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貨幣政策是什麼
⑴ 美國的財政政策和日本的貨幣政策是什麼
美國在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以減稅,擴大政府開支等等為標志);
日本在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以低利率為標志),日元的利率都逼近0了,在0到0.1%之間,貨幣政策極其寬松。
⑵ 日本放寬貨幣政策意味著什麼
寬松貨幣政策(easy monetary policy)總的來說是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比如直接發行貨幣,在公開市場上買債券,降低准備金率和貸款利率等,貨幣量多了需要貸款的企業和個人就更容易貸到款,一般能使經濟更快發展,是促進繁榮或者是抵抗衰退的措施,比如中央放出的大量信貸就是寬松貨幣政策的表現。
好處:
1、寬松貨幣政策下,市場貨幣供應量增加,使企業資金使用成本減少,利潤增加。
2、增加貨幣供應量,使人們貨幣收入增加,促進消費。
3、寬松貨幣政策是在國內經濟不夠景氣的情況下使用的促進經濟發展的貨幣政策。
⑶ 日本在金融危機後的貨幣政策
面對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日本政府在2008年8月、10月和12月先後採取了「緊急綜合對策」、「生活對策」和「緊急經濟對策」措施,被稱為「三級火箭助推」。三次政策措施共投入財政資金12.4萬億日元,相當GDP的1.9%,預計將帶動75萬億規模的事業投資。
三次經濟對策主要包括支付定額消費補貼金(2萬億日元)、下調高速公路收費、改善就業政策、住宅減稅、實施醫療、看護、社會福利政策等措施。同時,為了加強金融系統的穩定,出台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對策(擔保規模擴大到30萬億日元)、增加政府對金融機構的公共注資(12萬億日元)、成立銀行等金融機構持有股票回購機構等。
在貨幣政策方面,日本銀行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向短期金融市場大量供給資金,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向金融市場提供美元流動性,兩次下調無擔保隔夜拆借利率的誘導目標,2008年10月從0.5%下調至0.3%,12月從0.3%下調至0.1%。2008年12月,又實施購入長期國債、購買一般企業商業票據(CP)等特別措施。直到2009年6月,日本銀行一直維持0.1%的低利率不變,繼續增加貨幣的流動性。
鑒於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經濟惡化速度加快,日本政府又於2009年4月決定出台新的「追加經濟對策」,追加額高達15.4萬億日元,相當於GDP的3%,這是近年來最大規模的財政投資,預計帶動56萬億日元的事業規模。據預測,此舉將推升2009財年GDP增長率2個百分點。
上述一系列擴張性財政金融政策已初見成效。2009年5月份以來,日本一些主要經濟指標開始出現若干回暖跡象,節能汽車減稅及綠色補貼、定額消費補貼金等對策已產生效果。據預測,如果不實施經濟對策,2009年度實際GDP將為超過-5%的負增長,而實施經濟對策後,將維持在-3%左右
⑷ 日本為什麼採用了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目前日本經濟放緩,實行超寬松貨幣政策,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刺激出口和消費,吸引外資,從而達到經濟快速增長的目的
⑸ 日本貨幣政策運行效果如何
12月8日,繼美國、歐元區、日本等西方主要經濟體確認經濟陷入衰退之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表報告稱,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速仍有望達到9.7%和9.3%。盡管出口增長放緩,但受投資和消費穩定增長推動,中國經濟仍將保持活力。 在經受國際金融海嘯沖擊和國內特大自然災害影響的大背景下,中國作為外貿依存度超過60%的國家,能夠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足以說明國家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的調整及時有效。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一年來,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經歷了迅速而大幅度的調整:從「雙防」轉向「一保一控」,再轉向「保增長、擴內需」。 年初「雙防」政策: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 今年年初,中國經濟已連續5年以高於10%的速度加速增長,並在2006年突破11%,去年達到11.9%,經濟增長有由偏快轉為過熱的風險。 為消除經濟運行面臨的風險和存在的不健康、不穩定因素,去年12月初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08年的宏觀調控任務: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 正是著眼於「雙防」的目標,我國實施了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財政支出要重點用於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著力促進結構調整和協調發展。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貨幣理論貨幣政策研究室主任彭興韻認為,提出防通脹,就是為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物價水平相對穩定本身就是經濟平穩增長和投資穩定的一個外在條件。 由於採取了上述宏觀調控措施,中國物價水平從今年5月份開始呈現出漲幅走低的趨勢,保證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大局的穩定。 年中「一保一控」:保增長抑通脹 今年年初,南方地區出現嚴重的雨雪冰凍災害,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造成人員重大傷亡,基礎設施大面積損毀,工農業生產遭受重大損失。 