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習慣怎麼養成的
Ⅰ 日本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1、稱呼
在我們國內的生活習慣中,對於陌生人開口詢問事情,或想要搭訕的時,有些地方的方言總是稱呼陌生人為「老師」(日語中寫作「先生」)。而在日本,「先生」這種稱呼只能被用於老師、醫生、律師、等有成就的藝術家身上,以表示尊重。
Ⅱ 日本人的生活習慣是什麼
1、日本街道沒有垃圾桶,垃圾處理嚴格分類。
日本人為了解決隨地扔垃圾帶來的煩惱,不在城市設立垃圾桶。以此來解決街道扔垃圾的習慣,並進行了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並且讓每個生活在日本的人們遵守這項規定。久而久之,日本的街道變得非常整潔。
2、日本人不會穿拖鞋去時尚的地方。
日本人通常到時尚的地方,比如咖啡廳、影院、茶道室、花道室等等地方,盡量不穿拖鞋去,因為他們覺得在這么高雅的地方,穿拖鞋去是對人的不尊敬。
3、日本人通常不會邊走路邊吃東西,或者哼著小曲。
4、日本人卡拉OK,一般一個人輪流點歌。
5、日本人在室外的水龍頭的水是可以直接喝的。
在日本經常會看到電車的月台和公園,以及機場的洗手間會設置著許多個水龍頭,經常可以看到許多人直接在上面接水,或者喝水。這些水龍頭出來的水真的可以直接喝的,完全免費。
6、日本的所有餐廳,不管春夏秋冬都會先來一杯冰水
送上冰水給客人有向客人表示尊敬的意思。
7、日本的自行車需要登記,且必須有車燈。
日本的自行車在買的時候,店家會要求你填寫一張登記信息。所填的內容非常基本。日本的自行車管理非常的嚴格,該放在哪,不該放在哪都有明確的規定,千萬不要隨便停車。
自行車必須有車燈,這是銘文規定的,如果在夜間騎自行車必須要開燈(被發現之後處5萬日元以下的罰款)
Ⅲ 日本的風俗和日本人的生活習慣
(1)服飾
當代日本人的服裝可以分為傳統式服裝即和服和現代式服裝兩類。。現在,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某些專門從事茶道、花道的教師等特殊工作的人外,絕大多數日本人大部分時間都身著現代式服裝,傳統式和服禮服只在節日或舉行某些儀式時才穿用。
和服又叫做「著物」,其含義可以因定義的寬窄有很大區別。狹義的「著物」只指「長著」(類似於我國的長袍),廣義的則應包括「襦袢」(內衣)、「羽織」(短大衣外套)、裙褲、腰帶等等。男式和服的色彩比較莊重、單調,多在背後飾有「家紋」即家徽。女式和服比男式和服更為艷麗,腰帶更寬,打結處好像是一個小包袱。女式和服花色繁多,高檔禮服用絲綢作原料,飾以刺綉或手繪的圖樣,價格十分昂貴。這種和服是我們在影視音像媒介中經常可以看到的。
(2)飲食
受地理、氣候等客觀環境的影響,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曾與大陸地區的人們有很大不同。隨著國際化、信息化的進展,日本人與外國人的接觸和交往日益增多,其飲食習慣逐漸發生深刻的變化。
a)主食
目前,在日本人的糧食消費量中,大米約佔三分之二,小麥約佔三分之一,還有少許玉米、甘薯等。日本人吃面條的歷史雖不很長,但發明了獨具日本特色的「拉麵」,更於20餘年前發明了現已風靡全球的速食方便麵。還有幾種具有日本特色的主食是紅豆飯、蕎麥面條、日式點心。
b)副食
日本人的副食種類繁多。島國環境使他們自古養成了喜食魚蝦和海藻類植物等水產品的習慣。與中餐相比,日本菜餚(日語為「日本料理」)的主要特點是口味清淡、講究色形、重視保留自然風味,生食種類較多。最具日本特色的日本料理有生魚片、天麩羅(軟炸魚、蝦、蔬菜、蘑菇等)、雞素燒(日本式牛肉火鍋)、壽司(夾有生魚片或蔬菜、炒雞蛋等物的大米飯卷)、醬湯等。
c)飲料
酒精飲料主要有日本酒、洋酒、啤酒等3 類。
