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皇室有多少女人
『壹』 日本歷史上有幾個女天皇
8個 日曾有八位女天皇 有的與中國交好 近來,關於女性是否能夠成為天皇的問題在日本國內引發了激烈的討論。其實在日本的歷史上,先後出現過10代8位女天皇,並形成了一段獨特的女帝時代。 在人們的印象中,日本一直是一個奉行著男尊女卑思想的國度。然而在日本由古至今持續了126代的天皇中,出現過10代女天皇。從公元592年到770年,在不到200年的時間里,東瀛的國土上出現了8代6位女天皇,總計在位時間近90年,形成了日本歷史上特有的女帝時代。 第一位女天皇嫁給了自己的哥哥 推古天皇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位女天皇,她是日本第29代天皇欽明的公主。18歲時,美貌的推古被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敏達天皇納為妃子,5年後成為皇後。敏達天皇死後,推古一開始並沒有擠入皇室的統治核心,但是隨後發生的一件大事卻將她推上了天皇的寶座。公元592年,在位的崇峻天皇被權臣暗殺身亡。在平息叛亂之後,推古的兒子竹田皇子和侄子聖德太子為爭皇位鬧得不可開交。由於兩派人馬實力相當,相持不下,最後只好達成妥協,兩人都不當天皇,共同擁立38歲的推古為天皇。 盡管身為女性,但推古天皇極具政治頭腦,她沒有對曾與自己的兒子爭過皇位的聖德太子秋後算賬,反而將他立為攝政王,輔佐自己執政。她通過自己的寬容,彌合了皇室內部的裂痕,在她執掌大權的36年中,皇室內部再未發生爭奪皇位的動亂,社會也因此而獲得了穩定。 在聖德太子的輔佐下,推古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她大力加強皇權,限制大貴族勢力,不遺餘力地推廣佛教,推動日本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推古天皇還主動加強了與中國的聯系,並試圖與中國平起平坐。607年,推古天皇派使團前往中國,她在國書中一改以往甘為中國屬國的提法,要求與中國建立平等的外交關系。雖然推古天皇不肯向中國稱臣,但她卻積極主張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推古天皇曾4次派使團訪隋,隨著大量漢文化的輸入,日本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文化繁榮時代———飛鳥時代。 628年,74歲的推古天皇病逝,她是日本8位女天皇中政績最為顯赫的,並且至今仍為日本社會廣泛稱道。 兩度登基的女天皇想親率大軍侵略朝鮮 推古天皇死後僅過了14年,皇極天皇成為了日本第二位女天皇。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一生中曾兩度登上帝位。 皇極天皇原為第34代天皇舒明的皇後。舒明天皇駕崩後,日本皇室又陷入長時間的爭位危機。公元642年,各方終於達成妥協,於是產生了一位過渡的女天皇———皇極天皇。 皇極執政期間,最大的貢獻是從權傾朝野達百年之久的蘇我氏家族手中重新奪回權力。皇極登基後,大臣蘇我入鹿的權勢急劇擴張,他倒行逆施,濫殺無辜,甚至處死了一位皇子。在皇極的默許下,皇族成員與朝中不滿蘇我氏專權的大臣們聯合,准備借韓國使者進獻貢禮之機,誅殺蘇我入鹿。645年6月12日,毫無防備的蘇我入鹿被騙入皇宮,中大兄皇子(皇極的兒子)親率武士將其剁成肉泥,隨後發兵剿滅了蘇我氏家族。經歷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政治斗爭後,身心疲憊的皇極主動宣布退位,將皇位讓給了孝德天皇。 654年,孝德天皇病死,61歲的皇極在危急之中再度出山,並於次年重新登基為天皇,成為第37代天皇———齊明天皇。已步入晚年的皇極在重新登基後,變得奢侈揮霍,她大規模地修建亭台樓閣,大量徵用民工,加劇了社會矛盾。同時,皇極的野心大大膨脹,開始陰謀吞並朝鮮。661年,皇極親赴九州,欲統兵渡海西征朝鮮,但因旅途勞頓一病不起,並於當年7月死在了九州。兩年後,她的繼任者派兵大舉入侵朝鮮,結果在白村江戰役中被唐朝和新羅聯軍擊敗,皇極征服朝鮮的夢想徹底破滅了 母女兩位天皇開創日本古代盛世 686年,持統女皇成為了日本第三位女天皇,不過在日本歷史上她作為不大,也沒有留下過多記載。直到20多年後,元明和元正兩位女天皇的出現,又令世人眼睛一亮。 元明、元正天皇是日本歷史上的第四和第五位女天皇。元明天皇於707年6月登基。極富政治魄力的元明採取了三項重要舉措:一是開始鑄造銀錢和銅錢流通;二是下詔興建平城京(奈良);三是任命能人作為重臣。這些措施大大促進了當時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 710年3月,元明天皇正式下詔把國都從飛鳥的藤原宮遷到平城京,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奈良時代」從此拉開了序幕。遷都奈良之後,元明繼續實行了很多穩定政治、發展經濟、繁榮文化的措施,而且成效顯著,盛世的前兆已經顯現。公元715年,元明天皇讓位給自己的女兒元正天皇。 元明天皇是一位非常節儉的女性。721年,元明去世,她在遺詔中豁達地說,人都有一死,厚葬只能白白造成浪費,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她下令自己死後必須火葬,墳墓力求簡朴,不要奢侈,而且官員、百姓都要照常工作。作為一千多年前的天皇,能有這樣的見解,不能不說她是很開明的。 元明的女兒元正天皇是一個極有涵養又略顯保守的女性,她的一系列執政方略都是秉承其母元明天皇。在這兩位天皇執政期間,日本的政治趨於穩定,經濟迅猛發展。在她們的推動下,日本還加強了對中國文化的學習與吸收。整個奈良時代,日本與唐朝的交往極為頻繁,多次派出遣唐使去中國學習,其中有一次派出的遣唐使竟有594人之多。那時,日本朝野以模仿唐朝的一切為時尚,就連平城京也是模仿長安城的格局建設而成。 724年,元正讓位給聖武天皇,結束了9年的天皇生涯。盡管在政治上非常成功,但元正的個人生活卻是一場悲劇。由於身為天皇,她無法下嫁凡人,一生未婚,最終在孤獨中死去。 風流女天皇愛上和尚 公元749年登基的孝謙天皇是日本的第六位女天皇,也是8位女天皇中名聲最不好的。盡管身為天皇,孝謙卻不甘心重蹈元正天皇孤老終生的覆轍。她與表兄藤原仲麻呂搞起了地下戀情,並借口宮殿維修搬到了藤原家中,公開與其同居。754年,唐朝著名的鑒真和尚為孝謙天皇授戒,她忽然又在青燈黃卷中找到了精神寄託,打發寂寞的時光。4年後,一心向佛的孝謙女皇讓位給淳仁天皇,自己做了太上皇,專心吃齋念佛。然而孝謙一面念佛,一面還不忘尋歡作樂,很快她就找到了新的情人———和尚道鏡。764年,孝謙廢淳仁天皇,重新登基,改號稱德天皇。道鏡也跟著得勢,被封為國師,權傾一時。不過,道鏡得隴望蜀,他不再滿足於當天皇的情人,竟想篡奪皇位,結果陰謀敗露,最終被孝謙拋棄。770年,孝謙因患天花病死在宮中。 除了上述提到的6位女天皇外,第七位女天皇明正天皇於公元1629年即位,在位14年;第八位女天皇是後櫻町天皇,1762年即位,在位8年;這兩人都無大的功績。後櫻町女天皇死後,日本的女天皇歷史畫上了句號。 日本古代的天皇是掌握實權的,當皇權的交接出現危機時,為了避免大規模流血,保證政權的和平交接,就先由皇後或皇太後等實權女性即位執政,等到皇太子長大成人,她們再退位,讓皇太子即位。因此這些女天皇又被稱作「過渡天皇」。她們也確實起到了緩和權力之爭、避免流血沖突、保證皇位和平交接的作用。憑借自己的聰明才幹,她們在日本的歷史上書寫了重要的篇章,並成為日本天皇家族中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
『貳』 日本皇室歷史上有8位女天皇,為什麼現代了,反而女性不能繼承皇位
日本皇室的不和諧,大家都看到了。太子妃拚命生了個女兒,二皇子妃就拚命生個兒子,於是小日本們為了未來是否要再出個女天皇糾結了。其實女天皇又不是沒出過,也不知道他們那麼糾結幹嘛。最近手癢又沒事,於是小小地八卦一下那旮旯出過的女天皇們。
第一位:推古天皇。
推古天皇最初被稱為額田部皇女,是二十九代天皇欽明天皇與蘇我氏的女兒堅鹽媛的女兒,她父親欽明天皇死後,她的異母兄敏達天皇即位,她則嫁給了這位異母兄為皇妃。說到這里,有盆友要問了,啥米,這不是紅果果的亂倫嗎?!看官莫急,在那時的日本,同父異母兄妹結婚稀鬆平常,人家玩的就是血統「高貴」,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要不是一個娘生的,上下幾代隨便你聯姻,即使是一個娘生的,也有偷偷摸摸你儂我儂的。
就說這位額田部皇女嫁給了異母兄敏達天皇後,兩人感情還是不錯的,生有兩男五女。但是在額田部皇女三十五歲這一年,敏達天皇去世。之後,爭奪皇位的大戲上演,搶來搶去,最終由額田部皇女的同母哥哥即位,就是三十一代天皇用明天皇。但是用明天皇在位不到兩年,就得了天花去世了。接下來,由被尊為皇太後的額田部皇女下令,讓自己的異母弟崇峻天皇登基。
為什麼額田部皇女要選崇峻天皇為最後的勝利者?原因很簡單。因為她和他有共同的父親,以及共同的外公蘇我稻目。也就是說,她和他雖然不同媽,但他倆的媽媽是親姐妹。可是,這位崇峻天皇也沒有當政多長時間,因為他還有一位彪悍的舅舅蘇我馬子,蘇我馬子想要盡量從天皇手裡給蘇我氏謀福利,崇峻天皇和舅舅處得並不愉快,此後,相傳蘇我馬子先下手為強,把崇峻天皇暗中喀嚓了。
崇峻天皇埋到土裡以後,額田部皇女和舅舅蘇我馬子商量的結果是想立自己的兒子竹田皇子,但是反對勢力不同意,要求立敏達天皇早死的第一任皇後廣姬所生的押坂彥人大兄皇子。一番拉鋸之後,額田部皇女和蘇我馬子做出決定,由額田部皇女本人登基稱帝,成了日本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
這本來是個權宜之計,推古天皇打算等自己兒子竹田皇子的羽翼豐滿了,就將皇位交予兒子,哪知道天不假年,竹田皇子卻早夭了。沒奈何,推古天皇和蘇我馬子只好選立用明天皇的兒子廄戶皇子為嗣,即是後世大名鼎鼎的聖德太子。
為什麼又要選聖德太子呢?
