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銀礦有哪些

日本銀礦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2-24 18:14:46

Ⅰ 請介紹一下日本古代貴金屬的生產情況

樓上說的不對,日本戰國時期是於1490-1620年左右,

據考古發現,繩紋時代倭人已佩帶陶制或者木製的、塗有漆的腕飾和紋飾,以及玉石製作的耳飾、骨制的發飾等工藝品。《三國志?倭人傳》載,男子「以木棉招頭,其衣橫幅,但結束相連,略無縫」,女子「作衣如單被,穿其中央,貫頭衣之」,可見列島的紡織技術進步,這與倭人以農業為主、「種禾稻、?麻,蠶桑、緝績,出細?、縑棉」等是分不開的。邪馬台國向曹魏貢獻的「斑布」、「倭錦」、「絳青縑」、「綿衣」、「皂布」及「異文雜錦」大概供統治者專用,這充分說明當時手工業已較發達。此外,從女王壹與上獻的「白珠」、「青大句珠」等裝飾物來看,倭國還出現了專門製作供統治者賞玩、裝飾等工藝品的部門和工匠。「倭錦」和「異文雜錦」上也肯定與彌生陶器一樣繪有圖案,雖然不能確定其圖案是否為花草、禽獸或人物。至隋代時,倭王開始著冠且「以金銀鏤花為飾」,很有可能受中國的影響。倭人「男子無大小,皆黥面文身」、「文身亦以厭大魚水禽,後稍以為飾」則說明了倭人以文身用來裝飾,而且「諸國文身各異,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斷發文身乃是古代中國江南吳越地區的習俗之一,倭人文身習俗當來自中國江南地區,《晉書?倭人傳》載倭人自謂吳泰伯之後,應是有憑可據的。

本戰後戰敗國的地位限制了國防工業的發展,日本採取「寓軍於民」的國防工業發展戰略,沒有專門的軍工廠,國防訂單由防衛省委託給民間企業完成。日本政府採取派遣退役軍官進駐生產軍工的企業方式來加強與民間企業的聯系。軍工生產分散於多個民間企業也有利於戰時國防經濟的動員。目前日本自衛隊對武器裝備需求的數量有限,但日本一些大企業在軍品開工不足的情況下,仍繼續保留著製造軍品的機器、生產線、車間、廠房等設施,以備戰爭一旦爆發能夠迅速投入戰時的軍品生產。企業每年要拿出很大一筆資金對這些車間、廠房進行定期檢測和維護,使其隨時處於良好的「待命」狀態。

日本的軍工產業對戰時的擴充都有很好的准備,比如造船業的每一種軍艦都由兩三家公司來造,這樣保證戰時有多家公司都擁有建造能力。

日本在人力資源動員上採取儲備大量軍官、軍士的做法,經過院校和自衛隊的教育鍛煉努力提高他們的素質,他們服役的年限可以很長,使他們成為軍隊動員擴編的骨幹,保障戰時能夠進行快速、大量、持續、安全的動員,以確保防衛動員計劃的實施。

日本還從思想上進行動員。日本極力強調朝鮮所帶來的核威脅,稱日本必須考慮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加快軍事防禦准備。「中國威脅論」在日本也經常被右翼分子提起。日本人從內心深處有大國情節,從心理上是支持日本再一次成為亞洲乃到世界的政治和軍事強國的。民族主義情緒為戰時國防經濟潛力的轉化提供了群眾基礎。

日本戰敗後不允許擁有航空母艦,但是日本建造了一些巨型登陸艦和超大型商船,可以在戰時快速動員改裝成航空母艦。例如,由日本三井造船公司製造的「大隅」號大型坦克登陸艦,1998年3月4日下水,該艦全長178米,寬26米,排水量為8900噸,造價530億日元。在飛行甲板上可起降CH--47大型直升機和英制「鷂」式垂直起降戰斗機,可載1000名陸戰隊員,運載兩艘氣墊登陸艇,10輛90式坦克。據專家分析,「大隅」號可在48小時內改裝成輕型航母。

能源和技術儲備

為了保證戰時國防經濟的正常運行,日本建立了規模巨大的民用和戰略能源儲備。日本戰略石油儲備達到161天,用國際標准衡量屬於「很安全」的級別。日本建立了國內60天消費量的稀有金屬儲備,其中國家儲備42天,民間儲備18天。主要是鎳、鉻、鎢、鈷、鉬、釩、錳等稀有金屬,其進口依賴度超過90%。稀有金屬在國防工業中有重要用途,例如銦在高科技武器製造中不但用於液晶面板的製造,而且還用於製造高靈敏度的導彈導引頭、F一22隱形戰斗機遠程探測雷達和隱形座艙蓋。

日本的製造業一旦出現稀有金屬原料供給中斷,將會給日本的經濟帶來嚴重打擊,並且危及國家安全。日本國際未來科學研究所的代表浜田和幸說:「中國擁有世界稀土資源的88%,鋇、鏑和銦的儲量非常豐富,掐住了日、美的咽喉,日本和美國沒有這些稀有金屬,就無法製造精密的制導武器。」據日本「稀有金屬」資料庫的統計,日本的稀有金屬進口量一半都依靠中國,而稀土資源更是83%從中國進口。日本悄悄儲備稀有金屬,一是為平時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二是為戰時國防經濟的運行做好准備。

日本受「武器出口三原則」的限制不能在國際市場上出售武器裝備,自衛隊裝備武器追求「少而精」,日本國內軍火市場規模不大,武器裝備採取「多研製、少裝備」的政策。日本軍事技術在平時很多被儲備起來,戰時一些尖端科技應用於武器生產將大大提高武器裝備的生產效率和性能,為國防經濟潛力轉化為實力提供了堅實的條件。

經濟產業結構有利於日本國防經濟潛力的轉化

不同的經濟產業結構,可以形成的國防經濟實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產業部門在國防經濟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與國防工業相關的鋼鐵、化工、機械、造船等產業在整個工業中的比例是國防經濟潛力轉化為實力的重要條件。日本工業中的這些行業基本上都具備雄厚的實力。日本重工業特別發達,鋼鐵製造業不但產量居於世界前列,質量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像汽車底盤用的高強度鋼,許多國家就必須從日本進口。日本經濟產業結構種類齊全,這也是日本國防經濟潛力轉化為實力的重要條件。

日美同盟關系支持日本國防經濟潛力的轉化

在所有對外關系中,日美同盟關系對日本是最重要的。美國是世界頭等經濟軍事強國,美國視日本為維護亞太戰略利益的重要棋子,日美關系在競爭和合作的矛盾中得到進一步鞏固。日本近幾年在走向軍事大國道路上採取的措施是與美國的支持分不開的。

