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孩子有什麼技能
⑴ 日本的孩子怎麼教育的
鏈接A:夏令營
2004年8月12日至17日,由中國、韓國、日本三國90名青少年組成的國際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在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右翼中旗進行。其間中國孩子的表現令人失望。
30名來自我國北京、呼和浩特市和當地的蒙古族少年、30名韓國青少年、30名日本青少年共同參加了草原探險,隊員中最大的19歲,最小的只有12歲。在為期5天的夏令營中,主辦方精心設計了由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步行到內蒙古五角楓自然保護區和翰嘎利湖的活動,平均每天步行30公里,全部是野外宿營。正值當地遭受罕見的高溫天氣,整個行程十分艱苦。日本少年個個身背巨大的行囊,顯然此前已經做足了准備,把野外生存條件的艱難想到了極盡,當地隨行的人員看到日本小孩瘦小的身體卻背著與其不相稱的包裹,想要幫忙,立即遭到嚴辭拒絕,日本小孩覺得受到了侮辱。同行的中國孩子卻叫苦不迭,隊伍中手機鈴聲不斷,全部都是中國的孩子在向家長訴苦。活動結束時,日本、韓國的孩子對當地獨特的蒙古族文化、豐富的旅遊資源大加贊賞,他們說:「頭一次感覺到大地有這么大,原來只知道書本上說地球很大。」中國的孩子卻不以為然,只盼望著早點回家。
鏈接B:歷史試題
甲午戰爭是公元哪一年爆發?簽訂的叫什麼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這是中國的歷史考題。
日本人出的歷史試題卻不是這樣考的,他們的題目是:日本跟中國100年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一場,日清戰爭(他們叫日清,我們叫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我們叫做八年抗戰)。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裡?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地方?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請分析。
我們一天到晚研究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賠償二萬萬銀兩,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那又怎麼樣?反正都賠了,銀兩都給了。最主要的是將來可能會打!所以人家就分析了,日本跟中國很可能在台灣回到中國以後,有一場激戰。日本部分人認為:台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台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日本的油輪就統統走台灣基隆和高雄的右邊。這樣就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日本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上中國南海,跨台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海。這條在日本叫做石油生命線,中國政府如果把台灣海峽鎖起來,日本的貨輪一定要從那裡經過,日本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海軍馬上就會上場,那就打!因此這部分人預測,公元2015年—2020年,這場戰爭可能爆發。日本教育界的情況是現在開始,把未來戰爭、假想戰爭當作時事,再小心謹慎地在那裡准備。
歷史考試題目在日本那裡是思考與應對解決的,在我們這里是背李鴻章伊藤博文。
對 比
關於夏令營的新聞已經不是新聞,早在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與30名中國孩子,曾經在內蒙古共同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中充分暴露出中國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和中國青少年教育中的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曾一度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有識之士痛感於中國學生身上的諸多弱點以及中國青少年教育在培養目標與培養方式上的種種問題,曾發出過「救救教育」「救救孩子」的大聲疾呼。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12年過去了,我們的教育現狀並未發生脫胎換骨、今非昔比的根本改觀。
究其深層原因,是中日兩國所奉行的教育方向大相徑庭。日本施行危機教育,中國則努力營造盛世環境。
日本的危機教育體現在對兒童的教育上,強調以下方面的品質與技能:
培養堅韌頑強的毅力。只有讓兒童經受一定的以忍耐為內容的身心訓練,而不是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才能培養兒童克服困難的能力,形成堅韌和頑強的品質。他們放心地把孩子放到荒野里磨練,要求小學生在沒有老師帶領的情況下,面對既無水源又無食物的艱苦的自然環境,安營紮寨,尋覓野果,撿拾柴草,尋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難,進行自救活動。野蠻其身體,文明其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他們強烈的危機感。 日本的危機教育與憂患意識不僅僅體現在學校,更走出學校,深入社會和民眾心理。
他們拍攝《日本沉沒》:未來某日,因地殼運動,日本列島即將沉沒太平洋。從首相、科學家到平民百姓都為挽救日本覆亡的命運做最後的努力。我們則宏揚主旋律表現光明,展示成就和風采。
