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怎麼往北擴張
㈠ 日本的「南進」與「北進」策略
所謂「南進」就是佔領搏豎或控制日本以南海域諸島及東南亞地區,泛指「南洋」。「北進」就是佔領朝鮮、「滿蒙」,後來包括西伯利亞地區。日本「南進」與「北進」的侵略計劃,即海洋戰略和大陸戰略,早在19世紀末就開始有了爭論。1936年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提出了實行大陸政策的北進和向太平洋擴張的南進同時並舉的《國策基準》計劃。大陸政策的基本方針在於「謀求滿洲國的健全發展,鞏固日滿國防,消除北方蘇聯的威脅,並防範英美,實現日、滿、華三國的緊密合作」。海洋政策的基本方針在於「向南洋,特別是向外南洋方面,謀求我國民族的經濟利益……」二戰期間,日本為何放棄「北進」而進行「南進」計劃呢?
一 、英、美對日推行綏靖政策的結果
一戰後,美日爭奪東亞、太平洋地區霸權矛盾日趨尖銳。「九一八」事變後,美雖然宣布「不承認主義」,實質上採取犧牲中國、「禍水」西引蘇聯的綏靖政策。1937年日本炸沉美國軍艦,美對日挑釁之舉既毫無反應,也沒有採取任何有效的制裁措施,這主要緣於美國受國內的強大的孤立主義勢力影響以及受遠東軍備不足的制約。英國在遠東地區也奉行對日採取避戰求和的方針,這就助長了日本南進的囂張氣焰。「七七」事變後,在布魯塞爾召開了恢復遠東和平會議上,美、英在會前商定,凡有損於對日關系的任何倡議,他們都一概不提。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在於通過犧牲中國的利益,以保住自己在遠東的領地及勢力范圍,與日本達成交易。希特勒閃擊蘇聯後,美國決策層認為日本將全力推行北進計劃,與德國夾擊蘇聯,幻想靠犧牲蘇聯來緩基運大解日趨尖銳的日美矛盾,結果卻是事與願違。這樣,外交上的軟弱無力和軍備准備不足,使脆弱的「堤壩」首先被「洶涌的洪水」沖跨,就成理所當然的了。
二、有利的國際形勢
歐洲戰爭爆發後,日本認為南洋一帶殖民地已由於法國、荷蘭等宗悄舉主國的敗降而成為「真空地帶」,這是奪取戰略物質豐富、地理位置重要的南洋一帶,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天賜良機。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的爆發,解除了日本南進的後顧之憂。日本大本營於7月初決心在年初侵佔法屬印度支那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在東南亞的進攻行動,同時發動太平洋戰爭。總之,要趁歐洲發生戰爭之機,開進東南亞或更遠的地方,攫取戰略物質和搶佔英、美的殖民地。
三、《蘇日中立條約》的簽訂,解除了日本「南進」的後顧之憂
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日本在中蘇邊境發動了對蘇的兩次大規模進攻,其意圖是試探蘇聯軍隊的虛實和阻止蘇聯對華抗日的援助,結果慘遭失敗,於是日本「知難而退」。日本帝國主義為推行其「南進」戰略,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的美夢,極力謀求與蘇聯達成妥協,以便抽出兵力去鞏固中國戰場,進兵東南亞,從英、美、荷等國手中奪取殖民地和戰略資源。而斯大林為避免在東西兩條戰線作戰,也不願同日本發生沖突,希望把日本的進攻矛頭引向南洋。因而蘇聯繼簽訂《蘇德友好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又於1941年4月13日與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至此,日本的「北進派」徹底失利,蘇聯贏得了東線的安寧。另外,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採取坐等德軍攻取莫斯科,再揮師西伯利亞摘去「澀柿」的策略,但終因德軍兵敗莫斯科,「北進」計劃從而擱淺。
四、中國的持久抗戰,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在中日戰爭中,日本不論是軍事征服還是政治誘降,都不能使中國屈服,致使日本長期陷入戰爭泥潭,也使「北進」計劃破產,「南進」計劃推遲。「侵華戰爭使數十萬日本軍隊被拖在中國戰場上,造成日本戰略上嚴重失調和濟濟上的沉重負擔,日本侵略者有企圖通過『南進』,攫取東南亞豐富的戰略資源,維持侵華戰爭,促進『中國事變』的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統治集團內部的『南進』論甚囂塵上……」「所以,中國抗戰、日本南進、美國禁運和蘇聯擺脫腹背受敵的四者關系是,由於中國戰場的消耗,造成日本戰略物質出現嚴重短缺,給了美國捏住日本的「七寸」的機會,而日本為了擺脫 「七寸」被捏的局面,必須『南進』控制東南亞並與英、美碰撞,於是無暇北顧