日本經濟國防潛力向實力的轉化如果得到美國的支持將容易得多。如果有了美國的支持,日本主要戰略資源可望保存,主要戰略物資原材料能基本保障進口。日本在美國有規模巨大的投資,在美國建立和收購了很多工廠。戰時這些工廠將是日本國防工業的重要組成部門,其軍火會由美國源源不斷地流入戰場。日本擁有雄厚的資金和大量的外債,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經濟即使在本土經濟受到打擊後仍能維持一定的生產能力,戰時的物質基礎生產不會停止。

Ⅱ 有誰知道世界10大金礦儲量大國的排名10大銀礦儲量大國的排名

1 美國 8137 56.5

2 德國 3469 34.7

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3217 不確定

4 法國 3025 39.8

5 瑞士 2494 41.7

6 義大利 2452 46.4

7 荷蘭 912 46.2

8 日本 764 1.9

9 歐洲銀行 747 13.9

10 波蘭 607 38.6

Ⅲ  貴金屬礦產

1)金

世界各國十分重視金礦的勘查和開發。世界黃金資源分布廣泛,但不平衡。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到1998年底黃金儲量45000t和儲量基礎72000t(不包括中國和其他一些沒有公開數據的國家),儲量較大的國家有南非、原蘇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等資源大國。其中南非約佔世界黃金資源量的一半,佔世界黃金儲量基礎的48%,巴西、原蘇聯和美國各約占資源總量的12%。

金礦可形成於各個地質時期和各種地質構造環境及岩石類型中。原生金礦類型多,勘查和開采原生金礦的主要類型有:①前寒武紀地盾、地台區綠岩帶金礦,包括加拿大赫姆洛金礦、美國霍姆斯塔克金礦;②元古宙原始地槽坳陷區含金-鈾礫岩型金礦,包括南非維特瓦特斯蘭德金礦;③古生代褶皺區的美國卡林型金礦和烏茲別克穆龍套型金礦;④中、新生代與火山岩和次火山岩、小侵入體有關的金礦,包括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波爾蓋拉和利希爾島金礦、菲律賓阿庫潘-安塔莫凱金礦、日本菱刈金礦等;⑤現代砂金礦床和⑥伴生金礦。其中1和2類集中在前寒武紀,佔世界金儲量的70%;4類集中在中、新生代,約佔世界金儲量的25%;3類在古生代地層中的金礦約佔5%。可見,世界金儲量集中在「一老一新」是明顯的。

80年代以來全球性找金活動達到前所未有的熱度,發現了一大批大型和特大型金礦。尤其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日本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國在金礦的找礦和勘查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進展。如:①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麥克勞林金礦床發現於1981年,金儲量100t,平均品位4.98g/t。礦床為產於火山岩和沉積岩中的網脈浸染型金礦床,礦體產於硅化凝灰岩中。②美國卡林金礦帶在72km范圍內有21個金礦床,截至1988年底總可采儲量達1026t,以金坑(319t)和波斯特-貝茨礦床(551t)為最大。卡林金礦帶原勘探深度在100~300m以內,均屬低品位沉積岩容礦的微細浸染型金礦。卡林金礦帶自1987年執行深鑽計劃以來找礦成果卓著,先後在礦區深部發現一系列高品位大型金礦床。近年來,又在深度450m以下發現了「高沙漠」金礦(60t,品位10.3~20.6g/t)和「綠松石」金礦(155t,品位12g/t)。可見,卡林金礦帶深部找礦仍有巨大的潛力。③加拿大安大略省赫姆洛金礦床於1982年發現,儲量597t,品位7.78g/t,屬太古宙綠岩帶中層控浸染型礦床。④加拿大西北地區通德拉金礦床位於耶洛奈夫東北240Km處,1982年發現,儲量150t,品位6.20g/t。礦床產於太古宙火山岩帶的陡傾長英質火山碎屑岩中,受剪切構造控制。⑤日本九州菱刈金礦床於1980年發現,儲量120t,品位80g/t,加上在其旁側發現的山田和山神金礦床,總儲量約260t,平均品位接近70g/t,屬第三紀淺成熱液石英脈型或熱泉型。近年在該礦區又發現一條舉世罕見的特大型含金礦脈,儲量40~50t,品位20~25g/t。⑥巴布亞紐幾內亞恩加省波爾蓋拉金礦床由70年代以前的一個小型金礦床(儲量僅幾噸)至90年代劇增為特大礦,儲量420t,品位3.7g/t,其礦化與中新世閃長岩成分的淺成斑岩侵入體有關。⑦巴布亞紐幾內亞火山岩型亞利希爾金礦床(573t,品位3.4g/t)。⑧前捷克斯洛伐克綠岩型塞利納-莫克爾金礦區。⑨巴西巴拉州砂金礦下部風化岩石中的佩達拉金礦床。80年代以來新發現的特大型金礦床還有:智利馬里昆加淺成熱液金礦-斑岩金礦帶的雷富希奧(可采儲量103t)、拉科伊帕(126t)等金礦床,整個礦帶金的地質儲量已超過四五百噸;美國阿拉斯加州諾克斯堡斑岩型銅金礦床(Au>124t);環太平洋火山岩區斑岩型銅金礦和火山岩型金礦的找礦也有巨大進展,如印度尼西亞的格拉斯貝格夕卡岩-斑岩型銅金礦床(1200t,品位1.8g/t)、巴圖希賈烏斑岩型金礦;菲律賓發現迪比迪奧斑岩型金礦;澳大利亞發現卡迪亞斑岩型金礦;智利發現塞羅卡塞爾和帕斯誇斑岩型金礦;秘魯和厄瓜多各發現了波里納和加比斑岩型金礦;美國發現了朱諾和諾克斯堡斑岩型金礦,還有麥克唐納火山岩型金礦等。目前,環太平洋火山岩區還在繼續工作和發展中。原蘇聯雅庫特的涅日達寧(475t,品位5g/t);馬丹加的邁斯科耶金礦(277t,品位12g/t);吉爾吉斯斯坦的庫姆托爾金礦(316t,品位4.4g/t),堪察加的阿梅季斯特金礦(96t,品位16g/t)等。另外,近年來有些著名老金礦區金儲量有明顯擴大,如南非蘭德金礦區新查明幾個儲量為幾百噸的金礦床,在該盆地深部發現了大型含金古礫岩型金礦床;多米尼加「老村莊」金礦儲量已擴大到600t以上。90年代以來,老地層中的金礦以及紅土型金礦也有大的發現,坦尚尼亞和委內瑞拉等在太古宙綠岩帶,馬里、尼日等在早元古代綠岩帶中均發現了大型金礦床;俄羅斯發現了特大型前寒武紀黑色頁岩型金(鉑)礦床;委內瑞拉1991年在綠岩帶地層分布區發現一大型紅土型金礦床(390t,品位1.25g/t)(古方,1994和何金祥,1998)。