因為聖德太子不僅父親是推古天皇的同母哥哥用明天皇,母親間人媛則是推古天皇的異母妹,也是推古天皇姨媽的女兒,說白了就是崇峻天皇的同母妹。最關鍵是,聖德太子相當牛叉,是個勤學又聰明的上進青年,原本就是竹田皇子的有力競爭對手。
推古天皇其後與自己的侄兒兼外甥聖德太子組成黃金搭檔,再加上與蘇我馬子之間分分合合關系也還過得去,在政治上頗有一番作為,合力草創了日本的皇權集權雛形,各種禮儀規范也開始在借鑒中國的情況下初步形成。不過,到了後來,聖德太子沒熬過自己的姑媽兼姨媽,在四十九歲上去世。不久蘇我馬子也去世。倒是推古天皇一直挨到了七十四歲才咽氣。
在她死前,日本古代文明的繁盛時期「飛鳥時代」開始了。
(關於推古天皇、聖德太子什麼的,有一部現在我也沒找到的大河劇《聖德太子》可以看,還要說的話,我知道的就是那部讓人牙疼又蛋疼的BL漫畫《日出處天子》,當然,你要看《搞笑漫畫日和》里那隻聖德太子也可以……)
第二位:皇極天皇。
皇極天皇是日本史上第二位女天皇。她原名寶皇女,她的祖父就是上文曾出現過的押坂彥人大兄皇子,也就是說,她也算是推古天皇的曾孫女。
此後,寶皇女先嫁給了高向皇子,再嫁給了舒明天皇。高向皇子是用明天皇的孫子,而舒明天皇則是押坂彥人大兄皇子的兒子,也就是說,寶皇女一婚丈夫是自己的堂叔,二婚丈夫是自己的親叔。算錯了不要找我!我腦子都昏了!
總而言之,寶皇女和堂叔生了一個兒子,和親叔則生了兩子一女,分別是中大兄皇子、間人皇女和大海人皇子。之後,舒明天皇去世,大家又開始爭奪皇位。一團混亂之下,勢力集團們博弈的結果是效仿前代,由寶皇女即位,即是皇極天皇。
皇極天皇在位的第四年,發生了著名的大化改新。中大兄皇子幹掉了蘇我氏當時的當家蘇我蝦夷和蘇我入鹿,擁立皇極天皇的同母弟輕皇子,皇極天皇便主動讓位,輕皇子登基成為孝德天皇。孝德天皇也是個熟讀中國典籍,一門心思學習中國先進經驗的人,可是九年後,他病死了。又是一片混亂,於是,皇極天皇輕車熟路地又出來登基救場了。但是,這一回她不再叫作皇極天皇,而是換了個馬甲,叫作齊明天皇。
再度出山的皇極天皇的小號齊明天皇,整天大興土木,引得部分朝臣很不滿,後來,齊明天皇看到新羅在大唐的幫助下滅了百濟,覺得有必要挺百濟,避免新羅獨大,便派兵入朝鮮企圖和唐軍對抗,大事未成時,老太太掛了。活了六十七歲。
那場對朝鮮用兵也理所當然地敗了。
(反映這段歷史的我看過的有一部時代劇《大化改新》,准確地說是個劇場版。情節當然與史實相比有改動,但服裝復原一如既往地值得稱道。)
第三位:持統天皇。
持統天皇名鸕野贊良皇女,又名菟野皇女。上文講到,皇極天皇和自己的親叔舒明天皇生有二子一女,其中的造反派中大兄皇子後來登基為天智天皇,而另一位大海人皇子後來則登基為天武天皇。鸕野贊良皇女就是天智天皇的女兒,她在十二歲時嫁給了自己的親叔天武天皇為皇妃,同時出嫁叔父的還有她的三個姐妹,之後,只有她最終晉封為皇後。
天智天皇即位之初繼承母親大業,對朝鮮用兵去充大爺救百濟,結果輸得徹底,生怕唐朝會反過來乘勝追擊對日本用兵,於是在糾結中死去,皇位傳給了弟弟大海人皇子。但在那之前,天智天皇曾經又想反悔,把皇位給自己兒子大友皇子,這讓他的兄弟很不高興,加上兄弟之間還曾經爭奪過額田皇女,因此兄弟間裂隙逐漸加深,好在這時候有一位名臣藤原鐮足一直調和這兩兄弟。藤原鐮足就是被稱為「大織冠」的大化改新最大功臣,他也是平安時代紅得發紫的藤原世家的始祖。
但是後來藤原鐮足病死,天智天皇也病死。他的兒子大友皇子和弟弟大海人皇子二話不說馬上開打,這場動亂被稱為壬申之亂,最終大海人皇子幹掉侄兒大友皇子後獲勝,即位為天武天皇。而就在壬申之亂前,鸕野贊良皇女為丈夫產下草壁皇子,並在動亂中一直追隨丈夫身邊,更關鍵的是,和她一起嫁過來的姐妹中,姐姐大田皇女已經去世,不論是身份還是資歷,她都順理成章地壓倒其他姬妾,升任皇後。
在天武天皇登基之後,對皇子之間搶奪皇位殺來殺去非常厭倦了,於是將皇後和各位皇子叫到一起,立下盟誓,約定皇子不再互相爭奪殺戮,之後,冊立草壁皇子為太子。天武天皇在寶座上只坐了五年,五年當中,皇後一直積極參與政事,在天武天皇生病不起的時候,下令由皇後與太子共同攝政。不久,天武天皇去世。
草壁皇子即位看來是理所當然的,但他也有一個強力的競爭者,那就是皇後早逝的姐姐大田皇女當年所生的大津皇子。大津皇子母親已經沒了,本來不大有優勢,但其本人據說才學風度都很出眾,因此支持者頗多,再加上大田皇女如果不死,鸕野贊良皇女能不能當上皇後還很難說……所以不久後,告發大津皇子謀反的消息就傳遍朝野,大津皇子立刻遭到逮捕,被逼自殺身亡。有人說這就是皇後設計下的手,然而這事兒是個謎,扯不清。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的是,草壁皇子在即位前夕暴卒。皇後的計劃落空,但她並不死心,她想讓草壁皇子的兒子輕皇子接任。但這個輕皇子只有七歲,小孩子是無法服眾的,沒辦法,當祖母的只好自己先出來佔住皇位,於是第三位女天皇誕生,即為持統天皇。
持統天皇繼續前代天皇的使命,加強皇權,在政治軍事外交方面也很有一番作為。等到輕皇子十五歲時,持統天皇讓位給了自己的親孫子,使其即位為文武天皇,自己退居二線成為日本的第一位太上皇。五年後,五十八歲的持統天皇去世。
第四位:元明天皇。
元明天皇名為阿倍皇女,她也是天智天皇的女兒,也就是持統天皇的異母妹,後來嫁給草壁皇子為妃,也就又成了持統天皇的兒媳。她給自己的丈夫兼侄兒生下了輕皇子和冰高皇女,前者後來成了文武天皇,後者後來成了元正天皇。
話說回來,她的兒子文武天皇接過祖母攥下的皇位十年後,就在二十四歲上去世了。他留下的兒子首皇子還非常年幼,這種情況下,身為祖母的阿倍皇女只好效法前代出來繼承天皇皇位,成為元明天皇。
元明天皇的貢獻主要集中在經濟和文化兩個方面,而她本身則是位崇尚簡朴的人,在體恤民力上也做得不錯,在藤原不比等這樣的朝臣輔佐下,她還主持遷都到平城京,開啟了奈良時代。
當政八年以後,元明天皇認為自己年紀大了,想要從皇位上退下來,可這時候首皇子仍未長大,於是元明天皇便將這副重擔交給了自己的未婚女兒冰高皇女。冰高皇女隨即繼位為下一任天皇——元正天皇。
元明天皇在六十歲時去世。
第五位:元正天皇。
元正天皇名為冰高皇女,父母都不用多介紹了,草壁皇子和元明天皇。
元明天皇是為了給自己孫子看住皇位而出山的,元正天皇則是為了給自己侄兒看住皇位而出山,和前面任何一位女天皇所不同的是,她是以未婚女身份即位的,即位時已經有三十五歲。
元正天皇深知自己承上啟下的作用,在這方面相當努力,全盤執行母親留下的為政方針,推動當時的時代穩穩前進。到了她四十四歲時,決心讓位給侄兒首皇子,使其登基為聖武天皇,自己也學母親退居幕後。但聖武天皇的身體也不是很好,到了後期更是常常生病,並沉迷佛教。已經是太上皇的元正天皇還得時不時出面代替侄兒料理政務,一直到她六十八歲去世為止。
元正天皇終身未嫁。
因為舉目朝野已經沒有配得起女天皇這個身份的男人了,而天皇是絕對不能下嫁的。
第六位:孝謙天皇。
孝謙天皇名為阿倍內親王。她是聖武天皇與藤原光明子皇後的女兒。
聖武天皇的母親即是藤原不比等的女兒藤原宮子,按照當時的規矩,皇後只能在皇族血統的女子中選擇,所以藤原宮子並不是丈夫文武天皇的正妻。然而文武天皇也沒有過真正意義上的正妻,因此才讓聖武天皇得到了繼承皇位的機會。但他父親文武天皇去世時,母親藤原宮子也犯了精神疾病,長年閉居深宮,連自己親生兒子也不見一面。
