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美國怎麼利用日本

美國怎麼利用日本

發布時間: 2023-02-09 00:43:33

Ⅰ 美國在戰後是如何扶持日本經濟的

最佳答案

  • 一、國內方面 第一、實行有力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方針,制訂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戰後日本政策堅持集中領導,實行了國家干預經濟和國家壟斷的管理制度,並在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確定了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實行循序漸進,由低級到高級逐步發展的戰略步驟。 第二、重視科技。發展教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戰後日本大力發展教育,長期堅持智力投資,不斷改革教育體制,為現代化經濟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技術工人和科技人才。 第三、日本企業實行嚴格而靈活的科學管理制度。在50年代,日本許多大企業推行「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工資制」。使職工利益和企業的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職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職工在報酬上的差距,使職工感到只有不斷競爭不斷創新才能得到高報酬,從而具有壓力感;再次,企業也十分重視對職工的「感情投資」,主動協調勞資關系,培養職工「以廠為家」的敬業精神,從而使職工又具有親和感。如此種種靈活多樣的管理方法,增強了企業內部的活力和凝聚力,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第四、日本長期實行低消費、高積累的政策。戰後日本經濟發展所需資金很大部分就是來自於居民的高額儲蓄。而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的勤勞,使個人收入不斷增長入反過來促進了儲蓄的不斷增長,從而支撐著日本經濟長時間的高速發展。 第五、長期保持政局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日本從1955年到1993年,一直是自民黨執政,沒有大的動盪和波折,基本上保持了國內政局的穩定。

  • 二、國際方面 主要與美國的扶持分不開。第一、美國對日本進行獨占和政治改造。二戰後,美國單獨佔領日本,保證了日本領土的完整性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單一性,有利於日本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同時,美國對日本進行了以民主、法制為基礎的政治改造。雖然這一切都是按照美國自己的意圖去實施的,帶有某些不徹底的痕跡,但為戰後日本走上和平建設、集中精力抓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第二、出於「冷戰」的需要,美對日政策由「限制削弱」轉向「扶日反共」。二戰後,按照最初的沒想,美國要對日本實行限制和削弱政策,以達到永久控制的目的。但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力量日益強大,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引起了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極大仇視和恐慌。為阻止共產主義浪潮的擴展,美國迅速改變了對日政策,扶日反共,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從而促進了戰後日本經濟的振興。 第三、日本巨額戰爭賠款被取消。按照國際法規定的通行慣例,戰敗的侵略國要向被侵略的受害國賠償。二戰後,美國出於利用日本反社會主義的意圖,不僅沒有索要日本的戰爭賠款,而且還阻礙和反對別國向日本索賠。我國雖非迫於美國的淫威,但1972年中國政府為了中日友好和邦交正常化,宣布放棄500億美元的賠償要求。這一切都大大減輕了戰後日本恢復經濟的負擔,成為日本經濟能迅速恢復和崛起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四、亞洲的兩場局部戰爭為日本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二戰後,美國先後發動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在戰爭期間,美國每年向日本發出幾十億美元的軍事訂貨單,把日本作為其生產軍需品的兵工廠和後勤供應的基地。這極大地刺激了日本國內經濟的發展。同時,由於美國忙於戰爭,其出口能力有所下降,這為日本商品打入世界市場提供了良機。 第五、美國的「核保護傘」戰略。二戰後,日本作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盟國中的一員,被美國推向了亞洲地區「冷戰」前沿。於是美國從日本的「冷戰安全」和「制約日本」的雙重戰略考慮,為其撐起「核保護傘」,這不僅使日本大大節省了安全防務的費用,而且使其能夠集中資金和精力大力發展經濟。 綜上所述,二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如此迅速恢復和發展。除其自身的努力外,其有利的國際環境,尤其是美國的扶持政策,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總之,是國內國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Ⅱ 以前美國是如何利用國債打擊日本

美國沒有利用國債打擊日本。美國只是通過「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對美元升值,利用日本的經濟泡沫,令日本經濟陷入衰退。美國是外因,關鍵還是日本經濟泡沫太大,就像現在中國的房地產。一旦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中國經濟勢必陷入衰退,經濟增長「硬著陸」。人民失業,企業倒閉。

Ⅲ 美國是如何成就日本,又「搞垮」日本的

美國是因為想要在亞洲建立盟友來對日本提供援助,之後美國因為日本經濟上升使美國經濟下滑對日本進行打壓。

1945年9月2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這場戰爭的失敗,不僅讓日本失去了幾乎所有自明治維新後對外侵略所獲得的果實,還讓日本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戰後的一段時間內,日本計劃由盟軍分區佔領,但由於中國、英國相繼因為國情原因退出,蘇聯不滿於駐日盟軍必須聽令於美國,但又攝於原子彈的威脅,於是憤然撤軍。最終美國以盟軍名義,派出46萬美軍單獨佔領日本,得以控制日本內政。

