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歌曲
㈠ 為什麼日本歌曲的旋律總是那麼好聽
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旋律,這除了個人所具備的個性特質外,還和他(她)所生活的環境和接觸的事物有關。在先天的潛質和後天的影響下,大多數個人都會對不同的歌曲會有不同的感受程度,比如說有人喜歡張學友的歌,有人喜歡周傑倫的歌,有人喜歡英文歌,有人喜歡韓語歌曲等等,也就是不同的歌曲往往都有不同的愛好者。你覺得日本的歌好聽,是因為它恰恰能最好的打動你心中的節奏,給你美的感受,你也不必介懷於此。至於你所說的其他地區的歌沒那麼好聽,那都是個人見解,每個人對喜歡歌曲都有個人的自我表達,你當然可以保留自己的個人感受。
㈡ 日本很多歌曲的曲調為什麼很好聽,我們先不說唱功,就單憑曲子、那種旋律為什麼這么悅耳
因為日本音樂人創作音樂三分靠靈感,七分靠技巧,現在的音樂製作分為作曲和編曲,作曲在現代來說通常指的寫旋律,但是日本旋律寫作也是講究科學作曲的,比如日本人寫旋律的時候首先會確定適合的調式(這點中國音樂人也會考慮),再來日本音樂人會在以上基礎的情況下考慮這個調式內每個音之間的排列組合,比如這個音跟下一個音的音程是小三度,那小三度適合什麼樣的風格,小三度會給人什麼樣的感受?再比如某個日本人想把旋律寫得很憂郁,那他就會瘋狂地思考什麼樣的音程進行會無限適合憂郁類的風格,再比如他要寫一首歡快勵志的歌,那他就會努力避免什麼樣的音程會帶來相反的效果,比如你明明要寫明朗的旋律,你不懂得科學作曲方式,你隨意哼哼主觀覺得這個旋律不錯,結果實際上卻寫了個減三度或者小二度的旋律音程進行,那聽出來就不好聽。
很多中國音樂人在旋律的細節上把握不到位,就是認為我確定了調式就一切OK了,剩下全部交給靈感,這樣做出來的音樂只能說半斤八兩,總感覺缺點什麼。在日本,不光是編曲要靠技巧技術,作曲同樣要靠技巧,在日本科學作曲技巧的重要性甚至不亞於編曲的技巧,一個科學的、好的作曲可以帶動整個編曲變得更有活力。我記得有日本音樂人反復說過一句話:一個音樂人製作音樂如果把能力全部交給靈感,那這個音樂人的音樂生涯很快就會結束,因為靈感總有用完的一天,科學作曲技巧結合自身靈感才是最長壽的作曲方式。
㈢ 為啥那麼多人喜歡聽日語歌
1.因為日本人做事很認真。從編曲,作詞,演奏,演唱,後期都做到極致的話,還不好聽那基本就是審美的不同了。我有日本讀碩士的時候,各種發表連圖都必須是自己畫的。日本非常注重原創,對於違反原創,別說剽竊了即使很像都是很影響工作的評價的。
2.對於大多數聽眾來說,曲子好不好聽是最主要的,同作為亞洲國家的我們和日本的文化極有淵源也交流很頻繁,這很大程度的貼近我們的喜好,也極易產生共鳴。
3.很多喜歡日本音樂的都是年輕人,他們看著日本動漫,日劇,愛屋及烏也非常喜歡這些作品的配樂。其實日本影視作品的很多配樂都是來自流行音樂,我們國家的影視作品的音樂好像很少有出名的呢。
4.然後就是日語歌的題材很廣,相比我們國家的歌描寫愛情的佔了絕大多數,日語歌的題材其實分布還是蠻平均的。所以各種作品可以從流行音樂中選材,然後樂曲和影視作品互相影響,最大化的引起觀眾的共鳴。
5.從日語角度來說,日本作詞匹配曲子的韻律比較方便。首先日語比較溫和,即使是生氣和罵人,也沒漢語和英語那麼直白。所以在愛情親情奮斗等廣為歌頌的題材上,日語發音能達到人的心底吧。
6.聽多了日語歌你就會發現日語的歌詞想押韻就可以押韻,想抑揚頓挫就可以抑揚頓挫。當然作詞者功底很好這已經說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日語表達同一個詞彙在日語本身就有很多說法,還有就是有外來語,更是擴大了日語的詞彙量。而日語還有獨特的發音現象就是長音短音可以混,還有音變這一利器。比如說ない可以說成ねい,られる可以省去ら等等。標准語法不允許的現象其實在歌曲里非常常見。在這些因素下,詞彙的長短,音節,押韻選擇面比其他語言要多,所以更能貼合曲子,而因此更能讓人共鳴。
個人愚見,我不是學音樂的。
東車日語
㈣ 為什麼日本的古典純音樂大多調子很憂傷
我大概知道你的問題是什麼意思……你是不是要問像《櫻花》那樣的日本傳統曲子,曲調為什麼讓人聽起來非常憂傷?按照我的理解,這和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都有關系,主觀因素就是你個人對音樂的感覺之類的,有的人天生就認為一首曲子傷感,而別人不一定認為,這我沒辦法回答。
但是很多人都認為日本的這類音樂傷感,說明有客觀原因。我覺得客觀原因就解釋為它用的「調」或者說用的「音階」很特殊。這類音樂用的音階是:
la
si
do
mi
fa
la(或者寫成數字簡譜是6
7
1
3
4
6)
比如《櫻花》就是
la
la
si
la
