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劉坤在日本是干什麼的

劉坤在日本是干什麼的

發布時間: 2023-03-29 06:41:40

1. 中日甲午戰爭史

中日甲午戰爭
1894~1895年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史稱甲午戰爭。
戰爭起因及雙方軍事准備 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蓄謀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極力鼓吹軍國主義,以實行對外擴張為基本國策,並將侵略矛頭首先指向其近鄰朝鮮和中國。明治政府抓緊改革軍制,推行近代軍事教育和訓練,積極擴軍備戰。到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陸軍建成6個野戰師和1個近衛師,現役兵力12.3萬人。
甲午戰爭中,日本實際動員兵力達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國外參戰。戰前日本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排水量共達6.2萬余噸。還派遣大批特務,到中國和朝鮮搜集軍事情報,繪制詳細的軍用地圖。
清政府對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覺,北洋大臣李鴻章曾指出日本將為「中土之患」。1874年日本薯輪侵犯台灣事件後,尤其是中法戰爭後,清政府加強海防建設,以京師門戶北洋為設防重點,主要防禦對象為日本。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編前手頌練成軍,慧鄭有艦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大沽、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和旅順(今屬遼寧大連)三大基地建成。然清朝政治腐敗,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級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餘萬人,但體制不順,編制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於6月3日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軍首批部隊於6月8日抵朝。早在6月2日,日本內閣就作出入侵朝鮮,進而直接與清軍開戰的決定。日方先以欺騙手段誘使清軍入朝,繼則以清軍入朝為借口,大批調遣日軍赴朝,迅速搶占從仁川至漢城一帶各戰略要地。同時設立戰時大本營,作為指揮侵略戰爭的最高機構。7月19日,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據其外相陸奧宗光訓令,強逼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驅逐清軍出境。23日,日軍悍然攻佔朝鮮王宮,成立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鳥令大院君宣布廢除中朝兩國間的一切商約,並「授權」日軍驅逐屯駐牙山的清軍。當天,日本聯合艦隊發動豐島海戰,在豐島附近海域對中國運兵船及護航艦只發動突然襲擊。日本陸軍第5師之混成第9旅也於29日向由牙山移駐成歡的清軍葉志超部發動進攻,清軍敗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同一天,明治天皇也發布宣戰詔書。

雙方戰略方針 日本戰時大本營在挑起這場戰爭之前,制定了海陸軍統籌兼顧的「作戰大方針」。其戰略目標是在中國直隸(約今河北)平原與清軍進行主力決戰,打敗清軍,壓迫清政府屈服。認為能否達此目標,關鍵在於海軍作戰之勝負。為此,提出了兩期作戰計劃:首先派陸軍一部進入朝鮮,以牽制清軍;海軍則尋機與中國海軍主力決戰,迅速奪取黃海制海權。爾後作戰則視海軍勝敗情況而定:如海軍取勝,掌握了黃海制海權,陸軍便由渤海灣登陸,實施直隸平原決戰;如海上決戰勝負未分,則以艦隊控制朝鮮海峽,協助陸軍主力佔領整個朝鮮;如艦隊決戰失敗,制海權歸於中國,則以陸軍主力實行本土防禦,海軍守衛本土沿海。並以爭取實現第一案為基本戰略方針。
清軍方面,戰前沒有明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計劃。由於統治集團主戰、主和意見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組成專門的作戰指揮機構,更無統籌全局的戰略指導。始寄希望於俄、英等國的「調停」,繼則在海陸戰端已啟的情況下倉促宣戰,並命令北洋大臣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實際上是實行海守陸攻的作戰方針。據此,清廷決定增調陸軍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後南下驅逐在朝日軍;以海軍各艦隊分守各自防區海口,北洋艦隊集結於黃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峽,確保京畿門戶安全,並策應在朝清軍。
戰爭進程 整個戰爭持續近9個月,依據戰場轉換及雙方作戰態勢的變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清軍陸軍自平壤敗退鴨綠江,日海軍奪得黃海制海權 8月上旬,總兵衛汝貴、馬玉昆、左寶貴和副都統豐升阿等四部援朝清軍萬餘人先後抵達平壤。其時占據漢城之日軍為混成第9旅,共8000餘人。
8月中旬,日本大本營根據海軍主力決戰時間難以預料,並以年內已無法實行直隸平原決戰,乃修改其「作戰大方針」第一期作戰計劃,除已派第5師余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師參戰,兩師合編為第1集團軍。將陸軍在朝鮮的牽製作戰改為攻勢作戰,由第1集團軍執行平壤之戰,相機進攻奉天(今沈陽)的任務。同時,決定組建第2集團軍,待機攻佔遼東半島,為爾後直隸平原決戰建立前進基地。
9月初,日軍第5師和第3師一部由漢城等地出發,分四路向平壤推進,對平壤清軍取包圍之勢。新近由成歡敗退的提督葉志超奉命總統平壤各部清軍,因其戰守無策,各部心志不齊。9月15日,日軍分三路總攻平壤,戰斗至為激烈。午後,玄武門失守。入夜後,葉志超等棄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鴨綠江以北中國境內。
在陸軍爭奪朝鮮半島的同時,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亦前出至黃海西部,甚至闖到威海衛和旅順軍港挑戰,企圖尋機與北洋艦隊進行主力決戰。北洋艦隊在豐島海戰後拘於「保船制敵」之令,主要巡弋於威海、旅順之間,將黃海制海權讓給日本海軍。9月上旬,清廷鑒於平壤將有大戰,擬由海路迅速運兵赴援,北洋艦隊奉命護航。9月17日,北洋艦隊在完成護航任務後正准備由大東溝口外返航,突與搜索前進的日聯合艦隊遭遇,隨即爆發了著名的黃海海戰。戰斗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艦隊沉毀5艦,傷4艦,日本聯合艦隊傷5艦。

