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石像怎麼形成的
1. 復活節島雕像是怎麼來的
與古瑪雅文明之謎相對應的,還有復活節島上的巨型石雕人像之謎。
1722年,當荷蘭探險家雅各布·羅傑維於復活節到達這個小島時,發現島上有成百上千的巨大雕像,很多巨石人形雕像頭上都戴著巨大的紅色石塊的「帽子」,其中有些雕像比三層樓還高,當地的土著居民把這些雕像稱為「莫埃」。羅傑維後來寫道:「這些石像使我們感到震驚,因為我們無法理解這些人是如何把這些石像建起來的,要知道它們的高度及相應的厚度都達到了30米。」
直到現在人們也無法想像,這些遠離大陸、不懂任何機械知識的島民,是採取什麼方法建起這些巨大雕像,並在雕像頭上覆蓋圓柱形的巨石。每個知道這些巨大石頭雕像的人都情不自禁地問:是誰建造了復活節島上的巨大雕像?他們為什麼要雕鑿這些雕像?
一些科學家相信它們出自波利尼西亞移民之手。這些移民可能是從馬克薩斯群島中的某個島嶼出發,向西航行,經過長途跋涉之後運到了復活節島。如挪威科學家托爾·海爾達爾在1940年左右提出,是南美的印第安人曾定居於復活節島上,並建造了這些雕像。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海爾達爾決定建一個簡陋的木筏,並孤身穿越太平洋。
海爾達爾發現復活節島上的居民中流傳的神話與秘魯古印加人的神話之間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復活節島的居民尊崇一位白皮膚的神——「提基」為他們的始祖;而在印加人的傳說中,他們的祖先曾把一位白皮膚的神「康—提基」逐出秘魯,趕到了太平洋中。
18世紀,當第一批歐洲人到達復活節島時,他們驚奇地發現島上除了棕皮膚的波利尼西亞人外,還有些白人居民。提基和康—提基肯定是同一個神,而島上那些白人居民自然應當是他的後代。
島上還流出著一些口頭傳說,如曾經有一個「耳朵很長」的民族,他們在耳朵上打洞,在耳垂上掛重物,人為地把耳朵拉長。這些耳朵很長的人統治了小島,直到那些短耳朵的人感到不滿,起來推翻了他們。由於「莫埃」雕像幾乎都是長耳垂肩,海爾達爾以此認為它們是由那些「長耳人」建造的。島上居民傳說他們來自東方,那兒只有一望無際的大海以及肉眼看不見的南美洲大陸。
海爾達爾決定效仿那些長耳人以及提基和康—提基,乘坐用輕木做成的木筏,橫渡太平洋。他們在厄瓜多按照印第安人的做法建造了木筏,將船命名為「康—提基號」。1947年4月,在海上漂泊了101天以後,6個人都安然無恙乘坐木筏停靠到了塔希提島東面一個荒無人煙的南太平洋小島上。海爾達爾用「康—提基號」的航行證明,古人可以用一隻簡陋的木筏橫渡太平洋。但是這還只是一種可能性,並不能由此證明真的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海爾達爾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明南美洲人確實曾在復活節島上生活過。
不過,在1955年海爾達爾又一次組織的復活節島之旅後,與他同行的科學家普遍對他的理論產生了懷疑。
因為這時候放射性同位素已經被用來確定古代遺跡的准確年代。通過放射性碳元素測定,早在公元5世紀之前,島上已有人居住,而最早的「莫埃」雕像經測定始建於公元900~1000年之間。但是秘魯和玻利維亞高原上的蒂亞瓦納科文化(海爾達爾認為復活節島的居民即來源於此),卻直到公元1000年前後才開始對南美洲的沿海一帶產生影響。在這些南美洲的居民還沒有來到高原上的時候,他們如何能夠渡過太平洋呢?而且人們在復活節島上考察時並未發現任何陶罐或紡織品——這兩者是秘魯文化的標志性產品。相比之下,考古學家們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太平洋群島中的一個,靠近南美洲)卻發現過大量的碎陶片,至少其中的某些是出自在印加人之前生活在南美洲的人之手。
植物學家們發現復活節島上的蘆葦與秘魯的蘆葦屬於不同的品種。被海爾達爾認為源自南美的甜番茄,植物學家們則認為它們可能是從波利尼西亞傳過來的。
