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用多少兵力佔領了多少縣城
⑴ 日本在侵略華期間在中國戰場共投入多少兵力占總兵力的多少
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整個中國境內曾經淪陷或遭戰禍的市〔縣〕數至少達一千二百四十六個,二十六個省及七個院轄市曾全境或部分淪陷。
%w A,T2z g
2G2{T:M8h$O戰略,裝備,游戲,投資,理財,股票,網路,證券,SOHO,虛擬文學,中文論壇,春秋中文,貼圖,小說,歷史,戰爭歷史,中國歷史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進行了長達七十年的侵略,成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最凶惡的頭號敵人。從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止,在八年全面侵華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軍揮舞著罪惡的戰刀,對中國人民展開了人類史上最兇殘的屠殺,對中國的物質財富進行了極其瘋狂的掠奪與破壞,對中國文化遺產進行了駭入聽聞的摧殘與毀滅。W+\A;DK"UZ&FN
春秋中文社區|
dD xX
抗日戰爭是當時中日兩國幾乎傾盡舉國主力進行的一場大較量,戰爭在中國境內持續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波及范圍之廣、激烈程度之巨、傷害之重,可謂二十世紀中外戰爭史上之最。有數據顯示,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在正面戰場上,最多時投入兵力達到三百五十三萬餘人,而日方在中國戰場上投入兵力最多時達到三百八十**萬多人。在敵後戰場上,中共領導下的抗日武裝部隊主力,在一九四五年上半年已達九十萬人以上;發動人民群眾參加抗戰,民兵抗戰最多時在二百萬人以上。所以,有人在論及中國人民八年抗戰規模時稱:「就作戰規模而言,中國的抗戰是在長達五千公里的正面戰場和幅員一百三十餘萬平方公里的敵後戰場進行的,中國投入的兵力,最多時軍隊近五百萬人,民兵約二百萬人;日本投入的兵力,最多時日軍近二百萬人,偽軍一百餘萬人、雙方使用總兵力高達一千萬人。」就戰斗次數而言,抗戰期間國民黨陸軍正面戰場共對日進行過二十二次重大會戰、一千一百一十七次重要戰斗、三萬八千九百三十一次小規模的戰斗。中共敵後戰場對日軍大小戰斗更達到十二點五萬次。春秋中文社區8J5o&}E6Fs
6^Grhh3K#~7T;}遭受敵軍蹂躪最嚴重的是中國的城市,一些城市被夷為平地,城市的文明遭到野蠻踐踏。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地區近一百五十個市〔縣〕盡被日軍攻陷。一九三七年七月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後至抗戰結束,中國國土淪陷及遭日軍竄擾、日機空襲的范圍更大。據國民黨政府《中國對日要求賠償的說帖》:「溯自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在中國東北發動有計劃侵略,以迄日本投降日止,中國為維護主權與領土之完整,並為保障世界正義與安全,艱苦抗戰歷十五年之久。中國之作戰期間,實遠較任何同盟國為長久。在此期間,中國被侵佔地區之廣大,佔全亞洲淪陷地區百分之四十五。擁有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地區,均遭日軍破壞蹂躪。」
