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是怎麼結婚的
⑴ 求古代日式婚禮全過程~大概是江戶時代,急用喲~
日本江戶時代婚禮全過程真不知道,不過可以參考下中國漢代婚禮過程
(一)漢族婚禮基本儀程
六禮: 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這是經典的六禮結構,但後世時有增簡。增則多在「六禮」環節的基礎上添加副儀節及雜俗,如催妝、送妝、鋪房等;簡則多簡並了幾項正婚前的禮儀,如宋代朱子撰《家禮》,因時俗將六禮並為「納采」「納幣」「親迎」三儀。
婚禮結構: 婚前禮→正婚禮→婚後禮。
完整的婚禮儀節:
婚前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
正婚禮【親迎→婦至成禮→合巹→餕余設袵】
婚後禮(成婦禮)【婦見舅姑→舅姑醴婦→婦饋舅姑】
三書:後世談婚論嫁,「六禮」常常和「三書」一起搭配出現,「三書」非周制昏禮的內容:
聘書:即訂親之書,男女雙方締造。納吉(過文定)時用。禮書:即過禮之書,是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納徵信(過大禮)時用迎親書:即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
華夏婚禮基本儀程釋義:
【婚前禮】
納采 納采即議婚,男方遣使上女家求婚。採用雁作為贄見禮物。
以雁為禮有三種象徵意義:
1. 雁為候鳥,秋天往南飛,春天北歸,來去有時,從不失時節,用雁來象徵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的象徵。
2. 雁為隨陽之物,大雁行止有序,雁群在遷徙飛行時成行成列,領頭的是強壯之雁,而幼及弱者追隨其後,從不逾越。將這個原則用於嫁娶,長幼循序而行,不越序成婚。
3. 雁雌雄一配而終,象徵忠貞和白頭偕老 (後來有所發展,也用羔羊、白鵝、合歡、膠漆等作為贄禮的)
問名 男家徵求女家同意後,這時接著進行問名之儀節,以便回來後占卜成婚與否、吉凶如何。問名一般是女子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及時辰等,發展到後世,稱換庚帖。這一過程也相當於訂婚。古語「男子稱名,女子稱字」,女子的名是不能輕易示人的。問名的意義可見非同小可了。
納吉 問名的目的,是為納吉作準備。《儀禮.士昏禮》載:歸卜於廟,得吉兆,復使使者往告。就是說,男方問名後,以龜甲來占卜男女雙方生辰八字,若得到吉兆,將占卜吉利的結果,派使者帶著雁到女方家報喜,後世稱為訂盟,儀式如同納釆。納吉之後,婚姻就算正式確定。後來民間把納吉改叫合婚了。就是把男女雙方的生肖及生辰八字合一下,看生肖是否相剋,八字是否相配。納吉和納采一樣,也用雁。
納征 納征禮往往是婚姻六禮的關鍵,《儀禮.士昏禮》載:「征,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婚禮。」意即派遣者納送聘財以成婚禮,故稱完聘、大聘或過大禮。納征以後,婚姻進入正式准備階段。
周朝聘禮「凡嫁女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士大夫以玄纁束帛,天子加以轂圭,諸侯加以大璋」。周制昏禮的聘禮取其象徵意義,不像後世那樣看重經濟價值。幣,意為彩色絲,後世所謂的「彩禮」就源於這個典故。可見先秦的彩禮是很簡單的,士大夫僅僅只用不過五兩彩絲加上一對鹿皮。但到了後世,彩禮的內涵就要實際多了,還包括飾物、綢緞、牲畜或現金等物。聘禮開始成了地位拼比的物事,難有定數。至此,周禮取聘禮的象徵意義變為取義取利兼圖。隋唐聘禮固定為九種,有合歡、嘉禾、阿膠、九子蒲、朱葦、雙石、棉絮、長命縷、乾漆等,各項物品皆有祝福夫妻愛情永固的意義。
請期 定成婚吉日的禮,由男方決定,然後正式通知女方。後代婚禮在演變中發展出來催妝,送妝,鋪房,這三項儀節在先秦文獻中未見記載。 親迎 父親醮子,新郎接受賜酒一飲而盡,便動身去迎娶自己的新娘。女方家長在家廟設筵,在門外迎新婿。婿以雁做贄禮。彼此揖讓登堂,女婿再拜。
周制昏禮親迎婿及婦都用馬車,宋代時逐漸開始婿騎馬婦乘轎。出了家廟門,把新娘坐車駕好,在新娘上車時,還要親自把上車用的引手繩遞給新娘,照顧她上車。然後新郎親自駕著馬車,讓車轉三圈,才把馬車交給車夫,自己乘坐另一輛馬車走在前頭。到了家門口,新郎先下車來等候,新娘車到達後,新郎帶領新娘進入家中,新娘入宅,婚前禮即告一段落。
【正婚禮】
正婚禮是指新娘被接到男方家以後,所舉行的正式結為夫婦的儀式。主要有拜堂(周制昏禮沒有這一項)、沃盥、對席、同牢合巹和餕余設衽幾項。
拜堂 周制昏禮沒有夫婦拜堂之禮。司馬光《書儀》:「古無婿婦交拜之儀,今世俗始祖見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廢也。」可知宋代交拜之禮已經流行。元代拜堂,於夫婦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禮,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後夫婦交拜。這就是如今流傳下來的三拜之禮。
沃盥 指新人入席前的潔手潔面。漢族傳統禮儀非常強調潔凈的意識。周制的沃盥禮節是用匜和洗配套使用。
