綢緞在古代日本值多少
1. 古代時一匹絲綢多少錢
古代絲綢曾經相當於貨幣職責,貨,財產;幣,帛也
不滾鎮同朝代,不同地區,一匹絲綢的長度、寬度並不相同。只有官營製造局的絲綢,在一個朝代的時候才會是相對穩定的尺寸。一般來說,以十丈左右為准,但是不同朝代的計量單位也有出入大搏粗的,大致長度摺合現在的20-30米左右。
而且,絲銀仔綢不是一個品種,而是一個大類。輕薄的和厚實的,肯定不會一樣。比如紗、綃肯定比緞、錦的價值低多了,可以相差十倍以上!
有文獻記載,唐代一匹馬大概值絹帛35匹左右,
古代製造一匹素織的絲綢需要至少兩個工人,工作五天。如果是提花織物,一台織機就需要4個工人同時操作,比如蜀錦,這還不包括牽經和卷緯等准備工序。這么復雜的工費,加上蠶絲費(蠶絲曾經被稱為軟黃金!),一匹絲綢最高可達十兩銀子
2. 20世紀80年代絲綢成本
絲碧搜碰綢的成本價構成是坯綢價格5美元一碼。
20世紀80年代中期,漏信中國香港的絲綢市場主要是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製造商的天下。
絲綢,一種紡織品,用蠶絲或合成纖維、人造纖維、短絲等織成;用蠶絲或人造絲純織或交織而成的織品的總稱。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以桑蠶絲為主,悔談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採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為「真絲綢」。
3. 古代(唐後的)日用商品價格謝謝!
《金瓶梅》:一部晚明社會「食貨志」
「食貨志」原指史書中一種文章體例,是專門記述某一朝代財經情況的專題文章。
「食貨」的「食」指糧食,「貨」指布帛、財物等等,即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國民經濟的要素。一個國家,一個政權,主要的任務就是解決老百姓的吃穿問題。過去有一段時期,我們片面強調「政治掛帥」、「政治第一」,把政治和經濟對立起來。其實什麼是政治?最大的政治就是搞好經濟,處理好「食貨」問題,讓老百姓吃飽穿暖。明代陽明心學有個命題:「百姓日用即道。」什麼是「道」,什麼是治國執政的方針大略?那不是什麼玄而又玄的東西,說到底,就是讓百姓有吃有穿、生活安定,這就是最大的治國之「道」。
今天我講的這個題目,就是從吃飯穿衣的角度來談《金瓶梅》。史書《食貨志》是從大處著眼,記述一朝一代的經濟發展、財經政策等;老百姓的生活細節反映不出來。要了解這些細節,就得看小說。小說也是歷史,是生動細膩的百姓生活史,記錄著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吃飯穿衣、婚喪嫁娶等種種活動和情態。尤其像《金瓶梅》這類的「世情小說」,鏡頭對准市井生活,寫讀者身邊的普通人、尋常事,關注他們的衣食住行、生活瑣事。而在所有世情小說中,《金瓶梅》又是涉及經濟金融信息最多的作品,因此成為人們了解封建社會底層生存狀態的最生動讀老慶本。「文革」前,虧派毛澤東同志提議出版《金瓶梅》,就是出於讓幹部深刻了解封建社會的目的。專家評「金瓶梅」:文化包裝要用健康符號(圖)
通過讀小說,我們可以得知:那時的人使用什麼貨幣,當時的物價水平如何,各階層人士的日常花銷又怎樣,尤其像西門慶那樣的商人,整天跟金錢打交道,他的錢是怎麼掙的,又是怎麼花的,他的金錢觀念如何,這都是很有意思的話題。<<<金瓶梅中西門慶的家產相當於現在的兩千萬
■《十五貫》里的貫應該是紙幣而不是銅錢
談物價,先來看看貨幣。
古人使用什麼貨幣?讀小說、看古裝電視劇,我們知道古人使用的貨幣主要有兩種:白銀和銅錢。
