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什麼把酒倒進酒壺里
❶ 按照日本人的風俗,他們在飲酒方面有著哪些禮儀
日本飲酒禮儀之座位。在中國,座次一般都是按照輩分來進行安排的,但是在日本更多考慮的是層級關系和主客關系。一般職位越高的人就會坐在房間的最裡面,而職位低的人則是靠近門口。朋友聚會的話,那麼客人會坐在房間的的裡面,而主人的位置離門口會比較近。
日本飲酒禮儀之喝酒。喝酒過多,喝醉以後就很容易失態,但是日本因為受西方文化影響,一瓶好酒經常是一份非常好的禮物。當然如果真的喝醉了,一般可以向服務員進行求助,日本酒館的服務員都會知道如何處理這種情況。但是日本人一般比較拘謹,不願意麻煩別人,所以日本不像中國一樣流行勸酒文化,所以酒桌上一般都不進行勸酒。
❷ 日本清酒倒酒時為什麼要把酒倒至溢出,然後杯子下面還用一個木盒子或者小酒碟接著
為什麼倒清酒還需要溢出了呢?
這還得從清酒本身是高級消費品聊起(現在當然不是,但起碼以前是喲)。在古時候,對一般百姓而已,唯有重大節日方可喝口清酒。酒這東西實在挺珍貴----這主要是沒有閑錢。於是當後來餐飲發展起來後,為了滿足客人的「不虧本」的消費心理,有一些店家就將酒斟得滿滿的。但只要一倒多,酒液自然便會溢出。於是聰明的店老闆便隨手拿個小碟子擱在杯底,讓溢出的酒液適量的撒到碟子里。可以想像,如此操作的結果是客人發了180ml(1合)的酒錢,多喝到了溢出的部分酒液,估計有200ml左右吧。自然得感覺是今天掙到了,以後還會再來。於是, 「倒清酒還要溢出法」成為了日本餐館的一種營銷方法。隨著越來越多的其他店家競相效仿,於是便讓該飲酒法固定了下來。
所以,「倒清酒還讓酒溢出法」並不是什麼日本的神聖儀式,純粹是店裡招攬客人的一種營銷法-------滿足客人的「不虧本」的消費心理。
❸ 日本料理的用餐禮儀
日本料理的用餐禮儀
餐具的使用
如果去餐廳,餐具往往早已擺好,所以並不需要過多的擔心擺放問題。但如果你被邀請到日本人家中做客,那就要注意一些了。日料的餐具主要有筷子、茶杯、飯碗、湯碗這四種。擺放方法是左邊擺放飯碗,右邊擺放湯碗,筷子要橫向的擺放在筷座上。
那為什麼中國、韓國的筷子豎著擺放,而日本的筷子卻是橫著擺放?對於這個並沒有準確的答案,但有一種說法,即筷子傳入日本的時候,古時的中國筷子就是橫著擺放的。到了明朝,朱元璋不喜歡橫著放筷子,所以後來中國逐漸就豎著放筷子,但是日本人一直沒有改,因為覺得豎著放筷子指人是對人的一種不尊重。這也是對筷子擺放問題的一種解答。
茶杯與酒壺
需要注意的是茶杯,在日本,男女使用的茶杯是不同的。男性使用的茶杯比較高,而女性的比較矮。酒壺也是如此。
飯碗與湯碗
那麼如何分辨飯碗和湯碗呢?飯碗的碗口部分比較寬,而湯碗則是比較深,凹陷明顯。這其中,男性使用的飯碗比女性的大,湯碗則是比女性使用的高一些。飯碗和湯碗都是有蓋子的,就餐時要把蓋子一起打開,左邊的放在左邊,右邊的放到右邊。用餐結束後再把蓋子蓋好。
筷子
雖然是日本人也使用筷子,但與我們還是很不同的,而且使用方式是最需要注意的。在日本,筷子叫Hashi,是尖頭筷,不是我們在國內使用的平頭筷子。如何正確的使用筷子,這是日料餐桌禮儀的基礎,下面就跟我們新先聚品來詳細的看一下。
拿筷
首先,用右手拿起筷子,如果有筷套,就要摘下筷套,放於食物左側,或放置在坐墊旁。
接下來,左手托在筷子的下面。
然後,右手滑到筷子的下面。
放筷
右手拿筷,左手托在下方。
右手滑動,抓住筷子上側。
靜靜地把筷子橫放在筷架上。筷子一定要橫擺,用餐中途要將筷子放回筷枕,一樣要橫擺,筷子不能正對他人。筷子如果沾有殘余菜餚,可用餐巾紙,將筷子擦乾凈,不可用口去舔筷子,這是非常不雅觀的。如果沒有筷枕,就將筷套輕輕的打個結,當作筷枕使用。
雖然左手和右手都能拿筷子,但想要讓自己顯得很講究,那就用右手執筷子,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扶住筷子,而且兩端一定要對齊。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衛生筷的使用。一般待客時多使用衛生筷,不過,較正式的料理店所使用的,則是木紋清晰的杉筷等高極品。按照上述的步驟取筷後,和豎起來再掰開相比,把衛生筷端平、“像打開扇子一樣僅僅拉動一根顯得更為優雅。還有,除了極簡陋的筷子外,拉開後磨擦筷尖,是相當不好的習慣。
那麼,知道了各種習慣,在手中端碗的時候筷子怎麼辦?吃日本料理時,大多是手中端著碗進食。假如手裡已拿著筷子,再以同一手取碗或放下碗,雖沒違反禮節,但看起來不太文雅。優雅的做法是:放下手中的筷子,然後伸直全部指頭去取碗。如果手中已有碗,拿取筷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當用左手的中指和無名指之間(或無名指和小指之間)夾住筷子左端,然後右手反轉拿住。如果覺得很麻煩,那就每次要拿碗時,一定要先放下手中的筷子。
