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鍛造技術到底怎麼樣
⑴ 從中日刀劍鑄造的歷史中,談一談,為何日本的武士刀能傳承至今
中國古代還是現代,私自持有刀劍都是違法,而且沒有收藏刀劍的文化,中國收藏都是古董名人字畫文玩。日本和西方有武士文化和騎士文化。家裡擺著一套騎士板甲,名刀虎徹,倍有面子。而且那些名刀名劍都是工藝品,儀式裝飾就像二戰指揮官的手槍,上戰場還是靠制式武器。
日本鐵礦缺乏,在近代以前真的沒什麼能看的甲,基本都是皮甲一類的,所以日本刀刃薄而利,如菜刀,唐刀都要考慮破甲,刃如砍刀。末代將軍足利義昭,劍聖冢原卜傳的弟子,人稱劍豪將軍,被家臣三好家謀反圍攻,背後主使人是造反專業戶松永久秀。義昭把自己的收藏插滿了房間地板,砍壞一把就再拔一把,雜兵一時無法近身,最後是把門扇拆下來做簡易盾牌,沖上去壓住他然後亂槍捅死。
主要還是因為武士少,買得起,而且對戰敵人數量也少,還沒有重甲。印象里有個故事裡,大名在被圍攻的時候,戰死前用壞了幾十把名刀。這種精加工的刀,單打獨斗還不錯,真要大兵團作戰就沒用了。
斑犀把漆鞘黃金葛形珠玉荘刀子
日本刀有那麼多獨特的文化和歷史,許多名刀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名字,三日月宗近、鶴丸國永等等。連小小的短刀都有自己的名字和豐富的歷史。當時就感慨為什麼我國資源更豐富,反而沒有多少能讓人記憶深刻的名刀名劍?什麼場合用什麼武器,中國戰場過於廣闊,地形不同,面對的敵人不同,武器也就要有不同的變化。青銅武器在參數上不比鐵質武器差,起碼是各有千秋,在儲存保養上更是比鐵質武器好,被淘汰不是因為鐵質武器碾壓性的優於青銅。
青銅的問題在於銅錫不伴生,很難找到相鄰的產地,這樣就完成了低產高價,被鐵器比下去是因為這個。中國古代一直是有科技沒科學,掌握核心科技的那些人,萬一有個天災人禍,有些東西後人還真不一定做的出來。
⑵ 日本人廚房裡的菜刀都是武士刀水平三島由紀夫介錯時用的是這把刀
提起日本刀,經過多年各種神劇和cult電影的熏陶,大家對它最直觀的印象就是無比鋒利。
雖然不至於真的削鐵如泥,但也足夠嚇你一跳了。
也許你不知道,日本菜刀也是這樣。
菜刀,日語里叫「包丁」,就是中文「庖丁」換了個漢字。對於初探日本菜刀的人來說,種種分類名字尤其復雜。以所處理食材的不同來區分使用菜刀的這種習慣,正是喜歡講究不破壞食材本來的味道的日式飲食文化所造成的。
有種誇張的說法:魚等海產的新鮮度,是從上岸後就以秒為單位下滑的,因此,菜刀的好用與否就相當性命攸關了。在日本,光是處理不同魚的菜刀就有十多種。每一種也有不同尺寸來應對不同狀況。
這兩張某日本公司官網的閉耐圖解釋得一目瞭然。
現在,在日本,有「和包丁」與「洋包丁」兩大派系之分。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和洋包丁的區別可不止在形制上,從根本上的鍛造方式都是不盡相同的。
和包丁能夠世界聞名、獲得全球美譽,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其「切感(切れ味)」。與洋包丁不同,和包丁主要的操作方法是前後「劃割」而非垂直「斬切」。輕巧的一刀滑過,食材能夠非常輕易地被刀刃分開,由此不破壞食材的斷面構造,形成非常漂亮干凈的橫截面。