㈡ 日本是如何踏上對外擴張之路的
日本軍國主義幽靈再現
以1192年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被大權旁落的天皇「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建立鐮倉幕府(在鐮倉地區建立的大將軍府)為標志,武士階級掌握了從地方到中央的國家各級政權。鐮倉幕府是日本第一個武家當政的政權,從此,專事征戰殺伐的武士階級成為統治階級達676年。1336年足利尊氏建立的室町幕府為第二個武家政權,而德川家康於1603年建立的江戶幕府則是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武家政權。日本的武士階級以作戰殺伐為職業,成為古代中世紀的軍國主義的鼓吹者,也自然是軍國主義體制和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日本武士階級還在長達近700年的幕府時代,逐漸發展和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即武士精神,它既是武士的人生觀、世界觀,又是武士應盡義務和職責等封建道德規范及行為准則。導源於神道、佛教、儒學的日本武士道,經歷了江戶時代的新型武士道和明治維新後轉化為近代軍人精神的武士道三大階段,成為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日本的對外侵略思想亦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日本古代,就已有關於神功皇後的神話傳說,即傳說她於公元210年征討新羅(朝鮮南部古國),三次用兵大獲全勝。後來統治者均大肆宣揚神功皇後開疆拓土之戰功,推崇有加。
到16世紀末,日本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首次提出征討朝鮮、進佔中國、印度,稱霸亞洲的狂妄計劃,並於1592、1596年兩次出兵侵朝。豐臣的擴張思想和侵略野心之大,集日本統治者之大成,達到空前程度。 豐臣之後,日本的統治者及許多思想家,不斷鼓吹其計劃、宣揚其思想,致使日本對外侵略思想在300多年間延綿不絕且日益猖獗。從18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力倡「海防論」、「開國論」、「海外雄飛論」及「攘夷論」的日本經世學家及維新運動的先驅者們,如林子平、本多利明、佐藤信淵、藤田幽谷、會澤安、吉田松陰等代表性人物,都大肆鼓吹對外擴張思想。這些成為近代日本軍國主義重要的思想來源。 同時,日本軍國主義也存在著深刻的社會基礎。
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完全是靠進行不間斷的瘋狂的侵略戰爭來推動的。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戰爭,1900年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侵犯中國,1904年發動日俄戰爭,1914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又出兵西伯利亞,1931年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1941年挑起太平洋戰爭。日本通過這些侵略戰爭,獲得了巨額賠款,掠奪了被佔領國家的大量財富,攫取了大片土地,其「大東亞共榮圈」的夢想似乎即將實現。1931年,日本加強了國內統治,進入法西斯主義階段。在這個階段,日本軍國主義的體制最完整,表現最狂妄,日本軍國主義發展到頂峰,接著面臨的就是深淵。在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聯合打擊下,日本軍國主義在1945年9月徹底垮台了。 日本軍國主義的形成、發展是與日本崛起同步的。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的第一階段是孕育形成階段,大體從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起至西南戰爭結束的1877年。在這10年中,日本確立和鞏固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政府,建立起軍國主義的經濟基礎,軍國主義的武裝和警察、監獄,並開始對外實行侵略擴張,標志日本近代軍國主義初步形成了。 第二階段是近代日本軍國主義體制完全確立階段。