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小孩哭鬧怎麼辦

日本小孩哭鬧怎麼辦

發布時間: 2023-02-01 16:08:05

1. 日本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在日本,公交上不用給孩子讓座、老人不幫忙帶孩子、父母不給孩子背書包,甚至從小學開始就不送孩子上學……。下面我收集了一些關於日本父母教育孩子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日本父母教育孩子方法篇一

有一種文化叫“不要給別人添麻煩”日本很注重教育孩子的“獨立”性,他們有一種文化叫做“不給別人添麻煩”。從很多生活細節都能看出來,比如,在上學的時候,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從來沒有家長幫孩子拿書包提水壺。從小學開始,基本都是孩子自己背書包,或撐傘自己上學。

學會獨立,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在日本,很多孩子很小開始就有自己的房間。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至少也會讓孩子有自己的小空間。這是因為,孩子從小開始有一個屬於自己獨立的空間,家長希望孩子能夠通過整理房間,打扮自己的小天地來提升自己的自律和管理能力。

參加興趣班不是強迫,而是發現日本孩子課外也有很多興趣班,但是和在中國不一樣的是,日本的家長並不是逼著孩子去學,他們送孩子參加興趣班多半是玩票,而且也會輪番報不同的興趣班。日本家長認為孩子通過玩票的性質可以見識到各種不同的領域,從而可以發現孩子的興趣和潛質。

更注重增強技能從小背誦“鋤禾日當午,......”是絕大多數中國孩子都有過的經歷。不過和孩子背誦知識相比,日本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加天馬行空。他們更注重培養孩子生活方面的技能,以及還有一種叫做“為別人著想”的品質。比如,他們會早早的教孩子如何去超市買東西。

鼓勵教育孩子和自己爸爸媽媽相處的時間是最多的,“沒關系”和“很簡單”這兩句是日本家長經常會說的。當孩子在玩耍時磕了碰了,並不是呼天搶地撲過來說“寶貝受傷了嗎?”而是說“沒關系”,鼓勵孩子自己處理、自己克服。當孩子處於懵懂期,對世界很好奇對時候,經常會問“爸爸,當飛行員難嗎?”,這時候,他們會說“很簡單”。他們願意鼓勵孩子認知一切都不難,勇敢地去達成目標。

日本父母教育孩子方法篇二

1、日本老人都不幫忙帶孩子。和中國的老人基本都在給自己的子女帶孩子相比,日本的老人幾乎是不會去帶孩子的,也不和子女同住,最多在子女實在忙不過來的時候搭把手。而爺爺奶奶呢?退休之後就是自己旅遊,或者發展一下之前沒有時間做的興趣愛好,從經濟和人力上都不會再去支持子女的家庭了。圖為參加各種興趣班的爺爺奶奶。

2、熊孩子退散!不要給別人添麻煩。日本很注重教育孩子“獨立”,在日本還有一種文化叫做不給別人添麻煩。所以從很多生活細節都能看出來。比如在上學的時候,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從來沒有家長幫孩子拿書包拿水壺。都是孩子自己背書包,撐傘自己上學。另外還有一種我們常見的場景,就是在餐廳,飛機上,熊孩子不高興了哭鬧,高興了在座位上蹦跳。這些在日本的生活中,都是屬於“給周圍人添麻煩”的行為。這個時候,日本的家長會帶熊孩子離開,對於很小的孩子,哄好了再坐回來,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就會教育他們“不要給周圍人添麻煩”。

3、很小就有自己獨立的房間,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相比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是跟父母睡,在日本,很多孩子很小開始就有自己的房間,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也會有自己的空間。這是因為,孩子從小開始有一個屬於自己獨立的空間,能夠通過整理房間,打扮自己的小天地來提升自己的自律,管理能力。

4、參加興趣班不是強迫,而是發現。和中國一樣,日本也會有很多興趣班,什麼游泳班空手道班美術班應有盡有。但是和中國不一樣的是,日本的家長並不是天天逼著孩子要學出個什麼東西,送孩子參加興趣班多半是玩票,而且也會輪番報不同的班。

日本家長教育孩子的格言

1.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2.與其給他知識,不如讓他感動,與其讓他感動,不如讓他去實踐。

