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孩子都是怎麼生活的
1. 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導語: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資源匱乏並極端依賴進口,發達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製造業、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日本人,一般指擁有日本國籍的人或有和族血統的人。其主要由和族組成,在日本北海道亦有阿伊努族人居住。歡迎大家收藏!
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篇1
1、日本老人都不幫忙帶孩子。
和中國的老人基本都在給自己的子女帶孩子相比,日本的老人幾乎是不會去帶孩子的,也不和子女同住,最多在子女實在忙不過來的時候搭把手。而爺爺奶奶呢?退休之後就是自己旅遊,或者發展一下之前沒有時間做的興趣愛好,從經濟和人力上都不會再去支持子女的家庭了。
2、帶熊孩子離開,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日本很注重教育孩子「獨立」,在日本還有一種文化叫做不給別人添麻煩。所以從很多生活細節都能看出來。比如在上學的時候,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從來沒有家長幫孩子拿書包拿水壺。都是孩子自己背書包,撐傘自己上學。另外還有一種我們常見的場景,就是在餐廳,飛機上,熊孩子不高興了哭鬧,高興了在座位上蹦跳。這些在日本的生活中,都是屬於「給周圍人添麻煩」的行為。這個時候,日本的家長會帶熊孩子離開,對於很小的孩子,哄好了再坐回來,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就會教育他們「不要給周圍人添麻煩」。
3、很小就有自己獨立的房間,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相比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是跟父母睡,在日本,很多孩子很小開始就有自己的房間,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也會有自己的空間。這是因為,孩子從小開始有一個屬於自己獨立的空間,能夠通過整理房間,打扮自己的小天地來提升自己的自律,管理能力。
4、參加興趣班不是強迫,而是發現。
和中國一樣,日本也會有很多興趣班,什麼游泳班、空手道班、美術班應有盡有。但是和中國不一樣的是,日本的家長並不是天天逼著孩子要學出個什麼東西,送孩子參加興趣班多半是玩票,而且也會輪番報不同的班。
日本家長認為孩子通過玩票的性質可以見識到各種不同的領域,從而可以發現自己孩子的興趣和潛質。日本面向孩子的班多半也以游戲為主,比如科學班就是通過一些好玩有趣的實驗來激發孩子對物理化學的興趣。
5、和背誦古詩相比,更重要的是增加生活技能。
我們從小背誦「鋤禾日當午」是絕大多數孩子都有過的經歷。不過和孩子背誦知識相比,日本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加天馬行空。主要培養生活技能,以及還有一種叫做為別人著想的品質。比如,教孩子如何去超市買東西。讓孩子拿著一張購物清單,裡面寫著:牛奶,麵包,洗發水等等,讓孩子在超市自己尋找,詢問售貨員,然後結賬付款。讓孩子在沒有大人的時候也能自己生活。
6、「沒關系」和「很簡單」。
因為和青少年相處最多的是父母,所以幾句話要經常說。當孩子磕了碰了,不是呼天搶地撲過來說「寶貝受傷了嗎?」而是要說「沒關系」,鼓勵孩子自己處理自己克服。而當孩子處於懵懂期,對世界很好奇對時候,經常會問「爸爸,當飛行員難嗎?」,這時候,要多說「很簡單」鼓勵孩子對於一切都不難,勇敢地達成目標。推薦閱讀:中日不一樣的幼兒教育。
7、在公交上不需要讓座。
在國內,地鐵或者公交上見到孩子都會讓座。不過在日本沒有這樣的習慣。日本的優先座如果沒有老弱孕婦和抱嬰兒的乘客,即使是當時人再擠,也沒有人會坐。即使是小朋友也會站著。家長會覺得在公交上站著也無所謂,可以鍛煉小朋友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篇2
【抗寒、耐寒力】
在日本東京的一家幼兒園,小朋友們在操場上用干毛巾摩擦身體。這家幼兒園的400多名小朋友每天都會以這種方式在寒冬里鍛煉身體,以增強抗寒能力。大坂市冬天的氣候比北京暖和一些,但還是有幾分涼意,賓館附近的樹木,樹干都用布包裹了起來,而在街上行走的日本小女孩卻穿著及膝短裙。「樹木都穿上了『褲子』,怎麼孩子們還穿短裙」?這里的父母卻主張孩子從小鍛煉耐寒力,以免以長大後成為『暖房花草』。兒童一般都穿得比父母少,但他們患呼吸道疾病的並不多。」
【下廚】
日本家長主張小孩隨媽媽下廚房。有的娃娃才三歲就下廚房看媽媽燒飯做菜,聽媽媽講燒飯做菜的故事。幫媽媽揀菜、洗菜,這些勞動在孩子眼裡是在做游戲,但從中增長知識,從小培養了愛勞動的習慣。
【讓座】
小孩子外出乘公交車,乘客讓座,有的家長並不歡迎,主張讓孩子站著。這些家長認為站著乘車不僅能鍛煉孩子的平衡能力,也不至於養成他們心目中只有自己。一天,一個中國小孩和一個日本孩子外出很晚才回家,公共汽車上有一排很矮的座位空著,中國小孩想也沒想地坐了上去。日本孩子嚇了一跳,趕忙叫她起來,用責怪的語氣說:「這是老弱病殘專座,你怎麼坐了啊?」「可是現在沒人啊!」「那也不能坐啊。」日本孩子說。
【節儉】
日本孩子即便口袋裡多有錢,也知道錢是來之不易的,不大手大腳。日本孩子不隨便買東西,除了給朋友買禮物,盡量避免給自己買什麼。一次一個日本孩子為了省下大約7元人民幣的日元,不顧勸阻,竟然跑了很遠到自動販賣機那裡買回來所需物品。
【環保意識】
日本孩子具有良好的環保意識。有時他們會把拉圾裝進自己的提兜,帶回家處理。甚至在累人的爬山過程中,有的孩子也不忘揀起路人留下的垃圾,招呼大家別亂扔垃圾。日本孩子知道要少開空調,寧願用扇子驅暑。不是因日本人吝嗇,而是他們幾乎人人知道開空調會造成「熱島現象」,會破壞大氣臭氧層,給日本給地球帶來危機。
【合作精神】
中國孩子入學時,通常老師面試的問題是:你叫什麼,幾歲了,知道父母的名字嗎?看看這幾個字認識么? 日本小孩入學時就考團隊合作精神:某小學招生分為三道關,把孩子編成號,十個十個的一組。第一關,老師說:「把這個桌子搬到下一個房間。」愣在那裡不動的那個小孩就會被淘汰,其餘搬桌子的就進入第二輪了。被淘汰的那個孩子的家長來見老師,還會被老師罵一通:孩子是怎麼教育的?缺少家教!在清代就開始流傳一個中國人一條龍,三個中國人三條蟲的說法,其實,中國人確實沒有團隊精神么?中國人就只能單幹麼?不然,其實團隊精神是培養出來的,是教育出來的!