日軍在第一階段作戰中,適時調整作戰計劃,海陸同時出擊。平壤之戰不但擊敗在朝清軍,且一舉將戰線推進至鴨綠江邊,直接威脅中國本土。清軍由於平壤迅速敗退,不僅使「海守陸攻」的總計劃歸於失敗,且來不及在鴨綠江一線組織堅固防線,以致在第二階段作戰中仍然陷於被動。在海戰方面,北洋艦隊實力被嚴重削弱,日本聯合艦隊達到了控制黃海制海權的目的,使爾後的戰局能朝著其二期作戰計劃的第一案方向發展。
第二階段,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並在花園口登陸 平壤之戰和黃海海戰後,日本為實施「作戰大方針」中直隸平原決戰的計劃,決定以陸軍第2集團軍向中國遼東半島進行登陸作戰,突破渤海灣門戶。陸軍第1集團軍則向鴨綠江清軍防線發起攻擊,造成對清朝祖宗陵寢之地奉天的巨大壓力,掩護第2集團軍的登陸作戰。清廷則採納李鴻章之議,實行「嚴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籬,力保沈陽以顧東省之根本」(《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七十八)的平分兵力方針。在實際兵力部署方面,由於對日軍主攻方向判斷失誤,以及過分眷顧祖宗陵寢,集重兵於鴨綠江一線和奉天、遼陽之間。同時,為保衛北京,又令各省抽調兵力,駐守山海關至秦皇島之間,以及天津、大沽、通州(今北京通縣)等地。致使地處渤海門戶正面的遼東半島兵力不足,又多系臨時填防部隊,加之黃海制海權已被日軍所得,失去海軍掩護,防禦極其空虛。
鴨綠江江防之戰開始於10月24日。駐守鴨綠江北岸的清軍共82營約3萬人,四川提督宋慶為諸軍總統。防線分中、東、西三段,以九連城一帶為主防禦陣地。兵力成一線部署,各部之間缺乏協同,縱深內又無強大預備隊。日軍第1集團軍先於九連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突破成功,繼於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上搭浮橋搶渡並攻佔虎山。其他各部清軍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未遇抵抗即佔領九連城和安東(今丹東)。清軍鴨綠江防線崩潰。
在日軍第1集團軍進攻鴨綠江清軍防線的同一天,大山岩上將指揮日軍第2集團軍2.5萬人在日艦的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後路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的登陸活動歷時十餘天,清軍竟坐視不問。11月6日,日軍攻佔金州(今屬大連)。7日,分三路向大連灣進攻,發現清軍早已潰散,唾手而得大連灣。17日,日軍開始向旅順口進逼。駐守旅順口地區清軍7名統領互不統屬,1.4萬余名官兵軍心渙散。18日,日軍前鋒進犯土城子,只有總兵徐邦道指揮拱衛軍奮勇抗擊。22日,日軍陷旅順口,並血洗全城。
在戰爭的第二階段,清軍節節敗退,不可收拾。清廷內部的主和主張漸占上風。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從此,渤海灣門戶洞開,北洋艦隊深藏於威海衛港內,戰局更加急轉直下。
第三階段,清軍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全面潰敗 日軍攻佔旅順後,大本營鑒於渤海灣冬季封凍,登陸困難,決定暫時擱置直隸平原決戰方案,代之以進攻威海衛,消滅北洋艦隊,為爾後直隸平原登陸決戰進一步提供安全保證的新計劃。為此,以陸軍第2集團軍為基礎組建「山東作戰軍」,大山岩上將任司令長官,共2.5萬餘人。又令聯合艦隊協同山東作戰軍作戰,並以陸軍第1集團軍在遼東戰場進行佯攻,繼續吸引清軍主力。
清廷對日軍主攻方向再次判斷失誤,以為日軍第1、第2集團軍將並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錦州走廊,進逼山海關,然後與從渤海灣登陸之部隊會攻北京。因此以重兵駐守奉天、遼陽及天津至山海關一線,關內外總兵力達10萬以上,而於日軍的主攻方向山東半島則僅部署官兵3萬餘人,其中駐守榮成(今舊榮成)的僅1400餘人。至於北洋艦隊,則根據李鴻章「水陸相依」的防禦方針,龜縮於威海衛港內。
1895年1月20日,日「山東作戰軍」在榮成龍須島 登陸,占榮成。隨即分南北兩路向威海南幫炮台進行抄襲。30日,南幫炮台陷落。2月1日,日軍佔領威海衛城。此後,日軍水陸配合,攻擊劉公島和港內北洋艦隊。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等先後自殺殉國。17日,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覆滅(見威海衛之戰)。
遼東之戰持續時間較長。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之後,連占鳳凰城(今遼寧鳳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調任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賦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並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宋慶為幫辦,以期挽回頹勢。1895年1月17日起,清軍先後數次大規模反攻海城,皆遭挫敗(見海城之戰)。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分路出擊,3月4日佔牛庄(今海城西北),7日取營口,9日陷田莊台(今大窪南)。10天之內,清軍百餘營6萬餘人便從遼東全線潰退。
戰爭結局和影響 早在日軍佔領遼東半島後,清廷便開始通過外交途徑向日本請和。威海衛失陷後,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中日馬關條約》簽字,甲午戰爭結束。日軍未經直隸平原決戰便達到了預期的侵略目的。
此後,中國人民為反對《中日馬關條約》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台灣軍民在劉永福等領導下自發組織起來,抵抗日軍割佔台灣,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的代價(見台灣軍民抗日之戰)。
甲午戰爭對遠東戰略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日本既佔台灣,又獲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其資本主義經濟以此為契機更加迅速發展起來,並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變了遠東地區英、俄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列強在遠東的角逐日趨激烈,預示著一個更加動盪不安的時代的到來。
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使半殖民地化速度進一步加快,民族危機愈益深重,同時也促使中華民族日益覺醒,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和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迅速高漲。清政府也在更加艱難的處境下,開始變革軍事制度,中國近代軍事改革開始進入實質性階段。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 。簡稱甲午戰爭。1894年(光緒二十年)爆發,因按干支紀年為甲午年得名。

日本挑起戰爭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

清政府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2500人赴朝。日本亦派兵入朝。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授權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挑起釁端,發動侵略戰爭。當中日兩國向朝鮮出兵時,朝鮮政府和東學黨起義軍已簽訂休戰和約 。朝鮮政府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請求中國撤兵。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時撤兵。但日本決心擴大事端 ,繼續向朝鮮增派軍隊 ,並提出所謂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的方案。大鳥圭介於19日和20日,脅迫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驅逐中國軍隊出境。23日,日軍攻佔朝鮮王宮,拘禁國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鳥指令大院君宣布廢除中朝兩國間的一切商約,並授權日軍驅逐屯駐牙山的清軍。當天,日本不宣而戰,在豐島海面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同時日本陸軍向駐牙山中國軍隊發起進攻,挑起戰爭。8月1日(七月初一),中日政府同時宣戰。甲午戰爭開始。

戰爭過程 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包括3個階段:

第一階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平壤之戰發生於9月15日,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戰斗在3個戰場同時展開:其一為大同江南岸戰場。日軍第九混成旅團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昆督隊英勇抗擊,日軍官兵死傷慘重。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中炮犧牲。玄武門被日軍攻陷。其三為城西南戰場。野津道貫中將親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從平壤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沖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日軍退回駐地。清軍總統(總指揮)葉志超貪生怕死,樹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6天里,清軍狂奔250千米,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佔領朝鮮全境。

黃海海戰發生於9月17日,是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發生於鴨綠江口大東溝(今遼寧東溝)附近海面。北洋艦隊參加戰斗的軍艦為10艘,日本海軍投入戰斗的軍艦則有12艘。中午開戰後,北洋艦隊重創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諸艦。但北洋艦隊中致遠艦亦受重傷,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下令向敵先鋒艦吉野猛沖,以求同歸於盡,不幸中敵魚雷,200餘人犧牲。下午,北洋艦隊10艦中,沉四、逃二、傷二,只余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依然奮勇搏戰,並重創日本旗艦松島。戰至下午五時半,日本艦隊撤離戰場。

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鴨綠江防之戰開始於10月24日,是清軍抗擊日軍入侵中國國土的首次保衛戰。清政府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日軍進攻部隊是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一軍。清軍不服宋慶調度,士氣不振,無抗敵決心。24日午前,日軍泅水過江。當夜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浮橋,清軍竟無察覺。25日晨6時,日軍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奮勇還擊,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佔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 。在不到3天內,清朝重兵近3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全線崩潰。

金旅之戰也開始於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順口陷落,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一戰。日本第二軍開始在旅順後路上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的登陸活動歷時12天,清軍竟坐視不問。11月6日,日軍進占金州(在今遼寧大連)。7日,日軍分3路向大連灣進攻,清軍早已潰散,不戰而得大連灣。10天後,日軍開始向旅順進逼。18日,日軍前鋒進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揮拱衛軍奮勇抗禦,將日軍擊退。是日,清軍總辦龔照玙竟置諸軍於不顧,乘魚雷艇逃往煙台。22日,日軍佔領旅順口並血洗全城。

第三階段 ,從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戰爭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的最後一戰。其時,威海衛港內尚有北洋海軍各種艦艇26艘。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軍開始在榮成龍須島登陸。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幫炮台。由於兵力眾寡懸殊,南幫炮台終被日軍攻佔。2月3日日軍佔領威海衛城,丁汝昌坐鎮指揮的劉公島成為孤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致書丁汝昌勸降,遭丁汝晶拒絕。5日凌晨,旗艦定遠中雷擱淺,仍做水炮台使用,繼續搏戰。10日,定遠彈葯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以免資敵,並自殺與艦共亡。11日,丁汝昌在主降將領的脅迫下,拒降自殺。12日,由美籍洋員浩威起草投降書,偽托丁汝昌的名義,送至日本旗艦。14日 ,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昞與伊東佑亨簽訂《劉公島降約》,規定將威海衛港內艦只、劉公島炮台及島上所有軍械物資交給日軍。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遼東之戰持續的時間很長。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後,連占鳳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調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中日簽訂《馬關條約》(繪畫)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並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宋慶為幫辦,以期挽回頹勢。從1895年1月17日,清軍先後4次發動收復海城之戰,皆遭挫敗。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分路進犯,先後攻佔牛庄、營口、田莊台。僅10天時間,清軍百餘營6萬多人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馬關條約》的簽訂 隨著戰爭失利,清政府進一步加緊乞降活動。2月11日,決定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11款,《另約》3款,《議訂專條》3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2款。該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同時也成為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2. 劉坤在日本怎麼停更

