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人在漯河投降了多少人

日本人在漯河投降了多少人

發布時間: 2023-03-25 05:15:13

A. 二戰日本投降後,從中國撤退,在中國留下多少日本人

二戰日本投降後,大約有一百萬以上的僑民和投降士兵滯留中國(有數據顯示在150萬左右),主要在東三省地區居多,隨後幾年時間陸續遣送回國,到了解放前夕,大約仍有幾十萬,主要滯留區域仍為東三省地區。

B. 漯河市歷史人口

一、漯河共有多少人口

漯河目前人口數300萬(2015年)

漯河市位於河南省中南部,曾是"內陸經濟特區",現已被評為"中國品牌城市",而且是中西部首個、全國第二個獲此殊榮的城市。漯河是中國首個"食品名城"。此外,漯河還先後摘取"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桂冠。

漯河歷史悠久,在賈湖遺址出土的國寶-7000多年前的七音骨笛,是世界最早的樂器;發現的8000-9000年前的甲骨契刻符號是迄今為止世上最早的文字雛形;出土的釀酒遺留物將人類釀酒史推到了9000多年前。賈湖遺址發掘出的炭化稻米及石磨盤、磨棒、石鏟等實物,表明8000年前這里已最早有了人工栽培水稻。編纂了世上最早字典《說文解字》的許慎也生活在這片土地。建於隋開皇四年的小商橋被認定比公認最早的石拱橋-趙州橋還要早20多年。

明朝時漯河已是繁華的水陸交通要道,商埠重鎮。今天的漯河依舊美麗繁華,交通便捷,四通八達,是國家二類交通樞紐城市。孕育了亞洲最大肉類加工基地-雙匯;全國第一家葡萄糖飲料生產商-樂天澳的利;全國最大的方便麵商之一 *** 等國內外橘塌知名企業。

二、漯河的歷史

漯河歷史悠久,早在8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

勤勞朴實的漯河人民,為這塊土地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和令人嘆為觀止的古跡名勝。 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漯河定居生息。

南北朝時,北魏在此築奇雒城,設南潁川郡。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螺灣河鎮;嘉靖二十一年,改「螺」為「漯」;嘉靖三十三年,曾名「螺灣店」,是郾城縣11個集鎮之一,為重要津渡。

清咸豐二年(1852年)修源匯寨。民國初年改稱「漯河鎮」,俗名「河上街」。

1948年置縣級市,1986年升格為省轄市,1992年被省定為內陸特區,1994年確定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2004年新的行政區劃調整後,轄區由原來的郾城、臨潁、舞陽]、源匯區「三縣一區」調整為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和臨潁、舞陽二縣。

三、河南漯河簡介

漯河歷史悠久,早在8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

勤勞朴實的漯河人民,為這塊土地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和令人嘆為觀止的古跡名勝。 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漯河定居生息。

南北朝時,北魏在此築奇雒城,設南潁川郡。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螺灣河鎮;嘉靖二十一年,改「螺」為「漯」;嘉靖三十三年,曾名「螺灣店」,是郾城縣11個集鎮之一,為重要津渡。

清咸豐二年(1852年)修源匯寨。民國初年改稱「漯河鎮」,俗名「河上街」。

1948年置縣級市,1986年升格為省轄市,1992年被省定為內陸特區,1994年確定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2004年新的行政區劃調整後,轄區由原來的郾城、臨潁、舞陽]、源匯區「三散殲縣一區」調整為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和臨潁、舞陽二縣。

史載,南宋紹興十年,宋抗金於郾城,即著名的「郾城大戰」。1904年,平漢鐵路部分通車,漯河車站投入運營。

1927年,國民 *** 二次北伐,唐生智部與奉系軍閥在漯河、郾城、臨潁激戰,奉軍傷亡萬余,潰走許昌。1944年5月5日,漯河被日軍侵佔。

1945年9月20日,日軍中將鷹森孝在漯向 ***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簽投降書。1947年12月19日,由陳賡兵團四縱隊解放。

