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怎麼打日本
⑴ 號稱清廷最強王牌的北洋水師,為何面對日本那麼不堪一擊
我們都知道,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會發生戰爭。因為在古代戰爭對人們來說,已經是一件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事情,可以說像是家常便飯那麼簡單。所以從很早開始,古人就開始製造武器裝備,還有組成軍隊。有的團隊是人們組織起來的,對外抵禦戰爭。而有的軍隊則是國家建立起來的。一般來說國家建立起來的軍隊在對外抵禦方面要更厲害一些。可為什麼在清朝時期鬧純被人們稱作是“王牌的北洋水師軍隊為何卻失敗了呢?”究竟是有何原因呢?
北洋軍師的失敗,也為後來倭寇侵入中國埋下了隱患。雖然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任由其他國家欺負的國家,但我們不能驕傲,我們要一直保持初心往前奮斗。
⑵ 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假如你是北洋水師艦隊司令如何才能打敗日本艦隊
甲午戰爭時期,中國的北洋艦隊比日本要強上很多,日本是試探仔帶性地進攻,沒想到北洋水師不敢打,當時即使用艦船撞擊也能打贏,結果卻仔戚粗選擇了逃跑。實際上只要下令打,中國必勝,就是沒有念鎮人命令,這才是最大的遺憾。
⑶ 北洋水師怎樣才能贏得甲午戰爭的勝利
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北洋水師是慘敗並且被日本水師給消滅的。如果北洋水師想要贏得甲午戰爭的勝利,我認為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條件。
第三點,我認為很重要的就是國內矛盾要得到一個很好的解決。國家內部官員之間的矛盾在歷朝歷代都有,但是清朝末期的時候,國內官員的矛盾達到了頂峰,李鴻章在外帶兵,京城內部很多官員想著給李鴻章如何穿小鞋,想要怎麼阻止李鴻章打勝仗,所以就導致李鴻章在前中雹租線作戰,變得畏首畏尾,不知所措。最後也就使得了北洋水師在占據優勢的情況下,被日本軍艦所打敗。
所以我認為北洋水師要贏得甲午戰爭的勝利,必須要具備這三個方面的條件,才能夠打勝仗,才能夠得到成功,才能夠贏得甲午戰爭的勝利。
⑷ 清朝的北洋水師為何會在甲午海戰中敗給日本
當代人普遍將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根本原因歸結為清政府政治上的腐敗無能,北洋陸海軍將領指揮不當,海軍武器裝備落後,缺乏快速巡洋艦和速射炮,陸海軍協同作戰不利等等。
具體到各個戰役,則認為,豐島海戰中,北洋水師將領輕敵,護航軍艦力量單薄,寡不敵眾;黃海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在總噸位、航速、速射炮等方面占優勢,敵強我弱,北洋水師難逃厄運;威海衛保衛戰中,清軍陸軍未能擊退從榮成登陸進犯的日軍,致使炮台失守,加上援軍未至,北洋水師遭到日軍水陸夾擊,殘部最後被迫投降。
其實,北洋水師在總噸位、航速、速射炮、新式艦船方面雖然不及日本聯合艦隊,但是在裝甲艦防護能力、克虜伯大炮射程威力和炮台工程技術方面佔有一定優勢,並非完全不堪一擊。
黃海海戰戰至最後,北洋水師巨炮均受傷,定遠只有三炮,鎮遠只有兩炮,尚能施放。威海衛保衛戰,炮台上的火炮一旦被日軍炮火擊壞,也只能放棄和作廢,鮮有能自行修復的。
最後,北洋水師艦艇彈葯配置不足也是海戰失利的另一大因素。
據統計,在定遠和鎮遠發射的197枚12英寸口徑炮彈中,半數是固體彈,不是爆破彈。在黃海海戰的最後階段,日本聯合艦隊向東南撤退,北洋水師兩艦追擊,相距二三海里處,日艦本隊調頭應戰,當時的的炮戰相當激烈,然而鎮遠射出48發炮彈後彈葯宣布告竭,之剩下12英寸鋼鐵彈25發,榴彈已發都沒有了,定遠的情況也是如此。
那麼,彈葯不足的情況是不是應該歸結為當時負責供應彈葯的天京軍械所呢?其實,在1894年12月,查驗北洋水師的彈葯情況,存庫炮彈中,僅開花彈就有3431枚,供305毫米口徑炮使用的油403枚,210毫米的油952枚,150毫米1237枚,120毫米362枚,6英寸的有477枚。而在黃海海戰後,又撥付給了北洋水師360枚開花彈。
然而,這批開花彈並沒有用於黃海海戰!