他們對民眾的危機教育深入人心。在日常的危機訓練中,不僅要學會面對各種自然災害的自我求生和保護,也要學會面對突遇的恐怖襲擊的種種自救措施。在他們每年生產的恐怖電影中,我們也能看到這種危機意識對國民潛移默化的警示教育。而我們的國民危機教育還很不夠,僅局限於在「某某紀念日」搞些演習活動,印發一些宣傳單。
他們連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地震來了要找空地和堅固物體趴下、火災中必須匍匐出逃等等,很多家庭都有急救箱和一箱礦泉水,以備不時之需。而我們很多人都分不清楚110,120,119的區別。
他們接受崇尚強者的教育,我們則喜歡憐惜保護弱者。對於二戰的記憶,他們的記憶是珍珠港和美國,因為珍珠港他們打敗了強大的美國。而我們的記憶則是1937和南京……
他們把中國優質的無煙煤大批購買然後沉到海底以備不時之需,他們的國土森林覆蓋率超過60%卻連筷子都使用我們中國進口的木材製造……我們則在無休止地開采礦產,砍伐已經少得可憐的森林,反正中國地大物博。
……
未 來
中日兩國的歷史和現狀使得兩國必然成為對手,而且不僅僅是夏令營里的較量。
從過去到未來,從經濟到政治,從夏令營到歷史試題都體現著這種較量,然而我們尚不曾占上風。這就需要我們反省與思考。
魯迅先生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對孩子的教育定了「理解」,「指導」,「解放」三條原則。他說:「時勢既有改變,生活也必須進化;所以後起的人物,一定優異於前,決不能用同一模型,無理嵌定。……須用全副精神,專為他們自己,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盡教育的義務,交給他們自主的能力;因為非我,所以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這樣,便是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一生憂患的魯迅先生曾在中日兩國矛盾激發,漸成對手的時代在日本留學、工作,對兩國人的理解不可謂不深,而為人父的責任不可謂不重,所以他所表達的東西應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因為,目前的情形並不比那時候好多少。
面對對手,我們該怎麼辦?
⑵ 日本動畫,主角是小孩拿著劍的,有個技能叫狸貓的狗(好象),然後就可以變身,好象是要找什麼玉珠的
應該就是九龍珠,也有譯作城市風雲兒,青山剛昌的作品,一開始風雷兩把神劍,後來雷神劍上的珠子被搶走,主角就收集其他珠子去搶回雷神珠
⑶ 好像是日本的動畫片,一個小孩子無意頭上戴了一個圈,就會有超能力,是一個對抗壞人的組織的
那由他(魔界小公主) 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3MTMyMzUy.html
⑷ 日本有多少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本作為一個島國,雖然國土不大,卻蘊藏著無限的潛力,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盤點十條關於日本的有趣現象:
1.日本每年大約發生1500次地震,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小地震。
在日本,從2009年開始,壽命超過100歲的老人將獲得首相贈送的純銀杯禮物。
但從那之後,日本百歲老人的數量急劇增加,以至於政府不得不在2016年改用鍍銀杯子。截至2019年,幾乎有70,000人的年齡在100歲以上。
雖然日本有這樣或那樣的歷史行為,但這個民族確實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你認為呢?
⑸ 日本幼兒園教孩子的10個「變態」生活技能,決定了孩子一生幸福!
日本幼兒園不論公立私立,課室都極為簡朴。除了一架鋼琴、一台電視機和一台手提式的收錄機,顯得稍微「高級」一點,硬體均比起國內要求的「五機一幕」相差較遠。
至於幼兒玩具,則是一些硬紙皮、大小各異的包裝箱、報紙、尼龍繩、木或竹製筷子、還有大量圖書,任由孩子堆砌、塗鴉、剪貼、玩弄,只見幼兒樂在其中。
這正是日本教育者的英明: 以人為本、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要發揮自己的潛能,不能變為「成品」的奴隸。通過環境進行教育,從而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
辦理入園手續的第一天,幼兒園就要媽媽准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
書包、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餐具盒、裝衣服的包……而且對於包的大小也有規定,有的幼兒園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媽媽一針一線地縫制出來。
孩子們要把自己的個人用品分門別類地整理好並放在統一的地方,從小鍛煉做事的條理性。日本人還對垃圾分類極為嚴苛,精細分類處理而不覺其煩也與從小的教育方式是息息相關的。
日本家長在接送孩子下幼兒園的時候,手裡一律空著,各種包都是由小孩子拿。
日本的幼兒園老師和家長,一致認為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而鍛煉孩子的責任感和吃苦能力。
幼兒園是統一服裝,春秋換裝,全年登園時最外邊穿幼兒園的套頭衫,穿短褲,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
到了幼兒園,把套頭衫脫下來,換玩耍時的罩衣,鞋子換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場玩的時候,再換自己的鞋子。
每天早上,都要重復一套換衣程序,日本的媽媽們都是站在一旁看著孩子,從不伸手幫忙。
日本幼兒園就是通過這個每天的穿衣換衣,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
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
學習的重點居然是:教孩子們學會笑眯眯和說謝謝!
