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統一了日本會怎麼樣
『壹』 寶島台灣在歷史上被日本割佔多少年﹖
日本統治時期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貳』 假如現在日本要進攻台灣,而日本進行這場戰爭的目的就是想把把台灣攻下以後對台灣進行永久地殖民統治,那
不說別的,日本絕對會設法封鎖台灣海峽,而且絕對會在這兒碰釘子,陷入大陸與台灣的夾擊,所以這一仗根本行不通。台灣搜輪有難,大陸一定鼎力攜李相助,整個台灣海域都在大陸與台灣的世隱信彈道導彈射程內,日艦無法靠近,而解放軍幾乎不用出門。日本最大的戰果可能就是有幸向台灣扔了幾顆炸彈。若要先玩經濟制栽,誰玩兒得過中國!對日本來說同歸於盡就是最好結局了。所以要拿下台灣就必須過大陸這一關。別看現在台獨鬧得凶,真要有外敵入侵,只要中國人不死盡,台灣就絕不會被征服。
『叄』 「台灣讓日本統治了半個世紀」 是怎麼回事
很簡單啊,看看中國歷史就知道了。
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頌殲爭,中國戰敗,1895年簽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到1945年日本戰敗,中國收回台灣,整整50年,台散耐灣都沖櫻春是在日本的殘暴統治下度過的。
『肆』 兩岸統一意味著什麼
俞可平:兩岸統一與中華振興
一.兩岸統一的樂觀前景。
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對兩岸的前景是比較樂觀的,對中國的政治發展也是比較樂觀的。我認為,兩岸的統一,是哪一種政治力量,更別說哪個政治人物,都難以阻擋的一個必然趨勢。之所以做這個判斷,我想,有下面七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大家知道,首先是兩岸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擁有共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根深蒂固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這從國民黨和親民黨訪問大陸中都可以看出來。這一點大家已經談得很多,我就不多說了,我特別想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第二點,兩岸的統一,對海峽兩岸絕大多數人民來說,是一件利益共贏的事。通過資源的合理配製,優勢互補,相互幫助和相互合作,可以大大增進兩岸人民的利益。兩岸的任何進步政治力量,最終都必須以人民的利益為依歸,都必須明智地選擇和平統一,否則一定會被歷史所拋棄。
第三點,兩岸之間的共同利益,正在日益增加,兩岸在經濟、社會、政治方面的差異,不是在擴大,而是在逐漸縮小,這是兩岸和平統一的深刻基礎。不要說在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共同點正在越來越多,即使在兩岸人民的價值追求和民主治理方面,共同點也在增強。比如兩岸都在追求民主自由,當然方式不同。我去過台灣幾次,到基層專門考察過台灣基層的情況,我覺得有很多相似點。我還特別看了台灣的鄉鎮長選舉,我們現在大陸很多地方也在搞。還有台北市一個郊悉讓區政府的服務,叫一站式服務,當時大陸還很少有這樣的提法和做法,但現在大陸也越來越多地在實行這樣的服務。我認為兩岸共同點的增加,是兩岸和平統一的最深刻的基礎。
第四點看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大陸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這種強大不僅是綜合實力的增強,而且同樣是向心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增大。我也注意到剛才石先生講的,大陸如果做得很好,就會越來越有吸引力,台灣人民也會因之而產生更多的嚮往。這是第四點我的看法。
第五點,兩岸人民和政治人物中的大多數都希望和平統一,台灣島內期望和平的力量仍然很強,大陸13億人民和平統一的願望更是難以阻擋,兩岸許多政治領袖都在為和平統一盡最大的努力。
第六點,全球化背景下,碎裂化與一體化兩種趨勢並存,但從已有的現實進程來看,碎裂更多地發生於原先的統一體,而一體化則更多地發生於原先的分裂體,這種情況似乎在文化、政治和社會領域都有發生。你仔細看,像歐洲,歐盟都在努力成為一個國家,而且我覺得全球范圍內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更為明顯。
