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援兵有多少人
『壹』 中日甲午戰爭是哪一年光緒20年1894年25日爆發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1894年7月25日,也就是清朝光緒二十年,同時也是日本明治27年,以豐島海戰為開端,屬於一場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和朝鮮進行的侵略戰爭。按照干支紀年來說,1894年也被稱為甲午年,因此這場戰爭就被稱為甲午戰爭。這場持續9個月的戰爭最終以中國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直到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後才真正結束。
中日甲午戰爭的經過
中日甲午戰爭主要包括五次大戰役,分別是豐島戰役、威海衛戰役、平壤戰役、遼東戰役以及黃海戰役。
豐島戰役
最初中國為了盡到宗主國的義務,在朝鮮東學黨起義爆發時,派出了援兵,但日本認為中國和朝鮮不是宗藩關系,於是也立即出兵,正巧在朝鮮的豐島附近的海面相遇,日本兵船竟然公開挑釁,這使得當時的光緒皇帝很是惱怒,於是在第二天就向日本公開宣戰,也正好合了日本的意,這也就是甲午戰爭的開端。
平壤戰役
之後這兩個算是當時亞洲最為強大的國家開始了斗爭,但當時的朝鮮政府很快被日本控制,於是本來海戰就被迫換為陸戰,而雙方的兵力幾乎相差無幾,日本大約為1600人,而中國也有1700人,可以說是實力相當,但遺憾的是,主帥葉志超實在貪生怕死,直接放棄了平壤,一直向北逃到了鴨綠江,因此日本抓住機會,佔了上風。
黃海戰役
在平壤戰役之後,日本迅速的佔領了朝鮮,便開始打中國的主意,而這也正是他攻擊朝鮮的原因之一,因此中國北洋水師又和日本來了一次激烈的戰斗。
而這次李鴻章本來是准備預購產自英國的“吉野艦”來應戰的,但卻正好碰上慈禧太後六十大壽,而在慈禧是誰的皇後中就曾提到,慈禧是幾乎可以說是權力極大的,因此清政府直接將軍費挪用,只為了慶祝太後生日,反而是日本全國上下都開始捐款,搶先購買了“吉野艦”,導致“致遠艦”被擊沉,因此李鴻章無奈,只能退到威海衛,保存實力,日本再次佔到上風。
遼東戰役
繼黃海戰役後,日本入侵中國的腳步更加激進,在遼東戰役中,中國將領更是一觸即潰,因此旅順、大連等地接連被占,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死於日本刺刀之下,其中旅順大屠殺尤為殘忍,婦女孩子無一倖免。
威海衛戰役
這也是甲午戰爭中的最後一戰,在這次戰爭中北洋水師大批的將士都自殺殉國,洋務運動也逐一失敗,之後日本取代中國成為了亞洲老大,中日的關系也一度緊張。
『貳』 李雲龍上萬人攻打平安城,日軍僅800人,為何苦打兩天才拿下來
李雲龍打平安縣城打了兩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為日軍的火力遠超八路軍的火力。李雲龍之所以打平安縣城,主要是為了救他的新婚妻子,他明知道火力比不上日軍,還要打平安縣城,可見他是一個真男人。
綜上所述,李雲龍之所以花了兩天時間而非是一天時間才打下平安縣城,主要是因為日軍火力太猛、城牆堅固。不過,換一個角度看,李雲龍僅用了兩天便打下了平安縣城,說明只要不放棄,日軍一定會被趕出中國的土地。
『叄』 二戰日本日本同時攻擊多個國家一個島國他有那麼多人嗎
日本人也不能說少,在美軍轟炸日本本土時候,甚至揚言要組織一億國民軍,其實也沒用。並不是人多就行了,中國人不少,可是就跟一個日本打都那麼吃力。日本在二戰時候戰鬥力還是很強的。而且雖然進攻的區域很大,國家很多,但是戰鬥力強的沒幾個。除了美國其他基本都壓力不大。中國戰場都看到什麼樣了就不說了。差距太大。東南亞本來氣候炎熱,濕度大。依據一般理解當時都認為日軍不會適應叢林作戰。結果日軍適應的還不錯,尤其自行車投入實戰挺有特色。而當時東南亞確實有一定數量的英法等國部隊,但是卻不敵日軍攻勢。打的也不理想。日軍主要還是跟美國打的最艱難,在中國和東南亞打的還是不錯的。軸心國核心就是德國日本。義大利比較渣。
『肆』 一二八事變一支由250多人組成的什麼隊伍