【和他們一起玩耍】
高橋博史是位獸醫,有兩個兒子。一天傍晚,高橋夫婦在家中將洗滌劑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後,倒在大澡盆里,然後讓兩個兒子站到澡盆中間,再用紗布將呼啦圈纏起來套住孩子。就在夫妻倆一起慢慢抬起呼啦圈的一瞬間,夕陽下出現了一個猶如彩虹般絢爛的大泡泡,將孩子整個圍在了裡面!歡呼雀躍的兄弟二人,馬上將鄰居家的小朋友全都請到家裡來,不知疲倦地一直玩到天黑。在這個實驗里,高橋夫婦讓孩子們了解了光的折射原理,以及在配泡泡水時溶液濃度的計算方法。不過,高橋博史說:「不必馬上讓他們學會這些知識。只要(父母)能和他們一起玩耍,孩子們自然會產生興趣。有多大投入,就會有多大收獲,即使這些實驗不能立竿見影地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但對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來說,卻有相當大的幫助。」
【「家庭實驗室」】
現在,日本學校里理科課時有所減少,令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的機會也越來越少。而小學課本中那些有趣的實驗,又往往會成為一些名牌中學的入學考試題目。怎麼辦呢?為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日本作家高橋秀樹乾脆建了個「家庭實驗室」,他經常在家中帶著兒子一起做實驗。父子倆拆過自行車,安裝過小馬達,每一次實驗成功,他們都會無比興奮。父子倆還曾按照兒子的課本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先加熱燒瓶,等燒瓶里的水沸騰後蓋上蓋子,然後將燒瓶底部浸入冷水中,一俟燒瓶里的水停止沸騰就馬上用冷水從燒瓶頂上澆下來,看看燒瓶里的水會出現什麼情況。課本里附有解釋的正確答案是:水會再次沸騰。在試驗中,當水再次沸騰的瞬間,高橋秀樹看到了兒子臉上又驚又喜的表情。
【試著讓孩子當家】
家住靜岡縣藤枝市的大石壽美惠,小時候是遠近聞名的「捉蟲女王」,她一天最多曾捉過101隻蟬。現在,她又將這門「技藝」傳授給了小女兒小香。小香剛上小學一年級,但她不但能應付各種各樣的昆蟲,連捉蛇都不在話下。她可以輕而易舉地叫出各種昆蟲的名字,甚至還能分辨出它們的年齡。學校的生活課上,小香成了當之無愧的「小昆蟲學家」和「小英雄」。今年暑假期間,川崎市的佑雁女士讓正在讀小學6年級的兒子負責准備一周的午飯,而且還要負責采購。佑雁事先規定好最多能花多少錢,並要求兒子只購買「國產食材」。結果,佑雁的兒子在采購中發現,國產食品和進口食品價格大不相同。在父母幫助下,佑雁的兒子就此進行了「調查」,從而了解了不少進出口貿易知識。
外國教育孩子的小貼士:
●孩子跌一跤,讓他自己爬起來,讓他覺得成長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讓孩子在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時,注目兩分鍾。
●帶孩子去動物園,主要是為了獲得知識。
●帶孩子到公園、森林去,讓他們喜歡綠色,讓他們熱愛生命。
●讓孩子懂得,認真為人做事,要成為每一個人生活中的好習慣。
●使孩子成為一個最熱情、具有積極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經濟狀況很好,也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掙錢,讓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學習費用,或支付保險費用。
●鼓勵孩子在16歲以後,在放假期間,找一個鍾點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軍人、警察、消防員、環衛工人、教師和醫生。
●讓孩子學習音樂,學會聽懂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勵孩子上台演說、演唱、跳舞、朗誦。
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篇3
1、 無數大大小小的包
辦理入園手續的第一天,幼兒園就說明,要准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
書包(統一)、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餐具盒、裝衣服的包、裝備換衣服的包、裝換下來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然後A包多少厘米長,B包多少厘米寬,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里。
據說,有的幼兒園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媽媽一針一線縫制!孩子也可以非常有條理地分門別類收拾衣物。京都人可以精細分類處理垃圾而不覺煩,和從小所受教育有關。
2、 大人空著手,孩子拿包
每天早晚接送孩子的時候,日本家長,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手裡一律空著,而上面所說的那些少說也有二三個大包外加書包都由那些「花朵們」肩背手拿,而且還都跑得飛快。
3、 反復脫換的行頭
