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為什麼叫日本半島

為什麼叫日本半島

發布時間: 2023-04-16 09:10:28

『壹』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

日本,正式名稱為日本國,位於亞洲東部的島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西臨日本海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 東面則是太平洋。

過去我們對日本的稱呼有東瀛和倭國,東瀛的意思就是海東邊的島嶼,而倭國是隨著倭寇的出現才形成,當時倭國有習得中文的學士,他們認為「倭"丑惡低矮的意思。直到了7世紀後半頁,倭國的遣唐使將其國名改為「日本」, 一直沿用到今天。

日本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處女之紅」遣唐使之 所以將其國名改為」日本」因為日本往東就是太平洋古人從來都不知道再往東還有美洲 所以以為日本就是最東邊的國家 就是太陽最先出來的地方。所以「日本」這個詞的名字意思就是「朝陽升起的地方」

『貳』 用板塊理論解釋日本半島的成因

太平洋板塊和亞洲板塊撞擊生成的日本列島。

『叄』 為什麼叫日本關島

因為關島之前被日本佔領過,但其現在是美國的屬地。

關島先後被西班牙、日本和美國佔領,現為美國海外屬地,是美國的非憲轄管制領土,本島原住民是查莫羅人,約在3500年前在此定居。美軍基地佔地約全島面積的1/3。

關島玩樂豐富,景色純美,被譽為「自由天堂」。關島有陽光沙灘和獨特文化,每年吸引120萬遊客前往,96%都是東亞遊客,中國遊客每年約7.2萬人。

關島的基本狀況:

關島周圍有日本、中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朝鮮半島,這個島嶼也因此成為了美軍的重要據點。

4000年前,查莫羅人最早在關島定居,查莫羅族現在依然是關島最大的少數民族。關島的官方語言為英語和查莫羅語。

1565年,西班牙佔領了關島;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美國奪取了關島。二戰期間,日本佔領了關島兩年半。1950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將關島定義為美國「未合並的領土」。

關島則既不是一個獨立的州,也不歸美國50個州里的任何一個管。作為美國的「非合並領土(unincorporated territories)」,關島直接由美國政府管理,同樣的「非合並領土」還包括美屬維爾京群島、中途島、美屬薩摩亞等。