一·二八淞滬抗戰1932年1月28日~3月3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犯上海的作戰,又稱"一·二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的起因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為掩護炮製偽滿洲國傀儡政府的陰謀,由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館助理武官田中隆吉,蓄謀在上海製造事端。
第19路軍奮起抗戰 事變之初,駐上海日軍有海軍陸戰隊1800餘人及武裝日僑4000餘人、飛機40餘架、裝甲車數十輛,分布在虹口租界和楊樹浦,另有海軍艦只23艘,游弋在長江口外和黃浦江上,由海軍第1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指揮。1月28日午夜,陸戰隊分三路突襲閘北,攻佔天通庵車站和上海火車北站。
上海軍民義憤填膺,擔負滬寧地區衛戍任務的第19路軍3個師共3萬餘人,第60、第61師分駐蘇州、南京一帶,第78師2個旅駐守上海,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抗戰。防守市區的第156旅,在前來接防的憲兵第16團主動配合下,打退由橫浜路、虯江路、寶山路進攻的日軍,29日奪回天通庵車站和上海北站。
日軍敗退租界,通過英、美等國領事出面"調停",達成停火協議,緩兵待援。上海民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推動下,紛紛組織救護隊和義勇軍,積極支援第19路軍抗戰。29日,日本政府發表聲明威脅中國政府,誣指上海事件是中國排日運動引起的。南京政府於30日倉促遷往洛陽。
至2月2日,日軍從國內增調航空母艦2艘、各型軍艦12艘、陸戰隊7000人援滬。蔣光鼐急調第60、第61師參戰。3日,日軍破壞停火協議再向閘北進攻,被守軍擊退。日本內閣遂增派第3艦隊和陸軍久留米混成旅援滬,由第3艦隊司令野村吉三郎接替鹽澤指揮。7日,野村改變攻擊點,以久留米旅進攻吳淞,陸戰隊進攻江灣,企圖從守軍右翼突破。
第19路軍依託吳淞要塞及蘊藻浜水網地帶與日軍激戰,第61師將進攻紀家橋、曹家橋及偷渡蘊藻浜的日軍各個消滅,其餘日軍又龜縮租界,由英、美等國領事再次出面"調停",以待援兵。
第5軍馳援上海作戰 上海戰況於日軍不利,日本內閣於2月14日又調陸軍第9師參戰,改由第9師師長植田謙吉統一指揮。同日,中國政府派請纓抗日的張治中任第5軍軍長,率所部第87、第88師及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增援上海,歸第19路軍統一指揮,接替從江灣北端經廟行至吳淞西端的防線,為左翼軍。
第19路軍為右翼軍,擔負江灣、大場以南及上海市區的防禦。18日,植田發出最後通牒,要挾中國守軍於20日17時前撤退20公里,被蔡廷鍇嚴詞拒絕。20日植田令日軍全線總攻,採取中央突破,兩翼卷擊的戰法,以第9師主突江灣、廟行結合部,企圖北與久留米旅圍攻吳淞,南與陸戰隊合圍閘北。
守軍第19路軍與第5軍並肩作戰,密切配合,利用長江三角洲水網地帶及既設工事頑強抗擊,並組織戰鬥力強的部隊夾擊突入江灣、廟行結合部之敵。經過6晝夜爭奪戰,日軍遭受重創,由全線進攻轉為重點進攻,再由重點進攻被迫中止進攻。
日軍增兵襲擊瀏河攻陷上海 淞滬抗戰激勵全國,後方官兵紛紛請纓抗戰,蔣介石拒絕再向上海增兵。而日本內閣決定組建上海派遣軍,派前陸軍大臣白川義則任司令官統一指揮。2月27日起,上海日軍又得到陸軍第11、第14師的增援,總兵力增至9萬人、軍艦80艘、飛機300架,戰鬥力驟增。
當時中國守軍總兵力不足5萬,裝備又差,而且經一月苦戰,傷亡比較嚴重,左側瀏河地區江防薄弱。白川汲取前三任指揮官正面進攻失利的教訓,決定從翼側瀏河登陸,兩面夾擊淞滬守軍。3月1日,指揮第9師等部正面進攻淞、滬,以第3艦隊護送第11師駛入長江口,從瀏河口、楊林口、七丫口突然登陸,疾速包抄守軍後路。
淞滬守軍腹背受敵,被迫退守嘉定、太倉一線。2日日軍攻佔上海,3日戰事結束。是役,中國軍隊在人民支援下浴血奮戰,連續擊敗日軍進攻,使敵三易主將,數次增兵,死傷逾萬,受到沉重打擊。但政府當局妥協退讓,不繼派援兵,守軍寡不敵眾,防線終被日軍從翼側突破而被迫撤退。
後在英、美、法、意等國調停下,中日雙方經談判,5月5日中國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不久,國民黨政府將英勇抗戰的第19路軍調往福建"剿共"。
『伍』 新四軍到底和日本人有沒有交戰
有交戰,新四軍和日本人發生的戰斗有新塘戰斗、高郵戰役等。
1、新塘戰斗