需要注意的是,用餐後,一定要把使用過的餐具都放回最開始用膳的位置,也要把餐碗的蓋子蓋好,把筷子放回筷子盒、筷托或紙袋內。此外使用筷子還有十項禁忌,一定要切記,不然會被認為個人素養很低:
用舌頭舔筷子。
把筷子當牙簽用。
不準將筷子反過來吞在口裡。
將筷子插在飯菜里,或者當叉子用,叉東西吃。
用筷子在飯菜里扒來扒去,挑東西吃。
拿著筷子在飯菜上晃來晃去,舉棋不定。
不準把筷子跨放在盤、碗之上。
不準像吸糖果一樣吸筷子。
用筷子尖指人、指東西。
不準用筷子當刀子。
除了上述這些物品,懷紙在日料中也很重要,但懷紙並不是餐廳准備好的,而是客人自己帶去的。
懷紙
懷紙是折疊起來放在和服的懷中隨身攜帶的兩折的和紙,換盤子的時候或喝完茶擦茶碗的口印的時候使用。目前,也有部分餐廳會為顧客准備懷紙,懷紙的使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可以代替餐巾。你可以用它擦嘴角或擦拭桌子上的污跡。
2.可以代替小碟子。在食用干點心等有碎渣的食物時,或者在食用有汁液的食物時,可以在左手上放一張懷紙。
3.吃烤魚的時候。用懷紙包著魚頭剔除魚刺。還可以用懷紙蓋住吃剩的魚骨頭,看起來美觀一些。
如果想要表達自己的知識和素養,那麼恰當的使用懷紙就是很好的表達方式。
用餐禮儀
在用餐之前和之後都要高聲表達兩種感受,在用餐之前要說“Itadakimasu”(我要開始用餐了);在用餐後要說“go-chiso-samadeshita(謝謝您的款待)”,以表達感謝主人預備了這頓美味的飯食。
日本人的一餐飯食通常包括一碗飯、一碗味增湯、兩三道菜餚。配菜越多則越顯正式和體面。看著一桌子的美味,從哪裡開始品嘗呢?用餐的正確順序是:首先小口喝熱湯,然後按照上菜順序開始品嘗菜餚。但如果菜餚很多,或者是一起上菜的,那麼對於吃菜的順序並沒有要求,但是不要只集中吃一道菜,有一個順序循環品嘗每道菜餚,讓每道菜都比例均等,才能在同一時間內吃光所有菜餚。除此之外,在用餐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一下這些項:
1. 用餐時不要說關於洗手間的事情
2. 口內有食物的時候不要說話
3. 吃進口的東西不能吐出來
4. 用餐時盡量避免咳嗽、打噴嚏、打嗝
5. 吃到魚,不能吧魚刺、魚骨放到桌子上,而應該放在碟子里
6. 不能匆匆忙忙的吃食物
7. 已經用過的溫毛巾要折疊好並擺放好,不可隨意放。
8. 在餐桌上要注意照顧身旁的人,尤其是女士或年齡較大的長者
9. 菜沒有上完時不可先吃。
對於很多朋友而言,在吃有湯水的食物時因怕湯汁滴落總會在往嘴裡送食物時用手托在下面。在日料中這是非常不禮貌的,如果擔心有湯汁滴落,那就用懷紙來代替盤子,這樣做就不失禮數。對於女性而言,赴宴的時候不要噴氣味太濃的香水,而且最好手上不要戴大戒指,因為有時盛載日料的器皿很貴重,如果戒指劃上器皿就得不償失了。
排位
如果是赴宴,主人一般都會安排好客人的座位。主賓或主賓夫婦會面對主人夫婦而坐。來到餐廳,通常是年紀最大的先入席。若有賓客,就由賓客先行。正式宴會,晚輩要比長輩先到。入包廂後,主人或上司應坐在靠內離門口最遠的地方,職位最基層的人,坐在靠近門口的地方,方便傳菜或關門。私人聚會,由買單者坐在離門口近的地方。
坐姿
在就餐時,如果餐廳提供的是我們常見的桌椅,那麼維持正常、得體的坐姿就可以了。需要我們注意的是生活中不常見的“榻榻米”坐姿。當你進入到榻榻米的房間之後,必須要脫掉帽子、手套和鞋子,但可以穿襪子。日本人在坐榻榻米時會坐在座不團(日本人稱為Zabuton)上。而正確的做法被稱為正座,日語叫Seiza,需要你雙膝並攏跪地,臀部壓在根部上。這種坐法很正式。
比較輕松的做法有盤腿座(日語稱為Agura)和橫座(日語稱為Yoko suwari)。男性一般都是盤腿座,即把腳交叉在前面,臀部著地。女性則是橫座,就是將雙腿少許橫向一側,身體不壓住雙腳。
上述我們講了日料用餐禮儀中的座位排序、坐姿、用餐時注意事項、餐具的使用和擺放等知識,那麼在品嘗不同食物的時候,還有那些需要注重的餐桌禮儀?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吸物
在日本你會發現,飲用湯類是不用湯匙的。所以你可以舉起碗,先聞一聞香味,然後慢慢喝下。如果湯中有可以食用的食材,用筷子取食即可,可以喝一口然後取食一口。如果湯中有蛤蜊這樣的貝殼類,可以用筷子壓住殼,然後品嘗。
刺身
即生魚片,一般附有白魚肉、貝類、金槍魚、白蘿卜絲、紫蘇、山葵等。食用時要從淡白色、油脂較少的白肉刺身開始,再到油脂較豐富或味道較重的紅肉刺身。在吃比較低端的日料,例如回轉壽司之類的,大家經常會把芥末溶於醬油里,然後蘸著吃,但如果吃高端日料的話,一定要注意,芥末是不能溶於醬油!