搬家。劉坤是一個網路平台中的自媒體博主滾掘虧,在日本的期間是停散慶更的狀態,是搬家導大神致的,生活和視頻拍攝不能統一時間。

3. 甲午戰爭台灣抗擊日本侵越者中最著名的是誰

http://ke..com/view/8188.html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 。 簡稱甲午戰爭。1894年(光緒二十年)爆發,因按干支紀年為甲午年得名。

日本挑起戰爭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 ,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政府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2500人赴朝。日本亦派兵入朝。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授權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挑起釁端,發動侵略戰爭。當中日兩國向朝鮮出兵時,朝鮮政府和東學黨起義軍已簽訂休戰和約 。朝鮮政府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 ,6月13日請求中國撤兵。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時撤兵。但日本決心擴大事端 ,繼續向朝鮮增派軍隊 ,並提出所謂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的方案。大鳥圭介於19日和20日,脅迫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驅逐中國軍隊出境指凳。23日,日軍攻佔朝鮮王宮,拘禁國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鳥指令大院君宣布廢除中朝兩國間的一切商約,並授權日軍驅逐屯駐牙山的清軍。當天,日本不宣而戰,在豐島海面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同時日本陸軍向駐牙山中國旁逗滾軍隊發起進攻,挑起戰爭。8月1日(七月初一) ,中日政府同時宣戰。甲午戰爭開始。

戰爭過程 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包括3個階段:

第一階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平壤之戰發生於9月15日,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戰斗在3個戰場同時展開 :其一為大同江南岸戰場。日軍第九混成旅團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昆督隊英勇抗擊,日軍官兵死傷慘重。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中炮犧牲。玄武門被日軍攻陷。其三為城西南戰場。野津道貫中將親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 ,從平壤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沖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日軍退回駐地。清軍總統(總指揮)葉志超貪生怕死 ,樹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6天里,清軍狂奔250千米,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佔領朝鮮全境。

黃海海戰發生於9月17日 ,是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發生於鴨綠江口大東溝(今遼寧東溝)附近海面。北洋艦隊參加戰斗的軍艦為10艘,日本海軍投入戰斗的軍艦則有12艘。中午開戰後,北洋艦隊重創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諸艦。但北洋艦隊中致遠艦亦受重傷,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下令向敵先鋒艦吉野猛沖,以求同歸於盡,不幸中敵魚雷,200餘人犧牲。下午,北洋艦隊10艦中 ,沉四、逃二、傷二,只余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依然奮勇搏戰,並重創日本旗艦松島。戰至下午五時半,日本艦隊撤離戰場。

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鴨綠江防之戰開始於10月24日,是清軍抗擊日軍入侵中國國土的首次保衛戰。清政府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日軍進攻部隊是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一軍。清軍不服宋慶調度 ,士氣不振,無抗敵決心。24日午前,日軍泅水過江。當夜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浮橋,清軍竟無察覺。25日晨6時,日軍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 。清軍守將馬金運余敘 、聶士成率部奮勇還擊,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佔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 。在不到3天內,清朝重兵近3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全線崩潰。

金旅之戰也開始於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順口陷落 ,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一戰。日本第二軍開始在旅順後路上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的登陸活動歷時12天,清軍竟坐視不問。11月6日,日軍進占金州(在今遼寧大連)。7日,日軍分3路向大連灣進攻 ,清軍早已潰散 ,不戰而得大連灣。10天後,日軍開始向旅順進逼。18日,日軍前鋒進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揮拱衛軍奮勇抗禦,將日軍擊退。是日 ,清軍總辦龔照玙竟置諸軍於不顧,乘魚雷艇逃往煙台。22日,日軍佔領旅順口並血洗全城。

第三階段 ,從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 。戰爭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的最後一戰。其時,威海衛港內尚有北洋海軍各種艦艇26艘。1895年1月20日 ,日本第二軍開始在榮成龍須島登陸。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幫炮台。由於兵力眾寡懸殊,南幫炮台終被日軍攻佔。2月3日日軍佔領威海衛城,丁汝昌坐鎮指揮的劉公島成為孤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致書丁汝昌勸降,遭丁汝晶拒絕 。5日凌晨 ,旗艦定遠中雷擱淺,仍做水炮台使用,繼續搏戰。10日,定遠彈葯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以免資敵,並自殺與艦共亡。11日,丁汝昌在主降將領的脅迫下,拒降自殺。12日,由美籍洋員浩威起草投降書,偽托丁汝昌的名義,送至日本旗艦。14日 ,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昞 與伊東佑亨簽訂《 劉公島降約》,規定將威海衛港內艦只、劉公島炮台及島上所有軍械物資交給日軍。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遼東之戰持續的時間很長。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後,連占鳳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調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中日簽訂《馬關條約》(繪畫)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並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宋慶為幫辦 ,以期挽回頹勢 。從1895年1月17日 ,清軍先後4次發動收復海城之戰,皆遭挫敗 。2月28日 ,日軍從海城分路進犯,先後攻佔牛庄、營口、田莊台。僅10天時間,清軍百餘營6萬多人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馬關條約》的簽訂 隨著戰爭失利,清政府進一步加緊乞降活動 。2月11日 ,決定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 。4月17日 ,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11款,《另約》3款,《議訂專條》3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2款 。該條約的簽訂 ,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同時也成為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4. 《老馬家的幸福生活》結局是什麼

《老馬家的幸福生活》結局:

黃愛國打算出逃被馬鳴以大義和親情打動,而李小娜也選擇了站在馬鳴一邊阻止黃愛國出逃。莫文輝也將錄音帶交出。馬鳴發現徐麗娜在李小娜的幫助之下基本恢復了身心健康,牽掛的心終於踏實了下來。但內心數穗深處還是留下了終生的內疚和遺憾。

新年伊始,李小娜也回到了老馬家。米玲瓏懷了孕,莫文輝與馬拉這對歡喜冤家終成眷屬。老馬家氣象一新,拍起了新的全家福。

《老馬家的幸福生活》感觸

故事就是將許許多多的矛盾集中體現出來,但編劇給了老馬家太多的矛盾,看著真覺得老馬家一點都不幸福。下面就來說說老馬家的幾個人的生活吧:

大女兒馬拉,畢業當護士救了莫文暉兩人談戀愛懷了孕結果老莫的有錢姑姑不讓結婚硬是把兩個人給拆開了。馬拉恨老莫愛財離開北京去了日本辛苦打工認識並愛上了已有家庭的劉坤,兩個人理智地對待了感情,但就在劉坤即將回國的前一天,由於打工過勞在地鐵里梁清睡覺時心臟病突發死了。

劉坤的死給我很大的觸動,劉坤很年輕大概薯渣卜25-28之間,家庭負擔很重所以在日本一天打3份工,不捨得花錢租房子每天拎個包裝著衣服毯子牙刷在地鐵裡面睡覺,他很珍惜他已有的家庭也喜歡馬拉最終選擇回國,卻在異國丟了小命。對於他的死,我感到惋惜和痛心。

對於老莫,我可以理解為何他不敢違背姑姑的意見-窮怕了怕窮。後來他有錢了,千方百計地對馬拉家的人好,對馬拉好,最終以誠意重新成為馬拉的感情歸宿。

5. 方正縣人與日本人什麼關系

「滿洲開拓團」在方正縣幹了些什麼

既然方正縣為日本「滿洲開拓團」立了碑,那麼,自然需要進一步追問:「開拓團」在方正縣留下了一段怎樣的歷史。

方正縣老區建設促進會2005年出版的《方正人民革命斗爭史》一書記載,自1939至1943年,日本共向方正縣派出6個開拓團,總計1291戶,4828人。

這些「開拓民」在方正縣幹了些什麼?筆者有幸在 *** 文藝出版社2005出版的《我的見證:200位親歷抗戰者口述歷史》一書中,讀到了一位方正縣老人對這段歷史的口述回憶。

