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考有哪些制度
1. 日本高考科目
日本高考考的內容主要包括日本語、地理歷史、公民、數學、理科、外國語(其中外國語包括英語、漢語、法語、韓語、德語,考生可以任選一種)等六個學科,因每個學科包含若干個科目(如數學學科包含數學1、數學、工業數理、簿記等7個科目),所以出題科目多達31個科目,每個科目的考試時間都是60分鍾-130分鍾不等,考試題型全部是標准化選擇題。
2. 日本的高考制度是怎麼設置和安排的
如今距離高考只有不到100天了,學生,老師還有家長都在為此不斷奮斗著,中國的高考可以說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公平的平台,但競爭也是激烈的。每個國家的高考制度都不同,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那麼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日本的高考制度,他們高考制度是怎樣的呢?與中國有何不同?
日本的制度雖然目前還存在很多漏洞,選拔方式不透明,一定程度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問題。但是它採取兩次考試的形式,這在很大程度上比“一考定終生”是要靠譜的,慢慢完善!
3. 日本的高考制度是什麼 樣子的
日本學生參加日本的高考---大學中心試驗,需要先報名,然後參加考試的,就這么簡單。中國高中生不具備任何可能報考,不接受。留學生參加的是【日本留學試驗】。考任何一所大學的流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條件因校而異。【選擇大學---看大學的募集要項--根據募集要項要求對照自己的條件---確定報考的大學---准備材料向大學提出申請---大學審查材料合格的,發放考試通知書----參加考試---根據考試成績大學判斷是否錄取---大學發放入學許可---考試完畢。】部分大學沒有考試這一項。考試時間、科目、內容等,因大學而異,具體看大學募集要項。日本沒有統一錄取,最後一個問題可以忽略不答。關於日本留學,在日倭駐華大使館網站有說明,先去看吧。日本的高等教育考試與錄取,和你理解的差距太大了。
4. 日本也有高考嗎他們是怎麼考試的
中國備受矚目的高考已經結束了。
於我們的教育來說,高考是一次最重要的考試,幾乎是一考定終身。
因為,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高考是一次公平的競爭,和家庭、財富、地位都沒有任何關系,只要你能力強,學習成績好,都可以走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所以可以說,高考成績的好壞,可以關繫到人生的道路,其實,高考也不是中國的特權,就在我們的鄰國日本,也有這樣的考試制度,我們一起去看看吧!他們到底是怎麼考的。
不像中國高考那樣「一考定生死」。日本考大學的方式要比中國多一些。
相較「獨木橋」的我國來說,日本進入大學的方式要多一點,日本高考主要分為「一般入學選拔」、「推薦入學」和「AO入學」三種入學形式。
從下圖可以看出,一般考試入學選拔的比重佔了1半以上。
在教育方面,日本的實力確實沒得說,從世界上來看,都可以排上名次的,如果在亞洲地區,那絕對是名列前茅的。
到目前為止,25名日本人已經獲得了諾貝爾獎,在亞洲肯定是第一了,除了歐美的一些國家,這就是第一名了。
日本之所以發展很快,就是因為經常有各類科學家出來,科學家都是從考試中慢慢選拔出來的,我們還是從他們的考試制度上來看看吧,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痕跡!