1948年1月,建立市人民民主 *** 。1975年8月,境內連降暴雨,沙、澧河決堤,造成重大洪水災害,烏蘭夫率中央慰問團來漯視察。

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漯河市升為地級市,原許昌地區所屬的偃城、舞陽、臨潁3縣劃歸漯河市管轄。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漯河市總人口2262404人; 源匯區 304105 舞陽縣 498970 臨潁縣 632427 郾城縣 826902 (按當年行政區劃;單位:人) 近年來,在河南省委、省 *** 的正確領導下,漯河市委、市 *** 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居弱圖強,勵精圖治,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沖伍沖「八五」時期,漯河是全國發展速度最快的30個城市之一;「九五」時間,全市GDP年均增長12.1%;2002年,在全國265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按綜合實力排序,漯河位居第71位;2004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285億元,增長14%。

產業特色日益明顯。漯河是河南省唯一的食品工業基地市、全省無公害食品基地示範市、全省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市。

全市有6000餘家食品工業企業和生產單位,培育出了全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雙匯集團,全國最大的方便麵生產企業之一 *** 集團,全國第一家葡萄糖飲料生產企業澳的利集團,「雙匯」、「 *** 」榮獲「中國馳名商標」。漯河正在成為全國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

改革開放比較超前。大多數公有企業基本完成改制,各項配套改革全面推進,有雙匯發展和銀鴿投資兩支股票上市。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利用外資和出口創匯持續增長。現有2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投資漯河,美國杜邦公司、日本火腿株式會社2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漯河;鮮凍豬肉出口占河南省總量的85%,農產品出口佔全省總量的20%。

各種所有制經濟競相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占據全市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不斷加強。

基層組織建設和保持 *** 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試點工作受到中組部肯定,創辦文明學校得到中宣部肯定。漯河榮獲了全省「雙擁」模範城、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市等稱號。

2003年7月,漯河有批跨入「中原城市群」行列。市委、市 *** 以此為契機,審時度勢,確立了「在中原城市群眾加快經濟隆起、建設開放型區域性中心城市、提前5年實現全面小康」三大目標。

2004年12月,漯河市新的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全面完成,在漯河發展史上又掀起了嶄新的一頁。漯河市委、市 *** 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搶抓新機遇,增創新優勢,高樹新目標,實施新創業,一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社會文明、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的開放型區域性中心城市如雨後春筍般煥發出勃勃生機。

2004年,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河南省調整漯河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2004年9月7日 國函[2004]69號)和《河南省人民 *** 關於調整漯河市部分行政區劃的通知》(豫政[2004]61號):(1)撤銷郾城縣,設立漯河市郾城區、召陵區。(2)將原郾城縣的城關鎮、孟廟鎮、商橋鎮、裴城鎮、新店鎮、龍城鎮、黑龍潭鄉、李集鄉和原源匯區的孫庄鄉劃歸郾城區管轄,郾城區人民 *** 駐海河路。

(3)將原郾城縣的老窩鎮、召陵鎮、萬金鎮、鄧襄鎮、姬石鄉、青年村鄉和原源匯區的天橋街街道、翟庄鄉、後謝鄉劃歸召陵區管轄。召陵區人民 *** 駐人民東路。

(4)原郾城縣的大劉鎮、陰陽趙鄉、問十鄉、空冢郭鄉劃歸源匯區管轄,源匯區人民 *** 駐老街。 調整前,源匯區面積80平方千米,人口35萬;郾城縣面積943平方千米,人口91萬,郵政編碼462300,縣人民 *** 駐城關鎮(面積人口根據簡冊2004)。

調整後,新成立的郾城區人口為46.5萬人,召陵區人口為47.6萬人,源匯區調整後人口為31.3萬人。 2005年12月,漯河市 *** 批復:經省人民 *** 批准,同意撤銷翟庄鄉,設立。

四、漯河簡介

漯河簡介(源自「河南文化產業網-文化旅遊頻道」,我認為有誇張成分)

漯河市地處中原腹地,轄郾城、臨潁、舞陽三縣和源匯區,面積2617平方公里,人口245萬,城區面積28平方公里,人口34萬,是河南省內陸特區。

漯河歷史悠久,早在8000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舞陽縣賈湖址,發掘出土了8000年前的甲骨契刻符號和用猛禽骨管製作的七音骨笛。甲骨契刻符號比安陽殷墟甲骨文早四千年,比素稱世界產生文字最早的文明古國埃及的象形文字還早一千多年。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於公元前656年率八國諸侯在召陵會盟聯軍伐楚;東漢召陵人許慎,中國第一部漢語大字典《說文解字》,;宋代民族英雄岳飛「郾城決戰」大破兀術精銳「鐵浮圖」和「拐子馬」,但南宋高宗先後發出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現商橋鎮有2道金牌接到處。