大體從陸軍卿(國防部長)山縣有朋發布《軍人訓誡》和《參謀本部條例》的1878年至簽訂《日英新通商航海條約》,發動侵中、侵朝的甲午戰爭的1894年。其間,1881年建立憲兵制度並發布《軍人敕諭》,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1890年發布《教育敕語》,1893年軍部的形成等均為其路標。日本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思想各領域確立起軍國主義體制。 第三階段是發展與演變階段。大致從甲午戰爭後的1895年至法西斯軍國主義確立的1936年或直到其敗亡的1945年。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確立後就不斷地從戰爭走向戰爭,幾乎是每五年就對外用兵一次,直至其徹底敗亡。1936年「二·二六」政變標志法西斯上台,則是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的極端表現形式。法西斯主義確立,則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最高形態。
㈢ 1931年日本是怎樣入侵中國東北的
有一首在中國人民中廣泛傳唱了半個多世紀的抗日歌曲,名為《松花江上》,歌中唱道:「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這伴隨著血和淚的歌聲,是對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罪惡歷史的控訴。1931年9月18日,中國沈陽柳條湖的一聲巨響,揭開了日本法西斯侵佔我東北、進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
日本侵吞中國的野心由來已久,早在織豐時代他就夢想到中國當皇帝。江戶時代後期,侵華思想已成體系。明治維新時的1887年,日本最高軍事機構參謀本部就制定了最早的侵華計劃——《清國征討方略》。19世紀末,日本先後發動甲午戰爭、參加八國聯軍侵華、進行以爭奪中國東北地區為目標的日俄戰爭,相繼侵佔中國領土台灣和澎湖列島,取得在北京和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的駐兵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權、長春至大連鐵路的所有權和「附屬地」的駐兵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借口向德國宣戰,入侵中國山東、佔領青島及膠濟鐵路,並於1915年向中國袁世凱政府提出幾乎要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急欲變中國為其殖民地。
1927年6~7月間,法西斯軍國主義分子、日本新首相田中義一召開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要》。會後,田中義一在給天皇的奏摺中提出了「惟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須先征服中國」的侵略擴張綱領,這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
田中認為,中國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背叛革命後,正處在群龍無首的「困難時期」,是其實現獨佔中國的好時機。蔣介石在反共問題上同田中一拍即合,取得了田中的信任。最後,田中在蔣介石保證「北伐」不出關,「統一」不反日,默認東北「任日本處置」條件下,承認了蔣介石的「北伐」,這也是蔣介石對日「不抵抗政策」的開始。日本要利用北伐時張作霖敗退之際,「處置」東北。於是,炸死了張作霖,並想以「維護滿洲治安」的名義出兵佔領東北。但是,東北並沒有因張作霖被炸而發生動亂,日軍無機可乘。
1930年初,席捲資本主義世界各國的嚴重經濟危機沖擊日本,1931年達到高峰。經濟危機使日本國內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社會動盪不安。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分子急於從擴大對外侵略中尋找出路,攫取新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1930年下半年,軍部開始醞釀新的侵華計劃,至翌年四月,擬就了《昭和六年度情勢判斷》,下決心「解決滿蒙問題」。6月制定了《解決滿蒙問題方策大綱》,明確提出,在一年之內「如果反日運動變得激烈,則有必要採取軍事行動」。