此期間中國的金礦勘查工作發展迅速,取得了建國以來最輝煌的成就。發現和探明了一批大型金礦。值得注意的是,在黔西南的二疊系、三疊系中發現了很有前景的微細浸染型金礦,形成「黔西南金礦成礦遠景區」,被譽為滇黔桂「金三角」,成為中國新的黃金基地。此後,在四川、甘肅、陝西、寧夏等省(區)都相繼發現了該類型金礦,又找到一個陝甘川新的「金三角」區,進一步拓寬了找金領域。此外,膠東和小秦嶺地區老金礦區、帶,又發現一批新的礦床,如膠東台上超大型金礦,在廣東省雲開地區找到了焦家式破碎帶蝕變岩型金礦——河台金礦,在海南省找到抱板等一系列金礦,近來又找到石英脈型富金礦——抱倫金礦。還發現了一些新類型金礦,如:山東省發現花崗岩型(斑岩型?)金礦;內蒙古發現鉀長花崗岩脈型金礦;安徽省新橋發現鐵帽型金礦。近十多年的重大進展,在礦床類型上主要是繼續發現綠岩帶型金礦新礦床和擴大儲量;找到了一批剪切帶型大型金礦;微細浸染型(卡林型)金礦的找礦取得了重大突破。

從中國金礦類型看,應著重抓淺成低溫熱液型(火山-次火山岩型)、微細浸染型(卡林型)、蝕變岩型和綠岩型金礦的找礦。在強調尋找獨立金礦的同時,還需要重視尋找含金多金屬礦床,此外應特別重視構造的研究和分析。

世界黃金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其儲量和儲量基礎分別占總資源量的58%和80%,而儲量占儲量基礎的73%,說明金礦勘查程度較高。但儲量和儲量基礎靜態保證年限分別為21年和29年,只能保證21世紀頭20年的生產。不過70年代以來的找金熱還在繼續,80年代以來發現不少大金礦,全球金礦的資源潛力仍較大,尤其是西南太平洋地區和拉美各國,黃金勘查前景可觀,儲量將不斷增多,保證程度也會進一步提高。

2)銀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1998年世界銀儲量和儲量基礎分別為28×104t和42×104t。銀礦分布廣泛,儲量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秘魯等國,它們佔世界總儲量的57%。世界銀資源約有2/3來自銅、鉛-鋅、金等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床中,1/3以產銀為主的脈型礦床。雖然最新發現是原生金、銀礦床,但巨大的未來儲量和資源預計仍來自副產銀的賤金屬礦床的發現。世界銀資源主要分布在3個巨型含銀構造帶中,即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帶和蒙古-鄂霍次克帶。銀成礦區的分布具規律性,它們都產於大洋—大陸過渡型成礦系統中;中—新生代褶皺帶的主要銀成礦區也都與大洋和大陸含礦構造的結合部位有關。最大的過渡型成礦系統的銀礦化時代為漸新世—中新世。第二個過渡型成礦系統為在大西洋和北冰洋中脊裂谷帶及相鄰褶皺帶的白堊紀—老第三紀的銀多金屬成礦區。銀的主要礦床類型有:①與中—新生代火山岩、次火山岩有關的淺成熱液礦床;②中溫熱液銀-有色金屬礦床;③中溫熱液銀-鈷-鎳礦床;④碳酸鹽中的交代型銀礦床等。

根據容礦岩石和主要有用元素組合劃分的主要銀礦床類型有:①陸相火山岩、次火山岩容礦的銀礦床;②海相鈣-鹼性火山岩和火山沉積岩容礦的含銀硫化物礦床;③碳酸鹽岩、夕卡岩容礦的銀鉛鋅交代礦床;④變質岩、碎屑沉積岩容礦的銀鉛鋅礦床;⑤前寒武紀變質火山岩、沉積岩、輝綠岩容礦的銀鈷鎳鉍砷脈狀礦床;⑥砂頁岩容礦的同生沉積礦床。由於銀礦多與其他金屬礦床共生,所以各種金礦、鉛鋅礦、銅礦勘查的成礦理論、礦床模式以及地質和物化探方法均可用於相應類型的銀礦勘查。找礦應根據各地區的地質構造環境、容礦岩石、礦化類型特點綜合考慮,合理選擇相應的勘查方法。

按賦礦岩石不同及金屬組合的差異,白鴿等(1994)提出中國銀礦床可分為8大類29個亞類,以產於火山岩系接觸蝕變岩系和構造破碎蝕變岩系最為重要。主要分布在地台邊緣、褶皺系,特別是濱太平洋構造岩漿活化區。成礦時代以中生代和元古宙為主。獨立銀礦床和銀金共生礦床以陸相火山岩和構造破碎蝕變岩型居多。與成礦有關的海相火山岩系多屬細碧角斑岩系,陸相火山岩和侵入岩主要是中酸性鈣鹼性岩石。銀的礦源層及賦礦地層以元古宙和古生界為主。銀礦的遷移、就位多受構造控制,合理運用綜合找礦方法是多快好省找銀的有效手段。

中國近十多年來加速了銀礦的找礦、勘查和開發,已成為世界主要銀資源國,銀礦成礦地質條件良好,資源遠景可觀。世界銀資源雖然豐富,但以伴生礦床為主,其開采利用受限。現有儲量和儲量基礎靜態保證年限分別為20年和30年,可見,儲量的保證程度不高,因此必須加強勘查,尤其是加強尋找以銀為主產品的獨立銀礦床。

3)鉑族金屬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1998年鉑族金屬儲量和儲量基礎為70600t和77500t,其分布高度集中在南非、俄羅斯、加拿大和美國,佔世界總儲量的98%。在鉑族金屬中,鉑和鈀的產量約佔90%,其餘金屬約佔10%。佔世界總儲量絕大部分的鉑族金屬勘探和開採的主要礦床類型有:

(1)與基性-超基性岩有關的硫化銅鎳礦型鉑族金屬礦床。這類礦床是世界鉑族金屬儲量和產量的最主要來源。當前世界三大產鉑國家的鉑族金屬主要來源於此類礦床,其代表性的礦床有:南非布希維爾德雜岩體銅鎳硫化物-鉑族金屬礦床(鉑族金屬是主產品,銅、鎳、鈷和其他金屬為副產品);原蘇聯諾里爾斯克含鉑族金屬銅-鎳硫化物礦床和加拿大薩德伯里含鉑族金屬銅鎳硫化物礦床。