第七,從世界和平的大局來看,兩岸的和平統一更有利於亞洲的穩定和世界的和平,而分裂和對抗最終會損害地區和全球的整體利益,一切有遠見的國外政治家,或遲或早都會歡迎台海地區的和平局面。
二.和平統一的形勢依然極為嚴峻
雖然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但我也清楚地看到,兩岸統一存在的種種嚴重的障礙。因為這些障礙因素的存在,我甚至想說,這次國民黨和親民黨領袖分別率團訪問大陸,對兩岸關系的發展無疑具有歷史意義,但也不能因此而輕看兩岸和平統一還存在的下述嚴重的阻礙因素。
我認為至少有下面五個嚴重的阻礙。
第一,台灣島內的分裂勢力仍然十分強大,台獨力量在相當程度上控制著台灣的政治進程,並且加緊推行台獨路線;台獨力量和台獨活動不僅是兩岸和平統一的大敵,也是兩岸和平統一的頑敵。其二,兩岸在政治經濟制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方式方面依然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必須看到。第三,兩岸政治方面的互信和共識還相當缺乏。第四,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岸之間傳統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正在受到更多新的嚴重挑戰。第五,個別外國政治力量,出於其狹隘和短視的國家利益,不希望兩岸盡快實現和平統一。少數國家害怕兩岸統一以後中國變得更加強大,害怕中國強大以後對他們構成威脅。
這是我講的「雖然樂觀,但是樂觀是有保留的,必須看到橘辯嚴峻的局面」。
我覺得兩岸的統一也是必然的,但是兩岸的統一,有不同的方式。有些統一可能代價非常大,有些統一的負面作用可能非常大,我們應當爭取兩岸統一的一個理想局面。第三個問題,我就講講兩岸統一的理想局面。
三.爭取兩岸統一的理想局面
兩岸統一是兩岸關系必然的發展結果,但是,兩岸統一的方式和局面卻可以有極不圓陸缺相同的結果。我認為,兩岸的政治家和學者應當下大力氣好好研究兩岸統一的最佳前景和最佳選擇是什麼,兩岸統一的理想狀態是什麼。在我看來,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這一問題。
第一個,大家已經考慮比較多的,就是從統一的方式來看,和平統一是理想的途徑。因為非和平統一的代價之大,可想而知。我們大陸和台灣都是希望和平統一的。胡錦濤總書記已經幾次表明要盡最大的努力,實現兩岸的和平統一。
第二個,從統一的性質來講,兩岸的理想統一應當是一種多樣性的統一,應當是和而不同,而不是簡單的劃一。多樣性已經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我在台灣的時候,覺得台灣有一些學者和居民,對統一沒有真正理解,他們害怕這個統一就是大陸的制度強加給台灣。我覺得從鄧小平先生提一國兩制開始,就承認了多樣性,這個擔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不要說在兩岸問題上,就是在大陸內部,也正在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多樣性。我認為大陸正在走向一個多元的社會。我甚至認為,為什麼「和諧社會」的理念能夠引起這么大的反響,原因就在於我們這個社會已經變成一個多樣化的社會了,所以才要和諧。要是沒有多樣化,沒有利益矛盾,就不存在統一問題。我們應該追求多樣化的統一。
第三個是從統一的基礎來看,兩岸的統一應當是一種民主的統一,也就是說,兩岸的統一要深深紮根於海峽兩岸絕大多數人民的民意和共識上。尊重絕大多數台灣人民的意願和大陸人民的意願,就是真正的民主,也是最大的民主。我剛才注意到石先生講的民意,我覺得尊重民意,就是民主。所以我的意見是,如果假設統一是必然的選擇,追求一種理想的統一就是我們所要重點考慮的。思考的基礎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有利於兩岸人們的利益,即實現和平的、民主的和多樣性的統一。
四.兩岸和平統一必須加緊努力
最後一個問題。我們應當怎麼樣努力?兩岸和平統一必須加緊努力,宋楚瑜先生在大陸幾次講到兩岸要仍須努力,我覺得這個講得很對。不單是仍須努力,而且是必須加緊努力。兩岸的統一也是兩岸關系必然的選擇,我看也是唯一的選擇。那麼,我們應當以一種什麼樣的努力來追求民主和平的統一呢?