為什麼不用,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這些開花彈沒有在艦上。而之所以不在艦上,主要責任在丁汝昌身上。中日雙方開戰後,丁汝昌執行李鴻章保船制敵的方陣,消極避戰,心存僥幸,以至於出海護航時連彈葯都沒帶足,致使北洋水師在彈葯不足的情況下與日艦進行了一場長達5個小時的海上會戰,結果極大地影響了戰鬥力的發揮,也加重了損失程度。
⑸ 北洋水師實力是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為什麼敗給日本了
所謂實力,是以戰艦噸位計算的,但 是一支艦隊的真正實力是多方面的,訓練水 平、指揮能力、通訊水平、裝備保養、基地 建設、後勤保障……任何環節的問題都是致命的。不巧的是,北洋水師在 內 每個環節上 都出 容了些問題,結果就是戰敗。
北洋艦隊曾是的「亞洲第一艦隊」比日本艦隊強大?
但被日軍全軍覆沒...
都是李鴻章乾的好事!
北洋水師為什麼逗鏈會被日本打得全軍覆沒???
北洋水師失敗的原因
在中國,連孩子都知道,是日本的聯合艦隊打敗了北洋水師,是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造船舫,致使鄧世昌的炮彈打不響!可是,金一南的軍事盯桐隨筆《軍人生來為戰勝》告訴我們:
就經費方面來講,清政府投入海軍的經費一點也不比當時日本投入的少!日本政府從1868年到1894年26年間每年投入海軍經費合計白銀230萬兩,相當於同期清政府對海軍經費投入的60%!
就硬體裝備方面來講,北洋艦隊的裝甲數量和質量都超過了日本聯合艦隊。北洋艦隊的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堪稱當時亞洲最令人生畏的鐵甲堡式鐵甲軍艦,在世界也處於領先水平。清朝政府正是基於這種力量對比,才毅然對日宣戰。
因此,僅從武器裝備、經費投入等方面來看,日本聯合艦隊要戰勝中國北洋艦隊是困難的。但結果卻是,龐大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聯合艦隊卻一艘未沉!「巨額軍餉堆砌起來的一流的海軍不經一戰,原因何在?」到底是誰埋葬了北洋艦隊?金一南先生發問了。
一、真正的戰爭,永遠發生在戰爭開始之前!失敗往往首先從內部開始。
清政府的專制體制及其必然帶來的政治和經濟的腐敗。從身居要位的歷屆海軍大臣,到北洋艦隊普通的一員,大家首先考慮的不是民族國家和軍隊的利益,而是個人的利害。再強大的部隊,也難以抵禦這種腐敗的侵蝕。隨著滿族中央政權的衰弱,漢族官僚李鴻章等人紛紛崛起。他們辦洋務、興局廠、練新軍,轟轟烈烈。在相當一部分滿清權貴們看來,北洋水師就是李鴻章的個人資本。因此,朝臣們為了削弱李鴻章,不惜削弱北洋海軍!限制北洋海軍就是限制李鴻章,打擊北洋海軍就是打擊李鴻章。戶部尚書翁同,以太後修圓為借口,連續兩年停止發放海軍裝備購置費,以限制李鴻章。後來恭親王失勢,李鴻章失去台柱,更加勢單力薄。他不得不與醇親王以及各位滿族朝臣和好,滿足醇親王挪用海軍經費(實際上削減海軍實力)的要求。李鴻章則欲借海軍重新獲得一片政治庇蔭,就是這樣一些人在掌握著北洋海軍的命運!1888年北洋水師成軍以後,軍費投資就越來越少。海軍只是他們各自政治角逐中的籌碼,誰還真正為海軍的發展考慮?
