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武士鎧甲在課本上怎麼畫

日本武士鎧甲在課本上怎麼畫

發布時間: 2023-02-08 02:09:09

1. 盔甲的日本文化

日本是一個奇特的民族,到今天為止,各處神社、博物館,甚至於私人收藏家家中,都藏有豐富的古代各個時期的鎧甲和武器,其數量和保存完好度,可謂世界之最。有人說,這是武士道精神的體現,但我卻認為陳舜臣先生在他的《中國人和日本人》一書中,對日本的民族性的分析結論,才是形成這一獨特現象的主要原因。陳先生認為,日本是世界上保存文物最完善的國家,因為日本的知識很多來自外國(主要是中國),這些知識和其本土文化相結合,才形成所謂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當初遣唐使冒著生命危險,千里跋涉來到中國,獲取各方面文化和知識,因為來之不易,從而逐漸轉化為日本人對各種敝帚的極度自珍。不僅僅體現在武具上面,中國古代相當多亡軼的書籍,都可以在日本找到,也正是一大旁證。此外,陳先生還認為,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血源的民族。從這一判斷可以導出,因為鎧甲和武器往往作為武士家族的傳家之寶,成為高貴血源的象徵,所以會被廣泛地收藏並保護起來。
日本鎧甲形制
日本鎧甲形制是非常獨特的,而日本人對其傳統鎧甲各分解部分的研究也非常深入和細致——不過,必須要了解其產生和發展過程,才能比較全面地把握其特點。
日本現在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成型鎧甲,誕生於三世紀後半開始的古墳時代。這一時代,正好是「騎馬民族征服」的時代,因此其甲式和大陸各騎馬民族沒有太大的不同。甲胄主要是用皮革或金屬的小片連綴而成,偶爾也使用來料較豐富的竹木。最主要的形制是掛甲(見右圖)。所謂掛甲,是指用繩索穿連並且層疊甲片,下一片總要覆蓋上一片的底端,從而形成下層寬於上層的綴甲樣式。中國古代的掛甲也很多,據專家考證並且復原的商周時代的車兵皮甲,就基本全都是掛甲。但是中國的掛甲逐漸減少,終於被棉襖甲所取代,而在日本,掛甲(廣義上的)卻一直占據著鎧式的主導地位。而且,原始形制的掛甲,直到近代,阿伊努人仍在使用。 掛甲的主體,也即防護身體的部分,是呈環狀覆蓋,然後在胸前系帶固定的。腰部連綴較松,便於活動。此外,用懸緒和受緒系在肩膀上二重固定。整體看起來,有點象是背心(笑)。
大概是向中國學習吧,八世紀前半開始的奈良朝,出現了兩當(裲襠)式的掛甲,肩上的緒不分懸、受,而是合為一體,套頭穿著,開叉和引合的緒在兩邊肋部。
奈良朝的武官標准朝服是:頭戴襆頭,身著兩當式掛甲,條帶束腰,草摺分成數塊,腳著烏皮靴。到了近世,這種原始形制的掛甲已經從戰場上消失了,只作為儀式、雅樂某些參與成員的服裝而存在。
從古墳到奈良時代,棉襖甲也同樣存在著。所謂棉襖甲,是指甲片直接縫合在襯里上,相互間拼合精密,但不一定相疊。中國歷史上,棉襖甲所佔比重逐漸增大,到了火器出現以後尤其如此。我們還可以看到的清代密綴鐵釘的甲式,就是棉襖甲的最終形態。左圖是掛甲和棉襖甲時代常見的兩種盔式。
最後,還有一種短甲(見右上),是將皮革連綴成整體,保護住胴體主要部分,和古代希臘、羅馬的甲式比較相似。這種甲式,在東亞是比較少見的,僅知道中國古代部分西南夷和台灣高山族人使用過這種甲式。 大鎧是日本所特有的盔甲形制,也是日本人引以為傲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藝術價值的文化遺產。它大約誕生於平安中期,到鐮倉末和室町初達到大成。室町幕府後期,因為戰爭的頻繁化和平民化,火葯武器的引進等種種原因,大鎧的地位逐漸被胴丸、腹卷和具足等所代替。