可是不久後,美國又嫌日元升值太慢,讓美聯儲也親自加入戰斗,在廣場協議簽訂僅僅兩年後,日元升值突破了50%。日元升值已經大大超過了日本政府的預期,日本政府不得不對銀行降息來幫助外貿企業渡過難關。

Ⅳ 二戰後美國是怎麼對付日本的

1.單獨佔領日本。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認為不應該讓蘇聯擠進來,避免重蹈4國分佔德國的覆轍,所以不顧蘇聯反對,以盟軍名義單獨佔領日本。麥克阿瑟任駐日盟軍總司令,他的辦公大樓俯瞰著日本天皇的花園,彰顯居高臨下的優勢。
2.審判日本戰犯。審批並處死、批捕了一部分日本戰犯。但是為了更好的統治日本,特意保留了天皇制、沒有追究最大的戰犯天皇的責任。對一些特殊戰犯(如石井四郎這個惡魔),則允許用他們的「科研成果」換取活命的機會。
3.解散日本軍隊。解散了舊日本軍隊,建立了以防禦為主的日本三個自衛隊,並嚴格限制了規模。只是80年代後松綁了而已。
4.扶植日本經濟。①美國對日本進行了以民主、法制為基礎的政治改造,有利於恢復經濟秩序。②朝戰、越戰中美軍都把日本作為其生產軍需品的兵工廠和後勤供應的基地。這極大地刺激了日本國內經濟的發展。同時,由於美國忙於戰爭,其出口能力有所下降,這為日本商品打入世界市場提供了良機。③美軍承包了日本的國防力量建設,並提供核保護傘,使得日本人可以把幾乎全部的財政收入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④動員盟國基本放棄了對日索賠。

Ⅳ 「重塑」日本人:戰後美國如何實現對日本的控制

二戰以後,美國實現了對日本的獨占。為了更好地控制日本,美國對日本政府與民眾都進行了「重塑」。「重塑」之後的日本,被牢牢地綁在美國的戰車上,其影響更是綿延至今。本期內容,就跟您聊一聊美國到底是如何「重塑」日本人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時,美國當局就已經在考慮如何處置戰後的日本了。對於日本,施行徹底的改造在當時的美國政壇幾乎是一個不易之論。為了徹底改造日本,美國人首先盯上的是日本的政府。天皇制在日本有著深遠的 歷史 傳統,特別是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確立了以天皇制為核心的政治體制。根據日本 社會 的「慣性」,想要改造日本,就必須從天皇制下手。1942年8月,美國國務院設立遠東問題小組,負責對日政策的制定。關於天皇制,在美國內部分裂為兩個派系。一方認為只有天皇才能從根本上影響日本人,控制天皇更有利於美國在戰後對日本的控制,進而影響戰後的佔領與改造工作。另一派認為,日本的天皇制是滋生軍國主義、封建主義、法西斯主義的土壤,如果不廢除天皇,則日本對美國的威脅就無法徹底解除,美國也無法在日本推行全面的民主化改革。

經過長時間激烈的爭論,1943年末以後,美國政壇逐漸對天皇制的去留問題達成了各有保留的共識。即美國無法強制廢除天皇(招致民眾仇視 代價太大),而日本人民又不可能在戰後短時間內主動廢除天皇。如此,美國就要充分利用天皇的價值,使其成為執行美國政策的「工具」,通過對天皇的控制進而實現對日本政府與民眾的控制。根據這一精神,1944年5月9號,美國國務院正式形成了關於戰後日本天皇制政策的內部文件。我們在之前的節目里聊過《常識誤差:日本並非「無條件投降」?》,美國為了實現對日本的獨占,為了以最小的代價在日本攫取最大的利益,美日之間達成了默契的共識:日本在戰後施行「有條件的投降」,保留天皇制,以美國為主導的佔領軍按照既定的政策利用天皇和日本政府施行間接的統治。