老人名叫劉安發,1914年生人,日本「開拓團」歷史的親歷者,曾為日本「移民」做工。

1947年參加 *** ,參加了解放戰爭和廣西剿匪,1953年因病復員回家。

接受口述采訪的時間,是2005年4月11日,采訪地點,是在黑龍江省方正縣吉利村。

老人的口述回憶不長,全文照錄於此,括肆段號內則是筆者的補充說明:

「我們這個屯是老屯,日本人來前,「滿洲國」 *** 叫我們把地照都交了。

先是說收了重分,後來說是一餉給100塊錢,其後,能鬧10塊就不錯了。

(筆者註:通過「滿洲國」間接搶掠,是「開拓團」奪取中國百姓土地的主要手段)

康者州德八年(1940年),日本人就來了。

在吉興南屯蓋起了「紅部」,就是他們「開拓團」的團部。

他們叫「紅部」,我們就跟著叫「紅部」。

那是個用紅磚打了地基的草房,周圍拉著刺槐。

「開拓團」的團長就在那,他有隻狼狗,平時出來,就給他叼著公文包。

他們佔了我們的地,連山林都分了,不讓我們上山伐木頭,誰敢伐木頭,道口被截著,要挨打的。

日本人是按班分的,現在我還記得,一班、三班都擱梨樹園那兒,橋西是二班,河南頭是四班、五班,東半拉建個七班、九班。」

被收了地的中國人家,多半被遷走了,遷到專門的「部落」里去了。

我們這兩個屯沒遷,留下給日本人為戶——日本人不會種旱田。

他們種燕麥、大麥,用來喂馬。

他們種的地是我們弄好的地,有壟,他們就順著壟撤籽,然後扒平,就等它自己長大,之後再僱人割。

直到光復後,日本人也沒學會種旱田——他們說來「開拓」,實際上連我們的好地都不會種。

他們吃的糧食是領的大米,高粱米他們不吃,穿的是國家發的黃衣裳,跟日本兵一樣。

(筆者註:方正縣那些被強奪了土地、並被趕入「部落」的中國百姓的命運如何?從「部落」中死裡逃生的陶青山老人留下了珍貴的回憶,下面是回憶的部分摘錄:「我家是從伊漢通鄉遷來的。

那年我4歲。

我們這兒一共是8個『部落』,我們家在『二部落』。

具體細節記不清了,只記得日本人佔了我們的地,我們全家5口,父母、兩個姐姐和我,和老梁家一起,跨一老牛車拉來了這里。

……來了後,很多人家都不想住下來,但日本人在「部落」周圍打起了大牆、炮樓,兩道門,進出都有人管,下黑後還有人敲梆子,管得很嚴。

……我們這地方,當年有個名字叫『挑灶溝』,這是我們當地的土話,意思是滿門死絕。

『部落』的生活,到今天我都不願意回憶,太苦了,太慘了,每想一次,都難受幾天。

苦到什麼地步,全家5口人一個麻花被,白天穿,晚上蓋。

當然不頂暖,那時冬天冷得要命,就烤著火睡。

白天,往身上一披,就是衣服,全家就這一件,誰出去幹活誰穿——那時,活得那麼難,誰還顧得上羞恥啊!……我是一直到光復以後,13歲時才穿上衣服的。

在『部落』時,一直都是光腚。

我父親死的那年冬天,母親生了個弟弟。

只活了一宿就死了,是凍死的。

牆是木桿和泥,里外透霜,又沒東西蓋,沒奶吃,剛生下的孩子哪能受得了……)

這些日本人,每天早上都訓練,扛著木頭槍,戴個鬼臉,嗷嗷地叫,練刺殺。

不大點小孩都集中起來練。

(筆者註:這充分證明,「開拓團」的主要職責不是經濟殖民,而是武裝侵略,開拓團是准軍事集團。

)

我父親在我兩歲首雹蔽時就被鬍子抓走了,當時我們家就我母親、哥和我三人。

沒了地後,我和我哥就在附近扛活。

後來,村長劉坤說我,別都在外面扛活,一年連三畝地的莊稼都掙不回來,還是留一個在家種地。

康德九年,我開始種地。

當時,有能耐的人,和「開拓團」的日本人搞關系,弄點好地種。

劉坤幫我找了一個日本人,好像叫果基,是五班的,租了他30畝好地,一年下來,苞米、黃豆能收七八擔,交了之後還能落個吃的,比出去扛活好。

康德十年,我哥也在家種地了。

那時我年輕,有力氣,幫日本人幹活,啥都干。

割、鏟、種、收、扶犁、點種,啥都會,鏟地鏟整地,割地割一半。

(筆者註:大多數「滿洲開拓團」團民都不親自耕種,日本作家島木健作曾走遍日本的「滿洲開拓地」,他在1939年說:「沒有一個地方不是讓滿人干農活兒的。」)

日子當然還是苦了。

吃的苞米糙子、高粱米和小米子——我們不能吃大米白面,被日本人發現就是「經濟犯」。

所以,逢年過節,家裡好點的,弄點吃的,都在黑夜偷著吃。

我們屯裡有一個人,上親戚家時,吃了點「旱金子」,紅皮,跟米大小差不多。

回家時坐火車,不習慣,暈車,吐了出來。

日本人一看,吃了大米,當時就抓起來了。

後來,好像被拉去做勞工,再也沒回家。

那個年代,日本人管得嚴,連「把頭」也不能吃大米。

「開拓團」來的時候,我18歲。

沒文化,也不懂事。

他們佔了我們的地,我們就給他們為戶,要種地還要託人搞關系,當時我還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一下就變成下等人了?

我還算是幸運的。

原來人住得散,溝里溝外,兩三間草房子,因為山裡有抗聯,日本人就歸屯並戶,把中國人遷到了「部落」里——我去過「四部落」和「五部落」,那兒沒有井,吃溝里的水,也沒葯,那個地方叫挑灶溝,人差點都死絕了。

我們屯附近的人家都遷走了。

那年頭要飯的多,每天都有。

他們不敢到「開拓團」要飯,只能找我們——誰也不敢去「開拓團」要飯,連牲畜都不敢上日本人的地里去。

我們屯有個曲慶貴,還是個富戶,幾頭牛有一次進了「開拓團」的地。

被發現後,查下來,把牛扣住,把他們抓起來連打帶揍,當時劉坤當村長,好說呆說幫著給要回來。

還有很多人家的豬什麼的跑到日本人的地里,當時就被打死了,還要把人抓去打一頓。

日本人也有好點的,比如五班老班長,我們上山拉木頭,他不管,後來就給撤了,說他不負責。

還有的日本人,也挺可憐。

南屯有一個日本大鐵匠,會給洋馬掛掌,跟我哥哥關系挺好,快40歲了,突然要讓他去當兵,他來找哥哥喝酒,唱得都哭了。

快光復那年,除了殘疾,「開拓團」里的男人全都去當兵了。

(筆者註:「開拓團」一開始就負擔著為日軍源源不斷提供兵源的職責,這一職責可區分為兩個層面:1、將那些服役期滿本應回到日本的士兵編入「開拓團」,可以省去長途勞頓,便於再次迅速徵召;2、自日本徵招的大量「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進入「開拓團」一兩年後,全部迅速進入了軍隊。

)