和包丁里最有名的就是比較萬能的出刃和用來切刺身的柳刃了。特別是柳刃最具代表性,絲毫不會擠壓爛食材的細胞組織,切口乾凈富有美感。
而洋包丁也並不完全等同於西式菜刀。明治時代前後,西方的「牛刀」被引入日本,發展至今,已經襲螞根據具體用途進化出了多種菜刀。其中最有名的還是三德包丁和牛刀。三德包丁也稱文化包丁,結合了和洋包丁的特點,切肉切菜都不在話下,是一般家庭最常用的一種。而牛刀就是我們日常所熟知的「主廚刀」了,海內外的應用都極其廣泛。
不談大家都知道的幾大名牌菜刀,追根溯源講講產地吧。日本菜刀現今有幾大名產地:堺雅人的大阪府堺市、岐阜縣的關市、福井縣的越前市、高知縣等地。其中以堺市和關市最為一般日本老百姓所熟知。
堺市出產的刀具被稱作堺打刃物。堺市做刀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後來葡萄牙人給日本傳來了大炮,南蠻貿易活躍的堺市又成為了全國首屈一指的鐵炮產地。其冶金鍛造技術之高超,足以吸引當時大名如織田信長等人的注意力,在日本戰國等動亂時代的舞台上大大活躍了一把。
據說,現在堺市家族式代代相傳的刀具作坊,絕大多數從前都為諸侯們造過鐵炮。
江戶時代,堺市出產的刀因為超高質量還被德川幕府官方承認,打上專賣大印普及到全國。就連上面提到過的最常見的和包丁形制「出刃」,也是堺市的匠人們創造的。
為什麼說堺市的是刀具作坊,而不是刀具廠呢?這是因為在當今的堺市,大部分菜刀竟然還是手工生產。
現在日本市面上流通的菜刀里,手工製造的不過一成。盡管全日本的職業料理人百分之八十都用的是堺打刃物,可總體來看,堺打刃物占的比例也不過百分之7。
這是因為,一把一把打造出的堺打刃物,自然沒有辦法跟晝夜不休的大規模機械作業刀具轎禪春工廠比拼數量了。
從前日本家庭的菜刀,一把就要用一輩子。可是現在卻變成了每年大量生產也賣得出去的消耗品。工廠大規模生產出的刀,用的原料再好,缺了匠人們的獨特技術,也難以復制出手工刀具的精美與耐用。以鑽石的硬度為100為基準,德國產的菜刀一般硬度為55,而堺打刃物的硬度卻達到了62,不管是堅硬的肉骨還是柔軟易爛的西紅柿,都能輕松料理。
堺市的手工匠人們,並不認可市面上那些只能「切」的批量生產菜刀。
「能像自己的手一樣靈活好用的菜刀,才是真正的專業菜刀。」二百七十年間刀具鍛造技術代代相傳的「堺屋」匠人左海幸雄這樣講道。
對於在現代為何還如此堅持傳統的手工鍛刀模式、做最完美的菜刀一事,當地堺刃物商工業聯合會的副理事長,同時也是森本刃物製作所的名匠,森本光一曾這樣說:
「取信於人需要十年,失信於人卻只需一天。作為匠人,不做出能用的東西怎麼行。」
不過,堺打刃物這樣的手工高級刀具固然好,但所需的維護保養也相當嚴格。說實在話對於我們一般的消費者來說,大概是很難在自家廚房裡有這樣的時間和精力,也不一定能handle得來這種程度的好刀。那麼,更適合我們的就是關市生產的刀具。關市的諸多刀廠在大批量生產的同時,相應的每一把刀也能保持很高的一貫製作水平,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不錯的入門。
關市最大的刀廠叫貝印,最有名的是它家的和包丁「關孫六」系列。
