果為高爆炸葯的2~3倍。近代化學武器的發展,已使毒劑的毒性比wwⅠ所用毒劑的毒性高達數十乃至數百倍,因此在化學戰條件下可造成大批同類中毒傷員。
(二)中毒途徑多
常規武器主要靠彈丸或彈片直接殺傷人員。化學武器則可能通過毒劑的吸入、接觸、誤食等多種途徑,直接或間接地引起人員中毒。
(三)持續時間長
常規武器只是在爆炸瞬間或彈片(丸)飛行時引起傷害。化學武器的殺傷作用不會在毒劑施放後立即停止。其持續時間取決於cwa的特性、襲擊方式和規模以及氣象、地形等條件。
(四)殺傷范圍廣
化學襲擊後的毒劑蒸氣染毒空氣能滲入要塞、塹壕、坑道、建築物、甚至裝甲車輛、飛機和艦艙內,從而發揮其殺傷作用。換言之,對於常規武器具有一定防護能力的地域和目標,使用化學武器顯然
更為有效。化學武器的這種擴散「搜索」能力,不需高度精確的施放手段。因此對確切方位不能肯定的小目標的襲擊,使用化學武器比使用常規武器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編輯本段防護化學武器雖然殺傷力大,破壞力強,但由於使用時受氣候、地形、戰情等的影響使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同核武器和生物武器一樣,化學武器也是可以防護的。其防護措施主要有:探測通報、破壞摧毀、防護、消毒、急救。探測通報採用各種現代化的探測手段,弄清敵方化學襲擊的情況,了解氣象、地形等,並及時通報。
破壞摧毀採用各種手段,破壞敵方的化學武器和設施等。
防護根據軍用毒劑的作用特點和中毒途徑,防護的基本原理是設法把人體與毒劑隔絕。同時保證人員能呼吸到清潔的空氣,如構築化學工事、器材防護(戴防毒面具、穿防毒衣)等。
防毒面具分為過濾式和隔絕式兩種,過濾式,人員呼出的氣體經呼氣管進入生氧罐,其中的水汽被吸收,二氧化碳則與罐中的過氧化鉀和過氧化鈉反應,釋放出的氧氣沿吸氣管進入面罩。其反應式為:
2Na2O2+2CO2=2Na2CO3+O2­
2K2O2+2CO2=2K2CO3+O2­消毒主要是對神經性毒劑和糜爛性毒劑染毒的人、水、糧食、環境等進行消毒處理。
急救針對不同類型毒劑的中毒者及中毒情況,採用相應的急救葯品和器材進行現場救護,並及時送醫院治療。
編輯本段禁止化學武器公約1993年1月13日,國際社會締結了《關於禁止發展、生產、儲存和使用化學武器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Proction,),簡稱《禁止化學武器公約》(--CWC),它是第一個全面禁止、徹底銷毀一整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具有嚴格核查機制的國際軍控條約,對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禁止化學武器公約》草案是由負責裁軍事務的聯合國大會第一委員會經過長達20多年的艱苦談判後於1992年9月定稿,並於1992年11月30日由第47屆聯大一致通過,1997年4月29日生效。
《禁止化學武器公1993年1月13至15日,此公約的簽字儀式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120多個國家的外長或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包括中國在內的130個國家簽署了該公約。此後,公約轉到聯合國總部紐約繼續開放簽署。禁化武組織現有183個締約國。公約審議大會每5年舉行一次,旨在全面審議公約實施情況及科技發展對履約的影響,並制定未來5年的履約計劃。迄今已證實銷毀2.4萬噸化學武器,占申報儲存化學武器的33%。擁有化學武器的兩個主要國家俄羅斯和美國銷毀化武的期限是2012年4月,俄羅斯已經銷毀22%,美國銷毀46%。印度銷毀了84%。預計利比亞將於2011年銷毀其擁有的化武。1997年4月,中國批准了《禁止化學武器公約》,成為該公約的原始締約國。
去網路看吧。清晰很多
『柒』 日本侵華期間,先後對我國13個省81個地區使用毒劑多少次
日本侵華期間,先後對我國的13個省,81個地區使用了特別多的毒劑,還用真人做活體的生物實驗。是非常喪盡天良的行為。
『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化學武器使用案例
