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居民都去哪裡了
㈠ 日本每年都會失蹤3萬名女性,她們到底都去哪兒了
日本是一個經濟發達,而且有著很多旅遊勝地的島國。中日兩國正式建交以後,經常有人去日本旅遊,觀賞他們的櫻花。除了櫻花之外,日本的女人也很是讓人喜歡,有不少中國男生表示,日本的女人溫柔賢惠,特別順從。如果能娶回家的話,感覺會相當不錯。日本的女子雖然在國際上擁有一定的名氣,但是在本國卻過得相當悲劇。有關部門統計稱,日本境內每年都會有3萬名女性失蹤,她們到底都去哪兒了?看完難以相信。
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忍受巨大的生活壓力,努力爭取發展機會。有不少人認為,日本這個國家看似和平沒有大量犯罪,可實際上卻遵循著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並沒有他們宣傳的那樣美好。
㈡ 日本年輕人都去哪裡了
最近看到有媒體稱中國的年輕人從2017年左右開始不大花錢,搞「消費降級」。這或許是世界年輕人的普遍現象,日本年輕人不花錢的現象這幾年也非常明顯。
年輕人不花錢原本不是壞事,但是這讓各界擔心日本經濟會因此越來越無力,或許新的金錢觀、價值觀會開創不同的時代。
日本年輕人現在對花錢的慾望極低,約會分開攤賬,即使在興趣愛好上也不肯花錢,能省則省;一位即將結婚的日本年輕人,他說「我實在不想把錢花在婚禮上!婚禮是性價比很低的玩意!」
除了結婚不想花錢,年輕男女連約會也都找不大花錢的方式,如一起泡漫畫、喝茶等,約會還各自付錢;許多年輕男人還很一絲不苟地算到幾日元也要女方分擔。
日本年輕人這種狀態在汽車行業尤為明顯,豐田高層嵯峨宏英曾經說了這樣一句話:「年輕人不再把擁有汽車視為夢想的話,這個行業將難以為繼。」
2016 年,日本經濟 GDP 增速僅為 1.3%, 65 歲以上的人口已經占據了 25%,而年輕人則是一副」能省則省「的消費心態。遠離時尚、遠離名牌、遠離買車、甚至是遠離戀愛……日本年輕人在遠離看上去和「消費主義」有關的一切。
那到底年輕人為什麼不花錢呢?許多年輕人都表示因為沒錢可花,所以不花錢,現在擁有的錢都是很不容易才賺到的,而且未來也沒好的展望,因此不敢花錢。
二十多歲、三十多歲日本人的想法:「不想有責任」,「不想承擔責任」,「不想擴大自己的責任」。為此,即使進了公司,也不想出人頭地,將結婚視為重荷,將買房貸款視為一生被套牢——這些想法成了日本年輕人的主流想法。
從實際收入來看也是,日本上班族薪資巔峰的1997年時,20至24歲的人年薪約282萬日元,25至29歲的人年薪約373萬日元,但到了2018年,20至24歲的人年薪約206萬日元,25至29歲的人年薪約238萬日元。
再扣掉社會保險及所得稅等,手頭所剩無幾;這還是正式員工,若是非正規僱用,則年收更少,一般在200萬日元以下;這樣若是在東京還要支付房租的話,生活就很清苦;若在地方城市,房租雖然低廉,但得養車代步,也無法過得寬裕,因此能寄居在父母家的就盡量不搬出來,才能省錢。
收入每況愈下,更讓日本年輕人消費保守化,覺得不花錢才是對的,年輕人對於日本經濟或自己的生活都非常不安,隨著收入減少,少子化、晩婚化、結婚也不生子的人越來越多。
年輕人哪怕想結婚也不敢結婚,他們沒有足夠的錢去承擔新的住房與子女教育開支,日本終生未婚率逐年上升,分別達到了男性 23.3% 、女性 14.06%。
許多年輕人懷疑未來是否是自己能承擔得起社會保障的負擔,乃至政治的動盪以及戰爭安保等問題都難以想像,也不想面對。
日本從1997年起引消費稅,每數年稅率就上漲,今年還將要提高到10%;此外少子高齡化的影響,年輕人被扣繳的社會保險費今後也會持續增加,無法安心過日子;也因此許多年輕人2019起,又比以前更省,消費更降級,甚至還會覺得連平價服飾代表的優衣庫也不夠便宜。
