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沼蝦有多少附肢
㈠ 沼蝦捕食時使用哪些附肢,在水底行走時使用哪些附肢,在水中游泳時使用哪些附肢,快速逃跑時使用哪些附肢
沼蝦
十足目真蝦次目長臂蝦科的 1屬,為大、中型游泳蝦類,體表大多有暗褐綠色斑紋,俗稱青蝦。主要生活在池沼、湖泊或河流等淡水中,有些種也分布於河口半鹹水域,個別種如等齒沼蝦等能棲於低鹽淺海。最大的種如羅氏沼蝦,雄性體長可達400毫米,一般種體長50~100毫米。沼蝦頭胸甲發達,額角上下緣有鋸齒,具有肝刺、觸角刺而無鰓甲刺。第 2腹節側甲覆蓋於第1、3節側甲外面,後部腹節較細小。第 1觸角有3條觸鞭。第1、2步足具螯、腕不分節,捕食和御敵;第2步足的螯特別強大,雄性的更長大,甚至可達長2倍,第3~5對爪狀,用於爬行。腹肢具內附肢,能將左右內肢聯在一起,便於游泳。
沼蝦屬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區,全世界共有 100多種,主要產於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的內陸水域。為雜食性,喜食小型動物或其屍體,也食水生植物或有機碎屑。中國已發現沼蝦20多種,最常見的是日本沼蝦,廣泛分布於華北及南方各省;海南沼蝦分布於長江以南的通海湖泊、河流及河口區。此外還有粗糙沼蝦、細螯沼蝦、雲南沼蝦等。羅氏沼蝦和海南沼蝦等種的幼體階段,必須在含鹽的半鹹水中生活才能發育變態脊塵,說明它們是自海水中進化而來,幼蟲階段與成體不同,不能適應純淡水環境生活。沼蝦剛孵化的幼體是原□狀幼體,經幾次蛻皮變為仔蝦。華北常見的僅一種即日本沼蝦,夏初開始產卵繁殖。長江流域、江南及西南各省種數增多。春季開始繁殖,4~11月均可見抱卵雌蝦。5月份孵出的仔蝦生長迅速,兩個多月即可達性成熟而開始產卵。
沼蝦是淡水經濟蝦類中最重要的一類,中國產量最大的是日本沼蝦,以長江中下游及華南各省產量較大;東南沿海各通海湖泊河流中則以海南沼蝦為最多;山溪中常見的經濟種為粗糙沼蝦。這幾種目前都能進行人工育苗和養殖。
世界最重要的淡水養殖種是羅氏沼蝦,它原產於東南亞熱帶區的淡水水域,自70年代人工育苗養殖成功以來,現已在全世界許多國家養殖。這種蝦要求在24℃以上水溫環境中才能迅速生長。另外個體較大的有南亞常見的馬氏沼蝦,體長可達230毫米;美洲的美洲沼蝦體長可達250毫米;大臂沼蝦在中美洲產量大,體長可達233毫米;美洲及西印度群島常見的刺尾沼蝦體長達166毫米。它們不僅為捕撈對象,近年來也都已進行人工養殖。
沼蝦又稱葡江大河蝦、白河蝦、大鉗蝦,其主要分布於南方沿海地區,浙江葡江中下游盛產該蝦,其個體大、可與羅氏沼蝦相媲美,發現最大雄性個體達200克,但肉味更鮮美。體色以白色透明為多,但會隨著環境與水色而變化,適溫范圍廣,5℃~35℃均能生櫻租禪存,最適溫為20℃~28℃,pH值為6.3~7.5。其為廣鹽性蝦類,幼體在河口咸、淡水區生活,可在低鹽度及純淡水中生活。其喜集群、有趨弱光性,食性以雜食性為主,偶有互相殘食的現象發生,主要為食物短缺時較嚴重。雄蝦鉗大,紫藍色;雌性鉗小,個體小些。其殼薄,在溪流清水中生活時殼呈透明色,也有黃銹色,在河流中一般為玉白色。最長壽命可達2年,一般養殖經3個月~4個月可達5厘米以上。其溶解氧要求較其他青蝦高,喜歡生活在水質清新的溪灘中。因此養殖環境要求較高,但肉質鮮美型手,出肉率較羅氏沼蝦、青蝦高,是值得開發利用的一大淡水蝦類。
㈡ 蝦的腹部分多少節,觸角幾對,顎腳幾對,步足幾對,泳足幾對
蝦是甲殼綱的,以日本沼蝦為例:
腹部分( 6 )節,觸角( 2 )對,口肢( 3 )對,(前一對為大顎,後兩對是小顎),顎足( 3 )對,步足( 5 )對,泳足( 4 )對
甲殼綱(Crustacea)體常分頭腦部和腹凱氏友部。頭胸部有13對附肢,即5對頭肢和8對胸肢。 5對頭肢包括2對觸角,一對大顎和2對小顎。8對胸肢中前幾對為顎足,其餘為步足。腹肢有或無。用鰓呼吸。如各種蝦和蟹等。