白銀屬於貴金屬。貴金屬主要指黃金、白銀,但歷代黃金很少在市面上直接流通,一般都要換成銀子使用。因此白銀成為中國古代主要的貴金屬貨幣。中國是使用白銀最多的國家,尤其是晚明到清代,世界上的白銀都集中出口到中國來,中國號稱「世界白銀的唧筒」,「唧筒」就是壓水機,這是個十分形象的比喻。一直到1935年國民政府發行「法幣」,白銀才正式退出金融舞台。
銅錢早在秦代就已流行,先有「秦半兩」,後來又是「漢五銖錢」,銷含賀都是扁圓形銅板,中間一個方孔,所以又有「孔方兄」的別號。銅錢的單位是「文」和「貫」,一個銅錢是一文錢,一千文是一貫。但是銅錢分量沉,價值低,攜帶不便。所以到了明朝中後期,人們很少使用銅錢,主要使用白銀。《金瓶梅》中的貨幣就是以白銀為主的,這反映了明代萬曆年間的情景。
除了白銀和銅錢,還有沒有別的貨幣呢?有。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談到「三言」中《十五貫戲言成巧禍》的創作時間問題。一般認為這是一篇宋代的話本,我以為是元代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條理由是從貨幣上論證的。我說:《十五貫》有個很大的漏洞,大家都沒有注意到,那就是:十五貫銅錢有多重?
中國的銅錢,自宋元以後,單枚的重量有個大致規范,約在3-4克之間。按3克算,一貫錢一千文,就是3000克,3公斤。十五貫銅錢重45公斤,摺合今制為90市斤,比兩袋麵粉還重。俗話說:「遠路無輕載。」崔寧是個收賬的小伙計,要馱著90斤的重物長途跋涉,還要一路照顧萍水相逢的小娘子,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個問題得不到解釋,這個故事也就失去了起碼的邏輯依據。但是我們相信我們的祖先是聰明的,決不至於讓一個明顯違背生活邏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而且竟然沒有一位說者、聽者提出質疑來。因此我們不能不考慮,在這個故事中的十五貫,真的是體積大、分量沉的銅錢嗎?有無可能是另類貨幣?
其實你如果熟悉中國貨幣史,就會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從西周時就有類似紙幣的貨幣,是皮革製成的。唐朝的紙幣叫「飛錢」,宋代的紙幣叫「交子」、「會子」。到了元朝,就幾乎完全使用紙鈔了。元代的紙鈔號稱「寶鈔」,用一種特殊的紙印刷的,單位和銅錢一樣,有「貫」有「文」,面值分十等,有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也有一貫、二貫等等。朝廷硬性規定:民間不準金銀、銅錢流通,紙鈔是當時唯一的法定貨幣。後來又發行一種「銀鈔」,單位和白銀一樣,也按「兩」、「錢」、「分」、「毫」、「厘」等標志面額,由二厘至二兩,共分十三等。―――所以我們讀元代文獻,說到多少貫,多少文,或是幾錠、幾兩、幾錢,指的其實都是紙鈔。
這樣一來,十五貫的問題就解決了。導致三個人死於非命的這十五貫錢,其實應當是紙幣。這個故事應當發生於元代,因為那時社會上全部使用紙鈔,說故事的人直接說多少貫,用不著解釋「這是紙鈔,不是銅錢」。可是到了明代,紙鈔不流通了,「三言」作者在整理小說時,把十五貫描繪成銅錢,於是出現上面所說的紕漏。
■明代一兩銀子相當於今天人民幣200元
明朝開國時,考慮到元朝的紙鈔到後期貶值很厲害,導致經濟的崩潰,因此想恢復使用銅錢。但是老百姓(尤其是商人)不願意,理由是銅錢價值低,分量重,不便攜帶,還是元朝的紙鈔好。所以明朝朱元璋初期就制定鈔法,開始印製紙鈔,叫「大明寶鈔」。北京城裡有條胡同叫「寶鈔胡同」,應當就是印寶鈔的地方。國家還規定,民間不準使用銅錢和金銀,只能用紙鈔。不過政府自己先破壞了規矩,收稅時照收金、銀和銅錢,但是給官員發薪金,或者跟百姓做交易,卻只給紙鈔。結果弄得紙鈔信譽一落千丈,大幅貶值。鈔法實行不到一百年,至成化年間,一貫紙鈔已經跌到僅值一文錢,貶值一千倍!