『肆』 可以叫日本半島嗎

半島指的是三面臨海,一面連接大陸的陸地。
而日本是四面臨海,所嫌侍以日本是個島,且日本是很多島組成,所以日本橋者螞是個敏埋群島

『伍』 日本是不是半島國家

半島指陸地一察帶鋒部分伸入海洋或湖泊,另一部分同大陸或更大的島嶼敗晌相行族連的地貌狀態,它的其餘三面被水包圍。

『陸』 日本古代地名與今天城市名稱的對照

日本古代地名

安芸(安藝) あき ★あぎ(上ぎ)。比周圍高的土地。高處。
安房(安房) あわ ★あばる(暴る)。崖。崩壞的地形。荒地。指隆起的海岸、浸食河川等。
阿波(阿波) あわ ★あばる(暴る)。崖。崩壞的地形。指本源地的露出地形(土柱)。
淡路(淡路) あわじ あわじ(阿波路)。到阿波國的通道。
伊賀(伊賀) いが ★いかし(厳し)。艱險。伊賀郡也稱阿我郡。「あが」(阿我)是「上がる」(向上)的高地的意思。
壱岐(壹岐) いき ★いき(行き)。交叉往來之地。
伊豆(伊豆) いず いづ(出づ)。從海中突出的地形,突出的半島。 ※也包含了溫泉「出づる」(湧出)的意思。
和泉(和泉) いずみ いずみ(泉)。井泉。湧泉地。
出雲(出雲) いずも ★いづも(厳藻)。いつ(厳)是「神聖的」,も(藻)是指以水草、海藻為信仰的對象。
いつも(斎藻)。斎く藻(いつくも、出つ雲)。「斎く」(凈身以事神)和「厳(いつく)し」(神靈的威嚴)這兩個詞都是從「いつ(稜威)」派生出來的詞。在送神的神事中,一般是將龍蛇神與海藻一起從海里迎接出來,因此「藻」是出雲國名的象徵。
伊勢(伊勢) いせ いせ、いそせ(五十瀬)。很多的淺談,五十鈴川。いそ(磯)是指多岩石的海岸。
因幡(因幡) いなば いなば(稲羽)。語源的稻葉山是像稻子堆積起來的形狀的山。稻場。
伊予(伊豫) いよ いよ(彌)。いよやか(樹木高大繁茂的意思),高高聳立的地方。
石見(石見) いわみ いわうみ(岩生み)。石頭上有神靈棲息,以此為中介而獲得新生。
近江(近江) おうみ あはうみ(淡海)。靠近淡海,淺海指琵琶湖。
大隅(大隅) おおすみ おおすみ(大隅)。隅指邊上的地方,腹地。九州南面的角上。
隠岐(隱岐) おき おき(沖)。在本土來看位於沖的島。從沖召喚諸神的日置部和置系人們的信仰地。
尾張(尾張) おわり おはり(小墾)。開墾地。古代作「尾治」「小治」「小針」。
甲斐(甲斐) かい かい(峽)。山峽。山與山之間(谷間)。
加賀(加賀) かが かが(高処)。高地上的草地。
河內(河內) かわち かわうち(川內)。因河水沖積形成的山間平地。在舊大和川的下游鋪開的平地。
紀伊(紀伊) きい き(木)。「き」的二字化。產木材之地。
吉備(吉備) きび ★ひび(皹)。古代稱為「比美」。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入江(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地形)。【備前、備中、備後皆出於此】
毛野(毛野) けぬ(けの) きぬ(木野)。毛(草木)繁盛的土地。【上野、下野皆出於此】
越(越) こし こし(越)。越過山的地方。高地。越過山進入的地方。【越前、越後皆出於此】
相模(相模) さがみ さかみ(坂見)。從坂(箱根的足柄山頂)看下去的土地。
薩摩(薩摩) さつま さつま(狹詰)。閉塞的地形。隱蔽的地方。也作さつま(狹端)。
佐渡(佐渡) さど さわだ(沢田)。從雑太或者雑田(さわた)來的地名。佐渡是誤傳。多水灘的地方。濕地。
讃岐(贊岐) さぬき ★さぬき(狹抜)。沿河谷的山崖。火山高地形成的險崖。
信濃(信濃) しなの しなの(撓野)。描繪出柔和曲線的土地(火山的山麓)。
志摩(志摩) しま しま(島)。將半島稱為「島」。
周防(周防) すおう すわ。すばる(窄る)。縮小的地形。上下流都很狹窄的盆地地形。
駿河(駿河) するが すが(州処或砂処)。砂地(砂子積成的土地)。本源地是「素賀」。
摂津(攝津) せっつ 官職名。管轄難波津的官職為「攝津職」。
但馬(但馬) たじま たちま(立ち間)。たち(高地)之間。被兩側的洪積高地包圍的峽谷。流域兩岸的平原。
丹波(丹波) たんば たには(谷端)。竹野川中上游的峽谷頭上,突然出現的平地。
築紫(築紫) つくし つくし(盡くし)。狹窄而高的地方。邊境的峰山。能看到銳峰(基山)的地方。【築前、築後皆出於此】