右邊這幅圖並不是真正的大鎧,而是當代作為藝術品製作的十比一的大鎧模型。這件「緋色威之鎧」,究其形制,是屬於江戶以後的裝飾性甲胄,和真正大鎧繁盛時代、實用化時代的形制有很大的不同。不過也好,正好用它來對比,更方便說明真正大鎧的樣子。
首先是胄,日本人在大鎧誕生以後,習慣稱之為兜或缽。日本的兜獨具特色,是用長條狀的竹、皮、鐵等紮成,再環向固定,並上漆,通過這樣的步驟做成的。到了平安時代,出現了最日本化的「沖角付胄」(見中下圖)。而大鎧,乃至於後來具胴、具足時代,各種形形色色的頭盔樣式,都是從這種「沖角付胄」變化而來的。
請對照左下圖這具筋兜,這是當世具足的兜,但是除了天辺封死,和吹返縮小外,和大鎧的兜沒有太大區別。大鎧誕生之初,在「沖角付胄」的基礎上,其所鑲之鐵釘變大,產生了「嚴星之胄」,也就是後來星兜的雛形。而鋂(應寫作左革右每,中文和現代日文都無此字,故暫時用鋂字來代替)的覆頰部分翻轉,變為吹返,眉庇變大——這就是日本兜的基本形制了。
兜非完全的半圓形,腦後微凸,頂上有口,稱為「天辺」——古人在戴盔前是要先戴上烏帽子的,烏帽子上部扭折後,從天辺伸出,如一個上尖下圓的桃子狀(看圖片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那是黑色的纓子)。盔的前端,有一到三條下端呈花瓣狀的條形加固帶,稱為「篠垂」。「眉庇」上飾以華彩,並裝有可拆卸式的前立。
也許因為盔頂要開口塞烏帽子,所以日式兜不能象其它各國的頭盔一樣,把裝飾品放置在頭頂,就只好獨辟蹊徑,插置於頭盔的各個位置:最多的是在前部,稱為「前立」,在左右的稱為「脅立」,在後的稱為「後立」。就算後來天辺沒有了,也只有一小部分頭盔在頂上加裝飾,稱為「頂立」。
最常見的裝飾
大鎧時代,最常見的裝飾是前立,最常見的前立是「鍬形」。鍬形種類樣式很多,初期則多作狹長形,裝在雕鏤精美的「鍬形座」上面。後來鍬形座乾脆做成獸頭狀,稱為「獅嚙」。兜上的吹返非常大,並飾有花朵形的金色扣狀物,這種裝飾在整套大鎧的各個部位都可能出現,稱為「居文金物」。鋂分多層(一般為五層,稱為五枚綴),最上連接兜的,叫「缽付之板」,下面分別叫「二之板」、「三之板」、「四之板」……最底下為「菱縫之板」。武士們割據相爭的時代,是沒有統一鎧甲制服的,所以為了區別陣營,笠印和笠標就先後出現。大鎧的基本形制,是要在腦後結以笠印,因此即使沒有笠印,笠印付環和其上的「緒」(繩帶)結成總角,還是都要保留的。
主要質地
大鎧的主要質地是竹、革,間亦用到金屬。胴甲分連綴的胸板、主體的沖胴,以及後背的逆板等數部分,連綴成一個整體。除去用緒通過胸板在肩上打結外,還圍攏身體,在一側(一般是左側)用「脅楯」來固定。脅楯包括兩部分,上面的壺板,和下面的草摺——這草摺,和聯系胴甲的草摺是一樣的,結束以後,可以很完美地成為一個整體,另外它還單獨有一個名字,叫作「馬手」。
和此後的具足等鎧式不同,胸前所垂掛的兩條甲片——「栴檀板」與「鳩尾板」是大鎧最明顯的標志。而如此明顯地左右不對稱,在各國的古代盔甲樣式中都比較罕見,也正體現了日本獨特的審美意識吧。「栴檀板」防護右胸,較寬且長,一般明顯地體現出連綴的甲片;「鳩尾板」防護左胸,較短且狹,一般蒙以布帛,除鑲邊外呈色調素潔的一個整體。兩片甲板都只有頂端與胴甲主體相連,隨著人的活動,會左右變換位置。據說現代人做過實驗,當武士伸長左臂,側身拉弓放箭的時候,鳩尾板正好遮蓋住心口;而當在馬上用右手揮舞太刀的時候,栴檀板也可以防護最大的破綻——右胸或右肋。因此,這兩片甲板的出現,不僅僅因為裝飾和美觀的需要,也是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