對席 新婚夫婦交拜禮畢,要相對而坐,謂之對席。對席的位置,男西女東,意以陰陽交會有漸。
同牢合巹 「同牢」是指新婚夫婦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合巹是指夫婦交杯而飲,注意——是交杯,只是交換了杯子而已,並非很多誤導人的古裝劇那樣挽著胳膊喝的「交擘酒」。合巹本意指破瓠(瓜)為二,合之則成一器。剖分為二,分別盛酒。最初合巹用匏瓜,匏是苦的,用來盛酒必是苦酒。匏既分為二,象徵夫婦由婚禮將兩人合為一。所以,夫妻共飲合巹酒,不但象徵夫妻合二為一,永結同好,而且也含有讓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這是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節。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合巹禮流傳到後世,發展成酒筵。「吃喜酒」已成為民間行婚禮的簡稱。酒筵由簡到繁,但最主要的意義就是,婚姻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承認。
餕余設袵 這是通常所說的合床禮,正式成為夫妻。新娘脫服由女侍接受,新郎脫服由男侍接受,新郎親脫新婦之蓋頭,此時侍人持燭而出。此後男女雙方正式結為夫婦。
【婚後禮】
婚後禮,使新婦成為男家的一分子,與男家的親族融合在一起,所以又稱「成婦禮」。成婦禮主要有四:婦見舅姑、婦饋舅姑、舅姑饗婦。
婦見舅姑 妻稱丈夫的父親為「舅」,稱丈夫的母親為「姑」,成婚後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就早早起床、沐浴,新婦拿著盛著棗、栗和腶修等物的竹器到公婆的寢門外等待。盛有「棗」取早起之意,「栗」取顫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婦饋舅姑 根據《禮記》,「婦饋舅姑」之禮是隨著「婦見舅姑」之後的,新婦親自侍奉公婆進食,待二老食畢,婦要象徵性地吃公婆的餘食以示恭孝。之後有「舅姑饗婦」之禮 另有一說,「婦饋舅姑」指的是新婦過門後第三天,就要下廚房燒飯做菜,以饋舅姑。以示自此後將主持中饋,以盡孝道。唐代有「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譴小姑嘗」的描述。該俗應是後世的演變發展。
舅姑醴婦 「婦饋舅姑」之後,公婆為新婦安食漱口,並以「一獻之禮」 酬新婦,以示長輩的關懷。
一獻之禮: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稱為「獻」;次由客還敬,稱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觶或爵後,先自飲而後勸賓客隨著飲,稱「酬」,這么合起來叫作「一獻之禮」。在「獻」的環節中,有洗爵的步驟。公公在洗爵於南,婆婆洗爵於北。
一獻禮成後,本別下階。《禮記·昏義》記:「厥明,舅姑共饗婦以一獻之禮,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階,婦降至阼皆,以著代也。」按照舊時的民居結構,西階為賓位,阼階為主位,新婦從阼階下來,表示從此之後授之以室,代理家政。 廟見成婦 廟見禮為「新婦祭行於祖先」——婚後三個月,夫家擇一日,率新娘至宗廟祭告祖先,以表示該婦從此正式成為夫家成員。自此,成婦禮(暨「婚後禮」)完成。
「成婦」「成妻」之辨
「成婦」是指成為男家的媳婦,「成妻」則指作為一個男人的妻子。 汪中,鄭珍,等清儒仔細考證了《儀禮·昏禮》的儀節和稱謂,又從《曾子問》分析訂婚和解除婚約的種種可能性,目的在於探究:婚姻關系何時成立?因為他們關懷的是一個當時很嚴重的社會問題:「室女守貞」。「室女守貞」就是所謂的「望門寡」。當一個女子訂了婚,還沒過門,未婚夫就死了。這樣的一個「許嫁女」,能否另許夫家?還是得嫁去夫家奉養公婆,過繼個孩子承繼香火?與該男合葬?基本上,主張室女守貞者,表示他們認為成婦重於成妻,一旦訂了婚(納聘),婚姻就成立;反對者則堅持有親迎合體之實,婚姻才成立,翁姑媳婦關系才成立。在清朝,因「室女守貞」獲頒牌坊的數量很多,經考證,「夫」之稱謂的出現,得等到親迎之夜,婿入婦之寢房、婦言「若非我夫,焉入我室」時才出現。換言之,「夫婦」一詞的成立要等到行過親迎禮、喝了交杯酒、有「合體」之實時才成立。既然沒有夫妻之實,又何來守寡、殉葬、侍養公婆?(節選自台灣學者 張壽安《我的清代禮學研究》 中國思想史研究通訊第5輯)
實際,直至宋代,女子在婚姻上都具有相當的地位。而按照後世的邏輯,若新婦在未告廟之前去世,只能歸葬於娘家,既然得不到夫家成員的地位,那麼「室女守貞」「殉夫盡節」「未嫁奉養夫家」等習俗,不就非常沒有道理嗎?清代大行其道的「貞潔牌坊」不是成了黑色幽默么?這種陋習,實為中國文化中的變異成分,並不合乎華夏禮義。
(二) 漢族婚禮的兩種典型風貌
雖然婚禮儀程的結構保持穩定,但就婚禮的風貌演變來看,變化還是相當明顯的,故此,本文將按照兩種風格將它們分類區別:
『藍本型』的周禮婚制——莊重典雅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 周制婚禮,承啟上古至夏商,集成於禮樂開國的西周,發揚於君子風范的春秋戰國,穩定於華夏諸族最終形成漢民族的時候,在漫漫三千年裡始終為華夏婚禮之藍本,最終蔚成燦爛的雲霞。