正確的做法是:芥末應該取少量沾到生魚片上,再在另一側三分之一的部分沾醬油,不要太多或太少,佐料少量,才能吃出魚片的原味。當你在連續吃不同刺身時,可用蘿卜泥清一清味蕾。大葉也要同時食用,用大葉包著吃起來也比較容易。
煮物
以煮為烹飪方法的中間菜,關東煮一般煮到湯汁熬干,味道較重;關西煮則會保留更多湯汁,味道較淡。像芋頭一類難以用筷子夾住的食物,千萬不能用筷子扎著吃!要記住,用筷子扎是在使用筷子時絕對禁止的一種行為。大盤里的食物,不能用手端著轉移一部分到自己的小盤子里。蔬菜類如果塊兒比較大,則需要可以掩麵食用。
燒物
即燒烤的食物,一般是烤魚。吃烤魚的時候,可以折斷魚尾,再用筷子戳開魚腹,一支筷子壓住魚頭、一支筷子翻除魚皮(因為魚皮受碳烤,去魚皮是一種健康而高雅的吃法),從左吃起。吃烤魚不可以翻面,用筷子將魚頭、魚尾、骨頭挑出放在餐盤上放,在繼續吃另一面。同時吃點白蘿卜有去腥效果。吃完後需要用裝飾業來遮蓋食物殘渣。
揚物
即炸類食物,日餐里最著名的揚物就是天婦羅了,其中又以蝦為冠。天婦羅的掛糊越薄越好、越熱越香,最好現炸現吃,好的天婦羅外面酥脆可口,里料軟滑香甜。吃天婦羅的時候要慢慢咬,不要一口氣全吃下去,最好要一點一點吃。那在吃揚物的時候,要按照什麼順序來品嘗呢?一般揚物都按照味覺來排列,通常順序為炸蝦、炸魚、炸蔬菜。
蒸物
即以蒸為主的菜,有時會作為煮物與燒物的替代品出現。食用茶碗蒸物時,先一手拿穩茶杯,另一手拿湯匙劃直徑後,沿著杯壁在內部劃一圈可完美分離蛋與茶杯。之後,以湯匙舀者吃。
酢之物
即醋拌的冷盤,不能當主菜。西餐色拉經過日式改良之後,成為涼拌菜系列中的重要一員。吃醋拌冷盤最好分兩、三次吃,不宜一次吃完。
御飯、汁、香之物
即米飯、味噌湯等主食。味噌湯有清湯、醬湯之分,也稱止碗,表示一套完整的出菜順序結束。飯只能填七、八分滿,填滿飯碗有永別之意。吃飯時,須以碗就口,忌只用筷子夾飯。飯吃到一半才可吃泡菜,且須夾一塊吃一塊,忌只咬一小口而暫置於飯上。
湯
日本的味增湯(Miso shiro)很有名,喝湯時應左手拿碗右手拿筷子,把碗端到嘴邊喝,一邊喝一邊用筷子攪動。端碗時,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無名指扣住碗底。喝湯時最好發出聲音,不要覺得不文雅,發出聲音表明這湯非常好喝,是對廚師的一種尊重。
面
很多朋友都知道在日本吃面條一定要發出聲響,這樣表明面很好吃。這是對的,但是當面端上來後不能馬上吃。要先欣賞一下面的“外貌”,然後聞聞味道,最後再吃。日本人通常會直接從湯碗上把面條吸入口中,吃面之前不能加調料,這表示不相信廚師煮的面,但等你吃了幾口之後,就可以添加自己想要的調料了。喝湯的時候,日本人一般都端起碗來喝,但也可以用湯匙舀著喝。
飯
這里的飯專指白米飯(Gohan),吃飯時用左手把碗端到胸前,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無名指扣住碗底,不要離嘴太近,之後用右手拿筷子。不要狼吞虎咽,最好是把嘴裡的食物吃完後再吃下一口。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菜放在飯上,而是要先吃飯再吃菜。
飲酒禮儀
在日本,20歲以後才能喝酒。男性持酒杯的方法:用拇指和食指輕按杯緣,其餘手指自然向內側彎曲。女性持酒杯的方法:右手拿住酒杯,左手以中指為中心,用指尖托住杯底。別人第一次為你倒酒時,出於禮貌一定要喝一小口,如果你不勝酒力,不想多喝可以在第二次的時候說出來,日本並沒有勸酒的習慣。
在日本,不要自己給自己倒酒,而是兩個人相互給對方斟酒,這點和中國相同。斟酒的時候要看著杯口,離開座位斟酒的時候,不要拿著自己的酒瓶給人斟酒,一定要用對方桌子上放著的酒瓶斟酒。斟酒時注意不要讓杯子和酒壺相撞,如果酒壺或酒瓶很重的話,用右手拿著的同時可以用左手輕輕扶住,注意斟酒要斟滿。另一方在斟酒時不要把酒杯拿在手裡,而是要放在桌子上。
飲茶禮儀
日本人很愛飲茶,同一餐的不同時間會端上不同種類的茶。一般來說,用餐之前會端上綠茶,用餐期間和之後會端上煎茶。飲茶禮儀有男女之分,女士喝茶的正確方式是用右手拿著端茶杯,而左手的手指也要支撐著茶杯。男士則是用一隻或雙手端茶杯都可以。
壽司
吃壽司的禮儀最講究,內容太多,因此放在最後單獨說。
壽司時日本人的傳統食物,在點菜前就要用溫毛巾把手擦乾凈,然後點菜。如果不知道該點什麼,可以問廚師的意見。在日本,徵求廚師的意見是很有禮貌的行為。吃壽司時不要用筷子,而是用手。吃壽司的時候也不要蘸太多的調料,會影響鮮味。最好直接把壽司放入口中,一口吃下去。在就餐的過程中,不要讓廚師拿飲料、筷子、賬單等物品,這樣對人家非常的不禮貌。
對日本人來說,吃壽司是一種儀式,在儀式感上頗有講究。
△壽司飯不能蘸醬油
吃壽司的工具沒有太嚴格的限制,用手或者筷子都可以。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壽司飯堅決不能蘸著醬油吃,這樣的吃法有違禮節,而且醬油還會影響壽司本省的味道。
△軍艦卷的正確吃法
比較推薦的方法有兩種,其一是垂滴醬油後吃,其二就是請壽司廚師使用刷子塗抹醬油後吃,錯誤的方法則是使用醋姜替代刷子塗抹醬油,這種做法在禮節上是不正確的。
△吃壽司時坐席的上座在哪個位置
基本上,壽司店的最上座是在店主人的正對面,因為這個位置便於與店家或者壽司廚師交流,因此如果帶著貴賓去吃壽司,最好將這個座位讓給對方。
△點壽司的順序
點壽司的順序也是很有講究的,原則上先後順序大體如下:
1.比較清淡的白肉以及鮮味十足貝類
2.味道濃厚且有光澤的魚類以及金槍魚
3.比較甘甜的鰻魚以及煎蛋卷
當然,上述的先後順序只是原則上的規定,並非絕對,但是有一種壽司必須放在最後點,那就是“卷壽司”,這屬於硬性規定,如果在最後感覺沒吃飽的的話,就可以點一些卷壽司。