肩部連系前後胴甲的除了「緒」以外,還有一片「障子之板」,和肩甲(又叫「馬手袖」)頂部的「袖之冠板」,以緒相連。胴甲下面連綴草摺,分為前面的草摺、左右的弓手,和後部的引敷三個部分。
通過左圖,大家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兜的分解,和甲的連綴形制。
請回過頭來,再看上面的那幅圖。首先,大鎧除去存在的最後階段,一般沒有很華麗的前立,既然已經有了鍬形,再加金色龍形前立,多少有點不倫不類。其次,喉倫(護頸)和脛當(護大腿),這都是具足的部件,在大鎧上是沒有的。大鎧以外的防護,只有籠手(防護小臂)、手甲(防護手背)、臑當(防護小腿)而已。穿大鎧的武士,一般著馬上沓,是以麻或草編織的鞋子,鞋面覆以毛皮。
大鎧從產生到在實戰中消亡,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他的形制也是在逐漸變化的,我們將在下講中詳細介紹其演變。但是,突然想到,央視的電視劇集《三國演義》中,竟然給曹操和周瑜的頭盔上加了鍬形,給他們套上陣羽織,或者胸前也垂兩塊板,真是怪異莫名。設計者也許認為這樣好看吧,但這些部件都是日本盔甲所專有的,照搬過來實在不妥啊! 胴丸出現於平安中期,來源於掛甲,初始時,是下級武士著用的鎧甲式樣。初始胴丸是沒有袖甲和胸前那兩塊「栴檀板」、「鳩尾板」的變形的。它主要由系肩的押付和高紐、主體胸板和身甲,以及腰下草摺和菱縫板所組成的,引合在左肋,比大鎧要簡單很多。
以前,經常會把胴丸和腹卷尤其是上腹卷搞混,其實它們最主要的區別,就是胴丸在左側束扎,而腹卷是在背後結紐的。胴丸的甲片數量是有規定的,一般為前立舉二段、後立舉三段、長側四段、草摺八間四段。
在平安時代的繪畫中可以看到穿著胴丸的武士的形象:頭戴無前立的星兜或者烏帽子,身著胴丸,腕上是粗糙的片籠手,光腿無褲套脛巾,赤足。所有這種形象的,都是騎馬武士的郎從,也就是後來的足輕階級。
出現的歷史
胴丸剛出現的時候,為竹、皮質地的輕武裝,裸足的下級武士專用,多為粗製濫造的產品。到了鐮倉時代,部分上級武士也為了追求輕便而使用胴丸,當然,他們的裝備是和普通卒子不同的:鍬形前立星兜,精緻的胴丸,有袖甲,皮籠手,著臑當和皮沓——最重要的是,他們騎馬。
南北朝時代,胴丸終於上升為重武裝,並且在上級武士中逐漸流行開來。因為新時代的戰斗模式,已經從舊的以騎射為主體,變成在復雜的地形中大規模集團接近戰為主體。因此,胴丸變成了騎乘和步戰兩用的重要甲式。
佩楯(最早是在褲子大腿處縫以皮片)出現了,太刀和剃刀被普遍使用。用來胸前結緒的非常藝術化的杏葉也出現了(見左下圖)。藏於春日大社中的,據傳是楠木正成使用過的黑韋縅胴丸,是日本的國寶。
最早出現
腹當最早出現於鐮倉後期,作為用料儉省的下卒輕武裝,被廣泛運用。一直到室町中期,腹卷依然保持它最初的形態(它的改進型獨立分類變成了腹卷),無袖,背後沒有防護。足輕、射手廣泛使用,而上級武士只作為臨時輕武裝(比如防身、臨時巷道混戰),才偶爾使用。到了室町後期,大批鎖腹當出現。所謂鎖腹當,就是用大片的皮革連綴成甲,工藝更加簡化(參見左圖)。
江戶以後的很多當世具足,都受腹當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西洋鎧甲傳入以後,後開口的式樣日益增多(當然,當世具足背後也是有防護的)。比如桶側胴、佛胴、雪雪下胴、南蠻胴等。馬鎧札、魚鱗札等甲片連綴法,也直接來自於鎖札法。 發明