對美國來說,保留天皇制,可以說是一個明智的決策。一方面,通過戰後新憲法的頒布,日本確立了象徵天皇制,天皇的影響大幅度縮減,美國得以按照自己認為的政治模式在日本進行所謂的「民主化」改革。另一方面,基於天皇在日本的特殊的精神存在,美國利用保留天皇獲得了政府與民眾的「好感」甚至是「感激」,同時,更有利於美國對日本進行意識形態的改造。對日本國民進行意識形態的改造,即所謂的「重塑」日本人,是美國得以控制日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國佔領日本之後,施行的對日改造政策基本可以以非軍事化與民主化來概括。為了實現美國人規劃的民主化,美國自1945年6月之後,就連續頒布文件,強調重視日本人的自由與人權。但是實際上,這一系列政策都是美國自我標榜、贏得民眾好感的障眼法,美國最真實的意圖與做法體現在一份當時難以公布於世的秘密文件里。1946年1月8日,美國國務院、陸軍部和海軍部協調委員會制定了一份名為「日本人再定位」的機密文件。這份綱領性的文件,向世人展示了美國是如何一步步重塑日本人的精神世界,進而使日本從根本上成為美國附庸的。

在美國人看來,「重塑」日本人最好用的「工具」就是日本人。因為如果由美國直接出面,則大概率會激起日本民眾的反感,「但如果通過日本領導人發出同樣的指令,日本人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樂於接受並實行」,這也就是美國為何要「處心積慮」地為日本保留天皇的原因之一。在佔領日本期間,美國更願意尋找接受過美式教育並認同美國價值觀的人培養起來,將他們作為 社會 精英安排在各個領域,以期對日本 社會 產生深遠的影響。作為精英階層的知識分子就這么進入了美國人的視野。美國的心理戰略委員會認為:「精英階層是唯一發揮作用的 社會 群體......這些見識超群的人物從思想上操縱者民眾的態度和觀點的形成,至少也使這些民眾易於接受某些態度和觀點,反過來,這些受操縱的民眾又引導著公眾輿論。」戰後,在日本的戰敗、天皇權威的削弱、美國的民主化沖擊下,日本知識分子的世界裡出現了「精神真空」。為了用美國的價值觀填補這個真空,美國針對日本的知識分子展開了大規模的「心理戰」。

1952年9月,美國「對日心理戰項目」文件問世。文件認為:美國應該培養日本知識分子對美國政策的認同感。杜魯門很快批准了這一份文件,他的繼任者艾森豪威爾則將這一份文件當做對日心理戰的執行標准。艾森豪威爾時期,是美國對日心理攻勢的上升期。當時,所有接受過大學教育的日本人都被囊括進知識分子群體之內。1959年,美國新聞署又提出了大名鼎鼎的「靶心」政策,主張將日本知識分子中「有能力、有威望、有地位、能引導日本領導人並且對日本公眾有影響的一小部分人或聯系密切的群體」作為主要「攻略」對象。為了拉攏、同化知識分子,美國政府與私人基金會,不惜花費重金,資助學者們的研究,資助年輕學生的學業。甚至還開辦專門的學術期刊,誘導知識分子發表「親美」的文章。在美國人的心理「干涉」與「慷慨」資助之下,日本的許多知識分子、特別是戰後第一代的知識分子,對美國產生了某種「心理依賴」。而美國以戰勝者的姿態出現在他們面前,更容易讓知識分子認同只有美國的價值觀才是最好的。(重點渲染)然後這樣的觀點就會被這些具有巨大 社會 影響力的精英人士們傳達出去,進而影響整個 社會 的輿論導向。

當然,要想完全控制一個 社會 ,僅靠知識分子也是不夠的。雖然美國為了樹立民主自由的標桿,在1945年就大力提倡與鼓勵日本新聞界的自由,但實際上,美國一直在暗中對日本的輿論進行嚴格的控制。美國參謀第二部下設有民間諜報局,諜報局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民間輿論審查局,另一個是公安局。其中,輿論審查局就承擔了對日本報紙、新聞甚至是私人郵件、電話的監督與監聽工作。輿論審查局有一份很秘密的名單,其中詳細列舉了重要的受監控人的信息,以便他們能夠隨時調用。新聞是美國方面把控的重點。所有的日本媒體都要受到廣播影像出版審查部的審核,審核分為事先審查與事後審查兩種。事先審查主要是針對戰後日本發行的新刊物,出版方需要事先將所有的出版內容一式兩份由主筆或是負責人親自送到麥克阿瑟司令部報紙雜志審查部接受審核。如果一經發現問題,需要立即整改。整改之後,還要經過審查部的二次審核。針對需要接受事後審查的媒體,一旦發現問題,就要被處以處分,處分的原因大多包括反對盟軍對日本的佔領以及對美國的批判。而處分對象,則甚至包括許多親美派媒體。在輿論監督上,美國可以說是做到了日本人控制日本人的設想。