此外,除了上述的規矩禮節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細節需要引起注意,比如“不能只點自己喜歡的壽司”、“壽司廚師做好壽司後不能長時間放置,而應該立即吃掉”、“進壽司店前最好不要噴太濃的香水”、“最好不要在店裡隨意拍照”等等。
壽司的基本9點Point
1、傳統的食客吃壽司用手而不是筷子。
2、絕大部分握壽司不需要蘸辣根,部分帶味道的握壽司師傅已經刷好醬汁的,甚至不用蘸醬油。
3、壽司要一口吃掉,分兩口吃會破壞壽司飯團米粒的密度,影響口感。
4、姜是在兩種不同的壽司之間吃的,不是小菜更不是鹹菜。在吃不同魚種的壽司之間吃薑是為了清潔口腔,這樣兩種魚的味道才不會混合,俗稱不會串味。
5、如果是自己點的話,味道應該是從輕到重,才能體會每一種壽司的鮮味。如蛋壽司,豆皮壽司之類的甜壽司,一般放到最後吃。
6、味增湯是最後喝的,不是開頭。
7、卷壽司通常是在最後吃的,因為傳統的卷壽司內容非常簡單,就是吐拿魚或黃瓜,是給沒有吃飽的人當米飯一樣填肚子的。
8、吃回轉壽司的時候吃一盤,拿一盤,才不會讓壽司變涼(因為師傅手握的關系,剛捏好的壽司會帶有手心的體溫)。
9、非常非常傳統的食客吃壽司的時候不喝米酒,因為米飯和米酒的味道是差不多的,一起食用很沒意義。
小貼士
1、傳統卷壽司(海苔包在外面)也應該在海苔變濕前馬上吃掉。假如師傅上一整盤壽司,應該先吃海苔包在外面的卷壽司,然後再吃握壽司。
2、吃生魚片的禮儀有點不同。一定要用筷子吃生魚片。在使用前摩擦筷子是不禮貌的。設想筷子里可能有刺,對師傅而言是種侮辱。師傅在生魚片旁邊放上一小坨山葵。客人應該用筷子直接輕抹一點山葵放在魚片上,然後用沒抹到山葵的魚片另一端蘸醬油,以免山葵和液體混在一起,失去辛辣感和風味。與生魚片一起上的裝飾配菜通常是一片綠色紫蘇葉和一些蘿卜絲,這些都可以吃,而且有助於消化。
❹ 日本清酒倒酒時為什麼要把酒倒滿甚至溢出
店家倒酒時都會倒滿杯子溢出到下面的木盒(枡)中。寓意:請你多喝一點,下次再來哦!另外,枡日語的發音本身就和'增加'相同。好的寓意大家都喜歡。盒子除了木質的,很多都是仿漆器的塑料製品。
由於日語中「枡」的發音與「增加」相同,因而在飲酒場所也越發受到人們的歡迎。這個小小的文字游戲,寄予著主人的希望,也體現了枡作為測量工具的正確性、公平感。如今,枡通常用於使用清酒桶的各種重要儀式,即「鏡開」時盛放清酒,或擺放在傳統的居酒屋中供客人們懷舊,體會日本文化。如今,枡通常用於使用清酒桶的各種重要儀式,即「鏡開」時盛放清酒,或擺放在傳統的居酒屋中供客人們懷舊,體會日本文化。
❺ 日本清酒必須要加熱才能喝嗎
日本清酒不是必須要加熱才能喝。
清酒一般在常溫(16℃左右)下飲用,冬天需溫燙後飲用,加溫一般至40~50℃,用淺平碗或小陶瓷杯盛飲。
日本清酒雖然借鑒了中國黃酒的釀造法,但卻有別於中國的黃酒。該酒色澤呈淡黃色或無色,清亮透明,芳香宜人,口味純正,綿柔爽口,其酸、甜、苦、澀、辣諸味諧調,酒精含量在15%以上,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是營養豐富的飲料酒。
日本清酒的製作工藝十分考究。精選的大米要經過磨皮,使大米精白,浸漬時吸收水分快,而且容易蒸熟;發酵時又分成前、後發酵兩個階段;殺菌處理在裝瓶前、後各進行一次,以確保酒的保質期;勾兌酒液時注重規格和標准。如「松竹梅」清酒的質量標準是:酒精含量18%,含糖量35g/L,含酸量0.3g/L以下。
(5)日本人為什麼把酒倒進酒壺里擴展閱讀:
日本的造酒文化源於中國,日本的風土將其精練,並發展成現在的清酒。它的發展歷程是經驗不斷總結、完善和高質量原料的追尋過程。
從前,日本人以特級、一級、二級等不同等級來區分日本酒的好壞。但是現在日本酒的分等制度已經廢除,因此一般人無法一眼就分辨出日本酒的優劣。
目前,日本酒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有特定名稱的日本酒以及稱為普通酒(或經濟酒)的日本酒。特定名稱的日本酒從本釀造酒到大吟釀酒,一共分為8種,這些酒都屬於從前一級以上的特級酒。而相對較便宜的普通酒則佔了所有日本酒的8成。
❻ 一種裝洋酒的玻璃容器叫什麼,都喜歡把酒先倒裡面再用那個倒杯子里。
醒酒器。
醒酒器的作用是讓紅酒與空氣充分接觸,儲存多年的紅酒,會有一股異樣的腥味,直接品嘗並不能體會真實的口感。
醒酒器的作用除了通過與空氣大量接觸來氧化酒液和柔化單寧,還可以順便去掉陳酒中的沉澱物。有品酒師認為醒酒器是專門為列級名庄酒的傳統釀造工藝而設的,在新的葡萄釀造技術下,酒在進瓶前已被濾得很清,在消除了酒渣的麻煩之餘,也失去了酒在瓶中繼續成長的機會。
(6)日本人為什麼把酒倒進酒壺里擴展閱讀
對於陳年紅酒來說,由於單寧和色素會在漫長的陳年歲月形成沉澱物,倒在杯中既有礙觀瞻,又會產生些許苦澀。所以開瓶之後,原則上應該把酒平穩而緩慢地注入醒酒器,把沉澱物留在瓶底。這個過程即醒酒(Decanting),俗稱「換瓶」。
對於淺齡紅酒來說,通過注入醒酒器的開放時間(包括注入時的流動過程),可使酒液大面積接觸空氣(醒酒器的空間和開口較大),從而加速單寧軟化、充分釋放封閉的香氣。這個過程即醒酒(Breathing),俗稱「呼吸」。
❼ 關於日本的禮節問題
1 日本人的禮節
日本人的禮節
日本式禮儀是根據日本人的心境,教養經提煉而成的。日本式禮節的特點是:「講究動作美」和「心境美」。通過自身的動作向對方傳達「真誠」、「友愛」、「尊重他人」、「關心」、「體諒」的心情。不少委過人都稱贊日本是禮儀之邦,實際上這種感覺往往是由日本人優美的的動作傳達的。
問候
日本人認為,問候應以「動作問候」為主。相互間表達問候的時候,最忌諱眼睛斜視或者對視。用眼睛盯人,似乎要把人看透,這種作法也被視為失禮的動作。那麼在什麼地方合適呢。日本人過去有平目、平乳(房)、平肩的說法。現在最標準的作法要求人們將平目、平肩、平乳(房)的角度組成四角,選正中的部位為最佳目視部位。所謂最佳部位是指問候者表示願望認真聽對方講話的姿式。