到了中世紀的封建時代,先有鎖子甲的發明,後來更推進到防護更全面的板甲。盔甲受重視的程度尤其在歐洲和日本等地。 鎖子甲在歐洲使用了約1000年,從十四世紀開始,發明了用熟鐵澆鑄的板甲,因為在甲胄關節處理的工藝不良,關節部分為鎖子甲代替,為板金甲與鎖子甲的混裝。到了15世紀與16世紀,甲胄關節處理工藝的改善,鍛打工藝的更精進,使軟鋼制全板甲出現成為可能。板金甲防護力比鎖子甲更優秀,且鎖子甲就跟穿一件厚外套一樣,其關節活動受到鎖子甲的影響,但板金甲的關節部分是可活動的,所以使用者行動比穿鎖子甲更為靈活。板金甲的胸甲厚約2mm,由軟鋼鍛打,其防護力可抵禦稱雄歐洲300年的英國長弓,在1415年Agincourt戰役與1513年Flodden 戰役,都可以看到長弓對板金甲的作用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除了火槍或Arbalest(單兵用重十字繳盤弩,拉力約100公斤,每分鍾1箭,其代表為德國黑森弩兵)其他弓箭已經很難達到破甲的要求,經過了辯論,英國於1595年頒布了「終止長弓法令」,火器與長弓之爭,告一個段落。 對於騎士來說,盔甲是一項非常昂貴的負擔,除了自己本身需要裝備,其侍從也須全副武裝。一個地位重要的領主必須為眾多的騎士提供盔甲。在中古時代,製造盔甲是一項重要的商業,而使用盔甲的龐大市場也一直在增長。贏得勝仗的普通士兵,可以借著剝光死去的騎士屍體取得大量的盔甲並出售謀利。

2. 日本鎧甲的主要的甲胄類型

在日本的甲胄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甲胄類型要算大鎧,腹卷,胴丸,當世具足。這幾種鎧甲也是日本甲胄中的典型代表。 大鎧起源於兩檔式掛甲,在平安時代中期就已經出現。與一般人的認識不同,大鎧並不是完全由竹木製成的,出於提高防護能力的目的,其中在重點部位也運用了鐵制材料。一套完整大鎧的重量超過30公斤的重量,據說德川家光也曾經抱怨過身著大鎧太過沉重,由此可見其防護力較高。然而大鎧的主要缺點在於其剛性缺少柔韌度的盒狀結構,以至於當武士下馬作戰的時候限制了活動能力。大鎧的設計較為古老,穿戴者的肩膀幾乎要負擔所有的重量。
在日語中,鎧甲軀幹部分稱為「胴」。大鎧的胸甲也是由小片的甲葉紮成的,其光滑的外表是因為在其上包有一層主要為鹿皮所制的皮革,用以在鎧身形成較光滑的表面,以防止武士在射箭的時候弓弦被甲片刮斷。這個結構也被稱為弦走韋。大鎧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在胸口位置安裝的「栴檀板」與「鳩尾板」。較為寬大的「栴檀板」在右胸上,一般採用甲片外露的樣式。而較為短小的「鳩尾板」則多數採用類似於弦走韋的樣式,這兩片板的材料主要為鐵,牛皮和鹿皮。這兩片甲板的頂端與胴甲主體相連,鳩尾板用於在射箭的時候為左胸口提供保護,而栴檀板則用於在右手揮舞武器的時候保護右胸。在胴的側面,則是被稱作肋楯的結果,也就是肋甲的意思,主要結構即為一片叫做壺板的甲片,在胴的左部因為開口以穿戴的需要,還有做蝙蝠付的結構。
胴的前後部分在肩膀部位由緒連接,在鎧甲的左右肩膀部位上還有兩個帶孔的甲片,叫做幛子板,用於防止緒在武士拉弓的時候被割壞。胴甲下面連綴草折,分為前草折、左面的馬手草折,右面的射向草折,和後部的引敷三個部分。(在大鎧中,左手被稱為馬手,右手被稱為射手)。
中國甲胄中稱為披膊,即保護手臂肩膀的肩甲在日本甲胄中被稱為袖。而大鎧中的袖往往採用大袖的形式。其特點為直而平,且面積較大,往往採用六到八段甲片疊合成的結構。在一些式樣華麗的大鎧中,袖上也常常添加各種裝飾用的對象。