第一,胡錦濤主席最近就兩岸關系的一系列講話和大陸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舉措,是大陸為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基本策略,它在繼承大陸過去兩岸政策的同時又根據新的情況有所發展,是立足海峽兩岸和當今世界現實的基礎上深思熟慮的結果,既體現了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原則立場,又包含著大陸政府和人民對台灣人民的最大善意,其意義極為深遠。這些策略和舉措用意非常深,是慎重考慮的結果。台灣的領導人應該認真對待,積極回應。要像國民黨和親民黨領導人那樣,積極推動兩岸和平。
第二,兩岸未來的發展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民意,最大限度地增進人民的利益,才有光輝的前景。這里所說的民意和利益,既包括2300萬台灣人民的利益,也包括大陸人民的意願和利益。考慮兩岸未來和兩岸關系,必須將視野擴大到海峽兩岸的全體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而不是片面強調單方面的所謂「民意」和「人民利益」。
第三,一切旨在推動兩岸和平統一的政治力量和政治領導人,在處理兩岸關繫上既要求同存異,這是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提。除此之外,我認為還要努力擴大兩岸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的共同點,要增進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建立經濟互利和政治互信的現實機制。
完成兩岸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固然有外部的阻力,有一些外部的力量不希望兩岸統一,但歸根到底取決於兩岸人民自己的選擇。我也贊同石先生,對兩岸人民來講,現在正面臨著推進兩岸關系的新的歷史機遇,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以下三點,兩岸的和平統一就不會是一個遙遠的願望。
第一,必須丟掉「台獨」的幻想,真正認清楚,統一是兩岸關系發展的唯一出路,台獨只能是死路一條。第二,一定要超越黨派利益和個人利益,將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放在壓倒一切的地位,將分歧消失於中華民族的振興中。第三,充分發揮中華民族的高度政治智慧,盡快恢復和推進在「一個中國」原則上的平等協商對話,讓智慧和理性,而不是讓愚昧和偏見主導兩岸關系的發展。
彭偉祥:非常感謝俞先生的精采發言,我借用一句話來總結俞先生的意思,就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下面我們有請徐博東院長發言。
『伍』 台灣對日本有何意義
1895-1945年台灣就在日本的控制之下,這50年的日本統治對於台灣的影響那是顯而易見的,我在台灣的朋友說,有些極端的台灣年輕人喜歡日本人,仇視大陸人,他們更喜歡日本的那種社會,那種文化,排斥大陸。
當然,台灣對日本從軍事上說是牽制大陸,但台灣也不是任人擺布的棋子,即使與大陸再有縫隙,現在的台灣當局也絲毫不敢親近日本,因為他們還沒有那種實力能跟大陸叫板,更不敢說自己不是中國人,大陸台灣都是中國人,並不是說說而已。
所以,個人覺得台灣對日本有種依賴感,有種嚮往感,同時提防日本,遠離日本,尤其是在爭議地區,雖不和大陸同聲,但卻也忽視日本,這就是對大陸的一種默認支持。
『陸』 請客觀的評價「中國台灣日據時期」,日本對我國台灣的殖民統治是利大還是弊大當時台灣的行政區劃(縣州
這個命題就好比「滿洲國時期,日本對於東北重工業的建設對後期新中國的影響」