我哥也被征去勤勞奉仕,上佳木斯給日本人修道基。

我也給日本人修過飛機場,幹了一年,吃不飽,住席棚,下著雪,光腳還要我們干。

「二鬼子」張嘴就罵,舉手就打。

不少人都累死了。

光復前後,日本人眼看大勢不妙,開始逃跑。

那段時間,我們這地方的日本人很多,北邊的「開拓民」,都經過我們這兒南下,想回日本。

後來,老毛子部隊來了,好多日本人,有萬把人,就被困在這兒,走不了了。

死人死老了,一片一片的,更可怕的是,他們那些走不了的,都聚到一起,堆上炸葯和手榴彈,集體自殺。

(筆者註:對此,方正縣老區建設促進會2005年出版的《方正人民革命斗爭史》一書也有記載:「(『開拓團』團部的)幾處房子著了火,人們不去救。

一家房前,從窗戶里跑出兩個孩子,後邊追出一個大人,用刺刀刺死了孩子,然後自己割腹自殺,倒在孩子身邊。

稍大一點的孩子掙扎爬到房門口,房檐上的草木燃燒著的碎火塊掉下來將孩子埋上。

一處火堆,人們往火堆里扔衣服、傢俱、被褥、毛毯等,還有步槍、子彈。

一個男孩開槍射殺村頭樹上栓著的十幾匹大馬。」這種記載,同樣可以證實,「開拓團」不是單純的「日本平民」,而是一種准軍事化組織。

)

日本人撤時,一般都先殺掉小孩和女人。

婦人摟著孩子圍成一圈,日本兵從遠處向圈裡扔手榴彈,沒炸死的孩子,還要用刺刀刺死。

我知道有一次,那些日本女人甚至硬把自己的孩子按水裡淹死,20多個孩子呢!反而是中國人收養了那些可憐的日本孩子。

光我們方正就有一千多個,現在,他們都回日本了。」

6. 劉坤在日本為什麼最近沒更新了

封號了,由於在直播中有違規行為,導致視頻沒有了。劉坤在日本是一個短視頻美食博主。

7. 拍戲時意外去世的5位明星,每位都是演技派,你都認識哪些

拍戲時意外去世的五位明星,這五位明星我每一個都看過他們的作品,也算是都有一定的了解。其一、聶鑫。其二、劉仔核丹。其三、高昌昊。其四、劉坤。其五、李國豪。

其五、李國豪。

李國豪在1985年開始參演影視作品,八七年還憑借《龍在江湖》被第六屆電影金像獎提名為最佳新人。後來李國豪成功進入好萊塢發展,在1993年的時候拍攝電影《烏鴉》時,被人用用道具槍裝一顆真子彈打死了。這種意外身亡至今也是一個迷,希望總有一天能給李國豪的死亡來個真相大白。