幼兒園是統一服裝,春秋換裝。全年去幼兒園時最外邊都要穿幼兒園的'套頭衫,穿短褲,戴貝雷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到了幼兒園,就要把套頭衫脫下來,換一種玩耍時的罩衣,鞋子脫下來,換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場玩的時候,自然再換自己的鞋子。這還不是最麻煩的,開學時老師要求拿一套替換的衣服,是孩子們午覺起床後要換的一套。
日本幼兒園就是通過這個每天的穿衣換衣,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的。通過每天到校後,換衣服、放聯系手冊,自己貼當日的sticker,掛手絹等從2、3歲開始的訓練,孩子們養成有條不紊做事的習慣。
4、 大冬天穿短褲
冬天無論多冷,日本幼兒園的孩子都穿非常短的短褲上學。日本媽媽說:「是啊,孩子送幼兒園就是來讓他們得病的。」
5 、零歲參加運動會
剛到幼兒園,就看見很多老師懷里都抱著個小小孩,看上去也就幾個月大吧,一問,是0歲。而0歲的小寶寶,就是「桃花」班,用日文叫「もも」,和咱漢字的「毛毛」同音,很是形象。
這些0歲的毛毛,不光入託了,而且還要參加幼兒園的一切大型活動,比方運動會、演出發表會等。看這些0歲的毛毛哭著拚命向前爬,還是有點打動人的力量的。
6、 女孩子踢足球
日本幼兒園到了年中組,開始上每周一次的jumping課,相當於我們的體育和形體課;到了年長組,就有了足球大會,孩子們成天不是練習打鼓,就是練習足球,那是真踢啊,而且不停有幼兒園之間的比賽。
7 、完全混班教育
日本在9:30之前,3:30之後,全園的孩子都在一起玩,而且在院子里,大孩子抱小孩子,小孩子追大孩子,玩得狠瘋狂。孩子們真正能體會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覺,成長感特別明顯。
8、 教會孩子「笑」和「感謝」
日本幼兒園似乎不重視孩子們的知識教育,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
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數學、假名、繪畫、音樂這些項目,更別說英語、奧數了。也不學輪滑,也不教游泳。問教什麼,答案永遠也想不到——「教孩子們學會笑眯眯!」在日本,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和誰講話,「笑眯眯」最重要,一個笑眯眯的女孩子最漂亮。
9、 一年數不清的活動
一年到頭不知道爬多少次山,看多少次湖,觀察多少次動物和植物,除此之外,撿橡子了,打年糕了,開運動會了,為社區演出了,宿泊了,過園節了,開發表會了,去拜寺廟了,作品展了,反正是名堂多多。
2. 日本人的生活習慣是什麼
1、日本街道沒有垃圾桶,垃圾處理嚴格分類。
日本人為了解決隨地扔垃圾帶來的煩惱,不在城市設立垃圾桶。以此來解決街道扔垃圾的習慣,並進行了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並且讓每個生活在日本的人們遵守這項規定。久而久之,日本的街道變得非常整潔。
2、日本人不會穿拖鞋去時尚的地方。
日本人通常到時尚的地方,比如咖啡廳、影院、茶道室、花道室等等地方,盡量不穿拖鞋去,因為他們覺得在這么高雅的地方,穿拖鞋去是對人的不尊敬。
3、日本人通常不會邊走路邊吃東西,或者哼著小曲。
4、日本人卡拉OK,一般一個人輪流點歌。
5、日本人在室外的水龍頭的水是可以直接喝的。
在日本經常會看到電車的月台和公園,以及機場的洗手間會設置著許多個水龍頭,經常可以看到許多人直接在上面接水,或者喝水。這些水龍頭出來的水真的可以直接喝的,完全免費。
6、日本的所有餐廳,不管春夏秋冬都會先來一杯冰水
送上冰水給客人有向客人表示尊敬的意思。
7、日本的自行車需要登記,且必須有車燈。
日本的自行車在買的時候,店家會要求你填寫一張登記信息。所填的內容非常基本。日本的自行車管理非常的嚴格,該放在哪,不該放在哪都有明確的規定,千萬不要隨便停車。
自行車必須有車燈,這是銘文規定的,如果在夜間騎自行車必須要開燈(被發現之後處5萬日元以下的罰款)
3. 日本小孩子在學校是怎樣吃午餐的
日本小孩子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到中學三年級為止都是在學校里吃午餐的。午餐不是太復雜,主食就是米飯,面條,或者義大利面,咖喱飯等。菜也是有炒菜,燉菜,炸雞,土豆餅,烤魚等,另外不可缺少的就是日本人喜歡喝的醬湯。吃完飯後還有水果,比如一個橘子,半個蘋果,一塊西瓜等。最最主要的就是無論吃什麼,每天都要喝一瓶牛奶,這是每個學校都有嚴格規定的。吃飯時由每個孩子輪流值日,穿上白色的圍裙,帶上白色的帽子,端飯,盛飯等。養成孩子從小做家務事的習慣,也培養孩子們的集體觀念。
4. 孩子該怎麼養這部播了29年的日本綜藝,所有父母都應該看看
系鞋帶,是大多數人生活里常做的事情,所以這個事件引來網友吐槽, 「現在的孩子動手能力太差,竟然還是初中生」。
中學生動手能力差,問題出在哪裡?
被吐槽的學生中,有人委屈,「從來沒穿過鞋帶,平時拿到的鞋子,鞋帶都是串好的。」他們中的學生家長也替孩子委屈,「孩子學習負擔那麼重,哪有時間做家務。」
這是一群70後、80後的家長,他們把孩子的學習教育放在第一位,自動承擔了孩子的其他事情,甚至包括系鞋帶這樣的瑣事。
細細反思,系鞋帶雖是小事,卻間接折射出現代大多數家庭,對孩子「動手能力「的教育缺失。
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想起最近看的一檔叫做《初遣》的日本綜藝,它記錄了2~7歲寶寶們的第一次「派遣」,節目至今已持續播出29年,不少身為父母和子女的網友們評論,「看完後被暖哭了」。
這個節目,也給父母和孩子們上了最好一課。。
01
孩子第一次獨立,如何正確引導和鼓勵?