新塘戰斗是新四軍在南京郊區對日軍的伏擊戰。1938年7月10日晨,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第2營(缺第5連)在南京至句容公路上的新塘鎮附近設伏。句容縣城駐有日軍300餘人。
京句公路是敵人後方交通的生命線,運輸頻繁。10日上午,汽車9輛載日軍100餘人,並附有步兵重武器,自南京向新塘駛來。兩輛在前,其餘7輛在後方一二百米跟進。
日軍一進入新四軍的伏擊圈,即遭到猛烈襲擊。日軍下車頑抗。激戰約半小時後,日軍自句容縣城和湯山鎮派出援兵500餘人,並有汽車、坦克、騎兵等,在飛機掩護下,向新四軍逼近。
新四軍遂迅速轉移。此次戰斗持續約1小時,斃傷日軍40餘人,擊毀敵汽車兩輛。新四軍無傷亡。地方武裝傷、亡各1人。
2、高郵戰役
高郵戰役也稱江高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最後一役。是指1945年12月,新四軍華中野戰軍在江蘇省高郵、邵伯地區,對日偽軍發動的一場進攻戰役。
從1945年12月19日起,至26日凌晨結束,在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親自部署和指揮下發起高郵戰役,並一舉收復高郵城,這也是抗日戰爭中解放的最後一座城市,並且是全國范圍內殲敵最多的縣市之一。
高郵戰役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全國勝利後,對拒不投降的日偽軍發動的最後一場戰役。在高郵舉行的受降儀式是日軍向新四軍投降規模最大的一次。
(5)日本援兵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新四軍由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改編而成,最初全軍編為4個支隊,第一支隊由湘鄂贛邊、湘贛邊、粵贛邊、贛東北等地游擊隊編成,下轄第一、第二團;
第二支隊由閩西、閩南、閩贛邊及浙南等地游擊隊編成,下轄第三、第四團;第三支隊由閩北、閩東游擊隊編成,下轄第七、第八、第九團和手槍團;此外還有軍部機關和特務營。
全軍共1.03萬餘人。新四軍雖然兵力不多,裝備不好,但它的主體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中保存下來的精華,是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的優秀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這支勁旅開始了抗戰的征程。
在八年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和抗日游擊隊對日偽作戰12.5萬余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餘人,自身共傷亡6萬餘人。
所有在這場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中作出努力和貢獻的將士,都應功載史冊。在全國人民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對那些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而英勇奮斗的革命先輩,我們將永遠尊敬和學習;對那些為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國而犧牲的革命先烈,我們將永遠緬懷和紀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塘戰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郵戰役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戰斗在大江南北的閩南籍新四軍抗日健兒
『陸』 彭德懷同志指揮的對日戰爭 百團大戰 事實上有多少個團參加了戰斗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地區使用105個團的兵力,向日軍佔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的大規模進攻戰役。
