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怎麼評價禪宗書法
① 日本禪宗主要是哪些
日本禪宗
禪宗在日本成立教晚,但禪宗在日本佛教史、日本思想史、日本文化史,以及整個日本的歷史上卻留下了深遠的影響。日本禪宗來自中國。當禪宗在它的故鄉發展至頂峰,在它最豐富飽滿的時候,天時、地利、人和,自然地就傳到了東鄰這個被稱為"扶桑"的島國。日本禪宗是隨中日兩國禪師的密切交往而形成並逐步發展的。日僧明庵榮西可謂是日本禪宗的創始人。在宋代,他兩次來中國,受傳臨濟心印,歸國後大興臨濟禪法,從而,臨濟宗作為日本禪宗的最早宗派誕生於日本。
榮西之後,其弟子們承師遺志,作了不懈的努力,其結果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行勇、榮朝以至法孫辨圓、覺心等致力於榮西開創的事業,進一步在日本弘揚、傳布臨濟宗,使臨濟宗的組織、禮儀等方面不斷完善,臨濟宗的勢力因而大增,聲勢宏遠。其二,榮西的再傳弟子希玄道元隨師明全入宋求法,歷訪名剎,遍參大德,最後得天童寺長翁如凈的啟發而豁然開悟,並蒙印可,傳授秘蘊和衣具頂相,歸國後,大力弘揚曹洞宗風,從而開創了日本禪宗的另一大派--曹洞宗。從此,臨濟、曹洞兩宗作為日本禪宗的兩大宗派,一直並行發展,源遠流長,在日本禪宗史、日本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歷史地位。
中國宋末元初,為避戰亂而東渡扶桑的中國禪僧陡增,使日本禪宗獲得了迅速的發展,一時之間,禪風大振,幾乎壓倒佛教的其他所有宗派。據說當時傳到日本的禪宗流派就有二十四派之多。然而,這林林總總的分支派別,實際都還是在臨濟禪、曹洞禪兩大主脈上展開。臨濟、曹洞兩宗經過鐮倉、南北朝與室町時代,名師輩出,更為發展,更為興盛。臨濟宗的"夢窗國師"和"大燈國師"分別開創了"五山十剎"的官寺禪派和主要在民間傳播的大德寺派、妙心寺派,形成了日本臨濟宗發展的兩大線索。曹洞宗的瑩山紹瑾則一改道元以來只重視打坐的枯淡的禪風,將流行於民間的一些祈禱、修法儀式也吸收進曹洞禪法,致力於禪的民眾化,故在民間大受歡迎。紹瑾的弟子明峰索哲、峨山紹碩又開創了"明峰派"、"峨山五派",他們分別傳授佛法於西方,曹洞宗大盛。
日本禪宗在經歷了鐮倉、南北朝與室町的鼎盛後,進入江戶時代,已開始出現頹勢。但這時中國黃檗山住持、臨濟高僧隱元隆琦的到來,打破了當時禪林的沉寂的局面。隱元在宇治開創黃檗山萬福寺,創立日本黃檗宗,成為日本佛教史上一大事件。黃檗宗作為日本禪宗又一獨立的宗派的出現,表明日本禪宗已經完成了它最後的宗教組織建設。隱元還將中國明代盛行的"念佛禪"帶到了日本。這一從中國傳來的獨特的禪法不僅在日本站住了腳,而且大大刺激里本已處於停滯狀態的臨濟、曹洞兩宗。兩宗重振宗風,終於使日本禪宗三派鼎立,長盛不衰。
日本禪宗產生於鐮倉時代。鐮倉時代是幕府執掌政權、武士統治的開始。日本禪宗從它產生那天起,就與幕府政權發生密切的關系。幕府政治在鐮倉時代結束以後,又經歷了室町幕府和江戶幕府兩個時期。在長約七百年的幕府政治中,禪宗曾隨著幾代幕府政權的興衰而消長。但總的說來,它是在以幕府為首的武士支持下,得到相當大的發展。故人們有時說,日本禪宗是武士的宗教。
作為"武士的宗教"的日本禪宗,在當時主要以兩大派別出現,即臨濟宗和曹洞宗。這兩派又都在幕府武士中形成了自己的陣營,即臨濟宗主要和幕府上層武士關系密切,而曹洞宗則注重在地方上的發展,得到各地領主地頭等中下武士的支持。當時流行的"臨濟將軍,曹洞土民"是很能概括這一特徵的。
臨濟宗的開山祖師榮西在宣傳介紹禪宗時,受到天台宗僧人的攻擊,因而他寫下了《興禪護國論》,強調"興禪"可以"護國",這就把禪宗與國家的關系緊密結合了起來,為此,得到了幕府將軍源賴家的信奉和支持。源賴家不僅為他在京都建造了建仁寺,又請他到鐮倉,開創了壽福寺。榮西在關西和關東傳布禪宗,都是憑借了幕府的勢力。