漯河文物資源豐富,以賈湖遺址、彼岸寺經幢、小商橋、三絕碑及授禪台、許慎墓為代表的190餘處文物古跡,處處博大精深。

漯河現代建設成就喜人,旅遊服務功能完善。漯河是中原綠城,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2%,市區街道綠蔭如蓋,繁花似錦;沙河天然浴場和濱河游園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漯河人思想解放、實干創新,納百川,容四海,產生了「匯集世界高科技,匯集世界新工藝」的雙匯集團;產生了探索和建設共產主義小社區而聞名世界的 *** 集團。目前,以城市風光、訪古探幽、紅色風情、休閑度假為主題的漯河旅遊日趨成熟,以基本形成了「食、宿、行、游、購、娛」一條龍旅遊服務體系。

漯河市為豫中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京廣鐵路縱貫南北,漯寶鐵路向西與焦枝線相連,漯阜鐵路向東與京滬線相接,三條鐵路在漯境內總長度為249.99公里(含復線、專用線),並構成十字交叉,構通了漯河與全國各地的聯系。 漯河火車站為全國一級樞紐編組大站。

漯河公路交通十分發達,107國道和京深高速公路縱貫全境,有4條省級公路干線與4條縣級公路縱橫交織,構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路,境內公路總里程(含鄉級公路)達 1596公里,共設汽車站4座。漯河距離鄭州國際機場只有一個小時的路程,地處鄭州與武漢之間,是良好的經濟樞紐地帶。

參考資料:河南文化產業網-文化旅遊頻道

五、漯河市的由來由來

漯河市的由來

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定居生息。其中賈湖遺址最具有代表性。商周時期,漯河小鎮就逐漸形成,因濱臨隱水(今沙河)故稱隱陽城,屬召陵縣管轄。南北朝時期,隱陽城改稱奇雒城。隋煬帝大業年間,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緊傍隱水,隱水又名殷水,城隨水名。

南宋時,為防洪水及土匪侵害,在殷城周圍修築了寨牆,因隱、澧水在此交匯,寨取名源匯,鎮取名上口(又名新寨鎮),與東邊的下口(今周口)鎮遙望相呼應。元代,因沙澧河相匯處,河灣狀似海螺,將上口鎮更名為螺灣河鎮。《郾城縣記》記述:「沙澧二河在鎮西北匯流,形似螺,因此名灣為螺,地以灣名。」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東定陶進士喬遷任郾城知縣,認為「螺」字用於地名不雅,遂改「螺」為「漯」。清末,京漢鐵路在這里修建車站,取名漯灣河車站,因名稱字多,為便於書寫和稱呼,省略為漯河車站,漯灣河鎮也隨之稱漯河鎮,屬郾城縣。

1948年7月,設立縣級漯河市。1949年1月,漯河市與郾城縣合署辦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設。1960年6月郾城縣並入漯河市。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設。

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轄郾城、舞陽、臨潁3個縣和源匯區,總面積約2640平方公里。2004年新的行政區劃調整後,轄區由原來的郾城、臨潁、舞陽、源匯區「三縣一區」調整為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和臨潁、舞陽二縣。至此,就形成了現在的漯河。

(2)日本人在漯河投降了多少人擴展閱讀

漯河是河南省省轄市,位於華北平原西南邊緣地帶。西部為伏牛山,東部為平原,是中國地形上第二第三階梯的接合部位;處於暖溫帶的南部邊緣地區,屬於溫暖過渡型季風氣候。一年當中,冷熱交替,四季分明。下轄3市轄區、2縣。

漯河歷史悠久,在賈湖遺址出土的國寶七音骨笛,是世界最早的樂器;發現的8000-9000年前的甲骨契刻符號是迄今為止世上最早的文字雛形;出土的釀酒遺留物將人類釀酒史推到了9000多年前;編纂了世上最早字典《說文解字》的許慎也生活在這片土地。