其實銀子用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沒有固定面值,用時得用專門的秤(戥子)來稱量。也有分量固定的、鑄好的銀錠。元朝曾鑄過一種50兩一錠的大銀子,稱為「元寶」,也就是「元朝的寶貨」。後來這個名稱就沿用下來。元寶的形狀是兩頭翹起的,為了便於纏在腰上,過去說「腰纏萬貫」,就是這么來的。也有小一些的銀錠,二十五兩的,十兩的,還有再小的銀錁子。買小件物品則用散碎銀子。銀子比較軟,用剪子剪了,拿戥子稱著用。銀子的成色也不同,最好的銀子稱紋銀,因為表面有皺紋的緣故。差的銀子叫「低銀」。明朝後期大量使用白銀,連小孩子都能辨別銀子成色高低。
由於紙鈔在明代大幅度貶值,沒人要,於是百姓私下使用白銀作等價物。官府開始時禁止,後來也就睜一眼閉一眼。到嘉靖以後,索性放開。因此明代後期,白銀變成主要貨幣,紙鈔基本退出金融舞台,銅錢也很少使用。《金瓶梅》所反映的,正是這一時段的貨幣情況。
那麼,白銀的價格又該怎麼計算?明代一兩白銀,合今天人民幣多少?有兩種演算法。一是根據目前的國際市場白銀價格來計算,一是根據白銀的實際購買力來計算。
國際市場的白銀價格很不穩定,三年前,一盎司(31.1035克)白銀的價格是5或6美元,到今年已經飆升到14或15美元。如果按國際市場價換算,明代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130多塊錢(明一兩為36.9克)。不過今天的白銀實行大工業開采,成本低,價格也低。如果按照實際購買力來說,價值至少還要增加三分之一。
以米價為例:明朝萬曆年間,一石米的價格浮動在七錢至一兩銀子之間。一石米重120斤,而明代的「斤」比今天的「市斤」要重(今天500克,明代590克),所以一石米相當於今天141.6斤。今日米價按一斤1.50元計算,明代一兩白銀的購買力,相當於今日人民幣210塊錢左右,為了計算方便,就算200元吧。古代的度量衡制度,1兩為10錢,1錢為10分。那麼1錢銀子相當於20元錢,1分銀子相當於2元錢。
■總體看來金瓶梅時代的物價不高
下面讓我們就來看看金瓶梅時代的物價,看看西門慶一家的「幸福生活」。
生活內容無非是衣、食、住、行,讓我們先看「食」———「民以食為天」嘛。
舉這樣幾個例子來看。
一次,潘金蓮鬥牌贏了三錢銀子(相當於60元),她又攛掇家中公認的女財主李瓶兒添上七錢銀子,讓僕人興兒安排一桌酒席:買了一隻燒鴨、兩只雞、一些「下飯」(即佐餐的菜餚)、一壇子金華酒、一瓶白酒,還買了一錢銀子的果餡涼糕……由興兒的妻子整頓好,眾妻妾大吃了一頓。這一切一共用去一兩銀子,相當人民幣200塊。又是雞、又是燒鴨、又是酒、又是菜、又是點心,可見明朝萬曆年間,運河兩岸的百姓生活,物質極大豐富,物價也不高。
說罷「食」,再來看「衣」。
古代不講究名牌,只講究質地和式樣。例如西門慶要跟喬大戶訂娃娃親,為妻妾六人做30件衣服,衣料都是用「南邊織造的」好料子,式樣也很講究。光是剪裁的工錢,就給了趙裁縫五兩銀子,相當1000塊錢。合30塊裁一件,材料費和縫制的工價不在其內。
李瓶兒是眾妻妾中最有錢的,衣服鞋襪也最多。單是鞋就有一百多雙。冬天穿一件貂鼠皮襖,值60兩銀子,合12000元。