日本關東軍對此仍然深表不滿,他們提出「不可坐待偶然之良機,要主動創造機會」,解決「滿蒙」問題。8月4日,日本陸相南次郎在日本軍司令官及師團長會議上發表演說,指出必須使用武力侵佔「滿蒙」。侵華戰爭已不可避免。
既已決定侵華,「創造機會」是不難的。早在1931年6月末,在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和石原的參與下,炸毀柳條湖附近鐵路的具體計劃即已制定,其後,由柴山兼四郎(張學良的日本顧問)的助理官今田新太郎大尉向工兵出身而且熟悉爆破技術的河本末守中尉下達了密令。
9月18日22時20分左右,河本帶領七八個部下竄到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南六七百米的柳條湖(沈陽與文官屯之間),點燃了預先埋在鐵軌下的炸葯。隨著「轟隆」一聲巨響,被炸毀的鐵軌和枕木四處飛散,這就是「柳條湖事件」。
事件發生後,日本侵略者賊喊捉賊,無恥地宣稱:「三四百名中國正規軍將柳條湖附近的滿鐵干線炸毀」,並以此為借口,在事件發生的3個小時後,即19日凌晨1時20分,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向日本駐滿各部隊下達了全面進攻的命令。而在命令正式下達前,預先埋伏在距爆破點約4公里文官屯的川島中隊,爆炸發生後已根據預先計劃向北大營發起攻擊;駐沈陽的日本守備隊則用早已標定好的大炮,向北大營的中國駐軍猛烈炮擊。22時40分,日本步兵第29聯隊也按預定計劃開始向沈陽城攻擊。日本侵略者蓄意製造的「九·一八事變」爆發了。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日本關東軍不過萬餘人,而當時東北全境的中國軍隊愈40萬,但是由於國民黨蔣介石政府採取賣國主義的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者輕而易舉地一夜之間佔領了沈陽城,一日之內攻城20餘座,略地千餘里,並在隨後的4個月零18天的時間里佔領了東北全境,一口氣吞下了相當於日本本土3倍多的中國國土。1932年3月,日本一手炮製的偽政權「滿洲國」成立,東北三省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由此可見,「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蓄意製造的侵略事件,目的在於侵佔中國東北,然後以此為基地,侵佔全中國,實現其所謂「大陸政策」。日本為了欺騙本國人民和士兵、欺騙國際輿論,在苦無開戰借口的情況下,自編、自導、自演了個「柳條湖事件」,賊喊捉賊地大喊大叫起來,作為出其兵的「理由」。殊不知,如此拙劣的演技又怎能逃過世界人民的雙眼呢?
北京西南15公里的宛平城外,有一座橫跨永定河的大石橋,橋旁的石欄上刻著形態各異的獅子,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盧溝橋。這里是「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曉月」的所在地,同時也是轟動世界的「盧溝橋事變」的發生地。橋上的485隻獅子至今個個怒目圓睜、憤恨難平,因為是它們見證了日本侵略者為了尋找戰爭借口而蓄意製造的「盧溝橋事變」。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在國內加緊進行戰爭准備,同時以我國東北為基地,迫不及待地向華北地區進行擴張。1933年2月至5月,日本關東軍首先在熱河發動戰爭,並迅速佔領熱河全境,繼而攻陷河北灤東地區,逼近平津。在華北危急的情況下,國民黨政府不顧全中國人民的反對,在1933年5月31日,與日本簽訂了出賣領土主權的《塘沽協定》。這個協定,不僅事實上承認了日本佔領東北三省和熱河的合法性,而且劃冀東各縣為日軍可以「自由行動」、中國軍隊不能進入的「非武裝區」,日本帝國主義就這樣打開了向華北擴張的大門。6月27日,國民黨政府又與日方代表簽訂了《秦土協定》,規定撤退駐察哈爾省的國民黨軍和黨部,解散抗日機關和團體,撤銷宋哲元察省主席職務,成立察東非武裝區。這樣,日本侵略者便獲得了河北、察哈爾兩省的大部分主權,為全面侵華開辟了前進基地。
1936年2月26日,日本陸軍中的法西斯分子在東京發動軍事政變,上台的廣田弘毅內閣完全聽命於軍部。8月7日,在首相、外相、陸相、海相、藏相參加的「五相會議」上,制定了日本的《國策大綱》,進一步確定了陸軍准備「北進」對抗蘇聯,海軍准備「南進」與英、美爭奪太平洋霸權的長遠的戰略目標。於是,日本便開始以武力為後盾,策動華北「自治」,但沒有得逞。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發生,給日本侵華政策以重大打擊,於是其對華政策便轉向以軍事侵略為主。1937年1月25日,日本參謀本部在《關於對華政策給陸軍省的建議》中指出,到萬不得已時,准備給中國以「致命的痛擊」。