3.人過了20歲,父母老師的意見就像過了春天再施的肥一樣無效。所以矯正孩子的惡習要趁小。

4.最開始教孩子學習時,一定要為他找到人品好的老師,再有才智,學歷,而人品惡劣的老師,不能做孩子學習的典範。

5.讓所愛的孩子外出旅行。這里的旅行不是觀光,而是離開家鄉到陌生之地工作。人不離開父母的保護,不體會到這種艱辛就得不到錘煉,就更談不上真正的幸福。如果真的愛孩子,就是要讓孩子吃些苦。否則等孩子長大了真的一無所成,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6.愛孩子,批兩次,表揚三次,教他五次就會成才。

7.朋友的影響大於父母的影響。因為父母與孩子的年齡性別之差都制約著父母的影響力。而朋友的影響則不受制約,特別是精神上的影響更大。可見,孩子選擇朋友是何等的重要。

8.對孩子的行為,五件事中三件誇獎,兩件批評,他定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9.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孩子可以獨立地生活,保護者可以安心地離開孩子身邊。孩子遇到問題,應讓他自己想想。人的發展就像上台階,不自己上一個台階,就無法學會那個階段的東西。

10.即使挨打,也是父母的棒杖。人生總要在各個階段受到不同的打擊,面對打擊自製力的有無與強弱非常關鍵。從小總是挨打的孩子則從小就習慣了打擊,長大後有力量保持正常精神狀態。

11.了解世間之事的人,應該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貪戀酒色與金錢之事。

2. 小孩子一直哭鬧怎麼解決

小孩子一直哭鬧怎麼解決

小孩子一直哭鬧怎麼解決,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面對難題,家長要與孩子一起面對,孩子的個性發展和父母有很大的關系,為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與生活,小孩子一直哭鬧怎麼解決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小孩子一直哭鬧怎麼解決1

第一、學會理解孩子

孩子的表達能力不是很好,急了以後就用哭來表達,這時候家長不要去責怪孩子,要先理解孩子想要表達什麼,為什麼會哭鬧,找到了原因以後再給孩子詳細的解釋,並且解決問題,這樣孩子就不會再任性哭鬧了。

第二、要有耐心

很多新手媽媽面對孩子的哭鬧就會失去耐心,就會達到孩子的需求,久了以後孩子就覺得哭鬧能解決任何的事情。其實面對孩子哭鬧家長一定要多點耐心,給孩子講清楚,哭鬧是沒有用的,一定要表達出來自己心裡的想法,這樣爸爸媽媽才能知道你想干什麼。一定要跟孩子講道理,細心講的話他們是能理解的 。

第三、面對任性哭鬧,適當懲罰

很多孩子受了一點點委屈或者是輕輕碰到一點也會任性大哭起來,孩子覺得只要哭了父母就會把重點放在自己身上。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及時的指出孩子錯誤的地方,告訴孩子不要什麼事情就用哭來解決。並且可以給孩子一些小懲罰,但是不要打罵孩子,不然孩子會越來越任性的。

第四、乖巧懂事,及時表揚

每個孩子都喜歡別人稱贊,誇獎,受到了表揚孩子心理會很高興。孩子一旦做了正確的事情或者改掉了一些小毛病,家長要及時表揚孩子,適當的時候可以給一些小獎品,久了以後孩子自然就不會再任性的哭鬧了。

小孩子一直哭鬧怎麼解決2

寶寶的哭鬧的原因

1、原因之一:跌倒、磕磕碰碰導致身體疼痛

對策:先鼓勵他自己站起來,告訴他「寶寶真勇敢,寶寶是勇敢的孩子,摔倒不哭」。如果寶寶真的很痛,父母可以繼續稱贊他們的勇敢,然後朝受傷部位吹一口氣,也可以對寶寶稍加擁抱,安慰他。重點是要保證自己不大題小作,而是要用樂觀堅強的笑容驅走寶寶的傷痛和依賴心理,盡快讓寶寶的.情緒從谷底爬升上來。