年輕人現在頂多為了投資讓自己能力提升而願意花點錢,不買房子、不買車,而且各國都很喜愛的日本制貨品,日本年輕人一點也不執著,而買便宜的東南亞制或中國制都無所謂,中高年買家電或電腦都喜歡買日本品牌,但日本年輕人很多年前就不在乎,其實是因為沒有太多能力去講究。
提到買房這一問題,日本有國民長期固定利率型的房屋貸款,可以說是相當優惠的一項政策。然而,即使利率低於1%,想要貸款買房的日本國民也相當少。若是國外有這種優惠的房屋貸款類型,一定會有很多人貸款買房。
然而日本內閣府2015年發布的《住宅生活相關民意調查》顯示,61.5%的被訪者說「想要買房」,13.4%的被訪者稱「總體上來說想要買房」,共占總人數74.9%。這意味著約四分之一的日本人認為不買房也無所謂。這一比例在20歲至40歲的年輕人中更高。
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習慣「簡朴」生活,會給日本的經濟消費帶來打擊,年輕人不考慮買房、買車,長此以往,日本的房地產業、汽車行業和家電產業等將會面臨巨大危機。
㈢ 如果日本島沉沒,日本人將去往哪裡呢
日本在過去幾十年裡,一直都在大量進口國外的產品。如果單靠自身資源的話,他們根本就沒有辦法發展起來。更要命的是,日本正好位於地殼活躍的區域,所以經常爆發火山和地震這樣的自然災害。幾十年前日本的關東地區,就曾發生過一次巨大的地震。因為當時的技術不夠先進,他們建造的高樓大廈在地震爆發時,頃刻間變成了廢墟。當時在樓里的人基本上都遇難了,只有少數幸運兒活了下來。
網友們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人認為日本會投靠美國,也有人認為他們會到中國認祖歸宗。不過事實上人家早就買好了土地,不在中國而是在巴西。日本在很多年前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備,他們花費重金在巴西購買了大量土地,而且還遷移過去了幾百萬人。現如今這些日本人在巴西活得非常安逸,完全把巴西當成了第二個故鄉。
㈣ 新聞上說日本每年近1.6萬人都出現「離奇消失「,這些人究竟到哪去了
這些離奇消失的人,其實都是患有認知症的患者,或者是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這些人因為自身沒有了認知和記憶能力,導致出走以後找不到回家的路。而且這些人還會做出一些與平時行為不相符的行動,導致警察沒有辦法及時找到這些人。進一步導致這些人失蹤之後很難被找回,就此消失也是常有的事情。
也就是說像這樣的認知症失蹤案,在日本是每年會發生近1.6萬起。失蹤的人,幸運的可以找回來,但是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再找得回來了。那麼,啥叫認知症障礙的失蹤者呢。簡單說就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因為患有老年痴呆所以極易走失。而他們往往在失蹤後數日內才能被發現,加上這些失蹤者體力或判斷力低下,失蹤後都不知道走到哪裡去了,導致這個群體很難以被及時發現。所以,一旦失蹤,很難找回,就會「消失」。
㈤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滯留中國東北的百萬日本僑民去了哪裡