9sg,_ha*d,S.P春秋中文社區
3m$I4J"q2e%T.Ca據記載,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戰時國土淪喪與城市陷落以一九三九年七月、八月和一九四零年六月、七月最為嚴重。當時戰區各大城市如北平、天津、青島、濟南、上海、南京、杭州、廈門、廣州、蕪湖、徐州、蚌埠、武漢等,幾乎全數陷敵。抗戰時期整個中國境內淪陷或曾經戰禍之市〔縣〕數至少達一千二百四十六個。若以省級行政區域論,當時中國二十八省及七個院轄市中,除西藏、新疆未直接遭受戰禍摧殘外,其餘二十六省及七個院轄市曾全境或部分淪陷,或局部遭日軍竄擾,或遭日軍飛機狂轟濫炸。戰禍所及,若按當時中國人口分布論,已佔當時人口區域百分之九十以上,遠高出《中國對日要求賠償的說帖》中估計的占「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地區」。文學|虛擬文學|武俠奇幻|歷史文化|休閑A\#V @7q
-lO.\fjM
Dx"DM
眾多的中國市〔縣〕歷經日軍的佔領、轟炸,損失慘重。僅以抗戰初期為例:「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該市工廠損失極其嚴重。據當時《立報》載:「被毀工廠為九千九百九十八家,很多工廠成為焦土,其狀慘不忍睹,被毀工廠占總額三分之二以上,滬市工廠損失估計當時國幣八萬萬元以上。」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九日,蘇州淪陷。日軍入城後大肆搶劫、縱火,江南名城內外處處血泊火海,瓦礫屍堆。閭門石路一帶商業區被日機投擲燃燒彈燒毀,面積達幾萬平方米,大火燃燒三天三夜,石路一帶遂成焦土。這一地區被毀商店、旅社,茶館、戲院等二三百家,民宅六七百戶,平民死亡不計其數。十一月二十五日,日軍攻佔無錫,到處放火,大火延燒十日不滅,先後燒毀工廠廠房一萬八千五百三十七間,商店店堂五萬四千二百六十八間,學校房舍八千六百一十四間,祠堂、名勝建築二千一百零五間及其它民用和機關設施,其數難以統計。十二月八日,鎮江失陷。日軍到處濫殺平民,焚燒房屋,將商店林立的大西路及城裡南門大街變成焦土。大隊日軍分散到處放火達十天之久,所毀面積遍及全市。當時全城三十九個鎮中,僅三陽、黃華、鐵路三鎮未燒外,其餘三十六個鎮均遭焚燒。十二月十三日,日軍攻佔南京後,製造了舉世震驚的南京大屠殺,殘殺中國軍民三十萬人以上,全城被日軍縱火焚毀三分之一以上。以上幾個城市的遭遇,足為抗戰期間中國城市遭受侵華日軍殘酷摧殘的寫照,戰爭期間中國每一處遭到淪陷的城市,部曾遭到過與此相似的破壞。
[img]http://bbs.cqzg.cn/attachments/month_0506/udTg3g==_2zA7wPLUhsam.jpg[/img]
⑵ 三個日本兵就能控制一個縣城是誇張還是事實
眾所周知,在二戰時期,日本為了掠奪更多的資源和財富,便不顧一切的發動了侵略戰爭,在此期間,許多國家都深受其害,特別是當時的中國。為了抵抗小日本的侵略,中國抗日戰士們不畏生死,浴血奮戰,哪怕是戰死沙場,也絕不退縮半步。不過在二戰的前期,日本還是占據了一定的優勢,而且隨著中國東北三省不幸淪陷後,日本更是展開了大面積作戰,這讓當時中國的許多城市都落入到了日本人的手中,這自然也就包括了中國的一些小縣城,日本人對於這些縣城的管理,還真能看出他們的實力。
總之,三個日本兵控制一個縣城是現實,也是我們的屈辱,戰爭雖然結束,但歷史的教訓我們應該反思、銘記。雖然當時日本分布嚴密,但是由於中國的國土面積太大了,所以就算分得再少,也是要花很多的人力物力來管理,所以這也是日本人失敗的重要原因。對於此事你有什麼看法呢?