瓦斯部隊是侵華日軍的常設兵種,毒氣是日軍的必備裝備。1938年徐州會戰、安慶戰役後,日軍加快了大規模實施毒氣戰的步伐。據不完全統計,侵華日軍先後在中國17個省、市的77個縣、區,使用毒氣武器數千次,其毒氣種類有芥子氣、二苯氯砷和光氣等糜爛性、刺激性、窒息性毒劑。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向各部隊派遣了「野戰瓦斯隊」等化學戰部隊,在上海、南京、忻口、武漢等戰役中都大肆施放毒氣,並且將受到毒氣傷害而喪失戰鬥力的中國士兵就地刺殺。日軍在戰略相持階段的歷次重大戰役中,尤其是在受到中國軍隊強大壓力或敗北之際,更加野蠻地進行毒氣戰。例如,1939年日軍在南昌戰役期間強渡修水河,向中國軍隊發射毒氣彈3000餘發,使用毒氣筒15000餘個,致使中國兩個軍喪失戰鬥力;同年,日軍攻擊冀中齊會村八路軍一二零師師部,發射毒氣彈,致使一二零師師長賀龍等八路軍官兵500多人中毒;1940年,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日軍施放毒氣20餘次,致使陳賡等2萬余名八路軍官兵中毒;1941年,宜昌日軍遭到中國軍隊的圍攻後,為了擺脫困境,向中國軍隊空投了300餘發毒氣炸彈,發射2500餘發毒氣彈,致使中國軍隊1600餘人中毒,其中600餘人死亡。日軍在1942年的浙贛作戰、1943年的常德作戰、1944年的長衡作戰等戰役中,都頻繁使用毒氣。正如日本學者粟屋憲太郎等指出的那樣,毒氣戰並非是一線部隊的肆意妄為,而是「在日軍最高層的具體命令之下,得到作為天皇幕僚長的參謀總長的准用命令後才大規模使用的。在苦戰之時可以說是經常使用」。
日軍在對抗日游擊區和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過程中,對平民也大肆使用毒氣。例如,1940年2月,日軍炮兵向山西翼城縣儀門村發射毒氣彈,致使村民500餘人中毒;1942年5月,日軍在河北定縣北疃村「掃盪」時,對鑽進地道的民眾施放毒氣,使800多人中毒死亡。日軍還殘忍地用毒氣集體屠殺中國平民。例如,1939年2月,在河北蠡縣車里營等5個村莊,日軍將80名壯年男子驅趕進3間房子,然後施放毒氣,將人全部殺死;1941年9月,日軍在河北宛平杜家莊,以舉行運動會為名,將村民和學生500餘人集中起來,施放毒氣筒,使其全部中毒;1942年7月,在河北平鄉南侯伶村,日軍又以召開村民大會為名,將村民集中起來,施放毒氣筒,使其全部中毒。
『玖』 化學戰有怎樣的發展歷史
在戰爭中使用毒物,古代就有。公元前5世紀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人曾使用硫磺燃燒產生有毒的煙,使對方人員窒息。
公元7世紀,拜占廷帝國軍隊將瀝青和硫磺等易燃物放在金屬罐中,點燃後投向伊斯蘭教軍隊的陣地。
19世紀中葉,有人將人工合成的有毒物質裝填在彈丸內小量使用。到19世紀末,歐洲一些國家已能由工業生產劇毒物質,使毒物大量用於戰爭成為可能,引起社會輿論的關注。
1899年海牙會議第二宣言提出,「禁止使用以散布窒息性和有毒氣體為唯一目的的拋射物」。1907年第二次海牙會議,在《陸戰法規和慣例公約》的附件中,再次規定:「除各專約規定禁止者以外,特別禁止:甲、使用毒物或放毒武器」。
化學戰是帝國主義戰爭的產物。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德軍於1915年4月22日在比利時伊珀爾戰線前沿6公里正面上,預先布設約6000具裝有氯氣的吹放鋼瓶,利用有利的氣象條件,向英法聯軍陣地吹放。
由於對方毫無戒備,約15000人中毒,其中近5000人死亡,陣地被突破8~9公里,開了化學戰的先例。此後,英、法等國軍隊相繼使用化學武器。
防護措施也在對抗中發展,先後出現了防毒面具及化學偵察器材。於是使用僅能通過呼吸道引起中毒的氯氣、光氣等對軍隊作戰行動已無重大影響。
1917年7月德軍又在伊珀爾地區,向英軍使用了具有糜爛作用的芥子氣炮彈,10天內共發射約100萬發,造成對方重大傷亡。整個大戰期間,交戰國共生產毒劑約15萬噸,其中大部分用於戰場,因中毒而傷亡的總人數達100餘萬。
化學戰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一種重要作戰手段。戰後,許多國家積極研製新毒劑,擴大毒劑的生產能力,改進使用方法。
1937~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戰爭中,曾多次使用毒劑。如1941年10月8日,日軍在湖北宜昌大量使用芥子氣,中國軍隊約1600餘人中毒,其中死亡600餘人。1942年5月28日,在河北省定縣北坦村,日軍使用毒劑毒殺轉入地道堅持抗戰的軍民800餘人。
從1937年7月至1942年5月間,日軍共用毒1000餘次,用毒地區遍及13個省,近4萬人受害。日軍的嚴重罪行,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軍在侵略朝鮮、越南的戰爭中,也使用過化學武器。尤其在侵越戰爭中,美軍大量使用毒劑和植物殺傷劑,使越南南方廣大地區的人畜中毒,森林資源和農作物被毀壞。這種在對方戰略後方大量使用植物殺傷劑及固態刺激劑的做法,成為美軍的一種戰略性作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