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結束。當時在中國尚有數百萬的日軍和日僑。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戰區(不包括東北三省)等待遣返的日俘、日僑共計200.16萬餘人。加上後來沈陽日僑聯絡總處統計的東北待遣返日俘、日僑約110萬人,整個中國的日本人總數在310萬以上。這是一筆巨大的人力資源,對於這些日本人,國共雙方都曾加以使用。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衛生工作史》記載說,當時衛生部門表彰的立功者有四分之一是日本人。許多日本關東軍戰俘也積極加入解放軍,有的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1945年,我東北人民自衛軍第二支隊解放舒蘭縣城時俘虜了一批日本戰俘,這些日本兵投降後開始積極協助解放軍。
㈥ 冰川融化嚴重,日本遲早會沉沒,沉沒後日本的1.4億人將何去何從呢
如果在沉沒之前,日本成功的取得了北方四島的歸屬權,那麼沉淪之後的人民應該會移去北方四島,但是如果事情不順利,北方四島的歸屬權仍然屬於俄羅斯的話,那麼他可能只能去國際救助站尋求安身之地。
安倍也為了達到這種目的,做了很多准備,他經常去俄羅斯和普京進行商討,想要用金錢換回北方四島,但是普京肯定不願意,畢竟這是用俄羅斯的鮮血所換來的,這就表明了兩者在北方四島的歸屬問題上面不能達成和解。但時間不等人,日本已經等不下去了,日本的下沉速度已經是以每年10米的深度下沉,所以如果真的日本下沉的話,那日本的1.27億人口,可能只能當做移民去各個國家。
㈦ 日本國土一直在下沉或將面臨消失,如果國土消失日本人將歸向何方呢
日本國土一直在下沉或將面臨消失,如果國土消失日本人將歸向何方呢?這個問題其實日本科學家和世界科學家都有過探討,下面給大傢具體的說明一下,朋友們可以參考下面的答案:
三、加拿大地廣人稀,日本很可能會遷移到加拿大生活:
加拿大地域非常廣闊,而且很多地區處於無人區,因此日本提出可以考慮在加拿大居住,不過時至今日,這些僅僅是探討而已,還沒有具體的方案。
㈧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滯留中國東北百萬日本僑民去了哪裡
從20世紀初期到1945年日軍戰敗這段時間內,日本共向中國東北輸入僑民多達一百多萬。日軍戰敗之後,這一百多萬僑民大部分被遣送回國,有一些自願留在中國,還有一些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死亡。
中國人是善良的,但不是軟弱的,即使在落後時期,也依然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保衛了我國領土的完整。如今的中國就如一條騰飛的巨龍,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那些對我國別有用心之徒再也不會有可乘之機。
㈨ 日本北方四島上有日本居民嗎
日本北方四島上目前基本已經沒有了日本居民,有的只有一些日本陵墓,而且關於陵墓的掃墓工作也都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北方西島的掌握權就已經基本不在日本人手中了,而是當時的蘇聯接管了北方四島,蘇聯在接管北方四島之後,立馬就採取了行動,在1946年,蘇聯就將日本在此島上的1.8萬明日本居民遣送回了日本本土地區,不光如此,蘇聯還將2000多名的復員軍人留在了此島上,而這些人也就成為了現在所謂的“先民”,而蘇聯此舉的目的也是為了防止日本人卷土重來。
雖然北方四島的主權問題仍然存在質疑,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目前的北方四島已經沒有了日本居民。
㈩ 廢棄的日本小鎮:3千多居民消失不見,留下大量家電卻無人搬走
亞洲有三大鬼片產地,一是泰國,二是韓國,三是日本。日本這類題材,主要發生在小山村裡,而電影中的那些取景地,大都是現實中廢棄的鬼鎮。這一期我們也來講一講,那些失去人煙的日本鄉村鬼鎮。