漯河的旅遊景點

1、許慎文化園

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慎墓為核心,2008年9月開工。園區建築按傳統規制對稱布局,三區一軸,十二個節點。由南向北分布在三級台地之上。廣場服務區3.2萬平方米,有六書石柱、文字大門、翰林閣、景區管理中心、許慎文化研究中心、遊客服務中心、旅遊紀念品商店等建築。

2、沙澧河風景區

位於河南省漯河市境內,沙澧河風景區具有豐富的景觀要素、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以及濃郁的人文生活氣息,景區內沿河岸廣泛布綠,植被覆蓋率達98%以上,並修建有觀光大道沿河主題公園。

沿河八大主題公園是景區的核心,分別是:西灣晨霞、芳風雅頌、覽古涵遠、醴泉夕照、濠濮快意、馥風澄爽、青岫寫秋、揖峰罨畫。構建出了「城在水中映,水在綠中行,人在畫中游」的人間仙境。

3、郾城文廟大成殿

位於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城關鎮東街(文化局後院),郾城文廟始建於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歷經宋、元、明、清千餘年,屢經興廢。現存建築建於明朝中期,位於漯河市黃河西路,郾城區文化局內,為廟學合一,東為文廟,西為儒學,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

4、河上街古鎮

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於泰山路南段西側,與開源森林公園毗鄰。以漯河河上街歷史為背景,匯聚中原民俗文化,薈萃古典建築風格。具體項目有:牌坊樓、員外村、源匯寨牆、受降亭、炮樓、鍾樓、鼓樓、綉球樓、演武場、書場、皮影、戲台、茶館等。為中原古典建築、文化地理的地標。

5、金鳳凰鳥文化園

位於漯河市西南郊的開源景區,它是在開源森林公園的基礎上改建升級而成的,是漯河市唯一的鳥主題特色游園,其規模在中原也是首屈一指。園區內現有鳥類160多個品種,8000餘只遊走其中,可聆聽自然界的鳥鳴耳語。

6、漯河市香陳灣

因園址建在沙河環抱的香陳灣村而得名。原名陳灣村,因村上陳姓居多,又加上處在沙河河灣當中,因此稱陳灣村,舊社會由於該村加工敬天拜神的香遠近聞名,又稱香陳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漯河

六、你了解漯河嗎

漯河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偏南,距鄭州140公里,總面積2617平方公里,總人口257萬。

早在南北朝時,北魏在此築奇額城,設南潁川郡;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螺彎鎮,為水旱碼頭,後改稱漯河鎮,素有「江淮百貨萃」之稱。1948年建縣級市,1986年建為省轄市。

1994年被確定為全國綜合改革試點市。 漯河市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條件良好。

沙、澧河橫穿全境,在市區交匯,向東流入淮河。京廣、寶(豐)阜(陽)鐵路從市區穿過,京珠(海)高速公路貫穿全境,是豫中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

工業方面,雙匯集團已發展成為擁有39個國內子公司、5個國外分公司、100多家專賣店、日產火腿腸1500噸的特大型企業,是我國肉食品加工最大的生產基地。 農業方面, *** 集團堅持「外圓內方」,以 *** 思想育人,以 *** 理論指導發展集體經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成為中原的一顆新星。

臨潁大蒜、繁城五香牛肉、舞陽壁毯等產品遠銷歐亞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漯河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隋朝小商橋、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墓、抗金名將楊再興墓、漢魏時期的「三絕碑」和「受禪台」、紀念日軍投降的受降亭、8000年前的賈湖古文化遺址、共產主義小社區——紅色 *** 、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雙匯工業園等。

城市環境優美,服務設施完善。以水碧、樹茂、草美、花艷通過國家級園林城市驗收,並獲「中國人民環境範例獎。」

七、河南省洛河市的地理位置、歷史、人文是怎麼樣

漯河的特點:被譽為中原內陸特區,在河南是經濟較發達的城市,其食品工業發達,有以雙匯、 *** 為代表的大量食品企業,被譽為食品名稱。在豫中南各個市中經濟發展程度是最好的(平頂山、周口、南陽、許昌、商丘、開封、信陽)。城市建設方面,城市綠化較好,沙河穿城而過。但與沿海地區城市相比,肯定會有一定的差距~