2、原因之二:通過哭鬧達到實現自己願望的目的

蒙蒙是個4歲的女孩,特能哭鬧,蒙蒙的父母小時候總是姑息遷就她,結果她以哭為武器,眼淚說來就來。蒙蒙的父母逐漸感覺到不能長此以往,便下定了決心教育女兒。他們訂下規矩,如果對大人有什麼要求,蒙蒙一定要說出充足的理由來,只要理由是正確和合理的,家長就一定會滿足她。反之,如果不講理地哭鬧,那麼即使是合理的要求家長也不答應。實際執行的第一天,蒙蒙晚上9點該睡覺了,可她非要哭鬧著出去買一個芭比娃娃。見說理不行,父母馬上斷然宣布:「明天不能玩玩具了。」女兒哭得更厲害了,父母繼續說「後天也不許玩玩具了,如果繼續哭,一周之內都不能碰玩具。」結果到了第二天和第三天,蒙蒙果然沒能摸著玩具。這以後她也沒敢再哭鬧,並且很少再採用這種無理的方式來表達要求了。可見,對待寶寶的無理哭鬧,家長首先不能簡單遷就,也不能強行打罵鎮壓,更不能訂下規矩後不執行。正確的方法是先定下來寶寶能夠做到的規矩以及合理的懲罰措施,然後不要心軟堅決執行。「堅持就是勝利」這句至理名言對大人和小孩同樣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只有雙方都堅持,不良習慣才能得以糾正,良好習慣最終才能養成。

3、原因之三:遇到了保護傘

很多孩子知道了父母的規矩,父母也執行得很好,但孩子畢竟還小,有時候還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比如父母帶他去親戚或者祖父母家,或者只是到公眾場合,他就會利用父母無法立即嚴厲懲罰自己的機會,很容易就哭鬧。有的孩子看透了祖父母是把大保護傘,連父母也不敢違背,就更加變本加厲,這也是很多乖孩子去爺爺奶奶家就變得難以管教的原因。這種時候,適宜採用應急的「轉移注意力」大法。比如孩子被桌角碰了一下,小傢伙立刻大哭起來怎麼哄都不行,這時父親可以對兒子說:「喲,寶寶流了這么多的眼淚啊,都快變成一條河了,得找個杯子收集起來。」媽媽也積極配合在旁邊打趣:「不行,得找個大碗。」等把大碗找來時,孩子肯定已破涕為笑了。你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這么容易。當孩子去注意新鮮、有趣的事情時,就忘了自己的眼淚,放聲笑了起來,其勁頭就像剛才放聲大哭一樣。這時,你就可以對他進行耐心的教育了。

3. 小孩子哭了怎麼辦

事實上,孩子哭是內在情緒的外在表現

第一,找到他們一起玩的小朋友或者孩子,這樣孩子在良好的人氣氛圍中就能止住哭鬧的情緒,進入平靜的玩耍的狀態。

4. 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導語: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資源匱乏並極端依賴進口,發達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製造業、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日本人,一般指擁有日本國籍的人或有和族血統的人。其主要由和族組成,在日本北海道亦有阿伊努族人居住。歡迎大家收藏!

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篇1

1、日本老人都不幫忙帶孩子。

和中國的老人基本都在給自己的子女帶孩子相比,日本的老人幾乎是不會去帶孩子的,也不和子女同住,最多在子女實在忙不過來的時候搭把手。而爺爺奶奶呢?退休之後就是自己旅遊,或者發展一下之前沒有時間做的興趣愛好,從經濟和人力上都不會再去支持子女的家庭了。

2、帶熊孩子離開,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日本很注重教育孩子「獨立」,在日本還有一種文化叫做不給別人添麻煩。所以從很多生活細節都能看出來。比如在上學的時候,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從來沒有家長幫孩子拿書包拿水壺。都是孩子自己背書包,撐傘自己上學。另外還有一種我們常見的場景,就是在餐廳,飛機上,熊孩子不高興了哭鬧,高興了在座位上蹦跳。這些在日本的生活中,都是屬於「給周圍人添麻煩」的行為。這個時候,日本的家長會帶熊孩子離開,對於很小的孩子,哄好了再坐回來,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就會教育他們「不要給周圍人添麻煩」。

3、很小就有自己獨立的房間,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相比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是跟父母睡,在日本,很多孩子很小開始就有自己的房間,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也會有自己的空間。這是因為,孩子從小開始有一個屬於自己獨立的空間,能夠通過整理房間,打扮自己的小天地來提升自己的自律,管理能力。