清酒用大米發酵製作的釀造酒,在日本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亦稱「日本酒」。酒精含量較低,約17——18 °。種類很多。
洋酒在日本主要是從戰後特別是70年代以後開始流行起來的。銷量最大的是威士忌。日本產的著名威士忌是「三得利」。日本人飲用洋酒很少喝原汁,往往要攙入冰塊或冰水。
啤酒。日本人飲用啤酒是從明治維新以後開始的,二戰以後消費量大大增加。麒麟、朝日、札幌是日本啤酒的三大品牌。
日本茶
日本人飲茶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其最早的茶種是從中國引進的,其飲茶習慣的養成亦受到中國的很大影響。然而,當代日本人所飲用的茶葉卻與中國的不完全一樣,主要分為煎茶、抹茶和麴茶等3種,基本上都相當於中國的綠茶。
(3)民居
日本的民居主要分為三種:一種是傳統式住宅,即所謂「獨門獨院」 型住宅,日語稱作「一戶建」型住宅,房子的建築材料主要是木頭,一般都具有「土間」、「居間」、「寢間」、「床間」、「應接間」、「浴室」等部分。;另一種是公寓式住宅,日語稱作「共同住宅」,多為鋼筋水凝土結構,其內部格局也與我國的公寓式住宅大同小異;還有一種是舊式公寓式住宅,日語稱作「長屋建」型住宅,外型狹長,多為木造一層或二層建築,由房主建造後出租給他人居住。據日本政府統計,至1998年止,日本共有有人居住的住宅4389.2萬套,其中,傳統式住宅2527.8萬套(其中一層型628.6萬套);公寓式住宅1645.8萬套,「長屋建」住宅194.8萬套。
(4)婚姻
日本人的婚姻習俗雖然也受到海外影響,但更主要的是在本民族的傳統習俗的基礎之上逐漸發展起來的。隨著時代的變遷,特別是近代以來的巨大社會變革,日本人的婚俗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按照法律規定,日本人在男滿18周歲、女滿16周歲後即可結婚。實際上,當代日本社會已經流行晚婚。1990年,男子初婚年齡為28.6歲,女子為25.9 歲。1998年,共有784596對新人結婚,婚姻率為0.63%。當代日本人的婚俗基本上屬於「嫁入婚」,即一般是女方出嫁到男方家庭,也有少數男子由於女方家庭無合適繼承人等原因而入贅,即採用了「婿入婚」的形式,婚嫁的地域范圍也已比原來擴大。他們的婚姻方式大體可以分為「戀愛結婚」和「介紹結婚」 兩種。不過,即使是戀愛結婚,一般也都要採用介紹結婚的形式,即都要有介紹人,都要經過相親、定婚、送彩禮、舉行結婚儀式和婚宴等程序。
在現代日本,男女雙方在離婚問題上的權利是平等的,可以雙方協議離婚,也可以經過家庭法院的調解或裁決離婚,還可以起訴到法院,由法院判決離婚。二戰以後,日本的離婚率逐漸增加。1998年,日本共有243183對夫婦離婚,離婚率為0.194%,接近於結婚率的三分之一。
(5)葬禮
簡言之,當代日本人的葬禮大體上可以分為在寺院舉行的佛教式、在神社舉行的神道式、在教堂舉行的基督教式、在葬禮儀式場舉行的無宗教式等4種。殯葬方式則可以分為土葬、火葬、風葬等三種。現代日本人多用火葬,但火葬後還是要把骨灰埋入本家的墓地里。風葬只存在於沖繩等西南海島的一部分地區。
Ⅳ 日本人的生活習慣
日本人給人印象比較深的生活習慣有以下這些:
勤洗手
日本人喜愛清潔,從洗手做起。飯前便後洗手、回家之後要洗手,這都是從小養成的習慣。日本自來水的潔凈標准高,飲用生水不擔心病毒或者細菌感染。
勤刷牙
日本人愛護牙齒,每次飯後有刷牙的習慣,不少日本人辦公室里都要放一套牙具。還有不少日本人一吃完東西就會漱口刷牙。飯後刷牙,清除牙齒中食物的殘留,對保護牙齒相當有益。
勤洗澡
日本人好洗澡,至少每天一次,一般是在臨睡前泡澡,有助於晚上睡眠好,有的人還會在早上起床之後洗澡,甚至是留長發的女性,這樣能在早晨出門時保持精神煥發。日本人喜歡泡溫泉也是出了名的。去泡溫泉前,大家都會自覺地在淋浴下把身體洗得很乾凈,然後再去溫泉內浸泡。