下面的網路~

地理位置: 漯河(LuoHe)位於河南省中部偏南,伏牛山東麓平原和淮北平原交錯帶,沙河與澧河在此交匯,「沙澧」二字成為漯河的代名詞。漯河是河南省下屬的一個地級市,是京廣鐵路上的重要城市,處於許昌和駐馬店之間。北距省會鄭州140公里。西78公里是平頂山市。南66公里是駐馬店市,東55公里是周口市。

歷史:

商周時期,漯河小鎮就逐漸形成,因濱臨隱水(今沙河)故稱隱陽城,屬召陵縣管轄。南北朝時期,隱陽城改稱奇雒城。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和文字學家許慎誕生於漯河召陵,他編纂的《說文解字》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譽為「文宗字祖」。南宋時,為防洪水及土匪侵害,在殷城周圍修築了寨牆,因隱、澧水在此交匯,寨取名源匯,鎮取名上口(又名新寨鎮),與東邊的下口(今周口)鎮遙望相呼應。 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七月上旬,岳飛率一支輕騎駐守郾城,和金兀術一萬五千精騎發生激戰。岳飛親率將士,大破金軍「鐵浮圖」和「拐子馬」,史稱「郾城大捷」。元代,因沙澧河相匯處,河灣狀似海螺,將上口鎮更名為螺灣河鎮。《郾城縣記》記述:「沙澧二河在鎮西北匯流,形似螺,因此名灣為螺,地以灣名。」《中國地名大辭典》曰:「螺灣河,在河南省郾城縣東,名螺灣渡。」《清一統志》曰:「澧河自縣東南螺灣渡北流合沙河,今京漢鐵路經之。」由於這里雙河匯流,舟楫便利,東通於海,西達於山,南北陸路暢達,故商旅群集,百貨薈萃。楚漢、冀魯、山陝商賈,雲集於此,進行物資交流。

清末,京漢鐵路在這里修建車站,取名漯灣河車站,因名稱字多,為便於書寫和稱呼,省略為漯河車站,漯灣河鎮也隨之稱漯河鎮,屬郾城縣。隨著漯河經濟的發展,牛行街牲畜貿易市場的擴大,以及漯河車站的升級,漯河知名度愈來愈高,漯河已為世人所公認。在這種情況下,1958年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承認「漯」字的第二讀音。《

1949年1月,漯河市與郾城縣合署辦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設。1960年6月郾城縣並入漯河市。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設。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現轄郾城、舞陽、臨潁3個縣和源匯區,總面積約2640平方公里。2004年新的行政區劃調整後,轄區由原來的郾城、臨潁、舞陽、源匯區「三縣一區」調整為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和臨潁、舞陽二縣。止2007年底,漯河城區面積1020平方公里,市區建成面積35.4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25萬人,市區人口34.7萬人。

人文:屬於中原官話區,和河南的一般民俗相似。

八、河南省漯河市有多少個縣區,多少個鄉

截止2019年9月15日,漯河市轄3個市轄區、2個縣;全市共有7個街道辦事處、49個鄉鎮、1262個村、78個社區。

漯河市 面積2617平方千米,人口263.5萬(2017年)。

市轄區:

1、源匯區 面積202平方千米,人口34.23萬人。郵政編碼462000。

2、郾城區 面積413平方千米,人口51.38萬人。郵政編碼462300。

3、召陵區 面積405平方千米,人口42.76萬人。郵政編碼462003。

縣:

1、舞陽縣 面積776平方千米,人口56.06萬人。郵政編碼462400。

2、臨潁縣 面積821平方千米,人口73.26萬人。郵政編碼462600。

漯河1948年設立縣級市,1986年升格為省轄市,現轄臨潁、舞陽兩縣,郾城、源匯、召陵三區,三個功能區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城區,總面積2617平方公里,總人口283萬人,其中城市建成區72平方公里,城區人口72萬人。

(2)日本人在漯河投降了多少人擴展閱讀

1948年7月,設立縣級漯河市。1949年1月,漯河市與郾城縣合署辦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設。1960年6月郾城縣並入漯河市。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設。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轄郾城、舞陽、臨潁3個縣和源匯區。2004年再次進行區劃調整,現轄臨潁、舞陽二縣,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和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城區。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東定陶進士喬遷任郾城知縣,認為「螺」字用於地名不雅,遂改「螺」為「漯」。清末,京漢鐵路在這里修建車站,取名漯灣河車站,因名稱字多,為便於書寫和稱呼,省略為漯河車站,漯灣河鎮也隨之稱漯河鎮,屬郾城縣。漯河知名度愈來愈高,漯河已為世人所公認。1958年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承認「漯」字的第二讀音。《新華字典》、《辭源》、《辭海》等權威字書,也先後相繼認可。《現代漢語詞典》註:漯,漯河,市名,在河南。