那時候的婚禮還叫做昏禮。沒有奢侈的聘禮,沒有鋪張的排場,也沒有喧鬧的筵席。昏禮重的是夫婦之義與結發之恩,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可以喧鬧嘈雜的事。那時候的昏禮簡朴干凈,沒有後世繁縟的挑蓋頭鬧洞房這類繁雜的玩意兒,夫妻「共牢而食,合巹而酳」,而後攜手入洞房。次日拜見舅姑,三月後告見家廟,從此,新婦正式融入夫家家族。那時候的昏服也不是現在人們誤解的大紅一片,而是端莊的玄色禮服(玄色,黑中揚紅的顏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徵著天的、最神聖的色彩)。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燭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著遠去的女兒;夫家也三日不舉樂,安慰著思念雙親的新娘……整個儀式寧靜安詳。但安靜細致的儀式中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許這就是我們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黃昏中開始的那個安靜優美的儀式,映照出一個久違的文明氣息——那是純正、優美而偉大的漢文明,直指人心。
『發展型』的後世婚禮——喜慶熱鬧
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車。 借問妝成未,東方欲曉霞。 —— 唐 陸暢 《雲安公主下降奉詔作催妝詩》 此類是指在周制婚禮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的後世漢族婚禮。其中混雜了許多非漢族來源的婚俗禮儀,有諸多變異,故此稱為「發展型」。 婚禮是什麼時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經不得而知了,也許是因為漢代以後的戰亂,夜晚不安全的緣故,也許是因為感染了胡俗習慣,再加上後來的婚禮排場逐漸變大,時間變長,也就逐漸放在了上午,這樣,歡慶的儀式往往持續一天。
與後世婚禮不同,先秦至兩漢昏禮,女父迎婿於門外,禮節甚重,更別說刁難女婿的事了,唐《封氏聞見錄》6卷五雲:「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婿、卻扇及觀花燭之事。」自從昏禮有了賀客和婚宴開始,婚禮的世俗歡慶氣氛就逐漸擴展。婚禮的歡慶的氣氛本是生民常態,同時也來自華夏周邊的風俗浸染。胡俗婚禮多喜慶,後世婚禮的許多雜俗,比如鬧洞房,是契丹的婚俗。跨火盆,則來自滿族。根據周禮,婚禮是沒有蓋頭的,但紅蓋頭卻成了世俗婚禮的象徵。儀禮中的婚禮不舉樂,無酒筵酬賓的儀節,只在新房中為新郎新娘專設一席。到後世,宴眾賓客會成了婚禮必不可少的一項,鬧房也成了保留節目。也許,我們更加熟悉的婚禮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
縱觀以上兩種漢民族傳統婚禮的模式,不難看出:歷史的悠久,國土的遼闊,文化基因變異的程度自然不會小,畢竟,沒有交流的民族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在婚禮的發展上,華夏民族的婚制婚儀,吸納了許多外來民族的習俗。歷經多次主動的、被動的民族間交流,經歷多次國運縱橫起伏,華夏婚禮在漫長的時光中慢慢流變。 耐人尋味的是,從歷代禮書的修訂,可以看出古人對這種現象的態度:對周禮婚制的偏好,對世俗婚制的寬容。於是,理想與世俗便兩不相悖,各有市場。這也許就是華夏文化的特點之一吧,古人已經給出了適宜的處理方式,不必苛求統一。我們今天倡議恢復傳統婚禮,作為撰寫者的我,坦率地說我本人偏好周制昏禮,但在這里並不苛責新人們的任何選擇。所以,我們將以並行的方式,認真地寫出這兩種婚禮的具體方案。各花入各眼,任由人們選擇好了。
三 親結其縭,九十其儀——「理想型」的周制昏禮詳解 (禮服、妝飾、禮器、禮物、儀程等) 【婚服】 我們今天最熟悉的漢族婚禮禮服恐怕就是彩綉龍鳳的大紅吉服、大紅蓋頭了,恐怕很少人知道,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同時也是我們要探究的華夏婚禮的源頭,婚禮服的顏色是玄黑色和纁紅色,並且這種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續到隋唐以前。我們今天熟悉的大紅婚服其實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確的定製。顏色是心態的反應,從婚服的變化也可以看出華夏婚禮風貌乃至整個文化風貌的演變
⑵ 有誰知道日本傳統婚禮習俗的嗎
日本傳統婚禮儀式大致分為神前式,教會式,佛前式,人前式四種。
神前式結婚儀式起始於日本室町時代,是當時武官家庭最為盛行的一種結婚典禮。禮節較為繁多,婚禮上男女雙方需通過339次交杯酒來盟誓相愛一生,白頭偕老!因此整個婚禮上最為重要的一道程序那便是喝這339杯交杯酒了!客人給新郎倒酒時,每杯酒必須分三次喝光。然後再互相交換酒杯,給雙方倒酒。整個婚宴上,就這樣不停的相互敬酒,而整個喝交杯酒的過程則意味著男女雙方喜結良緣的過程,直至今日,這種婚禮形式依然受廣大的日本年輕情侶的追捧!