日本沼蝦青綠色,帶有棕色斑點。長40mm~80mm。體外被有甲殼(Crust),即外骨骼。全身原有20體節,組合成兩體部,即頭胸部和腹部。前者由頭部6體節與胸部8體節相互癒合而成,節間界線已完全消失;背麵包被一塊特別發達的甲殼,稱為頭胸甲(carapax)。頭胸甲略呈圓筒狀,前端有一尖的突起稱為額劍(rostrum)。額劍短於頭胸甲本身之長,左右側扁,上緣幾乎平直,帶鋸齒11~14個,下緣向上孤曲,有鋸齒2~3個。頭胸甲前緣在第一觸角基部處有一對觸角刺;觸角刺之後,頭胸甲左右兩側還有一對肝刺。頭胸甲有被護軀體、附肢和鰓的功能;額劍可能在游泳中起平衡身體的作用。暖部呈長柱形,肌肉發達,分為6節。第二腹節的側甲覆蓋在第一腹節的側甲上。第六腹節末端還有一尾節;尾節略呈長三角形,肌肉不發達,背面有2對短小的活動刺。
除第一體節的一對附肢已完全退化外,其餘各體節即使癒合也仍保留一對附肢,因此全身共有19對附肢。這些附肢多為雙枝型,前5對是頭肢,後續8對為胸肢,末6對系腹肢。5對頭肢包括原第二和第三體節的2對觸角和原頭部後3個體節的3對口肢。第一對觸角又名小觸角(antenula),原肢分為3肢節,末端有3條細長的鞭,內側一鞭最長,稱為內鞭,外側一鞭稱為外鞭,其內側又分裂出一短鞭,稱為附鞭。每鞭分為許多小節,上生多數嗅毛。第二對觸角也名大觸角(antenna),原肢只見2肢節,內肢演變成一條長鞭,上生多數觸毛。外肢不分節,扁平呈鱗片狀,可能對動物在水中的升降有關。2對觸角的長鞭均能向四面八方擺動藉以獲得水中較大范圍內的外界信息。3對口肢是攝食的主要器官,前一對為大顎,後兩對是小顎。大額原肢不分節,十分堅硬,可分咀嚼體與基柄兩部分,前者又分門齒突(processus incisivus)與臼齒突(processus molaris);食物用門齒突撕裂,用臼齒突研磨。基柄著生大顎肌,大顎肌的伸縮可引起左右大顎相向活動。外肢完全退化,內肢演變成細小而分3肢節的大顎須。2對小額都扁平呈葉狀,用來傳送食物,並輔助大顎咀嚼。第一對的原肢內葉形成2個小顎突起,外肢完全退化,內肢演變成不分節的小顎須。第二對的原肢內葉也形成2個小顎突起,外肢發達,形成扁平寬大的呼吸板(respiratory flat),稱顎舟葉(scaphognathite)用來激起水流。使鰓室內外的水不斷交換。內肢也演變成不分節的小顎須。8對胸肢的前3對為顎足,後5對系步足。顎足是攝食的輔助器官,與一對大顎,2對小顎共同經成口器。各對顎足原肢均有2肢節,但第一對盯槐有內葉,後2對無。外肢都不分節。內肢自第一至第三對漸次發達、第一對不分節.第二對核迅分為5節,第三對由於第一與第二肢節以及第四與第五肢節的癒合而只見3節。5對步足主要用來爬行,均單技型,外肢完全退化而內肢發達,分為5肢節,連同原肢的2肢節,各步足共計7肢節,即基節、底節以及坐節、長節、脛節、附節和趾節。前 2對步足有鉗(chela),鉗由附節末端的尖突起和趾節構成,用來捕食和御敵。有些甲殼動物附節末端的突起短,不達到趾節末端,這種鉗稱為半鉗(subchela)。有鉗的第二對步足十分發達,特稱贅足(cheliped);雄蝦的螫足長度超過其體長。6對腹肢均雙枝型,前5對稱為游泳足(swimmeretes),扁平呈片狀,原肢2節,內、外肢均不分節,周緣密生剛毛,用來游泳。游泳足的內肢內側還有一小棒狀內附肢(annenpdix interna),內附肢具小鉤,游泳時同時左右腹肢借小鉤相互鉤聯,同步撥動。此外,雄蝦第二對游泳足內肢內緣在內附肢背面還另有一細棒狀帶刺的小突起,稱為雄性附肢(aappendix masculina),有協助兩性交配的功能。末一對腹肢稱為尾肢(uropod),原肢只一節,內、外肢扁平寬大,也不分書。外肢外緣有一小刺;從小刺基剖直到內緣有一橫紋。尾肢伸向後方,與尾節共同組成尾扇(tail fan),藉以增強腹部撥擊的功能。
㈢ 蝦的種類有哪些
蝦的種類繁多,野生的,養殖的,深海的,淺海的,還有進口的,種類很多
㈣ 蝦有多少只腳
在生物學上,蝦的「腳」應該叫「附肢」,幾乎各逗敗種蝦的附肢都有19對(38個),分鎮指山別是頭部5對御中(小、大觸角,3對口器),胸部8對(前3對的主要作用是使水流過鰓並協助攝食,後5對稱之步足),腹部6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