聖武天皇長成後,迎娶的是母親的異母妹藤原光明子為妃,即位之後,又力排眾議,乃至不惜幹掉自己的叔父長屋王,將光明子立為皇後,令光明子成為出身臣族的第一位皇後,也為藤原氏女兒世代為後妃開辟了先例。
光明子先為聖武天皇生下阿倍內親王,再生下了基皇子。然而基皇子只活了一歲就死了。就在藤原氏糾結如何不讓另一位庶出的皇子安積皇子有機會繼承皇位時,已經十七歲的安積皇子忽然死亡。聖武天皇就這樣再也沒有了男性繼承人,光明子和她背後的藤原氏通過努力,將阿倍內親王推到台前,受封為皇太女。十一年後,聖武天皇讓位給女兒,孝謙天皇登基。
孝謙天皇大概是八位女天皇中最富爭議的一個,生活作風的確和大唐的那群以則天為代表的彪悍皇室女人相近,也是八位女天皇里折騰得最厲害的,但是要說到政治作為和能力當然與大唐的那幾位無法相提並論。她前期和自己的表哥藤原仲麻呂扯不清楚,不過倒也沒耽誤在母親光明子皇後和藤原仲麻呂的輔助下推行國政,治理天下。此後,鑒真東渡,為孝謙天皇受戒,孝謙天皇聲稱感受到佛教的魅力,一心想要擺脫天皇身份,遁入佛門。這時,藤原仲麻呂獻上自己精心選擇的繼承者大炊皇子,由孝謙天皇讓位,使大炊皇子成為淳仁天皇。
淳仁天皇原本是庶出皇子的後代,毫無任何機會觸及天皇寶座,全是仗著藤原仲麻呂給力才中了大獎,他也積極配合,甚至還娶了藤原仲麻呂已死長子的老婆,住過藤原仲麻呂私邸,之後幾乎將該封的官都給藤原仲麻呂封盡了,拍胸脯保證會將全部政事都交託這位幕後BOSS處理。而這時候的孝謙天皇在出家的法華寺內並沒閑著,和同樣出身豪族物部氏的僧人道鏡打得火熱,最關鍵的是,孝謙天皇沒把政權放開,大事小情的臣子們還是會跑去寺內問太上皇,而不是上朝征詢天皇。孝謙天皇和道鏡的關系鬧得人盡皆知,前情人藤原仲麻呂的失寵也就無人不曉了,結果,連淳仁天皇也見風使舵開始討好孝謙天皇,疏遠藤原仲麻呂,對此惱羞成怒的藤原仲麻呂沉不住氣,決定孤注一擲造反。但造反不久就被鎮壓,藤原仲麻呂兵敗身死。孝謙天皇鏟除了藤原仲麻呂之後,馬上將刀鋒指向淳仁天皇,於是後者只好引咎退位,這還不算完,淳仁天皇跟著又被放逐到淡路國,由淡路守嚴密看管。淳仁天皇曾經試圖逃跑,但失敗後的第二天,他就去世了。去世理由對外宣稱是急病,究竟真相如何,大家都懂。
這場動亂之後,孝謙天皇趁機復出。
這次她也換了個馬甲,叫稱德天皇。
稱德天皇對道鏡和尚的寵愛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道鏡和尚得到了太政大臣的位置也還嫌不夠,竟然開始做成為天皇的夢了。而這個夢居然還得到了稱德天皇的支持。然而……
道鏡為了說服稱德天皇快點傳位給自己,不惜買通八幡大神的祭祀神官,謊稱自己受天命應登基為天皇,而稱德天皇在這時也做了個夢,夢見八幡大神召喚自己前去聽旨。稱德天皇派了自己的親信前往神社,結果帶回來的神諭上明白寫著八幡大神怒斥她意圖動搖天皇的「萬世一系」,並威脅她要是敢繼續這樣就要降下天譴。
於是稱德天皇彷彿猛然驚醒,再也不為道鏡的大夢推波助瀾,道鏡失寵,兩人關系破裂。沒過多久,五十二歲的稱德天皇去世,她起伏的一生就此宣告結束。
(剛剛出爐的時代劇《大佛開眼》就是講述孝謙天皇事跡的,當然照慣例被美化了,尤其是女天皇與吉備真備,但是服裝什麼的那還是杠杠的。)
第七位:明正天皇。
明正天皇和前面幾位女天皇隔的時間就比較遠了。她的時代已經是德川幕府的天下。
明正天皇名為興子,父親為後水尾天皇,母親則為德川和子。德川和子就是德川家康的兒子德川秀忠與夫人阿江的第五個女兒。阿江就是傳說中戰國第一美女阿市的第三個女兒,她舅舅是織田信長,她爹是淺井長政,她大姐是豐臣猴子的寵妾茶茶,二姐是京極高次的正妻阿初。阿江比秀忠大好幾歲,並且已經是第三次嫁人,但仍把秀忠吃得死死的,秀忠成為唯一沒有側室的將軍。
廢話了幾句,總之,和子是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的同母姐妹,生下的第二皇女就是興子。
後水尾天皇和正宮德川和子的關系雖然看上去還行,但他對德川幕府是天下的實際擁有者相當不滿,曾經借小事反抗過幾回,但都被三代將軍家光及其彪悍的奶媽春日部給嚴厲打擊了。之後,後水尾天皇就破罐子破摔,索性退位,讓興子繼承皇位,成為女天皇。
基本上這個時期的天皇只要混吃等死就好,何況興子接班的時候僅有七歲,因此更不可能有什麼政治上的作為了。於是明正天皇並沒留下什麼讓人有印象的事跡,十三年後她把皇位讓給了異母弟後光明天皇。
明正天皇活到七十三歲去世,終身未婚。
(專門反映明正天皇的時代劇我貌似沒看見,她的外祖母阿江比她出名得多,前有《大奧》,現有正在播放的大河劇《阿江~公主們的戰國》,按照大河劇的慣例,估計明正天皇會在後期出場打醬油,有興趣可以看一看。)
第八位:後櫻町天皇。
後櫻町天皇名智子。
她的父親是櫻町天皇,母親則為櫻町天皇唯一的女御二條舎子。舎子此後為櫻町天皇產下兩位皇女,長女名盛子,盛子早夭,次女才是智子。本來舎子還在等待著產下皇子的那一天,但是宮中有一名典侍姊小路定子卻突然產下了皇子遐仁親王。
憤怒之餘的舎子,後來因為無法再生育,便將遐仁親王抱來收養撫育,不久,和幕府關系緊張的櫻町天皇覺得活在世界上鴨梨太大,宣告退位,遐仁親王繼任為桃園天皇。桃園天皇比較上進,喜歡讀書,也喜歡思考,在那種環境長大難免對幕府充滿厭惡,幻想能夠籠絡一大批人才聚集在自己周圍,伺機重興皇權。他甚至在一幫支持者的擁護下,發動過一場失敗的「建武中興」,事件過去不太久,桃園天皇就因為腳氣發作沖心而死。這個時候,他才虛歲二十二,兒子英仁剛剛五歲。
所以,身為櫻町天皇唯一在世的子女,智子只好出來繼任天皇,成為後櫻町天皇。這種天皇生涯毫無樂趣,當英仁終於滿十一歲時,後櫻町天皇就替他舉辦成人禮,並立他為太子。又過兩年後,後櫻町女皇讓位給了英仁,使其成為後桃園天皇。
但是後桃園天皇也死得很早,沒來得及留下兒子。後櫻町天皇只好又站出來迎接同一宗室的兼仁親王為後桃園天皇的養子,並將兼仁和後桃園天皇之女欣子教養撫育長大。此後,兼仁親王即位為光恪天皇。
而後櫻町天皇在七十三歲時去世。
日本八位女天皇的故事,到目前為止,暫時落下了帷幕。
『叄』 日本古代天皇有多少後宮嬪妃
日本天皇及日本皇室由於千年來皆為同一血脈相傳承,因此皇室和後宮的相關典制未同中國一般隨朝代更迭而改變。日本天皇的後宮制度,一直要到8世紀左右所頒布的大寶律令,才漸成雛型。
在現行的皇室典範實施,和日本皇室自大正天皇(明仁天皇的祖父)之後確立一夫一妻制之後,下述的制度只有少部分仍沿用至今。
目錄
* 1 位號演變
* 2 後妃
o 2.1 出身限制
o 2.2 入內
* 3 女官
* 4 其他
* 5 敬稱、贈號
* 6 注釋
* 7 參看
位號演變
在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前期,後宮位號的設置很簡單,只有;
* 皇後一人
* 妃二人
* 夫人三人
* 嬪四人
妃、夫人、嬪這三位號在平安時代中期變的名存實亡,而原本為嬪之代稱的女御一詞,成為一個獨立的位號且僅次於中宮和皇後;原為低階女官的更衣則升等,取代了消失的位號空缺,且和女御同樣的並無限制人數。
在一條天皇時期,由於權臣之間相爭的結果,將原本代稱皇後的中宮一詞,強改為地位等同於皇後之號,開了一帝二後的先例,詳細解釋請參考中宮。因此後宮位階改為;
* 皇後一人
* 中宮一人
* 女御不限人數
* 更衣不限人數
由於日本後宮中沒有宦官服侍,是以大量的女官和宮女來替代,其中後宮十二司[1]中的內侍司(又稱尚侍所)之女官職位有;
* 尚侍二人,為內侍司之最高長官
* 典侍四人,為內侍司之次官