還記得,第一次開口叫「爸爸媽媽「,第一次和父母分床睡,第一次和父母吵架,第一次獨立出遠門么?
孩子無數個第一次瞬間,也有家長們的滿腹擔心,在父母眼裡,無論你長多大,還是個孩子。
他們擔心孩子吃不好、穿不暖,也害怕孩子一個人遇到危險,擔心他們不能處理,但事實上,家長學會「放手」,也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驚喜,他們做的會比你想像中要好。
《初遣》綜藝里,「小心粹」一家,父母與孩子是怎樣的相處模式,日本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呢?
他們一家住在日本關東平原東南部,在千葉縣富浦地區的港町,是以捕魚業為生的島民。
3歲零9個月的小心粹,是家中的二女兒,有一個小哥哥還有一個不到一歲的弟弟。作為家中唯一的女孩,受到眾人寵愛。
她與父親相處模式,就像我們常說的,「女兒是父親的貼心小棉襖。」
小心粹很懂事,會幫媽媽整理衣服。
有一天,小心粹的爺爺和爸爸像往常一樣外出捕魚,忘了帶便當。媽媽拜託小心粹給爺爺爸爸送便當,開始人生第一次初遣。
然而,完成本次初遣最大的問題,是怕小心粹會哭,機智的媽媽給了小心粹一個護身符,護身符上寫著一句暗號「嚶嚶」,正是心粹的爸爸所寫。
以往,小心粹遇到不順心的事會嚶嚶大哭,每次爸爸只要一說「嚶嚶」,小心粹就會變得堅強起來,這慢慢變成了她與爸爸之家的約定。
「想哭的時候看看這個,會保佑你的,看一下這個,一直努力到最後。」小心粹臨出門的時候,媽媽這樣囑咐她。
第一次初遣,小心粹從家裡到碼頭,全程1.2公里。但一路上,她並沒大家所擔心的那樣嚶嚶大哭。還雄赳赳氣昂昂的奔赴她的目的地。
一路上,遇到沒有斑馬線的馬路,她會放慢腳步,左右張望,謹記過馬路的方法。
小心粹到達港口,已接近中午,看到爺爺與爸爸的船停泊到碼頭附近,她非常激動地向遠方揮手,嘴角默默念著「爸爸」,然而,並沒得到爺爺與爸爸的回復。
小心粹有些沮喪,再度揮幾次手之後,她打算離開回家。
「明明只要大聲喊出來就好了。」正在看節目的我,很替小心粹糾結。
但如果了解小孩子的心理,會發現小心粹出現這樣的情緒反應很正常。「第一次做的事往往都會慎重,一般說著『做不到『立刻就放棄了』』節目組也進行了剖析。
小孩子就是這樣,如果第一次沒有成功,之後沒有正確的鼓勵與引導,她做這件事的決心就會受到重創 。
原本假裝不知情的爸爸,看到心粹努力呼喊自己的模樣,忍不住的悄悄抹了抹眼淚。
在大眾眼中,這只是一次簡單不過的出行,對於小心粹這個年紀的小孩子來說,卻是自我獨立成長的一次歷練。
我們小時候也經常被爸爸媽媽派出去「打醬油」,雖然也會有著一些「零錢」的小誘惑,但這個過程潛移默化的塑造了我們自我行動的能力。
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除了溫柔舒適的家,還有這個有風雨也有愛的世界 。
《初遣》所流露出來的治癒與真實,讓觀眾「笑中有淚」,也讓觀眾懂得了:父母的一次放手,孩子的一次成長。
02
4歲孩童都懂得感恩父母,你學會了么?
《初遣》里小初粹與家人的故事,還只是一些「淺嘗輒止」的細節展現,那麼節目中另一對兄弟——柊哉和奏哉兄弟二人,則感受到了他們身上的力量與責任感。
他們是德島縣池田町的一對小兄弟。哥哥柊哉4歲,弟弟奏哉2歲。
這天,兄弟倆被媽媽派遣去十幾公里外的地方買花、咖啡和烏冬面。
第一次出遠門,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是一場未知的冒險旅程。出了家門後,哥哥輕松地上了公交車,但弟弟只有兩歲,上公交車很不方便,只能爬著上去。
上了公交以後,弟弟昏昏欲睡,一旁的哥哥貌似有些緊張,生怕錯過了目的地,雙眼緊緊注視前方。
到達目的地後,哥哥叫醒了正在熟睡的弟弟,兩人向遠處的花店走去,由於道路很窄,哥哥和弟弟只能一前一後,盡管弟弟奏哉走得很慢,但是他知道哥哥,肯定會在前方等著他。
他們既是兄弟身份,也是這次任務中堅不可摧的「盟友」 。
「哥哥」,萬萬沒想到,一直不會說話的弟弟奏哉此時竟說了人生的第一句話,而且還是『哥哥』。奏哉的突然成長,竟是替媽媽買東西時,對於熒幕前的媽媽而言,真的是一次很神奇的體驗。
不一會兒,哥哥牽著弟弟來到了花店,這是他們爸爸經常買花送給媽媽的一家店鋪,哥哥讓店員叔叔包好媽媽囑托的花後,自己又選擇一束黃色水仙百合,他想送給媽媽,並囑咐店員要用蝴蝶結形式紮好,幫著在賀卡上寫「感謝爸爸媽媽」字跡。
哥哥柊哉是個很懂得感恩的孩子,也在這次外出表現出做哥哥的擔當責任,這時他也僅僅4歲。
比如,買花花了大半時間,公交車還要兩個小時一趟,弟弟年幼步伐跟不上,怎麼在規定時間內做好媽媽交代的任務呢?哥哥先去買咖啡和烏冬面,最後也趕上了公交車,兄弟倆成功完成了任務。
花,義大利面,咖啡終於買齊全了,後來我們才知道,原來這是給他們父親祭祀要用的祭品。
兩年前,柊哉和奏哉的爸爸伐木工作的過程中,不幸被突然傾倒的樹木壓倒在地,從那一天起,他們失去了父親。
「每天晚上在小兒子睡了之後,都在陽台那邊哭泣。」兄弟倆的母親在節目里談到愛人去世。
她常常一個人哭泣,但當時僅有兩歲的哥哥柊哉,把母親的悲痛與努力生活的樣子看在了眼裡,除了幫助母親照顧弟弟以外,也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幫母親分憂。
「 從那天之後我就不會在孩子面前哭了,已經不會再哭了,今後我既是父親也是母親,就由我一個人來承擔兩個人的角色 」
因為知曉媽媽的苦楚,小小年紀的柊哉才會這樣的靠譜和懂事,父親不在了,他要代替父親照顧媽媽和弟弟,於是憑著自己小小的身軀,他成為了媽媽的依靠,弟弟的守護者。
「 我現在常常依靠著哥哥,哥哥想要做的事情是能讓媽媽開心的事情。」媽媽在節目中說道。」
什麼才是成長?
