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汽車有哪些
① 二戰時日本有什麼戰車
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主要裝備以下型號坦克並參加了與蘇蒙的諾門坎沖突: 九五式輕型坦克(豆戰車)及九五式「北滿」型輕型坦克 九七式 八九式「奇哈」中戰車(事實上只能算作輕型坦克)。此外,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還使用過III型坦克和III型改(500輛左右),以及IV型戰車(18輛)。
② 二戰時期日本的汽車品牌是什麼
二戰前,日本的五十鈴、三菱開始製造汽車。
二戰中,因戰爭需要,投入生產的有豐田、日產。
日本的汽車工業是在二戰以後發展起來的。
下圖為二戰時豐田生產的軍用卡車。
③ 日軍在二戰時期裝備的裝甲車都有哪幾種小說急用
騎兵坦克是當時日本對輕型坦克的稱呼,日本人將輕型坦克和裝甲車配屬給騎兵聯隊,擔任警戒、偵查和火力支援任務
騎兵聯隊中有一個戰車中隊,早期裝備92式裝甲車(裝備2挺6.5毫米機槍),後期換為95式輕型坦克
中戰車就是中型坦克的意思,也是日本的稱呼,主要就是97式中型坦克
二戰,日本的裝甲車有
1、維克斯裝甲汽車 ,該車為伴隨掩護步兵用途,在上海作戰中日軍動用了該型車
2、沃爾斯利裝甲汽車 ,伴隨掩護步兵用途,在初期中國戰場廣泛使用過
3、九一式裝甲汽車 ,伴隨掩護步兵用途,在中國戰場大量運用,初期用於地面戰斗,後期用於後方巡邏警戒
4、九七式騎兵裝甲車 。此型騎兵戰車裝備騎兵旅團與日軍野戰師團的騎兵聯隊,搜索聯隊,用於引導步兵沖擊,反戰車作戰,快速突襲與對敵追擊任務,該車型為92式騎兵戰車的發展型
④ 二戰日本坦克都有哪些型號
日本95式,97式坦克,,89式坦克,94式小豆超輕坦克, 日本三式中型坦克
在二戰的初期和中期,日本軍隊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為主,戰斗全重僅15噸,車子輕,裝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備同坦克作戰的能力。但是,由於日本在戰爭的初期和中期,主要在中國大陸及東南亞作戰,作戰對象基本上沒有坦克部隊或僅裝備少量坦克,反坦克火力也較弱,這使得日本的小坦克得以耀武揚威。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日本坦克的發展。二戰的中後期,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面對美軍強大的M3/M4中型坦克,日本的各型小坦克顯得不堪一擊,使日軍感到「切膚之痛」。痛定思痛的結果,是緊急研製能與對方坦克作戰的三式中型坦克。三式中型坦克於1943年開始研製,1944年研製成功,共生產了約150輛(一說60輛),成為日本的最後一張「王牌」。四式和五式中型坦克,可以說是三式中型坦克的繼續和發展。
從97式和97改坦克到三式/四式/五式坦克,可以說是二戰中日本軍方在坦克的研製思想上的重大轉變。前者是支援步兵用的小坦克,後者才是能與敵方坦克作戰的坦克。三式中型坦克的戰斗全重只有18.8噸,而四式、五式Ⅱ型坦克的戰斗全重卻達到了約30噸和約35噸。也就是說,只有四式和五式坦克才具有一定的同M4和T-34坦克相抗衡的能力。不過,到了1945年初,日本已是「秋後的螞蚱」,四式坦克僅造出幾輛,五式坦克僅造出樣車,還未來得及在戰場上「露臉」,日本就戰敗投降了,因此,這兩種坦克就成為日軍手中未打出的「王牌」。
下面這些是日軍最後的量產戰車——三式中型坦克,重約18噸。使用一門由75毫米野戰炮改進而來的戰車炮。初速680米/秒,100米內的穿甲能力為90毫米,1000米內則減為65毫米。所用炮彈為95式穿甲榴彈,中空彈體內裝65克炸 葯。威力等同於德軍3號J型坦克的60倍徑KwK39型50毫米坦克炮。3式坦克備彈共70發。(炮塔內40發,車內30發)
「真正」的日本坦克——四式中型坦克
四式中型坦克的研製代號為「奇托」(日文假名為チト),研製工作於1942年9月開始,此時美軍已經攻佔了瓜達爾卡爾納島,戰局已經開始出現了不利於日軍的局面。試制一號車上,裝的是長身管的57毫米反坦克炮。射擊試驗表明,這種火炮的穿甲威力明顯不足。所以,一號車僅製成一輛,未能定型。後來所說的四式中型坦克,實際上是由「奇托」二號車發展而來的。在二號車上,最重大的變化是,火炮的口徑達到75毫米。戰斗全重也由一號車的不足20噸增加到二號車的27.3噸。控制研製進度的關鍵部件是火炮。新研製的火炮為四式75毫米高射炮。這種火炮與三式坦克上的75毫米火炮不同,是在瑞典博福斯公司的75毫米高射炮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穿甲威力大大提高。由於研製火炮耗費了時間,所以四式中型坦克直到1945年初才研製成功。四式中型坦克由著名的三菱重工業公司生產。