榮西以後的臨濟宗的發展,基本仍是循此路線,一些著名禪匠都與幕府上層關系密切,並積極在武士之間傳授禪法。如"聖一國師"圓爾辨圓入宋從無准師范學禪,回過後,受到攝政九條道家的崇信,在京都特意為他創建了東福寺。此後,辨圓又應請為幕府的執權北條時賴和嵯峨上皇授菩薩戒,其禪法在朝廷與武士之間很有影響。又如東渡弘禪的中國禪僧蘭溪道隆,一到日本就受到鐮倉幕府的歡迎,掌權的北條時賴為他建造建長寺,聞風而來參禪者很多,影響深遠。中國禪僧無學祖元也深受幕府的崇信,北條時宗為他建圓覺寺,他的禪法在武士間影響很大。另一位赴日的元代禪僧一山一寧,也受到北條貞時的尊崇,請他住持建長寺、圓覺寺,後又移住京都主南禪寺。如此等等,我們完全可以說,日本的臨濟宗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依靠鐮倉幕府而興起並逐漸發展的。
南北朝與室町時代,幕府將軍獨裁,武士專橫,戰亂頻繁,社會動盪,民眾困苦不堪。在佛教各派趨於沉寂的大背景下,禪宗卻一家獨盛,這與禪宗的休息方式有很大關系。在那動盪不安的時代,人心趨於淡泊,禪宗以明心見性為標榜,這符合一般人的心理,所以流行於社會各階層。臨濟宗此時出了夢窗疏石和宗峰妙超兩位大師。夢窗學問淵博,道譽隆高,深受室町幕府的開創者足利尊的敬仰,足利尊還皈依了他。另外,夢窗又受醍醐天皇尊重,詔入皇宮,特賜錦座,敕賜"國師"之號。作為"七朝帝師"的夢窗,周旋於朝廷與幕府之間,為調和其中的矛盾作了極大努力。夢窗門下弟子雲集,活躍於室町時代所創立的"五山十剎寺",形成"五山官剎禪派"。"五山十剎"之制本就是室町幕府足利義滿制定的,所以當時的"五山禪僧"也就成為室町幕府政治中的重要工具,他們經常參與軍政外交機要,為幕府起草政治外交文書,有的還作為國使出使鄰國。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自然有利於禪宗的興盛。
即使在江戶時代,禪宗已走向衰落,但臨濟宗仍與幕府關系密切,並由此得以維持。如江戶初期的以心崇傳,深受德川家康、德川秀忠兩代幕府政權中樞的信賴和重用,除被請參與軍政、外交機要以外,還被任命制定了如"寺院諸法度"、"禁中並公家諸法度"、"武家諸法度"等一系列德川政權確立期的重要法度。在他後來的大德寺派的澤庵宗彭,也得到將軍德川家光的皈依,在當時宣傳以禪為背景的武道哲學。
曹洞宗作為日本禪宗的另一大派別,也與幕府武士有著密切關系,但因宗風不同,所以主要在武士的中下層傳布。
曹洞宗的開山祖師道元在初傳曹洞禪法時,也曾受到朝廷與幕府的崇信,北條時賴聞其道譽,深表敬慕,請他到鐮倉授菩薩大戒,並托道元的首座弟子元明將施捨永明寺土地的字據帶回。但道元不喜好交結權貴,不近王臣,他對元明私自接受時賴的字據非常生氣,將其趕出了山門。他自己則從不主動結交那些顯貴,因為他所宣揚的"默照禪",最基本的應是在僻靜山林一心坐禪,"不顧萬事,純一辨道"。
道元之後,曹洞宗的又一位傑出僧人是瑩山紹瑾。他在加強曹洞宗派的建設,制定曹洞清規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使曹洞宗得到了很大發展。另外,紹瑾尤為重視禪的民眾化,他改變了道元的只重視打坐的枯淡的禪風,對下層社會的教化作出了極大的努力,將禪普及於廣大民眾,從而得到地方各地領主地頭等中下武士的支持。
紹瑾以後曹洞宗的發展,基本上仍是遵循了紹瑾的禪風,注重地方在擴展教線,充分吸收民間及其他宗教所盛行的一些祈禱儀禮、修法儀禮,這樣使得布教方式更為簡便,對一般的下層民眾有著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到室町幕府時代,曹洞宗在全日本廣泛流傳。