看到哥哥柊哉,我紅了眼眶,僅僅只有四歲的孩子,卻明白了獨立與責任的含義。
沒有誰是天生的聰慧與懂事。但擁有「愛與勇氣」的人,足以「創造奇跡」。
看完這幾期節目,我覺得日本的孩子真的很獨立,就算是不願意,不敢去,最後也沒有放棄或者回頭找家長。
眾所周知,日本的教育相較於國內而言,一直很有特色,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是干凈,另一個就是不麻煩別人。像是節目《初遣》中所放送的那樣,大多數小孩子早早就會被父母或者老師安排一些獨立完成的任務。
在日本,通常認為孩子在兩歲左右就具備了自己穿衣吃飯的能力,一些家長或老師很有耐心地等待孩子慢慢穿衣服穿鞋子,慢吞吞的吃飯。
相比之下,我身邊的一些家長由於過於溺愛孩子,讓孩子形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當然也不排除像之前文中提到的,為了孩子的成績,系鞋帶也要親自操辦,讓部分孩子喪失了獨自生活的能力。
美國教育學家戴爾曾經說道:不要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如果過多地做了,就會剝奪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
同樣,在日本,你會發現他們的秩序感都很好,不論是坐電梯,等公交,食堂打飯,商場購物結賬,都會排隊進行,過馬路也會認真遵守交通規則,看紅綠燈。而這些都是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做到的。
我們身邊大城市秩序相對較好一些,但再往下看,一些城鎮鄉村,往往是一堆人蜂擁而上,很容易造成踩踏事故。
當然並不是鼓吹日本的教育有多好,畢竟凡事都有兩面性。由於幼年時的教導, 日本的父母在與孩子間的相處方式上,他們更加追求相互獨立,彼此保持尊重和禮貌,與朋友之間也不像國內一樣特別看重人情 。所以大部分時間伴隨學習與工作的過程中往往是寂寞。
尤其近兩年日本的單身率攀升,老齡化加劇,孤獨已經成為成年人崩潰的最大原因之一,甚至不久前還有相關新聞報道:不安者接近六成,四五十歲就開始做死前准備。而孤獨死已成為日本的一個較大的 社會 問題。
任何一種教育都有利有弊,但是對於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這件事而言,我覺得中國父母在這方面還是有些欠缺。
回想起最近的一個熱搜,某高校大一新生向父母索要4500元生活費,卻遭到母親拒絕,憤憤不平的她像朋友發消息抱怨。高中時候各種補習班報名,高額的教學費用繳費時眼睛都不眨一下,上大學三萬塊的費用,也絲毫沒有抱怨什麼,反而偏偏計較自己的生活費。
當這一消息出現在網上時,我一位朋友都震驚了,她表示,要知道北京的普通上班族一個月生活費也才3000元左右,這姑娘到底要過什麼神仙生活?
而且就報告看出,作為新一線城市的成都,平均工資也只有4600元。
事實上,近幾年的學生生活花費普遍在提高,有些孩子們為了自己的「詩和遠方」,想活得更高級精彩一些,但他們期待的「歲月靜好」,卻要父母負重前行。
父母撫養你,供你讀書是他們的責任,也希望孩子們成為更好更優秀的人。但享受理想主義的生活同時,要學會感恩體諒父母的不易。
03
父母,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什麼?