1936年,日軍侵略者又增兵豐台,從東西北三麵包圍北平,日軍認為「豐台是一個突出點,位置和中國軍隊接近,容易接觸」,也就是說容易製造發動戰爭的借口。這時,北平四周,唯有西南平漢鐵路線一帶還在中國軍隊的控制下,因此,盧溝橋就成為中國軍隊出入和取得補給的咽喉。一直對宛平城虎視眈眈的日軍早就覬覦著盧溝橋,總想奪取這一戰略要地,以四麵包圍北平,奪取平津地區。於是,為了挑起全面戰爭,盧溝橋就成了日軍的首要攻擊目標。
從1937年5月中旬開始,駐豐台日軍經常在宛平北郊舉行以縣城為目標的演習,尋機製造事端。7月6日,即「七七事變」爆發的前一天,駐豐台日軍要求通過宛平縣城到長辛店地區演習,遭到宛平中國守軍的拒絕,日軍糾纏達10餘小時,至傍晚才退走。這一切跡象都充分預示著日軍侵華戰爭的血雨腥風即將到來。
7月7日19時30分,駐豐台的日軍清水郎中隊到盧溝橋附近的龍王廟進行夜間軍事演習。22時左右,第一階段演習結束集合時,日軍士兵志村菊次郎離隊便溺,部隊集合20分鍾後才歸隊。清水節郎先是聲稱有步槍射擊,日軍士兵一名失蹤,並報告了豐台的大隊長一木清直。這名士兵歸隊後,他又命令傳令兵向大隊長報告失蹤士兵已找到。當夜12時,日軍仍詭稱在演習中失蹤士兵一名,要求進入宛平城搜索,被我方嚴辭拒絕。駐豐台的日軍聯隊長牟田口廉大佐,仍以此為借口,立即令第三大隊緊急集合,前住現地布置戰斗,並令駐通縣的日軍第一大隊,迅速向豐台進發。一木清直在得到聯隊長牟田口廉的同意後,於7月8日零時20分下達了作戰命令:「以主力向盧溝橋前進。」4時20分,牟田下令進攻宛平城。9時,日本中國駐屯軍命令:解除盧溝橋附近中國軍隊的武裝,並佔領該地區。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我駐軍奮起還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七七」盧溝橋事變。
由於當時日軍的兵力還未部署到位,日方提出由日中雙方派員進城調查。9日凌晨3時,在中方做出了最大讓步的條件下,雙方達成停戰協議。但是,侵吞中國是日本的既定國策,舉行談判,簽署協定只不過是騙人的緩兵之計。在談判過程中,日本不僅始終未停止武裝進攻,同時又調集大批日軍開赴華北。7月8日,日軍陸軍中央部接到盧溝橋事件爆發的電報後,立即決定調動其在東北、朝鮮及國內的大批陸、空部隊開赴華北。到7月26日,日軍增兵已達10萬左右,進一步完成了擴大侵略的軍事部署。在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下,7月30日天津失守,8月4日北平失守。不到3個月,華北幾省相繼淪陷。
由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是其陰謀策劃的結果,是其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開端,同時也是偉大的中華民族全民抗日戰爭的開始。由日本帝國主義點燃的盧溝橋戰火,以其滅亡而告終。玩火者必自焚,這是侵略者應有的下場。
㈣ 明治維新後,強勢的日本是如何向北擴張,並與俄羅斯鬧僵的
當時的日本政府先是征服了北海道,又想將北方的千葉群島和庫頁島也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可是在當時,沙俄的勢力延伸到了歐亞大陸的東部,俄國漁船頻繁在千島群島一帶活動,後來這些沙俄的航海家和拓殖者竟逐步控制了整個千島群島,這就和日本起了沖突,幾番你來我往後,1855年,日俄兩國簽署了《日俄和親通好條約》,瓜分了千島群島,以南歸日本,以北歸俄國。
在1875日本被迫和俄國簽訂了《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日本人放棄對庫頁島的一切要求,俄國則把千島群島北部劃歸給日本。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1905年7月7日發動了庫頁島之戰,佔領庫頁島全島,1905年9月5日,日俄簽訂《朴茨茅斯條約》,俄國將庫頁島北緯50度以來的土地割讓給日本。這就是日本北部版圖最大的時候。
㈤ 請問日本是怎麼樣一步一步侵略中國東北的需要由一個時間表。
1.柳條湖事件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東軍虎石台獨立守備隊第2營第3連離開原駐地虎石台兵營,沿南滿鐵路向南行進。夜22時20分左右,日本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中尉為首一個小分隊以巡視鐵路為名,在奉天(現沈陽)北面約7.5公里處,離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00米處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葯,炸毀了小段鐵路。並將3具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的中國人屍體放在現場,作為東北軍破壞鐵路的證據,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襲擊日守備隊。
