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演劇的最初是什麼
Ⅰ 日本的特色表演是什麼
日本的特色表演是:
1、茶道
日本文化追求八道,其中「茶道」不僅是深入日本民眾文化中的一道,更令無數海外遊客憧憬、嚮往。茶道的意義在於泡茶過程所營造的意境,它包含了日本哲學、宗教、道德、美學與人情等多種因素;其精髓在於賓主通過共同欣賞和享受茶道藝術,達到心靈的融合,從而形成和睦的人際關系。
Ⅱ 日本戲劇起源於什麼時期
日本是位於太平洋上的島國,與中國,朝鮮和俄羅斯隔海相望。在世界戲劇史上,日本的戲劇以其獨有的形態和風格,顯示著與其他東方民族迥然有別的藝術特性。
日本與中國的交往,從漢代已經開始,唐朝以後,兩國建立了正式外交關系,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模仿、借鑒的痕跡十分明顯。中國的《蘭陵王》《踏搖娘》《醉胡》以及木偶戲等,對日本舞樂的發展無疑起到了推動作用。此外,古代朝鮮,腔圓印度的歌舞藝術也相繼傳入日本,大約7世紀的時候,專職的俳優在日本的宮廷和豪門中已十分習見。
關於日本戲劇的起源,史書記載較晚,但是,它顯然與宗教儀式有關。相傳,在平城天皇大同三年(公元808年)2月,在一個叫猿澤的地方,知塵出現了一個大洞穴,洞穴里黑煙繚繞,蔓延鄉里。黑煙所經之處,人們受其荼毒,疾病纏身,感到十分恐怖。他們請來卜者占卜求救,卜者說,這是一股來自冥地的陰火,若不及時消除,民眾定會遭此劫難。於是在卜者的主持下,人們匯聚在洞穴之側,堆積柴草,燃起濃煙,實施法術,解除災難。果然黑煙消逝,百病消除。人們慶祝驅魔成功,便在寺院的草地上跳起了歡快的舞蹈,這種舞蹈被稱為」薪之能」。
在日本語言當中,戲劇一詞被寫作「芝居」,「芝」。是草地伍猛塌的意思,而「居」是存在的意思,這說明,日本最初的戲劇不是演出於舞台上,而是演出於草地上。受中國盛唐以後流行的佛教文化影響,日本的神教開始盛行,武士階級大興土木。廣為修建寺院,神社,並定期舉行宗教活動和民間祭祀活動,於是,在宗教儀式的氛圍中,戲劇藉助寺院、神社的場所,漸漸顯出了雛形。
在接受外來影響的過程中,日本戲劇逐漸擺脫照搬、模仿的窠臼,建立起表現著自己民族審美情趣的戲劇樣式。在戲劇的初期發展階段,主要有延年、田樂和猿樂幾種演劇形式。
延年,又稱遐令延年或延年舞曲,據說是一位佛教高僧慈覺大師從中國唐朝學到的,延年的演出主要是在宗教儀式之後,令人們以遣余興。這種表演在平安(公元9—12世紀)中期已經出現,鐮倉時代(公元12—14世紀)盛行一時。演出一般在寺院的草地上進行,由僧侶和小童充當演員。就其表現內容而言,是比較豐富的,樂曲種類也比較多,有為貴族階層所欣賞的雅樂,如舞樂、神樂、催馬樂、朗詠、時調等,也有在庶民階層流行的「風流」和「連事」等。在「風流」與「連事」的演出中,已經露出了戲劇的端倪,其演出內容大致分為四個部分:一,序,由演員自報家門並言明大致劇情;二,問答,裝扮成劇中人的演員上場,進入角色,展開情節;三,神靈仙怪出現,宣講宗教教義;四,結束性歌舞或演說場面。「風流」與「連事」中的故事,許多來自中國民間傳說,如《周武王船入白魚事》《蘇武事》《莊子事》《天台山之事》等。有人將這種表演,看成是宗教劇的初級形式。
田樂源於古代日本的田舞,是一種很古老的技藝表演,大約產生於公元8世紀前後。它起源於農事活動和豐收慶典。表演時,以鼓,笛為伴奏樂器,演員頭戴花笠,腳踩木屐,以歌舞演農事。猿樂據說是中國散樂的訛傳,「散樂」在日語中寫作Sangaku「猿樂」在日語中寫作Sarugaku,讀音和拼寫都十分相近。在平安末期,田樂扣猿樂逐漸合流,混為一體,亦即外來的樂舞與日本民族固有的雜藝相互融合,形成一種有類中國百戲的包羅萬象的技藝性表演,這樣的表演受到民眾的喜愛,並逐漸顯示出自身的藝術魅力和勃勃生機。
Ⅲ 明治時期的劇院上演什麼