4、參加興趣班不是強迫,而是發現。

和中國一樣,日本也會有很多興趣班,什麼游泳班、空手道班、美術班應有盡有。但是和中國不一樣的是,日本的家長並不是天天逼著孩子要學出個什麼東西,送孩子參加興趣班多半是玩票,而且也會輪番報不同的班。

日本家長認為孩子通過玩票的性質可以見識到各種不同的領域,從而可以發現自己孩子的興趣和潛質。日本面向孩子的班多半也以游戲為主,比如科學班就是通過一些好玩有趣的實驗來激發孩子對物理化學的興趣。

5、和背誦古詩相比,更重要的是增加生活技能。

我們從小背誦「鋤禾日當午」是絕大多數孩子都有過的經歷。不過和孩子背誦知識相比,日本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加天馬行空。主要培養生活技能,以及還有一種叫做為別人著想的品質。比如,教孩子如何去超市買東西。讓孩子拿著一張購物清單,裡面寫著:牛奶,麵包,洗發水等等,讓孩子在超市自己尋找,詢問售貨員,然後結賬付款。讓孩子在沒有大人的時候也能自己生活。

6、「沒關系」和「很簡單」。

因為和青少年相處最多的是父母,所以幾句話要經常說。當孩子磕了碰了,不是呼天搶地撲過來說「寶貝受傷了嗎?」而是要說「沒關系」,鼓勵孩子自己處理自己克服。而當孩子處於懵懂期,對世界很好奇對時候,經常會問「爸爸,當飛行員難嗎?」,這時候,要多說「很簡單」鼓勵孩子對於一切都不難,勇敢地達成目標。推薦閱讀:中日不一樣的幼兒教育。

7、在公交上不需要讓座。

在國內,地鐵或者公交上見到孩子都會讓座。不過在日本沒有這樣的習慣。日本的優先座如果沒有老弱孕婦和抱嬰兒的乘客,即使是當時人再擠,也沒有人會坐。即使是小朋友也會站著。家長會覺得在公交上站著也無所謂,可以鍛煉小朋友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篇2

【抗寒、耐寒力】

在日本東京的一家幼兒園,小朋友們在操場上用干毛巾摩擦身體。這家幼兒園的400多名小朋友每天都會以這種方式在寒冬里鍛煉身體,以增強抗寒能力。大坂市冬天的氣候比北京暖和一些,但還是有幾分涼意,賓館附近的樹木,樹干都用布包裹了起來,而在街上行走的日本小女孩卻穿著及膝短裙。「樹木都穿上了『褲子』,怎麼孩子們還穿短裙」?這里的父母卻主張孩子從小鍛煉耐寒力,以免以長大後成為『暖房花草』。兒童一般都穿得比父母少,但他們患呼吸道疾病的並不多。」

【下廚】

日本家長主張小孩隨媽媽下廚房。有的娃娃才三歲就下廚房看媽媽燒飯做菜,聽媽媽講燒飯做菜的故事。幫媽媽揀菜、洗菜,這些勞動在孩子眼裡是在做游戲,但從中增長知識,從小培養了愛勞動的習慣。

【讓座】

小孩子外出乘公交車,乘客讓座,有的家長並不歡迎,主張讓孩子站著。這些家長認為站著乘車不僅能鍛煉孩子的平衡能力,也不至於養成他們心目中只有自己。一天,一個中國小孩和一個日本孩子外出很晚才回家,公共汽車上有一排很矮的座位空著,中國小孩想也沒想地坐了上去。日本孩子嚇了一跳,趕忙叫她起來,用責怪的語氣說:「這是老弱病殘專座,你怎麼坐了啊?」「可是現在沒人啊!」「那也不能坐啊。」日本孩子說。

【節儉】

日本孩子即便口袋裡多有錢,也知道錢是來之不易的,不大手大腳。日本孩子不隨便買東西,除了給朋友買禮物,盡量避免給自己買什麼。一次一個日本孩子為了省下大約7元人民幣的日元,不顧勸阻,竟然跑了很遠到自動販賣機那裡買回來所需物品。

【環保意識】

日本孩子具有良好的環保意識。有時他們會把拉圾裝進自己的提兜,帶回家處理。甚至在累人的爬山過程中,有的孩子也不忘揀起路人留下的垃圾,招呼大家別亂扔垃圾。日本孩子知道要少開空調,寧願用扇子驅暑。不是因日本人吝嗇,而是他們幾乎人人知道開空調會造成「熱島現象」,會破壞大氣臭氧層,給日本給地球帶來危機。