(2)與基性-超基性岩有關的鉻鐵礦型鉑族金屬礦床。這類礦床的重要性日益增大,80年代初在南非布希維爾德雜岩體中查明了與UG-2鉻鐵礦層有關的鉑族金屬礦床,使南非鉑族金屬儲量幾乎增加了一倍。該含鉑層主產鉑族金屬,鉻鐵礦作為副產品回收。此外,原蘇聯烏拉爾、衣索比亞和美國阿拉斯加等地的鉑礦床亦屬此類型。

(3)砂鉑礦床。砂鉑礦床與其他礦產的砂礦床區別不大。有殘積、坡積和沖積砂鉑礦床。分布在哥倫比亞、美國、加拿大和原蘇聯。此類礦床屬次要類型,其儲量只佔世界總儲量的百分之幾,其作用逐漸減少。

(4)其他類型。除上述類型外,還發現下述6種類型含鉑族金屬的礦床:①含鉑黑色頁岩銅礦床(如波蘭蔡希斯坦銅礦床);②產於各種銅、金礦脈中的鉑礦床(如美國內華達州波斯礦床);③含鉑族金屬斑岩型(浸染型)銅鉬礦床(如美國的克萊梅克斯);④含鉑黃銅礦型銅礦床(如原蘇聯烏拉爾);⑤含鉑錫石-硫化物礦床(如原蘇聯遠東的一些礦床);⑥含鉑鈾-硫化物礦床(如加拿大安大略省)。

對鉑族金屬的勘查和研究重點是基性-超基性層狀侵入體,在侵入的岩漿岩體中前寒武紀層狀侵入體中的鉑族金屬具有極大的工業潛力。如南非布希維爾德、辛巴威大岩牆的大型層狀岩體、美國蒙大拿州的斯提爾沃特等。除了層狀岩體,鉑族金屬礦化還可能與屬於其他建造的基性-超基性侵入體有關,其特點是具有多種成礦專屬性(銅鎳硫化物、鉻鐵礦、鈦磁鐵礦等)。近年來積極研究蛇綠岩帶,特別是地中海的蛇綠岩帶。無論在侵入岩還是火山岩中都發現了鉑族元素的富集。在侵入的超基性岩石的硅酸鹽相中發現了鉑族金屬。與前寒武紀綠岩帶火山岩系中分異的超基性熔岩有關的科馬提岩型富銥硫化鎳礦床很有遠景。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的元古宙沉積物中,發現了可作為鉑族金屬資源新來源地的鈾金鉑族金屬礦石,硒銻鉍是鉑族元素異常的指示標志,有大量的鉑族金屬硒化物。某些熱液型鈾礦脈也富有鉑族元素,故必須認真研究鈾礦石成分中的鉑族金屬;鉑族金屬砂礦普查也是一項極為迫切的任務;將來尤其應注意鉑族金屬的新類型,即古代和現代海盆中的沉積物(鎂質沉積物、鐵錳結殼、高碳質頁岩)和噴出岩(大陸區的橄欖粗玄岩和大洋區的玻質安山岩),例如要研究太平洋的鐵鎂沉積物,這種沉積物所含的鉑族金屬比類似的大陸沉積物高出100倍,鈷結殼普遍含有鉑。

值得強調的是,近幾年發現的含重要的鉑族金屬礦化,其分布大部分與金礦化重合,如俄羅斯西伯利亞產在新元古代與黑色頁岩有關的沉積岩系中的中溫熱液型特大型「干谷」金礦等,這種非傳統金鉑礦床在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巴西等國均有出現。對於中國來說,也應注意與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黑色頁岩有關的多種金屬礦床,在原蘇聯東部地區發現了一些重要的甚至是世界級的大金礦床以及金鉑礦床,在中國應注意研究成礦環境和控礦條件,創造性地推進此類礦床的找礦工作。

總之,世界鉑族金屬資源豐富,儲量充足,保證程度高,按年產量平均283t計,鉑族金屬儲量和儲量基礎靜態保證年限分別為191年和223年。但由於鉑族金屬已有儲量高度集中,所以各國為保證供應,仍需進行不斷的勘查。