語言學分析表明島上居民的語言中的許多單詞與波利尼西亞語中的對應詞非常相似,它們之間的些微差別可能是由於長年隔離而造成的。他們的文字也更接近於波利尼西亞而非秘魯的文字。
對骨骼進行測量的結果也表明,復活節島上的居民更接近於東南亞人而非南美洲人。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早期到過復活節島的歐洲人關於白皮膚居民的描述是不符合事實的。其他一些人如著名的觀察家庫克船長則說:「就膚色、面貌和語言而論,他們和西面一些島上的居民非常相似,毫無疑問他們屬於同一種族。」
許多科學家認為有關提基和康—提基的古老傳說不足為憑。他們對這些東西「採取一種半信半疑的態度」,他們批評說海爾達爾在利用口頭傳說時斷章取義,只強調了那些能夠支持他的理論的部分,卻忽視了其餘的東西。例如,他對復活節島的首位國王霍圖·馬圖阿來自希瓦瓦島這一傳說就隻字未提。希瓦瓦島是馬克薩斯群島中一座毫不起眼的島嶼,位於復活節島西北3379千米。人們對「康—提基號」極富戲劇色彩的遠航也提出異議。一些人提出,生活在印加人之前的印第安人使用槳,而不用帆,而且秘魯海濱一帶的沙漠也不可能提供製造木筏或獨木舟所需的輕木。再者,「康—提基號」曾被拖離海岸93千米,這就使它避開了洋流,這些洋流本來有可能把海爾達爾送到巴拿馬海岸的某處,讓他根本到不了波利尼西亞。不過海爾達爾還是功不可沒的。正是他開創了前往復活節島的科學考察活動,還帶去了一批科學家,並允許他們開展不帶任何成見的研究。
波利尼西亞人最早來到復活節島這一觀點得到了普遍認同,這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那些巨大雕像的成因。祖先崇拜在波利尼西亞非常普遍,因此那些莫埃雕像可能是由島上的部落或家族建立起來的墓碑,用以紀念他們的先人。馬克薩斯群島還有一種傳統,就是在死者的雕像上放一塊石頭,以示哀悼。莫埃雕像頭上的紅石頭可能由此演化而來。
關於這些巨大雕像還有另外一個謎,許多雕像都從它們的基座上倒下來了,有些還顯然被人故意砍掉了頭。當羅傑維於1722年到達該島時,這些雕像還好端端地屹立著,而當庫克於1784年到達時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在1722~1784年之間,是誰故意推倒了它們? 海爾達爾推想,可能「短耳人」反抗長耳人統治者時連同他們的雕像都推翻了。不過這個猜測缺乏考古學方面的證據,沒有任何跡象能表明,在復活節島的那一時期或任何其他時期,曾經突然受到過新文化的影響。
多數科學家認為,生態危機使復活節島的居民為了日益匱乏的資源而自相殘殺。當那些最大的巨石雕像於16世紀被建造起來時,人口的過度增長和濫伐森林已經構成相當嚴重的環境災難。這種無節制地建造雕像的狂熱行為,可能就表明了人們日益強烈地希望神的力量出面干預,當他們的祖先對這一切無動於衷時,人們就失去了對他們的信仰,並憤怒地把雕像推倒。在20世紀60年代,一些科學家(包括海爾達爾考察隊的成員),修復了一些傾斜的莫埃人像,將它們重新安放在基座上。現在它們仍屹立在那裡,俯視著島上的居民以及絡繹不絕的遊人。
在它們的腳下,就是波濤洶涌的太平洋。
2. 復活節島巨大石像是怎麼形成的
據有關學者考證,人類登上復活節島始於公元1世紀,石像的底座祭壇建於公元7世紀,石像雕鑿於一世紀以後。到12世紀時,這一雕鑿活動進入鼎盛時期,前後歷經四五百年。大約到1650年前後雕鑿工程停了下來。從現場環境看,當時忽然停工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突然遇到天災,比如說火山噴發,或是地震、海嘯之類的自然災害。至於石像代表了什麼,多數學者認為,可能是代表已故的大酋長或是宗教領袖。
3. 復活節島上的石巨人像是怎麼回事,當時是用什麼技術砌成的
復活節島是南太平洋中的一個孤島,因1722年復活節這一天,被荷蘭航海家羅傑溫發現而命名。島上因有數百尊巨石雕像而聞名於世。其石像高逾9米,重約30噸,石像面色凝重,神容孤傲,令人難以理喻。其石像及所涵蓋的文化意義令無數學者所熱衷。