參考資料來源:漯河市人民 *** -行政區劃

C. 日本人向中國投降時是多少軍人

日本兵1946年宣布投降,當時投降的士兵為128萬,1946年日本從中國撤出128兵力,加上軍屬共計300餘萬。

D. 二戰中日本人在戰場上投降的士兵的總人數共有多少

二戰中日本人在戰場上投降的士兵的總人數共有多少?
1940年日本人口為七千一百九十三萬三千人。1945年日本人口為七千一百九十九萬八千人。

二戰中國軍民傷亡數據 歷史上,中國的抗日戰爭被稱為民族解放戰爭,它開始於1937年的「七.七事變」;在今天,這一階段的時間劃分,也可以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算起。一場歷時14年之久的戰爭,給神州大地留下了滿目創痍,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延緩達半個世紀之久。一場針對中華民族的、亘古未有的、殘殺手段達250種之多的大殺戮,在北起黑龍江,南至海南島,東起海岸,西到重慶的廣大地域,幾乎14年不曾間斷。日寇鐵蹄所至,奸癮擄掠,生靈塗炭;強盜屠刀所向,血流成河,屍骨如山。除西藏、新疆之外,全國其他省份大多橫遭戰禍,無一不受殃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遭受損失最慘重的國家,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為了這場戰爭,付出過像中國這樣慘重的犧牲與代價。

然而,14年抗戰中中國損失多大?中國人民傷亡幾何?卻始終是個難以破解之迷。戰爭已於61年前結束,然而,我們至今卻仍未得出一個全面的、准確的、權威的、令人信服的傷亡數據,實在是難以交代。自1995年以來最權威的數字表明,直接財產損失為1000億美元,間接損失5000億美元,軍民傷亡3500萬人以上。

中國歷年來公布的幾個數字: 1946年底,國民政府提出,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共計1173萬人; 1947年5月20日,國民政府對1946的抗戰傷亡人員總數進行了修訂,增加為1278.4974萬人; 新中國成立後,就1937年至1945年日本侵華給中國造成的損失作了初步估計——1000萬人犧牲和500億美元以上的財產損失; 1985年,公布戰爭中的傷亡人數為2100萬以上; 1995年,公布戰爭中我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 由於人們對傷亡3500萬的來歷不甚了了,加之數字確乎龐大,十年來質疑之聲從未停止。

概括起來,與此相關而又各不相同的官方機構的統計數字有:中國軍民犧牲與死難500萬、600—700萬、2000萬、2062.1萬、2200萬; 中國軍民傷亡1173萬、1278.4974萬、2000萬、2100萬、2168.5萬、2180萬、2500萬、2800萬、3000萬、3480.5896萬、3800萬、4100萬,及人口損失5000萬以上。其中中國軍隊傷亡380萬、1140萬。 以上1140萬是指——中國軍隊犧牲207.8萬,兵役壯丁犧牲355.5萬,共計563.3萬;中國軍隊負傷227.8 萬,兵役壯丁負傷347.7萬,共計575.5萬。

中國戰場擊斃日軍20萬、40萬、43.56萬、45萬; 中國戰場斃傷日軍133萬、138萬、155.9萬、250萬(包括俘)。另外,中國戰場接受投降日軍有105萬和128.3萬。 由此可見,最小數字與3500萬的數字差額甚大,除統計的地域、時段有別,對原始資料的取捨不同外,採用的方法不盡科學合理也是重要原因。 人們對3500萬傷亡的質疑,主要基於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統計時段含混不清,是自「七.七事變」起,還是「九.一八事變」始,有欠明晰;二是較之1947年國民政府公布的數字增加了近兩倍;三是比人民政府於1985年公布的、得到國際史學界認可的數字增加了1400萬,幅度相當可觀;四是沒有採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死亡人數統計法」,而是使用「傷亡人數統計法」。就採用何種方法更為准確可靠的問題,有專家以當年的一支國民黨部隊為例,用兩種統計方法進行了計算與比較,得出的結果是令人吃驚的。