即使最晚立宗的黃檗宗,因幕府政治已近尾聲,日本禪宗的發展雖已過了它的黃金時期,但黃檗宗還是得到了德川幕府的支持。隱元赴日,先住長崎,聲聞全日本,後應邀到外地傳禪。他率弟子們來到江戶,晉見了德川幕府家綱將軍,計劃籌建寺院。是年,以家綱為施主,以隱元為開山祖的京都宇治黃檗山萬福寺正式建成。
禪宗之所以能如此地在日本武士中受歡迎,乃至成為"武士的宗教",如前所說主要與其修行方式以及幕府統治下的社會環境有關。另外,禪宗的許多宗教特質也被認為特別吻合於武士道精神。如禪僧視死如歸,生死一如的思想,對武士的忠孝、武勇、不畏生死的精神就影響很大。又如禪宗以寡慾質素為宗旨,要求禪僧克服營私縱欲的念頭,這與武士們提倡的廉潔操守也很相似。另外,禪宗把佛教的教理化為具體的日常生活,搬柴運水,都是佛事,不立文學,以心傳心,見性成法。這種簡單易行的方法,更受廣大武士的歡迎。
總之,日本武士道的德目,以忠孝、武勇、慈悲、禮讓、勤儉、質素為主。而這些內容,幾乎可說全與禪宗的教義相契合,所以禪宗自中國傳入日本後,進一步激發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在武士階層中廣為流行,乃至被定為完成武士人格修養的基本方法。武士們對禪宗的修行方式極為注重,禪宗的高僧都得到幕府將軍和武士的尊敬、擁戴,無論是"臨濟將軍",還是"曹洞土民"。這也就是為什麼禪宗能在近七百年的幕府政治中,保持繁盛局面的原因。
在日本歷史上,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而它的傳播渠道恰是隋唐以後,藉助於佛教徒的傳教求法運動,即依附於佛教的東渡而傳到這個島國的。
中國禪宗的東傳,正值宋代;日本禪宗的創立並興盛,也已在鐮倉及此之後,所以從這時開始(即中國的宋、元、明),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就主要是依賴中日兩國的禪僧了。禪宗與日本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由禪宗而傳到日本的宋代文化,最突出的莫過於宋代理學。最早的傳播者是日本律學沙門俊仍。他於建久十年(1199)入宋學習天台、禪和律,建歷元年(1211)回國,帶回了大量的佛典和儒家經典。在他之後,東福寺的開山祖圓爾辨圓也於1242年自宋帶回數千卷典籍,並親自撰《三教典籍目錄》。這些典籍對於日本五山儒家、詩文學的興盛起過很大的推動作用。另外,中國禪僧蘭溪道隆和一山一寧對傳播宋代理學也貢獻頗大。道隆在上堂傳授禪法時就常借用儒學"四書"中的思想,通過對僧侶參禪者說禪,把宋儒的哲學雜糅到佛法禪學中。一寧學識淵博,他在日本二十年,除了大振禪風外,還積極傳播宋學。後來日本著名的宋學先驅虎關師煉、雪村友梅等都曾是他的學生。
室町時代,五山十剎正式確立。五山不僅成為當時禪宗的中心,而且逐漸兼有了宋學研究中心的作用。由春屋妙葩主持開印出版的"五山版",不僅有大量的禪書,還有很多的儒典。五山禪僧中更是涌現出不少精通宋學的學者。因為他們的努力,宋學邊在日本的知識階層中廣泛傳播開去。直到江戶時代,宋學本來附著於禪宗的文化形態,才逐漸離開其本體而成為獨立的存在,成為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內容。