標準的第二級目視部位為離平肩約一寸左右部與平額、平臍的角度組成四角,選四角范圍內一部份即可。如果目光脫離這個范圍,就會使對方感到對方目光斜視。
如果在雙方進行十分輕松的談話時,如果有一方的目光脫離第二級目視部位,也會使對方感到失禮。
如果在人群擁擠的地方,遠遠地發現了自己的朋友,可輕輕舉起手來,向對方招手致意。對方如果發現,就應看著遠處的朋友,講一些問候的話。
熟人打照面的時候,禮儀動作的重要遠遠超過致詞。最常見的是施屈體禮。如果雙方關系甚密,還可施握手禮或者派肩膀。總之,施禮之前必須首先考慮對方與自己的親疏關系。
就握手而言,男女之間握手,應由女方首先伸手。前輩、晚輩之間,則應於晚輩首先伸手。
「謝謝」、「再見」、「是」、「早安」、「晚安」、「對不起」、「請」是日本人經常使用的禮貌語言。
日本語口語中幾乎沒有人稱。只是近年來才出現了「他」與「她」的說法。在一般情況下,敬語完全取代了人稱。因此,正確使用敬語對於日本人來說至關重要。原則上談自己或者與自己關系親近的人時要用自謙語。談與對方關系親近的人及前輩時要用敬語。那些恭恭敬敬地胡亂使用敬語,甚至提本人的事時也使用敬語的人會被旁人視為缺乏教養。可以說,在日本能否正確使用語言往往是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教養的重要依據。
與熟人在道路中間或者在車站的檢票口談長話,在電車上讓別人為自己的熟人讓座都是失禮的表現。在公共場合,日本人強調必須首先考慮「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因此,人們談長話時往往尋找路邊或者不影響他人行走的地點。此外,不能只考慮自己,不顧對方,一味兒聊個沒完。日本人認為這是一種「不尊重他人人格」的表現。
在大街上遇到長輩、上司,盡管沒有必要脫下大衣,但必須將容易脫摘的圍巾、手套摘下,然後施禮。考慮到交通上的問題,必須把長輩、上司讓到能夠庇護他們的地點。在充分考慮對方的心情的情況下,進行問候,但一定要注意簡單,扼要。
正確使用語言是一種藝術。說話時的聲音、口氣、速度、發音等直接影響談話效果。一般情況下,談話以通俗易懂、給對方以愉快的感覺為第一。過分卑下或者過分高強調都有礙個人的形象。特別要注意的是,問候別人時盡量不要使用與自己的專業、職位有關的高深的詞彙,以免對方費解。這時講一些高深的道理,旁人並不會覺得談話人了不起。宗教與政治話題往往涉及人們的立場,所以這類話盡可能少觸及,輕松地談一談當天發生的事情還是可以的。一般說來,與對方談文學、藝術、體育方面的話題,障礙會少一些,但嚴禁向對方表示自己的博學。此外,過多到使用對方的情況(年齡、性別)提出相應的問題,使用有教養的表現。標準的作法是,首先根據對方的情況(年齡、性別)提出相應的話題,使用有教養的語言,輕松地校驗。日本人認為,無論一個人在學問上有多大的建樹,如果不懂廣泛的社會知識、不通世故都不能成為有教養的人。
有關工作、業務方面的談話要求簡明扼要、有順序、突出重點,與主題無關的話盡量少說。枝節過多、無關的話過多就不是事務性語言。能夠把聽話的人吸引到主題方面來才是有水平的人。
作者: xsjjj 2008-2-26 15:26 回復此發言
--------------------------------------------------------------------------------
2 日本人的禮節
日本人的告辭禮是向對方表示自己的真誠的手段。日本的告辭禮以屈體禮為主。除表示特別親熱才施握手告辭禮,但必須注意從目上轉向目下,由女方首先向男方伸手。
屈體禮被一些人稱為「低頭禮」。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屈體禮最講究眼神,通過眼神將自己的誠意轉達給對方。
所謂九品禮(目首、首禮、指建禮、爪甲禮、折手禮、招手禮、雙手禮、合手禮、合掌禮)是可以根據對方的情況,酌情選用的九種施禮方式。
日本人強調「行」是心的表現。行的過程有一定的規矩,它是長年來日本人進行心際交流最正確的方法。是不容隨便改動的。
正確的動作的基礎是正確的姿勢。所以掌握正確的姿勢十分重要。行屈體禮的時候,動作如有不慎,就不能將自己的心情傳達給對方。僅僅為行告辭禮而低頭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屈體禮講究脖頸伸直,低頭時要使對方看不到自己的下額,脊樑呈比值狀態。與此同時,內心必須懷著向對方致謝的心情。盡管口中不用說「再見」、「再會」、「謝謝」之類的寒喧語,但通過自己的動作,這種意境已經傳達至對方。
屈體禮可分為「立禮」與「跪拜禮」兩種。
「立禮」手筆自然垂直,五指分開,口嘴張開是不禮貌的表現。五指並攏垂直放下,屈體時隨身體自然下垂。最高規格的辭別屈體禮是將身體屈直至手指頭觸及膝蓋為止。最低規格的辭別屈體禮只要求身體從腰部向前直屈。日本人稱行禮的原則為「三口氣」,即吸氣時屈體,呼氣時停止不動,再吸氣時將身體復原。
「跪拜禮」跪坐式生活是日本民族獨特的生活習慣。因此跪拜禮亦成為日本獨特的禮節。近些年來,跪坐式生活在日本以不太時興。一些日本專家認為,跪坐式生活模式使日本的頭頸前傾,癟胸、駝背。
但是,日本腦生理學者時實利彥卻指出,正確的坐姿應有利於頭部回轉。而日本式跪坐姿勢恰恰最有利於頭部的回轉。
告辭禮的基礎是正確的跪坐姿勢,正確的屈體。根據屈體的情況,決定手臂的擺放,並在這一過程中決定施九品禮中任何一種禮。在今天的日本只要記住指建禮、折手禮、合手禮、合掌禮就足夠應付各種場面了。
指建禮要求施禮者先將身體直屈至5度左右,兩側手臂自然垂直,行禮時屈體至手指觸席為止。
折手禮要求施禮者屈體至兩手掌平貼兩膝為止。身體屈至45度角。如果將身體屈至50度角,兩手掌至兩膝蓋時,便稱拓手禮。拓手禮是平輩人之間施的辭別禮。
同立禮一樣,跪拜禮也十分講究「三口氣」即施禮過程以吸(氣)、呼(氣)、吸(氣)最為適宜。