金一南大聲感嘆:將如此之多的精力、財力用於內耗的民族,怎麼去迎接外敵發出的強悍挑戰!
二、上行,下效,鼓勵狗才的體制中必 然包含著排斥英才的事實。
在這種體制中的民族國家和軍隊,縱有銅牆鐵壁,最終也會被摧毀;縱有匹夫之勇,終究無力回天。多種資料證明,北洋水師1888年成軍以後,軍風被各種習氣嚴重毒化。當時,北洋軍艦上實行「責任承包制」,公費包干,管帶負責,節余歸己。因此,各船管帶平時把經費用在個人前途的「經營」和享樂,無暇對船隻進行保養和維修。打仗用的艦船不但不保養備戰,反而為了個人私利挪作他用。軍隊參與走私,艦船常年不作訓練,這已不是海軍的個別現象。
由於只對上、對個別掌握著自己升遷的權勢負責,而無須對下、對民族國家負責,因此,欺上瞞下,蔚然成風。平日里演練炮靶、雷靶,惟船動而靶不動。每次演習打靶,總是預先量好碼數,設置浮標,遵標行駛,碼數已知,百發百中。不明真相者還以為自己強大無比、不可戰勝呢!
還有一件事情令作者金一南先山則孫生無法解釋:北洋水師發展到1894年大閱海軍時,定、鎮兩艘鐵甲艦主炮的戰時用彈僅存三枚定遠一枚,鎮遠兩枚,只有練慣用彈庫藏尚豐!對此,李鴻章不是不知:「鴻章已從漢納根之議,令制巨彈,備戰斗艦用」,但最終因為他「個人」內外交困,忙於政治周旋,因此正事一直沒有落實。
這樣一支軍隊,這樣一種軍紀和作風,這樣地腐敗和糜爛,一旦打起仗來,如何不敗?
三、不敗才是奇怪的:先看布陣。當戰場不再是操演場時,面對逼近的敵艦,北洋艦隊首先布陣就陷入混亂。丁汝昌的命令是各艦分段縱列,擺成掎角魚貫之陣。而到劉步蟾那裡竟然變成了「一字雁行陣」。而實際戰斗時的隊形卻又變成了「單行兩翼雁行陣」。短時間內陣形如此變亂,說明了什麼?即使如此勉強的陣形也沒有維持多久,待日艦繞至背後時,清軍陣列始亂,此後即不能復成型。
再看開戰。戰爭一開始,平日缺乏現代素質的官兵在有效射距外慌忙開炮,定遠艦劉步蟾指揮首先發炮,首炮非但未擊中目標,反而震塌前部搭於主炮上的飛橋,丁汝昌和英員泰萊皆從橋上摔下,嚴重受傷。一炮之始北洋艦隊就失去了總指揮!再勇敢的士兵,無人指揮,又有何用?這就是平日嚴陣以待、訓練有素的艦隊?
再看戰場廝殺。激戰中落伍的日艦「比睿號」冒險從我艦群中穿過,我定遠艦在相距四百米距離上發射魚雷,未中。日本武裝商船「西京丸」經過定遠艦時,定遠向其發四炮,又有兩炮未中。戰場上只有由硬體和軟體聯合構成的實力,沒有虛假和僥幸!黃海海戰中,日艦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艦隊九倍以上!