關孫六對日本人來說可以說是如雷貫耳。據說,文豪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時,別人用來給他介錯的刀正是一把關孫六。不過真假難辨就是了。
關市從前就以日本刀(我們平常說的武士刀)的鍛造聞名。其中孫六兼元所鑄的名刀「關孫六」更是紅極一時。後來江戶時代以後,由於廢刀令和文明開化等時代大背景,日本刀的需求大大減少,這些刀匠名門們只好紛紛轉行去做菜刀了……關孫六也是被貝印公司收購的刀具品牌之一。如今在貝印公司的已經是第二十七代目兼元了。
(平時喜歡鼓搗美妝的女生們可能看貝印會有點眼熟。因為貝印其實真的就是你平時買的日本修眉刀的那個貝印嘛)
最後感受下作為一把菜刀的關孫六的到底鋒利到多魔性吧。
⑶ 日本刀的"玉鋼"有沒有那麼神
沒有,你要的原文
日本刀的材料鋼,被稱作和鋼(わこう?,Wakou)或玉鋼(たまはがね?,Tamahagane)。這是一種用日本傳統土法煉成的鋼。
冶煉燃料:
眾所周知,日本是資源貧乏的島國,除去少量富鐵礦之外,古時根本採掘不到易生高溫的燃料礦源,自然環境的惡劣,使早期煉鋼只得使用一種叫做[松炭]的燃料 (註:即是把紫薪燃燒至半途予以熄火後所製成的木炭)。松炭燃燒時的最高溫度雖可達攝氏1200℃(註:鐵的完全熔解溫度為攝氏1538℃以上),但卻含有燃燒時間不長的缺點,故中期以後的煉鋼改采[佐倉炭],遺憾的是仍非理想。一直到距今約三百餘年前的江戶時代初期,一位住在和歌山縣田邊市,名叫備中屋長右衛門的人,發明出一種以槲木為原料所製成,能長時間保持攝氏八網路左右低溫燃燒的[備長炭]後,這項難題方告解決。
海綿鐵:
在始終無法獲得高溫燃料的環境下,日本人仍絞盡腦汁地開發出獨具特色的冶鐵技術。鐵礦和木炭混合後只加熱到不超過1000℃,鐵礦石被一氧化碳還原成鐵,此時還原的鐵無法融化成液態。固態的單質鐵在這樣的高溫下,又會和一氧化碳發生滲碳反應。按照鐵碳合金相圖,此時的鐵雖然只能溶解1.5%~1.7%的碳, 但是最終的鐵的含碳量卻不取決與此。最終的含碳量取決於爐氣的碳勢和加熱的時間。這是因為只要爐氣的碳勢足夠,鐵中的碳濃度超過了溶解度後,多餘的碳可以滲碳體的形式存在,而滲碳體的碳百分比是6.69%。冶煉冷卻後得到的鐵塊像海綿一樣成多孔狀,又稱為海綿鐵。
缺陷:
把海綿鐵敲成小塊。再以目視依照其斷面的光澤只挑出含炭在1~1.7%左右且雜質較少者稱之為玉鋼。由此可見,玉鋼可以說成一種低溫冶煉的塊煉鋼。
雖然日本擁有富鐵礦,但是這種土法冶煉鋼現在看來,其品質實在是不敢恭維。由於是固態冶煉,海綿鐵中的非金屬夾雜物不會象液態冶煉那樣變成爐渣而漂浮分離出來。而且冶煉配料時,有時人為的加入一些石英粉,使這種海綿鐵的非金屬夾雜非常的嚴重。海綿鐵不是均質的鐵塊,因為不會象液態冶煉那樣各部分相互融合而成 分均勻。所以即使是初步遴選的玉鋼,其內部的含碳量和其它成分的分布也極不均勻。
再煉:
去除雜質,精選
經初步遴選的玉鋼,還不能稱為真正的玉鋼。現代鋼廠冶煉出的鋼材沒有和玉鋼相對應的牌號,這並不意味著現代冶金技術的倒退。這是因為初選玉鋼的含碳量實在是范圍太大了:它跨越了從螺紋鋼筋>0.25%,汽車齒輪0.25~0.5%,彈簧0.6~0.8%,銼刀(1.0~1.2%)到瑪鋼水管接頭(含碳 約1.7%)的所有鋼鐵牌號,並且包含一些人們並不想要的非金屬夾雜的材料。