⑶ 抗戰時侵華日軍在鄉、鎮級別的控制區駐守多少兵力
一般縣城只有一個連(中隊)的兵力,約100人,還配置200人左右的偽軍,組成營級(大隊級)武裝。
鄉鎮不配置兵力。少數交通要道設置卡點、炮樓,最多也只有一個班(10人)的日軍和20人的偽軍組成排級(小隊)規模的武裝。
在一些重要的巡邏點只有2-3人和五六個偽軍混編成一個班。
在廣大鄉村只能依賴維持會等漢奸組織和當地地主合作來維持統治。所以八路軍等敵後武裝很容易就滲透到這些鄉村中,就是一般的集鎮中,也如進入無人之境。
⑷ 日本佔領了多少中國國土面積
日本佔領了中國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人民戰爭受損至少在2億人以上。
從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青海外,我國其它省份皆遭日軍鐵蹄蹂躪,傷亡人數達3500多萬,直接和間接財產損失共達620多億美元,凍死、餓死者不計其數,從1874到1945日本侵華時期,中國非正常死亡累積人數至少達2.8億,經濟損失50萬億美元。
(4)日本用多少兵力佔領了多少縣城擴展閱讀:
「七七事變」到1938年10月,日本大舉進犯,是其戰略進攻階段,在16個月中,攻佔了一大批縣城、9個省會和北平、天津、上海、武漢、廣州等大城市,直到首都南京。日軍鐵蹄踏遍了平漢、津浦、平綏鐵路沿線和長江下游沿岸及珠江三角洲地區。
控制了華北、華中、華東廣大富庶地區。其侵略魔爪向西已深入到綏遠省的歸綏(今呼和浩特)、包頭,山西省的原平、陽曲、太原等地。
1938年10月轉入戰略相持階段,直至1942年。其間,日軍實施有限目標進攻,又侵佔了南昌、隨縣、棗陽、金華、奉化等城市和地區。
向西進佔到湖北省的宜昌市,向南深入到福建省的閩侯(今福州)、廈門,廣西省的邕寧、綏淥,廣東省的汕頭、雷州半島直至海南島全島。還侵佔了香港。我國西南大後方雲南省西部的騰沖、龍陵也被侵佔。
1944年春日本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在八個月中,攻陷城市146座(重要城市有鄭州、許昌、洛陽、株洲、長沙、衡陽、桂林、柳州、南寧等),空軍基地7個,飛機場36個,打通了縱貫中國南北的交通線(平漢線、粵漢線)、湘桂線和中越交通線,侵佔了豫、湘、桂、粵四省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1945年,日軍垂死掙扎,在中國戰場又發動了一些攻勢,侵佔了江西省的遂川、贛州,廣東省的南雄、新城、海豐及老河口、芷江等飛機場。還侵佔了河南省西部的淅川、西峽口,並於4月4日攻佔了豫、陝交界的河南省的重陽店,這是日軍1945年「在中國大陸向西前進得最遠的地點」。
⑸ 侵華戰爭中日本守備一個佔領縣和鎮有多少人
日軍用多少兵力守備敵後佔領區一座縣城
網上不時有朋友強調,抗日戰爭敵後戰場並不能大量牽制日軍的兵力。支持他們觀點的一個論證是,日軍守備隊的兵力不多,甚至只用一個小隊就守住一個縣城。
事實是不是如此?牛老爺不知道他們是哪來的根據,不過老牛手上有一份材料,倒是可以說明事實。
這是從《曲周縣志》抄下來的一份抗戰時期日偽軍在曲周的兵力布置清單。
曲周位於河北省南部太行山東麓海河平原的黑龍港流域。東接邱縣,南鄰廣平、肥鄉,西連永年、雞澤,北依邢台。現屬於邯鄲市管轄,目前人口41萬,是個中等的縣。抗戰時期屬晉冀魯豫根據地。1939年2月,八路軍誘敵出擊,在這附近的香城固全殲日軍一個加強中隊。
名稱 設置日期 日軍人數 偽軍人數 被我軍拔除日期
南橋口(曲周鎮) 1942 20-30
塔寺橋 (白寨鄉) 1940 10-20 50-60 1945
馬布 (白寨鄉) 1942 20-30
南油村 1942 20-30 1944
大河道 (大河道鄉) 1940 10 20-30 1944
東屯 (安寨鎮) 1941 20 100 1945
大連寨 (南里岳鄉) 1942 20-50 1944
東三塔 (侯村鎮) 1942 20-30 1944
馬連周 1942 20-30 1942
侯村 (侯村鎮) 1942 50 55
馬村 (侯村鎮) 1942 20-30 1944
龍通寨 1942 30 1945