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的次貸危機不斷加深,對中國出口、金融領域的影響逐步顯現,國內許多外向型出口企業經營出現困難,出口持續出現下滑勢頭。 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開始放緩,GDP同比增長10.4%,比去年同期回落1.8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水平上漲7.9%。這表明「防過熱」已見效,但物價漲幅較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7月2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了下半年經濟工作的任務: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即「一保一控」。 為緩解紡織企業的困難、穩定出口、保障就業,7月31日,財政部等部門宣布自今年8月1日起將部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由11%提高到13%。 8月初,央行調增了全國商業銀行信貸規模,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和擔保難問題。隨後,央行又決定從9月16日起下調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和中小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以解決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短缺問題。 中國經濟前三季度同比增長9.9%,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對此,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年平均增速為9.8%,如果考慮到今年中國經濟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這一成績的取得是來之不易的。 「保增長」成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升級為世界金融危機,西方主要經濟體陷入衰退的風險不斷加大,國內房地產、鋼鐵、汽車等重要支柱產業產銷大幅度下滑。保證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成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10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盡快出台有針對性的財稅、信貸、外貿等政策措施,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此後,國家出台了一攬子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措施: ――為穩定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刺激農村消費,擴大內需。國家發展改革委10月20日宣布,繼續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其中包括全力組織開展主要農產品收購,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產的糧食最低收購價格,較大幅度增加對種糧農民的補貼。 ――為增加投資,擴大內需,10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核准了公路、機場、核電站、抽水蓄能電站等一批建設項目,決定加快南水北調中、東線一期工程建設進度。 同日,為穩定出口,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宣布,從今年11月1日起,適當調高紡織品、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商品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次日,為改善民生,擴大內需,財政部宣布,將加大資助困難學生、優撫救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保障民生投入力度,切實保障低收入群眾和特殊群體的基本生活。 為穩定房地產市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宣布對個人住房交易環節的稅收政策作出調整,降低住房交易稅費;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下調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和擴大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的下限。
⑹ 近年來,日本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是什麼急求
日本由於廣場協議之後,經濟停滯,國內通縮嚴重,日本一直在實施超級寬松貨幣政策。主要的工具是公開市場操作,其中量化寬松(QE)政策最為常用。日本經濟復甦一直很緩慢,通縮十分嚴重,經濟負增長,但其經濟實力和競爭力一直很強,曾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⑺ 二戰時日本的經濟政策(財政貨幣政策)
10月12日 23:06 財政
public finance
以國家為主體,為了實現國家職能的需要,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國家與各有關方面之間的分配關系。在中國,對財政這一范疇有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由國家分配價值所產生的分配關系,這種價值分配,在國家產生前屬於生產領域的財務分配,在國家產生後屬於國家財政分配;第二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為了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而對剩餘產品進行分配而產生的分配關系 ,它不是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而是隨著剩餘產品的產生而產生的;第三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為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社會集中化的分配關系。