【合作精神】

中國孩子入學時,通常老師面試的問題是:你叫什麼,幾歲了,知道父母的名字嗎?看看這幾個字認識么? 日本小孩入學時就考團隊合作精神:某小學招生分為三道關,把孩子編成號,十個十個的一組。第一關,老師說:「把這個桌子搬到下一個房間。」愣在那裡不動的那個小孩就會被淘汰,其餘搬桌子的就進入第二輪了。被淘汰的那個孩子的家長來見老師,還會被老師罵一通:孩子是怎麼教育的?缺少家教!在清代就開始流傳一個中國人一條龍,三個中國人三條蟲的說法,其實,中國人確實沒有團隊精神么?中國人就只能單幹麼?不然,其實團隊精神是培養出來的,是教育出來的!

【和他們一起玩耍】

高橋博史是位獸醫,有兩個兒子。一天傍晚,高橋夫婦在家中將洗滌劑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後,倒在大澡盆里,然後讓兩個兒子站到澡盆中間,再用紗布將呼啦圈纏起來套住孩子。就在夫妻倆一起慢慢抬起呼啦圈的一瞬間,夕陽下出現了一個猶如彩虹般絢爛的大泡泡,將孩子整個圍在了裡面!歡呼雀躍的兄弟二人,馬上將鄰居家的小朋友全都請到家裡來,不知疲倦地一直玩到天黑。在這個實驗里,高橋夫婦讓孩子們了解了光的折射原理,以及在配泡泡水時溶液濃度的計算方法。不過,高橋博史說:「不必馬上讓他們學會這些知識。只要(父母)能和他們一起玩耍,孩子們自然會產生興趣。有多大投入,就會有多大收獲,即使這些實驗不能立竿見影地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但對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來說,卻有相當大的幫助。」

【「家庭實驗室」】

現在,日本學校里理科課時有所減少,令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的機會也越來越少。而小學課本中那些有趣的實驗,又往往會成為一些名牌中學的入學考試題目。怎麼辦呢?為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日本作家高橋秀樹乾脆建了個「家庭實驗室」,他經常在家中帶著兒子一起做實驗。父子倆拆過自行車,安裝過小馬達,每一次實驗成功,他們都會無比興奮。父子倆還曾按照兒子的課本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先加熱燒瓶,等燒瓶里的水沸騰後蓋上蓋子,然後將燒瓶底部浸入冷水中,一俟燒瓶里的水停止沸騰就馬上用冷水從燒瓶頂上澆下來,看看燒瓶里的水會出現什麼情況。課本里附有解釋的正確答案是:水會再次沸騰。在試驗中,當水再次沸騰的瞬間,高橋秀樹看到了兒子臉上又驚又喜的表情。

【試著讓孩子當家】

家住靜岡縣藤枝市的大石壽美惠,小時候是遠近聞名的「捉蟲女王」,她一天最多曾捉過101隻蟬。現在,她又將這門「技藝」傳授給了小女兒小香。小香剛上小學一年級,但她不但能應付各種各樣的昆蟲,連捉蛇都不在話下。她可以輕而易舉地叫出各種昆蟲的名字,甚至還能分辨出它們的年齡。學校的生活課上,小香成了當之無愧的「小昆蟲學家」和「小英雄」。今年暑假期間,川崎市的佑雁女士讓正在讀小學6年級的兒子負責准備一周的午飯,而且還要負責采購。佑雁事先規定好最多能花多少錢,並要求兒子只購買「國產食材」。結果,佑雁的兒子在采購中發現,國產食品和進口食品價格大不相同。在父母幫助下,佑雁的兒子就此進行了「調查」,從而了解了不少進出口貿易知識。

外國教育孩子的小貼士:

●孩子跌一跤,讓他自己爬起來,讓他覺得成長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讓孩子在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時,注目兩分鍾。

●帶孩子去動物園,主要是為了獲得知識。

●帶孩子到公園、森林去,讓他們喜歡綠色,讓他們熱愛生命。

●讓孩子懂得,認真為人做事,要成為每一個人生活中的好習慣。

●使孩子成為一個最熱情、具有積極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經濟狀況很好,也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掙錢,讓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學習費用,或支付保險費用。