四式中型坦克的戰斗全重為30.8噸,和以前日本的只有10多噸的「中型坦克」相比,有了質的飛躍。
四式坦克車全長6.343米,車全寬2.865米,車全高2.772米,比起三式坦克來要大一圈。乘員為5人: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副駕駛員。其整車的內部布置如圖所示。車體前部為駕駛室和傳動裝置,中部為戰斗室,後部為動力艙。發動機的動力通過一根很長的傳動軸傳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這種總體布置方式,在二戰中的坦克上相當普遍。其主要優點是坦克的縱向布置較合理,縱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點是使整車的高度增加。
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武器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原來是准備用於五式中型坦克的,並准備採用自動裝彈機。由於研製時間緊急,被迫去掉了自動裝彈機裝到四式坦克上。但它至少說明,在二戰期間日本已經開始研製了用於坦克上的自動裝彈機。
採用的彈種有:一式穿甲彈和試制四式榴彈。發射一式穿甲彈時,在1 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75毫米厚的鋼裝甲。為提高穿甲威力,在強化彈體材料的同時,還在彈頭內加裝65克高猛炸 葯。彈葯基數為77發。
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葯基數5 400發。
四式中型坦克的動力裝置為V型12缸風冷柴油機,最大功率412馬力(303千瓦)。採用風冷柴油機為動力裝置,為二戰中日本坦克的一大特點。除了安全性方面的考慮外,還具有啟動性好、保養容易等優點。行動裝置採用混合平衡式懸掛裝置,即第1、2,第3、4和第6、7負重輪兩個為一組,第5負重輪為獨立的。每側有7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其實,區分三式、四式和五式坦克,單看負重輪數量即可,分別為6個、7個和8個。由於車重增加,履帶板的寬度由三式的330毫米增加到450毫米。最大速度為43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300千米。
車體為焊接結構,炮塔為鑄造、焊接和螺接混合式結構,分三部分鑄造,然後焊接起來,防盾部分又採用了螺接方式。這種混合式的炮塔加工方式,比起日本坦克原來的鉚接方式是一大進步,但比起整體鑄造炮塔或全焊接炮塔,在技術上要相對容易些。車體的裝甲厚度為15~35毫米,炮塔的裝甲厚度為50毫米。
四式中型坦克僅製成6輛,還沒等拿到戰場上一試身手,小日本便投降了。戰後,美軍曾將1輛繳獲的四式中型坦克運回美國,拿回去「研究研究」。
五式中型坦克——日軍最後的決戰兵器
五式中型坦克,是作為「本土決戰兵器」而研製的。研製大綱中要求,首先要增強火炮威力,其次要強化裝甲,隨之而來的必然要增大發動機的功率。研製的代號為「奇利」(日文假名チリ)。試制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還是長身管的75毫米坦克炮,由大阪陸軍造兵廠研製。試制的樣炮於1944年8月完成,8~10月間進行彈道性能試驗,10~11月間在陸軍戰車學校先裝到四式坦克上進行實用性試驗,12月至1945年1月在中國東北北部(日本人稱為「北滿」)進行寒區適應性試驗。原計劃裝自動裝彈機,由於「戰局迅速惡化」,不得不取消自動裝彈機,以求盡快裝車。射擊試驗表明,這種火炮的射彈散布很小,穿甲威力提高,是一種性能不錯的火炮。然而,由於日軍節節敗退,美軍很快要打到日本本土,這樣,五式中型坦克僅製成1輛樣車,停留在樣車研製階段,最終未能定型。