所以還要進行一步日本工匠稱為「水減」的過程。這是一種通過熱處理去除雜質,進一步分揀不同含碳量材料的手法。它雖然採用了淬火為手段,但顯然與熱處理的目的不同,所以把它稱為熱處理不準確。
工匠將加熱後的玉鋼用鋼錘打成扁平的厚度為約5mm的薄片。鋼片成形後,刀匠會用水將其急速冷卻,鋼含碳量多的部分會因為淬火造成過大內應力而淬裂剝離。含碳量較低的部分,不易淬硬,有較好的塑性。
這是因為淬硬的程度是和淬火溫度、加熱時間和含碳量密切相關的。含碳量越高,可以淬硬的淬火溫度就越低。比如含碳量1.0%以上的鋼,在770℃正常時間加 熱即可淬硬。而含碳量0.35%的鋼,在這個溫度下加熱屬於半馬氏體(半麻田散體)淬火,淬火後的硬度就不高,加熱時間短時,甚至不能淬硬,需要提高到 850℃。刀匠只要採用較低的淬火溫度和較短的加熱時間,並且把握的得當,就可以將含碳量合適的材料淬硬而利於破碎分離。
淬火後的玉鋼,需要進行一步日本工匠叫做「小割」的工序。將鋼料打碎成 2 到 3 cm 長短的細塊。不碎的部份就是含碳量過低。
可以大致得到的玉鋼的碳含量約為 1.0 到 1.7%,左下鐵約為 0.7%,庖丁鐵約為 0.1 到 0.3%。把淬硬的薄片敲碎成小塊的方法,還可以有效的分離鋼片中的非金屬夾雜物。這是因為破碎會發生在非金屬夾雜物造成的缺陷處。而玉鋼的非金屬夾雜物通常比較集 中,沒有夾雜物的部分的玉鋼還是比較純凈的。在隨後的鍛造中,這些處在碎片邊緣的夾雜物會因為鐵表面氧化剝落和自身缺少塑性的原因而脫落分離。盡管如此, 玉鋼的殘留的非金屬夾雜物還是非常令人擔心的,所以用玉鋼打制的刀必須經過反復的折疊鍛煉,將夾雜物造成的缺陷沿著刀的縱向拉長變細,防止淬火或受力時因缺陷造成的應力集中而斷裂。
經過上述處理的玉鋼已經很接近現代的鋼了。玉鋼的平均含碳量(1.5%)大致和某些鋼銼刀(1.0~1.2%) 比較接近。這是因為含碳量超過1.3%的碳鋼,性質很脆,沒有實用價值。而玉鋼在隨後的折疊鍛打過程中,因為折疊和氧化脫碳的原因,含碳量會變得均勻,並 且進一步的下降到0.8~1.0%。左下鐵的含碳量(0.7%)和碳鋼彈簧絲含碳量(0.7%)是一樣的。庖丁鐵大致和建築螺紋鋼筋、角鐵含碳量相當。
成分:
這是在維基網路查到的二戰時期的玉鋼成分表:鐵98.12% - 95.22%;碳3.00% - 0.10%;銅1.54%;錳0.11%;鎢0.05%;鉬0.04%;鈦0.02%;硅不定;其它 微量。
成分作用:
鐵:
鋼中重要有害雜質的硫和磷,在表中並沒有列出,作為微量處理。在這里可以看出,由於冶煉採用了含硫量很低的木炭和優質的富鐵礦,並且冶煉後的鐵不與爐料液態混合,得到的含硫、磷量還是很低的。現代的高級優質碳素鋼要求含硫量<=0.030%,含磷量小<=0.035%。由此可見,玉鋼含硫、磷 低,適合鍛造,有利於韌性的提高。
碳在玉鋼中是主要的合金元素,含碳量的高低決定了玉鋼淬火前後的機械性能。含碳量越高的鋼,淬火後的實用硬度越高,但含碳量超過0.8%後,硬度隨含碳量的增加不明顯。
銅:
銅、錳、鎢、鉬、鈦都不是人們有意加入的元素,在這里是雜質元素。但是這些元素常常被現代煉鋼工藝作為合金元素,加入鋼中。銅1.54%,按含量是低合金元素。銅在淬火的玉鋼中,主要是過飽和的固溶於基體組織中。由於淬火態鋼硬度、強度的主要取決於淬火馬氏體的碳含量,銅的強化作用不明顯。銅對未淬火的玉鋼有固溶強化作用。銅有助於提高鋼在空氣中的耐蝕性。