一、一般入學選拔
這個考試方式有點像中國高考,但又有些不同。
相同點:日本的一般入學選拔也是全國性的公開考試。
給予日本學子一個同台競技的機會,是一次全國性的、公正公開的考試。
不過,其區別也是很大的。首先在難度上,它要比中國的普通高考在難度低了許多,基本上來說只要稍微認真點上過日本高中的人,都能考得還不錯的那種。
另外在考試方式上也有很大區別,日本的一般入學選拔分為兩次。第一次是每年一月份的「大學入學中心考試」。這個考試有點像我們國家的「會考」。主要目的是為了衡量備考生的基礎學識,並成為一個門檻來衡量你最終能考去哪類大學,這又有點像我們高考考完之後的劃線。
而第二次為各個大學自主舉行的「個別學力検査」,一般是各個大學針對考生的專項知識、特長、志願等等進行一次統一評判。考試內容也多有不同,不過總的來說比較常見的方式就是小論文(作文)、筆試、面試等等。另外,考生是可以參加多個學校的第二次考試的,選擇性要比國內稍微寬鬆些。
不過這里有一個重點,雖然第一次的「入學中心考試」是一次「劃線」考試。但並不是說你第一次考試考不好就進不了名校了。
日本大學評價你是否能夠進入該所大學就讀的標准,一般是將兩次考試的成績按比例劃分之後評定的。換句話說,只要你第二次「個別學力検査」考得足夠亮眼,就算你第一次「大學中心考試」考得再不好,你也有機會進入東大。這樣做的做法是為了給大學一個自主選拔人才的機會,畢竟這個世界上偏科的,最終被世俗所不理解的人才太多了。
再看看我們的高考吧,其實不用介紹的,我們都是高考過的。就是一句話:「一考定終身」,所以才會出現考生著急暈倒考場,家長著急頂著烈日等待。而且我們的考試制度也不一樣,全國考的不一樣,難度自然也不一樣。不同地區分數線不同。
在日本,教育資源顯得更均衡一些,因為在他們的每一個縣都至少有一所國立的大學,在教育這個層面來看,是沒有偏遠地區,是教育資源平衡的體現。就是因為這樣的公平對待,所以他們的教育一直發展的不錯,值得我們學習。
二、推薦入學
這主要是私立大學,例如:慶應大學、早稻田大學這樣的大學會採取的一種入學手段。
通過審核學生在校的學習,體育,藝術成績,還有大學特定的專業的成績和調查書之後由校方任課老師向大學推薦這個學生入學的這么一種方式。
三、AO入學(Admission Office)
「AO入學」即自薦入學。這項考試對於學生的學科考試的成績要求較低。多以面試,小論文的形式選拔學生。同時會比較看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報考志願的學生需要提供調查書,活動報告書,學習計劃書,志願理由書等資料供學校方參考選擇。如果接收到了面試的機會,能成功入學的機會會比較大。
那麼這么多種考試種類,日本的「高考」能做到公正公開嗎?
日本高考亮點:
公平得到保證。沒有任何地域差別問題。
戶口東京的考生和戶口沖繩的考生,在擇校上是完全平等的。不會因為你是東京人,東京大學就降分降低標准錄取。全日本考生,進入東大的標准都一樣。
同時也沒有特長生加分的制度,可以說創造了一個相對平等的考試環境。
不過由於日本有那麼一點「唯學歷論」,所以高考在日本有一點「一考定終生」。當所有人都想名校而不可求的時候,便誕生了「浪人」和「塾這樣的東西。」
和中國一樣,參加高考的學生,除了應屆生,其實還有很多往屆落榜生,在日本被稱為「浪人(ろうにん)」,一次高考失利稱「一浪」,二次失利稱「二浪」,三次以上統稱「多浪」,在家自學的被稱為「宅浪」。還有一種情況是已經升入大學,但由於自己所在的大學不理想,想再考一個好的大學而參加高考的學生,這類學生被稱為「假面浪人」。
而由於現在日本社會實行的「寬松教育政策」,政府是禁止學校開「私灶」的(除非學生成績太差了)。這就帶動了與高考相關的產業——塾。
為了能考上理想的大學,日本的考生就要想方設法的進行補習。而塾就是這樣的一種場所,其中最有名的代表就是代代木教室、河合塾、駿台預備校等。以擅長收集各種私立、公立大學的考試資料和信息而著名。
這些補習班收費很貴,如單科補習就要15萬日元,如進入一所好的學校進行全面實習,約需100萬日元,其中學費60日萬,雜費40日萬,這相當於普通大學一年的學費,如果再將生活費計算在內的話,在日本做個考生的代價是極其高昂的。
不過,由於近些年來日本就業人數的減少。日本社會上的「唯學歷論」正在逐漸的稀釋。這也造就了現如今的日本並非只要考大學一條出路。更注重職業技能養成的短期大學和專門學校日益成為日本考生的另外一些選擇。
而這些以培養職業人才的學校,以其高就業率這項優勢吸引了大量日本學子前往就讀,畢竟現在的日本也有著美如石原里美那樣的東大生也找不到工作的慘狀。
總體來說,日本高考不是「一考定終生」,考試形式兼具人性化和公平性。
文章的最後借用一句話:人生的旅途或許是一趟火車旅行,文憑可能只是你的一張車票。你在哪裡上車在哪裡下車其實並不是很重要。真正主要的或許是你沿途的風景、遇見的人、和下車之後再繼續去旅行的能力。