Ⅳ 日本石見銀礦儲量

當時日本極盛時銀產量年約200噸,石見銀礦極盛年生產38噸(百萬兩),價值約一百萬貫。在石見銀山產量。

Ⅳ 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的主要原因

【轉自中國經濟史論壇】明朝中後期世界白銀為何大量流入中國
作者:陳昆
【提要】明代中後期的1550年代至1800年代,中國保持巨額貿易順差達兩個半世紀之久,這在世界貿易史上實屬罕見。巨量白銀流入有兩個原因:貿易順差和套匯。文章考察了這兩個因素形成的機制。與晚明時期類似,當前我國也出現了持續的巨量貿易順差。究其原因是政府對貿易的干預政策所致。本文認為,不能簡單地評判貿易順差的優劣,關鍵是貿易順差與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等因素是否相適應。
【關鍵詞】國際競爭力;海上貿易;套匯;白銀流入
引言
自1550年代中歐海路開通至1800年代,中國保持巨額貿易順差達兩個半世紀之久,這在世界貿易史上實屬罕見。大衛.休謨[1] 著名的「價格—鑄幣流動機制」理論也無法解釋這一現象。根據這一理論,在以貴金屬為本位貨幣的時代,理論上並無一國能長期保持貿易順差。[1]葡萄牙學者馬加良斯·戈迪尼奧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銀產量的絕大部分和佔美洲產量一半的世界白銀流入了中國,數量十分龐大,因此他將中國形容為一個「吸泵」,形象地說明了明清中國吸納了當時全球巨量白銀。[2]
弗蘭克[3]在他的著作《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中認為,1400—1800年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單一世界體系格局,他用貿易和套匯來說明他的這一理論。
關於國際貿易,他認為,有四個地區長期保持著商品貿易逆差,它們是美洲、日本、非洲和歐洲。美洲和日本靠出口白銀來彌補它們的貿易逆差,而非洲則靠出口黃金和奴隸彌補逆差。因此,這三個地區都能夠生產世界經濟中的其他地方所需要的「商品」。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歐洲幾乎不能生產任何可供出口的商品來彌補其長期貿易赤字。於是,歐洲只能靠「經營」其他三個貿易逆差地區的出口來過日子,從非洲出口到美洲,從美洲出口到亞洲,從亞洲出口到非洲和美洲,歐洲成為全球貿易網路中的中介。為了平衡中國似乎永久保持著的順差,世界白銀流向中國。[3]
貨幣不僅可以用來對貿易赤字進行「結算」,而且是一種能夠產生利潤的商品,是由供求法則支配的,由此產生套匯機會。供大於求的地方的白銀價格會低一些,求大於供的地方的價格會高一些,這就吸引著白銀從一地流向另一地。在16世紀和17世紀早期,歐洲人所做的就是在亞洲各國的黃金和白銀的兌換差價之間套利,以及在某些貿易往來中,尤其中國和日本的貿易往來中充當中間人的角色。任何一種貨幣都既是價值儲存器,又是各種貨幣和商品之間的交換媒介。各種面值和純度的貨幣都可以相互兌換或套利,也可以換取其他商品。因此,正是在全球范圍內的這種貨幣之間的套利兌換性以及它們與商品之間的交換性,使得實際上所有的商品都可以在世界市場真正地運轉起來![3]
本文循著弗蘭克的思路,從海上貿易和套匯兩個方面對明朝中後期白銀流入作一考察。
一、明代中國商品國際競爭力
據史料記載,15世紀中葉至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期間,中國是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據統計,1522—1566年(嘉靖年間),中國的生鐵產量達到45,000噸,居世界第一位,而英國到1740年才達到2,000噸。1750年(乾隆十五年),中國工業總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32%,而全歐洲僅佔23%;中國的國內貿易總值為4億銀兩。直到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中國的GDP仍佔世界經濟總量的32.4%,居世界各國的第一位。[4]
中國自明代中期以來開始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這依賴於中國強大的商品製造能力和生產出來的豐富商品。中國商品擁有千百年間發展起來的精湛工藝,質量優良。而且當時許多日用品生產技術為中國所專有,占據了有利的市場壟斷地位。就紡織品生產而言,中國是麻類纖維原產地,千餘年間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對麻縷「半浸半曬」、硫磺熏蒸等漂白技術均居當時世界領先水平。中國生絲製作的產品經得起海風吹拂而不變色,歐洲絲綢產品的款式、織法、圖案設計、印染工藝無不受到中國的影響和啟迪,更有甚者,英國直到1690年以後才織出質量較好的亞麻布。
明代中期,中國商品如生絲、絲織品、瓷器、茶葉、棉布、砂糖、糧食、葯材等,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1629年(崇禎二年),荷蘭駐第三任長官訥茨(Nuyts)在給其國王的一份報告書中說:「中國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國家,它能夠把某些商品大量供應全世界」。 [5]當時一個西方作家也報道說:「中國人有世界上最好的糧食——米;最好的飲料——茶;最好的衣料——棉布、絲織品及皮貨。擁有這些主要物品和數不盡的其他次要的物產」。 [6]特別是中國絲貨,外國商人更是贊嘆不絕,「從中國運來的各種絲貨,以白色最受歡迎,其白如雪,歐洲沒有一種產品能比得上中國的絲貨」。 [7]根據史料記載。16—18世紀,中國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約有236種之多,其中手工業品有137種,占總數的一半以上。其中生絲、絲織品出口最多,其次是瓷器和茶葉等。
除了質量優越之外,明代中國商品的價格優勢也很突出。一方面由於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廉;另一方面由於宋明之間中國白銀需求增長一直快於供給增長,明代白銀購買力相當於宋、元時期的兩倍,而恰在此時,美、歐正處於「價格革命」時期,歐洲各國正在經歷史無前例的涉及所有工農業商品、持續約一個世紀之久的惡性通貨膨脹。在這場通貨膨脹中,西班牙、葡萄牙的物價從16世紀30年代到17世紀普遍上漲3倍左右,英國、法國、德國物價從16世紀中期開始上漲兩倍左右。這大大削弱了歐洲各國商品的市場競爭力,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兩國商品的市場競爭力。相對於歐洲各國,中國商品以白銀表示的相對價格極為低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極大的價格優勢。當時國際市場上中國主要大宗出口商品與外國同類產品價格對比如下:
絲織品:墨西哥市場上中國絲織品價格是西班牙同類產品的1/3,在秘魯是1/9,在東南亞是荷蘭同類產品的1/3,在歐洲是歐洲產品的1/4-1/3;
麻織品:墨西哥市場歐洲麻織品幾乎比中國同類產品貴8倍;
銅、鐵製品:菲律賓市場中國鐵釘價格為西班牙產品的1/4,致使秘魯總督卡涅特於1590年專門派船赴菲購買中國銅、鐵製品,還有位西班牙人維拉曾建議在菲律賓購買廉價的中國銅鑄炮,然後運往墨西哥和秘魯;
生絲:162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以每磅4盾的價格采購一批台灣生絲,運到歐洲市場後售價為每磅16.8盾,毛利率達320%;
肉類、蔬菜、水果:當時的一個西班牙神甫馬丁德拉達驚嘆中國肉類、蔬菜、水果價格低得象是分文不取一樣……[8]
西歐迫切需要質優價廉的中國商品,香料、葯材、茶葉、瓷器、絲綢等物都深受西歐人的歡迎。由於多年戰爭和自然災害的影響,西歐能向外輸出售於東方的貨物卻非常有限,必須用現金即貴金屬白銀貨幣支付。它們只好攜帶大量銀子來中國購買貨物販回國內傾銷。所謂夷船「所載貨物無幾,大半均屬番銀」。[9]
質優價廉的中國商品在與歐洲、美洲各地商品的較量中勢如破竹。中國與歐洲、美洲海上貿易航路的開辟,為中國日用消費品獲得了廣闊的國際市場。輸入馬尼拉的中國貨物有生絲、絲織品、天鵝絨、綾絹、綢緞、棉布、麻織品、珠寶、工藝品、鋼鐵錫鉛製品、硝石、火葯、食品、家禽、家畜等,其中紡織品為大宗商品。由於西屬美洲市場需求很大,中國絲織品和棉織品很快躍居馬尼拉大商帆輸往美洲貨物榜首,並一直保持到大商帆貿易的終結。直至十八世紀末,中國絲綢等商品仍占墨西哥進口總值的63%。[10]