錳:
錳0.11%;鎢0.05%;鉬0.04%;鈦0.02%――按含量是微量合金元素。錳屬於弱碳化物形成元素。錳可以促進晶粒的長大,對需要反復加熱鍛造的玉鋼不利。錳可以提高鋼的淬透性,可以獲得更深的淬硬層深度。但是對厚度很小,要求淬硬層深度小外硬內韌的刀來說,錳的這一影響是負面的。錳對退火態和正火態的鋼有固溶強化作用,但是對於淬火態的鋼,硬度、強度主要取決於淬火馬氏體的碳含量,錳的強化作用不明顯。錳在鋼中可以和有害的硫形成高熔點化合物,減少熱脆,但對含硫量甚低的玉鋼幾乎沒有效果。總體來說,由於玉鋼中的錳含量只有千分之一,各種影響可以忽略。
鈦:
鈦屬於強碳化物生成元素,鎢、鉬屬於中強碳化物生成元素。 在玉鋼這種高含碳量的鋼中,它們以各自的碳化物形式出現(TiC、WC、MoC、W2C、Mo2C)。由於這些碳化物的熔點高、穩定性好,加熱到 1000℃左右時才能熔入到奧氏體組織。而玉鋼的淬火溫度在780℃左右。再加上只有萬分之幾的含量,這幾種元素不會對玉鋼的宏觀機械性能有影響。
水鉛:
至於網友津津樂道的「水鉛」,恐怕沒有人能說清楚它到底是什麼元素,有人引經據典說是鉬,有人證據確鑿的說是鎢。即使「水鉛」用詞的創造者現身,也難以統一說法。這些微量、痕量元素,在任何的鋼中都會找到蹤跡,對鋼材性能的實際影響甚微。
因此玉鋼還是地地道道的碳鋼,和我們常用的碳鋼板銼很相近。這個名字起的很好,給人一種望文生義的誤導。現代(包括二戰)玉鋼刀性能怎麼可能好過現代鋼?(在同樣工藝條件下)
⑷ 「一生懸命」於鍛刀 ▏日本匠人加藤清志
傳統的日本職人往往一生只從事一職,很少會「見異思遷」。日本人自造了兩個成語,就是最好的寫照。一個叫「一生懸命」,即一生把命都懸在所從事的職事上,是敬業精神的具體寫照;另一個叫 「一筋」,有點類似中國的「一根筋」,即專注於一道、一藝,從一而終,決無變心的可基滑能。日本人尊重勤勉的職人往往超過崇拜出類拔萃的天才。
在加藤先生的作品中搏山臘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刀具的原始使命,它就是用來切割東西的。加藤清志對制刀的每一道工序都了如指掌,此外他還可以游刃有餘地對刀具的進行熱處理輔左右刀具的命脈——鋒利度。自由的把控刀具製作是鍛造刀匠特有的權利,這也正是他們身上散發的魅力。
對唯知刀劍感興趣可加鑄劍師老劉的私人微信號:JRSWORD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jrlengbingqi
⑸ 日本刀究竟與唐刀有哪些相似之處,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呢
我們上一篇文章講了中國唐刀的威力,以及日本人學習唐刀鍛造術的故事。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日本刀究竟與唐刀有哪些相似之處,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呢?日本刀真的超越了唐刀嗎?中國的唐刀真的失傳了嗎?