●鼓勵孩子在16歲以後,在放假期間,找一個鍾點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軍人、警察、消防員、環衛工人、教師和醫生。

●讓孩子學習音樂,學會聽懂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勵孩子上台演說、演唱、跳舞、朗誦。

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篇3

1、 無數大大小小的包

辦理入園手續的第一天,幼兒園就說明,要准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

書包(統一)、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餐具盒、裝衣服的包、裝備換衣服的包、裝換下來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然後A包多少厘米長,B包多少厘米寬,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里。

據說,有的幼兒園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媽媽一針一線縫制!孩子也可以非常有條理地分門別類收拾衣物。京都人可以精細分類處理垃圾而不覺煩,和從小所受教育有關。

2、 大人空著手,孩子拿包

每天早晚接送孩子的時候,日本家長,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手裡一律空著,而上面所說的那些少說也有二三個大包外加書包都由那些「花朵們」肩背手拿,而且還都跑得飛快。

3、 反復脫換的行頭

幼兒園是統一服裝,春秋換裝。全年去幼兒園時最外邊都要穿幼兒園的'套頭衫,穿短褲,戴貝雷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到了幼兒園,就要把套頭衫脫下來,換一種玩耍時的罩衣,鞋子脫下來,換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場玩的時候,自然再換自己的鞋子。這還不是最麻煩的,開學時老師要求拿一套替換的衣服,是孩子們午覺起床後要換的一套。

日本幼兒園就是通過這個每天的穿衣換衣,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的。通過每天到校後,換衣服、放聯系手冊,自己貼當日的sticker,掛手絹等從2、3歲開始的訓練,孩子們養成有條不紊做事的習慣。

4、 大冬天穿短褲

冬天無論多冷,日本幼兒園的孩子都穿非常短的短褲上學。日本媽媽說:「是啊,孩子送幼兒園就是來讓他們得病的。」

5 、零歲參加運動會

剛到幼兒園,就看見很多老師懷里都抱著個小小孩,看上去也就幾個月大吧,一問,是0歲。而0歲的小寶寶,就是「桃花」班,用日文叫「もも」,和咱漢字的「毛毛」同音,很是形象。

這些0歲的毛毛,不光入託了,而且還要參加幼兒園的一切大型活動,比方運動會、演出發表會等。看這些0歲的毛毛哭著拚命向前爬,還是有點打動人的力量的。

6、 女孩子踢足球

日本幼兒園到了年中組,開始上每周一次的jumping課,相當於我們的體育和形體課;到了年長組,就有了足球大會,孩子們成天不是練習打鼓,就是練習足球,那是真踢啊,而且不停有幼兒園之間的比賽。

7 、完全混班教育

日本在9:30之前,3:30之後,全園的孩子都在一起玩,而且在院子里,大孩子抱小孩子,小孩子追大孩子,玩得狠瘋狂。孩子們真正能體會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覺,成長感特別明顯。

8、 教會孩子「笑」和「感謝」

日本幼兒園似乎不重視孩子們的知識教育,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

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數學、假名、繪畫、音樂這些項目,更別說英語、奧數了。也不學輪滑,也不教游泳。問教什麼,答案永遠也想不到——「教孩子們學會笑眯眯!」在日本,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和誰講話,「笑眯眯」最重要,一個笑眯眯的女孩子最漂亮。

9、 一年數不清的活動

一年到頭不知道爬多少次山,看多少次湖,觀察多少次動物和植物,除此之外,撿橡子了,打年糕了,開運動會了,為社區演出了,宿泊了,過園節了,開發表會了,去拜寺廟了,作品展了,反正是名堂多多。

5. 日本教育孩子的方法

日本怎麼教育孩子

1、日本老人都不幫忙帶孩子

在日本,人和人之間都相對獨立。和中國的老人基本都在給自己的子女帶孩子相比,日本的老人幾乎是不會去帶孩子的,所以日本的小孩很少有四世同堂,家裡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轉的情況發生。更多的是家裡幾個孩子和忙碌的大人,孩子之間要培養互相照顧和盡量自己獨立的生活能力。

2、很小就有自己獨立的房間

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相比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是跟父母睡,在日本,很多孩子很小開始就有自己的房間,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也會有自己的空間。這是因為,孩子從小開始有一個屬於自己獨立的空間,能夠通過整理房間,打扮自己的小天地來提升自己的自律,管理能力。