此外,坐椅子的禮節,從原則上來說分為三種。
第一種:坐在椅子上施禮。只需將身子前傾。
第二種:在椅子前面直立勢禮。這種禮稱中禮即普通的立禮。
第三種:站立在椅子旁邊施禮,這是高層次的禮節。
日本人往往根據對方的情況,選擇其中的一種。
訪問
自古以來日本人就講究訪問盡量避開早晨、夜晚及吃飯的時間。近年有增加了預約訪問的習慣。日本人認為,無論是訪問者,還是被訪問者,雙方都必須嚴格遵守預約時間。如果出現違約現象,受損者一方必須明確地拒絕約會,並另行決定下一次會面時間。
在日本,有些訪問需要事先介紹。有的日本人在提出訪問要求之前,先請與訪問者十分熟悉的人在自己的名片上寫介紹自己情況的委託書,帶上這張名片去訪問。日本人將事先介紹看作一種人格上的保證,所以必須慎重記性。。按照規矩介紹應該由有親密交往,彼此十分信任的人擔任。只是在聚會上知道某人的名字,便為第三者寫介紹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實際上只限通報姓名也屬於一種有分寸的交往。
如果雙方確有交往的意向,介紹人應首先考慮約會人雙方的地位、身份。將地位低的人介紹給地位高的人。被訪問者接受介紹者關於訪問者的情況介紹,然後由被訪問者就訪問內容、時間、地點提出具體意見。如果採用打電話的形式,介紹者也有責任事前將訪問者的情況介紹給被訪問者。
如果訪問者直接聯系的話,如遇訪問者本人不在場,訪問者需向代理人講清自己的職務、姓名,並將本人打算訪問被訪問者的願望轉達給代理人,並請對方考慮訪問地點、日期。如果這時被訪問者回來了。訪問者必須在電話中將所有的話再對被訪問者重復一遍,並且盡可能簡明扼要。這是訪問者有教養的表現。
作者: xsjjj 2008-2-26 15:26 回復此發言
--------------------------------------------------------------------------------
3 日本人的禮節
由於電話見不到對方的面,被訪問者無法直接對訪問者作出判斷。所以訪問者必須首先說明由誰介紹、本人現任職務以及找訪問者談什麼內容。
在日本也有一些地區因考慮實現預約將促成對方招待自己,所以有意避開事前聯系。當然一般性的事務性訪問並不需要特意准備酒菜。准備酒菜僅限於事先約好的以飲茶、會餐為目的的訪問。事務性訪問事先應歸納要點,以事務為主。所以事先向對方講明訪問目的十分重要。
如果是初次會面,訪問者必須事先將介紹人及本人的姓名、訪問目的講清楚。如果有介紹信的話,應出示介紹信。由於訪問將會促成今後的進一步交往,所以向主人贈送名片,讓主人了解自己則十分重要。
日本人普遍使用名片。名片上應將工作地點、住址、電話寫清楚。交換名片時,由部下、下級、晚輩首先提示。雙方應認真地、仔細地觀看名片,然後將其夾入名片簿內。
不少日本人抱怨,相互間交換名片過多。僅僅需要通報姓名的場合也交換起名片來了。此外,將對方送的名片拿在手裡,毫不介意地與對方談話,是失禮的表現,只能給對方留下此人不可信任的印象。
有的日本人出於客氣,告辭的時候往往說「請大門口留步」。實際上這並不是禮貌的行為,等於把主人招呼到大門口。
有的日本人只在大門口說說話就返回了。這種情況往往是由於主人不介紹訪問,沒有辦法才採取的行動。過去會見有身份的人,未能得到允許,只好在大門口向代理人通報姓名,並介紹自己的訪問目的或留下名片。現代社會中如新參加工作訪問上司的家庭,請日後多加關照,訪問並沒有什麼實際內容,所以只在大門口表示一下就可以了。吊問時只要不屬於深交,只在大門口表示一下吊意便可以了。另外,看望病人時,如病人本人沒有要求,一般不能進入病房。一般說來如果接受對方的訪問要求,就應當把來訪者讓進客廳內談話。近年來雇傭人的日本家庭越來越少了。一般都是由主人親自迎送客人,所以最好不要讓主人送到大門口。特別是在寒冷的季節「在大門口寒喧只能給對方增添麻煩。」
今天的日本家庭「和洋折中式」居多。一般說來完全西式的家庭可按西式方式接客。也就是讓客人穿著楔子和外套進房間。在大門口拖鞋的則屬於和(日本)式。這時訪問者則應該在大門口脫大衣和鞋子,然後進走廊。按照西方模式,女子在大門口時不論戴什麼樣的帽子也不會摘下來的。除正式場合以外,還是以脫帽為好。日本人認為戴者大帽檐的帽子坐在日本式房間里顯到很不協調。
凡遇知己或者上司來訪,最好等對方將圍巾、大衣脫下以後在表示問候。去別人家訪問時最好在大門外先將外套脫掉,然後按鈴通知對方。但是遇到雨、雪或者刮大風的日子則不必先脫外套。只需將圍巾、手套脫下,按鈴統治對方。如果主人出門迎接,訪問者需首先就「穿著外套進大門」一事向主人表示歉意,然後在門口脫掉外套,想主人表示問候。告辭時,如果主人沒有表示,則應在大門外穿上外套。如果主人有所表示,在大門里穿上外套也無妨。過去日本有「三辭」、「三讓」的說法,講究有禮節的推讓。
無論拖外套,還是穿外套,其秘訣是,在狹窄的入口處盡量貼在身子把外套脫下或者穿上。掄胳膊或者將外套搭在肩膀上都是沒有教養的表現。
過去的見面禮以酒餚為主。現在則強調誠意。如親手種的花或者其它物品,向對方表示自己的誠意。此外,本地的土特產也屬於上乘的禮品。
向對方贈送手工製品及土特產時,不能使用商店的包裝紙。但是,參加祝賀儀式或者看望病人時則應用紙包起來,並在外面加上禮品的飾簽。
近年來,男女互贈禮品的包裝裝飾一般由鶴龜松竹梅圖案構成,並且藝術地紮上硬紙繩(喜慶喜系紅白或者金銀色,喪事系黑白或者藍白)。一些日本人指責這樣作毫無意義。按照日本的傳統習慣,禮品外飾簽應系蝴蝶結。這里所指的蝴蝶不是毛蟲邊的蝴蝶,而是蠶蛾。蠶蛾的蠶繭可以織絲綢。日本人把蠶繭看作新家庭的象徵。新家庭齊心協力制絲,生兒養女以維持生命的連續性。老後作繭自縛,找到舒適的歸宿。
作者: xsjjj 2008-2-26 15:26 回復此發言
--------------------------------------------------------------------------------
4 日本人的禮節