爆炸同時,呆在鐵路爆破點以北約四公里的文官屯的川島中隊長,立即率兵南下,開始襲擊北大營。
爆炸後,駐扎中方北大營和沈陽城的日軍兵分南北兩路,向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進攻。南軍為平田幸弘指揮關東軍第2師步兵第2旅第29團,北軍為島本正一指揮的鐵路守備隊第2營。
當時,北大營駐守的東北軍第七旅毫無防備,被打得措手不及。而事前張學良曾訓令東北軍不得抵抗,駐守部隊並未做出激烈反擊。第七旅三個團中有兩個團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鐵漢的620團未及時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衛抵抗,最後突圍撤走。由於執行不抵抗命令,北大營逾萬名守軍被只有500多人的日軍擊潰。
2.遼寧、吉林主要城鎮淪陷
日軍在沈陽當獨立守備隊向北大營進攻的同時,關東軍第2師第3旅第29團向奉天城攻擊。9月19日凌晨,關東軍司令本庄繁下令:遼陽的第2師主力增援對奉天的進攻;獨立守備隊第3營進攻營口、第4營進攻鳳凰城、安東(今丹東);第2師第3旅主力、騎兵第2團、獨立守備第1營分別進攻長春寬城子、二道溝、南嶺等地。至9月19日10時,日軍先後攻佔奉天、四平、營口、鳳凰城、安東等南滿鐵路、安奉鐵路沿線18座城鎮。長春地區的東北軍自發反擊,戰至次日,長春陷落。9月21日,東北邊防軍駐吉林省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率部投敵,日軍第2師主力佔領吉林。
3.黑龍江主要城鎮淪陷
10月1日,東北軍黑龍江洮南鎮守使張海鵬投敵,且奉日軍命令派出3個團進攻齊齊哈爾。10月16日在嫩江橋,被黑龍江省防軍擊退。守軍炸毀嫩江鐵路橋的第1、第2、第5號橋,以阻止日偽軍進犯。10月26日,關東軍第2師第29團佔領四洮鐵路沿線主要城鎮。11月4日,關東軍嫩江支隊攻擊嫩江橋北守軍。黑龍江省政府代主席兼代東北邊防軍駐江副司令長官馬佔山指揮3個旅,5個團共1.6萬餘人進行江橋抗戰,戰至11月18日,終因傷亡慘重而棄守省城齊齊哈爾,撤往克山、海倫。11月19日,日軍攻陷齊齊哈爾。
4.錦州、哈爾濱淪陷
張學良在事件爆發後離開奉天,帶領屬下轉移到錦州。1931年10月8日,關東軍派出12架轟炸機空襲錦州。對此,南次郎陸軍大臣依然對若槻禮次郎首相聲稱「由於受到中國軍隊的防空炮火攻擊,才不得已採取自衛行動」,此後關東軍發表公開聲明,宣稱「張學良在錦州集結大量兵力,如果置之不理,恐將對日本權益造成損害。為了盡快解決滿蒙問題,關東軍有必要驅逐錦州政權。」此後,幣原主張的國際協調主義外交政策受到了嚴重的挫折,日本在軍國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日軍攻佔黑龍江省主要城鎮後,開始進攻遼西地區。12月15日,關東軍進攻錦州。12月17日,日本陸軍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並從朝鮮調第20師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轟炸飛行中隊以增援關東軍。12月28日,第2師主力渡過遼河進攻錦州;12月30日,混成第39旅進攻打虎山(今大虎山)。1932年1月3日,第20師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佔領錦州。駐錦州的東北軍第12、第20旅和騎兵第3旅已奉命撤退至河北灤東地區和熱河。1月28日關東軍第3旅由長春向哈爾濱進犯,同時從遼西地區調第2師增援。當時為了轉移國際社會對滿洲的關注,日本在國際大城市上海挑起事端,引發了一·二八事變。1月31日,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李杜率吉林自衛軍進行哈爾濱保衛戰。激戰五天,自衛軍傷亡慘重,撤往賓縣。2月5日,日軍攻陷哈爾濱。
由於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和3000萬同胞陷於日寇鐵蹄的蹂躪之下。
5.滿洲國成立