* 掌侍正官四人、權官二人,共六人,為內侍司之三次官
* 命婦數人
* 女嬬,為內侍司最低階的女官,定員百人
其他還有大量的無職名的女官及宮女。 尚侍、典侍因經常服侍於天皇身邊,故常有侍妾化的情形出現,之後便成為天皇嬪妃的位號。
後妃
出身限制
不論位號是否經過增減,對於後妃的出身依然都有著規定;
* 皇後需出自皇族,但在平安時代的桓武天皇時,由於他首開先例的冊立非皇族出身的——藤原乙牟漏為皇後,打破此規定,也成為後世所依循的成例。
* 妃;需為四品以上的內親王。
* 夫人;需為三位以上太政官之女。
* 嬪;需為五位以上貴族之女。
* 尚侍;多由攝關家之女或重臣之妻選出。
* 典侍;需為正三品以上太政官之女。
入內
由於天皇後宮並未詳細規定如何選定後妃及女官,只對出身有所限制,因此後妃的入宮(日本稱為入內或參內),都是經由各家大臣於天皇面前毛遂自薦,才有可能入宮(官位越高,女兒入宮的機會越大),但也有權臣逼使天皇立後封妃的例子出現。
後妃入內之後,雖然並未如中國後宮一般;「只知其姓、不知其名」,但習慣上還是會冠之以該女御所居殿舍名,如居住在承香殿的女御,即稱為承香殿女御;或是是冠之以該後妃的籍貫或出生地,例如高倉女御,也有少數曾任齋王的皇女入宮成為後妃,此時將之稱為齋院○○或齋宮○○(○○為該皇女的位號)。
女官
日本天皇的後宮中沒有宦官,主要的事務都由女官來擔任,而女官的來源,便是當時的中等貴族或權臣之女(但也有中下階層貴族之女入宮),這些貴族女性們,最年輕的10~12歲便入宮當小女侍,或待稍大之後才入內成為女官、侍女的也有。
成為宮中女官或女侍之後,由於他們的身分比不上出身更高貴的後妃們,因此她們在宮中的稱呼,會以父親或兄長所擔任的官職來稱呼,如紫式部,便是出自式部丞這個官職名,或是用她們的出生地或籍貫來稱呼,如後白河天皇女官高階榮子,就有丹後局的稱呼。
其他
* 三宮、中宮;對於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的總括之稱,而中宮後來則演變為皇後代稱,和等同於皇後之位號。
* 皇嗣,天皇之後嗣,不分嫡出或庶岀,泛指天皇的兒女。
* 御息所;原本專用於代稱生下皇子、皇女的女御、更衣,但在榮華物語中,未生下皇嗣的女御和更衣也用此稱呼,之後轉成用以稱呼更衣以下的嬪妃。
* 東宮,如同中國一般,皇太子也可稱之為東宮(或稱皇儲),而其正妻也稱之為太子妃,但在日本較常使用的稱呼是東宮、東宮太子和東宮妃(全稱為東宮太子妃)
* 皇太後;一般情況下是稱呼天皇的母親,但在一帝三後並立的情形之下,也可用以稱呼第三位皇後。
* 皇太夫人;在奈良時代和平安朝前期可用以代稱皇太後。
* 御匣殿
* 女御代
敬稱、贈號
* 三宮敬稱;對於三宮的敬稱,皆為稱號後加一「宮」字,為—皇後宮、皇太後宮和太皇太後宮等。[2]
* 三宮追贈;意義相近於中國古代宮廷的追封,一般三宮的稱號皆可用於加封給身分或地位尊貴的後宮女性,為—贈皇後、贈皇太後和贈太皇太後等。
* 准三宮、准三後;三後的意義和三宮一般,是加封他人擁有等同於三宮的封地食邑,通常受冊封為女院的女性,也會連帶的被加封為准三宮(或稱准三後)。
* 准太上天皇;基本上和准三宮、准三後相同,為加封他人擁有太上天皇的待遇和封地食邑等。
* 女院;平安時代的一條天皇之母—藤原詮子於出家時,解除了皇太後職務,一條天皇比照上皇岀家而贈院號—東三條院,相應的稱之為女院,之後漸成定例。
注釋
1. ^ 後宮十二司,分別為;內侍司、藏司、葯司、兵司、闈司、殿司、掃司、水司、膳司、酒司、縫司等等,各司所執掌之職務和其名相近。
2. ^ 日本現今對三宮的尊稱皆為陛下
『肆』 日本歷史上有幾個女皇
從公元六世紀到十八世紀的一千多年中,曾經有十代,八位女帝出現在日本的歷史舞台上,她們是33代推古天皇,35代皇極天皇,41代持統天皇,43代元明天皇,44代元正天皇,46代孝謙(後改稱德)天皇,109代明正天皇,117代後櫻町天皇。其人數之多,在世界歷史上也絕無僅有。日本古代效仿中國的地方頗多,但是若是從第一個稱帝的推古天皇算起,日本女帝的出現要比中國的大周皇帝武則天的稱帝時間(公元690年)早了98年,亦在朝鮮新羅第二十七代國王暨第一代女王善德女王的登基之前。可見,諸多女子稱帝,並非習學中國。
一,日本歷史上何以女帝累出 一個國家的歷史上出現了這么多女帝,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問題,何況,十代女帝中,除江戶時代的明正,後櫻町兩天皇以外,都集中在公元六—八世紀之間,故此段時間又有「女帝的時代」之稱。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一,尚無嚴格的皇位繼承製度。因得益於大陸的文化,日本人類歷史的野蠻階段向文明時代過渡這一進程大大的縮短了,所以缺乏社會內部深刻的變革。時至公元六世紀,日本古代國家內部仍然保留了大量氏族制度的殘余,國家和社會生產處於較低的水平,皇位的繼承處於混亂的狀態;兄弟象承與父子相承並存,又有姐弟相承,兄承弟位。不過,這種皇位的繼承情況基本上還是歸結為兄終弟及和父子相承兩大類,並以兄終弟及為主流。盡管如此,亂的情況還是多方面的表現出來。例如,皇位繼承人的選擇不分嫡庶,又不分男女,皇位的繼承人朝定夕改,皇太子可以由內親王(即公主)擔當,所以,女帝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越是在這么混亂的情況下,越是體現出了女帝的特殊作用。
總之,日本古代的皇位繼承錯綜復雜,肇始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兄終弟及和代表父權和王權的直系繼承又同時起作用,加之一些其它因素,可以想像,日本古代雖以建立國家,可是王權的統治是多麼的脆弱,所謂皇室的「萬世一系」神話又是多麼的虛偽。
其二,日本歷來有女子秉政的傳統。原始社會奉行女性崇拜。「萬世一系」的天皇祖先天照大神就是女神,日本農業的開創者宿佫命也是女神,繩紋時代人們崇拜最多的偶像就是女性,女性是繁榮,生育,豐收,和平的象徵,受到人們廣泛的敬仰。所以在中古以前的日本,女性一般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說起女子秉政,推古等女帝的前輩們早就在日本上大顯身手了;其中,當首推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據中國古代史書《魏志。倭人傳》記載,邪馬台國所處的時間是公元
『伍』 日本歷史上有幾個女皇