1947年,在民間輿論審查局工作的日本人達到了8132人,在大多數監督與監視領域,都以大量的日本人配合少數的美國人展開。比如,用4000名日本人和60名美國人抽檢國內的信件,以63名日本人和12名外國人(不全是美國人)通過70台竊聽設備監控全日本的電話。

除了監視與輿論控制、引導,美國人「重塑」日本人的重要手段是教育。對於在校學生,美國按照美國式的民主理念與教育觀念對日本傳統的教育制度、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內容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務使其有利於美國。對於其他日本人,美國則開展了全面的再教育。總之,美國的目的,就是要「從娃娃抓起」,將美國的價值觀念以及日本人對美國的認同刻在每一個日本人的骨子裡。

總體來看,美國對日本的「重塑」是成功的,通過對輿論的控制與價值觀的引導,美國成功地將諸如好萊塢這樣的美式文化引進日本;以基督教文化來取代日本天皇的宗教影響力。在美式「重塑」之下,日本無論從器物上還是精神上,都與美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種聯系直到今天,依舊影響尤烈。而美國,一方面得到了實打實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沒有激起日本民眾的不滿與反抗,甚至成為了日本人眼中的「仁慈的征服者」。但是,毋庸諱言的是,日本雖然因之喪失了一定的「獨立性」,但日本戰後 社會 的穩定與經濟的快速恢復與崛起,與美國的改造也是密不可分的......

參考資料:

白玉平、張楊:《美國對日本知識分子群體的心理戰政策( 1951—1961)》,《世界 歷史 》,2014年第5期

胡娜:《從文化視角淺析二戰後美國改造日本的不徹底性》,《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曲夢晨:《二戰期間美國關於戰後日本天皇制政策的制定》,《史學集刊》,2017年第5期

宋昊天:《簡評戰後美國對日本的改造》,《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

何宛昱、劉旭升、代玉:《試析戰後初期美國對日本教育的改造》,《佳木斯大學 社會 科學學報》,2011年第3期

汪津生:《戰後美國對日改造的文化背景》,《皖西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於群:《戰後初期美國對日本人的意識形態改造》,《外國問題研究》,1996年第3期

Ⅵ 美國當年是怎樣做空日本經濟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空前繁榮,直追美國經濟總量,美國政客坐不住了,用「引誘和欺騙」的方式逼迫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升值,致使日本製造業經營困難,逐步步入癱瘓的邊緣。打鐵還得自身硬!沒有自己「空」,何來別人做空?實質是日本產生的經濟危機導致有了「失去的十年」。

1980年代的日本經濟可謂如日中天,富甲天下,開始了在世界「買買買」模式,特別是在美國,有差點「買下半個美國」的說法。但盛極而衰,日本登上頂峰的時候就是它走下坡路的開始,蓋緣於市場經濟的周期性規律。筆者認為樓市投資宛如股市,就像身臨戰場,其實筆者認為樓市同股市都是一樣的!如果你想學,可以到xqf68686上來無償領走炒股戰法,記得是維,信本人所獨創的主力追蹤加上升回檔擒牛股戰法,精確捕捉漲停大牛股,這些年來跟我隨我學習的股民朋友都輕松的掌握了選漲停牛股秘訣。

經濟周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要經歷蕭條,沒有一成不變的永久繁榮,這是經濟本身的發展規律,日本也難置身其外。歐美國家與日本簽署的所謂「廣場協議」,只不過是產生停滯導致「失去十年」這匹倒下駱駝身上壓下的最後一根稻草。

198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迅速,日本的GDP已經是美國的一半了。美國害怕失去經濟大國的地位。美國在1985年逼迫日本簽署廣場協議,導致日本經濟全面崩潰,成千上萬家外貿企業虧損倒閉。

日本經濟危機的歷史動因。日本現代經濟是在冷戰格局下依靠美國的帶動扶持發展起來的,當時的日本充分利用了美國在資金、技術、資源、市場乃至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援助,卧薪嘗膽埋首一心發展經濟,終於在1960年代後期實現了經濟起飛,到1980年代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冷戰結束後,日本面對的是世界多極化的趨勢,日本更成為美國最為強勁的經貿對手,日美的經濟戰已不可避免。

以房地產為主導的產業選擇加速了日本繁榮泡沫的破滅。房地產經濟不僅催生了泡沫經濟的虛假繁榮,而且嚴重影響了日本原本可以迎頭趕上的產業升級。這樣,災難就來臨了,日本在國際經濟舞台上與美國的競爭每況愈下,終於吞咽下了「失去十年」的苦果,一場不期而遇的經濟寒潮持久、狂猛。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如此,美國的所謂做空日本經濟就難以自圓其說。