由於受到了國際輿論的普遍譴責,關東軍不敢悍然武力佔領滿洲全境,因此考慮建立傀儡政權。當時擔任特務機關負責人的土肥原賢二大佐游說了已經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當時關東軍以復興滿清為條件,說服溥儀回到東北。11月10日,溥儀從天津出發,11月13日到達營口,最後停留在駐守旅順的日本軍營內。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植的滿洲國正式成立。溥儀擔任國家元首,首都定在「新京」(現在的長春),年號定為「大同」。上述宣言都在東北行政委員會委員長張景惠的公館發表。國際聯盟強烈譴責日本政府的行為,並不承認滿洲國政府的合法性。日本表示抗議並且脫離國際聯盟。
3月9日,溥儀登基儀式在新京舉行。
1932年9月15日,日本與偽滿洲國簽訂《日滿議定書》,滿洲國承認日本的既得權益,並允許關東軍在滿洲國內駐軍。九一八事變簡介
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沈陽,以武力侵佔東北的事件。
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半葉,日本逐步確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的戰略方針。1930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波及日本,為了轉移日益激化的國內階級矛盾,日本加快了武力侵華的步伐,於1931年7月和8月在東北製造了「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9月18日,日本又製造「柳條湖事件」,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
當晚10時許,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川島中隊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數人,在沈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一段路軌炸毀。日軍在此布置了一個假現場,擺了3具身穿中國士兵服的屍體,反誣是中國軍隊破壞鐵路。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即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次日晨4時許,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五大隊由鐵嶺到達北大營加入戰斗。5時半,東北軍第七旅退到沈陽東山嘴子,日軍佔領北大營。戰斗中東北軍傷亡300餘人,日軍傷亡24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事變發生前,蔣介石於8月16日致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9月12日,他在河北石家莊召見張學良時說:「最近獲得可靠情報,日軍在東北馬上要動手,我們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慮到只有請國際聯盟主持正義,和平解決。我這次和你會面,最主要的是要你嚴令東北全軍,凡遇到日軍進攻,一律不準抵抗。」事變發生後,國民黨政府電告東北軍:「日軍此舉不過尋常尋釁性質,為免除事件擴大起見,絕對抱不抵抗主義。」當時,日本關東軍只有1萬多人,而中國東北軍駐在東北的有16.5萬人。東北軍部隊多次接受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違反蔣介石的命令奮起抵抗外,其餘均不戰而退。
9月19日上午8時,日軍幾乎未受到抵抗便將沈陽全城佔領。東北軍撤向錦州。全國最大的沈陽兵工廠和制炮廠連同9.5萬余支步槍,2500挺機關槍,650餘門大炮,2300餘門迫擊炮,260餘架飛機,以及大批彈葯、器械、物資等,全部落入日軍之手。據統計,僅9月18日一夜之間,沈陽損失即達18億元之多。此後,東北各地的中國軍隊繼續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使日軍得以迅速佔領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也是它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嚴重步驟。此後,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國國內的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動。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中國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