除此而外,因為中日禪的密切交往,隨禪宗東渡來日的中國傳統文化,從形式到內容可謂林林總總。從榮西的《吃茶養生記》引進中國的吃茶風習和吃茶方法,成為日本"茶祖",到明末隱元等帶來大批書畫,黃檗山遂成為中國書畫美術館;從辨圓、紹明、道元等人從中國帶回先師的頂相,到江戶日本書法史出現的以隱元、木庵、即非為代表的"黃檗三筆",乃至義堂周信的文,絕海中律的詩,春屋妙葩的出版事業,夢窗疏石的庭院建築……禪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真是既深刻又廣泛,從而形成了今天具有特殊意義的日本"禪文化"這一概念。"禪文化"是日本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它可以說是伴隨著禪宗傳入日本,並在日本發展、流傳的基礎形成的內涵豐富的文化形態。它是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印度的禪傳入中國,經過發展,有了中國的禪宗。中國禪宗又東渡日本,又有了日本禪宗。日本禪宗對中國禪宗並不只是全盤地吸收,不是簡單的翻版。因為歷史線索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禪宗要適應這島國的政治、文化氛圍,就必須有新的發展。這實際是從榮西在建仁寺內設立真言院和止觀院,安置禪、真言、天台三宗,融合三宗思想,形成日本臨濟宗就開始了的。所以說,日本禪宗雖源於中國,各派的思想和風格基本上也保持了中國禪宗的特徵,但它又是中國禪宗的發展,無論其思想體系,還是修行方法,都有自己的特性。日本禪宗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宗教體系,是日本佛教文化的重要方面。
有意義的是,從印度禪到中國禪宗,從中國禪宗到日本禪宗,這是"禪"一步步"東漸"。但日本禪在完成了它從思想到組織的建設以後,卻又返回"西行",與西洋思想相接觸,在西方世界--歐美各國傳播,使歐美近年來禪學風行,大大影響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禪的西行,從明治時代就開始,直至今日仍在進行著。其中,鐮倉圓覺寺的主持釋宗演起了"導夫先路"的作用,而其高足鈴木大拙則終身以此為己任,在把禪宗介紹到西方、推動歐美禪法上,起了巨大作用。
如果說當年中國禪宗在其東鄰日本結出碩果的話,今天日本禪宗在西方世界又放異彩,這是日本禪的又一大發展。
② 佛教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佛教對日本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且影響到其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佛教深刻影響了日本人的生死觀。
眾所周知,日本四面環海,地理位置上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因此地震、海嘯、火山爆發,以及一些次生災害頻繁發生,這導致日本人時常缺乏安全感,時常感到所處環境動盪不安,讓人感到生命的脆弱以及人類的渺小。這種環境因素的影響,使得日本人不得不經常面臨生離死別,更能平靜地接受生死。所以有時候看新聞,你會發現日本發生地震的時候,民眾都是習以為常並且井然有序。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應對機制與措施非常完善,另一方面也是受到這種精神的影響。
直到6世紀佛教被傳入日本以後,佛家的超然思想使日本人的生死觀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佛教中「諸行無常」的無常感傳到日本之後,被上升到一種無常觀,本來無常感表達的是一種哀傷,但是無常觀是一種主張、一種觀念,這是這兩者質的區別。無常觀影響日本人時常感覺生命像花一樣剛綻放就面臨凋謝,人的一生短暫且充滿戲劇性,坎坷不斷,似夢一場,如同日語詞彙中的「まぼろし」表達的一樣。