--------------------------------------------------------------------------------

2 日本古代地名(不知有沒有發過)
対馬(對馬) つしま つしま(津島)。港之島。津(港)多的島。
出羽(出羽) でわ いでは(出端)。出端(山的前端)。在越之國北方的地域。
遠江(遠江) とおとうみ とおつおうみ(遠つ淡海)。相對琵琶湖(近處的淡海)來說,濱名湖是遠處淡海。
土佐(土佐) とさ とさ(門狹)。海變窄的地方。海峽。浦戶灣和太平洋之間的海路之門。
豊(豐) とよ とよむ(響む)。河川的聲音常用「とよむ」來表示。山國川。【豐前、豐後皆出於此】
長門(長門) ながと あなと(穴門)。海峽。古代作「穴門」,簡化成「長門」。關門海峽的空隙地形。有如洞穴一樣細長的水路。
能登(能登) のと ぬと(沼処)。沼澤地,濕地。
播磨(播磨) はりま はりま(墾間)。開墾地,也作針間。 ※不採用はま(浜)的解釋。
肥(肥) ひ ひ(干)。有明海、八代海中的礁石。 ※也包含了ひ(火)之國的意思。【肥前、肥後皆出於此】
飛騨(飛驒) ひだ ひだ(襞)。多山谷褶皺之地。
常陸(常陸) ひたち ひたち(直地)。一樣平整的土地。
日向(日向) ひゅうが ひむか(日向)。向陽之地。被朝陽照耀之地。
総(總) ふさ ふさぐ(塞ぐ)。充塞東京灣的房總半島。【上總、下總皆出於此】
伯耆(伯耆) ほうき は(端)はき。「はき」是指大山火山形成的「崖地」。
三河(三河) みかわ みかわ(御川)。川是指矢作(やはぎ)川。古代也寫作「三川」、「參河」。
美濃(美濃) みの みの(御野)。原野。古代也寫作「三野」、「御野」。
美作(美作) みまさか みまさか(水間坂)。津山盆地は河川の間に緩傾斜地が広がる。
武蔵(武藏) むさし むさし(汚し)。形容詞「むさし」是臟亂的樣子,指「沼澤地」「濕地」。
陸奧(陸奧) むつ みちのおく(道の奧)。朝廷支配地區的深處。「むつ」是從「みちのく」的誤傳。
山城(山城) やましろ やまうしろ(山後ろ)。平城山(ならやま)的背後。奈良都的背後。也作山代。
大和(大和) やまと やまと(山処)。有山的地方。山是指三輪山。
若狹(若狹) わかさ わかさ(分かさ)。「わか」是分開,「さ」是場所。若狹灣的海角和山尾根將海分成兩部分。
(注1)舊國名多數是大和朝廷時,被稱為國造的地方豪族的領土,因此地名多從豪族發祥地來的。發祥地的地名都是古代的小地名,後來隨著地方豪族勢力圈的擴大,應用范圍也隨之擴大,
有出雲氏、上毛野氏、吉備氏、築紫氏等例。小地名的語源多來自地形。
(注2)關於「あわ」「きび」的解釋,沒有採用植物起源。
★表示原作者懷疑的解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Wikipedia日本》上面的解釋
五畿
畿內
山城國•やましろ(山州、城州、雍州)
大和國•やまと(和州)
716年頃 - 738年頃
大和國
芳野監•よしの げん
河內國•かわち/かはち(河州)
和泉國•いずみ/いづみ(泉州)- 716年に和泉監(いずみげん)として河內國より分立。740年に河內國に並合されるも757年再分立。
摂津國•せっつ(摂州)
七道
東海道
伊賀國•いが(伊州)
伊勢國•いせ(勢州)
志摩國•しま(志州)- 8世紀始めまでに伊勢國より分立。
尾張國•おわり/をはり(尾州)
三河國•みかわ/みかは(參州)
遠江國•とおとうみ/とほたふみ(遠州)
駿河國•するが(駿州)
伊豆國•いず/いづ(豆州)
甲斐國•かい/かひ(甲州)
相模國•さがみ(相州)
武蔵國•むさし(武州)- 771年、東山道から東海道に所屬変更
安房國•あわ/あは(房州)- 718年に上総國より分立。741年に上総國に並合されるも757年再分立。
上総國•かずさ/かづさ(総州)
下総國•しもうさ/しもふさ(総州)