再來看看「行」。
近幾十年,我們的出行工具發生很大變化。30年前大家都騎自行車,打月票。後來興「打的」,「的」錢也由一塊漲到一塊二、一塊六,直到兩塊。近十幾年更時興買車,一個住宅小區,車都停滿了。從幾萬元的奧拓、夏利,到十幾萬、幾十萬的高檔車奧迪、寶馬、賓士……這種景象,是我們20年前所想像不到的。
明朝人出行,或騎馬,或坐轎。西門慶出行一般是騎馬。他的那匹白馬價值七八十兩銀子,要算是名副其實的「寶馬」了。
女人出門一般要雇轎子,如同今天「打的」。一次,潘金蓮的母親潘姥姥來給女兒賀壽,轎到門前,卻沒錢打發轎夫,來向女兒要,潘金蓮也拿不出,母女吵鬧一場。最後還是三娘孟玉樓看不過去,拿出銀子打發了轎夫。其實轎錢不貴,只有六分銀子,摺合今天才12塊錢,也就是「打的」的起步價。
「住」是人生一件大事,花銷也最大。不同的階層,住房的需求不同。
賣炊餅的武大,「湊了十數兩銀子,典得縣門前樓上下二層房屋居住。第二層是樓,兩個小小院落,甚是干凈」。「典」是使用權的轉移,沒有產權。可以在一定期限內住下去,不用月月交租錢。將來房主有了錢,還可以贖回去。十數兩銀子,合3000塊吧,是很便宜的。在今天大城市的鬧市區,3000塊也就是一套兩居室一個月的租金。
帶產權的房子也不算貴。一處「門面兩間兩層,大小四間」的平房,質量一般,要35兩銀子,相當於7000塊。常峙節就向西門慶借貸,買了這樣一處房子。好地段的房子要貴一些。西門慶「刮」上伙計韓道國的妻子王六兒,花120兩買了獅子街繁華地段「門面二間,到底四層」的宅子給她住,這要算西門慶的外宅了。算下來,常峙節的房子一平方米不到200塊錢,王六兒的房子一平方米合300塊。比起今天京城一平方米上萬元的房價,便宜得不可思議。
■西門慶家產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兩千萬
人們說到西門慶時,往往送他三頂帽子:商人、官僚、市井惡霸。而在這三種身份中,最根本的還是商人。西門慶臨死前交代的財產總值,不算房產,合白銀將近十萬兩,相當於今天的兩千萬。在今天看來,這也是個十分可觀的數字。
西門慶有以下賺錢的途徑。
其一是經商所得。
小說曾借媒婆文嫂之口,誇耀西門慶是個成功商人:「縣門前西門大老爹……家中……開四五處鋪:緞子鋪、生葯鋪、綢絹鋪、絨線鋪,外邊江湖上又走標船,揚州興販鹽引,東平府上納香蠟,伙計主管約有數十……家中田連阡陌,米爛陳倉,赤的是金,白的是銀,圓的是珠,光的是寶……」文嫂沒提到,西門慶還開著「解當鋪」。
一般的商業經營方式有兩種,一是坐商,有鋪面,設店經營;一是行商,搞長途販運。西門慶則是把行商與坐商結合在一起來搞。以緞子鋪為例。這個店是他和親家喬皇親合開的,開始投資一千兩,兩家各五百兩。靠著三萬鹽引,變了現錢。然後兵分兩路,一路是伙計韓道國,從杭州購買貨物運回。一路是僕人來保,到湖州絲綢產地,就地定貨,坐等人家織出貨來,然後經南京運回來。其間沒有中間商經手,大大降低了成本。韓道國運回來的貨物一共十大車,價值一萬兩銀子;來保運回二十大車,價值兩萬兩。也就是說,一千兩的投資,經過一番運作,變成三萬兩,增值30倍,顯然是暴利!