無論如陪梁冊何是滿洲國還是日據台灣,對於重工業的引進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日本功不可沒,渣缺教育,文化方面的促進也很顯著,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一直在宣揚所謂的「幫你們發展,大東亞共榮」,但是無論如何,這一切的一切,本質上是要掠奪和殖蘆宏民當地所建立的,以及同化當地中國人,血腥鎮壓當地人,無論是東北,還是台灣,也是一如既往,日本的移民團來,更是驅逐了當地人
當然如今的國民政府,對於戰後台灣的建設,完全可以說是超越日本的,國民政府不是在殖民和掠奪,是在發展
日據台灣,行政上屬於海外領,也就是相當於英國殖民的澳大利亞,以及以後日韓合並以後的韓國,台灣總督相當於日本國內首相,台灣總督有一部分其實也當過日本首相,但是海外領,需要聽從宗主國吩咐,按照常理來說,就是平級的(都是日本高官),但是方針政策需要聽從宗主國發布
日據台灣,利弊,我個人覺得雖然推進了台灣的發展,但是對當地的殖民鎮壓,已經對後來中國人民族認同的割裂,真是也是太畜生了
『柒』 假如日本、韓國、台灣合起來打國怎麼辦
首先,在三方合作的前提下,需要明確三方的共同目標,准備一致行動,以提高三方合作的效率。其次,在各自的領域優勢弊埋物上進行努力,採取積極的政策,推進經濟共同體建設,以提升各租液自的經濟發展水平。最後,在安全問題上,加強軍事合作,加大外交力度,更好地解決多邊關系不穩定的問題,避免軍事沖突的液冊發生。
『捌』 日本統治台灣期間台灣人民的生活是怎樣的
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我是台灣人,我看過一些這方面的書,給你簡單介紹下我所知道的事情吧。
1.在日本殖民之前,台灣除了有原住民各族之外,還有各支的漢人,在漢人之中,主要分成閩南人(福建南方)、福州人(福建北方)、客家人。
從明朝以來,漢人憑藉著科技和詐術,巧取豪奪了不少原住民的土地,因此原漢之間一直有武裝斗爭的情況發生,但是農業生活的漢人,其力量強過採集生活的原住民,所以原住民的生活圈是不斷地被漢人壓縮了。
在漢人之間,也常常發生極慘烈的武裝斗爭,三大支的漢人互相仇視,常常為了搶水源、土地之類的資源而發生械鬥的情況。
2.日本奪取台灣之後,許多人不願做亡國奴而起身反抗,頭幾年有許多台灣人為了反抗日帝而犧牲了,日本人也付出了不少傷亡代價。後來日本在台灣的腳步雖然站穩了,但是台灣人的抗日活動一直沒有停止過。
3.從1898年,日本還在鎮壓台灣人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調查土地和人口了,這是為了在數字上管理台灣,在日本完成調查以後,就開始進行掠奪各種資源的行動了。
4.林圯埔事件是日本人強奪公有竹林之後,漢人武裝暴動的事件。在這次事件中,漢人殺了三個日本人,後來日本人殺了九個漢人。日本人強奪公有竹林簡單來講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差咐
5.在原住民政策上,日本人學習西方的種族滅絕手段,不但殺光所有反抗的人,還限制原住民的生活圈,對於放棄反抗成為其臣民者,就在"番(對原住民的蔑稱)地物資交易所"中販賣用甲醇加上乙醇的毒酒,好讓他們慢性自殺。
6.日本在台灣進行各種各樣的"專賣制度",也就是日本殖民政府可以任意指定某種物品為"專賣品","專賣品"只能由殖民政府指定的人用指定的價格販賣,因此可以徹底將壟斷的利益發揮到最大,並完全掌握在日本人手裡。被指定"專賣"的物品包括:鴉片、食鹽、粉碎洗滌鹽、樟腦、酒。這些專賣制度幫助日本殖民政府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7.日本在台灣農業上的各種建設和制度,都是為了要使台灣農民種植殖民政府需要的作物,比方說甘蔗。