所以,這種佛家的無常觀使日本人更加的看淡生死,同時也讓日本人更加敬畏生命。正是因為生命虛幻、短暫、時不待我這種佛家思想,使日本人更加敬重生命、生與死,讓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生命的另一種升華。
因為無常觀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短暫,所以加劇了日本人的緊迫感,使他們的生活更加的快節奏、更加勤勉,敬業。
其次,對飲食產生的影響。
佛教禁食葷腥。根據佛法,吃肉會墮入畜生道。 織田信長因為痛恨比睿寺的僧人支持他的敵人,就放火少了比睿山,還殺了三千多人,其中一項罪名就是吃肉。到公元 8世紀時,篤信佛教的嵯峨天皇首發「肉食禁令」,此後歷任天皇又多次下詔禁止吃肉,在一道道禁令之下,日本貴族們都遠離了肉食,養成了食素的習慣。
佛教提倡不窮奢極欲、揮金如土;不衣食無著、極度拮據。應選擇中道,在維持基本生活的基礎上,學會知足少欲,不要縱容自己的慾望,讓自己成為慾望的奴隸。雖然日本是島國,海產豐富,但無論貴族還是武士,都不會放開了任意吃海鮮。他們正餐的葷菜一般只會有一條小魚,或者幾片腌漬的貝類。而且魚和貝類基本上不會同時出現,一餐的葷菜只能出現一種。 這與日本人嚴守禪宗「不妄食」的戒喻有關,他們鄙視貪吃者。當然日本古代也沒有豐富的食物供人們饕餮,所以也只能遵守這一戒喻並以此為榮。
由於佛教信眾不食葷腥,寺院大多有過午不食的規定,食素菜難以抵餓,因而麵食成了好選擇。麵食由於產量高價格低,又是素食,比蔬菜耐餓,因而僧侶眾多食用面,面的製作技術以及花樣也越來越豐富。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拉麵在日本如此盛行的原因。現在的拉麵被極致的發揮了日本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做到精緻美味,讓全世界的人都喜愛上這樣的食物。當然這也離不開現在影視業的發展與傳播。《火影忍者》裡面鳴人最喜歡的拉麵叫「一楽ラーメン」一樂拉麵,甚至被搬到了上海。
戰國時期著名的大名,武田信玄,他的法寶就是刀削麵。這東西很方便,作戰休息時,戰士們只要抽出刀,把面團一塊塊削到鍋里煮熟了,拌著鹹菜就能吃。
日本烹飪也一直以清淡為主,講究原汁原味。其中豆腐被發展成為豆腐料理,被做到極致,利用大簡若繁的料理技巧與創意征服各國人士。那種極致,淡雅、細膩,處處體現出一股禪意。
最後,佛教對日本文化的影響還體現在美學上。
佛教信仰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萬物相互關聯,相互依存而生。佛教建築中的佛塔,如印度佛塔、其他東亞國家的佛塔以及富有日本特色的五輪塔,都體現了這樣的佛學思想。五輪塔可能是日本民族以建築的形式將深奧的佛法具象化的最好體現。
另一方面,生命短暫無常,因此方顯可貴。這種觀念已深植於日本造型藝術與文學藝術的審美意識之中。在眾多描述此類情感的詞彙中,「物哀」是最為古老的一個,後來出現且直接受到禪宗思想影響的「侘寂」一詞,延續了「物哀」的審美情懷。日本的散文與詩歌中充滿了表達「物哀」之感的意象,常見的有某些特定的植物,甚至用一些象徵季節的顏色來隱喻生命的凋零。
像大家熟知的『』一期一會『』這個詞,就是生命無常請珍惜的完美體現。
寺廟的建設融入了佛教精神,京都嵐山西芳寺,這座禪寺庭園被公認為日本苔園的典範,庭園繞池水而建,園中彌漫著一種神秘的佛教氣息。
這些充滿哀傷情愫的詞彙令藝術家們對於大自然的想像與描繪更加生動精微,特別是對於那些轉瞬即逝的季節性主題。櫻花作為日本的國花,其花期短暫,逢春綻放,充滿生機與喜悅,與它短暫的花期在人們心中形成沖突,令觀者體味到生命的無常。這和我們的《紅樓夢》中黛玉葬花體現出的生命無常感相似。