佛前式婚禮上,男女雙方在佛像面前宣讀婚約,向祖先報告兩人結為百年之好,相守一生。婚禮上還把一種叫"紙垂"的白色紙剪成又細又薄的紙條,然後把台他纏在 BICIGI樹枝上,這是一種傳統的風俗,意味著把已故的親人的魂招回來,永保平安!在婚禮上進行玉串奉奠儀式時,必須由和男女雙方血緣親近的人主持!
人前式婚禮是在一種特定的神面前舉行,不用受男女雙方家庭宗教信仰的約束,而只是在親戚, 朋友面前簽定一個結婚合約書就行了!然後一起大聲朗讀婚約書,宣讀自己對對方的愛,整個過程僅需10到15分鍾。
教會式婚禮始於明治維新之後,根據基督教的教派的不同而又分為幾種。 原則上本來只有信徒才能在教堂舉行婚禮, 特別是天主教派對這要求更為嚴格!但最近以來,即使不是信徒, 只要在教堂里接受簡單的培訓也可和信徒一樣在庄嚴的氣氛中, 走進神聖的教堂和心愛的人約定終身。
「神前結婚式」不是歷代傳統儀式卻被誤認為傳統儀式,整個儀式的進行是以神官為中心,莊重嚴肅地舉行;然而儀式光是靠神官的努力似乎仍顯不足。基於此,有些人試著改用「教會結婚式」,且發現在整個儀式的過程中,內心有股莫名的感動產生,而這也就是為何近年來「神前結婚式」會日趨勢微之故。
◎神前式的結婚過程如下:
1. 參列者入場:出席者入場就位
2. 新郎新娘入場:新郎在前、新娘在後依序入場
3. 修祓:在招神之前,先用水洗凈身心
4. 祝詞奏上:由神官捧上祭祀神的祈禱文
5. 三獻儀式:新郎新娘獻酒三次,每次三杯一共九次
6. 誓詞奏上:說出新郎新娘的結婚誓言
7. 指輪交換:互相將戒指戴入對方左手的無名指
8. 奉玉串奉:向神明謹獻纏有白棉紙的小楊桐樹的樹枝
9. 親族舉杯:所有親友舉杯互敬
10. 退場
(注1)若以日本整個結婚史來排-自宅式、神前式、佛前式、教會式、人前式,所謂的「自宅式」是日本在還未有神前式之前大家所通用的方式一種,它可說是後來「人前式」的前身。其特徵有兩個:1.在新郎家,以媒人當司儀舉行簡單地儀式。2.以喝三獻酒為結為夫妻的憑據。儀式會在男方家中放置祭祀祖先或者神明的神龕房間內舉行,過程十分簡便。
(注2)雖然現今較趨勢微,但在這四種當中仍是相當受歡迎的一種,只不過相較於剛盛行時,就顯得比較趨微。
⑶ 日本古代的婚禮是怎樣的尤其是新娘需要做什麼。
根據日本古代神話傳說,日本民族的締造者是一對神仙夫婦:伊邪那岐(izanagi)和伊邪那美(izanami),他們通過彩虹橋從天堂來到後來的人間,並創造了日本島,太陽,月亮,山脈和樹木等。下面我們來看看有關日本人的婚禮習俗。
奇特的訂婚禮
日本人訂婚要贈送奇特的禮品,每一樣禮品都具有特別的象徵意義。禮品用華麗的紙張包裝,包括:干墨魚,象徵男性生殖器;海藻,用來比喻能生育的女人;一根長長的亞麻線,表示白頭偕老;一把摺扇,象徵將來財源不斷。
多姿多彩的婚禮裝束
日本新娘在婚禮上穿的白色絲綢和服原本是18世紀和19世紀日本武士結婚時新娘所穿的禮服。白色既是新生活的開始的象徵,同時也意味著原有生活的結束,因為新娘已經不再是父親的女兒,而是丈夫家的一名成員了。傳統的日本婚禮上,新娘的頭發應該挽起來,用龜殼梳子束緊。新娘子的臉用脂粉畫得雪白,頭戴一塊白蓋頭和面紗。在婚禮上,新娘子還要換好幾套衣服。一次是脫掉白色禮服,換上綉有吉祥圖案(像仙鶴,花朵等)的華麗禮服,顏色為金,銀,紅三色。然後還要換上另一套深色,未婚少女穿的和服,這是新娘最後一次穿這種式樣的和服了,作為她純真少女時代的結束。新郎應穿黑色絲綢和服,和服下穿斑紋摺裙(hakama)。新郎手持白色摺扇,腳穿白色便鞋。
傳統道教婚禮儀式
在傳統的日本道教儀式上人們供奉kami---存在於自然界的神靈。 在舉行婚禮時,神職人員祈求神靈保佑新婚夫妻。儀式的最後一項是「共飲青酒」,即參加婚禮的人共同分享盛在三隻扁平杯子中的米酒。這三個杯子從下往上依次騾放,新郎拿起第一個杯子,啜三口酒,然後傳給新娘,新娘也連續啜飲三口酒,再將酒杯依次傳給其他親友。然後再開始喝第二杯和第三杯酒。
寓意豐富的婚宴
在傳統的日本婚宴上,桌上的每一種食品都代表一個美好的祝願或代表幸福,富裕,或意味長壽,多子孫等。比如,魚頭和魚尾都被向上捲起,整條魚圍成一個圓圈,象徵夫妻永不分離。龍蝦在婚宴上也很常見,因為龍蝦的深紅色代表好運氣。至於餐後甜點,新娘可能會選擇用甜黏米做成的黏米圓來招待客人。
⑷ 古代日本如何求婚
媒人上門提親唄
⑸ 日本古代婚姻制度
日本在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實行「問妻制」,即男方前往女家訪問的制度,夫妻不同住,男方每隔一段時間來探望住在娘家的妻子,這有些和中國雲南瀘沽湖的摩梭人實行「走婚制」相仿。這是一種並不穩定的婚姻制度,夫妻雙方都很容易分手,另結新歡,甚至一面保持夫妻關系,一面另結新歡,這實際上還有群婚雜交的殘余。如《古事記》記載,大國主命與須勢理姬結婚後,仍然到處「問妻」,引起了妻子的不滿。大國主命知道了妻子的感受,就在一次要出門遠行之時,借了歌謠的對唱,表明自己心中最愛的女子還是須勢理姬,後者深受感動,誤會冰釋,兩人又和好如初。