3、參加興趣班是發現

日本的家長不是天天逼著孩子要學出個什麼東西,因為日本家長認為孩子通過玩的性質可以見識到各種不同的領域,從而可以發現自己孩子的興趣和潛質。而日本面向孩子的班多半也以游戲為主,比如科學班就是通過一些好玩有趣的實驗來激發孩子對物理化學的興趣。

4、自己動手脫換衣服

對於2~3歲的孩子,每天都要重復那麼一套換衣程序,日本的媽媽們都是站在一旁看著,從不伸手幫忙。日本幼兒園就是通過穿衣換衣,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每天到幼兒園後,換衣服、放聯系手冊、自己貼當日的sticker、掛手絹等。從兩三歲開始的訓練,讓孩子們養成有條不紊做事情的習慣。

5、運動會沒有個人冠軍

不到1歲的孩子入幼兒園,也要參加運動會。1歲不到的孩子哭著拚命向前爬,這樣的場面還是有點打動人的。運動會,只有團體賽,沒有個人單項比賽,最終只有勝利的團隊,沒有勝利的個人。強調參與,不鼓勵相互對比。

6、教育孩子「笑」和「感謝」

幼兒園似乎完全不重視孩子們的知識教育,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數學、繪畫、音樂這些項目,更別說英語、奧數了。

家長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1 、樹立榜樣:

榜樣是以別人的好思想好行為來影響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如同學、鄰居、教師、英雄模範人物、文藝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領袖的優秀品質,都是子女學習、模仿的對象。不管家長的言行是錯誤的還是正確的,對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響。

2、環境熏陶:

家長要有意識地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場所,家長要組織好生活,處理好成員之間的關系,堅持正確的道德行為為准則,形成團結和睦的家庭氣氛,建立井井有條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3、批評懲罰:

批評和懲罰都是對子女不良思想行為的否定,不過後者是對嚴重不良思想行為的一種教育手段。批評懲罰時,首先要全面了解情況,掌握不良思想行為的具體情節和嚴重程度,從錯誤的實際出發,批評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進而產生改正錯誤的動力。

教育孩子的誤區有哪些

1、為保全面子,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

在公眾場合,孩子用哭鬧「要挾」父母,父母迫於顏面只好乖乖「就範」,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在心理學上,這關繫到對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也關繫到父母權威的樹立。

2、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

中國父母雖然疼孩子,但經常把孩子看作是沒有獨立人格的「不完全的人」:孩子的房間想進就進,日記抽屜也是公然「檢查」。其實,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具有隱私權的公民,受法律保護。

3、成績代表一切。

當今中國,優質教育資源匱乏,孩子們不得不靠成績來競爭。不過,考試不是唯一重要的,它只能考察知識的掌握,不能考察知識的實際運用。所以,在督促孩子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實際能力。

6. 小孩子哭怎麼辦

那就看你個人了,用各種方式來哄小孩子不要哭,可以扮鬼臉,買零食,買玩具,帶他出去玩等等。

7. 日本人懲罰孩子是不是用鞭子抽背

你不知道是聽誰說的?在日本別說用鞭子抽,就是用手打的厲害一點都會被列入虐待孩子之列。馬上就會被抓起來的。中國經常會看到打孩子,尤其是農村。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材,日本沒有這種說法,認為親子應該是朋友關系,不存在打罵現象。在大街上看到就是小孩哭鬧的很厲害大人也不敢打,只能耐心的勸導或者忍耐。好像也沒有打孩子的習慣。

8. 日本家長如何教育孩子

導語:我們日本的家長們都是怎麼去教育孩子的,有什麼方法?以下是我為大家分享的日本家長如何教育孩子,歡迎借鑒!