在佛教「無常觀」與禪宗思想的影響下,日本傳統美意識的「物哀」「空寂」「閑寂」共同表現出日本審美觀「主客統一」的精神性與虛無色彩,培養了日本人崇尚悲哀、幽玄、風雅、虛幻的審美氣質。
③ 日本禪宗的意義影響
在日本歷史上,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而它的傳播渠道恰是隋唐以後,藉助於佛教徒的傳教求法運動,即依附於佛教的東渡而傳到這個島國的。
中國禪宗的東傳,正值宋代;日本禪宗的創立並興盛,也已在鐮倉及此之後,所以從這時開始(即中國的宋、元、明),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就主要是依賴中日兩國的禪僧了。禪宗與日本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由禪宗而傳到日本的宋代文化,最突出的莫過於宋代理學。最早的傳播者是日本律學沙門俊仍。他於建久十年(1199)入宋學習天台、禪和律,建歷元年(1211)回國,帶回了大量的佛典和儒家經典。在他之後,東福寺的開山祖圓爾辨圓也於1242年自宋帶回數千卷典籍,並親自撰《三教典籍目錄》。這些典籍對於日本五山儒家、詩文學的興盛起過很大的推動作用。另外,禪僧蘭溪道隆和一山一寧對傳播宋代理學也貢獻頗大。道隆在上堂傳授禪法時就常借用儒學"四書"中的思想,通過對僧侶參禪者說禪,把宋儒的哲學雜糅到佛法禪學中。一寧學識淵博,他在日本二十年,除了大振禪風外,還積極傳播宋學。後來日本著名的宋學先驅虎關師煉、雪村友梅等都曾是他的學生。
室町時代,五山十剎正式確立。五山不僅成為當時禪宗的中心,而且逐漸兼有了宋學研究中心的作用。由春屋妙葩主持開印出版的"五山版",不僅有大量的禪書,還有很多的儒典。五山禪僧中更是涌現出不少精通宋學的學者。因為他們的努力,宋學邊在日本的知識階層中廣泛傳播開去。直到江戶時代,宋學本來附著於禪宗的文化形態,才逐漸離開其本體而成為獨立的存在,成為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內容。
除此而外,因為中日禪的密切交往,從形式到內容可謂林林總總。從榮西的《吃茶養生記》引進中國的吃茶風習和吃茶方法,到明末隱元等帶來大批書畫,黃檗山遂成為中國書畫美術館;從辨圓、紹明、道元等人從中國帶回先師的頂相,到江戶日本書法史出現的以隱元、木庵、即非為代表的"黃檗三筆",乃至義堂周信的文,絕海中律的詩,春屋妙葩的出版事業,夢窗疏石的庭院建築……從而形成了今天具有特殊意義的日本"禪文化"這一概念。"禪文化"是日本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它可以說是伴隨著禪宗傳入日本,並在日本發展、流傳的基礎形成的內涵豐富的文化形態。它是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印度的禪傳入中國,經過發展,有了中國的禪宗。中國禪宗又東渡日本,又有了日本禪宗。日本禪宗對中國禪宗並不只是全盤地吸收,不是簡單的翻版。因為歷史線索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禪宗要適應這島國的政治、文化氛圍,就必須有新的發展。這實際是從榮西在建仁寺內設立真言院和止觀院,安置禪、真言、天台三宗,融合三宗思想,形成日本臨濟宗就開始了的。所以說,日本禪宗雖源[於中國,各派的思想和風格基本上也保持了中國禪宗的特徵,但它又]是中國禪宗的發展,無論其思想體系,還是修行方法,都有自己的特性。日本禪宗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宗教體系,是日本佛教文化的重要方面。