白庄 (槐橋鄉) 1941 10 20-30 1945
炒寨 (南里岳鄉) 1941 10 30-40
八里張庄 (曲周鎮) 1942 30
縣城 (曲周鎮) 1939 200 300
北龍堂 1942 50 50
馬蘭頭 (河南疃鎮) 1942 100 100
許下疃 1942 50 50 1944
程寨 (第四疃鎮) 1941 30
第四疃(第四疃鎮) 1942 20 1944
大弟八(第四疃鎮) 1942 20 1944
從這份資料看出,日軍在曲周縣境內一共設置了22個據點,合計兵力日軍520人,偽軍1000-1200人。
根據《曲周縣志》,日軍在1939年1月21日以一個大隊的兵力佔領曲周,這就說明了日軍在曲周的兵力一直保持在一個大隊。他們並沒有減少駐軍的數字,也就是說,這個大隊被釘在曲周,成為了守備隊。
日軍在佔領曲周以後,逐漸,特別是通過殘酷掃盪是根據地蒙受重大損失的1942年,向縣境內擴張,建立了大批據點,因而守備縣城的兵力減少了。於是我們的朋友就念念有詞地說:看,縣城裡面只有日軍一個中隊!可完全忽視了日軍不過是把兵力分散出去的事實。
從這個材料還可以看出一些情況,這和敵後戰場的一般資料也是吻合的。
第一是偽軍比日軍多,在曲周的偽軍比日軍多了一倍。22個據點中,無一例外偽軍比日軍多,而單單由偽軍把守的有12個。這就充分說明了漢奸對中國人民的抗戰大業起了一個多麼大的壞影響。日軍依靠偽軍對曲周進行佔領統治,引伸而言,就是日本人必須依靠漢奸征服中國。沒有漢奸的合作,日本人永遠沒有徵服中國的可能。打日本必須打偽軍,消滅偽軍是抗日戰爭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是不易的道理。
第二是八路軍在1944年開始了局部反攻的事實。我軍拔除了13個據點,除了一個以外,全部都是在1944-1945年攻佔的。曲周地近邯鄲,不能說是偏僻的窮山區,可是日軍的據點被拔除以後,就再也不能重新佔領,這就說明了敵後戰場敵我力量的消長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日軍已經處在挨打被動的狀態。我軍不但敢於打偽軍駐守的據點,還向有日軍的地方動手了。
⑹ 日本侵華日軍有多少人
有近200萬人。
全國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進行了數次大規模會戰,到武漢會戰結束,基本穩定了戰局。進入相持階段後,又先後與日軍進行了十多次會戰,並派遣遠征軍入緬作戰,沉重打擊了日本速戰亡華的迷夢。
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政府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
(6)日本用多少兵力佔領了多少縣城擴展閱讀:
抗戰時期中日軍事力量對比: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的時候,因為中日之間的實力相差懸殊是非常驚人的。
從經濟基礎角度看,日本每年的工業產值相當於60億美元,中國當年的經濟產值也就13.6億美元,日本當年的鋼產量是580萬噸,而中國當年的鋼產量只有4萬噸。
日本當年煤的產量是5070萬噸,中國是2800萬噸。中國那麼多的煤,只有日本的一半多一點。日本的石油儲備169萬噸,中國的石油只有1.31萬噸。
銅呢,日本是8.7萬噸,中國只有700噸。飛機,日本每年可以造1580架,當年就能造這么多,中國一架也造不了。
大口徑的火炮,日本當年生產了744門,中國連一門也造不了。日本當年造了330輛坦克,中國一輛也造不了。汽車,日本當年造了9500輛,中國也是一輛造不了。
軍艦,日本當年生產的軍艦是52400噸,中國一噸也造不了,也就是說當世界進入這個機械化軍事時代的時候,中國居然不能生產任何一種機械化時代的主戰兵器,坦克、飛機、軍艦、大炮都不能造,那麼無論是經濟形態、技術形態還是軍事形態,日本都已經遙遙領先中國一個時代。
具體到雙方軍事實力的直接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差別就更大。盧溝橋事變以前,中國海軍,中華民國的海軍兩萬五千人,裝備艦船是66艘,分為巡洋艦、輕巡洋艦、運輸艦、練習艦、魚雷艇等等,總噸位只有57608噸。