五式中型坦克是四式中型坦克的改進型,外形上很相似,但車體加大、加長,每側有8個負重輪,炮塔也改為全焊接結構。這些成為識別五式坦克的外部特徵。其戰斗全重達到了約35噸,比四式坦克重了約4噸,乘員仍為5人。車長7.307米,車寬3.07米,車高3.049米。各部位的裝甲厚度與四式中型坦克大同小異,但車體前部側面的裝甲厚度增加到50毫米。從外觀上看,已經具有戰後第一代坦克的一些特徵,但整車的高度較高。
其主要武器為五式75毫米坦克炮,穿甲威力較四式坦克的火炮有一定提高,彈葯基數78發。車體上還裝有1門37毫米火炮,彈葯基數為124發。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重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葯基數3 000發以上。另有2支沖鋒槍,攜彈葯300發。動力裝置為500馬力風冷柴油機,並准備在Ⅱ型上加增壓器。還有一個方案是安裝研製中的98式800馬力的液冷汽油機,由德國的BMW航空發動機改裝,但裝車的還是風冷柴油機。每側有8個負重輪、3個托帶輪,每兩個負重輪為一組,為平衡式懸掛裝置。五式坦克的履帶較長,即長寬比較大,轉向性能不太好。坦克的最大速度為4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200千米,最大爬坡度為30度,最大越壕寬2.8米。
⑤ 日本企業二戰時生產什麼
賓士 卡車特有名,轎車,像希特勒的座駕就是賓士設計的
保時捷 「二戰」期間,保時捷曾參與過德軍坦克的研製工作,戰前累計生產的210輛「甲殼蟲」車全部裝備了德軍軍官
毛瑟 生產槍械,最有名的是阻擊槍,二戰德國狙擊手標准裝備—毛瑟98K狙擊步槍
福特 卡車,轎車
五十鈴 二戰期間,五十鈴是日本軍方重要的軍車供應商,生產的型號包括:Isuzu Hucks Starter 卡車
本田 1946年才由本田宗一郎創建
豐田 豐田公司的成立可說得到日本軍國主義政府的大力支持,他正解決了當時日本的資金物資短缺,並專門為日本軍隊生產軍用卡車。
⑥ 二戰時候日本有什麼型號的裝甲車
1、英制「威格士哥士利」Vickers Crossley 輪式裝甲車(維克斯)
日本在 1925 年向英國買入了 12 台 Vickers Crossley 輪式裝甲車,每車備有兩挺馬克芯 7.62mm 機槍。分別被日陸軍和海軍用來進行侵華的 918 和 77 事變。日本稱之為「Dowa」
⑦ 日本二戰所使用的坦克和裝甲車
日本二戰所使用的坦克和裝甲車主要有:
1、八九式中型坦克
1927年開始設計,戰斗全重10噸,最大速度25公里,發動機功率100馬力,越壕寬2米,裝37mm炮及機槍1挺
2、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
1937年設計定型,戰斗全重15噸,4名乘員,裝一門57mm短身管火炮,裝甲厚度一般為25mm。採用風冷柴油機為動力裝置
3、一式"奇黑"中型坦克
是日軍為准備"本土決戰"而於1941年研製成功的中型坦克。戰斗全重17.2噸,乘員5人,車高2.38米。主炮是長身管的47毫米坦克炮。
4、三式坦克
重18.8噸,乘員5人,車高2.61米,主炮是三式2型31倍徑75毫米戰車炮
5、四式中型坦克
戰斗全重30.8噸,全長6.343米,車全寬2.865米,車全高2.772米。主炮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
6、五式中型坦克
是四式中型坦克的改進型,相比四式重了約4噸,乘員仍為5人。車長7.307米,車寬3.07米,車高3.049米,炮塔也改為全焊接結構
7、九五式重戰車
用於伴隨引導掩護步兵,是91式重戰車的後續型,同樣為多炮塔結構,在主炮塔前部有1個安裝1門37mm戰車炮的副炮塔
8、九五式公路鐵路兩用裝甲車
鐵路巡邏與伴隨掩護步兵用途,前期主要用於支援步兵作戰,後期主要做鐵路巡邏保衛使用,這種裝甲車為履帶式,可以迅速由鐵路運行狀態,變更為公路運行狀態
9、97式騎兵戰車
此型騎兵戰車裝備騎兵旅團與日軍野戰師團的騎兵聯隊,搜索聯隊,用於引導步兵沖擊,反戰車作戰,快速突襲與對敵追擊任務主炮為94式37mm戰車炮
10、94式超輕型坦克
長3.08米,寬1.62米,高1.62米;自重3.2噸,戰斗全重3.45噸。主要武器是1挺機槍。
11、95式輕型坦克
全重 7400kg,車長 4.38m, 車寬 2.07m,車高 2.28m。主炮為37毫米
12、二式內火艇
重4.3噸,可以拆卸的船型浮體在車體前後,炮塔有37毫米炮,車體左前裝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