8. 劉坤一的思想

劉坤一從信奉儒家經典的封建士大夫發展成為晚清著名的洋務外交活動家,其思想大致經歷了三個轉變階段:1865—1874年(同治四年到同治十三年)為第一階段,這是思想保守時期;1874—1881年(同治十三年至光緒七年)為第二階段,對洋務新政的態度由排斥轉為間或支持的時期;1890—1902年(光緒十六年至光緒二十八年)是第三階段,是其洋務思想的成熟時期。 劉坤一並不是一個職業外交家,只是在總督地方過程中,通過與西洋各國的接觸以及對時局的綜合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外交主張:
(一)堅待開放,反對閉關,力求主動,講究實效。劉坤一,在近代中國所面臨的時代蛻變中,難能可貴局族地認識到了閉關鎖國已經不可能了,故而極力主張中西通好。劉坤一所主張的這種通好,並不是無條件的,而是以中外和約為基礎的。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他也主張中外友好往來,希望待之以誠,以此歸化洋人。從這樣一種觀念出發,他對晚清洋務外交中的拖延作法是極為不滿的。認為「中外交涉之件,應辦便辦,不可推辭;可行即行,不宜遲誤」,「有格礙者,無妨直告以所難,詞尚和平,意須斬截。洋人性雖狡執,往往肯聽吾言;縱使未必遽從,亦當持之堅忍,彼無非以兵事恐我,以總署壓我,不為所動,彼亦其奈我何?待之以誠,哲之以理,有時機權之用則在操縱合宜;最忌躲閃游移,含糊了事,一以諉之朝延。」
(二)恪守和約,以和約為憑,注重維護國家主權。「恪守和約,以和約為憑」是劉坤一辦理中外交涉事件的根本原則,他自己曾總結說:「承乏豫章、羊城,辦理洋務,無非恪守舊章,絕無表現之處」。劉坤一辦理中外交涉事宜,在「恪守和約,以和約為憑」基礎上,特別注重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大義。
(三)借夷制夷,合眾夷之力以制夷。劉坤一借夷制夷、合眾夷以制夷的外交思想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合縱聯橫外交觀念,也源於他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充分認識。在他看來,晚清中國國貧民窮,無力與西方各國對抗;但另一方面,西方列強在侵略中國既有合作也存在著較大的利益沖突和矛盾,因而最現實的外交策略就是,運用高明的外交液悉手段,操縱合宜,借夷制夷,才能使中國的利益和主權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全。所以他主張「不但鄰國宜結,即使敵國可結亦結。能結鄰國,即多一助我之鄰;能結敵國,即少一圖我之敵」。 東南互保指中國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之役期間,中國南方各省違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國開戰的事件。
在清室尚未向各國宣戰之前,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鐵路大臣盛宣懷等即商議如何保存東南各省的穩定,避免列強有借口入侵;同時密議盤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兩宮不測,當由李鴻章出任總統支撐局面。清室向十一國宣戰後,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他們稱皇室詔令是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
東南互保運動,保護了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避免於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同時亦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威大為下降。之後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義後相繼宣告獨立,與地方勢力崛起、中央權力式微關系密切。 書名:《劉坤一遺集》
類別:綜合類、其他類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1959-06
頁數:519頁 劉坤一,字峴庄,湖南新寧人。廩生。咸豐五年,領團桐埋弊練從官軍克茶陵、郴州、桂陽、宜章,敘功以教諭即選。六年,駱秉章遣劉長佑率師援江西,坤一為長佑族叔而年少,師事之,從軍中自領一營。長佑既克萍鄉,令進戰蘆溪、宣風鎮,連破賊,逼袁州,招降賊目李能通。於是降者相繼,守城賊何益發夜啟西門,坤一先入,復袁州。累擢直隸州知州,賜花翎。
七年,克臨江,擢知府。八年,長佑以病歸,坤一代將其軍。偕蕭啟江渡贛江規撫州,克崇仁。啟江在上頓渡為賊所困,往援,大破賊,遂復撫州,連克建昌,擢道員。九年,石達開犯湖南,坤一回援,解永州、新寧之圍,加鹽運使銜。賊竄廣西,從劉長佑追躡,復柳州。長佑擢撫廣西,令坤一駐柳州清餘匪,悉平之,加布政使銜。進攻潯州,十一年七月,拔其城,以按察使記名。石達開回趨川、楚,坤一扼之融縣,掩擊敗之,賊潰走入黔,授廣東按察使。
同治元年,遷廣西布政使。劉長佑赴兩廣總督任,命坤一接統其軍,赴潯州進剿。貴縣匪首黃鼎鳳,在諸匪中最狡悍,屢議剿撫,不能下。二年,坤一破之於登龍橋,遂駐守之。鼎鳳老巢曰平天寨,倚山險樹重柵,守以巨炮,覃墟相距十餘里,為犄角。坤一陽議撫,撤軍回貴縣,潛師夜襲覃墟,遂圍平天寨,復橫州,鼎鳳勢蹙。三年四月,擒鼎鳳及其黨誅之。潯州平,賜號碩勇巴圖魯。四年,剿平思恩、南寧土匪,復永淳,擢江西巡撫。令席寶田、黃少春會剿粵匪餘黨於閩邊,五年,聚殲於廣東嘉應州,加頭品頂戴。軍事既定,坤一治尚安靜,因整頓丁漕,不便於紳戶。十一年,左都御史胡家玉疏劾之,坤一奏家玉積欠漕糧,又屢貽書干預地方事。詔兩斥之,家玉獲譴,坤一亦坐先不上聞,部議降三級調用,加恩改革職留任,降三品頂戴。尋復之,命署兩江總督。
光緒元年,擢兩廣總督。廣東號為富穰,庫儲實空,出入不能相抵。議者請加鹽釐及洋葯稅,坤一以加鹽釐則官引愈滯,但嚴緝私販,以暢銷路;又援成案,籌款收買餘鹽,發商交運,官民交便。葯釐抽收,各地輕重不同,改歸一律,無加稅之名,歲增鉅萬。吏治重在久任,令實缺各歸本任,不輕更調。禁賭以絕盜源,水陸緝捕各營,分定地段以專責成,盜發輒獲。
二年,調授兩江總督。六年,俄羅斯以交還伊犁,藉端要挾。詔籌防務,坤一上疏,略謂:「東三省無久經戰陣之宿將勁旅,急宜綢繆。西北既戒嚴,東南不可復生波折。日本、琉球之事宜早結束,勿使與俄人合以謀我。英、德諸國與俄猜忌日深,應如何結為聲援,以伺俄人之後。凡此皆賴廟謨廣運,神而明之。」九年,法越構釁,邊事戒嚴。坤一疏:「請由廣東、廣西遴派明干大員統勁旅出關,駐扎諒山等處,以助剿土匪為名,密與越南共籌防禦。並令越南招太原、宣光黑旗賊眾,免為法人誘用。雲南據險設奇,以資犄角。法人知我有備,其謀自沮。雲南方擬加重越南貨稅,決不可行。重稅能施之越人,不能施之法人。越人倘因此轉嗾法人入滇通商,得以依託假冒,如沿海奸商故智,不可不慮。越南如果與法別立新約,中國縱不能禁,亦應使其慎重;或即指示機宜,免致再誤。越南積弱,若不早為扶持,覆亡立待。滇、粵籓籬盡失,逼處堪虞。與其補救於後,曷若慎防於先。此不可不明目張膽以提挈者也。」疏入,多被採納。
十二年,丁繼母憂。十六年,仍授兩江總督。十七年,命幫辦海軍事務。二十年,皇太後萬壽,賜雙眼花翎。日本犯遼東,九連城、鳳凰城、金州、旅順悉陷,北洋海陸軍皆失利。召坤一至京,命為欽差大臣,督關內外防剿諸軍。坤一謂兵未集,械未備,不能輕試,詔促之出關。時已遣使議和,坤一以兩宮意見未洽為憂,瀕行,語師傅翁同龢曰:「公調和之責,比余軍事為重也。」二十一年春,前敵宋慶、吳大澄等復屢敗,新募諸軍實不能任戰,日本議和要挾彌甚,下坤一與直隸總督王文韶決和戰之策。坤一以身任軍事,仍主戰而不堅執。未幾和議成,回任。坤一素多病,卧治江南,事持大體。言者論其左右用事,詔誡其不可偏信,振刷精神,以任艱鉅。坤一屢疏陳情乞退,不許。
二十五年,立溥俊為穆宗嗣子,朝野洶洶,謂將有廢立事,坤一致書大學士榮祿曰:「君臣之分久定,中外之口宜防。坤一所以報國在此,所以報公亦在此。」二十六年,值德宗萬壽,加太子太保。拳匪亂起,坤一偕李鴻章、張之洞創議,會東南疆吏與各國領事訂約,互為保護,人心始定。車駕西幸,議者或請遷都西安,坤一復偕各督撫力陳其不可,吁請回鑾。二十七年,偕張之洞會議請變法,以興學為首務,中法之應整頓變通者十二事,西法之應兼采並用者十一事,聯銜分三疏上之。詔下政務處議行,是為實行變法之始。洎回鑾,施恩疆吏,加太子太保。
二十八年,卒,優詔賜恤。嘉其秉性公忠,才猷宏遠,保障東南,厥功尤著,追封一等男爵,贈太傅,賜金治喪,命江寧將軍致祭,特謚忠誠。祀賢良祠,原籍、立功省建專祠。賜其子能紀四品京堂,諸孫並予官。張之洞疏陳坤一居官廉靜寬厚,不求赫赫之名,而身際艱危,維持大局,毅然擔當,從不推諉,其忠定明決,能斷大事,有古名臣風。世以所言為允。
首倡對日應持久作戰
甲午戰爭期間,日軍侵佔朝鮮後又進犯中國東北。由於前期中國參戰部隊多為淮軍班底而屢遭失敗,清政府決定派遣湘軍出關對日作戰,並任命兩江總督,原湘軍宿將劉坤一擔任欽差大臣,指揮六萬湘軍出關。1895年1月17日,清軍四次企圖收復海城,皆失利,2月28日,日軍發起反攻,從海城多路追擊,3月4日,日軍在牛莊重創湘軍主力,7日佔領營口,9日攻陷田莊台,曾經不可一世的湘軍就此在遼河東岸全線潰敗。此前,北洋艦隊已在威海衛之戰全軍覆沒。海陸兩線的全面失敗,使清政府趨向和談。但湘軍統帥劉坤一已經清醒認識到日本將成為中國未來巨大的威脅的局面。此時,他提出了對日應採取戰略上持久的方針。在給光緒帝的奏摺上,他指出:
「賠款割地後果嚴重,宋朝殷鑒鑿鑿,天下共知:「坤於新定條約雖未盡悉,要之讓地賠款多節,固難允行,後患更不堪設想,宜戰不宜和,利害重輕,此固天下所共知,亦在聖明洞鑒。」。
開戰有重點:「唯一經決裂,倭心分擁猛攻,自以保京畿、固遼沈為第一要義。」「萬一京畿吃緊,坤心抽調勁旅,迅速入衛,以保無虞。」
戰爭形勢有利:「但倭奴遠道來寇,主客之形,彼勞我逸。近得探報,倭新卒從以老弱充數,餉亦不繼。在我只須堅忍苦戰,否則高壘深溝,嚴為守御。倭奴懸師遠斗,何能久留。力心勢窮,彼將自為轉環之計。」
「有錢賠款,不如用兵兩年。況用兵兩年,需餉不過數千萬,較賠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費愈多。持持久作戰之要,抱一決死戰之念,鼓動軍心,是最優選擇:「『持久』二字,實為制倭要著。諸將一聞和約,議憤填胸,必欲一決死戰。坤職在兵戎,宗社所關,惟有殫竭血誠,力任戰事,此外非所敢知!」
應當說,劉坤一提出的持久戰方針是切實可行的,中國地大物博,是無法消滅的,日軍兵力不足,而勞師遠征,戰線拉長,是兵家之大忌,只要中國採取戰略上持久的方針,堅定抗日決心,發動民眾抗戰,不斷在戰斗中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那麼日軍最後只能失敗。況且當時日本當局也清醒地認識到以現有的武力是無法達到消滅中國的目的的。然而由於以慈禧太後和恭親王奕䜣為首的主和派勢力強大,最終仍然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不過,劉坤一的持久戰思想在近代歷史上仍有巨大的影響力,在之後的抗日戰爭中也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論持久戰》和「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等抗戰時期的指導性綱領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劉坤一的持久戰思想影響。