八位女天皇。 第一位女天皇嫁給了自己的哥哥 推古天皇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位女天皇,她是日本第29代天皇欽明的公主。18歲時,美貌的推古被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敏達天皇納為妃子,5年後成為皇後。敏達天皇死後,推古一開始並沒有擠入皇室的統治核心,但是隨後發生的一件大事卻將她推上了天皇的寶座。公元592年,在位的崇峻天皇被權臣暗殺身亡。在平息叛亂之後,推古的兒子竹田皇子和侄子聖德太子為爭皇位鬧得不可開交。由於兩派人馬實力相當,相持不下,最後只好達成妥協,兩人都不當天皇,共同擁立38歲的推古為天皇。 盡管身為女性,但推古天皇極具政治頭腦,她沒有對曾與自己的兒子爭過皇位的聖德太子秋後算賬,反而將他立為攝政王,輔佐自己執政。她通過自己的寬容,彌合了皇室內部的裂痕,在她執掌大權的36年中,皇室內部再未發生爭奪皇位的動亂,社會也因此而獲得了穩定。 在聖德太子的輔佐下,推古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她大力加強皇權,限制大貴族勢力,不遺餘力地推廣佛教,推動日本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推古天皇還主動加強了與中國的聯系,並試圖與中國平起平坐。607年,推古天皇派使團前往中國,她在國書中一改以往甘為中國屬國的提法,要求與中國建立平等的外交關系。雖然推古天皇不肯向中國稱臣,但她卻積極主張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推古天皇曾4次派使團訪隋,隨著大量漢文化的輸入,日本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文化繁榮時代———飛鳥時代。 628年,74歲的推古天皇病逝,她是日本8位女天皇中政績最為顯赫的,並且至今仍為日本社會廣泛稱道。 兩度登基的女天皇想親率大軍侵略朝鮮 推古天皇死後僅過了14年,皇極天皇成為了日本第二位女天皇。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一生中曾兩度登上帝位。 皇極天皇原為第34代天皇舒明的皇後。舒明天皇駕崩後,日本皇室又陷入長時間的爭位危機。公元642年,各方終於達成妥協,於是產生了一位過渡的女天皇———皇極天皇。 皇極執政期間,最大的貢獻是從權傾朝野達百年之久的蘇我氏家族手中重新奪回權力。皇極登基後,大臣蘇我入鹿的權勢急劇擴張,他倒行逆施,濫殺無辜,甚至處死了一位皇子。在皇極的默許下,皇族成員與朝中不滿蘇我氏專權的大臣們聯合,准備借韓國使者進獻貢禮之機,誅殺蘇我入鹿。645年6月12日,毫無防備的蘇我入鹿被騙入皇宮,中大兄皇子(皇極的兒子)親率武士將其剁成肉泥,隨後發兵剿滅了蘇我氏家族。經歷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政治斗爭後,身心疲憊的皇極主動宣布退位,將皇位讓給了孝德天皇。 654年,孝德天皇病死,61歲的皇極在危急之中再度出山,並於次年重新登基為天皇,成為第37代天皇———齊明天皇。已步入晚年的皇極在重新登基後,變得奢侈揮霍,她大規模地修建亭台樓閣,大量徵用民工,加劇了社會矛盾。同時,皇極的野心大大膨脹,開始陰謀吞並朝鮮。661年,皇極親赴九州,欲統兵渡海西征朝鮮,但因旅途勞頓一病不起,並於當年7月死在了九州。兩年後,她的繼任者派兵大舉入侵朝鮮,結果在白村江戰役中被唐朝和新羅聯軍擊敗,皇極征服朝鮮的夢想徹底破滅了 母女兩位天皇開創日本古代盛世 686年,持統女皇成為了日本第三位女天皇,不過在日本歷史上她作為不大,也沒有留下過多記載。直到20多年後,元明和元正兩位女天皇的出現,又令世人眼睛一亮。 元明、元正天皇是日本歷史上的第四和第五位女天皇。元明天皇於707年6月登基。極富政治魄力的元明採取了三項重要舉措:一是開始鑄造銀錢和銅錢流通;二是下詔興建平城京(奈良);三是任命能人作為重臣。這些措施大大促進了當時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 710年3月,元明天皇正式下詔把國都從飛鳥的藤原宮遷到平城京,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奈良時代」從此拉開了序幕。遷都奈良之後,元明繼續實行了很多穩定政治、發展經濟、繁榮文化的措施,而且成效顯著,盛世的前兆已經顯現。公元715年,元明天皇讓位給自己的女兒元正天皇。 元明天皇是一位非常節儉的女性。721年,元明去世,她在遺詔中豁達地說,人都有一死,厚葬只能白白造成浪費,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她下令自己死後必須火葬,墳墓力求簡朴,不要奢侈,而且官員、百姓都要照常工作。作為一千多年前的天皇,能有這樣的見解,不能不說她是很開明的。 元明的女兒元正天皇是一個極有涵養又略顯保守的女性,她的一系列執政方略都是秉承其母元明天皇。在這兩位天皇執政期間,日本的政治趨於穩定,經濟迅猛發展。在她們的推動下,日本還加強了對中國文化的學習與吸收。整個奈良時代,日本與唐朝的交往極為頻繁,多次派出遣唐使去中國學習,其中有一次派出的遣唐使竟有594人之多。那時,日本朝野以模仿唐朝的一切為時尚,就連平城京也是模仿長安城的格局建設而成。 724年,元正讓位給聖武天皇,結束了9年的天皇生涯。盡管在政治上非常成功,但元正的個人生活卻是一場悲劇。由於身為天皇,她無法下嫁凡人,一生未婚,最終在孤獨中死去。 風流女天皇愛上和尚 公元749年登基的孝謙天皇是日本的第六位女天皇,也是8位女天皇中名聲最不好的。盡管身為天皇,孝謙卻不甘心重蹈元正天皇孤老終生的覆轍。她與表兄藤原仲麻呂搞起了地下戀情,並借口宮殿維修搬到了藤原家中,公開與其同居。754年,唐朝著名的鑒真和尚為孝謙天皇授戒,她忽然又在青燈黃卷中找到了精神寄託,打發寂寞的時光。4年後,一心向佛的孝謙女皇讓位給淳仁天皇,自己做了太上皇,專心吃齋念佛。然而孝謙一面念佛,一面還不忘尋歡作樂,很快她就找到了新的情人———和尚道鏡。764年,孝謙廢淳仁天皇,重新登基,改號稱德天皇。道鏡也跟著得勢,被封為國師,權傾一時。不過,道鏡得隴望蜀,他不再滿足於當天皇的情人,竟想篡奪皇位,結果陰謀敗露,最終被孝謙拋棄。770年,孝謙因患天花病死在宮中。 除了上述提到的6位女天皇外,第七位女天皇明正天皇於公元1629年即位,在位14年;第八位女天皇是後櫻町天皇,1762年即位,在位8年;這兩人都無大的功績。後櫻町女天皇死後,日本的女天皇歷史畫上了句號。 日本古代的天皇是掌握實權的,當皇權的交接出現危機時,為了避免大規模流血,保證政權的和平交接,就先由皇後或皇太後等實權女性即位執政,等到皇太子長大成人,她們再退位,讓皇太子即位。因此這些女天皇又被稱作「過渡天皇」。她們也確實起到了緩和權力之爭、避免流血沖突、保證皇位和平交接的作用。憑借自己的聰明才幹,她們在日本的歷史上書寫了重要的篇章,並成為日本天皇家族中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
『陸』 日本歷史上有多少位女天皇
日曾有八位女天皇 有的與中國交好(圖)
編者按:近來,關於女性是否能夠成為天皇的問題在日本國內引發了激烈的討論。其實在日本的歷史上,先後出現過10代8位女天皇,並形成了一段獨特的女帝時代。
在人們的印象中,日本一直是一個奉行著男尊女卑思想的國度。然而在日本由古至今持續了126代的天皇中,出現過10代女天皇。從公元592年到770年,在不到200年的時間里,東瀛的國土上出現了8代6位女天皇,總計在位時間近90年,形成了日本歷史上特有的女帝時代。
第一位女天皇嫁給了自己的哥哥