女孩為何一次次肆無忌憚的向父母索要高額生活費,父母在教育上也有一些責任。他們只注重孩子的教育,忽視了子女在獨立生活的能力,未能正確引導孩子的價值觀。
父母給孩子生活費是應該的,但不能無節制的索取,不懂得感恩。當我們想要一件東西時,除了向父母索要,也可以找機會靠自己的雙手和勞動獲得。
在日韓,尤其是歐美,兼職打工是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據美國教育委員會發布的研究報告表明:美國的1600萬大學生中,有 78%的學生在打工賺生活費;其中,又有超過一半的學生每周要工作超過35小時。
在日本2017版最新修修訂的《學習指導要領中》,也強調糾正"寬松教育"的弊端,並進一步培養"生存能力"的理念。於是就有了日本學生高考完之後,必須要完成的最後一項課程——打工。
在《初遣送》節目中,我們看到孩子們在各種初遣之旅中,得到了生活的最好歷練,在日本現實生活中,也很好地貫徹了這樣的教育理念:從娃娃抓起,提倡重在實踐,且招數「千奇百怪」。
比如在日本的公交上、路上,能看到許多孩子都自己上下學,他們和同學結伴上下學,並隨身攜帶警報器。也會在大冬天穿短褲,脫了衣服參加冬季運動會,目的是增強抗寒能力。
日本孩子們內心OS:太難了……
小小年紀的他們,還會參與一些 社會 公益項目以及各種興趣小組。
從長遠來看,實踐機會帶來的不僅僅是成功,還有成長。
所以,不管以怎樣的形式鍛煉小孩子們,實際上都是為了建立孩子獨立生活的信心,以及潛移默化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孩子在大人羽翼之下成長的時間其實沒幾年,在孩子對父母過於依戀的時候,我們便要開始鍛煉孩子適應分離的能力。
這一階段主要集中在1——4歲之間。這期間孩子慢慢具有自控能力,家長對孩子照顧要相應減少。6歲以前的分離狀況至關重要,事關人格的核心部分,也是孩子們形成性格的基本時期。
讓孩子從小開始實踐,不僅慢慢學會獨立生活,而且隨著對新事物不斷接觸的情況下,見識各種各種樣的「磨難」,他們也會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對工作學習,都會養成一些很好的習慣,甚至對於未來也會有明確的目標規劃。這是一種能力的塑造過程,也是一種思維的塑造歷程。
「如果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那我最想給孩子留下的,究竟是什麼?」
媽媽千惠,25歲的時候被查出了乳腺癌,在阿花剛滿5歲那年離開了人世。但她臨走時,卻沒有帶任何遺憾,因為她的女孩學會了這世上最了不起的技能——做飯。
阿花出生的時候,是全家人的喜悅,尤其對作為母親的媽媽千惠而言:「 這一刻,我知道還有比我自己更重要的人生至寶。因為,孩子的到來,證明了我曾來過這個世界…… 」
可好景不長,當千惠被查出癌症的時候,她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該給女兒留下點什麼,才能讓她在沒有媽媽的日子裡好好地活下去?」
思來想去,她決定教女兒如何生活。於是身患重病的年輕媽媽千惠,開始教四歲的女兒阿花學習做飯,學習家務。
她教女兒如何拿菜刀,如何洗菜。
「記得第一次看阿花用刀的樣子,我的心都要跳出來了,可還是忍住沒出聲,也沒伸手…」
衣服翻著脫下來,就翻著還給她,讓她整理好。只要是阿花力所能及的事,千惠都讓她自己來。
「阿花,做飯這件事與生活息息相關,我要教你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務,學習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體 健康 ,能夠自食其力,將來無論走到哪裡,做什麼,都能活下去。」千惠為了讓女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用她最後的時光,教會了千惠各種生活技巧。
千惠去世後,阿花的爸爸不知如何活下去,一度開始酗酒。可是當他走進廚房看到阿花小小的身體站在凳子上有條不紊的洗菜,切菜,開火,煮水時。爸爸知道這是媽媽千惠留給他最珍貴的禮物。
從那之後,阿花每天早上做好早飯後,會去遛狗,吃完吃完早飯後獨自去上學,放學後,會洗衣服,拖地,把家裡的一切日常事務料理好。年幼的阿花儼然像大人一樣的活著,不禁讓人感慨她的成長,也讓人心疼落淚。
10歲的阿花曾在日記中寫道:「 有時也會因為思念媽媽想要落淚,但是一想到媽媽的囑托和爸爸,阿花就不哭了,也不會忘記微笑。 」
「如果不是現實所迫,誰會願意長大。」成年人的世界還未來的及崩潰,年幼的阿花早已體驗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歌德有句名言說得好,「我們雖可以靠父母和親戚的庇護而成長,倚賴兄弟和好友,借交遊的扶助,因愛人而得到幸福,但是無論怎樣,歸根結底人類還是依賴自己。」
現在的獨立,是為了將來有更好的選擇,成長或許會經歷風雨,但哭過,笑過,跌倒過,才會有勇氣面對更多未知的冒險 。
5. 日本高中生活是什麼樣的
我在日本留學馬上畢業,我來告訴你:
在日本上高中時一般早上9點左右上課,下午5點左右放學,聽起來很輕松,但是和國內不同的是,他們學校是沒有宿舍的,大學更是不可能有的。所以他們幾乎每天上學返學加起來要花2到3個小時在路上。當然,和國內最大的不同是他們有傳說中的社團活動,幾乎每個人都會選的,可以說這和學習同等重要。他們的社團活動真的是很認真的在做。至於學習,他們花的時間真的不是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的大學錄取制度不同,他們可以自己考很多學校。因為他們有很多次機會,所以壓力較小。當然,認真學習的人肯定有哈,相信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高中能和天朝的高中相匹敵的。日本的孩子從小學就開始穿校服一直到高中,現在幾乎每天下午都能看到穿著短裙,結伴回家的高中生。
想去日本留學必須過語言這一關,我表哥當時日語學得不好,去日本留學就有些困難,後來特意在櫻花國際日語學習的,櫻花國際日語是一家專業的日語培訓學校,他們獨特的多維學習法——多媒體基礎課——日式小班課——實景強化拓展課——日本文化課——」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相輔相成的,最終促成你自信且自然地說一口流利日語。長期以來的實踐證明,櫻花國際日語的教學模式徹底擺脫了傳統語言學習的枯燥感,幫助學員在獲得日本語言技能的同時告別啞巴日語的尷尬。超過100萬學員的體驗超過100萬學員的體驗證實,櫻花國際日語是您身邊的高級日語培訓專家,給予了中國人學日語的全新解決方案。
點我預約日本升學1對1指導
6. 日本的孩子從小必學的技能是什麼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雖然很多優秀的高材生成績優異,一表人才,但是出國留學之後總是被遣返,就是因為生活不能自理,獨立性差,無法適應國外的社會條件。
應試教育的確給孩子灌輸了很多知識,也讓中國的孩子的數學基礎普遍都比較扎實,這對科學研究肯定是有好處的,但是還差的一點便是"獨立性"的培養。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日本娃"從小必學的5項技能,明白怎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受益終生吧!