從全人類進化的歷史來看,一夫一妻制是伴隨私有制社會和男權社會的出現而出現的,那時,女子已經淪為男子的私有財產與附庸,所以那時出現的一夫一妻制決不是平等意義上的一夫一妻制,而是一個女子只能嫁一個丈夫,但一個男子除了娶一個妻子外,還可以娶許多妾,這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實際上的一夫多妻制。
在中國古代典籍上,對於從天子、諸侯直至大夫、士可以有多少老婆,有數不清的說法與規定。
日本古代也是同樣情況。自進入平安時代後,雖然法令是規定一夫一妻制,然而一般男性除了戶籍上所登記的正室外,還擁有多名側室,人們也都默許這種狀況的存在。
在日本,社會的傳統性一點也不亞於中國,婚姻、家庭被看作是人生的一個必然歸宿,人(尤其是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如果還沒有結婚成家,就會被認為很不正常,甚至被人看不起。結了婚,生了孩子,才能有穩定感,才能得到人們的信任與尊敬,這種情況在世界大多數地方都是存在的,但是在日本,這種情況更為突出,更為強烈。在日本古代(現代社會也差不多),女人只有作為已婚的母親才會被完全看成是一個女人,不論丈夫是活著還是死了。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才可叫做「一人前」,這個詞的意思是「成年」和「可尊敬的」。
結婚既然是為了求得父母的歡心、為家庭和社會盡義務,那麼這種婚姻很難不受父母的干預,也很難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在古代日本武士階層的道德觀點中,愛情和婚姻是兩件互不相乾的事情。個人的感情是無足輕重的,有時甚至和家族利益相對抗,那麼就必須為了維護家族利益而放棄愛情,否則就要被家族、社會這個龐大的機器碾得粉碎。這似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共同規律,婚姻制度建立起來了,可是婚姻是不自主的,中國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悲劇,歐洲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悲劇,在日本古代社會也在一幕幕地重演,而且其嚴酷和悲慘程度比中國、比歐洲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日本古代社會,家庭絕對是父權制的,這也是這個傳統社會的一個突出標志。父親是一家之主,無所不能,家庭成員沒有自由可言,這樣家庭才擁有自由,因為家庭不但是生產的經濟單元,而且是決定秩序的社會單位。成與敗,續與亡,不取決於個人,而取決於家庭。父親的權力是專制的,他有權留下孫子,而把媳婦、女婿逐出家門。他有權處死淫盪的兒女,還可以將兒女販賣為奴隸為娼妓。他可以任意與妻子離婚,也有權娶三妻四妾。他可以對妻子不忠,在外面尋花問柳也無關緊要。當基督教傳入日本,宣傳納妾、通姦是罪惡之事時,許多日本人抱怨不已,認為它擾亂了日本家庭的和平。
在世界歷史上,包括在日本和中國的歷史上,婦女的地位在早期比在後期為高。自從出現私有制社會、即男權社會、夫權社會後,妻子淪為丈夫的私有財產和工具,發泄性慾的工具、生兒育女的工具和家務勞動的工具。在中國最古老的甲骨文中,「妻」「妾」皆從女,有長跪的形態,這都說明了女子在家庭中的卑下地位。
在中國歷史上,從夏、商、周這「三代」直至漢,是封建制度的形成與鞏固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有許多確定社會「綱常」(即社會結構、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論述,其中女子必須服從男子、妻子必須服從丈夫、是核心內容之一。
中國古代的這種男尊女卑的觀念極大地影響了日本,社會以男性為中心,而女性應遵守「三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當然這種影響只是外因,內因是隨著社會和歷史的變遷,男子的經濟地位提高了,同時還受著日本古代社會尚武精神的影響。日本古代的妻子除了在家庭中學習一些禮儀外,完全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機會,似乎只是為了一個人而活著,即丈夫。妻子有絕對的義務為丈夫恪守貞節,如果丈夫發現妻子有不貞行為,可以立即處死姦夫和淫婦,對此,德川家康曾經明文規定,如果丈夫殺死淫妻而寬恕姦夫,則親夫當被處死。哲學家益軒也說過,如果妻子是個喋喋不休的長舌婦,則夫可休妻;相反,如果丈夫偶爾放盪、野蠻,妻子就應該加倍地對丈夫溫柔體貼。