中國紡織品湧入菲律賓,當地土著「不復種棉織布……忘記了紡紗織布的傳統工藝技術」。在拉丁美洲,中國商品使得西班牙商品銷量到17世紀初下降了一半以上。在當時歐美人筆下,墨西哥「土著居民逐漸停止紡織」,「西班牙所有的絲織工場全部毀滅了」,「中國的麻織品為印第安人和黑人所渴求,一旦中國產品短缺,盡管歐洲產品充斥市場,他們也絕不問津」,「中國絲織品以它低廉的售價、獨具特色的技藝和裝飾上的魅力,對歐洲市場構成一種挑戰」 …… 諸如此類的記載比比皆是,法國一些絲織品廠商為擴大銷路甚至不得不給自己的產品印上「中國製造」字樣。[11]由於西歐各國商品難以與價廉物美的中國貨競爭,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後來躋身對華貿易的荷蘭人、英國人都不得不支付巨額白銀購買中國商品,因此中國對外貿易順差一直保持到西歐工業革命之後、鴉片貿易興起前夕。
二、明代中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導致白銀持續內流
1545年和1548年,秘魯之波托西(Potosi,今屬玻利維亞)和墨西哥之薩卡特卡斯(Zacatecas)的銀礦被相繼發現、開采和大量向外輸出。16世紀末,西班牙佔有世界貴金屬開采量的83%,[12]僅波托西一礦1581-1600年間平均年產量即達25.4萬公斤,占當時全世界白銀年產量的60%強。17世紀末波托西銀礦日漸枯竭,墨西哥銀礦又開始取而代之,其產量在18世紀增長約5倍,到1789年佔世界產量的5/8以上。[13]
中歐海上貿易航線建立後,美洲白銀通過太平洋運到馬尼拉,再轉至中國,是美洲白銀輸入中國的主要渠道。據索薩的研究,美洲白銀通過太平洋運到菲律賓的數額,在1590—1602年估計為2,010噸,1602—1636年約2,400噸,1636—1644年約210噸,總共達到4,620噸。[14]艾維泗指出從阿卡普爾科運到馬尼拉的白銀,每年125噸,在1597年,也就是萬曆二十五年,高達300噸。[15]
另外,還有部分輸入歐洲的美洲白銀通過貿易轉運澳門,然後流入中國內地。僅1631年一年內,由菲律賓輸入澳門的白銀就達1,400萬兩,大致相當於永樂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1434年)大明王朝30年鼎盛期內中國官銀礦總產量的2.1倍,是萬曆年間明朝國庫歲入的3.8倍。中西歷史文獻中有關美洲白銀流入中國的記載比比皆是。比如W. L.舒爾茨在《馬尼拉大商帆》中記載,西班牙人多次抱怨「中國商人把從新西班牙運來的白銀幾乎全部運走了」;一位西班牙海軍上將則驚嘆道:「中國國王能用來自秘魯的銀條修建一座宮殿。」[16]美洲白銀流入中國數量之大,竟一度使歐洲貴金屬輸入量銳減。美國經濟史學家漢密爾頓(Earl J.Hamilton)曾經指出,與1591-1600年間相比,1641-1650年間美洲黃金輸入歐洲數量銳減92%,白銀減少61%,這一減少與中國-美洲貿易擴大有關。[17]由於美洲白銀通過菲律賓大量流入中國,17世紀上半葉某些西班牙人竟建議放棄菲律賓殖民地。
美洲白銀流入歐洲再流入中國,是美洲白銀輸入中國的另一個渠道。在1500到1650年這一個半世紀里,從美洲運到歐洲的白銀約16,000噸。[18]根據沃德·巴雷特統計,1493—1600年世界銀產量是23,000噸,美洲產量就達17,000噸,佔全部世界銀產量的74%。他認為美洲白銀大約70%輸入了歐洲,其中的40%又流到亞洲。[19]美洲通過歐洲轉手運到東方的白銀大約有8,000噸,除去流入印度和奧斯曼的,其中大部分流入了中國,估計約有5,000噸。[20]1580年代,葡萄牙人每年至少運送100萬杜卡特(Ducat)白銀到遠東,大部分流入中國。17世紀,英國和荷蘭也開始把西班牙白銀運往東方。1601-162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運出75萬英鎊的西班牙白銀(約合250萬杜卡特)到遠東,多數流入中國;崇禎十年(1637年),該公司船隻首次到達中國,「沒有賣出一件英國貨,只是拋出了八萬枚西班牙銀元」。[21] 17世紀後期,該公司運出的金銀更是急劇增長,僅1700-1701年度就達70萬英鎊。荷蘭東印度公司出口金銀在1618-1700年間從50萬杜卡特增長到125萬杜卡特(約合4萬公斤)。[22]
大量白銀外流讓歐洲白銀輸出國西班牙、葡萄牙等政府惶恐不安,曾幾度設限。1593年1月1日、1595年7月和9月,西班牙國王三度頒發敕令,規定每年從墨西哥運抵菲律賓的白銀以50萬比索為上限,企圖遏止美洲白銀流入中國。恰在當時歐洲諸國普遍奉行重商主義政策,視金銀貨幣為財富的唯一形式,主張國家經濟政策唯一目的就是盡可能多積累金銀貨幣。然而,市場規律是不能夠挑戰的,除非宗主國製造業競爭力大幅度增強,否則,欲以一紙敕令在市場上遏止價廉物美中國商品的洪流,終究枉費心機。
而且,限制美洲白銀流入中國不符合菲律賓殖民當局的利益。菲律賓殖民地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經濟支柱是轉口貿易,殖民當局財政對關稅收入尤其倚重。荷蘭官員在1618年估計,西班牙政府(指菲律賓殖民當局)每年僅從中國絲經菲律賓轉運美洲的貿易中就可徵收約50萬比索商稅。1586-1645年間,除1586年至90年代以外,中國貨物進口稅在馬尼拉每年的全部進口稅中所佔比重一直高於60%。其間,1611-1615年間為91.5%,1636-1640年間為88.6%,1641-1642年間為92.06%。[23]顯然,對於竭力追求財政收入最大化的菲律賓殖民當局,理性選擇就是千方百計維持、擴大作為骨幹稅源的中國貨物進口稅。宗主國政府頒發敕令限制美洲白銀流入中國無疑於斷了菲律賓殖民當局的財路,因此,這些敕令從來就難以獲得菲律賓殖民當局的配合。加之西班牙殖民帝國腐敗成風,各級官吏把到殖民地政府任職視為發財良機,歷任菲律賓殖民地總督本人都公然違反敕令,攜帶大量美洲白銀進入菲律賓,這些敕令最終都擺脫不了淪為一紙空文的必然命運。西班牙殖民宗主國政府後來多次將限額提高到200萬比索,實屬無奈之舉。
三、三方套匯與白銀流入
歐洲人在中國、日本、歐洲之間開展的三方套匯業務是白銀流入中國另一條重要渠道。16、17世紀間,主要由於貿易導致的歐洲國家白銀的低價和中國的白銀高價帶來了套匯獲利的機會。精明的歐洲商人將日本、美洲白銀輸入中國套換黃金,單程即可獲利一倍以上,如此套利,大發橫財。受利益驅使,日本、歐洲白銀被大量運往中國。就是到了18世紀,中國白銀價格仍然高出歐洲50%的利差,這導致了18世紀墨西哥白銀生產的繁榮,世界各地的白銀再次爭先恐後地大量地輸入中國。
早在1609年,一位擁有25年在亞洲經商歷史的葡萄牙商人佩德羅 德 芭薩就注意到:「通常1個金比索可以兌換5個或5個半銀比索,如果中國白銀發生短缺的話,從外地購買白銀,價格就上升到1∶6或6.5銀比索。我所見到的最貴的和在廣州城購買的黃金是7個銀比索兌換1個金比索,我從沒有看見比這個價格再高的了,而在西班牙,1個金比索通常值12個銀比索,因此,顯而易見從中國購買黃金意味著可以產生75%至80%的利潤。」[24]
關於國際間的套匯問題,亞當 斯密在《國富論》中也寫到:「當歐亞初通貿易時,亞洲各國尤其是中國與印度的金銀比價,比歐洲高得多,……在中國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場上,純銀與純金的比價通常為十對一,至多也不過十二對一,而在歐洲則為十四或十五對一。因此,對於航行印度的歐洲船舶,一般地說,銀是最有價值的輸運品。對於向馬尼拉航行的阿卡普爾科船舶來說,也是如此。新大陸的銀,實際就是依著這種種關系,而成為舊大陸兩端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把世界各處相隔遙遠的地區聯絡起來的,大體上也以銀的買賣為媒介。」[25]這說明,貨幣也是是名副其實的商品,正是對貨幣的需求才使市場上供應商品和人們用貨幣購買商品成為可能。因此,這種套利兌換的普遍現象反映了當時已經出現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性金融市場。
據弗林(Dennis O.Flynn)和吉拉爾德斯(Arturo Giraldez)的研究,美洲殖民地時期1540年代至1640年代,是一個套利周期。[26]恰在此時,中國開始了經濟貨幣化的進程,因而產生了巨大的白銀需求。明初到成化、弘治年間(約1470年代),白銀在民間日益得到普遍使用,之後因朝廷認可而朝野皆使用白銀。例如,1430年代,浙江、江西、湖廣等地的稅糧按一定比價折收白銀—「金花銀」,這大大加快了田賦貨幣化的進程。1460年代以後(成化年間),廣東南海已用白銀交租。16世紀初以後,官吏的薪俸十分之九用銀支付。到1520年代,白銀貨幣化基本完成。其後嘉靖、萬曆年間,廣東、福建率先實行「均徭」、「均平」和「一條鞭法」等賦役制度改革,其中白銀折納都是重要內容。由於15世紀中期中國明朝紙幣體系的崩潰導致了銀幣的替代和白銀稅收體系的建立,而當時的中國擁有世界1/4的人口和比倫敦和巴黎大許多倍的城市,其「白銀化」帶來了全球巨大反響。正是中國的巨大需求引起了中國的白銀價值兩倍於世界其他地方,這種懸殊的差價反過來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白銀。在16世紀初,中國的金與銀比價是1∶6,而歐洲為1∶12,波斯為1∶10,印度為1∶8。到16世紀末,中國最具代表性地區之一的廣東的金與銀比價為1∶5.5或1∶7,而西班牙為1∶12.5或1∶14,這表明中國白銀的價格是西班牙的兩倍。同期在日本二者之比為1∶10,在莫卧兒的印度為1∶9。直到17世紀40年代中國的白銀價格才最後降低到與其他地方的價格大致相當的程度。