另一不法手段是偷稅漏稅。按照明朝稅制,三十稅一。韓道國一萬兩銀子的綢緞貨物,應當納稅三百多兩銀子。但經過稅卡時,西門慶啟動關系網,用五十兩銀子行賄,得了錢老爹一封人情書信,過稅卡時,貨物「兩箱並一箱,三停只報了兩停」,最後貨也不驗,只交了三十五兩五錢銀子,就矇混過關。當然,事後西門慶還要送一份厚禮給鈔關。大概連交稅帶送禮,只花了一百兩銀子。來保的貨船從南京來,西門慶又用一百兩銀子行賄,備了酒席禮物送給稅官謝主事,至少漏稅五六百兩銀子。―――在這里,國家吃了大虧,稅官得了小利,獲利最大的是西門慶。
■西門慶放高利貸年息約為60%
西門慶第二條賺錢的途徑是放高利貸。
小說中有兩個商人李三、黃四,承攬了朝廷的香蠟生意,卻因缺乏本錢,來向西門慶借貸。說好借一千五百兩,「每月五分行利」。這相當於年息60%。我們今天向銀行貸款,年息差不多5%,可見當時高利貸盤剝之重。
有人問,古代高利貸最高是多少?最高是年息百分之百,也就是「驢打滾」的利息。元朝色目人專放這種高利貸,叫「羊羔利」,又叫「斡脫債」。《竇娥冤》里的蔡婆婆就是放斡脫債的,竇天章向她借了二十兩銀子,一年後滾為四十兩,不得不拿親生女兒竇娥來抵債。為此,我曾寫文章考證,竇娥一家以及蔡婆婆很可能有色目―――回迴文化背景。(編者註:參見《試論關漢卿的「色目情結」―――關劇〈竇娥冤〉別解》,載《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第2期)
說點題外話。我本來以為月息五分是很高的利息,但讀2006年7月23日《北京青年報》B2版,湖南永州市原公安局副局長王石賓放高利貸,是月息八分到一毛四。這讓人很開眼界。月息八分相當於年息96%,接近驢打滾的利率。月息一毛四等於年息168%,這是前無古人的。
■娶妻得財滿足西門慶慾望的同時也讓他最終死於縱欲
西門慶發家的途徑還有「娶妻得財」。
西門慶骨子裡是個商人,他娶妻納妾,有兩條標准:一是妻妾要懂得風情;另一個是要有錢。也就是「財色兼得」。
六娘李瓶兒原是大名府梁中書的妾,梁山好漢大鬧大名府時,李瓶兒帶了一百顆西洋大珠,二兩重一對鴉青寶石逃出來,嫁給花子虛。花子虛是花太監的侄子,花太監死後,大筆遺產也都留給花子虛夫婦。花子虛後來搬到清河跟西門慶做鄰居,西門慶看上了李瓶兒,兩人瞞著花子虛暗中勾搭。後來花子虛因打家產官司被關到監獄里,李瓶兒借口請西門慶走門路、說人情,拿了六十錠大元寶、共三千兩銀子,公開交給西門慶。又有四隻描金箱子,裡面都是蟒衣玉帶、帽頂絛環、值錢珍寶、玩好之物,半夜在牆頭鋪了毯子,都偷運到西門慶家。也就是說,李瓶兒還沒嫁給西門慶,花家的財產已經大部分轉移到西門慶家。李瓶兒出嫁時,西門慶「雇了五六副杠,整抬了四五日」。這里或許有誇張,但也暗示西門慶的財產,很大一部分得益於「財色雙收」的「納妾工程」。所以這一回的回目就叫「西門慶謀財娶婦」。
我們說,西門慶這個商人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說文學人物寫得好,有兩個概念:一是文學人物本身很可愛,例如《水滸傳》中的魯智深,「禪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是個無私無畏的英雄,非常可愛,讀者都喜歡他。另一概念是作者刻畫得好,例如《三國》里的曹操,奸詐狠毒,從道德評判上,沒人喜歡他。但作者能把那股老奸巨猾的勁兒寫出來,這屬於「寫」得好。西門慶就屬於「寫」得好的人物。這樣的文學人物有一個鑒別的方法,就是這個人物在小說中一出場,讀者就不禁精神為之一振,帶著一種欣賞的態度去看他如何說話、如何做事,希望他在場面上多呆一會兒―――這就是人物「寫」得好的標志。西門慶就是這樣的人。