在這種觀念的長期影響下,日本婦女從古至今成為世界上最忠誠、最溫順、最勤勞的妻子,令中國婦女在某種程度上也望塵莫及。千百年來,在許多家庭中形成的一套規矩是:當丈夫下班回家時,妻子在門口跪而迎之,第一句話是:「您回來了。」第二句話是:「您辛苦了。」第三句話是:「感謝您為家庭所做的貢獻。」然後遞上一把熱毛巾、一杯熱茶。在大街上不時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丈夫在前面走,妻子在後面跟(大概這就是所謂「男先乎女」吧),而且背著、拎著所有的重的東西,丈夫則什麼也不拿,還不時斥責妻子「走得快一點」。
日本人還很崇尚母性,妻子在丈夫面前必須擔任兩重角色,一重角色是妻子,滿足丈夫的情慾,為他生兒育女;另一重是母親的角色,像關愛照顧孩子一樣地關愛和照顧丈夫。所以有些有了兩個孩子的女子會對人說她有三個孩子,這「第三個孩子」就是她的丈夫。在日本文化中,妻子對丈夫、女人對男人必須全身心地奉獻,為對方作出一切犧牲,這種觀念比中國古代的「妻為夫綱」還要強烈得多。
一些西方遊客對於這種情況會感到萬分的驚嘆和惋惜,日本的妻子真是最好的妻子,為什麼這樣「美好的」制度不能在西方流行呢?當然,中國古代的婦女對丈夫也很服從,很溫順,但是和日本婦女在這方面的禮儀化、規范化相比,仍舊要差一大截。
日本人還很講孝道,他們的傳統觀念是在家庭中父母遠在妻子之上。公元8世紀時孝謙女皇就下令每個家庭必備「孝經」,全國的學生都必須熟記在心,除了武士以效忠主人為最高美德外,孝順成為日本人最基本最崇高的道德標准,效忠天皇也是孝道的一種表現。直到西方崇尚個人自由的風氣傳到日本之前,孝道一直是構成日本人道德的基礎,對基督教傳入時宣揚的人應遠離父母而近於妻子的理論,日本人一下子是很難接受的。
人類的兩性關系雖然建立了婚姻制度,但是有些性行為還是在婚姻制度以外的,婚外性行為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在中國古代,男子婚後可以尋花問柳,還被認為是「風流韻事」,而對女子紅杏出牆則視為很嚴重的事,要加以十分嚴厲和殘酷的處罰,這主要原因是在父系社會中,男性要求女性生出確是出自丈夫血統的子女,以保證私有財產的繼承。日本古代也是如此,日本社會中的男權主義絲毫不比中國遜色,丈夫在外拈花惹草,妻子是沒有置喙的餘地的。
到了現代,情況有些變化。新中國建立以後,對男女關系控制很嚴,丈夫如果有婚外性行為,一定會被嚴懲不貸,被冠以「流氓分子」「腐化分子」,把婚外性行為看成是對婚姻、家庭,對社會穩定的嚴重破壞;只是到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才稍稍「開放」了一些,「包二奶」「小蜜」等才有所出現。在日本現代,夫妻關系處於平等了,男子在外拈花惹草的事雖然還是不少,但是多少受到些限制。
現在日本流行男女援助,一些結了婚的男人想找婚外的性夥伴,他們覺得妓女已經乏味,又怕得病;找固定的情人又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找個臨時的女學生,青春可愛,錢不用花很多,也沒有什麼後顧之憂。這些姑娘陪男人吃飯、旅遊、聊天,也有去情人旅館的,他們再用這些錢來交男友,買化妝品。
日本的男子,尤其是年紀大一些的男子,包括一些老闆,很講道義,即使有「小蜜」也不會拋棄和他共患難的糟糠之妻。他很清楚「小蜜」是想他的錢,不會和他真心的,所以他決不可能拿出一大筆錢來給「小蜜」花,如果女方談到錢時,他就認為對方不是真心對他,所以很可能馬上分手。姑娘也無所謂,馬上轉方向。
中國人則不太一樣,中國的男人在這個問題上常常是「動真格」的,一旦找到一個婚外情人,家也不要了,夫妻也不要了,為了供養「小蜜」,常常傾家盪產,甚至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挪用公款,貪污受賄,結果是墜入深淵。所以,有些官員的貪污總是和腐化交織在一起的。
日本還有種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妻子有時會「鼓勵」丈夫到婚外去發泄一下。例如看到丈夫在外太忙碌,回家又無聊,就會建議他出去「散散心」,丈夫也明白這是叫他去做泡泡酒吧女郎這一類的事情,於是也高高興興地去做了。大家相安無事。這是因為,許多日本妻子相信丈夫的這點風流事絕對動搖不了婚姻和家庭的根基,所以很放心,再說想控制丈夫也不一定控製得了,樂得大方些,這是日本妻子聰明之處。如果是中國妻子,不要說「主動建議」了,一經發現丈夫有「小蜜」,妻子就「一哭,二跳,三上吊」,不得了了