但是日本政府也規定了,甘蔗的定價權完全由收購的會社決定,因此農民們雖然辛勞工作,收成後的情況卻像如今第三世界的農民一樣,收購的公司說多少就是多少,完全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差別只在於:當時台灣農民面對的是有帝國主義撐腰的日本公司;現今第三世界的農民則是面對掌握了全世界商品定價權的跨國公司,前者的暴力剝削是很明顯的,後者的制度剝削卻隱藏在"自由貿易"的外衣之後。總之,由於種甘蔗真的賺不到錢,所以台灣民間有一條"憨(閩南語指"傻")歌詩",當中第一憨就是"種甘蔗乎(給)會社磅(秤)"。而且日本人還在秤上面動手腳,因此台灣農民不但在價格上被剝削,連秤重量的過程都要被再剝一次皮,自然是氣憤難當,後來也因此爆發了抵制運動,結果日本警察強行闖入逮捕農民並將他們判刑,再次證實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兇狠性格。
7-2.在稻米方面,在日本到台灣之前,台灣的農村結構就存在著:地主-商人-高利貸-佃農的情況了。大陸的朋友應該很了解佃農生活有多慘,我不贅言。日本到台灣之後,這種債務鎖鏈對日本人而言也很好用,只要掌握住上面的地主等人就能牢牢地抓住下面的農民了,因此並沒有廢除這樣的關系。
8.台灣的日本獨占資本是靠:1.土地掠奪、2.佃耕制度、3甘蔗收購等榨取方式所形成,還有一招是"三年輪作"一年種稻,一年種甘蔗,一年種番薯,由於種甘蔗收益極低,因此很多人不願意種甘蔗,稻米比甘蔗更好賣,賣不掉也能自己吃,日本強制推行"三年輪作"以後,甘蔗就有了一定的產量,而且農民將會為了在不能種稻米的那兩年活下來,而必須向貸款公司借款生活,由此日本手上又多了一條債務的鎖鍊,牢牢地系在台灣農民的脖子上了。
以上是對於經濟方面的塌慶宏介紹,另外再提一點;警察。
不論在日帝本土或者台灣,團冊警察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警察的權力很大,可以任意抓人和拘留(當然是得到上級允許,但絕對不是那種把人抓到以後會講:我現在依法逮捕你,你有權利保持緘默...那種)。在警局裡面的拷打和刑求也是跟吃飯一樣自然的事情,不論是日本或者中國的左翼都要面臨它們狠毒的攻擊。當時的日本警察做的事情很多,幾乎所有的行政都要用到警察,對日本政府而言可說是有萬能的用途。
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的各種暴政,自然引起了諸多仁人義士的反抗,在這些英勇的抗日勇士當中,我推薦你找一個人的資料,他叫做"簡吉",我不知道大陸的網站能不能找到他的故事,如果可以的話,我推薦你看看他的事跡,像他這樣的人才有資格代表台灣人。
後來隨著日本侵華,二戰爆發。日本為了支援中國戰場龐大的開銷,因此開始"皇民化運動",好提高台灣的勞動力。不過當時絕大部分的台灣人是拒絕這種無恥行徑的,只有少數的漢奸或者為生活所逼的人改了自己的姓名為日本名子。
隨著中國戰事的更加吃緊,日本陷入了戰爭的泥沼,為了奪取南亞的資源,又再將台灣升格為南進基地,做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南亞的跳板,因此又徵收了更多的稅、更多的物資、更多的勞動力,其中最讓人惡心的,就是欺騙或者強逼婦女去做慰安婦,這些事情你們應該也知道的。除此之外,也強迫台灣男性參加侵略戰爭,讓他們擔任軍夫之類的工作。
以上就是日據時代台灣人民大致上的情況了,希望能滿足你的疑問。
『玖』 台灣讓日本統治了多少年,經濟發展怎麼樣
1895-1945,前面兩位的數字有點不精確。
現代化程度在當時亞洲排名第二,僅次於日本。
經濟方面,當時最大的外銷產品就是蔗糖,光光是蔗御兆糖這一項的影響就很大,日本在台第一年需要日本國庫拿一半的錢出來建設,但是第十年的時候,台灣完全自給自足、不需要再拿日本國庫的錢,就是因為蔗糖。各位要是看到當時的糖廠設施,斗拆哪可能會嚇一跳,那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但那些設備的現空碼代化程度,恐怕還比現代某些國家先進。(由於那個時代台灣屬於日本,二戰末期,台灣南北各城市及工廠都是被美軍飛機轟炸,糖廠因可提煉酒精,這類能生產戰備資源的工廠都是主要轟炸目標)