對軍人來說,很多東西僅憑戰場上的豪壯是不能獲得的。往往最為輝煌的勝利,孕育在最為瑣碎枯燥、最為清淡無味的平日訓練之中!金一南意味深長地說。
四、軍隊平日腐敗,戰時必然要付出高昂代價。力圖隱瞞這一代價,就要藉助謊報軍情。這也是北洋海軍的一個特點。
黃海海戰,丁汝昌跌傷,艦隊失去指揮,本因我方在有效射距外倉促開炮,震塌飛橋,奏報卻成為「日船排炮將定遠望台打壞,丁腳夾於鐵木之中,身不能動」!此戰北洋海軍損失致遠、經遠、揚威、超勇、廣甲等五艦,日艦一艘未沉。李鴻章卻電軍機處「我失四船,日沉三船」。
一時間除參戰知情者外,上上下下多跌進自我欣慰的虛假光環之中。不能戰,以為能戰;本已敗,以為平,或以為勝!北洋報沉的日艦後又出現在圍攻威海的日艦行列中。但直至全軍覆滅那一天,我軍謊報軍情未曾中止。1895年2月,左一魚雷艇管帶王平駕艇帶頭出逃,至煙台後先謊稱丁汝昌令其率軍沖出,再謊稱威海已失。陸路援兵得訊,撤銷了對威海的增援。陸路撤援,成為威海防衛 戰失敗的直接原因。
艱難的處境最考驗軍隊。北洋海軍在威海圍困戰後期,軍紀更是盪然無存。金一南先生寫道:
首先部分人員不告而別。「北洋海軍醫務人員,以文官不屬於提督,臨戰先逃,洋員院長,反而服務至最後,相形之下殊為可恥」。
其次是有組織攜船艇的大規模逃遁。1895年2月7日,日艦總攻劉公島;交戰之中,北洋海軍十艘魚雷艇及兩只小汽船在管帶毛平、蔡廷干率領下結伙逃遁,結果「逃艇同時受我方各艦岸上之火炮,及日軍艦炮之轟擊,一艇跨觸橫檔而碎,余沿汀西竄,日艦追之。或棄艇登岸,或隨艇擱淺,為日軍所擄」。一支完整無損的魚雷艇支隊,在戰爭中毫無建樹,就這樣丟盡臉面地毀滅了。
最後更發展到集體投降。「劉公島兵士水手聚黨噪出,鳴槍過市,聲言向提督覓生路」,眾洋員皆請降。面對這樣一個全軍崩潰的局面,萬般無奈的丁汝昌「乃令諸將候令,同時沉船,諸將不應,汝昌復議命諸艦突圍出,亦不奉命。軍士露刃挾汝昌,汝昌入艙仰葯死」。
只敢露刃向己、不敢露刃向敵。北洋軍風至此,軍紀至此,不由不亡。親歷戰斗全過程的洋員泰萊,對這支艦隊評論如下「如大樹然,蟲蛀入根,觀其外特一小孔耳,豈知腹已半腐」。
到底是誰打敗了北洋水師?
軍人生來為戰勝。不錯。但要戰勝敵人,首先必須戰勝自己!
⑹ 北洋水師的主要戰役
1874年月,清政府藩屬國琉球的幾艘漁船,意外飄流到了台灣,漁民與當地高山族人發生沖突。這件清政府小小的家務事卻沖御引來了日本全副武裝的軍艦,但隨後趕來的清政府兵艦竟將日本軍艦嚇了回去。自此以後,雙方海上軍備競賽逐漸拉開序幕。
第二集,鐵甲北洋
清政府300多萬兩白銀加之德國伏爾造船廠5年的時間,終於換來了世界一等的兩艘鐵甲艦——定遠號和鎮遠號。從此以後,這兩艘巨大的鐵甲艦不但成為北洋水師的象徵和清政府的希望,更是帶來了日本全國持續多年的恐懼。1888年12月17日,在旌旗飄揚的劉公島上,清廷正式宣告北洋水師成立。此時,北洋水師的艦艇總數達到50多艘,排水量達4萬多噸。加上其它地方軍艦,中國的海軍實力已經成為世界第七,亞洲之首。
第三集,初戰豐島
面對最先進的三艘日本軍艦,面對國際公法不允許但隨時可能發生的「不宣而戰」,700多名清朝士兵在沒有一門大炮的運兵船上默默地等待著日本人的決策。幾分鍾後,日本吉野號軍艦打出散判清了中日海面上的第一發炮彈,700多名清朝士兵幾個小時之內幾乎全部葬身海底。
第四集,再戰黃海
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9月17日上午10點30分,中日雙方各十艘軍艦在黃海碰面。花費巨資,歷經將近十年建立起來的艦隊第一次面臨全面的實戰考驗。也許,定遠號和鎮遠號會讓日本艦隊嘗到鐵甲艦的厲害;也許,清政府花費1000多萬兩白銀建立的北洋艦隊在幾個小時之內就會成為永遠沉沒在海底的殘骸。雙方排出了海戰史中從未沖前出現過的不同隊形,海戰從白天進行到傍晚,雙方不斷變換隊形,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輪番占據優勢。