勤換衣
日本的上班族,特別是女性,每天都要換內衣和外套,否則會被懷疑沒有回家過夜。
不隨地吐痰
研究證明,很多病毒和細菌藏在痰里。日本人認為,不隨地吐痰,是尊重他人、同時也對社會負責的表現,代表著個人教養水平。日本人一般吐在隨身帶的紙巾上,然後扔進垃圾桶。在東京,地上很少看得到痰跡,十分干凈。
不邊走邊吃
在地鐵、公共汽車等公共場所吃東西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街頭食攤出售快餐食品,但買下後吃完再走才是有禮貌的。
鞠躬代替握手
鞠躬是日本人通行的禮節,國人之間幾乎不握手,只有和外國人見面是才偶爾握握手。
說話輕聲細語
日本人在公共場合一般不大聲喧嘩,說話輕聲慢語,因此減少了唾沫橫飛的現象。飛沫,可是傳播不少呼吸道疾病的「兇手」呢,當然也是「非典」的重要傳播途徑之一。
香煙灰有專用袋
在日本,買香煙的同時還會收到店員附送的煙灰袋,有些商店中也會出售煙灰袋。這種小袋內有隔熱鋁膜的,可以放在衣袋裡隨身攜帶。在公共場所吸煙的時候,把煙灰煙蒂彈入袋子內,收集起來,然後再扔掉。
垃圾分類盛放
垃圾分類在日本尤其細致,住戶必須按可燃和不可燃分別裝入垃圾專用袋,垃圾也不是隨時可以往外扔的,哪天可以扔可燃垃圾,哪天可以扔不可燃垃圾,每個街區都規定了時間和地點,然後由環衛工人收走後,送到垃圾處理廠,或再利用、或掩埋和焚燒。
朋友親友串門較少
跟熱情好客的中國家庭相比,日本人互相串門的情況相對少一些,也不太在家中接待客人,這大概是因為一般日本人的住房比較狹小的緣故吧。
主婦每日打掃衛生
日本一部分婦女婚後在家做全職主婦,她們日常活動范圍不廣,灑掃庭院就是重要的工作。房間里或是榻榻米或者是地板,主婦每天都會認真擦洗,就像《聰明的一休》里那樣。
日本人有送禮習慣
日本人講究禮儀,有送禮的習俗。但一般送些對其本人沒啥用途的物品,於是收禮人可以再轉送。日本人喜歡中國的絲綢和名酒及中葯,對一些名牌貨也很喜歡,但對狐獾圖案的東西則比較反感,因為狐狸是貪婪的象徵,獾則代表狡詐。到普通百姓家作客,送菊花只能十五片花瓣,皇家徽章才有十六瓣的菊花。
團結和堅忍不拔
大多日本人都有較強的個人能力與團結能力。這讓世界多國的人羨慕。——賣力工作的人們、努力學習的青少年、他們有夢想,團結、意志堅強、不屈不饒。
善於學習與汲取
日本民族是一個善於學習與汲取的民族,公元646年,孝德天皇推行「大化改新」,大量吸收中國文化,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國唐朝進行學習,促進日本氏族制度瓦解,為日本的封建化奠定基礎。公元1868年,明治天皇推行「明治維新」,在「文明開化」「和魂洋才」的思想指導下,大量吸收歐美文化,為日本迅速轉變為資本主義強國奠定基礎。
Ⅳ 日本全家人一起洗澡的習慣,到底是怎麼來的
其實日本全家人一起洗澡並沒有什麼特殊原因,主要是因為日本的水資源非常的匱乏。這使得很多的日本人從小就養成了節約用水的習慣。但是這件事也有很多人誤傳的原因,就是日本人會選擇一家人使用一桶水來進行泡澡。並沒有出現過全家人一起泡澡的那種事情,因為現在社會已經發展到了今天,很多的人都有了羞恥心。當然也有可能是小時候子女一起泡澡,這是很有可能出現的事情。
所以到了日本也一定要尊重人家的風俗習慣,千萬不要問東問西,因為這樣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為,當然如果覺得習俗非常奇特的話,也可以詢問一下為什麼要這樣做,當然這也是出於尊重人家風俗習慣的原因,千萬不要說不能這樣做,因為這樣是不尊重人的。
Ⅵ 日本人如何教育孩子習慣的養成
1.歸屬原則 在日本孩子帶孩子的都是年輕夫婦,日本的老人基本不和子女同住因此很少會有老人在孩子。孩子從小生活在父母身邊,父母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使孩子對家庭建立起信賴的歸屬感。