『拾』 1895年《馬關條約》後台灣被日本侵佔,日本是如何統治台灣的
1、日據台灣初期,官民的抵抗,日本的強壓政策
日本佔領台灣初期,台灣對日本殖民者的抵抗,還是非常激烈的。日本採取了強壓的手段,隨時拘捕他們認為靠不住的台民,成群地屠殺,有時數百人被聚集在一起,用機槍掃射,集體處死。這種恐怖的統治,也有強烈的震懾作用,使台民不敢再有抗日想法。
2、日本在台灣的農業建設和「國民教育」
從經濟方面來說,嘗試了堪稱亞洲第一次的農業革命,推行的項目有:使用化肥、培育新品種、有計劃地規劃水利灌溉等。他們開設了新型糖廠,代替過去用牛力和人力操作的製糖方法。不過這些措施多以台灣為實驗性質,一旦犯了錯誤,台灣百姓先吃大虧。
台灣推行現代化農業生產,無論質和量都提高了許多,而且,這些建設帶動了農村社會的巨大變化。一部分的城市文化被帶入農村,提高了農村的生活水平。在日本統治期間,台灣全島逐漸電氣化,縱貫鐵路修成,高雄、基隆兩港開港。
在此基礎上,日本帶來了現代文化知識和現代化的生活形態,給台灣鋪設了一層從西方經過日本,移植到台灣的世界近代文明。無可諱言,由於台灣不過是日本的文化邊陲,雖然各方面的文化資源取自日本本土,但台灣文化能達到的水平,難免先天不足,而且,很難有開拓創新的空間。
3、日本在台灣的「皇民化運動」
50年的日本統治,在後半段發動了「皇民化運動」,願意接受日本文化的台灣同胞,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只用日語。當局要求他們採用新的日本姓氏,放棄原來的中國姓名。「皇民」必須放棄中國祭祀祖先的儀式,皈依神社的神道教。
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糧食不足,實行配給制度,在台灣的日本人民,獲得的一份配糧,台灣同胞能獲得的大概只有一半的數量,皇民化的日本人,可以得到日本人和台灣人中間的一半。這一差別,使得許多台灣人,願意成為皇民。為了表現他們是「皇民」,他們往往比真正的日本人還要更日本。
(10)台灣統一了日本會怎麼樣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1894年(清光緒20年),中國與日本因為朝鮮主權問題而爆發甲午戰爭。次年3月20日,戰況呈現敗象的中國,派出李鴻章為和談代表,並以全權大臣身份赴日本廣島與日本全權大臣議和。到達之後,李鴻章要求先停戰,但談判沒有結果。
最後清政府被迫於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清廷一方面承認朝鮮獨立;另一方面也將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澎湖列島割讓予日本。
台灣割讓予日本的記載為馬關條約第二條之內:「第二、割讓台灣全島及其附屬諸島嶼;第三、割讓澎湖列島,即英國格林威治東經一百一十九度至一百二十度,及北緯二十三度至二十四度間的各島嶼。
另外,第五條亦有如下之文字:日清兩國政府於本約批准交換後,立即各自派遣一名以上之委員赴台灣省,實施該省之讓渡事務,但需於本約批准交換後二個月內,完成上述之讓渡。」因為此條約,台灣被迫進入了日本統治時期,成為日本殖民地。而該和談經過亦史稱台灣割讓或乙未割台。
1895年6月2日,中國全權代表李經方與日本任命的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在停泊於基隆海面的日艦「橫濱」號完成了台灣交接手續。
而台灣人民則以「台灣民主國」的名義,發誓「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在台灣島上與日軍展開數月的殊死斗爭,是為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又稱「乙未戰爭」。
另外,雖然清廷因為戰爭失敗才割讓台灣,但日本謀取台灣的武力攻佔方式,中國大陸學者稱之為占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