美國同時逼迫日元降低利率,大量熱錢瘋狂輾轉於樓市、股市、藝術品、投機、炒作等領域。表面上日本經濟空前繁榮,現金交易和流動頻繁,樓市成了最大的吸金池,但實際上,美國在逐步做空日本經濟。美國促成各主要盟友陸續提高利率,逼迫日元只能在國內瘋狂投機炒作,將日元困在了日本國內。日本經濟學家高呼,日本將在幾年內全面超越美利堅。

結果是殘酷的,美國三步棋下完,在靜靜的關注著這個「跳樑小丑」何時倒下。事實上,倒下的比想像的快!殘酷的現實狠狠地教育了日本,從此日本一蹶不振,進入「彷徨的十年」。

Ⅶ 美國有哪些手段對日本政治進行干涉

多了去了

第一:在軍事上,美國對日本有直接的軍事承諾,雖然日本整體科技能力不差,但是核心軍事科技和知識產權都在美國的手裡,更不要說駐日3萬美軍,和美國對日的核承諾了,沒有美國的軍事事實存在,日本在面對潛在的如中國,俄羅斯這樣的大國在有限的軍事地區沖突,全面沖突的勝算是小的多的,事實上今天中國評估與日本的潛在軍事沖突,美國因素是最大的考量!

美國在軍事上,可以對日干涉的就有軍事技術轉移,聯合情報共享,軍事基地的使用,和安全承諾!如果沒有美國在背後,日本軍事底氣就小了太多。

第二:在經濟上,美國主導了現在整個全球的經濟次序,不要說TPP這些組織沒有美國,就不存在構建的必要,就光說美國是日本最大的資本市場,最大的外貿進口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和全球最大的市場,日本幾乎所有特大企業的最重要的市場都在美國,美國大可以通過經濟壓力,進口限入,甚或高關稅就限制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所謂經濟向西看的說法事實上就是經濟北美化。

第三:在外交上,美國是日本最重要的盟友,沒有美國支持,聯合國發展,很多地區議題,日本獨木難撐,事實上在聯合國相對中國來說,日本最可以依靠的力量就是美國了!這也是解決朝鮮問題的關鍵!

Ⅷ 美國怎麼掠奪日本經濟

通過簽署《廣場協議》限制日本經濟發展。 《廣場協議》是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及西德等5個工業發達國家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於美國紐約的廣場飯店秘密會晤後,在1985年9月22日簽署的協議。目的在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日元及馬克等主要貨幣有秩序性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從而導致日元大幅升值。《廣場協議》簽訂後,上述五國開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在國際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1]。1985年9月,美元兌日元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協議簽訂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日元兌美元迅速升值到1美元兌200日元左右,升幅20%。1988年與1985年相比,主要貨幣對美元的升值幅度大約分別為:日元86.1%,德國馬克70.5%,法國法郎50.8%,義大利里拉46.7%,英國英鎊37.2%,加拿大元近11%。
作為1980年代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978年時超過了蘇聯),日本親眼目睹其經濟結束經濟起飛後快速竄升之勢,逐漸演變為緩慢增長、停止增長乃至嚴重衰退[2],到了1990年代中期又經歷貨幣快速貶值(時稱「拋售日本」),從此一蹶不振,泡沫經濟破裂、崩盤,十餘年未恢復元氣。1987年2月,七大主要工業國政府簽定《盧浮宮協議》,《廣場協議》被取代。

Ⅸ 美國是如何躺著賺錢不費吹灰之力把日本人玩殘的呢

上世紀50年代起,日本經濟復甦並開始高速發展,一直到80年代,日本GDP超過美國的一半並仍在高速增長,這讓美國認為日本威脅到了自己的經濟和美元霸主地位。之後,美國通過貿易制裁、日元升值、逼迫日本開放金融市場等手段使日本經濟泡沫被刺破,經濟發展長期停滯不前。

其次,美國以貿易摩擦為由,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發起了調查,遏制日本半導體產業發展。五年後,美國對日本又發起多個產業的調查,遏制日本新興產業的發展,使其美國在這些產業競爭中具有優勢。再之,美國迫使日本開放金融市場,國際上大量熱錢進入日本,助推了日本的資產價格,日本股市出現大量投機者,房地產經濟的虛假繁榮加速了日本經濟泡沫破滅。90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經濟一度停滯不前,直到21世紀初才開始逐漸復甦。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9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