而日本海軍截止到1937年,它擁有艦船285艘,總排水量達到115萬噸,比中華民國的海軍整整多了110萬噸,日軍的海軍編成是12.7萬人,當時的編成,有4搜航空母艦,航空母艦是6.9萬噸,將近7萬噸。
水上飛機母艦2艘,3.1萬噸,戰列艦9艘,27萬多噸。重型巡洋艦12艘,輕型巡洋艦21艘,驅逐艦102艘,潛艇59艘,練習艦1艘,一個練習艦就有1萬噸排水量。
潛水母艦5艘,還有布雷艦、海防艦、炮艦等等,一大批的軍艦還在建造。其中在建造的兩艘戰列艦,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大和」號和「武藏」號。
一艘軍艦的排水量就在7萬噸,也就是說日本一艘軍艦的排水量相當於整個中華民國海軍海軍的噸位,這就是雙方當時海軍的差距。
在抗戰爆發的時候,當時民國空軍能夠投入作戰的飛機,只有200餘架,能執行任務的飛行員只有600多人。
可是日本呢?每年生產飛機是1500多架。戰略後期進入極限動員以後,日本每年能生產飛機一萬到兩萬架。
當中日進入全面交戰以後,日本的海陸軍航空兵總共有飛機2700架。它還有艦載飛機,大量的艦載飛機。
陸軍戰鬥力差距就更大了。從人口上看,當時我國是四億多人。熟悉戰爭史的讀者都知道,自從拿破崙戰爭以後,各國實行的都是平時少養兵,節省經費,多儲備預備役的兵力。當時中國正好相反。
平時養兵,民國的時候養兵170萬,四億多人的一個國家,養兵170萬。當時國民黨的現役的步兵是182個師,還有46個獨立旅,騎兵9個師,加上還有6個獨立旅、炮兵4個旅等等。
當時中國的預備役,只有150萬人。以當時中國人口數量這么大,可是只有這么少的預備役的部隊,說明動員能力非常差。
那我們再看日本,盧溝橋事變發生的時候,日本的人口為九千萬,日本把它統計的是多少人呢?大概是9000萬人左右,日本當時養的常備軍38萬人,變成17個常備師團,4個混成旅團、4個騎兵旅團,還有5個野戰重炮兵旅團、3個戰車聯隊、16個飛行聯隊,還有一些守備部隊等等。
日本有一個規定,就是凡是17歲到40歲之間的男子必須服兵役,也就是說戰爭一旦發生,它可以動員的參戰的兵力達到一千萬人。
其中受過軍事訓練,可以迅速形成戰鬥力的人,最後達到將近450萬。它前面28萬人,到最後侵華戰爭爆發的時候,迅速補充了幾百萬人。
日本,當時的軍事動員體系,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效率極高。日本可以利用朝鮮到華北的鐵路網,而且它掌握了太平洋,特別是西太平洋的海軍優勢,把兵員運到中國,運到朝鮮,很快就能輸送到中國的腹地。
當時有一個統計,就是它從朝鮮每星期可以運兩到三個師,從朝鮮運到滿洲,每星期運兩個師。在華北戰場,日軍可在開戰的八到十天,由本土直接運來兩到三個師團。
在沿海戰場,日軍第一梯隊用兩到三個師的投入,就要一個星期。而後呢,再續加同樣的兵力,八至十天,非常快。
一個中國將領曾對日本有這樣一個判斷,事實上在後來的戰場發展中,就是這個樣子。它的動員能力甚至還超出了中國政府的預見。
再就是在兵員的訓練上,同樣中國和日本的軍隊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當時中國的士兵大多數都是文盲,黃仁宇寫過《萬曆十五年》,他在抗戰的時候,當排長,據他的記錄,他就發現了基層的軍官,連點名的花名冊都點不了,不認識字。
平時就更談不上研究戰術了,打仗全憑血氣之勇,憑冷兵器時代那種動員,那種激勵士氣的方法。進攻的時候呢,以密集的隊形蜂擁蟻附,像螞蟻、像蜜蜂一樣。可是一旦失敗,就各自逃散,完全沒有戰術。
單就射擊訓練來看,當時一發子彈的價值,在中國相當於7斤半大米,或者是35個雞蛋。所以平時,由於這個東西如此昂貴,軍隊在訓練當中,捨不得打子彈,一發子彈射出,七斤半大米就沒有了,只能是空槍射擊,這就導致後來軍事訓練素質非常低下,槍法不準,在戰場上就體現出來了。
由於中國連續失去了兩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機遇,以至於抗日戰爭,乃至 戰爭中的中國軍隊,只能是以農業時代的生產力和戰鬥力,對抗工業時代的生產力和戰鬥力。