宋人歐陽修曾有著名的《日本刀歌》:「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歐陽修做這首詩詞的背景是,宋代有大量的日本刀流入中國,受到中國人各階層的青睞,用於收藏和使用。
當時歐陽修就感慨於日本刀的鋒銳,而做此詩歌。從歐陽修的詩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對於宋代的中國人而言,日本刀是寶刀,是不可多得的兵器。那麼,這是不是說,日本刀一直都是超越中國刀呢?
歐陽修在《日本刀歌》中說,日本沖中棚刀的鍛造技術是源自於秦代的徐福東渡,其實,這種說法有些欠妥,日本人確實在秦漢時代就與中國有接觸,但是日本刀真正成為寶刀還是從唐代以後的事情。
日本人就是學習了唐刀的鍛造術而發展出的日本刀。
唐代中國鼎盛,門戶開放,日本人對大唐的仰慕已經到了痴迷的地步,每年都有大批的日本人來唐朝學習各種知識,其中就有金屬冶煉和鍛刀術。
前面我們已經講了,唐代中國發明了包鋼法,使用百煉鋼,外包熟鐵,並且採用局部淬火和覆土燒刃等先進的鍛刀術。這些技術被日本人全盤學走,用於他們自己的鍛刀術。
另外,中國人還從實踐中總結出加碳量的多少直接決定了鋼的硬度和柔韌性,簡單來說,碳的含量越來鋼的硬度越大,反之碳越少鋼的硬度就降低但柔韌性增加。
日本刀採取的是高碳鋼,硬度可觀,鋒利無比,但是,也容易損壞和折斷。一把名貴的日本刀即便有一點裂痕就會廢掉。
日本人的這種鍛刀術最常見於唐代中前期,但是,唐代中後期就逐漸放棄了高碳鋼,為什麼呢?
正如前文所說,高碳鋼打造的兵器雖然鋒利,但是極其容易損壞,而且一旦損壞就難以恢復。唐朝初年以高碳鋼為核心鍛造各種兵器,戰場上一度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然而,時間一久,唐政府發現這種方法打造的兵器不僅造價高而且不耐用,一場戰散則役下來需要更換好幾波兵器。這導致唐政府一度財政困難,甚至出現接濟不上武器的局面。
就連唐朝這種頂級強國都承擔不起高碳鋼兵器的消耗,其它國家更是難以承受。因此,高碳鋼鍛刀術逐漸被中國放棄,轉而採取將碳含量變低的鍛刀術。
這樣一來,雖然兵器的攻擊力略有下降,但是維護方便,持久耐用,適用於大批量生產裝備。
而日本土地狹小,人口遠不如中國,戰爭規模和烈度與中國也不是一個等級,因此,他們可以保留高碳鋼鍛刀術,武士刀鋒利無比,中國則必須走另外一條路,
所以說,日本刀和中國刀走不同的道路,這是兩國國情決定的。
日本刀雖然鋒利,但是遇到重兵器則十分吹虧,培衡中國的大刀鐵棍等兵器都是日本刀的剋星,日本刀一旦與重武器相撞,往往會被砸出一個缺口,這把刀也就等於廢了。
⑹ 日本刀的詳細鑄造過程
日本刀在製法上**了相當高的技術,總體來說需要經過刀工制刃、淬火、打磨之後,由刀工配白木柄鞘以保存刀刃待售之用,而刀柄、鞘、鐔等刀裝為另一行當,由專門的金工(鍔工)裝飾,且各有名師。日本歷史上的刀工各有派系,還有的是幕府、大名的專屬工匠。 詳細步驟如下:
煉鋼
日本刀的材料鋼,被稱作和鋼(わこう,Wakou)或玉鋼(たまはがね,Tamahagane)。玉鋼以日本傳統土法煉成。這是一種低溫煉鋼法,爐溫不超過1000℃。此法看似原始,但相比近代的高溫煉鋼法,能煉出品質純良的好鋼。不過高溫煉出的鋼材較軟,易打造成形,而低溫煉出的鋼材較硬,較難打造,可以說製作日本刀是人力密集型的工事,是以血汗換取的品 武士刀