明治時期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時期,大致為1868年至1912年,是日本現代化的起點。在明治時期,日本開始了對歐美文化的接受和學習,劇院也隨之發展,成雹祥為源手搏人們娛樂和文化交流的場所。在明治時期的劇院中,主要上演的是歌舞伎、新派歌舞伎、歐洲戲劇以及雜技、馬戲等表演形式。其中,歌舞伎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戲劇形式之一,它在明治時期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和傳播。此外,新派歌舞伎也在明治薯坦時期誕生,它與傳統歌舞伎相比,更加註重表現現代社會和個人內心的沖突。歐洲戲劇則是在明治時期由歐洲傳入日本的,包括英國的莎士比亞戲劇、德國的歌劇、法國的喜劇等。這些表演形式吸引了大量觀眾,也為日本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Ⅳ 歷史上日本戲劇改良運動經歷了哪些過程
1868年,日本發生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社會變革——明治維新,提出了「百事一新」的口號,採取開放的文化政策,致力於引進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以改造日漸沒落的日本封建主義的陋習,這可以看作是日本式的啟蒙運動的開始。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日本的戲劇改良運動業已開始,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了「演劇通告」,下令戲劇應擔負起教化之責,禁演有傷風化、猥褻兇殘的劇目,戲劇應以皇道思想為本,以忠孝、勇武、貞節為主題。鑒於此,政界、碰游戲劇界、學術界的人們紛紛予以響應,福地櫻痴(1841—1906)、末松謙澄(1855—寬念1920)等人則成立「演劇改良會」,提出了戲劇改良的設想;歌舞伎的著名藝人二代目河竹新七(河竹默阿彌,1816—1893)、九代目市川團十郎(1838—1903)、五代目尾上菊五郎(1844—1903)、十二代目守田勘治(1846—1897)等人,則在改進演出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嘗試。
這一時期,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河竹默阿彌,他是當時影響最大的劇作家,是歌舞伎的集大成者,他曾經寫出過包括《三人吉三巴白浪》《加賀騷動》《土蜘蛛》等360餘部歌舞伎劇本,戲劇主題充滿了勸世的味道和懲惡揚善的宗教思想。
1887年4月26日至29日,發生了對日本歌舞伎藝人來講是無上榮光的事情,即在「演劇改良會」的促動下,日本天皇觀看了《勸進帳》《忠臣藏》《土蜘蛛》等歌舞伎演出,這次被稱為「天覽」的演出,令歌舞伎藝人歡欣鼓舞,這標志著幾代人創造的歌舞伎,不再是下里巴人的俗藝,而是一種為天皇所賞識的藝術了,歌舞伎藝人也就此改變了「河源乞丐」的形象,社會地位開始節節攀升。
1906年,早稻田大學的教員、莎士比亞研究家坪內逍遙(1859—1935)和他的學生組成了「文藝協會」,並設立演藝學校,致力於研究和演出西方戲劇(drama)。1911年,他們組織學生演出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這標志著「新劇」的確立。1909年自歐洲回國的劇作家小山內熏(1881—1928),則嘗試與歌舞伎藝人合作,組建自由劇場,革新日本戲劇。在這兩位戲劇革新家的努力下,日本演出了大量西方名慎吵困劇。20世紀初,日本產生了自己的「新劇」劇作家,如武者小路實篤(1885—1976)、菊池寬(1888—1948)等。日本的「新劇」,對中國現代戲劇的確立產生過重要影響。
Ⅳ 日本大眾演劇與歌舞伎的區別
歌舞伎是傳統藝能,在伍姿念歌舞伎座、松竹座、國立劇場等演出,配樂是三味線等傳統樂器演奏,或凈琉璃、長唄演唱,演目腔困也是傳統劇目為主。大眾演劇是一種現代藝術,流行冊改音樂伴奏,在小劇場表演。舉個例子李玉剛的表演類似大眾演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