㈥ 918事變之前日本是如何進入東北三省的
張學良遵從蔣介石的命令率領東北軍撤出東三省,由於張學良執行不抵抗政策,日本關東軍長驅直入,「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
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由於張學良一再堅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軍佔領。
日本對東北三省的大規模侵略強烈地震動了中國社會,一個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很快在全國許多城市和村鎮興起。
它的爆發標志著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的揭開,同時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
㈦ 二戰中德國有沒有計劃讓日本北進夾擊蘇軍,日軍為什麼沒有北進
近代日本在對外擴張道路上一直存在北進與南進的戰略選擇問題。這種戰略選擇問題往往又伴隨著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對於各自在決策權力的分配、軍備份額的比重等問題的爭奪,顯得復雜多變。北進戰略主要以日本陸軍為主導,其最終戰略目標是以中國大陸為腹地,向西伯利亞擴張,主要假想敵國為蘇聯。南進戰略主要以日本海軍為主導,其最終戰略目標是在確保對中國大陸的霸權地位後,再向太平洋地區進行擴張,主要假想敵國為美、英等國。一、廣田弘毅組閣,確立「南北並進」方針北進與南進之爭由來已久。總的來說,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是以北進戰略為主導。從征韓論到大陸政策,從中日甲午戰爭到日俄戰爭,從吞並朝鮮到出兵西伯利亞,從九一八事變到扶植偽滿洲國,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歷屆政府都把北進作為主要戰略方向。
1936 年的二·二六事件是日本軍事戰略發生轉折的標志。二·二六事件是日本陸軍內部主張北進的皇道派和主張南進的統制派之間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事件平息後,皇道派勢力被鎮壓,北進的主張退出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在軍部的支持下,成立了完全服從於軍部意志的廣田弘毅內閣,軍部加強了在政治中的發言權。
為了進一步解決北進和南進問題,7 月 2 日天皇召開御前會議,通過了《適應形勢演變之帝國國策要綱》,表明了日本在當前形勢下的「國策要綱」是「竭盡全力解決日本在華沖突」,「加速南進」,基本上確立了日本對蘇德戰爭的立場。
蘇德戰爭的爆發可以說是日本北進的最佳良機。但中國的持久抗戰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日本無力北進。於是,日本當局只好對蘇聯採取「熟柿子主義」策略,即用柿子成熟後自動落地,譬喻待德國打敗蘇聯後,日本再趁機以最小代價佔領蘇聯遠東地區。為了掩飾南進的戰略意圖,日本關東軍於 7 月上旬在中國東北舉行空前規模的軍事演習,參加人員達 70 多萬,飛機 600 架。如此規模的軍事演習,立即引起國際上的關注。於是日
㈧ 為什麼在明治維新後,日本便積極向外擴張
總體來說,日本奉行對外擴張政策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生產力水平的提升促生了新興階層。在封建時代之前,各階層之間及階層內部為了爭奪生產資料,導致階級矛盾不斷激化,上層階級有能力僱傭職業軍人。到平安時代,隨著庄園制的產生與普及,固有的軍事力量階層——武士階級——得以誕生,日本進入了封建時代。掌握著軍事力量的武士階層掌握政權後,軍政一體的幕府政體也就得以形成。
三、馬爾薩斯人口陷阱的周期性結果。一如中國等大陸國家地大物博,內戰的整合恢復需帶肢租要較長的時間,對外戰爭的開啟也需要大量的動員,轉移國內矛盾的難度較大,因此在中國古代封建時代的後期,防禦戰和內戰是戰爭史的主旋律。而日本不同,鐵器、牛畜等生產工具飢沒需要依賴與進口,國內職業軍事階層不斷固化,人口基數大而耕地面積小,糧食增長與人口增長之間的偏差愈大,馬爾薩斯人口陷阱爆發的可能性就愈大。而要打消這個「陷阱」的方式主要有:實現生產力或科技蠢兆革命或者消耗大量的人口,後者顯然是最為快速和可控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