推古天皇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位女天皇,她是日本第29代天皇欽明的公主。18歲時,美貌的推古被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敏達天皇納為妃子,5年後成為皇後。敏達天皇死後,推古一開始並沒有擠入皇室的統治核心,但是隨後發生的一件大事卻將她推上了天皇的寶座。公元592年,在位的崇峻天皇被權臣暗殺身亡。在平息叛亂之後,推古的兒子竹田皇子和侄子聖德太子為爭皇位鬧得不可開交。由於兩派人馬實力相當,相持不下,最後只好達成妥協,兩人都不當天皇,共同擁立38歲的推古為天皇。
盡管身為女性,但推古天皇極具政治頭腦,她沒有對曾與自己的兒子爭過皇位的聖德太子秋後算賬,反而將他立為攝政王,輔佐自己執政。她通過自己的寬容,彌合了皇室內部的裂痕,在她執掌大權的36年中,皇室內部再未發生爭奪皇位的動亂,社會也因此而獲得了穩定。
在聖德太子的輔佐下,推古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她大力加強皇權,限制大貴族勢力,不遺餘力地推廣佛教,推動日本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推古天皇還主動加強了與中國的聯系,並試圖與中國平起平坐。607年,推古天皇派使團前往中國,她在國書中一改以往甘為中國屬國的提法,要求與中國建立平等的外交關系。雖然推古天皇不肯向中國稱臣,但她卻積極主張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推古天皇曾4次派使團訪隋,隨著大量漢文化的輸入,日本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文化繁榮時代———飛鳥時代。
628年,74歲的推古天皇病逝,她是日本8位女天皇中政績最為顯赫的,並且至今仍為日本社會廣泛稱道。
兩度登基的女天皇想親率大軍侵略朝鮮
推古天皇死後僅過了14年,皇極天皇成為了日本第二位女天皇。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一生中曾兩度登上帝位。
皇極天皇原為第34代天皇舒明的皇後。舒明天皇駕崩後,日本皇室又陷入長時間的爭位危機。公元642年,各方終於達成妥協,於是產生了一位過渡的女天皇———皇極天皇。
皇極執政期間,最大的貢獻是從權傾朝野達百年之久的蘇我氏家族手中重新奪回權力。皇極登基後,大臣蘇我入鹿的權勢急劇擴張,他倒行逆施,濫殺無辜,甚至處死了一位皇子。在皇極的默許下,皇族成員與朝中不滿蘇我氏專權的大臣們聯合,准備借韓國使者進獻貢禮之機,誅殺蘇我入鹿。645年6月12日,毫無防備的蘇我入鹿被騙入皇宮,中大兄皇子(皇極的兒子)親率武士將其剁成肉泥,隨後發兵剿滅了蘇我氏家族。經歷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政治斗爭後,身心疲憊的皇極主動宣布退位,將皇位讓給了孝德天皇。
654年,孝德天皇病死,61歲的皇極在危急之中再度出山,並於次年重新登基為天皇,成為第37代天皇———齊明天皇。已步入晚年的皇極在重新登基後,變得奢侈揮霍,她大規模地修建亭台樓閣,大量徵用民工,加劇了社會矛盾。同時,皇極的野心大大膨脹,開始陰謀吞並朝鮮。661年,皇極親赴九州,欲統兵渡海西征朝鮮,但因旅途勞頓一病不起,並於當年7月死在了九州。兩年後,她的繼任者派兵大舉入侵朝鮮,結果在白村江戰役中被唐朝和新羅聯軍擊敗,皇極征服朝鮮的夢想徹底破滅了
母女兩位天皇開創日本古代盛世
686年,持統女皇成為了日本第三位女天皇,不過在日本歷史上她作為不大,也沒有留下過多記載。直到20多年後,元明和元正兩位女天皇的出現,又令世人眼睛一亮。
元明、元正天皇是日本歷史上的第四和第五位女天皇。元明天皇於707年6月登基。極富政治魄力的元明採取了三項重要舉措:一是開始鑄造銀錢和銅錢流通;二是下詔興建平城京(奈良);三是任命能人作為重臣。這些措施大大促進了當時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
710年3月,元明天皇正式下詔把國都從飛鳥的藤原宮遷到平城京,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奈良時代」從此拉開了序幕。遷都奈良之後,元明繼續實行了很多穩定政治、發展經濟、繁榮文化的措施,而且成效顯著,盛世的前兆已經顯現。公元715年,元明天皇讓位給自己的女兒元正天皇。
元明天皇是一位非常節儉的女性。721年,元明去世,她在遺詔中豁達地說,人都有一死,厚葬只能白白造成浪費,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她下令自己死後必須火葬,墳墓力求簡朴,不要奢侈,而且官員、百姓都要照常工作。作為一千多年前的天皇,能有這樣的見解,不能不說她是很開明的。
元明的女兒元正天皇是一個極有涵養又略顯保守的女性,她的一系列執政方略都是秉承其母元明天皇。在這兩位天皇執政期間,日本的政治趨於穩定,經濟迅猛發展。在她們的推動下,日本還加強了對中國文化的學習與吸收。整個奈良時代,日本與唐朝的交往極為頻繁,多次派出遣唐使去中國學習,其中有一次派出的遣唐使竟有594人之多。那時,日本朝野以模仿唐朝的一切為時尚,就連平城京也是模仿長安城的格局建設而成。
724年,元正讓位給聖武天皇,結束了9年的天皇生涯。盡管在政治上非常成功,但元正的個人生活卻是一場悲劇。由於身為天皇,她無法下嫁凡人,一生未婚,最終在孤獨中死去。
風流女天皇愛上和尚
公元749年登基的孝謙天皇是日本的第六位女天皇,也是8位女天皇中名聲最不好的。盡管身為天皇,孝謙卻不甘心重蹈元正天皇孤老終生的覆轍。她與表兄藤原仲麻呂搞起了地下戀情,並借口宮殿維修搬到了藤原家中,公開與其同居。754年,唐朝著名的鑒真和尚為孝謙天皇授戒,她忽然又在青燈黃卷中找到了精神寄託,打發寂寞的時光。4年後,一心向佛的孝謙女皇讓位給淳仁天皇,自己做了太上皇,專心吃齋念佛。然而孝謙一面念佛,一面還不忘尋歡作樂,很快她就找到了新的情人———和尚道鏡。764年,孝謙廢淳仁天皇,重新登基,改號稱德天皇。道鏡也跟著得勢,被封為國師,權傾一時。不過,道鏡得隴望蜀,他不再滿足於當天皇的情人,竟想篡奪皇位,結果陰謀敗露,最終被孝謙拋棄。770年,孝謙因患天花病死在宮中。
除了上述提到的6位女天皇外,第七位女天皇明正天皇於公元1629年即位,在位14年;第八位女天皇是後櫻町天皇,1762年即位,在位8年;這兩人都無大的功績。後櫻町女天皇死後,日本的女天皇歷史畫上了句號。
日本古代的天皇是掌握實權的,當皇權的交接出現危機時,為了避免大規模流血,保證政權的和平交接,就先由皇後或皇太後等實權女性即位執政,等到皇太子長大成人,她們再退位,讓皇太子即位。因此這些女天皇又被稱作「過渡天皇」。她們也確實起到了緩和權力之爭、避免流血沖突、保證皇位和平交接的作用。憑借自己的聰明才幹,她們在日本的歷史上書寫了重要的篇章,並成為日本天皇家族中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劉作奎)
『柒』 日本歷史上有幾個女皇
有8個女皇。
①推古天皇(592年—628年在位):欽明天皇之女,敏達天皇妹、皇後,崇峻天皇妹,日本歷史上第33代天皇、第一位女天皇;592年其兄崇峻天皇遭蘇我馬子殺害後被擁立為天皇;即位初立侄兒聖德太子為皇太子,朝政大權基本由聖德太子主持;聖德太子力主恢復中日幫交,推崇佛教,4次遣使團訪問中國隋朝,開創飛鳥時代;屢次發兵朝鮮半島,討伐新羅,未果。