秩父市是日本關東地區的一座小山城,雖離東京只有幾十公里地,但與首都圈的繁華相比,這座只有六萬人口的山城卻仿若不同的世界。安靜、舒適,慢生活,便是遊客初到這里的第一印象。雖然人口少,但村鎮比較集中,小而美的溫馨還是讓這座山城遠近聞名,然而在50公里外的日津鎮更幽靜,因為它已廢棄了二三十年。
這是一座在地圖上很難找到具體位置的山鎮,要想到這里需要開車進入崎玉縣西部山區,然後繞好幾十座山頭,沿著一條荒廢了幾十年的舊路,才能到達附近。但人未到小鎮上,沿途不斷出現的危險警告,便讓冒險的人們感覺到一股莫名的寒意。
夏季是進入日津鎮最好的季節,但若是碰到連續的雨天,也存在一定的塌方危險。冬季幾乎很難到這里,大雪降臨以後,連山路都消失在林海中。然而更多的危險是來自於廢棄的小鎮本身,以及意外發生後的救援不及時。
小鎮的 歷史 最早可追溯到17世紀, 歷史 上這里因金礦形成一座小山村。當時這一金礦歸日本最古老的家族武田家族控制,在長達一百多年的開采中,這座金礦很快就被採掘一空。20世紀初一家日本礦產企業接手了這座礦產,但眾人沒想到的是,這里又陸續發現鐵礦、鋅礦、錫礦。
為加快開采速度,企業擴大了工人人數,高峰期時小鎮人口突破3千多人。因為礦場地處在山谷內,遠離主要城市聚集點,工人往返十分不便。為讓工人能夠專注開采,企業鼓勵工人拖家帶口過來,並不斷完善配套設施。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日津鎮的配套設施一點都不比秩父市差。小鎮有電影院,有一家規模不小的診所,有專門服務管理層的浴室等 娛樂 場所,有一座 體育 館,有一家專門為礦工服務的郵局,還有兩所專門為礦工孩子上學的學校,其中一所還是高中學校。
但70年代,金屬礦產已逐漸枯竭,工人賴以為生的工作越來越少。為了謀生,一些工人做起了生產石灰石的工作,婦女們也不得不去那些高薪家庭做保姆,但更多的家庭開始離開小鎮,特別是一些學業有成的二代孩子,家人跟隨他們去了東京等其他城市。
交通不便,工作崗位稀少,天氣惡劣、人口逐漸流失,80年代的日津鎮已剩下不多居民。之後的某一年冬天,小鎮發生雪崩,僅存的居民才不得不徹底離開。但最後一個居民具體是什麼時候走的,並沒有詳細的介紹。
廢棄了二十多年的日津鎮,因日本鬼片題材和秩父市的 旅遊 業被小眾群體關注。小鎮的廢棄高中,充滿陰氣的診所,狼藉的民居閣樓,破敗不堪的電影院,還有那一條被外界杜撰了許多神神叨叨的隧道,都成功地吸引著一些熱血青年的注意,甚至連一些外國遊客都慕名而來。這個圈子裡的年輕人,現在又稱它為「鬼冢山村」,似乎這里的一切總是要帶點一些不為人知的詭異標簽。
時間是會腐爛的。廢棄了幾十年,房屋沒有一座是完整。走進屋內,踩著嘎嘎作響的木板,耳邊偶爾傳來刺破空氣的鳥叫聲,你總能感覺此時此刻,自己好像置身於另外一個詭異的空間。
那些沒有搬走的冰箱、收音機、電視機等家電,幾十年都沒人搬走。布滿灰塵的桌椅,角落裡丟棄的舊海報,都加重了這詭異的氣氛。再加上那些網傳的怪事,不由得汗毛樹立起來。若不是人多裝著一起壯膽,怕是早就掉頭就跑。
日津鎮,是日本鄉村廢棄的諸多小鎮之一。它的消失雖然有礦業和災害的影響,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時代變化,大城市資源集中的影響。而這種變化一直在上演著,也是日本本世紀面臨最大的一場鄉村困局。
有趣的是,日本城市每年新增80萬套新房,這又何嘗不是意味著鄉村地區幾萬家庭的消失。而這種現象,不止是是日本,包括我們也在不斷發生著。可是回過頭來想想,這場城市遷移運動,我們似乎得到了所要的優質教育環境,便利的生活,可雲雲之中又好像失去了一切。
圖資料:部分來源日本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