4. 日本戰國時代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是怎麼樣的呢
戰國時代的武士服裝是被稱作神仙的服裝。對於男性來說,是正裝的一種。據說這件衣服是穿室町時代褶皺的袖子的。應仁之亂以後,被認為是禮服。戰國時代平民的男性服裝主要穿著小袖子據說因為夏天很熱,所以只穿著沒有袖子的衣服工作著。女性也主要做著與男性同樣的服裝。要說戰國時代的衣服主要在哪裡弄到手的話是綢緞店。我聽過一次布料店的名字。當時和現代不同,衣服被認為是很貴的東西。
有即使象現代一樣的進化時代也不去掉的氣味。戰國時代就更不用提了。因為沒有每天洗澡的習慣,可以認為原本的氣味就很濃吧。戰國時代的平民是不介意氣味,所以就忍耐購買舊衣服。內衣男生主要是兜襠布。說起女性,原本戰國時代的女性是不穿內褲的。沒有像現在的褲子一樣的內衣。姑且,戰國時代女性褲子從葡萄牙人交給豐臣秀吉的手。但是,沒有女性穿著的記錄。只是,並不是說女性什麼都沒穿。像裙子一樣的東西圍在腰上。為了讓女性看起來更漂亮,這條裙子使用了華麗的花紋。
5. 日本古代有綢緞嗎
日本的蠶桑和絲織技術是從中國傳入的。早在殷商時期,我國的蠶桑技術可能就螞中傳到了朝鮮半島。至於傳入日本的具體時間,史書上也沒有確切記載。另外,根據日本學者的研究,大約在中國的秦和西漢時期,中國迅備的繅絲織絹和織羅技術就悶昌山相繼傳入日本。東漢三國以後,中、日之間的民間往來日漸頻繁,中國更為先進的絲織技術也傳入日本,促進日本絲織技藝進步的記載也開始多了起來。
6. 古代一箱綢緞是多少
一箱是30丈綢緞。
一匹綢緞有100米長,寬2米。原來的綢緞都是一百纖帆米長,寬1.5米後來逐漸人們追求大寬、舒適所以增加碧禪寬2米。一丈等於悔豎塵3米,一箱大概也就是一匹。
7. 古代綢緞店鋪一年賺多少錢
您好,一般古代綢緞店鋪一年賺是在50兩左右
8. 二十匹綢緞是多少銀子
您好,您問的二十匹綢緞是多少銀子,根含閉據古代貨幣制度,一匹綢此老唯緞的價格大約是一兩銀子,所以二十匹綢緞大約是二十兩銀子。古代貨幣制度中,一兩銀子等於十文,十文等於一元,所以二十匹綢緞的森培價格大約是二十元。
9. 古代的綢緞多少錢一匹清代時期。
水滸傳里一匹好馬估計的談凳是六七十兩銀子。這是明頌滲朝的價錢。清朝可能大概50兩左右。
清朝中期康雍乾時期一兩銀子大概價值200到300人民幣(這是以糧食為參照物對比出來的)。相當於現在1W到1W5人民幣野侍脊
10. 古代棉衣、衣服很值錢嗎
不值錢,在古代棉衣就算窮人也是穿的起的,真正值錢的是綾羅刺綉還有絲綢皮草那些。
在古代大戶人家,小姐少爺們穿的夏天有絲綢製成的晌明輕衫,綾羅製成的長裙。冬天有綢緞製成的衣衫,有動物皮毛製成的大氅,還有動物內芯的冬衣。差備這一類的才只是一般值錢,要是刺綉的緞子會更貴。
棉衣這些是窮人都穿的起的,一般都是穿棉麻製成的衣物,古時候人們勤勞,宴慶告衣服自己也可以做,所以不會很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