1940年夏秋,日本帝國主義乘德國法西斯軍隊在西歐和北歐迅猛推進、美國的戰備尚未完成、英國又無力東顧之機,積極准備實行"南進"政策,攫取英、美、法、荷等國在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因而,在中國戰場加緊對國民黨政府進行政治誘降活動,同時以主要力量繼續進攻抗日根據地,特別是在華北加緊推行1940年度"肅正建設計劃"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企圖摧毀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鞏固其佔領區,使中國成為其"南進"的後方基地。
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籠政策",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的發展,並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克服國民黨妥協投降的危險,八路軍總部決心向華北日軍佔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大規模進攻戰役。
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等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鐵路(今石家莊-太原)。同時要求對同蒲(大同-風陵渡)、平漢(今北京-漢口)、津浦(天津-浦口)、北寧(今北京-沈陽)、德石(德州-石家莊)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8月8日,朱德、彭德懷等下達《戰役行動命令》,規定:晉察冀軍區破擊正太鐵路石家莊(含)至陽泉(不含)段;第129師破擊正太鐵路陽泉(含)至榆次(含)段;第120師破擊忻縣以北的同蒲鐵路和汾(陽)離(石)公路,並以重兵置於陽曲南北地區,阻擊日軍向正太鐵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擊交通線的同時,相機收復日軍佔領的一些據點。在這些地區和交通線,駐有日軍3個師的全部、2個師的各2個團、5個獨立混成旅全部、4個獨立混成旅的各2個營、1個騎兵旅的2個營,共20餘萬人,另有飛機150架和偽軍約15萬人。八路軍參戰兵力,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
以正太鐵路為重點,進行交通總破擊戰 八路軍的進攻戰役於8月20日首先在正太鐵路發起。正太鐵路橫越太行山,是連接平漢、同蒲兩鐵路的紐帶,是日軍在華北的重要戰略運輸線之一。日軍在正太鐵路沿線駐有獨立混成第4旅(司令部駐陽泉)全部,獨立混成第8、第9旅(司令部分別駐石家莊和太原)各一部。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指揮下,以18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又2個騎兵營、5個游擊支隊,在部分炮兵和工兵配合下,組成左、中、右3個縱隊,分別向正太鐵路東段日軍獨立混成第8旅大部和獨立混成第4旅一部展開攻擊。經數小時激戰,右縱隊攻入晉冀交界的要隘娘子關,殲日軍一部。爾後,破壞了娘子關以東的橋梁和通信線路。向娘子關至微水段進攻的中央縱隊,連克蔡庄、地都、北峪、南峪等日軍據點,並破壞橋梁兩座。攻擊井陘煤礦的中央縱隊一部,在礦工支援下,破壞了煤礦的主要設施,迫使其停產達半年之久。23日,因石家莊方向的日軍西援,加上連日降雨,河水泛濫,嚴重妨礙作戰行動,晉察冀軍區部隊遂轉移兵力,實施對鐵路、橋梁、隧道的全面破擊。
第129師在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指揮下,以8個團(包括決死隊第1縱隊2個團)、8個獨立營的兵力,組成左翼破擊隊、右翼破擊隊和中央縱隊,亦於8月20日夜對正太鐵路西段日軍獨立混成第4旅大部和獨立混成第9旅一部展開攻擊;另以2個團會同平定、遼縣、榆社等地方武裝,分別對平遼、榆遼公路進行破擊,並牽制各點守敵,保障主力側後的安全。左翼隊一部進攻蘆家莊,連克碉堡4座,殲日軍80餘人;右翼隊一部攻擊桑掌和鐵爐溝等據點,殲日軍130餘人。21日,該師為阻止日軍從側背攻擊破路部隊,令預備隊一部搶占陽泉西南4公里處的獅堖山高地。從23日起,陽泉日軍在飛機支援下,並使用化學武器,不斷向獅堖山猛攻。第129師阻擊部隊英勇奮戰,堅守6晝夜,殲日軍400餘人,保障了破擊部隊翼側的安全。經數日作戰,第129師控制了正太鐵路西段除陽泉、壽陽以外的大部分據點及火車站,嚴重破壞了該段的路軌、橋梁、隧道,使正太鐵路西段陷於癱瘓。