2.鼓勵原則 任何人都是希望被鼓勵被誇獎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給孩子制定正確可行的目標並對孩子多點鼓勵,讓孩子有積極性。
3.約束原則 在孩子成年以前管束孩子的職責主要在父母身上,這樣的責任不會推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4.榜樣原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任何一方面都應該注意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會影響到孩子,孩子往往都喜歡模仿父母的,所以父母要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
5.平等原則 孩子雖然還未成年也是應該給予其平等的對待,作為父母能認真傾聽孩子,理解他們的想法並加以引導,不要總是對孩子指點或者命令孩子。
6.懲罰原則 當孩子出現過失的時候,定要指出和讓其更正,若是故意或者經常犯錯也是要進行適當懲罰的,但是如何懲罰孩子也是家長要學會的一門學問,要把握好度否則懲罰過輕會沒有效果,過重又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7.認知原則 孩子雖然小,但是有些道德或者法律法規卻不得不教,孩子要從小就認識到紅燈停等行為,要讓其認識到有些事情是不能逾越的。
8.後果原則 父母在教孩子做某一件事的時候同時要告訴他做這件事的後果,讓他明白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要是做了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並且要讓孩子對產生額後果負責。
Ⅶ 日本的風俗習慣
日本的風俗習慣有忌送梳子、見面互施鞠躬禮、相撲、三道、禁忌口含或舌添筷子等。
1、忌送梳子
送禮物的時候忌送梳子,因為梳子的發音與死相近,在日本這是不吉祥的意思。
2、見面互施鞠躬禮
日本以「禮儀之邦」著稱,講究禮節是日本人的習俗。平時人們見面總要互施鞠躬禮,並說「您好」,「再見」,「請多關照」等。
3、相撲
相撲是日本的國粹,在日本很受民間喜愛,也很受政府推崇。其次,一旦相撲打成一定名氣的話,經濟方面的收益也是很豐厚的。在日本男相撲運動員很是受到日本女性的青睞。
4、三道
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
茶道是一種獨特的飲茶儀式和社會禮儀。日本的茶道最終是由中國唐朝貞觀年間傳到日本的。在古代,日本與中國造有往來。盛唐時期,日本曾派大量使臣來中國,受中國影響較深。日本人民稱「中國是日本茶道的故鄉」。
花道作為一種在茶室內再現野外盛開的鮮花的技法而誕生,在賓館、百貨商店等各種場所,可以欣賞到裝飾優美的插花藝術。忌諱荷花,認為荷花是喪花。忌用山茶花,菊花是皇室家族的標志。
在賓館、百貨商店等各種場所,可以欣賞到裝飾優美的插花藝術。忌諱荷花,認為荷花是喪花。忌用山茶花,菊花是皇室家族的標志。
5、禁忌口含或舌添筷子
在日本有許多關於筷子的禮儀,把筷子插在食物上面、對著食物舉筷不定、又或者用嘴咬著筷子等這些行為,都是沒有禮貌的使用方式。
Ⅷ 日本人的習俗有哪些
一、鞠躬禮
日本人見面多以鞠躬為禮。一般人們相互之間是行30度和45度的鞠躬禮,鞠躬彎腰的深淺不同,表示的含義也不同,彎腰最低、也最有禮貌的鞠躬稱為「最敬禮」。男性鞠躬時,兩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褲兩側;對對方表示恭敬時,多以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身前行鞠躬禮,女性尤其如此。