⑹ 日本戰國時代婚禮流程是怎樣的
關於日本人的婚姻觀念和婚禮形式和中國完全不同。要想了解日本人的婚姻,必須先要對日本婚姻發展歷史有個了解。
《古事記》是日本現存的最古老的神話傳記書籍。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日本歷史上神話傳說中的兄妹神伊耶那岐和伊耶那美豎起「天之御柱」,他們繞神柱轉圈,舉行儀式,之後就結合在了一起。』這被稱為日本婚禮儀式的鼻祖。
到了公元7-8世紀的「飛鳥·奈良時代」時代,婚姻制度開始學習和模仿中國唐代的制度。這個制度要求;男15歲、女13歲就可以結婚。當時的婚姻形式大多為「訪妻婚」的形式。就是男女方仍舊分別住在各自的父母家,到了晚上男方到女方那裡居住,在天將亮前男方便離開女方家。這種制度,在當時是母系社會的結果。
到了平安時代(公元8世紀-12世紀),訪妻婚、招婿婚和嫁入婚這三種婚姻形態開始共存。所謂招婿婚,就是以女方為婚姻的主體、招婿上門的一種婚姻形態,與男娶女嫁正好相反。而所謂嫁入婚(也稱招妻婚),即女方前往男方家和丈夫一起同居生活。這種新出現的婚姻形態在當時並不多見。同時,這個時期的男女在定情過程上比較特別。貴族之間流行「訪婚」,即男子通過寫有求愛和歌的書信向女方求愛,如果得到同意的回應,男子可以悄悄前往女方住處,與其同居。如果連續3夜都在一起就表示婚姻關系成立。當然,如果男子此後不再回來,3年後婚姻關系自動解除,宣告離婚。這種形式有些像現代的自有戀愛的感覺了。「訪婚」制在這個時代的各個階層間都非常流行,上至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喜愛。「訪婚」的第三天稱為「露顯」,即男女雙方向女方的父母親戚宣告結婚並設宴款待親戚朋友,女婿和岳父首次面對面,互相進酒。這就是所謂的「披露宴」(即婚宴)了。不管是哪一種婚姻形態,都充分地尊重了男女雙方的想法,訂婚之前不對外公開,一旦公開就必須結婚,所以公開的形式就稱為「披露式」,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這這么都算一種先斬後奏的形式,實在是耐人尋味。 隨著時代的變遷,歷史開始進入鐮倉時代(12世紀-14世紀),武士開始取代貴族成為政治舞台的中心力量。這一時期,即使是招婿婚這種形態,越來越多的女子在婚後前往男方家和丈夫一起同居生活。這是因為隨著封建制度的確立,「父權」意識越來越強烈的緣故。
到了室町時期(14世紀-16世紀),嫁入婚逐漸成為主流的婚姻形式。在武士奮力拚殺逐鹿天下的戰國時代,有勢力的武士們通過聯姻的方式聯合起來擴大己方勢力,藉以牽制其他強敵。因此,政略婚姻開始在武士家族間流行起來,與其相應的結婚禮法也發生了改變。婚禮中更換禮服、向親戚朋友回贈禮品、婚後回娘家探親等結婚風俗開始確定下來,婚禮開始變得大型化、隆重化。這種情況經過安土桃山時期(16世紀中葉-17世紀初)的發展,一直持續到武士長時間執掌政權的江戶時期(17-19世紀)。舉行婚禮那天,新郎在自家的壁龕上掛上能劇中「高砂尉姥」的畫像,並放上裝飾了象徵長壽的鶴、龜的蓬萊山形盆景,親戚朋友開始匯集到新郎家裡,在壁龕前面相互敬酒,祝福新婚。而此時,新娘乘坐轎子或者馬車,帶著化妝器具、料理器具等「嫁妝器具」,在兄弟的陪伴下前往新郎家。這個時期的婚禮儀式和日本傳統宗教——「神道」有密接的聯系。到了江戶時期,負責介紹結婚對象、收交聘禮、以及在結婚典禮上扮演者近似父母的重要角色的仲人(即結婚介紹人)、以及男女雙方當著正式證明人的面進行面對面的「相親」等習俗開始出現並一直延續至今。另一方面,在一部分地區以及社會底層,男方結婚後在女方家常住的「招婿婚」形態依舊存在。
到了明治時期,婚禮逐漸成為家族中的大事情,所有的家族成員都開始參與其中。由於宗教信仰的自由,婚禮形式也就不拘一格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1900年(明治33年),皇太子嘉仁親王(即後來的大正天皇)和九條節子的婚禮就採用了神道的「神前婚禮」形式,後來這種婚禮形式迅速在全國流行起來。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基督教式婚禮也開始流行起來。如今,日本有基督教式、神前式、佛前式、人前式、自由派對式等多種婚禮和婚宴形式,男女雙方可自由選擇。 現代日本的年輕人在選擇婚禮形式時,一般不會局限於平時所信仰的宗教,而是根據預算、自身的審美喜好或者長輩的願望等來做出選擇。