作者: 白骨金龍 2007-9-8 13:23 回復此發言

--------------------------------------------------------------------------------

3 日本古代地名(不知有沒有發過)
常陸國•ひたち(常州)
東山道
近江國•おうみ/あふみ(江州)
美濃國•みの(濃州)
飛騨國•ひだ(飛州)
信濃國•しなの(信州)
721年から731年
信濃國
諏方國•すわ/すは
上野國•こうずけ/かうづけ(上州)
下野國•しもつけ(野州)
陸奧國•むつ(奧州)
718年から數年間
陸奧國
石城國•いわき/いはき
石背國•いわせ/いはせ
1868年分割後
陸奧國
陸中國•りくちゅう(陸州)
陸前國•りくぜん(陸州)
磐城國•いわき/いはき(磐州)
岩代國•いわしろ/いはしろ
出羽國•でわ/では(羽州)
1868年分割後
羽前國•うぜん(羽州)
羽後國•うご(羽州)
北陸道
若狹國•わかさ(若州)
越前國•えちぜん/ゑちぜん(越州)
加賀國•かが(加州)- 823年に越前國より分立。
能登國•のと(能州)- 718年に越前國より分立。741年に越中國に並合されるも757年再分立。
越中國•えっちゅう/ゑつちゆう(越州)
越後國•えちご/ゑちご(越州)
佐渡國•さど(佐州、渡州)- 743年に越後國に並合されるも752年再分立。
山陰道
丹波國•たんば(丹州)
丹後國•たんご(丹州)- 713年に丹波國より分立。
但馬國•たじま(但州)
因幡國•いなば(因州)
伯耆國•ほうき/はうき(伯州)
出雲國•いずも/いづも(雲州)
石見國•いわみ/いはみ(石州)
隠岐國•おき(隠州)
山陽道
播磨國•はりま(播州)
美作國•みまさか(作州)- 713年に備前國より分立。
備前國•びぜん(備州)
備中國•びっちゅう(備州)
備後國•びんご(備州)
安芸國•あき(芸州)
周防國•すおう/すはう(防州)
長門國•ながと(長州)
南海道
紀伊國•きい(紀州)
淡路國•あわじ/あはぢ(淡州)
阿波國•あわ/あは(阿州)
讃岐國•さぬき(讃州)
伊予國•いよ(予州)
土佐國•とさ(土州)
西海道
築前國•ちくぜん(築州)
築後國•ちくご(築州)
豊前國•ぶぜん(豊州)
豊後國•ぶんご(豊州)
肥前國•ひぜん(肥州)
肥後國•ひご(肥州)
日向國•ひゅうが/ひうが(日州、向州)
大隅國•おおすみ/おほすみ(隅州)- 713年に日向國より分立。
702年から824年
大隅國
多褹國•たね
薩摩國•さつま(薩州)- 702年に日向國より分立。
壱岐國•いき(壱州)- 本來は壱岐嶋
対馬國•つしま(対州)- 本來は対馬嶋
その他
北海道
蝦夷地を北海道と改め、11の國を設置。(1869年 - 1882年)
渡島國•おしま/をしま
後志國•しりべし
膽振國•いぶり
石狩國•いしかり
天塩國•てしお/てしほ
北見國•きたみ
日高國•ひだか
十勝國•とかち
釧路國•くしろ
根室國•ねむろ
千島國•ちしま(樺太•千島交換條約締結後、得撫島以北を編入し得撫郡、新知郡、占守郡の3郡を追加設置)

在網路戰國吧看到的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柒』 日本國是大陸還是群島還是半島還是三角洲