二、稱呼
稱呼日本人時,可稱之為「先生」、「小姐」或「夫人」,也可以在其姓氏或名之後加上一個「君」字,將其尊稱為「某某君」。只有在很正式的情況下,稱呼日本人才使用全名。
(8)日本人的習慣怎麼養成的擴展閱讀
日本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待人處事彬彬有禮, 微笑相迎精神歡喜; 見面問好鞠躬行禮, 謙讓禮貌講求規矩; 語言文明說話客氣, 交談樂於輕聲細語; 白色、黃色受人愛昵, 綠色、紫色民間為忌;烏龜、鶴類長壽吉利, 狐狸和獾人人厭棄。
日本人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1、日本人在社交活動中,愛用自謙語言,並善於貶己怡人。「請多關照」、「粗茶淡飯、照顧不周」等,是他們經常使用的客套話。
2、他們很重視衣著儀表的美觀,在公開場合,一般都要著禮服,以西裝套服較為常見。他們最喜愛的服裝是和服。
3、他們有崇拜、敬仰「7」的風俗,據說這與太陽、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給人間帶來了光明、溫暖和生命有關。
Ⅸ 日本人有哪些好習慣,他們有什麼長壽秘訣
據研究表明,日本人的平均壽命都在八十多歲以上,而我國只有七十多歲。日本連續幾年都占據前列。其實平均壽命和我們的環境差異還有我們平時的飲食習慣等各種原因都有關。
在日本人的飲食習慣中,就像他們平時吃飯的時候,一般就是吃到八分飽就可以了。其實我們身體的能量遠沒有我們平時吃飯所需求那麼多,八分飽足夠,這個觀點我國著名女星韓雪也曾經提到過,可見是有一定的依據的。很多時候我們吃飯吃的很飽,肚子都被撐起來。
日本人喜歡喝茶也是一個很養生的習慣,在很多電視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日本人在桌前喝茶,或者是招待客人。多喝茶還有利於降低高血脂高血壓。所以說平時可以多泡點茶喝,有助於養生,還對我們的身體有好處。
Ⅹ 日本人的高素質是怎麼培養的
一方面依靠的是國民從小接受的相關教育,另一方面,則靠的是健全的法律體系帶來的有效的管理。日本1948年制訂了一個《輕犯罪法》;1983年又對其進行了修正完善。該法規定了34項「輕犯罪」。比如說:流浪者給人造成干擾,在公共場所對人動粗和惡語相向,破壞公共照明燈,妨礙水上交通,救災時不合作,插隊,妨礙安靜,暴露身體,學位、職務、資格等弄虛作假,謊報災情,乞討,偷窺,吐痰,隨地大小便,亂丟垃圾,亂擺賣,亂停靠,偷窺,公共場合插隊,虐待動物等等均可入罪。犯罪者可被拘留並被處以罰款。假如你有違規和違法行為,將來你升學、就業、貸款等等,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有法可依和法律的威懾力,使城市化之後的城市管理效果明顯上升。
輕犯罪行為由警察處理。日本警察執法一絲不苟,不管當事人態度如何,他們的態度都很好,不會暴力執法,但也會不徇私情,而是違法必究。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人的守規矩其實也是被治出來的。
除了國家的法律之外,地方也結合自身實際出台相應的規則。比如,東京都政府就頒布了一部《生活環境條例》,比如對違章停車;走路抽煙、公共場所抽煙,以及政府特別指定的「路上禁煙地區」抽煙,均要給予處罰。因為有法可依,法律法規的約束,使絕大多數日本人養成了遵守規矩、遵守法律的良好習慣,日本國民也就成了今天我們眼中「高素質」的文明公民。如此以來,不僅不需要規模龐大的「城管」隊伍與臟、亂、差的肇事者們「打游擊」,只需要警察依法監管極少數不守規矩者,即使城市管理也成了比較輕松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