②皇極天皇(642年—645年在位,重祚為齊明天皇,655年—661年在位):舒明天皇皇後,孝德天皇姐,日本歷史上第35、37代天皇、第二位女天皇;642年其夫舒明天皇死後被權臣蘇我蝦夷擁立即位;645年其子中大兄皇子(後來的天智天皇)發動宮廷政變,滅蘇我入鹿,乃內禪於其弟孝德天皇;654年孝德天皇死後於次年重祚,而實權掌握在兒子中大兄皇子手中;統治後期奢侈揮霍,廣營宮室;在位最後一年發兵朝鮮半島,支援百濟,對抗新羅和大唐聯軍,未交戰先病逝。兩年後(663年),日本、百濟聯軍在白江口之戰中大敗。
③持統天皇(690年—697年在位):天智天皇之女,天武天皇侄女、皇後,日本歷史上第41代天皇、第三位女天皇;686年其叔兼丈夫的天武天皇死後臨朝稱制;689年其子草壁皇子死,乃於次年正式即位;697年內禪於其孫文武天皇,稱太上天皇;統治期間日本文化得到很大發展,開始了白鳳時代。
④元明天皇(707年—715年在位):天智天皇之女,持統女帝妹、兒媳婦,草壁皇子姑母、太子妃,文武天皇姑祖母、母親,日本歷史上第43代天皇、第四位女天皇;707年其侄孫、也是兒子的文武天皇死後,由於其侄兒兼丈夫的草壁皇子早逝,乃即位;710年遷都平城京,開創了日本歷史上的「奈良時代」;715年內禪於女兒元正女帝,為太上天皇。
⑤元正天皇(715年—724年在位):草壁皇子與元明女帝之女,日本歷史上第44代天皇、第五位女天皇;715年其母元明女帝內禪,乃即位;724年內禪於其侄兒聖武天皇,為太上天皇。
⑥孝謙天皇(749年—758年在位,重祚為稱德女帝,764年—770年在位):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後之女,日本歷史上第46、48代天皇、第六位女天皇;749年其父聖武天皇內禪,乃即位;758年內禪於遠房表弟淳仁天皇,為太上天皇,仍掌握實際大權;764年因藤原仲麻呂之亂,廢黜淳仁天皇,重祚;在位期間多次派遣唐使出使中國,是「奈良時代」的全盛期;晚年寵信道鏡法王,頗多弊政。
⑦明正天皇(1629年—1643年在位):後水尾天皇與德川和子之女,日本歷史上第109代天皇、第七位女天皇;1629年其父後水尾天皇內禪,乃即位;1643年內禪於異母弟後光明天皇,為太上天皇。
⑧後櫻町天皇(1762年—1770年在位):櫻町天皇之女,桃園天皇姐,日本歷史上第117代天皇、第八位也是至今最後一位女天皇;1762年其弟桃園天皇死,由於桃園天皇之子英仁(後來的後桃園天皇)尚幼,乃即位;1770年內禪於侄兒後桃園天皇,為太上天皇,繼續輔政。
『捌』 日本歷史上有幾個女天皇
日本歷史上不僅出現過女天皇,而且還不止一位。日本前前後後共有過八位女天皇,其中第一位女天皇是推古天皇。推古天皇名為額田部,她的父親是日本第29任天皇,她的丈夫則是第30任天皇。日本皇室歷來注重血脈,所以額田部的丈夫其實是她同父異母的哥哥。額田部35歲時她的丈夫英年早逝,之後晉升為皇太後的額田部宣布由年長她一歲的哥哥泊瀨部皇子繼承天皇之位。
再之後第七、第八任女天皇分別是明正天皇與後櫻町天皇。因為這兩位女天皇皆是在江戶時代沒落之際登基為帝,所以她們手中的實權十分有限。其中明正天皇七歲時接受讓位,二十歲時便將皇位傳給弟弟。後櫻町天皇的處境與明正天皇十分相似,所以她也是在太子到達繼位年紀之後便選擇退位。
『玖』 日本歷史上有幾個女天皇分別是誰
日曾有八位女天皇 有的與中國交好(圖)
編者按:近來,關於女性是否能夠成為天皇的問題在日本國內引發了激烈的討論。其實在日本的歷史上,先後出現過10代8位女天皇,並形成了一段獨特的女帝時代。
在人們的印象中,日本一直是一個奉行著男尊女卑思想的國度。然而在日本由古至今持續了126代的天皇中,出現過10代女天皇。從公元592年到770年,在不到200年的時間里,東瀛的國土上出現了8代6位女天皇,總計在位時間近90年,形成了日本歷史上特有的女帝時代。
第一位女天皇嫁給了自己的哥哥
推古天皇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位女天皇,她是日本第29代天皇欽明的公主。18歲時,美貌的推古被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敏達天皇納為妃子,5年後成為皇後。敏達天皇死後,推古一開始並沒有擠入皇室的統治核心,但是隨後發生的一件大事卻將她推上了天皇的寶座。公元592年,在位的崇峻天皇被權臣暗殺身亡。在平息叛亂之後,推古的兒子竹田皇子和侄子聖德太子為爭皇位鬧得不可開交。由於兩派人馬實力相當,相持不下,最後只好達成妥協,兩人都不當天皇,共同擁立38歲的推古為天皇。
盡管身為女性,但推古天皇極具政治頭腦,她沒有對曾與自己的兒子爭過皇位的聖德太子秋後算賬,反而將他立為攝政王,輔佐自己執政。她通過自己的寬容,彌合了皇室內部的裂痕,在她執掌大權的36年中,皇室內部再未發生爭奪皇位的動亂,社會也因此而獲得了穩定。
在聖德太子的輔佐下,推古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她大力加強皇權,限制大貴族勢力,不遺餘力地推廣佛教,推動日本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推古天皇還主動加強了與中國的聯系,並試圖與中國平起平坐。607年,推古天皇派使團前往中國,她在國書中一改以往甘為中國屬國的提法,要求與中國建立平等的外交關系。雖然推古天皇不肯向中國稱臣,但她卻積極主張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推古天皇曾4次派使團訪隋,隨著大量漢文化的輸入,日本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文化繁榮時代———飛鳥時代。
628年,74歲的推古天皇病逝,她是日本8位女天皇中政績最為顯赫的,並且至今仍為日本社會廣泛稱道。
兩度登基的女天皇想親率大軍侵略朝鮮
推古天皇死後僅過了14年,皇極天皇成為了日本第二位女天皇。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一生中曾兩度登上帝位。
皇極天皇原為第34代天皇舒明的皇後。舒明天皇駕崩後,日本皇室又陷入長時間的爭位危機。公元642年,各方終於達成妥協,於是產生了一位過渡的女天皇———皇極天皇。
皇極執政期間,最大的貢獻是從權傾朝野達百年之久的蘇我氏家族手中重新奪回權力。皇極登基後,大臣蘇我入鹿的權勢急劇擴張,他倒行逆施,濫殺無辜,甚至處死了一位皇子。在皇極的默許下,皇族成員與朝中不滿蘇我氏專權的大臣們聯合,准備借韓國使者進獻貢禮之機,誅殺蘇我入鹿。645年6月12日,毫無防備的蘇我入鹿被騙入皇宮,中大兄皇子(皇極的兒子)親率武士將其剁成肉泥,隨後發兵剿滅了蘇我氏家族。經歷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政治斗爭後,身心疲憊的皇極主動宣布退位,將皇位讓給了孝德天皇。
654年,孝德天皇病死,61歲的皇極在危急之中再度出山,並於次年重新登基為天皇,成為第37代天皇———齊明天皇。已步入晚年的皇極在重新登基後,變得奢侈揮霍,她大規模地修建亭台樓閣,大量徵用民工,加劇了社會矛盾。同時,皇極的野心大大膨脹,開始陰謀吞並朝鮮。661年,皇極親赴九州,欲統兵渡海西征朝鮮,但因旅途勞頓一病不起,並於當年7月死在了九州。兩年後,她的繼任者派兵大舉入侵朝鮮,結果在白村江戰役中被唐朝和新羅聯軍擊敗,皇極征服朝鮮的夢想徹底破滅了