在威海之戰中炸毀的定遠號第五集,日落威海
北洋水師剩餘主力軍艦在劉公島港灣中腹背受敵,丁汝昌在矛盾中作著兩難的抉擇。因為害怕定遠艦被日本捕獲反過來攻擊自己,定遠艦管帶劉步蟾,含著熱淚發布了炸毀定遠的命令。隨著一聲巨響,這艘清政府用白銀堆砌成的艦隊象徵,這個北洋水師最後的精神支柱,與五千名官兵逃生的渴望一起沉入大海。
⑺ 近代李鴻章打造的北洋水師號稱東亞第一,又是怎樣敗給日本的呢
北洋水師當時是亞洲第一沒錯,而且李鴻章對北洋水師很費心力。水師的主帥是丁汝昌,是李鴻章的親信。甲午戰爭開始,因為北洋水師是李鴻章的政治王牌,他不想犧牲掉,本來是想讓丁汝昌把水師所有船,駛到遼東,避開日本艦隊。而丁汝昌主張一戰,也有意要一戰。所以不聽李鴻章之令,留在青島,打算與日本艦隊決戰。結果,北洋水師上的官員卻不聽丁汝昌之軍令,不戰主張投降,那些無恥官員都逼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沒辦法,服毒自殺,那些官員,代他在投降書上簽字。最後,所有北洋水師的軍艦都被日本所獲,之後日本用這些軍艦近20年才退役。這些軍艦當時在亞洲是最先進的,如果一戰,日本必敗。本來戰或者駛出青島不參戰。都可以保留北洋艦隊,但是結果卻是…… 因為這個,中國半個多世紀沒有海軍。直到現在,中國海軍軍力也沒有達到當時北洋水師在亞洲的水平。
⑻ 可歌可泣,甲午海戰,中國最強北洋水師如何與日本最強
清朝的北洋艦隊,在全球范圍內也是一支實力很強的艦隊,當時除主力鐵甲巨艦「定遠」、「鎮遠」外,還有8艘巡洋艦,這8艘巡洋艦有2艘是從英國購買,3艘都來自德國。
當時,北洋艦隊在國外購買的這5艘巡洋艦,無論是航速、火炮、裝甲防護在當時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戰艦。
隨著,這8艘巡洋艦的滅亡,19世紀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強大海軍北洋水師,也慢慢的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慢慢的退出歷史舞台。
⑼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怎麼不採取輪射的戰術來壓制日本聯合艦隊的火力
炮沒別人好,所以打不贏別人
⑽ 北洋水師為什麼輸給日本
北洋水師甲午海戰之敗,其原因可以從戰術和戰略兩個角度來分析。
一、戰術
一般認為和陣型、編隊、指揮、火炮威力等因素有關。
1、陣型採用的是橫隊方式,北洋水師艦艇船頭對敵,船頭火炮口徑大,威力猛,但是火炮少,無論是射速、准確度、數量都無法和敵方艦隊相比。北洋水師的主力艦艇大多艦齡較長,比如定遠、鎮遠、超勇、揚威等,只適合船頭對敵,經遠級由於沒有船尾簡宏火炮,側舷對敵火力不強,北洋水師也只能採用這種在當時看來已經有些落後的戰術了。而且,對於一場遭遇戰,北洋水師的確無法選擇更好的陣型,只能倉促應戰,這種情況下,北洋水師的劣勢只會被兆臘無限放大。
2、北洋水師的編隊也有很大的問題。北洋水師的核心思路是保定遠鎮遠兩鐵甲艦,將高速艦艇和低速艦艇混合編隊,這樣導致致遠號等高速艦艇受制於定遠號等低速艦艇,根本無法將速度優勢發揮出來,自始至終處於不利地位,相反敵方艦隊將高速艦和低速艦分族咐滑組編隊,利用第一游擊艦隊的速度優勢,迅速對北洋水師形成包夾的形式,進可攻退可守。