1 日本老人都不幫忙帶孩子

在日本,人和人之間都相對獨立。和中國的老人基本都在給自己的子女帶孩子相比,日本的老人幾乎是不會去帶孩子的,也不和子女同住,最多在子女實在忙不過來的時候搭把手。在日本帶孩子基本靠年輕的夫婦,所以孩子主要相處的對象就是自己的粑粑麻麻。

所以日本的小孩很少有四世同堂,家裡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轉的情況發生。更多的是家裡幾個孩子和忙碌的大人,孩子之間要培養互相照顧和盡量自己獨立的生活能力。

而爺爺奶奶呢?退休之後就是自己旅遊,或者發展一下之前沒有時間做的興趣愛好,從經濟和人力上都不會再去支持子女的家庭了。和國內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和啃老族相比,多的是一份獨立,當然,少的是一份人情冷暖。

參加各種興趣班的爺爺奶奶:

2 熊孩子退散!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日本很注重教育孩子「獨立」,在日本還有一種文化叫做不給別人添麻煩。所以從很多生活細節都能看出來。

比如在上學的時候,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從來沒有家長幫孩子拿書包拿水壺。都是孩子自己背書包,撐傘自己上學。

另外還有一種我們常見的場景,就是在餐廳,飛機上,熊孩子不高興了哭鬧,高興了在座位上蹦跳。這些在日本的生活中,都是屬於「給周圍人添麻煩」的行為。這個時候,日本的家長會帶熊孩子離開,對於很小的孩子,哄好了再坐回來,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就會教育他們「不要給周圍人添麻煩」。

3 很小就有自己獨立的房間,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相比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是跟父母睡,在日本,很多孩子很小開始就有自己的房間,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也會有自己的空間。這是因為,孩子從小開始有一個屬於自己獨立的空間,能夠通過整理房間,打扮自己的小天地來提升自己的自律,管理能力。

4 參加興趣班不是強迫,而是發現

和中國一樣,日本也會有很多興趣班,什麼游泳班空手道班美術班應有盡有。但是和中國不一樣的是,日本的家長並不是天天逼著孩子要學出個什麼東西,送孩子參加興趣班多半是玩票,而且也會輪番報不同的班。

為什麼呢?

因為日本家長認為孩子通過玩票的`性質可以見識到各種不同的領域,從而可以發現自己孩子的興趣和潛質。而日本面向孩子的班多半也以游戲為主,比如科學班就是通過一些好玩有趣的實驗來激發孩子對物理化學的興趣。

5 和背誦古詩相比,更重要的是增加生活技能

我們從小背誦一個「鋤禾日當午」是絕大多數孩子都有過的經歷。不過和孩子背誦知識相比,日本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加天馬行空。 主要培養生活技能,以及還有一種叫做為別人著想的品質。

比如,教孩子如何去超市買東西。讓孩子拿著一張購物清單,裡面寫著:牛奶,麵包,洗發水等等,讓孩子在超市自己尋找,詢問售貨員,然後結賬付款。讓孩子在沒有大人的時候也能自己生活。

另外,在日本的幼兒園開始,就要培養為別人著想的情商,大孩子要照顧小孩子。小學開始,上學就不是父母接送,而是大孩子叫上小孩子三三兩兩自己去上學。。

6 「沒關系」和「很簡單」

因為孩子相處最多的是父母,所以幾句話要經常說。當孩子磕了碰了,不是呼天搶地撲過來說「寶貝受傷了嗎?」而是要說「沒關系」,鼓勵孩子自己處理自己克服。

而當孩子處於懵懂期,對世界很好奇對時候,經常會問「爸爸,當飛行員難嗎?」,這時候,要多說「很簡單」鼓勵孩子對於一切都不難,勇敢地達成目標。

7 在公交上不需要讓座

在國內,地鐵或者公交上見到孩子都會讓座。不過在日本沒有這樣的習慣。日本的優先座如果沒有老弱孕婦和抱嬰兒的乘客,即使是當時人再擠,也沒有人會坐。即使是小朋友也會站著。

家長會覺得在公交上站著也無所謂,可以鍛煉小朋友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下面這個是給1-2歲兒童在浴室洗澡的時候玩的玩具,在浴室模仿自己的臟衣服被洗掉,然後曬干,然後分類疊好的過程。可以貼在浴室牆上,全套防水。

這個是給三歲左右的孩子,正要學習寫字的時候,培養孩子對拿筆的興趣。有模版可以讓孩子漂亮地畫畫。

還有趣味動畫教孩子該如何寫假名。

日本的孩子也是窮有窮養,富有富養,但是基本上教育的方針都是相通的。更加側重生活技能和情商的培養,讓孩子能夠盡快獨立;而對知識類的培養則是:慢慢來,將來有的是時間。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9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