不管怎樣,不管國內還是國外,高考是一次公平的考試,這個是毋庸置疑的。別人有好的地方,我們需要借鑒,當然了,我們也有更多值得他們學習的地方。
5. 日本高考怎麼考
日本的考試一般分為兩次考試,即一般入試和二次考試。
二、二次考試
日本的各類大學在招生時有很大的自主性,考生的大學入試中心考試成績只是判斷學生學力的基準之一。一般的大學會在每年春季開學前的2、3月份組織面向報考本校的自主考試,考試由各個大學自行主持,主要測試考生的專業知識水平。
最後,學校將會對考生兩次考試的成績進行綜合評定,擇優錄取。
6. 請問日本高考是怎麼樣的
日本現行的高考制度要求考生參加兩輪考試。第一輪是全國統一命題的「大學入試中心考試」,大學將按照該輪的考試成績來判定考生的基礎知識水平。第二輪考試則由大學自行舉辦(有些類似於我們的「自主招生」),大學將根據學生所報考的專業對學生進行各項考試。一般國公立大學在第二輪考試時會採用「一般入試」,即以考試成績作為入學的衡量依據。由於日本人口減少,考生人數也在逐年減少,為了確保生源越來越多的私立大學採用「AO入試」(Admissions Office),即考生向學校提交自我推薦信,大學通過面試、小論文等多方面來考慮考生是否符合學校的招生要求。
2015年3月5日,日本文部科學省(相當於教育部)圍繞著取代「大學入試中心考試」的新高考方式、各大學自行舉辦考試時的評價手段為中心,開始了新一輪高考改革研討會議,研究報告結果將於今年年底匯總發布。
文部科學省決心推進高考改革的理由我們再熟悉不過了:現行的高考制度太應試。文部科學省希望引入新的考試後,學生能夠做到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而不是一味地死記硬背。評價學生學習水平的標准從只看成績變為:以思考能力、判斷能力、表現能力來綜合評價學生。不難發現,日本未來可能會實行的高考制度和「AO入試」有些類似。有些學者就很是擔心,為了維持生源許多私立大學的「AO入試」僅僅是走過場,這導致生源質量一再下滑,如果無法合理、公正地實行新高考制度,那麼這就違背了改革的初衷。
取笑日本人英語令人著急的段子不少,高考英語改革也被列入了研討議題。為了提升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TOEFL、TOEIC等英語能力考試的成績極有可能被換算成高考時的英語成績。如果這一改革成為現實,那麼全日本的高中生就不得不面對考托考雅的辛酸。
從一定程度上而言,日本的「唯學歷」之風與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時代推行的勞動派遣法加劇了日本社會的貧富差距,哪怕大學畢業也無法成為正社員(即正式職員),只能拿著時薪以派遣職員的身份在公司工作,從名校畢業後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可能性則高出許多,於是許多日本父母讓孩子從小就在外上補習班。根據文部科學省在2010年進行的「子女學費調查中」,年薪不滿400-599萬日元的中低收入家庭每年也要花費接近20萬日元在孩子的補習班學費上。而根據日本生命保險進行的另外一項調查,在日本少子化日益嚴峻的當下,家庭的教育開支卻在逐年提升。2000年子女教育費用占家庭開支的32%,2012年已增至38.6%,其中教育費占家庭開支40%以上的家庭數量顯著增加。
哪怕考上了大學,也不全是順心的事。日本高考報名稱為「出願」,考生同時報考多所學校的情況則是「並願」,對同時考上多所學校「並願」考生家庭而言學費是選擇學校的重要依據。經濟低迷加之大學學費上漲,日本父母給子女的年生活費從2000年的156萬日元減少至2012年的122萬日元。文部科學省在2014年2-3月針對1163所高校的調查顯示,2012年大學中途退學學生佔全體學生的2.7%,其中20.4% 的學生出於經濟原因不得不選擇退學。這么看來,或許備考期間同樣「壓力山大」,但進了大學後日本學生所要面對的經濟壓力要比我們大出許多。
7. 日本高考怎麼考
一年進行兩次考試,分別千年中和年末,文理分開考試,文科的科目為日語,數學(文科),綜合科目(文綜)。
比如機械專業大多數需要報考物理化學。只有科日報的正確,才有出願的可能。
國內高中生通常高考之後就會根據高考分數在7月8月填報志願,9月直接上大學,相比而言日本就要繁瑣很多,
哪怕是日本高中生,也需要在センタ一試験(類似國內高考)後,報名想去的大學參加所報名大學的校內考,センタ一試験和校內考都通過,才可以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