7. 日本幼兒園教孩子的10個「變態」生活技能,決定了孩子一生幸福!
日本幼兒園不論公立私立,課室都極為簡朴。除了一架鋼琴、一台電視機和一台手提式的收錄機,顯得稍微「高級」一點,硬體均比起國內要求的「五機一幕」相差較遠。
至於幼兒玩具,則是一些硬紙皮、大小各異的包裝箱、報紙、尼龍繩、木或竹製筷子、還有大量圖書,任由孩子堆砌、塗鴉、剪貼、玩弄,只見幼兒樂在其中。
這正是日本教育者的英明: 以人為本、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要發揮自己的潛能,不能變為「成品」的奴隸。通過環境進行教育,從而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
辦理入園手續的第一天,幼兒園就要媽媽准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
書包、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餐具盒、裝衣服的包……而且對於包的大小也有規定,有的幼兒園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媽媽一針一線地縫制出來。
孩子們要把自己的個人用品分門別類地整理好並放在統一的地方,從小鍛煉做事的條理性。日本人還對垃圾分類極為嚴苛,精細分類處理而不覺其煩也與從小的教育方式是息息相關的。
日本家長在接送孩子下幼兒園的時候,手裡一律空著,各種包都是由小孩子拿。
日本的幼兒園老師和家長,一致認為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而鍛煉孩子的責任感和吃苦能力。
幼兒園是統一服裝,春秋換裝,全年登園時最外邊穿幼兒園的套頭衫,穿短褲,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
到了幼兒園,把套頭衫脫下來,換玩耍時的罩衣,鞋子換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場玩的時候,再換自己的鞋子。
每天早上,都要重復一套換衣程序,日本的媽媽們都是站在一旁看著孩子,從不伸手幫忙。
日本幼兒園就是通過這個每天的穿衣換衣,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
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
學習的重點居然是:教孩子們學會笑眯眯和說謝謝!
雖然沒有多少知識性教育,但通過綜合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在音樂、美術、閱讀等方面有更大的進步,這的確很令人意外。
日本更重視「食育」,提倡細嚼慢咽。
在「食育」中,「豐富的心靈」是重要的一環,它包括「快樂的進食過程」、「感謝的心」和「參與意識」,不僅教孩子正確地吃,還要從吃中體會出感恩、環保和節儉的內涵來。
吃飯之前都會說一句「我開動了」,吃完飯之後,會說「謝謝款待」。這樣的習慣,有助於培養孩子感恩的心態。
孩子生日前,老師預先與他的父母聯系,詢問名字的由來,還借來孩子自出生以來的照片在班上展覽,並請孩子的母親寫信談談孩子出生時的情況,並在班裡讀給孩子們聽。
這一系列生日活動的目的是讓孩子了解生命的由來,懂得誕生與成長的艱辛,喜悅和感恩。
在幼兒期,通過為孩子們過生日、教他們培育動植物等活動,都可以讓他們在樸素的驚奇和感動中了解生命,尊重生命。
孩子在幼兒園畢業時也會經歷一次像大學畢業一樣莊重的儀式,園長、老師、家長以及孩子們都會穿戴正式且一絲不苟地完成整個儀式,而且各種儀式會隨著孩子的成長一直相伴到終生。
日本幼兒園里有「大便教室」,老師扮成「大便先生」到各個學校登門授課,告訴孩子們大便與人體 健康 的關系,還帶著孩子們用粘土做各種形狀的「大便」,告訴他們:哪種大便 健康 ,哪種不太 健康 ,應該在飲食上注意什麼,等等。
在1歲半就開始進行使用便器的訓練,孩子一入托就通過保育員人盯人的訓練,學習正確使用廁所和清潔身體的方法。
8. 日本人是教育怎麼孩子的他們有多「狠心」
「我沒輸,就是沒輸!這次不算!」
在抗挫折教育這方面,我們雖然不至於做到日本教育這般狠心,但也可以汲取其中的可取之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這樣孩子未來才既能經得起失敗,也能坦然面對成功。
9. 為什麼日本一年一個諾貝爾,日本媽媽是怎麼培養孩子的
為什麼日本一年一個諾貝爾,日本媽媽是怎麼培養孩子的?
1、不局限於知識傳授,注重生活經驗的培養
我們中小學的學校教育里,課程設置基本是語數外、美術、體育、音樂,而日本除了這些基礎課程,還會根據不同年級開設生活課,包括家庭課、風俗課和生活技能課,比如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等等。
多樣化的課程培養的是多樣化的能力,在生活中其實最容易萌生好奇心和想像力。
如果不是看到了開水壺的壺蓋冒氣,瓦特怎麼會發明蒸汽機?如果沒有生活經驗,曹雪芹又怎麼能將一部《紅樓夢》寫得如此盪氣回腸?
近年來,我國已經意識到“只讀聖賢書”的應試弊端,正在逐步推廣素質教育。2017年教育部就將綜合實踐活動列為中小學必修課程,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
作為家長,平時在家可以逐步積累孩子的生活經驗,做家務、看紀錄片、到戶外走走等都是不錯的方式。
不要只是在主題活動或者特殊節日時才帶著孩子“體驗生活”,真正的生活不就在每一天每一秒里么?