財政一詞最早起源於西歐。13~15世紀,拉丁文 finis是指結算支付期限的意思,後來演變為finare,則有支付款項、裁定款項或罰款支付的含義。到16世紀末 ,法國政治家波丹將法語finances作為財政一詞使用,認為財政是「國家的神經」,隨後逐步泛指國家及其他公共團體的理財 。中國古代一般採用國用、國計、邦計 、度支、理財等詞語。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從西歐各國引用 finance一詞,吸收中國早已分開存在使用的「財」和「政」二字的含義,創造了財政一詞,並於1903年傳入中國,逐步取代以前的各種名稱,確立了財政的概念。
財政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的產物。在國家產生以前,原始公社末期已經存在著從有限的剩餘產品中分出一部分用於滿足社會共同需要的經濟現象。但這只是集體勞動成果由集體分配,屬於經濟分配,還沒有財政分配 。國家產生以後,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維護國家的存在,依靠政治力量,強制佔有和支配一部分社會產品 ,以保證國家機器的運行和社會的發展,從而便從一般經濟分配中分離出獨立的財政分配,於是產生了財政。
由於社會生產方式及由此決定的國家類型不同,財政經歷了奴隸制國家財政、封建制國家財政、資本主義國家財政和社會主義國家財政的歷史演變。資本主義國家及其以前的財政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是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憑借國家的政治權力對勞動人民進行的額外剝削,反映了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的超經濟剝削關系。社會主義國家財政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消滅了剝削制度,它是服務於人民根本利益的國家財政,體現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新型分配關系。但是,不同類型的國家財政,一般具有下列共性:即財政分配的國家主體性、無償性、強制性和社會基金性。這些特性之間相互關聯,使財政分配與其他經濟分配相區別。
國家財政一般具有3個職能 :① 分配職能。即以國家為主體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職能,包括組織財政收入和安排財政支出兩個方面。②經濟調節職能。即根據宏觀政策目標 ,通過調整財政分配以調節國民經濟發展的職能。③監督職能。即對財政的分配、調節過程及其相關方面實施監察、督促和制約的職能。它是財政分配職能、調節職能完滿實現的條件。財政的三大職能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其中分配職能是基本職能,調節職能和監督職能是由分配職能所派生的。
隨著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發展,財政分配形式經歷了力役、實物、貨幣3種形態 。財政分配的范圍也逐步由小到大,財政分配的活動逐步由分散到集中,財政分配的管理逐步由不完備到比較完備,形成了諸如稅收、公債、預算等日臻完善的現代財政制度,財政分配的目的也由單純滿足國家政權機器的需要逐步發展為滿足國家政權機器需要,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和進行宏觀經濟調節三者並存。
財政參與分配社會產品,必須正確處理財政與經濟的關系,經濟決定財政,財政來源於經濟,它在一國經濟發展和分配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採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求以實現宏觀經濟調控目標的方針和策略的總稱,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一直是中央銀行關注和調節的重要目標。
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採取的政策手段。我國現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備金率、利率、再貼現、中央銀行再貨款、公開市場操作和貸款規模等。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保持幣值穩定,防止通貨膨脹,並以此促進經濟發展。貨幣政策是涉及經濟全局的宏觀政策,與財政政策、投資政策、 分配政策和外資政策等關系十分密切,必須實施綜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幣值穩定。
金融宏觀調控的主要經驗:
1、 治理通貨膨脹,必須堅持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不動搖。
2、 貫徹適度從緊,要堅持控制過度需求與增加有效供給相結合,注重結構調整。
3、 貫徹適度從緊與加強金融監管和深化改革相結合。
4、 金融宏觀調控要堅持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與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結合。
⑻ 日本長期使用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原因是什麼
日本長期使用擴張性貨幣政策主要還是政治原因,由於老美的金融黑洞很大需要在糟糕的經濟數據下來支撐危險高位的股債兩市直到接盤俠來接盤,對於有國內有美國駐軍導致其幾乎沒有主權自主性,其國內政治也是受美國影響很大,安倍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其實等於在賣國,在美元走強的情況下還印那麼多鈔票純粹就把日本工業企業的利潤給美國吸血的,很難解釋的是印鈔票是為了刺激國內經濟的,但安倍卻漲了消費稅,現在導致的問題是連日本天皇都看不過安倍的做法退位了。
⑼ 日本央行為什麼要寬松貨幣政策
日本經濟經濟不景氣,通過寬松貨幣政策,釋放很多的流動性,促進適當的通貨膨脹,以期達到刺激消費和投資,從而帶動經濟的發展。想法是的好,但寬松貨幣政策是有邊際效益的,實際上未必能到達逾期效果,同時寬松貨幣政策也有副作用,比如形成泡沫、反而傷害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