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字拜領是怎麼回事
1. 日本古代父子名字總重復一個字,是怎麼回事
中國人重視輩分,往往利用同樣的偏旁或字來標識一個大家族中同輩的男性〔近世也部分兼及女性〕。比如對於至聖先師孔子的後人,從明代開始,他們定的輩字就是:「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近現代的名人如孔繁森是繁字輩,孔祥熙是祥字輩,孔令輝是令字輩。
再如朱明王朝創始人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都用木字旁的字為名,著名的有太子朱標、秦王朱樉,以及後來當了永樂皇帝的朱棣。而朱氏從第三代以後,都起雙字名,第一個字代表輩分和主分家,第二個字以五行為偏旁,比如朱標的兒子分別叫朱允炆、朱允熥等,朱棣的兒子分別叫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等。天啟皇帝叫朱由校,崇禎皇帝叫朱由檢,大家一看就知道他們是親哥兒倆,錯不了的。
日本人的傳統則重視家系的一脈相承,而並不重視輩分,所以他們的名字中往往有個「通字」世代相傳。比如鐮倉執權北條氏的通字就是「時」,北條時政的兒子名叫宗時、義時、時房,義時的兒子名叫泰時、朝時〔名越朝時,光時的父親〕、重時、有時、時尚,還有兩個叫政村和實泰的,因為某種特殊情況而沒有使用通字——同樣叫某時或時某的,不一定會是兄弟!
再舉一個例子,足利幕府的開創者是足利尊氏,尊氏生了兩個兒子義詮和基氏,其中義詮系繼承幕府將軍寶座,此後世代就以「義」字為通字,比如三代以下歷朝將軍就是:義滿、義持、義量、義教、義勝、義政、義尚、義稙、義澄、義晴、義輝和義昭。
在武士階層中,有所謂「一字拜領」的風俗,即從主家的名字里獲得一個字,雙方結成一種模擬的親子關系,以拉近主從間的感情。這種獲得主家賞賜「偏諱」之事,在當時是非常光榮的。打個比方說,戰國大名武田信虎下賜臣下自己的「虎」字,比如甘利虎泰、飯富虎昌、原虎胤、金丸虎義,等等。再比如,戰國大名長尾景虎繼承上杉苗字,受上杉家督憲政的偏諱,改名為上杉政虎,後來又受幕府將軍足利義輝的偏諱,改名為上杉輝虎。
一字拜領還分上字拜領和下字拜領兩種,所謂上字,就是指的通字,而下字是通字外個人獨有的那個字,兩者區別很大。一般情況下受賜偏諱,多是下字,上面舉的那些例子都是如此,不過也有例外的情況,那就顯得更為信任和寵愛。比如上述武田家的通字是「信」,武田信虎的兒子晴信賜愛將馬場「信」字,更名為馬場信春。再比如,戰國大名後北條家有員猛將,苗字本為福島,後來娶了家主北條氏綱的女兒,成為一門眾,拜領下字,改名為北條綱成,綱成的兒子則先是拜領北條氏綱的兒子氏康的下字,稱北條康成,後來改賜他上字,變成北條氏繁。
下字拜領還則罷了,上字拜領就容易造成相當程度的混亂,尤其後人望著一大堆相同通字的傢伙,就很難搞清哪些真是一家子,哪些只是偶然撞上通字相同,哪些是拜領了別人的上字……
2. 日本小輩能和長輩重名嗎或者重復名字一個字嗎 例如,一位母親叫xx千明,那她的女兒能叫千晴嗎
沒問題啊,在日本古代,有「一字拜領」的現象,而一字拜領又可以分為「通字」(不是通稱)和「賜偏諱」兩種。
通字是武家世世代代在名諱中都沿用同一個字以示傳承,一般只給予下一代家督;但也有不講究的,只要是男性後代就賜予通字
——比如足利將軍家、常陸佐竹家、周防大內家的通字都是「義」,足利鐮倉公方家和(後)北條家的通字都是「氏」,德川將軍家的通字是「家」(和「竹千代」一樣,只有長子才有資格用),細川京兆家的通字是「元」,甲斐武田家和尾張織田彈正忠家的通字是「信」,一乘谷朝倉家的通字是「景」,近江淺井家的通字是「政」通字一般都是同族內部流通,很少賜予外人
另一種情況叫「賜偏諱」,即主君or上級(哪怕是名義上的)把他名諱裡面的另外一個字(不是通字的那個字)賜給臣下,以示權威和信任——比如武田信玄,大名武田晴信,前面說了這個「信」字就是甲斐武田家的通字,而「晴」字則來自於時任將軍的足利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