2、注重身體素質鍛煉,身體和意志都得到鍛煉
日本的幼兒教育是體育當先,初中以後會慢慢培養更高的運動愛好。畢竟擁有一個強壯的體魄是保證持續學習和輸出的前提,不信你看很多成功人士都有健身的愛好。
反觀我們的孩子,從小被保護得太好,對比之下身體真的太弱了。
有新聞報道,初中生引體向上全軍覆沒……
某中學的體能測試中,某班總共20個學生,只有兩個學生做了2個以上,一個學生做了一個,剩餘的一個都做不到,甚至握住單杠後連幾秒都堅持不了。
按照標准,7年級4個及格,8年級5個,9年級6個,滿分12個,據體育老師介紹,全年級沒有一個做到滿分,及格的也才7個。
所謂修學旅行,就是讓孩子跟自然親密接觸、跟文化融為一體。
修學旅行是貫穿日本小學、中學乃至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環,以學習為目的,不是單純出去遊玩的,學生更容易從旅行中學到知識。
有時會跨越日本大區,有時就在家附近,修學的地點豐富多樣。
比方說通過參觀歷史遺跡學習知識的歷史修學旅行;跑到森林裡感受自然生物的森林修學旅行、到農場農田裡學習農業知識的農業修學旅行……
平時沒事的時候,到家附近的文化公園、景點遺跡,甚至只是普通的草地、湖泊,都可以是“修學旅行”的目的地。
另外,為孩子選擇合適的研學活動也越來越受中國家長的青睞。
10. 日本留學:日本孩子暑假這樣過!
日本留學:日本孩子暑假這樣過!
日本留學:日本孩子的暑假作業
日本孩子的暑假作業:繪日記
日本孩子的暑假作業:自由研究
日本的兒童教育學家將孩子10歲之前的這一時間段,稱為加速時間段,並告誡父母們在孩子的加速時間段內,要養成孩子好的生活習慣,並注意在生活中和玩耍中寓教於樂,真正培養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和喜愛,為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基礎,這樣,孩子們才會隨著成長在學習中展開翅膀,一鼓作氣地加速→離陸→飛行。
此文向讀者從另外一個角度向讀者解讀日本孩子的暑假——
一、自由研究是否是始終貫穿中小學作業中的重要內容?不同年齡的孩子在研究題目的選擇上有沒有什麼側重?
答:自由研究是日本中小學生的一項暑假作業。顧名思義,自由研究的要點重在自由,也就是孩子喜歡什麼就可以做什麼。
所以,這個叫自由研究的作業,它可以是孩子根據自己收集整理的信息,寫出的一份研究報告:例如有關城市垃圾分類與回收、海洋某種魚類的研究、天文星座觀察等等.
也可以是孩子用心做出來的一個小手工:例如手工編織的毛衣、或是手工搭建的小木屋,或者手工製作的游戲等。
這個根據每個孩子的興趣吵擾愛好而定,很難根據年齡層次做具體劃分。當然,中學生或小學高年級,無疑會跟低年級孩子的自由研究有些區別—畢竟學習的知識量不一樣。
小朋友MII在二年級暑假時做的一份關於恐龍的自由研究
二、今年您的小孩兒是否有什麼有特色的暑假作業?孩子有哪些收獲?
答:日本學校一到夏天,大部分的體育課時間都成了游泳課。按日本升好旦公立學校的設施規定,每所學校都配置有室外游泳池。夏天一到老師就領著孩子們在游泳池學習游泳。
學校的游泳池在暑假也是對學生們開放的,作為暑假作業的一部分,孩子們可以帶上學校頒發的游泳卡,每天去學校游泳池游泳.
不過這個暑假作業屬於自選—去或是不去,什麼時候去,都由孩子們自己決定,學校不強制。
我家小朋友今年暑假最大的收獲,是能用自由泳和蛙泳在25米長的泳池裡完整游上一個來回了。在放暑假之前她還只能游20米遠,游泳是她的`弱項,游泳考試甚至都沒有及格。
但六年級之後她們學校在夏天將有臨海訓練,老師將領著孩子們下海去游泳,想到班上游泳好的同學甚至可以游上百米遠,小朋友這個夏季十分努力,希望自己進步快點,這樣六年級去海邊時不至於太丟臉。(^O^)
1:按日本公立學校的設施規定,每所學校都配置有室外游泳池。就連下圖中遠離城市、交通不便的離島上的學校游泳池,也非常好,絲毫不差。
2:夏天在老師帶領下上游泳課的孩子們
三、日本小孩兒在暑假是否也參加各種補習班?您怎麼看待中國小孩兒參加的各種暑期補習班?
答:這個根據每個家庭的教育方針而定。有參加補習班的孩子,也有不參加的。我家小朋友四年級開始上私塾。私塾在寒暑假都會辦補習班。
她現在五年級,主要的學習科目是國語、數學、社會、理科這四門。因此暑假私塾的補習班項目也是這四門。
但我家小朋友只為自己報了國語和數學這兩門補習班,筆者建議她也報社會和理科,並說中學升學考試,社會和理科也一樣要考的哦!但襪銷被她拒絕了,說我的人生還有比考試更重要的事。
她在放假當天就自己定下假期計劃,上午按計劃去學校游泳,然後回家做功課,下午看圖書館借來的《哈利波特》等之類的各種課外書。
對於孩子上補習班,我認為這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補習班可以強化和鞏固孩子學過的東西,即使是單純為了考試,它也並不應該受到指責或批判。但是,孩子去補習班,應該是有前提的:
第一:送孩子去補習班的目標要明確。家長應該讓孩子清晰地知道:他或她,為什麼必須去補習班?目的是什麼?並且這個目的必須獲得孩子的點頭認可。這點非常重要。
因為對於自己點頭認可的事,孩子容易產生責任心。有了責任心,才能逐步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和主動性。
第二:即使要送孩子去補習班,也不要讓孩子的時間全部被學習填滿,要記得幫助孩子擁有他們屬於個人獨享的自由與空間。
漢字中的忙,是一個豎著的心字加一個亡字,意思指人一忙起來,連心都亡了。連心都亡了,怎麼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樂趣呢?
不要讓孩子太忙,為他們保留出一份自由的時間,為他們保留出一份內心的空間,並一定不要在這份自由時間和內心空間里塞入任何東西,讓它只屬於孩子自己,這應該是為人父母的一種品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