從對中國明代史料的研究也可以看出,整個明代時期,白銀價值一直比較昂貴。洪武八年(1375)制定金銀錢鈔之間的比價兌換體系時規定,1貫鈔,摺合成1千文銅錢、1兩白銀以及1/4兩黃金,即金銀比價是1: 4。洪武十八年(1385),金銀比價變為一當五或一當六[2],但主要是一當五。「永樂五年,令各處折收鈔,金每兩四百貫,銀每兩八十貫。是高帝時,賜鈔千貫為銀千兩、金二百五十兩。而永樂中,賜鈔千貫,為銀十二兩五錢、金止二兩五錢矣。」[27]由是可知,永樂五年時,金銀比價仍是l:5。永樂中期,金銀之間的比價突然拉大,至永樂十一年(1413年)時,金銀比已變成1:7.5。同時,「永樂十三年四月庚寅」條雲:「交址布政司言:本境官鹽乞定例召商,許以金銀銅錢中納。於是戶部定議:金一兩給鹽三十引,銀一兩、銅錢二千五百文各給鹽三引。從之。」[28]據此可知,金銀官方比價當時為l:10。需要說明的是,金銀比價1:10出現的地區和時期並不是多,絕大部分時期內是維持在1:7或1:8左右的水平,大概一直要到隆萬年間。應當注意的是,在這如此長的時期內,黃金和白銀之間的比價是官價與市場是基本上一致的。金銀之間的比價驟升,發生在崇禎朝時期。萬曆時期金銀一當七八甚至一當五,至崇禎中變成一當十,而且江南地區的某些地方還存在一換十三的情況,以後還曾暫時回落到一換六的水平,大致至清初就維持在一換十三的價格水平。
由上述金銀之間的比價變動情況來看,黃金是處於較為穩定的升值,銀則相對貶值的狀態。學者錢江搜集、整理了16—18世紀中外金銀比價變動情況(見表)。本來,整個明朝,黃金平均價格每兩摺合白銀6兩4錢7分,約等於宋元時代平均價格(10兩3錢弱)的63%,最低曾達到折白銀1兩6錢7分。[29]
從下表中可以看出,海外白銀大量流入後,中國明清兩朝金銀比價出現了一個明顯變化趨勢,16世紀30年代開始從1∶6左右逐漸上升,17世紀初基本上穩定在1∶7—8左右,30年代後上升至1∶10—13左右。即使中國市場黃金和白銀之間的比價變成l:13,這一價格水平仍然要遠遠滯後於同時期歐洲金銀比價。在1492年以前,東方中國和印度的金銀比價還是1:5的時候,歐洲就已達到1:11或l:12。在歐洲頻繁發現銀礦後,從1519-1650年,金銀比價從1:11變成1:15.5左右,僅中間短暫時期內保持在1:10.6。
而中國直到清中葉大概在乾隆時期金銀比價才達到1:15的水平,即到18世紀中葉,中國金銀比價已經基本上與歐洲拉平,甚或時有過之。日本、印度金銀比價經歷了與中國類似的過程,不過日本銀礦資源豐富,印度與歐洲通商歷史較早,因而其金銀比價與歐洲拉平時間早於中國而已。
結論及比較分析
上述考察表明,如此巨量的白銀流入,主要是中國通過海上貿易用商品交換而來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核心經濟體,這種核心地位是基於它在工業、農業、(水路)運輸和貿易方面所擁有的絕對與相對的更大的生產力。中國的這種更大的、實際上是世界經濟中最大的生產力、競爭力及中心地位表現為,其貿易保持著很大的順差。這種貿易順差主要基於它的絲綢和瓷器出口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另外它還出口黃金、銀錢以及後來的茶葉。這些出口商品反過來使中國成為世界白銀的「終極秘窖」。世界白銀流向中國,以平衡中國幾乎永遠保持著的出口順差。[3]
除了貿易順差之外,世界白銀流入中國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的金銀比價一直低於外國金銀市場的比價,歐洲國家白銀的低價和中國的白銀高價帶來了套匯獲利的機會。16、17世紀間,中國社會內部產生的對白銀的巨大需求,推高了銀價。受利益驅使,日本、歐洲白銀被大量運往中國。從1550年到1645年明朝滅亡前的百年間,從海外流入中國的白銀大約有14,000噸之多,是這一期間中國自產白銀總量的近10倍。[30]
為什麼中國需要這么多的貨幣?為何這么多貨幣沒有像歐洲那樣導致通脹?根本原因是中國有著很強的貨幣吸收能力。弗蘭克的回答是,「貨幣支撐和製造著有效的需求,而這種需求刺激著供給」。但是,貨幣並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夠製造出有效需求,只有在已經具備生產能力,因此「有通過投資和提高生產效率來擴張生產能力的可能性」的地方,貨幣才能製造有效需求。[3]弗蘭克認為中國有這種能力。中國這種能力是基於它在工業、農業、(水路)運輸和貿易方面所擁有的絕對與相對的更大的生產力。中國的這種更大的、實際上是世界經濟中最大的生產力、競爭力及中心地位表現為高額的貿易順差。這主要基於它的絲綢、茶葉和瓷器出口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這些出口商品反過來使中國成為世界白銀的「終極秘窖」。
歷史總有驚人相似的一幕。改革開放以來,發展加工製造業和對外貿易,中國積極融入世界經濟,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增長。與晚明時期類似,出現了持續的巨量貿易順差,外匯儲備過多,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出現了嚴重的人民幣套匯現象。晚明一直到19世紀初,中國對外貿易長期順差,白銀大量流入,這與當時中國的經濟實力相匹配的,當時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人均產出和收入與西歐相比並不遜色。在銀本位制下,白銀大量流入滿足了國內貨幣需求,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市場,促進了商業發展和農業、手工業的專業化生產,江南等地早期的工業化也藉此得到了發展。但遺憾的是,晚明政府從打擊海上敵對勢力等政治需要出發,對海外貿易嚴格限制,海外貿易遠未能發揮其對市場開拓、專業化生產和資本形成的推動作用,使得晚明中國與工業革命失之交臂。
與晚明抑制外貿發展的做法相反,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大力鼓勵外商直接投資,發展對外貿易,實行「獎出限入」的傾斜政策,通過各種手段發展出口,對進口實行一定限制。這些傾斜政策加上勞動工資偏低,社會保障不健全,環保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等,都降低了出口企業成本,增強其價格競爭力。近年來,除傳統的加工貿易外,高能耗、高污染資本密集型製造業發展過快,化工、機械、汽車等行業出口迅速擴大,我國貿易順差過快增長。更加糟糕的是,當前的巨額順差是在人均收入很低的情況下出現的,這在中外歷史上非常罕見。類似地,美國在1874年以後的90多年間,德國從1880年代到「一戰」前夕以及1952年至今,日本從1981年到最近,對外貿易均長期順差。這些國家在上述階段經濟較快增長、人均收入水平較高,儲蓄相對投資過剩並不奇怪。當前我國人均收入水平低,資本對勞動力的比率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資本相對稀缺。此時消費和投資需求理應較大,更可能出現儲蓄對投資的不足也即貿易逆差。而且晚明海外貿易順差導致白銀流入,在銀本位制下直接增加了貨幣供給,促進資本形成和經濟發展,且不存在外匯風險問題。目前我國外貿持續順差,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政策扭曲導致的。當前外貿順差過大加大通脹和資產價格波動壓力,我國外匯資產面臨較大的匯率風險。
從根本上說,晚明和當代中國對外貿易共同問題是,政府對經濟活動干預過多,影響了市場作用的充分發揮。歷史教訓提醒我們,不能簡單地評判持續的貿易順差的優劣,關鍵是貿易順差與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等因素是否相適應。我國當前應當調整傾斜外貿政策,減少經濟對外貿的依賴,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增強內需,否則就沒有理由對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持樂觀態度。