袖的固定結構主要是在大鎧的背面,袖板上部的繩子叫做懸緒,而袖板中部的繩子叫做水吞之緒(其固定處往往採用金具作為裝飾),兩者在背面打成一個十字形,叫做總角的結,還具有裝飾性,非常美麗。而這個總角則穿過一個在胴背面的總角付之環(俗稱大座之環)來固定。
日本人將肩甲稱之為「袖」會引起很多國人的誤會,因為會讓人不自覺的聯想到袖子。那麼,袖子的結構在甲胄中被稱為什麼呢?在日本甲胄中相當於袖子的部件被稱作籠手。在其上還覆有甲片以起到保護作用。很多大鎧籠手的都使用絲綢面料製成,可以說是相當的豪華。但是為了便於拉弓射箭,早期的大鎧中往往只有左臂才有籠手的結構,而右臂則採用寬松的絲綢袖子。
根據上文的介紹可以看出,大鎧這樣的設計是適合於當時的日本古代戰爭形式的,即以騎馬武士作為戰爭的主體,而將弓箭作為主戰武器之一。
大鎧在胴的下部還懸掛有防護用的草折,一般為四間四段。在大鎧最早出現於平安時代的時候其實是沒有佩楯,即大腿甲的。因為這樣的設計並不適合在馬上騎射。佩楯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時代,作為大鎧的可選用部件使用。但是受到當世具足的影響,在江戶時代的大鎧則往往也配有佩楯。佩楯通過帶子綁在大腿上來提供防護。
在日本甲胄中,小腿部位的護甲叫做臑當。在大鎧剛出現的平安時代,臑當的結構往往比較簡單,在一些資料上顯示出武士在穿戴大鎧的同時只使用布制護腿。隨著時代的變遷,臑當也發展出了很多不同的形式,從最簡單的只保護脛骨正面到包裹整個小腿的式樣筒型臑當。而到了江戶時期,一直延伸到膝蓋的大立拳(舉)形臑當非常的流行,這種臑當的樣式與西方甲胄中的護腿甲類似,顯得使用者孔武有力。 腹當和腹卷都是最早出現在鐮倉時代後期的步兵用輕型鎧甲。因為是提供給缺少資金的低級士兵所使用的,所以腹當和腹卷的結構都要簡單很多,也沒有那麼多的裝飾性結構。
腹當誕生於徒步作戰占據主體的鐮倉時代後期,作為步卒的簡單護具而廣泛使用,並被一直使用到室町中期。簡單的來說,腹當其實可以理解為鎧甲化的肚兜。在黑澤明的[七武士]中,有一個胖胖的山賊在涉水的時候被一箭射死,他所穿的就是腹當。這種主要保護腹部的的鎧甲組成比較簡單,包括一塊胸腹甲,其左右兩邊各有一片叫做長側的甲片,沒有袖,也沒有背部的防護。腹當的固定靠兩片長側上的索帶,索帶在背後交叉並搭過肩頭固定在胸板上。
腹當與腹卷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的三間草折很短,甚至乾脆沒有草折,乃是完全的步卒用輕武裝,而腹卷往往有六到八間的草折。到了室町後期,隨著逐年戰亂對鎧甲的需求進一步上升,腹當的製作工藝也進一步簡化,直接使用大片的皮革連綴成甲,而不再用較小的札片以便於大規模的生產。下圖中,左為腹卷,右為腹當。
腹卷是腹當的進化式樣。在現代日語中,腹卷就是圍在腹部的衣物的意思。腹當和腹卷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開口的位置,這也是其與其它日本甲胄間主要的不同之處。因為這兩者是作為步卒用的輕型甲胄而產生的,其設計思想就是追求最大限度的輕便,所以早期的腹當和是沒有後部防護的,直接通過緒綁起來。腹卷作為一種輕便鎧甲,其使用價值也受到了很多武士的肯定,據說毛利元就當年所用過的腹卷就一直保留至今。 胴丸在平安中期出現,和大鎧一樣都起源於日本原始的掛甲。但是胴丸的定位在一開始就和大鎧不同,主要作為下級武士所著用的鎧甲,因而其結構和裝飾性上都有很大的差別。
胴丸也被稱為丸胴,兩者都是包裹胴體的意思。胴丸的胴,即軀干甲部分主要由肩部的押付和高紐、軀乾的身甲,以及腰下的草折和菱縫板所組成的。由圖看來也可以發現胴丸的結構比大鎧要簡單很多,但是因為胴丸和大鎧源頭相同,所以兩者之間也存在著很多相同之處。兩者的開口都位於胴的左側,通過引合緒進行固定,而且也都是主要靠肩膀來承受整幅鎧甲的重量(類似於腹卷的固定方式,即通過固定在背部甲板上的引合緒和固定在胸板上的高紐來固定)。