在距離南美大陸3700千米的南太平洋中,有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孤島,這就是著名的復活節島。它面積只有117平方千米,人口不過1400名。然而,在全世界千千萬萬的其他島嶼中,沒有一個像它那樣充滿了如此眾多的引人入勝之謎 島上聳立著一個個巨大的石像,奇怪的姿態和陰沉的眼神給小島籠罩了深厚的神秘氣氛。這些神像高達9米,是用巨石鑿刻而成的人頭像,長耳朵,短前額,大鼻子,面部表情十分嚴肅,令人望而生畏。
巨石人像的數量之多也是驚人的,僅這一處就達40多個,而在不遠處的拉諾·拉拉古山的一面斜坡上竟多達300個�它們有的並靠在一起,更多的是隔50碼左右一個個地散立著。而每一尊巨石人像的重量都在30噸以上�
多數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復活節島上延續至今的土著居民——玻利尼西亞人,是在公元12世紀左右定居於島上的。相傳這部分最早的土著居民是乘著木筏,憑借著玻利尼西亞人高超的航海技術,從島的西北面3700千米以外的太平洋島嶼馬克薩斯群島遷移過來的。
這部分「移民始祖」的長相特徵是:耳垂很大,因此顯得耳朵很長,故被考古學家們稱為「長耳人」。這批早期移民在極其艱難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克服了無數難以想像的困難,終於在島上頑強地生存下來了。
大約14世紀前後,「長耳人」為了紀念他們的移民始祖所開創的基業,開始在島上建造巨石人像並將其作為偶像加以崇拜,他們還賦予這些神像以「莫埃依」的尊貴名稱。繼「長耳人」之後不久,又有一批新的移民從太平洋的其他島嶼遷居到這個島上。據說他們的耳朵與「長耳人」相比要短小許多,也許就像普通人一樣正常,歷史學家們為區別起見將這部分居民稱為「短耳人」。而「莫埃依」神像,也同樣是「短耳人」的崇拜物。
在開始的一段時間里,島上的兩部分居民友好相處,親如一家。但在兩個世紀的和平歲月之後,分裂對抗的不幸局面卻發生了。「長耳人」依靠較長時間里建立的移民優勢,逐漸轉而壓迫並欲統治「短耳人」。不平等現象的日漸增多,終使「短耳人」起而反抗,導致了部落間的戰爭。經過殘酷的搏鬥廝殺,「長耳人」逐漸處於劣勢並後撤到該島東端的玻依克高地。
他們在那裡挖了一條兩千米長的溝壑,並填上樹乾和灌木條點火引燃。但這條大道僅擋住了一部分「短耳人」的攻擊,另一部分「短耳人」卻機智地避開火道,從高地的另一端攻了上去。這一突襲使「長耳人」潰不成軍,他們被趕到了自掘的火道邊上,絕大部分人都被活活燒死,生還者寥寥無幾。估計那場戰爭進行的時間大約在1680年左右。
但後來又發現,在復活節島上發現了刻有表意文字的硬木書板,而在島上一些巨石人像的後頸部位也發現刻有表意文字。而歷史學界公認的一個事實是,玻利尼西亞人從未有過書寫文字的表達形式。
因此,復活節島的最初移民一定是來自有過文字歷史的某個其他民族。在秘魯維拉科察一地發現的石刻人像,其面貌特徵與復活節島上的石刻人像驚人地相似。由此可以斷定,復活節島的最早居民和島上巨石人像的創造者是秘魯人。
秘魯人不是在公元12世紀左右才來到復活節島上的,而是早在公元3世紀時就漂流到了這里。這人」的崇拜物。
在開始的一段時間里,島上的兩部分居民友好相處,親如一家。但在兩個世紀的和平歲月之後,分裂對抗的不幸局面卻發生了。
復活節島上的秘密 復活節島位於太平洋東南部。提起復活節島,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矗立在島上的800多尊巨人石像,這些身高7米至10米、重達數十噸的來歷不明的巨石人像,一直是智利的國寶。復活節島的令人嚮往之處,不僅僅是這些石像「物以稀為貴」,而且在於復活節島以及石像本身還有許多未解之謎。世界的肚臍
復活節島是世界上最孤獨的地方之一,直到1722年4月5日,該島的原居民才與外界有了接觸,那是由荷蘭航海家洛傑文率領的一支由114人、3艘戰艦組成的探險隊。洛傑文發現它的時候,在海圖上用墨筆記下了一個點,在旁邊寫上「復活節島」,因為這一天正好是基督教的復活節。從此該島以「復活節島」為人所知。