有意義的是,從印度禪到中國禪宗,從中國禪宗到日本禪宗,這是"禪"一步步"東漸"。但日本禪在完成了它從思想到組織的建設以後,卻又返回"西行",與西洋思想相接觸,在西方世界--歐美各國傳播,使歐美近年來禪學風行,大大影響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禪的西行,從明治時代就開始,直至今日仍在進行著。其中,鐮倉圓覺寺的主持釋宗演起了"導夫先路"的作用,而其高足鈴木大拙則終身以此為己任,在把禪宗介紹到西方、推動歐美禪法上,起了巨大作用。
如果說當年中國禪宗在其東鄰日本結出碩果的話,今天日本禪宗在西方世界又放異彩,這是日本禪的又一大發展。
④ 求日本三道:「茶道」「花道」「書道」的詳解~
日本花道:
日本花道最早來源於中國唐朝的佛堂供花,傳到日本後,其天時,地理,國情,使之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先後產生了各種流派,並成為女子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各流派其特色和規模雖各有千秋,但基本點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和諧統一。這種思想,貫穿於花道的仁義、禮儀、言行以及插花技藝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韻之中。花道並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種表達情感的創造。因此,任何植物, 任何容器都可用來插花,任何人都可能漂亮地完成插花。花道通過線條、顏色、形態和質感的和諧統一來追求「靜、雅、美、真、和」的意境。因此,從深處看,花道首先是一種道意,它逐步培養從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諧、有禮。其次花道又是一種綜合藝術,它採用園藝、美術、雕塑、文學等人文藝術手段。花道還是一種技藝,可用來服務於家庭和社會。最後花道是一種易於為大眾所接受的,可以深入淺出的文化活動。
插花並不講究花材的數量和花的華麗。在古代和現代的一些茶室里,只插上一枝白梅或一輪向日葵等簡單的花草就能營造一種幽雅、返樸歸真的氛圍。另外插花的優劣還取決於插花的形態和不同的花材所呈現出的不同的精神。如薔薇花象徵美麗與純潔,百合花代表聖潔與純真。梅花象徵高潔與堅毅,蘭花高雅,被譽為「花中君子」,牡丹雍容華貴,杜鵑花婀娜多姿,桃花嫵媚芬芳、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象徵高尚品德。而熱愛大自然的日本人最愛的還是櫻花,因為這是大和民族精神的象徵。
⑤ 對於日本書道你知道多少
東經答:日本書法分為兩種:一種是漢字書法,一種是假名書法。
在古代,日本人將書法稱作「入木道」或者「筆道」,「書道」這個詞一直到十七世紀的江戶時代才出現。
對於日本書道你知道多少
唐朝時期,唐太宗下令收藏王羲之的作品,導致王羲之的作品備受推崇,日本遣唐使回國時帶回了大量王羲之的手跡。王羲之被古代日本人尊為書聖,故將書法稱作「入木道」。
在佛教傳入日本之後,佛教徒模仿中國用毛筆抄錄經書,從而盛行日本書法。其中聖德太子抄錄的「法華經義疏」,就是受中國六朝時代書法風格影響的代表作。
平安中期由於日本廢除了遣唐使,加上假名的出現,書法日趨和化,日本書道又出現了「三跡」即小野道風、藤原佐理和藤原行成,也是後世書法的規范,並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多種書法流派。