現在日本禮品用飾簽的硬紙繩一般由五根為一組。日本人認為奇數是陽數,象徵吉事。偶數是陰數,象徵凶事。因此,五根、七根、九根均為吉事的象徵。另外,十根也表示吉事。硬紙繩的顏色以金銀、紅白表示吉事,以黑白、灰白表示凶事。日本人送禮也有一定的講究,蔬菜、魚、雞等廚房用品以及鮮花要在門口贈送主人。土特產要進入房內,以便聊天,以便交給主人。以贈送結婚禮品,生孩子禮品為目的的訪問,在進入房內向主人表示祝賀之後,送交主人。過去送錢時一定要把錢放在白木製的方木盒中,如果沒有方木盒,也可將錢夾在扇子里或者信封中,贈送對方。總之,日本人認為用手遞錢是失禮的表現。
進房間的時候,一般應跟隨主人或者引路人行走。進入和式房間後,應首先跪在坐墊旁的席子上。待向主人表示問候之後,經主人邀請才能坐在坐墊上。當然,老師訪問學生家、上級到下級家時就不必按照這種禮節,可直接坐在坐墊上。否則主人會感到內疚。總之,入座時應充分考慮本人與主人之間的關系。主人來到房內請客人入座時,客人不要過分推辭,這樣有失禮節。當然適時指點客人入座,也體現了主人的教養程度。如果去西式房間會見主人。在沒有得到主人允許之前,應坐在入口附近的小椅子上等待。依靠椅子背或者翹二郎腿,用胳膊肋托腮等待主人,都是沒有教養的表現。主人進房間時應直立在椅子旁向主人致詞。
如果屬於事務性會面,盡管例行的寒喧語十分必要,但談話應盡可能地簡短。聊天或者長時間不使對方明白來意,會給主人增添麻煩。所以事務性訪問,時間越短越好。一般的家庭以兩小時左右為適。
告辭也有一定的講究,最理想的方式是在融洽的氣氛中離去,為下一次會面創造良好的基礎。告辭的時候,有人將坐墊翻過來,這是沒有教養的表現。因為日本人的坐墊分正面、反面,前後也有一定的規矩。
在日本男方、女方的自由交際往往會產生誤解。所以男女之間的交際必須遵守一定的規矩。例如,一女性單人住一間房子的話,無論有多麼要緊的事,男性進入女性的房間內談話都是不合適的。這時可邀女方去咖啡館湖在大廳里談話。主人不在家時,近親及其他人沒有將客人引入內室的習慣。
因訪問的目的不同,日本人需要准備不同的服裝(如以紅、白喜事為目的的訪問)。服裝以端莊、整潔為標准,並不一定需要穿高級服裝、奢侈的服裝。今天的日本,例行的、禮節性的訪問已大大減少。一般的日本人家庭只需准備大禮服、普通服、訪問服、便服便可以了。
按照日本的傳統,吃飯期間是不能吸煙的。這是對烹調者的必要的禮節。所以日本的餐廳一般不放煙灰缸。
款待客人時,點心一般盛在盤子里,蒸點心放在缽內。按照日本人的生活常識,點心要擺奇數。水果應切好後放入盤中。此外,桔子等應把帶桔柄的一面朝上擺放。柿子、蘋果、梨等則應把帶蒂部分朝下擺放。如果將包著包裝紙的水果直接遞給長輩則是極為失禮的表現。作客時最好隨身攜帶餐巾紙平鋪膝上,用筷子夾一塊點心放在紙上。如果是干點心,則在紙上掰成幾塊食之。如果是蒸點心,便用牙簽分割成幾塊後食之。吃不完的點心,應用紙包好帶回去。果核從口中吐出的時候,應用餐巾紙遮住嘴,盡量偏頭吐出,不要引起別人的注意。
倒茶水的時候,應將茶碗從茶托中取出,茶水以八成滿為適度。取茶碗蓋的時候,應從側面打開。喝茶的時候必須用左手托住茶碗,雙手將茶碗送至口邊,將手湊過去喝茶是不規矩的。飲完茶應將茶碗認真地放回茶托。再次進茶的時候,應將原茶碗放在坐墊一旁,使用新的茶碗注茶。如果仍打算使用原來的茶碗的話,應將茶碗從茶托中取出,然後注入茶水。
結婚儀式
今天日本人普遍採用的神前結婚儀式是從日本明治三十二年(1900)大正天皇在日比谷大神宮舉行結婚典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神殿移至飯店和賓館中,神前結婚式很快在日本全國普及開來。本來日本人的結婚儀式是在家內舉行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感覺家內空間狹小,加上神社大量進行商業性宣傳,結婚典禮的場地轉移至神社。後來,出於舉行披露宴的考慮,索性將神殿搬到飯店、賓館內。結果,究竟是以結婚儀式為主,還是以披露宴為主都搞不清楚了。
在日本人看來,結婚不僅是男女間性生活的開始,同時也是參加社會生產活動為繁衍後代盡義務的行動。蝴蝶便是這種義務的象徵。結婚儀式時使用的長把酒壺上話著雌碟,加把的酒壺上則畫著雄蝶。舉行儀式的時候,由男持加把酒壺給長把酒壺添酒,即由雄蝶給雌蝶注酒。女方持代表雌蝶的長把酒壺把酒注入酒杯中,兩各女童交替使用酒杯,為男方、女方敬酒。
日本人稱彩禮為「結納」。傳說這種禮節始於中國的「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日本人送聘禮、財禮的習慣是從近代的德川幕府時代開始的。財禮不僅是送給女方本人的禮物。同時也是送給培育女方長大成人,即將成為丈人,丈母娘的女方父母的禮品。女方沒有必要送男方禮品,只是結婚當天當男方家每一個成員贈送一份土特產。
今天有不少日本人按照西方訂婚方式,互相贈送訂婚戒指。
此外,除財禮以外,男方還向女方贈送配置和服、帶料等所需的適量的錢。這種錢要放在白木製的小盒子里送給女方。
結婚典禮結束以後,大約三天後新婦要返回娘家。第四天,新郎也要去丈人家訪問。今天新婚夫婦同道回訪已十分普遍。大約第五天,新婦的公公、婆婆也要去新婦家拜訪。最後,新婦的父母還要去新郎家回訪。直到這時,整個結婚儀式才算正式結束。
日本人祝壽也有一定的規定,按照傳統方式,四十歲為「初老」、六十歲為「還歷」,七十歲為「喜壽」,八十八歲為「米壽」,九十歲為「白壽」。每逢這時都要進行相應的慶賀。
❽ 關於日本結婚禮儀
日本人認為結婚是人生重大的轉折,所以對待結婚問題極為慎重。在日本結婚大多與某一宗教儀式相結合,有神前婚、佛前婚和____婚。按照日本的傳統,年輕人從見面認識、締結婚約、送彩禮到披露宴都有許多規矩,如果掌握不好,往往受到非議,所以准備結婚的日本人,特別是女性一般在婚前大多去學習班學習必要的禮儀。下面我就為大家整理了關於日本的結婚禮儀,希望能夠幫到你哦!