令人驚訝的是,復活節島的居民稱自己居住的地方為「世界的肚臍」。這種叫法,一開始人們並不理解,直到後來太空梭上的宇航員從高空鳥瞰地球時,才發現這種叫法完全沒錯——復活節島孤懸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確實跟一個小小的「肚臍」一模一樣。難道古代的島民也曾從高空俯瞰過自己的島嶼嗎?假如確實如此,那又是誰用什麼飛行器把他們帶到高空的呢? 神秘的石像
復活節島上遍布著巨大的石雕人像,它們或卧於山野荒坡,或躺倒在海邊,還有幾十尊豎立在海邊的人工平台上,單獨一個或成群結隊,面對大海,昂首遠視。這些無腿的半身石像造型生動,高鼻樑、深眼窩、長耳朵、翹嘴巴,雙手放在肚子上,表情冷漠,神態威嚴。石像一般高5-10米,重幾十噸,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0多噸。有些石像頭頂還帶著紅色的石帽,重達10噸。這些被當地人稱作「莫埃」的石像由黝黑的玄武岩、凝灰岩雕鑿而成,有些還用貝殼鑲嵌成眼睛,炯炯有神。石像造型之奇特、雕技之精湛,著實令人贊嘆。
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島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巫婆,是她調動石像排列在海邊。後來因為島上的居民沒有孝敬她美味的大龍蝦,她便勃然大怒,一口氣吹倒了所有豎立和行走的石像。令人不解的是,島上這些石像象徵著什麼?是供人瞻仰觀賞,讓人頂禮膜拜,還是一種與天神對話的方式?復活節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前去解謎,但這樣一來,更多的困惑卻接踵而至了。石像是怎麼誕生的? 在島上的一座火山口的碎石堆里,還躺著150尊未完成的雕像。那裡還有石錛、石斧和石鑿等石質工具。顯然,這就是那裡的原始雕刻工具。但是,當專家問及島上居民這些石像的由來時,發覺他們對此一無所知,因為他們之中沒有人參加過石像的雕刻,那麼石像是不是他們的祖先打造的呢﹖有些學者認為,這些石像的造型與墨西哥的瑪雅印第安文化遺址的石雕人像存在著許多相似的地方,莫非是古代墨西哥文化影響過它?但墨西哥遠離復活節島有數千里,似乎沒有可能。
另一個問題是,這批石像小的重2.5噸,大的重50噸,人們是如何將它們從島北端的採石場運往幾十公里外的海邊的呢?當地人說,這是靠鬼神或火山噴發的力量;外行人說,這是外星人的傑作;內行人說,雕刻好的石像可能是用圓木滾到海邊,但立即遭到反駁,因為島上根本就沒有生長過高大喬木。後來有學者提出兩個假設:1、用繩索牽拉,使石像底部兩側分別著地,類似人走路一樣向前移動。2、用橇棒、繩索把躺在山坡上的石像搬到大雪撬上,在路上鋪上茅草蘆葦,再用人拉,使棍撬一點一點移動前進。為了驗證可行性,這位學者真的組織人這樣做了,結果卻證明這兩個假設都行不通。
再者,有的石像還戴著沉重的石帽。一頂石帽約重2噸,把石帽戴到巨石像頭上,起重設備必不可少的。前幾個世紀島上的居民還未掌握到鐵器,怎麼可能開化到發明起重機?那麼這些石帽又是如何被高高安置上去的?另外,島上樹木不生,連滾木滑動這種最原始的搬運設備也不可能存在,吊裝裝置就更加不可思議了。
還有人力問題。製造800多尊石像起碼需要5000個強壯的工人。在幾個世紀前,小島上僅生活著幾百名土著人,他們過著近乎原始的生活,根本沒有可能養活5000名工人。如果石像真的是土著人自己所做,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人能拿出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說明為什麼幾百個連吃飯都有問題的土著人,要費那麼大勁去雕鑿這800多尊巨大的石像。沒人能找出一點線索,來說明從堅硬的火山岩上支解下大石塊的高度技術,也沒有人能說明,這些土著人(即使他們就是這群雕刻家)為什麼在這些雕像的面孔上刻劃這樣的輪廓和表情。島上根本沒有這些模型:挺直的鼻樑、細薄的嘴唇、凹下的眼睛和低低的前額,也沒有人知道這些雕像代表著一些什麼樣的人物。究竟是什麼力量造就這么多的石像?是神的力量,還是外太空的力量?