9. 開拓團的遺留問題

日本政府將日本遺孤分為兩類,即「日本籍殘留日本人」和「中國籍殘留日本人」。日本籍殘留日本人是指擁有日本國籍,但在1945年9月2日以前來到中國大陸並在中國大陸定居,在1945年9月2日以前就擁有日本國籍的人;或者父母在1945年9月2日以前來到中國大陸,本人在中國大陸出生定居,直到現在仍然擁有日本國籍的人。後者是指1945年9月2日以前擁有日本國籍,現在擁有中國國籍,並且在1945年9月2日以前來到中國大陸並定居在中國大陸的人;或者父母在1945年9月2日以前來到中國大陸,本人在中國大陸出生成長並定居在中國大陸,現在擁有中國國籍的。
日僑中大部分都是日本國策移民計劃的一員,內蒙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後,其在東北的殖民統治機構及偽滿當局設立的企事業立刻土崩瓦解。在這一歷史的瞬間,分駐在東北各地的日本軍隊和散居各地的日本僑民害怕遭受報復,一片驚慌,漫山遍野亂竄亂逃,不知所措。
此時的日本開拓團一般只剩下了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因為深受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影響,地處三江平原腹地的佳木斯、鶴崗等地的開拓團成員在斷糧、疲勞和寒冷的襲擊下,許多人選擇了自殺。
1945年8月,黑龍江省方正縣成為日本開拓團成員的聚集地。9月中旬,佳木斯附近的湯原、樺川、樺南幾個縣的開拓團團民集體步行前往牡丹江,想在此乘火車回國,但是牡丹江的火車已經中斷,這些人又折返至方正縣境內。
准備經阿城前往哈爾濱的一些開拓團團民走到方正縣後再也沒有氣力往前走了,只好與先來這里的湯原、樺川開拓團團民匯合,在方正縣伊漢通鄉吉興村原當地開拓團遺留的房子里暫時住下。
由於戰後秩序混亂,一個月過去了,滯留在方正縣的日本開拓團民仍然沒有看到任何船隻。這時,一場瘟疫伴隨著嚴寒悄然向他們襲來,一批批人相繼倒下。沒有傳染到瘟疫的人在嚴寒和飢餓的打擊下,也紛紛死去。
197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後,雙方政府開始著手為二戰時期在華日本遺孤尋找血親。大部分遺孤都回到了祖國,但由於語言和生活習慣的差異,日本遺孤從中國帶去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很難融入日本主流社會。這些遺孤們在歷經半個世紀的歲月後回到了自己的祖國,然而在他們的內心,這里卻是一片陌生的土地。
2002年9月23日,600餘名從中國回到日本的戰爭遺孤組成原告團,在日本東京都大田區民會館舉行「殘留孤兒國家賠償訴訟原告團結成總會暨誓師大會」,正式狀告日本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就「棄民」政策作出反省和賠償。 自佔領中國東北之後,「移民滿洲」一直是日本軍政兩界以及民間輿論所熱烈討論和期望的問題。1932年1月,關東軍統治部在奉天召開「滿蒙」法制及經濟政策咨詢會議,此次會議重點討論了「移民滿洲」問題。會後,關東軍統治部制定了《移民方策案》、《日本人移民案要綱》和《屯田兵制移民案要綱》。這些方案的基本精神,是在10到15年的時間內,分別向中國東北移入武裝的「屯田兵制移民」1萬人和「國防移民」10萬戶;「屯田兵制移民」須優先選擇「滿洲」駐屯軍退伍兵,把具有軍隊組織和紀律和屯田兵制移民作為「移民滿洲」的尖兵。
1932年10月,在有「開拓團之父」之稱的關東軍大尉東宮鐵男的親自策劃之下,493名日本武裝移民進駐牡丹江永川鎮,第二年建成「彌榮」和「千翔」兩村莊,成為入侵中國東北的第一個移民團。也是在這年10月,關東軍正式出台了《對滿移民的全面方針和移民計劃案》。根據這個方案,移民團在中國東北的主要職能是:「在滿洲國內扶植日本的現實勢力,充實日滿兩國國防、維護滿洲國治安,並建立以日本民族為指導,以謀求遠東文化之成就」——也就是說,「移民團」負有鞏固「國防」、維持治安、文化侵略等多重軍事和政治功能。這一《對滿移民的全面方針和移民計劃案》,還將移民的具體方案定義為「特別農業移民」,方案規定:「特別農業移民是以退伍軍人為主體,在警備上相當屯田兵制組織,具有充分的自衛能力。」換言之,移民團是一個准軍事組織,是關東軍的重要補充。
根據上述方案,1932至1936年期間,日本一共向東北進行了五次「實驗移民」。有鑒於「實驗」的成功,1936年8月25日,日本廣田弘毅內閣正式宣布,將大規模向中國東北移民作為日本的七大「國策」之一,決定向中國東北「二十年移民百萬戶」,即:「向滿洲輸送內地農業移民,以大致二十年遷入約百萬戶500萬人為目標,其計算方法按每戶農業移民的家庭人口為5人計算,計500萬人。」
該計劃自1937年開始實施。其「百萬戶移民」,又被分為「甲種移民」和「乙種移民」。所謂「甲種移民」,也稱「集團移民」,指接受政府的優厚補助、並由政府直接受理的移民,被安置在寬裕的移住地,目的在於使之成為未來移民村的核心,移民的構成單位至少在200-300戶;「乙種移民」,也稱「自由移民」,指政府補助微薄,主要依靠民間實行的移民。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 從1938年開始到1941年,大約16.5萬16-19歲的青少年被移入中國東北,以承擔起「充實國防,確保治安」的「職責」。也是在這一階段,「滿洲開拓團」的名稱正式出現。
「滿洲開拓團」的性質,用日本軍方的說法,是以人口增長完成「實力的培植」。軍方認為,過去之所以沒有實現對滿洲的完全統治,其原因就在於:「沒有採取增殖邦人手段而放任自流,導致無日本人實際勢力存在的結果。……(如果)日俄戰爭後就積極移入眾多邦人,這次滿洲事變就不致於發生,即使發生也能兵不血刃地結束,因此,今後務必要把培植我之實力放在第一位」。其長遠目的,則在於使日本人在中國東北「永久性地住上500萬到1000萬」。
「開拓團」的另一性質,是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武裝力量的一部分。「九·一八」之後,日本在滿洲面臨兩大軍事力量的威脅,其一是東北境內的抗聯武裝和土匪勢力;其二是與之相鄰且同樣垂涎中國東北的蘇聯軍隊。尤其以後者之威脅最重。「開拓民」的大量移入,本就負有建造「活人堡壘」工程的使命。「百萬戶移民」,絕大部分部署在東北抗日聯軍的游擊區和漫長的中蘇邊境地區。日本當局並以輕重之要,劃分了國防三線地帶——「國防第一線地帶」位於中蘇邊境,分布在這一地帶的「開拓民」,是「作為對蘇防禦、作戰上的軍事輔助者,以及關東軍的協作力量」,「一旦有事之際作為關東軍的後備兵力」,這一地帶的「開拓民」,佔了日本移民總數的五成;「國防第二線地帶」針對的是東北境內的反日武裝,分布在這一地帶的「開拓民」,佔了移民總數的四成,其作用是配合關東軍「鎮壓反滿抗日武裝部隊」和維持「滿洲國」的治安。「國防第三線地帶」是指指政治、軍事、經濟、工業、交通重地,這一地帶的「開拓民」分布最少,主要起到保衛要地和輸送給養之責。 既然方正縣為日本「滿洲開拓團」立了碑,那麼,自然需要進一步追問:「開拓團」在方正縣留下了一段怎樣的歷史。
方正縣老區建設促進會2005年出版的《方正人民革命斗爭史》一書記載,自1939至1943年,日本共向方正縣派出6個開拓團,總計1291戶,4828人。這些「開拓民」在方正縣幹了些什麼?筆者有幸在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5出版的《我的見證:200位親歷抗戰者口述歷史》一書中,讀到了一位方正縣老人對這段歷史的口述回憶。
老人名叫劉安發,1914年生人,日本「開拓團」歷史的親歷者,曾為日本「移民」做工。1947年參加解放軍,參加了解放戰爭和廣西剿匪,1953年因病復員回家。接受口述采訪的時間,是2005年4月11日,采訪地點,是在黑龍江省方正縣吉利村。老人的口述回憶不長,全文照錄於此,括弧內則是筆者的補充說明:
「我們這個屯是老屯,日本人來前,「滿洲國」政府叫我們把地照都交了。先是說收了重分,後來說是一餉給100塊錢,其後,能鬧10塊就不錯了。
(筆者註:通過「滿洲國」間接搶掠,是「開拓團」奪取中國百姓土地的主要手段)