Ⅵ 日本的地理位置及資源

地理位置:
位於太平洋西岸,是一個由東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島國。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相望。陸地面積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它6800多個小島嶼。領海面積310000平方公里。與俄羅斯存在「北方四島」(俄方名為「南千島群島」)領土爭端,與韓國存在竹島(韓方名為「獨島」)領土爭端。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71%。全國有16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區。富士山是全國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溫泉遍布全國各地。境內河流流程短,最長的信濃川長約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積672.8平方公里。由於地處海洋的包圍之中,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秋兩季多台風,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達4000毫米以上。
資源:
資源貧乏,80%以上依賴進口。主要資源蘊藏量為:金礦689.6萬噸,銀礦1689.7萬噸,鐵礦62.1萬噸,煤826.5萬噸(以上數字為2000年統計)。鉛礦為4317.9萬噸(1992年統計),銅礦為1155.3萬噸(1996年統計)。石油100%依靠進口。核能開發較早,截至2002年8月,擁有53所核能發電站,總發電裝機容量為4590.7萬Kw(千瓦)。森林面積2521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2/3,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木材52%依賴進口,是世界上進口木材最多的國家。日本山地與河流較多,水力資源豐富,蘊藏量約為每年1353億Kwh(千瓦時)。日本的專屬經濟區面積約相當於國土的10倍,漁業資源豐富,但由於過度捕撈等原因,資源量近年逐漸下降。

Ⅶ 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國家黃金儲備量為什麼那麼大儲備量在世界前列!

首先黃金開采完是拿來用的,而不是直接囤積的,如果沒有那麼大黃金需求就不會開采那麼多黃金。而且黃金儲備只是冶煉成的黃金儲備量,而不是黃金礦產自然儲備量。
日本作為貿易大國,而且是貿易順差國,自然會有大量資金流入國內,其中就包括黃金形式的資金。加上日本企業及國民參與黃金交易的人多,黃金期貨交易量大,國際黃金市場的黃金就會流向日本。
還有一點是幾十年前黃金交易比較自由,而當時日本和歐美發達國家對黃金的需求量較大,國際上大量黃金流入這些國家,而後由於金礦的逐漸減少,各國開始限制黃金流出,所以日本當時積累了很多黃金也影響了他現在的黃金儲量。而中俄印度這些產金大國,當時黃金交易量少,輸出的黃金較多,只在近十來年對黃金需求猛增。更何況這些國家在全球的產盡量也不是絕對的多,全球第一大產金國為南非,其產量遠遠高於中國俄國
最後,產金大國的黃金儲量雖然不是絕對的靠前,但大部分還是比較偏前面的。

Ⅷ 日本銀礦居世界第幾

日本公布了一項統計數據,稱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金、銀、鉛和銦的資源國,其銅、白金和鉭資源也位居世界前三位。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8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2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7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9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9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