與此同時,第120師在師長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指揮下,以20個團的兵力破擊同蒲鐵路北段和鐵路以西一些主要公路,並攻佔陽方口、康家會、豐潤村等據點,殲日偽軍800餘人,切斷了同蒲鐵路北段和忻縣至靜樂、汾陽至離石等公路。
為配合正太鐵路和同蒲鐵路北段的破擊戰,第129師和晉察冀軍區還令所屬部隊出動50多個團的兵力,在游擊隊和民兵的配合下,對平漢、平綏(今北京-包頭)、北寧、同蒲(南段)、白晉(白圭-晉城)、津浦、德石等鐵路線和一些主要公路,以及日軍佔領的許多據點,進行了廣泛的破擊和襲擊。
8月25日後,日軍從白晉鐵路、同蒲鐵路南段抽調第36、第37、第41師各一部,配合獨立混成第4、第9旅向第129師反擊;從冀中、冀南抽調約5000人的兵力,配合獨立混成第8旅向晉察冀軍區部隊反擊。9月2日,日軍合擊正太鐵路南側的安豐、馬坊地區的第129師。該師以4個團的兵力英勇抗擊,斃傷日軍200餘人。9月6日,第129師第386旅和決死隊第1縱隊各兩個團,於榆社西北雙峰地區包圍日軍1個營,擊斃400餘人,打破了日軍的合擊。晉察冀軍區為策應第129師作戰,以4個團向正太鐵路北側盂縣地區的日軍出擊,迫使正太鐵路南側的日軍北援。同時,第120師對同蒲鐵路忻縣至太原段的破擊,也有力地牽制了日軍對正太鐵路的增援。
9月10日,八路軍總部為休整部隊,准備再戰,命令各部結束第一階段的作戰。第一階段作戰,由於八路軍突然而猛烈地破擊日軍佔領的交通命脈,使日軍聯絡中斷,到處被動挨打,陷入一片慌亂之中。漢奸、偽軍更是惶恐不安。淪陷區人民異常振奮,自發地支援八路軍作戰。
繼續破擊日軍交通線,重點攻佔交通線兩側和深入根據地內的日軍據點 為擴大戰果,9月16日,八路軍總部發出第二階段作戰命令,要求各部隊繼續破壞日軍交通線, 摧毀深入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軍據點。部署是:第120師主力對同蒲鐵路北段寧武至軒崗段進行徹底破壞,再次切斷同蒲鐵路北段的交通;晉察冀軍區主力破擊淶(源)靈(丘)公路,並奪取淶源、靈丘兩縣城;第129師重點破擊榆(社)遼(縣)公路,收復榆社、遼縣(今左權)兩縣城。
晉察冀軍區以8個團、3個游擊支隊、2個獨立營組成左、右翼隊和預備隊,於9月22日發起淶(源)靈(丘)戰役,對該地區的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和第26師及偽軍各一部發動進攻。右翼隊重點攻擊淶源縣城,由於缺乏攻堅器材,日軍頑強抵抗,經通宵激戰,未能得手。23日,轉為攻擊淶源外圍日軍據點。至26日,相繼攻佔三甲村、東團堡等10餘處據點。28日,由張家口增援的日軍3000餘人進抵淶源城,右翼隊遂轉移兵力於靈丘、渾源方向,協同左翼隊先後攻佔了南坡頭、搶風嶺、青磁窯等日軍據點。10月9日,又有大同日軍1000餘人來援。晉察冀軍區遂決定結束淶靈戰役。此役共殲滅日偽軍1 000餘人。
第129師以第386旅和決死隊第1縱隊兩個團組成左翼隊,以第385旅(附第32團)組成右翼隊,於9月23日發起榆(社)遼(縣)戰役,向守備榆遼公路的日軍獨立混成第4旅展開攻擊。至30日,左翼隊經過艱苦奮戰,攻佔榆社縣城,殲日軍400餘人。右翼隊攻佔榆遼公路上的小嶺底、石匣等日軍據點後,准備協同新編第10旅進攻遼縣時,和順、武鄉的日軍同時出援,第129師遂決定停止攻城,轉移兵力於紅崖頭、官地堖地區伏擊由武鄉出援的日軍。第385旅在向伏擊地域開進途中,與日軍援兵600餘人遭遇,經15小時激戰,日軍雖被消滅過半,但余部依託有利地形進行頑抗,雙方形成對峙。同時由和順出援的日軍突破新編第10旅狼牙山阻擊部隊陣地。在這種情況下,第129師遂撤出戰斗,榆社復為日軍佔領。榆遼戰役共殲日軍近1000人。10月14日,第129師一部在和(順)遼(縣)公路上的弓家溝設伏,殲滅日軍一支運輸隊,擊毀汽車40餘輛。
第120師為配合淶靈、榆遼地區的作戰,對同蒲鐵路北段進行了新的破擊,再度切斷了該線交通。第129師所屬冀南軍區以12個團的兵力,對日軍正在修築的德石鐵路和邯(鄲)濟(南)鐵路以及一些重要公路線,均進行了破擊,共殲日偽軍1700餘人。晉察冀軍區所屬冀中軍區部隊10月1~12日,舉行任(丘)河(間)大(城)肅(寧)戰役,攻克據點20餘處,殲日偽軍1500餘人,破壞公路150公里。第二階段作戰,八路軍攻克日偽軍據點多處,平毀了部分封鎖溝、牆,打擊了偽政權組織,進一步擴大了抗日根據地。