胴丸的甲片數量是固定的,一般為前立舉(拳)二段、後立舉三段、長側四段、草折八間四段。其材質主要為竹和皮,一般不使用鐵材料,這也是符合其定位的,即提供給那些下級的武士和步卒所使用。到鐮倉時期和南北朝時期,隨著日本的戰爭形式從以騎射發展成了以集團近身作戰為主,胴丸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並搭配上了一些原屬於大鎧的配件,比如帶鍬形前立的星兜,袖,籠手,臑當等等。胴丸的地位也因此上升,一躍而成了高級武士的常用甲胄樣式之一。
在[ 蒙古襲來繪詞]中,也出現了穿著胴丸的步卒。在這張圖中剛好可以同時看見胴丸的正面和背面。圖中作為騎馬武士侍從的步卒頭戴烏帽子,腿套脛巾,赤足扛槍,乃是日後足輕階級的前身。由圖可以看出,當時的胴丸製作的很是粗糙,而且也沒有後世中所增添的各種配件。腹卷和胴丸的全盛時期是在室町中期,下克上風潮的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對甲胄的需求。
胴丸的特點之一是杏葉板,出現於南北朝時代,用來在胸前固定引合緒。鐮倉時代以後,杏葉板上也往往採用銅制的家徽作為。不過在江戶時代的時候,有些其它的甲胄出於美觀的目的也配備了杏葉板,這也造成了一些混亂。
至於胴丸的防禦力,曾經有日本人在幾年前做過相關的實驗,利用火繩槍可以射穿五十米外的胴丸。在戰國時代的某些大名甚至會發給手下的軍隊配發紙質的胴丸,雖然號稱也有一定的防護力,不過具體功能如何,那就不好說了。
所謂的御貨具足,指的是那些要上戰場的足輕臨時租賃來的甲胄。不過其中也有很大的一部分乃是胴丸,而非具足。 1.胴(仏胴) 2.草折 3.佩楯 4.立挙 5.臑當(筱臑當) 6.甲懸 7.袖(當世袖) 8.籠手(筱籠手) 9.手甲(摘手甲) 10.兜缽(日根野頭形) 11.腰巻 12.眉庇 13.吹返 14.錏(護頸,日根野式) 15.立物(水牛肋立) 16.立物(日輪前立) 17.面頰(目下頰) 18.垂 19.襟回(系兜的帶子)
當世具足出現於室町中期,其語意即為「現代盔甲」。不過事實上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江戶時代,當時的人將江戶時代前的甲胄稱為「昔具足」,而把當時的甲胄稱為「當世具足」。但是當時具足一詞已經成為了所有具足的代稱了,而其當初的意義已經幾乎被遺忘了,因此本文也對此不在進行區分。有一點非常的重要,就是日本甲胄的軀幹部都被統稱為「胴」,所以經常會看到「某某胴」一類的表述方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些甲胄屬於胴丸或具足,而只是對軀幹家的命名而已。一套完整的具足還可以被分為三個部分,即兜,鎧(胴,袖,草折),小具足(籠手,臑當,佩楯)
成熟的佩楯最早出現在具足上面,起到防護大腿的作用。佩楯作為具足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上面常常也會繪有特色的圖案,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紅色的「日之丸」圖案。這種圖案在很多的具足上都能看到,也有使用「永樂通寶」圖案的佩楯,這些圖案一般都是以圓形為基調。