康德八年(1940年),日本人就來了。在吉興南屯蓋起了「紅部」,就是他們「開拓團」的團部。他們叫「紅部」,我們就跟著叫「紅部」。那是個用紅磚打了地基的草房,周圍拉著刺槐。「開拓團」的團長就在那,他有隻狼狗,平時出來,就給他叼著公文包。
他們佔了我們的地,連山林都分了,不讓我們上山伐木頭,誰敢伐木頭,道口被截著,要挨打的。日本人是按班分的,我還記得,一班、三班都擱梨樹園那兒,橋西是二班,河南頭是四班、五班,東半拉建個七班、九班。」
被收了地的中國人家,多半被遷走了,遷到專門的「部落」里去了。我們這兩個屯沒遷,留下給日本人為戶——日本人不會種旱田。他們種燕麥、大麥,用來喂馬。他們種的地是我們弄好的地,有壟,他們就順著壟撤籽,然後扒平,就等它自己長大,之後再僱人割。直到光復後,日本人也沒學會種旱田——他們說來「開拓」,實際上連我們的好地都不會種。他們吃的糧食是領的大米,高粱米他們不吃,穿的是國家發的黃衣裳,跟日本兵一樣。(筆者註:方正縣那些被強奪了土地、並被趕入「部落」的中國百姓的命運如何?從「部落」中死裡逃生的陶青山老人留下了珍貴的回憶,下面是回憶的部分摘錄:「我家是從伊漢通鄉遷來的。那年我4歲。我們這兒一共是8個『部落』,我們家在『二部落』。具體細節記不清了,只記得日本人佔了我們的地,我們全家5口,父母、兩個姐姐和我,和老梁家一起,跨一老牛車拉來了這里。……來了後,很多人家都不想住下來,但日本人在「部落」周圍打起了大牆、炮樓,兩道門,進出都有人管,下黑後還有人敲梆子,管得很嚴。……我們這地方,當年有個名字叫『挑灶溝』,這是我們當地的土話,意思是滿門死絕。『部落』的生活,到今天我都不願意回憶,太苦了,太慘了,每想一次,都難受幾天。苦到什麼地步,全家5口人一個麻花被,白天穿,晚上蓋。當然不頂暖,那時冬天冷得要命,就烤著火睡。白天,往身上一披,就是衣服,全家就這一件,誰出去幹活誰穿——那時,活得那麼難,誰還顧得上羞恥啊!……我是一直到光復以後,13歲時才穿上衣服的。在『部落』時,一直都是光腚。我父親死的那年冬天,母親生了個弟弟。只活了一宿就死了,是凍死的。牆是木桿和泥,里外透霜,又沒東西蓋,沒奶吃,剛生下的孩子哪能受得了……)
這些日本人,每天早上都訓練,扛著木頭槍,戴個鬼臉,嗷嗷地叫,練刺殺。不大點小孩都集中起來練。(筆者註:這充分證明,「開拓團」的主要職責不是經濟殖民,而是武裝侵略,開拓團是准軍事集團。)
我父親在我兩歲時就被鬍子抓走了,當時我們家就我母親、哥和我三人。沒了地後,我和我哥就在附近扛活。後來,村長劉坤說我,別都在外面扛活,一年連三畝地的莊稼都掙不回來,還是留一個在家種地。康德九年,我開始種地。當時,有能耐的人,和「開拓團」的日本人搞關系,弄點好地種。劉坤幫我找了一個日本人,好像叫果基,是五班的,租了他30畝好地,一年下來,苞米、黃豆能收七八擔,交了之後還能落個吃的,比出去扛活好。
康德十年,我哥也在家種地了。那時我年輕,有力氣,幫日本人幹活,啥都干。割、鏟、種、收、扶犁、點種,啥都會,鏟地鏟整地,割地割一半。(筆者註:大多數「滿洲開拓團」團民都不親自耕種,日本作家島木健作曾走遍日本的「滿洲開拓地」,他在1939年說:「沒有一個地方不是讓滿人干農活兒的。」) 日子當然還是苦了。吃的苞米糙子、高粱米和小米子——我們不能吃大米白面,被日本人發現就是「經濟犯」。所以,逢年過節,家裡好點的,弄點吃的,都在黑夜偷著吃。我們屯裡有一個人,上親戚家時,吃了點「旱金子」,紅皮,跟米大小差不多。回家時坐火車,不習慣,暈車,吐了出來。日本人一看,吃了大米,當時就抓起來了。後來,好像被拉去做勞工,再也沒回家。那個年代,日本人管得嚴,連「把頭」也不能吃大米。
「開拓團」來的時候,我18歲。沒文化,也不懂事。他們佔了我們的地,我們就給他們為戶,要種地還要託人搞關系,當時我還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一下就變成下等人了?
我還算是幸運的。原來人住得散,溝里溝外,兩三間草房子,因為山裡有抗聯,日本人就歸屯並戶,把中國人遷到了「部落」里——我去過「四部落」和「五部落」,那兒沒有井,吃溝里的水,也沒葯,那個地方叫挑灶溝,人差點都死絕了。
我們屯附近的人家都遷走了。那年頭要飯的多,每天都有。他們不敢到「開拓團」要飯,只能找我們——誰也不敢去「開拓團」要飯,連牲畜都不敢上日本人的地里去。我們屯有個曲慶貴,還是個富戶,幾頭牛有一次進了「開拓團」的地。被發現後,查下來,把牛扣住,把他們抓起來連打帶揍,當時劉坤當村長,好說呆說幫著給要回來。還有很多人家的豬什麼的跑到日本人的地里,當時就被打死了,還要把人抓去打一頓。
日本人也有好點的,比如五班老班長,我們上山拉木頭,他不管,後來就給撤了,說他不負責。還有的日本人,也挺可憐。南屯有一個日本大鐵匠,會給洋馬掛掌,跟我哥哥關系挺好,快40歲了,突然要讓他去當兵,他來找哥哥喝酒,唱得都哭了。快光復那年,除了殘疾,「開拓團」里的男人全都去當兵了。(筆者註:「開拓團」一開始就負擔著為日軍源源不斷提供兵源的職責,這一職責可區分為兩個層面:1、將那些服役期滿本應回到日本的士兵編入「開拓團」,可以省去長途勞頓,便於再次迅速徵召;2、自日本徵招的大量「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進入「開拓團」一兩年後,全部迅速進入了軍隊。)
我哥也被征去勤勞奉仕,上佳木斯給日本人修道基。我也給日本人修過飛機場,幹了一年,吃不飽,住席棚,下著雪,光腳還要我們干。「二鬼子」張嘴就罵,舉手就打。不少人都累死了。
光復前後,日本人眼看大勢不妙,開始逃跑。那段時間,我們這地方的日本人很多,北邊的「開拓民」,都經過我們這兒南下,想回日本。後來,老毛子部隊來了,好多日本人,有萬把人,就被困在這兒,走不了了。死人死老了,一片一片的,更可怕的是,他們那些走不了的,都聚到一起,堆上炸葯和手榴彈,集體自殺。(筆者註:對此,方正縣老區建設促進會2005年出版的《方正人民革命斗爭史》一書也有記載:「(『開拓團』團部的)幾處房子著了火,人們不去救。一家房前,從窗戶里跑出兩個孩子,後邊追出一個大人,用刺刀刺死了孩子,然後自己割腹自殺,倒在孩子身邊。稍大一點的孩子掙扎爬到房門口,房檐上的草木燃燒著的碎火塊掉下來將孩子埋上。一處火堆,人們往火堆里扔衣服、傢俱、被褥、毛毯等,還有步槍、子彈。一個男孩開槍射殺村頭樹上栓著的十幾匹大馬。」這種記載,同樣可以證實,「開拓團」不是單純的「日本平民」,而是一種准軍事化組織。)
日本人撤時,一般都先殺掉小孩和女人。婦人摟著孩子圍成一圈,日本兵從遠處向圈裡扔手榴彈,沒炸死的孩子,還要用刺刀刺死。我知道有一次,那些日本女人甚至硬把自己的孩子按水裡淹死,20多個孩子呢!反而是中國人收養了那些可憐的日本孩子。光我們方正就有一千多個,後來,他們都回日本了。」

10. 老馬家的幸福往事馬拉和劉坤有愛情嗎

老馬帶閉家的幸福往事馬拉和劉坤有愛情。馬拉恨老莫愛財蠢跡裂離開北京去了日本辛苦打工認識並愛上了已有家庭的劉坤,兩個人理智地對待了感情,但就在州拍劉坤即將回國的前一天,由於打工過勞在地鐵里睡覺時心臟病突發死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9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3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6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0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6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1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7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7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9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