反擊日軍大規模報復"掃盪" 日軍遭到八路軍連續兩個階段大規模進攻作戰的打擊後,深感八路軍對其威脅的嚴重性。為穩定局勢,鞏固佔領區,便調集重兵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殘酷的報復"掃盪"。10月19日,八路軍總部下達反"掃盪"作戰命令,要求各部隊與地方黨政機關和廣大群眾密切配合,廣泛開展游擊戰,堅決消滅進犯之敵,粉碎日軍的"掃盪"。
10月6日,沁縣、襄垣日軍在榆社、遼縣日軍的配合下,以近萬人的兵力,對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等領導機關所在的太行抗日根據地榆社、遼縣、武鄉、黎城間地區進行連續"掃盪"。29日~11月4日,第129師第385、第386旅和新編第10旅主力及決死隊第1縱隊2個團,在彭德懷直接指揮下,於武鄉縣關家堖地區,將日軍第36師1個營包圍,殲其400餘人,並給武鄉、遼縣增援之敵以重大殺傷。日軍連遭打擊,余部於14日撤退。從11月17日起,日軍約7000人"掃盪"太岳區。第129師所屬太岳軍區將主力編成沁(源)東、沁(源)西兩個支隊,在游擊隊和民兵的配合下,活動於沁河兩岸,尋機打擊日軍,至27日,殲日軍近300人,迫使其於12月5日撤退。
從10月13日起,日偽軍以萬餘人"掃盪"平西(今北京以西)抗日根據地,11月9日,日軍又以萬餘人"掃盪"北嶽抗日根據地,並佔領了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所在地阜平。平西和北嶽兩區軍民,以內外線相配合,廣泛開展游擊戰,連續伏擊、襲擊日軍後方交通線,迫使日軍大部撤退。阜平、王快的日軍則築堡修路,企圖長期佔領。12月3~27日,晉察冀軍區以4個團向阜平、王快的日軍發動進攻,殲其500餘人,迫使日軍全部撤出北嶽抗日根據地。
12月中旬,日軍以2萬人的兵力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至23日,佔領了除保德、河曲以外的所有縣城和大部集鎮。第120師部隊和晉西北地區群眾實行空室清野,堅持"區不離區,縣不離縣"的游擊戰。同時,集中部分主力部隊,破擊日軍後方交通線,攻擊日軍修路部隊和運輸隊,共殲日偽軍2500餘人,迫使日軍於1941年1月下旬全部撤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歷時3個半月的百團大戰,八路軍在地方武裝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緊密配合下,共作戰1824次,斃傷日軍2萬餘人、偽軍5000餘人,俘日軍280餘人、偽軍1.8萬餘人,拔除據點2900多個,破壞鐵路470餘公里、公路1500餘公里,繳獲各種炮50餘門、各種槍5800餘支(挺)。八路軍也付出了傷亡1.7萬餘人的代價。日軍在遭受打擊後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並從華中正面戰場抽調2個師加強華北方面軍,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更大規模的報復作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戰略性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後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百團大戰嚴重地破壞了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收復了被日軍佔領的部分地區,給了侵華日軍以強有力的打擊。百團大戰對堅持抗戰、遏制當時國民黨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進一步鼓舞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它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回答者:suhm50 - 同進士出身 六級 9-16 05:57