母女兩位天皇開創日本古代盛世
686年,持統女皇成為了日本第三位女天皇,不過在日本歷史上她作為不大,也沒有留下過多記載。直到20多年後,元明和元正兩位女天皇的出現,又令世人眼睛一亮。
元明、元正天皇是日本歷史上的第四和第五位女天皇。元明天皇於707年6月登基。極富政治魄力的元明採取了三項重要舉措:一是開始鑄造銀錢和銅錢流通;二是下詔興建平城京(奈良);三是任命能人作為重臣。這些措施大大促進了當時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
710年3月,元明天皇正式下詔把國都從飛鳥的藤原宮遷到平城京,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奈良時代」從此拉開了序幕。遷都奈良之後,元明繼續實行了很多穩定政治、發展經濟、繁榮文化的措施,而且成效顯著,盛世的前兆已經顯現。公元715年,元明天皇讓位給自己的女兒元正天皇。
元明天皇是一位非常節儉的女性。721年,元明去世,她在遺詔中豁達地說,人都有一死,厚葬只能白白造成浪費,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她下令自己死後必須火葬,墳墓力求簡朴,不要奢侈,而且官員、百姓都要照常工作。作為一千多年前的天皇,能有這樣的見解,不能不說她是很開明的。
元明的女兒元正天皇是一個極有涵養又略顯保守的女性,她的一系列執政方略都是秉承其母元明天皇。在這兩位天皇執政期間,日本的政治趨於穩定,經濟迅猛發展。在她們的推動下,日本還加強了對中國文化的學習與吸收。整個奈良時代,日本與唐朝的交往極為頻繁,多次派出遣唐使去中國學習,其中有一次派出的遣唐使竟有594人之多。那時,日本朝野以模仿唐朝的一切為時尚,就連平城京也是模仿長安城的格局建設而成。
724年,元正讓位給聖武天皇,結束了9年的天皇生涯。盡管在政治上非常成功,但元正的個人生活卻是一場悲劇。由於身為天皇,她無法下嫁凡人,一生未婚,最終在孤獨中死去。
風流女天皇愛上和尚
公元749年登基的孝謙天皇是日本的第六位女天皇,也是8位女天皇中名聲最不好的。盡管身為天皇,孝謙卻不甘心重蹈元正天皇孤老終生的覆轍。她與表兄藤原仲麻呂搞起了地下戀情,並借口宮殿維修搬到了藤原家中,公開與其同居。754年,唐朝著名的鑒真和尚為孝謙天皇授戒,她忽然又在青燈黃卷中找到了精神寄託,打發寂寞的時光。4年後,一心向佛的孝謙女皇讓位給淳仁天皇,自己做了太上皇,專心吃齋念佛。然而孝謙一面念佛,一面還不忘尋歡作樂,很快她就找到了新的情人———和尚道鏡。764年,孝謙廢淳仁天皇,重新登基,改號稱德天皇。道鏡也跟著得勢,被封為國師,權傾一時。不過,道鏡得隴望蜀,他不再滿足於當天皇的情人,竟想篡奪皇位,結果陰謀敗露,最終被孝謙拋棄。770年,孝謙因患天花病死在宮中。
除了上述提到的6位女天皇外,第七位女天皇明正天皇於公元1629年即位,在位14年;第八位女天皇是後櫻町天皇,1762年即位,在位8年;這兩人都無大的功績。後櫻町女天皇死後,日本的女天皇歷史畫上了句號。
日本古代的天皇是掌握實權的,當皇權的交接出現危機時,為了避免大規模流血,保證政權的和平交接,就先由皇後或皇太後等實權女性即位執政,等到皇太子長大成人,她們再退位,讓皇太子即位。因此這些女天皇又被稱作「過渡天皇」。她們也確實起到了緩和權力之爭、避免流血沖突、保證皇位和平交接的作用。憑借自己的聰明才幹,她們在日本的歷史上書寫了重要的篇章,並成為日本天皇家族中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劉作奎)
『拾』 一千多年的日本皇室,古代有8個女天皇,但愛子為何不能繼位
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從秦始皇嬴政登基為帝,始創皇帝制,到清末溥儀退位,皇帝制終結。我國 歷史 上只出現過一位正統女皇帝,即大唐的武則天。
而彈丸小國日本,在1000多年的皇室 歷史 中,竟然一共出現了8個女天皇。這8個傳奇的女天皇即:推古天皇、皇極天皇、齊明天皇、持統天皇、元明天皇、元正天皇、孝謙天皇、稱德天皇。
明明,在我們眼中,日本是一個傳統而刻板的國家。
明明,現代日本皇室的皇位繼承法,依舊只能是男性而不能是女性。
明明,就因為德仁天皇唯一的子嗣愛子公主不是男性,德仁天皇的弟弟成了日本第一順位繼承人,而愛子公主則不能繼位。
明明,德仁天皇在當皇太子期間努力了許久,但身為女兒的愛子公主依舊沒有繼承皇位的權力。
既然如此,古代日本皇室,為何能出現8位女性天皇呢?
其實,2020年的愛子不能成為繼承人,但百年前的女人能成為天皇,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兩個時代的大環境和小環境都不一樣。
你知道嗎?
在古代日本,女性有著較高的 社會 地位。 日本和古代中國不一樣,它的母權制時期很發達,也沒有立馬就消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日本的女性地位頗高,她們可以像男人一樣擁有繼承財產的權力,經濟獨立,婚姻自由。
《魏志. 倭人傳》中就曾記載,在二世紀末,日本九州島上三十個小國家共同推舉了擅長用鬼神之事迷惑百姓的卑彌呼做女王。
可見,當時的日本女性地位是真心高。
其實,日本女性後期地位慢慢變低,是因為隨著中國儒家思想的傳入和日本人接受了儒家思想。
皇位繼承法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也是古代日本能出現8位女天皇的原因。 現在的日本皇室繼承法是非常完善的,也是非常成熟的。
但是在那個時代,皇位繼承法並不成熟。皇位繼承人會因為嫡庶,會因為長幼,會因為德賢而發生各種矛盾,登上天皇之位的人也各不相同。
日本能出現8位女天皇,還出於使皇位世代傳承的需要。在我國古代,假如幼帝登基,那會有輔政大臣和皇帝生母來替年幼的皇帝處理政事,如清朝的多爾袞和孝庄太後。
而在日本,有些女天皇的出現,就是出於這種需求。
比如,第一個女天皇——推古天皇。推古天皇原名額田部,她的父親是日本第29代天皇的欽明天皇。
公元592年11月3日,日本第32代天皇崇峻天皇被舅舅蘇我馬子所指使的刺客暗殺。
崇峻天皇死後,蘇我馬子便擁戴崇峻天皇的異母妹妹額田部登基為帝,而這就是日本第一個女天皇——推古天皇。
其實,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額田部希望擁立自己的兒子竹田皇子登基,但擁立押坂彥人大兄皇子的反蘇我氏的勢力也很強大。
所以,最後的最後,額田部即位成了過渡性天皇。
額田部的目標和打算本來是,先自己登基,以後讓兒子登基,為兒子登基做准備。
但是,萬萬沒想到,推古天皇的兒子不久就去世了。
而在日本 歷史 上,像推古天皇這樣的過渡性天皇並不少。
這一個又一個的原因,便是古代日本產生女系天皇的原因。而如今的愛子之所以不能成為女天皇,則是因為當時的環境和現在的環境非常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