而不得不承受戰場上人員慘重的損失。當然,這場戰爭中國取得了勝利,這種勝利主要是精神的勝利、信仰的勝利、民族團結的勝利和東方智慧的勝利,而不是憑借我們自己強大的工業力量和技術力量,而不是直接的物質上的軍事實力。
因為歷史的欠賬,一再錯失社會變革和軍事變革的機遇,在清朝付出累累白銀和山河破碎的代價之後,為了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又付出了累累的白骨。這是我們永遠應該銘記的教訓。
工業基礎薄弱,人口軍事訓練基礎差,經濟力量弱小,好多年輕的戰士連飯都吃不飽,就要上戰場,凇滬會戰中,國軍經常是上去一個師,基本被打光,然後再補一個師,可以說是人肉盾牌。
中日戰爭中,中國的優勢是人多,幅員廣闊,地大物博。能夠經得起時間換空間的戰略部署,縱深比較長,日本拖得越久越對他不利。
再就是中國人用血肉之軀抵抗敵人的機槍大炮,前仆後繼,英勇無畏的精神,也出乎了日本人的預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⑺ 日本佔領時候到底有多大中國地圖
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軍地面部隊先後侵佔中國21省、5直轄市、威海衛行政區、東省特別區,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圖片如下:
但是,我們必須知道,日本佔領的區域里不是百分百的完全佔領;在日軍後方建立了不少敵後抗日根據地,在同日軍英勇的戰斗,百團大戰就是在敵後進行的。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關東軍部隊大舉侵犯中國領土,開啟14年侵華戰爭。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成立了偽滿洲國,管轄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河北省。
1935年5月29日,華北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與日方代表開始秘密談判。7月6日正式復函梅津美治郎,表示對"所提各事項均承諾之",接受日方要求。國民黨政府放棄了華北五省(河北、山西、山東、察哈爾、綏遠)"的主權。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軍未入侵陝西等西北地區,對重慶只是進行了大轟炸。
從"七七"事變到1944年12月國軍黨軍隊豫湘桂會戰,日軍一路南侵,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上海、湖南、湖北、廣東、福建、貴州、廣西等省的大部分地區都遭到日軍入侵,日軍兵力不足,無法全部侵佔,一般情況下都只是佔領大城市和交通運輸線。
(7)日本用多少兵力佔領了多少縣城擴展閱讀:
侵華戰爭時全省淪陷的省份:
抗戰期間,中國全省淪陷的省份總共有九個。分別是:台灣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察哈爾省、河北省、山東省和江蘇省。
侵華戰爭時部分淪陷的省份:
抗戰期間,中國部分淪陷的省份有13個。按照淪陷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分別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徵省、浙江省、綏遠省、廣東省、湖北省、廣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貴州省和雲南省。另外,在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有6個直轄市,其中有5個先後淪陷。直轄市也劃入了部分淪陷的范疇。
⑻ 日軍單兵能力有多強,三個日本兵就能佔領一座縣城
日軍單兵作戰能力有多強,三個日本兵就能佔領一座縣城?