作為武士使用的甲胄的特徵之一就是,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金屬的或者描金畫的自己家族的家徽。比如在秀吉的一套甲胄中,就在袖上裝有銀制的五七桐紋飾物。最早出現於胴丸中的杏葉板在具足中有時候也會出現,起到了對胴具的肩帶也就是「高紐」的保護作用,但是也有很多具足不加裝這個組件。在[戰國無雙2]中,真田幸村所穿的具足就有兩片幸葉板,上面繪有真田家紋。在對肋部的防禦方面,具足也繼承了大鎧中所出現的肋板。不過在在具足中還可以選擇添加被稱為脅拽(見下圖)的配件來防護腋下,一般為騎馬武士所選用,以防足輕長武器攻擊。在江戶初期復古調的甲胄里,也有很多在胴丸或具足上配備梅檀板、鳩尾板的例子。在電影[最後的武士]中,男主角所穿的那套具足上就佩有本應專屬於大鎧的梅檀板和鳩尾板。這是典型的江戶時代的做法,因為在具足上這樣的甲片並沒有實際意義,只起到了裝飾作用。
具足是日本甲胄發展的集大成者,因而也繼承了日本甲胄的特點,但是同時又產生了突破。從具足的固定方式來看,在肩膀部位仍然利用引合緒和固定在胸甲板上的高紐進行固定。而其在肋部的開口也延續了大鎧以來的傳統,將開口設在左邊。但是當時具足的設計在大鎧這樣的中古鎧甲上進行了改進,不再依靠肩膀來承擔整幅鎧甲的重量,而是把重量分配到身體的各個部分。通過觀察就可以看出,具足的軀幹部分基本呈一個兩頭收縮的圓筒型,而非簡單的盒式結構。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分擔一部分的重量給整個軀干,也大大提高了穿戴者的靈活程度。因為具足的初衷是作為徒步實戰用的甲胄而出現,因而防禦力和機動力的重要性都被提到了裝飾性之上。具足的胴體有很多不同的製作方法,不過在安土-桃山時代,胴多採用0.8mm左右的鐵片。而作為肩甲的袖也一般都和胴採用相同的防護措施。手臂甲的籠手也在大鎧等甲胄的原有基礎上增強了防護,很多籠手上都採用了細密的索子甲。
當世具足中最早出現的足輕具足,一般都是侍者、下人、雜役、這些人等以及足輕所使用的所的。一般來說其上也少有裝飾性的成分,作為純粹的實戰甲胄而使用。具足的發展在安土-桃山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作為堅固耐用的實戰甲胄成為當時的主流。在這個戰國爭霸的時代也發展出了各種復雜的樣式。以桶川胴為基礎,發展出來二枚胴,五枚胴,雪下胴等諸多樣式。而隨著高級武士們對具足這種甲式的認同,一部份的具足也逐漸向豪華化,裝飾化的方向發展。各種樣式的前立,肋立,頂立也紛紛出現,為戰國亂世增添了絢爛景象。
在鐵炮傳來之後,具足為了防彈的需要也作了一些改進。比如所謂的鳩胸胴,就在胸甲的中部形成了一個突出以造成一個防彈的斜面,非常類似於同時代的歐洲胸甲的做法。在歐洲式的鎧甲進入日本之後,當時具足也受到了的影響,產生出了被稱為南蠻具足的新型具足,將在下面的章節中進行專文的介紹。
在甲胄的製作工藝方面,也隨著當時具足的出現產生了突破。因為舊有的甲胄製作方式太過繁瑣,主要通過將小片的札片綴和起來形成甲胄的,難以應付大規模的製作的需要。因而也發展出了伊予札和板札的甲胄製作形式,大大的減輕了製作方面的耗時。

3. 日本鎧甲的介紹

日本武士廝殺時用來保護身體的防護衣飾,有藝術價值,源自中國的鎧甲。日本鎧甲分為四個階段:上古時期~平安時代前期,平安中期~鐮倉時代,日本南北朝~室町時代,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類型分為大鎧,腹卷,胴丸,當世具足,掛甲等。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9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