這次戰役從1940年8月20日開始,到12月5日結束。隨著戰斗的展開,陸續參戰部隊增加到105個團,約20萬人,故稱為「百團大戰」。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對日軍的大規模的進攻作戰。
1940年夏,日本利用德國在歐洲推進,英、美無暇東顧的機會,加緊對國民黨施行軍事壓力和政治誘降,於5月間發動棗(陽)宜(昌)戰役,連續轟炸重慶,聲稱要進攻西安、重慶、昆明,迫使英、法封鎖滇越路和滇緬路;還通過各種渠道和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代表進行接觸,商談「和平」條件。同時,加強對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肅正」討伐,推行「囚籠
政策」,使敵後抗日根據地受到嚴重威脅。這時國民黨政府更加動搖。3月和6月,蔣介石的代表先後去香港、澳門與日本代表會談;由於日本要求條件苛刻,未達成協議。為了打破日偽軍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封鎖和「掃盪」,爭取華北乃至全國戰局的好轉,克服國民黨的投降危險,八路軍前方指揮部(簡稱「前指」)在華北敵後(除山東外)發動了大規模的破擊作戰。7月22日,八路軍前指發出戰役預備命令,同時上報中共中央軍委。命令規定:「戰役目的以徹底破壞正太線若干要隘,消滅部分敵人,收復若乾重要名勝關隘要點,較長期截斷該線交通,並乘勝擴張戰果,掃除該線南北地區若干據點,開展該路沿線兩側工作,以至完全截斷該線交通為目的。」8月8日,前指下達戰役行動命令:晉察冀軍區主力10個團破擊正太線平定至石家莊段,重點在娘子關至平定段;第一二九師以主力8個團附總部炮兵團一個營,破擊正太線平定至榆次段,重點為陽泉至張凈鎮段;第一二○師以4至6個團破擊同蒲路平遙以北及汾(陽)離(石)公路,以重兵置於陽曲南北阻敵向正太線增援。還要求各部派出兵力對本區范圍內敵占鐵路和重要公路封鎖線進行襲擊以配合作戰。這次戰役從1940年8月20日開始,到12月5日結束。隨著戰斗的展開,陸續參戰部隊增加到105個團,約20萬人,故稱為「百團大戰」。它是戰局發展的結果,並不是戰前就有這樣規模的整體計劃。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8月20日起至9月10日止。主要是交通總破襲戰,破壞敵人的交通線,重點摧毀正太鐵路。8月20日夜,在八路軍前方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各參戰部隊按計劃對華北各線敵偽軍據點同時發起進攻。晉察冀軍區主力部隊攻入要隘娘子關和井陘新礦等據點。第一二九師主力攻克了蘆家莊、上湖、張凈鎮等車站和據點。第一二○師由於行動上的困難,經前指批准,沒有破襲同蒲路南段,而以主力破擊忻(縣)靜(樂)和汾(陽)離(石)兩條公路及同蒲路北段之朔縣及寧武段,攻佔了康家會及陽方口等據點和車站。同時,各軍區和軍分
區部隊和民兵還對平漢路、德石路、津浦路、平綏路、北寧路、白晉路及本區內的重要公路交通線展開了破擊戰,殲滅一大批日偽軍。經過大規模的破襲,正太路的許多地段受到嚴重破壞而陷於癱瘓,井陘煤礦停產達半年之久;平漢、同蒲等鐵路也一度中斷。日軍遭到嚴重打擊後,急忙由石家莊、太谷、榆次、和順、遼縣、榆社等地增援正太路,同時以部分兵力向晉察冀根據地等進犯。8月31日,前指提出徹底摧毀正太路和同蒲路忻縣至朔縣段,以便使晉東南、晉察冀、晉西北等根據地連成一片的要求,由於不切合實際,未能實現。9月初,八路軍撤離正太路,並以伏擊、襲擊等方式打擊增援日軍。晉察冀軍區部隊在盂縣以北殲滅由上社南進之敵。第一二九師在榆社西北之雙峰殲滅敵人一部。9月10日,部分作戰部隊轉入休整,准備執行第二階段作戰任務。
第二階段,自9月22日起至10月上旬止,繼續破擊交通線,重點是摧毀深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前指規定:晉察冀軍區主力破壞淶源、靈丘公路並奪取這兩座縣城;第一二九師以收復榆社、遼縣為目的,開展榆遼地區戰斗;第一二○師以截斷同蒲路北段交通為目的,集主力徹底摧毀寧武軒崗段;其他各部隊配合主力作戰,攻擊其餘各大小交通線。9月22日,晉察冀軍區發起淶源、靈丘戰斗。首先攻佔淶源縣城外圍的三甲村、東團堡等據點。由於張家口等日軍增援部隊大批到達,晉察冀軍區遂放棄攻城計劃。10月2日,晉察冀軍區又組