最後就是一個時間問題。據考證,人類登上復活節島始於公元1世紀,石像的底座祭壇建於公元7世紀,石像雕鑿於一個世紀以後,到12世紀時,這一雕鑿活動進入鼎盛時期,前後歷經四五百年。大約到1650年前後,雕鑿工程停了下來。從現場環境看,當時忽然停工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突然遇到天災,比如說火山噴發、地震或海嘯。但這些都僅僅是猜測,不能令人信服。在科學家證明這一切之前,復活節島上的巨石人像對世人來講依然是個謎。 會說話的木頭
此外,復活節島上的文字也是一個未決的懸念。1722年,當荷蘭航海家洛傑文到達復活節島時,發現一些刻有文字的木牌掛在石像的脖子上,當地居民把它叫做「會說話的木頭」。但是,連這第一批好奇的訪客也找不到一個島民能認出刻在木牌上面的文字,看來,島上的子子孫孫將他們祖先知道的東西全都忘得精光了。這些古怪的象形文字非常像中國字,很可能是解開復活節島之謎的鑰匙,但時至今日,人們也無法解讀它。而且,令人痛心的是,這些條板最後竟被付之一炬,燒掉了。現在,只有少數幾塊刻有象形文字的木牌保存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里。
這些文字和解釋不出來的符號,在島上的岩石雕刻上也發現了。一些平坦寬大帶有繪飾的石頭,像地毯似地散在海邊。這樣裂痕斑駁的石塊有24平方米,被放置在相當平坦的地方,上面有魚類形狀、不太清楚的人形、太陽、圓形星星等標志。當然,這些圖案所代表的含義,至今也沒人能猜透。
4. 復活節島上的石像是如何形成的
復活節島是智利的一個小島,距智利本土3600多千米。據說,1722年荷蘭探險家雅可布.洛吉文在南太平洋上航行探險,突然發現一片陸地。他以為自己發現了新大陸,趕緊登陸,結果上岸後才知道是個海島。正巧這天是復活節,於是就將這個無名小島命名為復活節島。1888年,智利政府派人接管該島,說來也巧,這天又正好是復活節。
復活節島呈三角形狀,長24千米,最寬處17.7千米,面積為117平方千米。島上死火山頗多,有3座較高的火山雄踞島上三個角的頂端,海岸懸崖陡峭,攀登極難。
一提起復活節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那矗立在島上的600多尊巨人石像。石像造型之奇特,雕技之精湛,著實令人贊嘆。人們不禁要問,這么多的石像是什麼人雕鑿的?雕鑿如此眾多的石像的目的是什麼?是供人瞻仰觀賞,還是叫人頂禮膜拜?近些年來,一些國家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都曾登島考察,企圖弄個水落石出,結果雖提出種種解釋,但也只能是猜測,不能令人信服。
復活節島上的石像,一般高7—10米,重達30—90噸,有的石像一頂帽子就重達10噸之多。石像均由整塊的暗紅色火成岩雕鑿而成。所有的石像都沒有腿,全部是半身像,外形大同小異。石像的面部表情非常豐富,它的眼睛是專門用發亮的黑曜石或閃光的貝殼鑲嵌上的,格外傳神。個個額頭狹長,鼻樑高挺,眼窩深凹,嘴巴噘翹,大耳垂肩,胳膊貼腹。所有石像都面向大海,表情冷漠,神態威嚴。遠遠望去,就像一隊准備出征的武士,蔚為壯觀。面對這一尊尊構思奇巧的巨人石像,遊客們自然會有一連串的疑問:石像雕於何時?如此高大的石像又用什麼辦法搬到海濱?一些尚未完工的石像,又是遇到什麼問題而突然停了下來?為揭示這些謎,科學家們進行了長期調查,對於一些問題已有了初步的答案。
據有關學者考證,人類登上復活節島始於公元1世紀,石像的底座祭壇建於公元7世紀,石像雕鑿於一世紀以後。到12世紀時,這一雕鑿活動進入鼎盛時期,前後歷經四五百年。大約到1650年前後雕鑿工程停了下來。從現場環境看,當時忽然停工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突然遇到天災,比如說火山噴發,或是地震、海嘯之類的自然災害。至於石像代表了什麼,多數學者認為,可能是代表已故的大酋長或是宗教領袖。
接下來的問題是石像是怎麼運到海邊的。在島的東南部採石場,還有300尊未雕完的石像,最高的一尊高22米,重約 400噸。如此巨大的石像在那個時代,僅靠人力和簡單的工具是運不走的。據當地人傳說,要運走這些石像,是靠鬼神或火山噴發的力量搬到海邊的。還有的說,是用橇棒、繩索把躺在山坡上的石像搬到大雪撬上,在路上鋪上茅草蘆葦,再用人拉、棍撬一點一點移動前進的。但是,一些考古學家真的組織人這樣做了,結果證明行不通。因此,復活節島對於旅遊者來說,仍然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