雖然沒有多少知識性教育,但通過綜合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在音樂、美術、閱讀等方面有更大的進步,這的確很令人意外。
日本更重視「食育」,提倡細嚼慢咽。
在「食育」中,「豐富的心靈」是重要的一環,它包括「快樂的進食過程」、「感謝的心」和「參與意識」,不僅教孩子正確地吃,還要從吃中體會出感恩、環保和節儉的內涵來。
吃飯之前都會說一句「我開動了」,吃完飯之後,會說「謝謝款待」。這樣的習慣,有助於培養孩子感恩的心態。
孩子生日前,老師預先與他的父母聯系,詢問名字的由來,還借來孩子自出生以來的照片在班上展覽,並請孩子的母親寫信談談孩子出生時的情況,並在班裡讀給孩子們聽。
這一系列生日活動的目的是讓孩子了解生命的由來,懂得誕生與成長的艱辛,喜悅和感恩。
在幼兒期,通過為孩子們過生日、教他們培育動植物等活動,都可以讓他們在樸素的驚奇和感動中了解生命,尊重生命。
孩子在幼兒園畢業時也會經歷一次像大學畢業一樣莊重的儀式,園長、老師、家長以及孩子們都會穿戴正式且一絲不苟地完成整個儀式,而且各種儀式會隨著孩子的成長一直相伴到終生。
日本幼兒園里有「大便教室」,老師扮成「大便先生」到各個學校登門授課,告訴孩子們大便與人體 健康 的關系,還帶著孩子們用粘土做各種形狀的「大便」,告訴他們:哪種大便 健康 ,哪種不太 健康 ,應該在飲食上注意什麼,等等。
在1歲半就開始進行使用便器的訓練,孩子一入托就通過保育員人盯人的訓練,學習正確使用廁所和清潔身體的方法。
⑹ 日本小伙用鼻子吃面上熱搜,他還有哪些特殊技能
搞怪的飲食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有些人在這個社會上面為了出名,所以也是沒有底線的,大家覺得這種是特殊技能,其實給網友也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像這位日本的小夥子用鼻子去吃面,雖然說是上了熱搜,但是大家也引起了熱議。這種奇葩的飲食方式大家都覺得沒有必要,甚至給自己也會帶來影響,大家都覺得這樣也很不講究衛生,希望大家不要去模仿。
正能量的生活所以也希望國家嚴禁播出這樣的視頻給帶來了影響,要通過正能量的生活給予大家生活的指導,形成一個正確的飲食方式。在網路上報道的這些吃播,他們很多也都是虛假的,甚至吃多也會造成很嚴重的疾病,導致特別年輕的時候就失去了生命。希望大家要知道這種事情的危害,千萬要記得不能影響自己的健康。
⑺ 毛利蘭和鈴木園子隱藏的技能都有哪些
有人說毛利蘭和鈴木園子之間的友情不是真的,拍桌子,她們之間的友情都快成百合向了,難道還不夠真嘛。其實說實話,毛利蘭和鈴木園子作為女性角色展現出來的技能確實不多,她們身上隱藏的技能還需要慢慢發掘。
毛利蘭:
作為劇中比較重要的女性角色,毛利蘭和鈴木園子應該還隱藏著其他技能。目前動漫還沒有完結,讓我們共同期待吧。
⑻ 為什麼日本孩子吃飯不用操心你真的知道嗎
為什麼日本孩子吃飯不用操心?你真的知道嗎?
假如你有機遇看一下我們的鄰居日本,你一定會驚訝日本對孩子塑造教育的高度重視。先從用餐這一角度來講,日本孩子會自覺的用餐,無需父母操勞,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作為家長都會了解,僅有給孩子所提供的食物越多元化,對孩子們所需要的營養成分就越容易獲得消化吸收,進而也可以對孩子的身體素質才就會越有益處。倘若孩子面臨的食物挑選的總數可選擇的總數較小的情況下,提不起來孩子的熱情,就不能滿足孩子的身體內的營養成分要求。
⑼ 孩子在小的時候,必學生活技能有哪些
通過新聞,我們總能發現許多18歲或19歲的孩子會讀《能6:自己刷牙》(6.8歲)。美國醫學會建議你的父母在三歲之前幫你刷牙,然後讓你的孩子在三歲六歲時在父母的監督下刷牙。六歲之後,你可以讓你的兒子刷牙。上大學時,他不知道兒子已經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從小培養獨立的個性對你未來的成長也有好處。自己吃吧。從小就讓孩子們自己吃飯。
當孩子三歲時:簡單的家務1.幫助理解你兒子必須學習的重要生活技能,以及你將如何幫助他在這些能力中脫穎而出。及-最重要的是應該學習哪些兒童的生活技能為什麼在兒童期開始時教授生活技能很重要?你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是祖父母和父母,他們把孩子帶到任何地方。這是日本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應該學的,因為大多數日本孩子都是玩具;2.穿好衣服(可能有點幫助);脫掉衣服後,把它們放在桌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