3、致命的原因在於火力密度不足。北洋艦隊的主戰炮為100mm以上口徑,在火炮口徑上占據絕對優勢,但是數量少,射速也不夠快,無法迅速打穿敵艦裝甲。甲午海戰雙方的交戰距離在5000~7000米左右,在這個距離上,火炮的命中率非常重要,能否命中敵艦是首位的。那麼,更多的火炮,更快的射速,自然會獲得更多的命中機會,北洋水師的船頭對敵陣型,以及自身火炮的缺點,達不到足夠的火力密度,嚴重影響命中率。而面對日軍速射炮火力的集中攻擊,除了致遠級之外,北洋其他艦艇都有或大或小的設計缺陷,防護能力堪憂,很快就被擊沉。
4、北洋水師的指揮也很成問題,在定遠失去指揮能力之後,北洋各艦則立即陷入了各自為戰的境況,這說明北洋水師戰前根本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戰計劃或是預案,就算是有,也沒有考慮到當旗艦喪失指揮能力時該有誰來接替指揮。由於缺乏統一的指揮,各自為戰的北洋各艦,非常容易被各個擊破。
二、戰略
從戰略上來看,可以說,北洋水師之敗是必然的。
甲午戰爭發生在1894年,縱觀當時的世界格局,按照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標准來看,甲午戰爭是一場地道的現代化的戰爭。一場現代化戰爭,需要的是現代化的政府,現代化的工業體系,現代化的軍人,現代化的國民。只有一個完全的現代化國家,才有能力動員足夠的國力來打一場打現代化戰爭。
而那個時候的中國,還只是一個封建體制的農業國而已。雖然朝廷內外有李鴻章這樣的現代化官僚,軍隊中有劉步蟾這樣的現代化軍官,士人中也有魏源這樣的現代化知識分子,但是,中國依然是一個封建的朝廷,封建的軍隊和封建的臣民。北洋海軍只是一個封建國家一時興起的產物,從這個層面來講,北洋海軍甚至無法算作是一支現代化海軍。
日本雖然是小國,但是一個近代社會的體系是完整的,一個民族意識已經覺醒的現代化民族,才可能產生一隻現代化軍隊。而只有一個足夠精簡高效的現代化政府,才能有效地指揮和建設、維護、發展一隻現代化軍隊。
具體而言,比如:
1.當時的清廷對日本海軍了解極為不足,從戰略上輕視日本,從光緒皇帝輕易對日宣戰可以看出。當時光緒剛剛親政,急需以戰立威,對內可減少太後的干政,對「外」也可打壓各地封疆大臣的氣焰。對光緒和翁同龢來說,還認為日本蕞爾小國,此戰必勝。
2.整個清廷貪腐橫行,整個國家幾乎已經病入膏肓的地步。這一點不用多說。
3.官員之間的權利爭斗,導致外行引導內行。丁汝昌原本是捻軍降將、陸軍將領,但李鴻章為了確保自己對北洋水師的控制(這種控制不全是出自私心),不得不提拔丁汝昌來當水師提督。
4.整個戰爭決策失誤,戰爭准備不足,大東溝海戰北洋水師在思想上和戰略物資的准備上明顯不足。又比如在軍費上,軍費被挪去修頤和園。與當時日本對每年的海軍軍費制定法律及保證實施進行對比,何其鮮明。
反觀日本:
從大的方面來說,彼時日本已進入工業化時代,日本的軍事工業已有一定實力,同時在財政上有充分准備,對於戰爭進行了國家動員。而彼時日本的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極強,當時日本的報紙能夠動員全國的日本人為了軍艦捐錢,國民凝聚力極強。具體到海軍,日本當時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海軍體系,並且有十分完備的軍事教育體系,如「江田島海軍學校」,為日本海軍培訓了大量的海軍軍官。
可以說,各方面與當時的清廷及北洋水師四處被掣肘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北洋水師甲午之敗,有其必然性。
也正是甲午之敗,最後導致了清王朝的覆滅,中國人由此被喚醒,中國才有機會重生。中國當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