在談論抗日戰爭話題時,常常聽說日本兵如何如何,幾個日本兵就能佔領一座縣城。我國的縣城人口多則一百多萬,少則幾十萬,即便是放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人口也有一二十萬之眾,如果再加上守城的軍隊,這個數目還是比較可觀的。幾個日本兵就想對抗十萬之眾,佔領一個縣城,這無疑於痴人說夢,也是十分可笑的。
那麼,抗戰歷史上有沒有幾個日本兵佔領一座城的呢?答案是有的。全面抗戰後,山東膠東、魯北、魯中的許多縣城就是被少量日本兵佔領的。但說佔領卻不恰當。1937年底,韓復榘自動退出山東後,山東的很多縣城已經不設防了,守城的士兵也都走的差不多了,如此佔領大都是在沒有抵抗的情況下進行的。
望採納
⑼ 抗日戰爭日本人佔領了中國多少城市有雲貴川三省嗎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那些城市沒被日軍佔領
一、 全省淪陷的省份
抗戰期間,中國全省淪陷的省份總共有九個。分別是:台灣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察哈爾省、河北省、山東省和江蘇省。
二、 部分淪陷的省份
抗戰期間,中國部分淪陷的省份有13個。按照 淪陷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分別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徵省、浙江省、綏遠省、廣東省、湖北省、廣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貴州省和雲南省。另外,在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有6個直轄市,其中有5個先後淪陷。直轄市也劃入了部分淪陷的范疇。
1.河南省(98.5%淪陷)
抗戰期間,有109個縣先後淪陷,只有沈丘縣和新蔡縣兩個縣倖免於難。
2.山西省(98.2%淪陷)
抗戰期間,有103個縣先後淪陷,只有永和縣和平順縣兩個縣免遭日寇佔領。
3.安徵省(81.9%淪陷)
抗戰期間,有48個縣先後淪陷,只有14個縣沒有淪陷。這14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廬 江縣、涇縣、石埭縣、旌德縣、寧國縣、祁門縣、岳西縣、臨泉縣、穎上縣、黟縣、霍邱縣、休寧縣、歙縣和績溪縣。
4.浙江省(78.6%淪陷)
抗戰期間,有64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12個縣沒有淪陷。這12個沒有淪陷的 縣城分別是:於潛縣、昌化縣、仙居縣、磐安縣、開化縣、淳安縣、遂安縣、泰順縣、龍泉縣、慶元縣、雲和縣和景寧縣。
5.綏遠省(71%淪陷)
抗戰期間,有14個縣市和2個盟旗先後淪陷,只有伊克昭盟旗以及河 套地區的東勝縣、涼城縣、興和縣3個縣沒有淪陷。
6.廣東省(70.3%淪陷)
抗戰期間,有70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8個縣沒有淪陷。這28個沒有淪陷的 縣城分別是:開建縣、恩平縣、赤溪縣、佛岡縣、廣寧縣、仁化縣、連縣、陽山縣、連山縣、紫金縣、河源縣、和平縣、連平縣、饒平縣、豐順縣、梅縣、五華縣、 興寧縣、平遠縣、蕉嶺縣、茂名縣、大埔縣、信宜縣、化縣、吳川縣、徐聞縣、陽春縣和合浦縣。
7.湖北省(69.3%淪陷)
抗戰期間,有53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18個縣沒有淪陷。這18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均縣、鄖縣、房縣、竹溪縣、竹山縣、保康縣、鄖西縣、谷城縣、巴東縣、興山縣、秭歸縣、恩施縣、宜恩縣、建始縣、利川縣、來鳳縣、咸豐縣和鶴 峰縣。
8.廣西省(68.6%淪陷)