由於人的死亡只能是一次,而負傷則不然,採用「傷亡人數統計法」得出的數字,竟比採用「死亡人數統計法」得出的數字擴大近12倍!與日本軍國主義算賬,要算個清楚、明白賬,而不能是一本糊塗賬。「中國做為一個深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受害國家,一個堅持日本應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世界大國,自己卻對中國八年抗戰歷史的一個基本問題都沒有一個權威的准確的結論。」是的,這的確是一個須要解答或亟待解答的問題——在14年(不僅僅是8年)的抗戰中,中國死難者的人數究竟有多少?再者,為中國軍民所擊斃的日軍又究竟有多少?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判斷己方戰果與貢獻,主要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多寡為指標。在二戰結束60周年之際,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提供了一份經過數年廣泛考證、內容可謂詳實的、與1995年官方公布的數據基本吻合的統計報告。它按死亡和受傷分別予以計算,得出中國軍民傷亡3480萬人為最低限度的結果:死亡2062.1萬人,受傷1418.5萬人。 其中:中國軍隊犧牲563.3萬人(包括屬於軍隊編制、具有軍人身份的兵役壯丁355.5萬人); 中國軍隊負傷575.5萬人(包括兵役壯丁347.7萬人)。然而,這份報告所反映的也僅是八年抗戰時期,所以,仍不是一個全面的數字。但是,據估算,由日本侵華給中國帶來的人口總體損失,可達5000萬人以上!

中國人民經歷的苦難太多太多,遭受的殺戮太慘太慘,以至於我們對這動輒上千萬,包含了祖輩、父輩甚至曾祖輩性命的數字,充滿血腥氣味的數字不堪回首。每一個傷亡的數字,無不飽含著中華民族的血和淚,無不是中國人民的頭顱和屍骨所構築!日本帝國主義於中國土地上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難書,曠世罕見,足令江河嗚咽,日月更色。羅斯福應該最清楚,在中國土地上的被法西斯德國駐南京的外交官稱之為「野獸集團」的200多萬日本軍隊,對美洲大陸,對美國人民意味著什麼;斯大林也不會不清楚,駐扎滿州多年的85萬養精蓄銳且滅絕人性的日本關東軍,還有關內的中國派遣軍,對社會主義的蘇聯又意味著什麼;正是中國軍民以自己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長達14年之久的頑強抵抗,消滅、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使美洲大陸免於戰火;正是中國軍民以自己的血肉之軀,遲滯、拖住了日軍的主力,方使蘇聯免遭德、日法西斯軍隊自東、西方向的兩面夾擊之苦,也使蘇聯人民躲過了一場滅頂之災。就數字而言,多一分不會增加日本軍國主義之惡,少一分也更不能減其罪!

中國對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不能將人員傷亡、戰爭損失作為主要評價標准。美國在二戰中的死難者不到30萬,卻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力,而猶太人為德國法西斯所屠殺達600萬人,可對戰爭的貢獻卻幾乎沒有。中國的真正貢獻,無疑是體現在戰略總體上的抵抗價值,而非消滅日軍的量化指標。在於對超過半數的日軍——占日本的戰場總兵力——的牽制和消耗,在於東方主戰場存在的實際意義,在於中華民族對取得戰爭勝利的無可替代的作用。中國人民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任何人都無法抹殺的歷史功績;憑的是今天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憑的是持續發展、不斷增強的綜合國力,和足以制止戰爭、消滅戰爭的強大的軍事實力。抗戰中的松山戰役,國民黨軍隊曾以10萬大軍圍攻1200名日寇,給我們留下的是極為悲壯慘烈的一幕。據戰報統計,日軍僅一人突圍,而我軍卻陣亡達10000餘人! 我們絕不會允許60餘年前發生的悲劇在中國重演!!!不妨記下幾個數字(社科院數字),它們不啻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 八年抗戰,中國軍隊每傷亡28.5人,擊斃日軍1人; 中國軍隊和人民,每付出87人傷亡的代價,擊斃日軍1人。如果按照日軍在中國戰場僅死亡20萬人計算,則中國軍民的傷亡比增加一倍。

一個不曉得仇恨為何物的民族是悲哀的! 一個沒有血性的民族將永遠無法避免流血的命運!!!