質。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的流派,所用鋼材成分多少會有差異。大體上玉鋼所含成分如表所示。玉鋼成分表(二戰時期: 鐵 98.12% - 95.22% 碳 3.00% - 0.10% 銅 1.54% 錳 0.11% 鎢0.05% 鉬 0.04% 鈦 0.02% 硅 不定 其他 微量
丸鍛
「丸鍛」是日本刀鍛造過程中的重要工序,即制刀的第一步。即是指刀工將鋼料加熱至赤紅而進行捶打鍛造,鋼塊捶打開後再折疊起來捶打,如此反復,使鋼料得以延展。通常少則捶打7、8次,多則達20、30次,每次都要捶打上百錘。例如錘打到第10次,就會有1024層的鋼材。通過這一步驟,可將鋼中硫等雜質和多餘的碳素等清除,以增鋼材彈性與韌性。這就好比揉面一般,捶打的層數越多,鋼材中的碳和各種成份就會更加均一 武士刀解圖
,鐵晶體也會更細致,最終鍛造出來的鋼材品質均一、達數千層,十分強韌,最終成為質地均勻的鋼料。日本刀上那些特有的花紋就是這樣錘打出來的。 錘鍛的方法有很多,如十字鍛、摺子木鍛、短冊鍛、木葉鍛等,紋樣各異。
水減
即淬火工藝,淬火即所謂的熱處理,日本稱為水減(みずへし,Mizuheshi)。從現代材質學的角度來看,這個步驟算是刀匠控制鋼材含碳量的手法。 刀工將加熱後的和鋼錘打成扁平的厚度為約5mm的薄片。看似簡單的工序,其實不然,為了控制鋼材的含碳量 ,加熱次數有嚴格限制;而且和鋼的硬度在其續漸冷卻時會有所改變。只有有經驗的刀工才能准確把握施錘力度的變化,在限定的加熱次數下將玉鋼打煉成厚薄均一的薄片。 鋼片成形後,刀工會用水將其急速冷卻。可使鋼多餘的含碳部分剝離。使刀身具有良好彈性,刀口堅硬不易缺口。刀匠要對鋼片的溫度和用水的份量有極准確的把握,才能夠得到含碳量合適的材料。
鋼材搭配
日本刀的造形不論刀尖或整個刀身是以「圓」為基礎造型,刀身之所以為弧形主要是鋼材的搭配以及淬火所造成的。首先,刀工以碳素含量多而硬的刃金(はがね,Hagane)、皮鉄(かわがね,Kawagane),將碳素含量少而質軟的心鉄(しんがね,Shingane)包裹起來,日語稱做造込(つくりこみ,Tsukurikomi),這樣的雙重構造是日本刀的一大特點。外側的刃金和皮鉄使得刀鋒利而且有適當的硬度不至於彎折。此後的燒入階段以碳素量和焼入的冷卻速度控制刀尖和其他的部分的體積膨脹量的差,從而使刀尖產生強烈的壓縮應力,使得刀更不易破損,並且形成彎刀的弧度。
素延
將刀的形狀捶打延長成長條形,叫做素延(すのべ,sunobe),在這個階段基本出現刀的雛形。這一步完成後,刀工會將最前端部分切掉,來製作刀尖。
燒入
「淬火[1]」最後一道火鍛工序。刀工先用粘土、木炭粉和磨刀石的粉末調制出燒刃土(やきばつち,Yakibatsuchi) ,再將成形的刀身用燒刃土包封。刃的用土較薄,鎬地和棟的用土較厚。基本上, 日本刀