江戶末期由於幕府獎勵儒學,所以再度盛行「唐風」。日本書道就產生在這一時期,並成了日本固有藝道的代表。明治初期,中國人楊守敬來到日本,他將中國的六朝書風傳入日本,給日本的書道界吹進了一股春風。由此,日本書道開始從尊重個性、流派傳承向注重自由表現的方向轉變。
⑥ 非漢字書法的日本韓國書法
不用文字的書法「円相」
「円相」是惟獨存在在日本不用文字去書寫的書法。此派書法屬於日本的禪書道,不主張人為地反復練習,而是在書寫時做到「無心」,離開一切世俗事的煩擾,在紙上用毛筆通常用只用一筆畫一個圓圈,畫後不可以修改,這反映了書寫者當時靈性方面狀態。通常是靈性方面完滿的人才可以畫出真正的「円相」畫一圓圈象徵空、法性、覺悟、優雅、力量、實相,眾生本具之佛性,表示真理之絕對性,這體現出日本人在禪宗影響下獨有的審美觀。 諺文又稱韓文、朝鮮文,是朝鮮民族所使用的拼音文字。1446年,在李氏朝鮮王朝(1392年—1910年)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1418年—1450年在位)的倡導下由一批學者創造的。象日本假名書法一樣,諺文也同樣用於書法。
⑦ 中國書法對日本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日本與中國交流頻繁,日本民族的文化很大程度上依附於中國,可以說,日本書法起源於中國。
日文起源
在日本文化中,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漢、魏時期,而中國的文字記載早在殷商,早了日本1000多年,中國《漢書·地理志》記載:「夫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樂浪就是指漢武帝時期,而這個時期記載文字在日本卻少的可伶。
日本最著名的國寶——由漢光武贈與日本的「漢委奴國王」五字的金印,足以證明日本的文字起源於中國。
另外日本最早的大一統王朝歷史時期——古墳,才開是使用文字傳播文化,其文字就是漢字,而古墳正是中國的魏晉時代。
另外,日本早期學者對古漢語的學習是非常優秀的,例如:
日本留傳至今最早的正史《日本書紀》,基本上是用古漢語書寫的。其中的語句基本符合中國古人的用語習慣,如「其宮也,雉堞整頓,台宇玲瓏」等語句。
日語假名
由於日本國民本身的語言系統是音節系統,中國的一個漢字讀音在日本人中有多個讀音,類似英語,雖然日本人在書寫漢字上和閱讀上沒有什麼問題,可以讀起來就有問題,於是日本人將漢字為日語標音,有多少個讀音,就寫多少個漢字,但是由於漢字的復雜性,這樣書寫標注讀音是非常困難和費時的,於是就大量借用漢字的草書寫法,將讀音標注更加簡便的寫出來,這就是當今日本片假名和平假名的由來。
因此,在日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楷書漢字和很像中國草書的字形,由此可見中國書法對日本書法的巨大影響。
早期日本書法
日本書法出現的第一個高峰是在平安時代,大致相當於中國的五代北宋,日本最為著名的是「三筆」,分別是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勢,翻開他們的書法,就是典型的中國古代晉唐風格。
空海書法:
嵯峨天皇:
橘逸勢:
他們的書法基本上都是行草書居多,風格類似晉唐。特別是空海書法,基本上是王羲之和顏真卿的翻版,被稱為日本的「王羲之」。
因此,日本書法與文化基本上受到了漢語的巨大影響,是中國的漢字傳播到日本後,日本的民族文化才得以發展,文字是文化的根,日本的根很大程度是中國的派生物。因此日本書法家常常說中國是我們的「娘家」,作為中國人,必然感到由衷的自豪與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