⑺ 日本皇室近親結婚歷史是什麼
日本皇室近親結婚歷史是、在仲哀天皇身上。
近親(或稱親緣關系)是指三代或三代以內有共同的血緣關系、他們之間的通婚,叫做近親通婚。
近親婚配的夫婦有可能從他們共同祖先那裡獲得同一基因,並有可能把這一基因傳遞給他們的子女。仲哀天皇他是傳說中日本第十四代天皇,曾經娶堂侄女氣長足姬為妻。
日本天皇第一位近親結婚的
日本第24代天皇仁賢天皇,則娶了他的姑姑的女兒為皇後。第72代天皇白河在晚年六十多歲時,看上了自己輩份上的孫女藤原璋子,也想方設法得到了她。
天武天皇還娶了哥哥天智天皇的四個女兒,並與其中一人生下草璧皇子。草璧皇子又娶了大伯天智天皇的另一個女兒,既是自己的堂姐,又是姨媽。
日本首位女天皇推古天皇額田部,也是近親結婚的典範。
日本歷史上,女皇輩出,曾經有產生過8位。後來還有2位女天皇,都是因為嫁給了自己的叔叔,才獲得了繼位天皇的機會。
⑻ 每個國家結婚的方式和習俗都是不一樣的,日本人是怎麼結婚的
在我們中國,一說到結論大夥兒很有可能都是會想起花轎及其他們的傳統服裝,後來我們又引入了歐式的婚宴,西服與婚紗禮服,到如今,哪些旅行結婚,騎車完婚等多種方式都發生在大家面前,因此便會有些人多的人好奇心,日本到底是怎麼結婚的呢?
⑼ 日本古代結婚習俗
日本也經歷了從群婚到對偶婚的過程,隨著對偶婚的鞏固、發展逐步形成了獨具日本特色的招婿婚制。招婿婚制是日本奴隸社會的主要婚姻形態,在日本社會流行達一千多年。直到近代,某些鄉村中仍然保留著這種婚姻習慣。 所謂招婿婚,即男到女家落戶,男子認岳父母為父母,中國稱之為入贅。在中國有女無男的人家把女婿招進門當兒子看待,以接續家族的香火,繼承家族的產業,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補救辦法,並不是普遍的婚姻形態。而日本的招婿婚則是一種普遍的婚姻形態,持續了相當長時間。 在招婿婚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日本最早的婚禮。這種婚禮的過程極為簡單:先是男女相愛,而後女子徵求母親的意見。母親點頭答應後,每天太陽落山後男子就可以來女子家與其共度良宵,但次日太陽升起之前男子必須離去。如此反復,到第三天夜裡家族舉行共食"三日餅"的儀式正式承認他們的婚姻關系,並告知其他家族成員。 "三日餅"儀式剛開始時是在帷幕的遮擋下,由男女二人獨自進行。當儀式進行到高潮的時候,有人將"壁代"(帷幕)拉開,讓新郎新娘在眾多親友面前亮相,叫做"露見"。後來發展成為現代的"披露宴"(婚宴)。舉行儀式的時候,男女雙方一起坐在卧具上先喝交杯酒,然後女方的母親把帶有美麗花紋的餅(用糯米製作的年糕)端到女房,請女兒與神秘同居的男子共同分食,這種餅就叫做"三日餅"。從此以後該男子就成為自己家族的成員,可以公開地出入女家的門。 後來這種婚禮的形式又有了新的發展,即在舉行"三日餅"儀式之前增加了"新枕',妁儀式。"新枕"的儀式首先是求婚,即女方的父親代替女兒向男方求婚。求婚者雖然不是當事者本人,但代表的還是當事人自己的願望。求婚不是以直接公開的方式進行,而是通過暗示或中間人來表達,這也是現代"媒人"的起源。雙方相互交換婚書後,男方家送兒子到女家成親,一般都是在夜間進行。而女方家要派年輕人提著燈籠迎接新郎,並點燃新房中的松明,連續燃燒三天,"新枕"儀式便告結束。接下來就是舉行"三日餅"儀式。"三日餅"儀式流行的時間很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某些鄉村的婚禮中還能看到這樣的儀式。14世紀末,室町幕府建立前後,男婚女嫁的媒妁婚成為武士階級的主要婚姻形式。到了l7世紀德川幕府建立,嫁娶婚在全國普及開來。婚姻制度的變化使得婚禮的形式也發生了變化。江戶時代媒人根據男女雙方的家庭條件等情況進行介紹和撮合,只要雙方父母談妥,男子便要將對方娶過門。即便雙方當事人對對方感到不滿意也不能拒絕這門婚事。 明治時期情況有所改善,相親可以在劇場、音樂廳或飯店餐館里進行,雙方當事者可以互相交談以達到互相了解的目的。可那時婚姻仍被視為兩個家族之間的事,男女青年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隨便選擇配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日本國內民主思想的傳播,男女才可以自由戀愛或是在相親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再決定是否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