燒刃土的分布可以由完成品的刃文看出一些頭緒。不同的流派燒刃土的成份和調制方法亦有不同。封好的刀身會被放到 750℃ - 760℃的爐火之中。刀工憑經驗由火焰的顏色判斷爐內溫度,若溫度超過800℃以上,就會影響刀的強度。經過特定的加熱時間,刀匠就會刀再放到水中急速冷卻,進行另一道淬火工序。通過此步驟刀變得更硬更鋒利,刀身產生弧度,刀的表面生成一層非常堅固的「馬登斯晶體」或稱「麻田散體」 (Martensite)。所謂馬登斯晶體(麻田散體)簡言之,即是高溫晶體結構因為急冷的緣故,使得碳原子被鎖緊在晶粒中而產生「亞穩」(Metastable) 的狀態,所以晶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內在張力,造成"堅硬"的效果 。而經過此步驟在刀刃與刀面的邊界處產生出如同灑上銀沙般的顆粒狀紋樣,日語稱做沸(にえ,Nie)。整體來看,這些細小的白點形成白霧一般的線條,稱作匂(におい,Nioi),是鑒賞一把日本刀品質的重要依據。 由於這一步驟,技術要求非常高,稍有閃失,可能造成刀身崩裂,將對整把刀構成致命的損傷。另外即使勉強成形,也可能無法產生美麗的紋樣。為了減少失誤,現在刀工多用油來進行燒入的步驟。
收尾
此時刀已基本成型,需要開始轉入更細致的深加工。
鍛冶押
調整完成焼入的刀的彎曲度、刀工進行粗略的削制。此時檢查修整細小的瑕疵、刀體形狀等進入最終調整階段。
莖
為安裝刀把而留出的部分,日語稱為莖(なかご,Nakago),也可以寫成中心,中子。刀工調整莖的形狀、開一個鑲嵌刀柄時使用的目釘穴(めくぎあな,Mekugiana)。並且刻上鑢目(やすりめ,Yasurime)。這個部分容易生銹,根據銹跡可大致判定刀的年代。
銘切
一般刀工在最後將自己的名字、住所、製作年月銘刻在莖上。嚴格講,銘是被利器 "切" 在或 "鏨" 在莖上的。一般的,在表面銘刀工名和住所(佩刀時向外一側為表)、內側銘製作年月和持刀者名,但是例外也很多見。 以上步驟完成後,刀工的工作到一段落,研磨、造鞘、裝飾、卷柄等工序另有專人負責,不屬於刀工的工作范圍。
⑺ 被吹噓了這么多年的日本刀在實戰中到底有什麼樣的效果
印象中,日本刀有著相當高的傳奇地位。我聽說過妖刀村正,由於製作刀匠太過專注,使刀附帶上執念和邪氣,現世後其中暗藏妖魔。
刀柄上記載為「二胴截斷」
但是擁有如此之強的斬切力的日本刀能成為古代戰場上的最強武器嗎,並不能。
一件普通的鎧甲就能讓日本刀給自己的刃口添堵,所以說日本刀在戰場上,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但值得一說的是,日本刀用來暗殺卻大放異彩。
⑻ 忽必烈為兩次兵敗日本,是因為日本擁有什麼技術
眾所周知,忽必烈跟祖父成吉思汗一樣,也是一個征服者,他在滅了南宋等中原大地之後,又將目標對准了海洋。沒錯,他要征服高麗、日本和東南亞。
這里需要說明的高麗王朝和高句麗不是一樣國家,高麗王朝是中國五代時期建立的王朝,開國君主王建。之後他們統一了朝鮮半島中南部,過起了自己的小日子。
這才是忽必烈為何兩次兵敗日本的重要原因,技術落後,尤其是冷兵器時代,技術相當重要。
⑼ 為什麼中國煉鋼技術沒有日本好
煉鋼的工藝和配方需要大量的實驗以及數據的積累,日本人天性做這個細活擅長,再有據說我們唐代前後武器鍛造的技術有些失傳了,日本繼承過去加以改良,宋以後我們的刀劍質量再也沒能趕上日本。
⑽ 日本黑打廚刀好在哪裡
1、日本黑打廚刀有很多的歷史和工藝精髓,保養好的話,這刀具還可以傳到下一裂纖代,並且帶動磨刀修刀的行業和技藝傳承。
2、日本黑打廚刀是以「無論多少次都能很好地切斷」為重點製作的裂源判,鍛造技術在大約肆改過了400年的也被傳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