織兵力,向靈丘、渾源、廣靈地區出擊,先後攻佔南坡頭、搶風嶺等據點。由於大同日軍增援部隊趕到,晉察冀軍區主力部隊於10月10日結束戰斗。第一二九師主力於9月23日發動榆社遼縣一線的進攻,攻克榆社縣城和據點多處,由於和順、武鄉之援敵到達,遂停止對遼縣的進攻,並從榆社撤退。第一二○師主力在同蒲路北段忻縣、寧武、朔縣間展開破擊戰,曾一度控制朔縣、原平間數段鐵路,因日軍大量增援,並估計到敵可能對根據地進行「掃盪」,遂結束破擊戰。與此同時,冀中、冀南、太行、太岳軍區也對滄石、德石、平漢、白晉等交通線進行了破襲,冀中軍區還在任丘、河間、大城、肅寧地區對日偽軍發動攻勢,攻克據點20餘處。這個階段作戰,八路軍雖然取得許多戰果,但由於以主力攻打深入根據地內、設防比較堅固的敵人據點,結果造成敵人力量內調,打了一些得不償失的攻堅戰,傷亡較大。
第三階段,自10月6日起至12月5日止。日軍調集大批兵力對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報復性「掃盪」,八路軍和游擊隊展開了英勇的反「掃盪」作戰。10月6日,日偽軍首先對前指和第一二九師師部所在地的太行根據地進行「掃盪」。武安敵軍800餘人進犯陽邑,遼縣、武鄉、潞城等地敵軍3000餘人進犯榆社、遼縣、武鄉之間濁漳河兩岸地區。第一二九師部隊先後在弓家溝伏擊重創日軍,敵被迫於17日分頭撤退。從10月20日開始日偽軍近萬人對根據地進行第二次「掃盪」,重點攻擊中共北方局、八路軍指揮部、邊區黨政機關所在地的麻田
、左會及清漳河東西地區。第一二九師主力包圍進犯左會之敵的一個大隊,經過激戰,雖殲滅大部敵人,自己也付出了很大代價,敵援軍趕到,遂撤出戰斗。從11月1日起,敵7000餘人又對榆社、遼縣地區進行第三次「掃盪」。第一二九師以一部作掩護,主力適時轉移,敵撲空後分路退回。11月17日敵7000餘人「掃盪」太岳區,企圖合擊沁源。第一二九師主力跳出合圍,轉移至沁河兩岸;12月上旬敵偽軍分路退回。晉東南根據地歷時40天的反「掃盪」作戰即告結束。在晉察冀,日偽軍從11月9日開始對北嶽區「掃盪」,集結兵力達1.2萬餘人,先由北向南,再由東向西,分路平行推進,21日侵佔阜平、王快等地。晉察冀軍區主力部隊和游擊隊在各地尋找戰機,不斷打擊敵人,迫使日偽軍於25日前後撤退。1941年1月1日,晉察冀軍區部隊收復阜平,4日收復王快,反「掃盪」作戰結束。在晉西北,1940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根據地軍民粉碎了日偽軍4000餘人的「掃盪」。
百團大戰歷時3個半月,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斃傷日偽軍2.57萬餘人,俘虜日偽軍1600餘人,偽軍反正1800餘人,繳獲各種炮53門,各種槍5800餘支及大量彈葯和物資,破壞鐵路470餘公里、公路1500餘公里和車站、橋梁213座,隧洞260多處,摧毀敵人碉堡和據點293個。八路軍傷亡1.7萬餘人,尤其在第二階段的幾次攻堅戰損失較大。這次戰役給敵偽以很大打擊,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鍛煉了人民軍隊,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在人民中的威望,對堅持抗戰、遏制妥協投降的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百團大戰後,日本帝國主義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並由華中增調兵力來華北,對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實行「更大規模的報復作戰」。
『柒』 為什麼日本援兵送到瓜島登陸時,美軍僅有很少量的飛機予以抗擊
在特魯克基地掩蔽所里指揮瓜島爭奪戰的山本並沒有因為埃斯佩蘭斯角海戰遭敗績而動搖奪回瓜島的決心。海戰後的第二天夜裡,他就派遣兩艘戰列艦獨闖「鐵底灣」,對亨德森機場進行系統的轟擊。
在一個半小時里,兩艘戰列艦發射數百發大口徑炮彈,使機場跑道嚴重破損,飛機也半數被毀。次日晝間,日機發動兩次空襲,深夜,日重巡洋艦又卷土重來,幾次襲擊把亨德森機場弄得滿目瘡痍。
因此,1942年10月15日拂曉,當6艘日本運輸船把4500名援兵送到瓜島登陸時,美軍僅有很少量的飛機予以抗擊。這樣,日軍的島上兵力增至22000人,並且其中大部分為精銳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