E. 日軍有多少人投降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關東軍73萬人,中國派遣軍62萬人,共計135萬人。
日軍投降時。「中國派遣軍」105萬,關東軍向蘇軍投降68萬,共計173萬人。
日本陸軍在「七七事變」前有17個師團,戰爭期間組建(含重組、另組,例如第108、109、114師團)156個師團(不含戰車師團、高射師團),總計173個師團。
其中駐防本土的第1總軍與第2總軍統轄有53個師團,投入中國關內戰場的前後有62個師團(含第56師團),關東軍前後有58個師。總計進入中國戰場的是120個師團。
按當時1個日本滿員師團平均3.5萬人計算,日本前後投入中國戰場兵力為420萬人。
日軍投降時的總數就達到720萬。其中「中國派遣軍」105萬,佔15%;關東軍向蘇軍投降68萬,佔9%。在太平洋戰場向以美軍為首的盟軍投降的南方軍和「國內軍」合計約550萬,佔76%。
抗戰結束時,「中國派遣軍」105萬投降,戰期間被消滅的日軍大約為55萬。還有將近100萬的傷員被送回國,所以,日本在二戰期間投入中國的總兵力為260萬以上。
越南北部的日軍屬南方軍序列,按照就近原則投降中國;在台灣的16萬日軍屬日軍"國內軍"第10方面軍序列,主要抗擊美軍登陸.

F. 二戰日本投降後,從中國撤退,在中國留下多少日本人

你好:是:徐永昌中國軍令部長徐永昌上將在商震將軍陪同下代表中國在投降書上簽字。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日本投降儀式在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 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隨後,接受投降的同盟國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代表尼米茲海軍上將,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英國代表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代表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加、法、荷、紐西蘭等國代表依次簽了字。至此,三個法西斯軸心國中的最後一個國家日本正式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法西斯軸心國的失敗和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勝利而告結束。

G. 二戰中日本投降了多少人

天皇宣布戰敗後,共有330萬日軍投降。至於在整個二戰過程中投降的日本人,只能說少的可憐。日本人沒有投降的傳統。

H. 侵華日軍總人數、投降總人數和全國抗日總人數是多少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據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
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革命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斗、小型戰斗28931次。國民革命軍陸軍死亡、失蹤321萬1914人,空軍陣亡4321人、損失戰機2468架,海軍幾乎全滅。加上因病減員等非戰場損失,國軍總損失400多萬人。不過,亦於大小會戰中,讓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26名日本將官陣亡於與國軍會戰中。(中日戰爭中,共129名日本將官陣亡,只有其中3名是陣亡於與八路軍會戰中。)除此,由共產黨領導的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及抗日根據地民兵在內主要以在日本佔領區內游擊戰為主。
據統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總共殲滅日軍52.7萬,此外還殲滅118萬偽軍。遠遠超過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八路軍、新四軍〕的殲敵數量。相比之下,八路軍、新四軍人數較少,條件較差。國民革命軍作為當時中國正規的政府武裝,戰績突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中國平民則約有900萬死於戰火,另有800萬平民死於其他因素,9500萬人成為難民。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損失極大,按1945年貨幣折算,約為6500億美金。
另有估計中國抗戰直接人口損失可累計之估計數為2062萬人,合可累計之戰爭直接傷殘人口,軍民傷亡最低限為3480萬人;同時,還有估計認為,中國抗戰直接傷亡人口合計可能在4100萬上,合戰時失蹤被俘等項數字,戰爭直接給中國造成的死亡、傷殘及失蹤等項人口損失共計超過4500萬人;而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000萬人以上。 中國參與抗戰的人數一直都沒有定論。因為很多老百姓都會想方設法地打擊日軍,所以數字很難統計。

I. 抗日戰爭期間 在中國有多少投降的日本人

不會有多少,共產黨軍斃傷的52萬日軍,只生俘了六七千,還包括以後的娃娃兵,炸暈後抓住的,因為日本人寧願死也不能接受被俘

J. 二戰結束後,日本投降時有多少人

7800萬人口左右,為了快速增加人口,日本將女性結婚年齡下調到13周歲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9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3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6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0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6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1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7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7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9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