la
si
la
si
do
si
la
si
la
fa
mi
do
mi
fa
mi
do
si
就沒有re和so。這個音階按照音樂專業的角度解釋,會有一些特殊性,我也不是太懂。你可以簡單看看,它相當於7個音的音階去掉了re和so,si
do之間和mi
fa之間半音的關系全都保留了,fa
si之間增四度也在,等等。這些特點導致了這種音階寫出來的音樂會讓人聽起來覺得比較冷色調,甚至不安。而五聲音階
do
re
mi
so
la
do,就比這個平穩得多,之間沒有半音和增四度的關系,所以中國很多傳統音樂就不會有日本音樂這種感覺。上面大部分是胡扯了,總之核心就是它的音階造成了你聽起來感覺很奇怪很悲傷,你如果進一部問為什麼這種音階讓人覺得不對勁,那就是人的生理問題了。
最後糾正一下你提問中的說法。「日本的古典純音樂」這個說法不對。
第一,「古典」這個詞不是亂用的,它偏向於西方文化色彩,算是西方文化中的專用詞彙。西方的藝術一般有很多這樣的說法,比如「古典音樂」「古典文學」等等,科學領域也有,比如「古典經濟學」,物理中的「古典動力學(經典動力學)」等等。純粹東方發展起來的文化概念一般不會用這個詞,比如你說的日本音樂,應該叫「日本民族音樂」或者「日本傳統音樂」更為恰當。我知道很多人都把傳統的東西一概稱為「古典」,不管東方還是西方的,但這種說法嚴格來說的確不對。
第二,「日本的傳統音樂」不止是你說的這種,還有很多其他的,有的音樂用的就是中國的五聲音階,聽起來和中國音樂沒啥區別,還有很多其他的音階都不一樣,只是這種音階大部分人聽著覺得傷感。
第三,不一定「純音樂」啊,大家熟知的《櫻花》就不是純音樂,而是一首民歌。
㈤ 為什麼日文歌這么好聽啊!!
我這么看,島國的音樂走的總是很靠前,他們在音樂領域的群體,起碼大部分人看上去是懂得吸取而且一百二十分的樂意學習新鮮的東西的,從對西洋樂的吸收和學習以及對東方,對我們的音樂的學習,不管好的壞的它們都在學,有人早早的玩起搖滾,有人迷上了爵士,有人早早的開始玩嘻哈,絕對是敢學敢想敢玩敢做。打個比方說,最後他們會把這些這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消化成自己的東西吐出來,好多好多島國人在不同的地方都在不停的吃啊不停的吐,每個人吐得都不一樣,然後有趣的事情就發生了,有那麼一部分人吐出來的是金子,他們就進化了,然後更多的人跟著進化了,也有點像帶有自然法則的篩選。
有人說小日本沒有自己的東西,確實這樣的,但他們總是把別人的東西學得有模有樣,最後就成他們自己的東西了。這和韓國友人們的拿去主義是完完全全的兩個概念。
再來是音樂界的競爭(當然指主流的以音樂商業化的產業競爭),這個略,競爭大的要命啊,你不賣力你沒追求瞬間就會被淹死的。
再來是我們看動漫,日本電影日劇一類的時候,包括我們看到他們的歌曲的歌詞,感情類型的小說都會有奇妙的深入感,很難用語言表達,似乎這些作家,編劇導演,詞曲人總是有一種窺測到人心底的能力,能夠讓我們產生共鳴。他們有能力創造出這么一種氛圍,有我們所懷想,感動,奢望的地方,美得如同夢境,現實中卻也有跡可尋的氛圍,我所認為的好聽大都源自於此。聽著那樣的曲子,想不到幾十年前都是些不如禽獸的變態來著
還有是語言問題,這就更是我自己的想法了無知請見諒和指正,
島語語言發音構成就五十個假名,促長拗什麼的在多元化一下,但最終基礎構成就『啊一五誒哦』算上『嗯』六個,在音樂發展很先進的西方所用英語(意,法俄什麼就不說了)也是如此,說復雜其實簡單的發音體系,更適合配合曲子來進行演唱。
還有...
㈥ 為什麼日本可以出這么多旋律這么好聽的音樂
因為日本的音樂人專心做音樂,歌手的專業素養高,中國的所謂歌手大多上綜藝或演戲,因為圈錢快。
日本擁有世界最大的實體音樂市場。以2011年為例,其實體唱片市場(僅計算單曲,專輯與音樂錄像帶銷量)之年產值約31億美元,佔世界市場之30%,日本音樂的製作水平在世界范圍內都可稱得上是一流水平。
日本的音樂:
日本音樂分為日本傳統音樂和日本流行音樂兩類。日本傳統音樂,日語稱作邦樂。通常都用「洋樂」做為反義詞,指西洋音樂以外的日本傳統音樂。
相對於西洋音樂的七音音階,近世邦樂是五音音階(僅有do mi fa la si),邦樂的節拍多半為兩拍、四拍的偶數拍子,幾乎沒單數的拍子,且聲樂曲繁多,器樂曲顯少。
㈦ 日系歌曲為什麼總有一股清新的風格
日本傳統音樂風格更委婉陰柔,自古以來深受中國傳統音樂的影響,因此也以「五聲音階」創作為主。
日本音樂里也同日本的文化一樣,包含著世界各個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其多元化的音樂元素和文化元素在經過了時間的醞釀並與自身的固有特徵相交融之後,便形成了更加具有日本現有特色的文化和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