日本的結婚禮儀
在日本青年男女除自由戀愛以外,大多靠熟人介紹。在委託別人介紹對象的時候,日本人願意多委託一些可信賴的人,這樣供本人挑選的餘地就會更寬一些。除了口頭委託以外,在一般情況下日本人會把本人照片、個人簡歷和家族情況介紹書一起交給介紹人。照片一般是兩張,一張正裝照,一張生活照。書寫用紙講究用高級和紙,用便箋紙書寫被視為失禮的行為。經常與介紹人保持聯系。但日本人認為委託期間一周至一個月內不斷催促是沒有禮貌的。如果看了對方的材料不滿意的話,男(女)方會在一周以內通知對方。如果是因為生活條件不滿意,他們會十分明確地表示出來。
如果對對方的書面材料感興趣,接下來就進入見面約會階段。在日本見面約會一般要盡量避開吃飯的時間,上午為10點至12點,下午1點至4點,每次一至兩個小時比較適度。見面時一般應提前十分鍾到達。日本人見面約會都希望看到原原本本的對方。所以最好穿便裝。日本人初次見面大多直截了當地詢問對方許多問題,如現在的收入情況、在公司工作的情況,將來的發展前途等,不會被對方視為無禮。如果對對方的情況不滿意,也會當場表明態度,此舉作同樣也會被對方所理解。
日本的介紹人不會向對方講自己所介紹的對象或家庭的缺點。缺點往往由對方在接觸中自己去發現,這是不成文的原則。一旦雙方決定結婚,介紹人會很快地向他們表示祝賀。如今時興送3萬~5萬日元金品給新人,一般由介紹人親自將金品交給新郎。
在日本人們認為婚約不像結婚證書那樣具有法律效應,所以金品就成為一種民間的證據。萬一有一方不履行婚約,可憑金品進行善後處理。日本的彩禮因地方不同而各異,一般是酒、海帶、干魷魚、鰹魚乾等食品。如今在日本的百貨公司就可以買好已配置好的五品、七品、九品包裝彩禮。日本傳統的彩禮是七品,它們是末廣(白扇)、友志良賀(白麻線)、子生婦(海帶)、松惠節(鰹魚干)、壽留米(干魷魚)、家內喜多留(柳樽)、金包(彩禮錢)。
提到彩禮錢,現在多在五十萬、七十萬、一百萬左右。日本人忌諱送80萬,認為80是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數字,不吉利。送彩禮錢時,要把女方家全體成員的人名都寫上去。已去世的人的名字也不能漏掉,否則會引起不必要的風波。近年來不少家庭用舉行婚約式的形式取代彩禮金,在飯店租個大廳,在結婚儀式上由男方將結婚戒指贈送給女方。在如今的日本,彩禮和婚約儀式的費用一般由兩家平攤。給介紹人的禮金一般在結婚儀式結束後贈送。而在舉行婚約儀式時一般只贈送介紹人車費和酒菜錢。
在舉行神前結婚儀式時,由神女獻上的三三九度杯內的神酒必須喝得乾乾凈凈,否則不吉利。在日本人看來,結婚不僅是男女間性生活的開始,同時也是參加社會生產,為繁衍後代盡義務。蛾便是這種義務的象徵。舉行神前結婚儀式時使用的長把酒壺上畫著雌蛾,短把酒壺上畫著雄蛾。舉行儀式的時候,由新郎持短把酒壺給長把酒壺添酒,即示意雄蛾給雌蛾注酒,新娘則持代表雌蛾的長把酒壺,把酒注入酒杯中,兩神社神女交替使用酒杯,為新郎、新娘敬酒,這酒就是三三九度杯。
交換結婚戒指時,一般由新郎首先將它戴在新娘左手的無名指上。舉行____婚禮時,教堂中央的通道只留給新郎、新娘和伴娘行走,其他人只能走旁邊的側道。舉行佛前婚禮時,日本的新郎、新娘都要帶上佛珠,新婚夫婦要給祖先的靈位燒香,祈求祖先的庇護。
參加婚禮披露宴的日本人一般都得向新人贈送祝儀金。祝儀金為5000~50000日元不等。它們必須裝在飾有金銀繩的祝儀袋裡。金銀繩講究五根金、五根銀,然後擰在一起 編織 成蛾的樣子。
披露宴席間,大多要請新郎新娘的長輩、上司、領導或知名人士講話,這時大家都得放下碗筷,認真傾聽。新郎新娘在宴會開始前得到大門口迎接所有的客人,這時忌諱來賓與新郎、新娘長時間交談。日本人認為白色是最純潔的顏色,所以新娘剛出場時一般都穿白色的婚紗裙,頭戴白紗,頭扎白花。在披露宴過程中,新娘要換兩三次服裝,除第一次的是白色的以外,其他幾次均根據新娘的喜好決定。
結婚後,日本的新婚夫婦要去介紹人家致謝,表示感謝的同時,還要送上新婚旅行時給介紹人買的禮品。在婚後一個月內,新婚夫婦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向外發結婚 通知書 。如果新婚夫婦婚後有自己的新居,就應在新居舉辦聚餐會,招待為婚禮幫過忙的人們,同時還要帶上小禮品,逐一訪問周圍的鄰居,以求得日後的關照。如果與夫家住在一起,新娘得跟著婆婆和丈夫一起去 拜訪 鄰居。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日本青年男女不去神社、教堂或大飯店舉行婚禮,而選擇獨具個性的婚禮形式。於是出現了音樂結婚式、雪中結婚式、水下結婚式、空中結婚式、博物館結婚式等等。
前不久在日本東京的美術館內,一對日本青年舉行了別開生面的婚禮。婚禮中一對新人置身於用特技藝術再現的法國盧浮宮藝術珍品之中。儀式結束後他們在美術館舉辦了婚宴。新郎新娘覺得偌大的美術館就供他倆使用,足以讓他們沉浸在一種奢華的氣氛之中。這家美術館在規定的時間段可以包租。據說時至今日已有50對男女在這里舉辦過婚禮。
除了美術館以外,有的日本青年男女還喜歡在柬埔寨菜館舉行婚禮。為了順應新的潮流,不少大飯店也推出了新潮結婚儀式。例如東京的新大谷飯店推出「高雅的星期五婚禮」,以欣 賞音樂的形式舉辦婚禮。在現場還可以品嘗到新婚夫婦訂制的奶油 蛋糕 。而且參加這種婚禮可以穿便服去。
現在,日本青年的初婚年齡比以前推遲了,由於他們結婚前已多次出席過朋友們的婚禮,所以他們越來越想把自己的婚禮辦得與眾不同。
❾ 為什麼不能在餐桌倒酒進酒壺
這是飲食文化的規矩,酒是從酒壺里倒出來的,再倒回酒壺,這樣很不禮貌,這是對客人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