抗戰期間,有67個縣先後淪陷,只有32個縣沒有淪陷。這32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賀 縣、博白縣、鬱林縣、興業縣、都安縣、隆安縣、百色縣、田東縣、東蘭縣、凌雲縣、田陽縣、鳳山縣、賓士縣、靖西縣、鎮邊縣、田西縣、樂業縣、萬岡縣、天峨 縣、北流縣、西林縣、西隆縣、向都縣、鎮結縣、龍茗縣、那馬縣、隆山縣、敬德縣、天保縣、養利縣、萬承縣和雷平縣。
9.湖南省(68.4%淪陷)
抗戰期間,有50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6個縣沒有淪陷。這26個沒有淪陷的 縣城分別是:酃縣、臨灃縣、汝城縣、桂東縣、芷江縣、鳳凰縣、沅陵縣、滬溪縣、辰溪縣、漵浦縣、黔陽縣、麻陽縣、永順縣、保靖縣、龍山縣、桑植縣、古丈 縣、靖縣、綏寧縣、合同縣、通道縣、乾城縣、永綏縣、晃縣、大庸縣和懷化縣。
10.江西省(63.5%淪陷)
抗戰期間,有56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7個縣沒有淪陷。這27個沒有淪陷的 縣城分別是:豐城縣、鄱陽縣、寧岡縣、分宜縣、南豐縣、銅鼓縣、廣昌縣、黎川縣、雩都縣、興國縣、會昌縣、安遠縣、尋鄔縣、樂安縣、宜春縣、金溪縣、安福 縣、鉛山縣、上猶縣、崇義縣、寧都縣、瑞金縣、石城縣、樂平縣、浮梁縣、德興縣和萬年縣。
11.福建省(18.5%淪陷)
抗戰期間,有15個縣市先後淪陷。這15個縣市分別是:金門縣、廈門市、詔安 縣、東山縣、福清縣、長樂縣、連江縣、閩候縣、海澄縣、永安縣、霞浦縣、寧德縣、福安縣、漳浦縣和雲霄縣。
12.貴州省(4.8%淪陷)
抗戰期間,有4個縣先後淪陷。這4個縣分別是:三都縣、獨山縣、丹寨縣和荔波 縣。
13.雲南省(3.3%淪陷)
抗戰期間,有3個縣先後淪陷。這3個縣分別是:龍陵縣、保山縣和滕沖縣。
三、直轄市(6個直轄市淪陷5個)
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立了6個直轄市,分別是:北平市、天津市、上海市、南京市、青島市和重慶市。其中有5個先後淪陷,分別是:
北平市:1937年7月29日淪陷。
天津市:1937年7月30日淪陷。
上海市:1937年11月12日淪陷。
南京市:1937年12月13日淪陷。
青島市:1938年1月10日淪陷。
四、未淪陷的省份
在半個世紀的對日戰爭中,中國只有8個省份1個直轄市(重慶)沒有落入日寇之手。這8個省份分別是:西康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四川省、陝西省、甘肅省和西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西康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抗日戰爭期間沒有遭到日軍的轟炸和侵佔。
四川省所屬各縣均沒有遭到日軍的入侵,只是一些城市遭到敵機的轟炸。
陝西省所轄的部分縣城以及鄉鎮多次遭到日軍的侵犯和轟炸。但是總體上說,各縣城均沒有被日軍佔領。
甘肅省所屬各縣均沒有遭到日軍的入侵,只是一些城市遭到敵機的轟炸。
直轄市(重慶)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
⑽ 日本鬼子攻陷聊城用了多少兵力
日軍前後有700-800人參戰,有裝甲戰車、飛機助戰,另有數目不詳的偽軍。
1938年11月中旬,日軍由濟南、德州、禹城兵分3路進攻魯西北,中心目標是聊城。
主力是日軍114師團秋山旅團千葉聯隊,從東阿越過黃河進攻聊城,其先頭部隊平田大隊有400餘人,汽車18輛、坦克裝甲車十餘輛,炮4門,騎兵五六十名並有兩架飛機配合。
11月14日,日軍包圍聊城並攻城
15日,日軍從濟南派來援軍約400人,至下午佔領聊城,守將 范築先以身殉國,700餘守城將士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