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為什麼沒佔領日本
A. 最近在看國軍抗戰紀實,我有一個問題非常困惑,國軍怎麼就不能先發制人,總打防禦,為何不攻日本本土
國.民政.府海軍在開戰初期就全軍覆滅,且日軍擁有當時太平洋地區最強的海軍力量,在當時沒有國家有能力越過其海軍力量而攻擊其本土。
B. 中國在古代為何不佔領日本啊
中國古代人的思想都很保守,喜歡安守自己的一分地,日本和中國一海之隔,距離遠,管理起來有些難。這個問題從古代文武大臣的話語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國喜歡容易管理的陸上國,海外的由於種種原因不被古代中國所接收。再加上古代的日本曾經是作為向中國學習的國家,對中國納貢,領導者自然不會輕易去佔領這個聽話的國家。後來海上倭寇盛行,這個時候雖然中國有抗倭,對日本有了反擊性,但是還是沒有佔領他的野心。
C. 中國軍隊為什麼沒有踏上日本領土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日本人不能再稱「清國」,卻不呼正式國號只用「支那」一詞。從學術上考證,有人認為「支那」是「秦」的諧音,或是英文China的音譯,本無惡意。然而,在「中國」有正式國名時卻稱別號,本身就是輕侮態度。民國成立後18年間,日本向北京及後來的南京政府遞交外交照會都只稱「支那共和國」。中國抗議時日方便狡辯說,其本州有一個地區叫「中國」,所以對中國必須以「支那」相稱。而起日本很多「名流」早就叫囂,日本是「日出之國」,乃世界中心,自然不能承認「中央之國」。 對「支那」這一侮辱稱呼,從北洋政府到南京政府成立頭三年居然忍了下來。直至1930年5月,國民政府認為忍無可忍,正式下令:「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此時,日本也有一些尚存良知的人認為在外交場合不要欺人太甚。1930年底,日本政府對華外交公文中才稱呼「中華民國」的國名,在其它場合卻一律稱「支那」。當時郭沫若在《關於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態度》一文中這樣說過:「英支、法支、德支、美支、俄支、鮮支、滿支,中國始終是處在最劣等的地位。這些表現稍稍留意他們的新聞紙,便可以明白。而且最可佩的是他們的整齊劃一。」 踏上中國土地的日本侵略軍,也都被冠以「支那」這一辱華稱呼,如駐扎於華北的日軍定名為「北支那駐屯軍」,「盧溝橋事變」後擴大為「北支那方面軍」。戰後有些中國人憤於此詞的國恥標記,在中文書籍中改譯為「華北方面軍」「中國派遣軍」。其實保留「支那」原詞不要改譯,反而更有益於人們記住國恥。
D. 二戰中,中國作為戰勝國為什麼沒住軍日本
二戰結束後,盟軍本來准備參照歐洲戰場美蘇英法四國分割佔領德國的方式,在亞洲由美蘇英中四國分割佔領日本,其中中國佔領日本的四國,英國佔領日本的九州地區和中國地區(這里的中國是日本的一個地名),美國佔領關東和關西,蘇聯佔領日本東北地區和北海道。大阪府由中美聯合管理,東京都由美蘇英中四國聯合佔領。因為當時的國民黨是親英美一方的,屬於親西方陣營,而美國當時的策略是扶助中國,防止日本東山再起,所以即有可能像後來的東德和西德一樣,美英中三國佔領部分組成一個資本主義日本,蘇聯佔領部分組成一個社會主義日本,形成兩個屬於不同陣營互相對峙的日本。但是這個計劃還沒來得及施行,中國就陷入內戰,共產黨打敗國民黨,把國民黨趕到台灣。於是中國大陸就歸為社會主義陣營,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實行一邊倒政策,全面向蘇聯靠攏,美國出於防止共產主義擴張就提出扶助日本限制中國,甚至在那時候不承認新中國的地位,否認新中國的合法地位,認為台灣的國民黨是中國的合法政府,和新中國不存在外交關系,中國和美國英國成為敵對的雙方,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也是由已經退居台灣的國民黨代理的,聯合治理日本的計劃也就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