群島(又叫「列島」)。

「日本列島」是指歐亞板塊東部、太平洋西部日本海溝附近隆起的群島

日本是島國。狹義的日本列島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島。廣義的指日本的領土范圍。

『捌』 日文這個島國的由來,以及歷史

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國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島原來並不叫日本。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新唐書·日本傳》中有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 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約公元2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部落(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關系)。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范圍僅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經過一千多年,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比較統一的國家,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日本傳說《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神武天皇,是聖德太子曾借道教辛酉年之說,編排的「皇紀」。推古九年正好是辛酉年,也是聖德太子在斑鳩宮推行改革的年份。辛酉年每60年出現一次,亦稱一輪。按道皇居二重橋教的說法,每一輪辛酉年是發生變革之年。而第21輪的辛酉年則是發生徹底的大變革之年。 於是,聖德太子以推古九年(601年)為起點再往上推第21輪的辛酉年為日本建國之年。規定該年的陰歷一月一日為神武天皇登極之日(陽歷為2月21日)。按照這種推演算法,公元1990年是皇紀2649年。結果把皇統向前多推算了大約一千年。在這一千年的空白中人為地安插了10位虛構的天皇。聖德太子按照這種邏輯編修了日本史。後人便加以延用至今。
飛鳥時代
飛鳥時代,約始於公元600年,止於遷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墳時代,下啟奈良時代。此期以政治中心為奈良縣的飛鳥地方(即當時的藤原京)而得名,較為重大的事件有聖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6世紀初,武烈天皇去世後,缺乏皇位繼承人,大伴金村從越前迎來男大跡王繼承皇位,他就是繼體天皇。當時,在朝鮮半島,新羅、高句麗的勢力擴張,威脅百濟,並使日本在朝鮮南部任那發展勢力的半島經營策略陷於窘境,另一方面,導致大批大陸移民的流入。 在國內,皇室在統一國土後,不斷霸佔地方貴族的領地,擴大自己的屯倉,並將侵略朝鮮的軍事負擔強加在他們身上,皇室和地方貴族間的矛盾不斷激化。侵朝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引發了人民的反抗。6世紀中葉以後,部民制已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開始瓦解,部民紛紛逃亡。朝廷內部新舊勢力之間的斗爭日益加劇。在6世紀初,在朝廷中握有實權的大伴氏曾因主張把任那四縣割讓給百濟而受到攻擊,從而失去政治勢力,物部氏和蘇我氏取而代之。物部氏是朝廷掌握軍事的貴族,是維護原有統治方式的守舊勢力。蘇我氏從5世紀後半葉起,在朝廷中掌管財政,勢力逐步擴大。蘇我氏與大陸移民的關系密切。當時,蘇我氏是積極吸收外來思想和文化的進步勢力。當百濟聖明王獻給日本朝廷佛像和經論時,蘇我稻目積極主張崇佛,力圖通過崇拜佛教來代替氏神的信仰,以統一全國的思想,加強皇權。物部尾輿則主張信仰原來的氏神,以維護氏姓制和部民制,堅決反對崇佛,於是兩派間圍繞崇佛與排佛展開了激烈斗爭。 587年,用明天皇(585—587在位)死後,以皇位繼承問題為契機,蘇我稻目之子蘇我馬子和物部尾輿之子物部守屋之間展開了殊死搏鬥。最終,馬子討滅守屋取得勝利,物部氏滅亡。打敗物部氏之後,蘇我馬子立泊漱部皇子為天皇,即崇峻天皇(587—592在位)。崇峻天皇不甘心成為蘇我馬子的傀儡,曾指著獻上來的野豬說:「何時如斷此豬頭,斷朕所嫌之人。」蘇我馬子聞言大驚。592年,蘇我馬子唆使東漢直駒刺死天皇。為了獨攬朝政,同年12月,馬子推舉外甥女飲屋姬繼位,是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女帝——推古女皇(592—628在位)。翌年,即593年,天皇立用明天皇遺子廄戶皇子為皇太子,並「錄攝政,以萬機悉委」。後來世人因廄戶皇子聰慧,治政英明,稱其為聖德太子。 聖德太子系用明天皇嫡子,《日本書紀》稱他「生而能言,及壯有聖智,一聞十人訴,以勿失能辯」,具有能吏的素質。他師從高麗僧惠慈學佛教、百濟博士覺哿習儒學,自幼受到大陸思想文化的熏陶。 聖德太子執政之初,朝廷正處在內憂外患之時。所謂外患,中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隋朝;在朝鮮半島,漸趨強大的新羅,占據漢江、洛東江流域,並在吞並任那(日本在朝鮮的據點)之後,與日本的關系急劇惡化。所謂內患,氏姓、部民制度弊端畢現,以蘇我氏為代表的豪族勢力尾大不掉,皇室勢力單薄。聖德太子受中國的尊王大一統思想影響,試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挽救社會危機,為此實行了一系列改革。
幕府時代
1192—1852年 在12世紀,日本形成了稱霸關西的平氏和稱霸關東的源氏兩大勢力集團。1167年,平氏集團首領平清盛任太政大臣,從此武士開始掌握實權。源氏和平氏兩大集團在1180年與1185年爆發兩次戰亂。此後,各武士集團之間爭斗不斷,先後出現了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又稱足利幕府)和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統治的時代。期間日本爆發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並多次對外征戰,使得這一時期的日本政治混亂內憂外患頻發。
明治維新
1852—1912年 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率領艦隊進入江戶灣(今東京灣)岸的浦賀,要求與德川幕府談判,史稱「黑船事件」。許多日本人在黑船叩關後覺醒,力圖推翻幕府統治,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明治維新就是在日本19世紀進行的一次政治革命,他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了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明治政府在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業都得到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直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成為了亞洲強國,東方唯一的帝國主義列強。
大正、昭和時代
1912年7月30日—1989年1月7日 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日本的裕仁親王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2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2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痛苦的困難。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單獨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平成為下一任天皇。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平成時代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沒。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19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經濟陷入長期不景氣階段。這一時期失業攀升,財政赤字龐大,加上奧姆真理教發動的一系列恐怖攻擊與阪神大地震,社會陷入不安。 2000年後,日本經濟已穩健復甦,逐漸擺脫了長期低迷的局面,政治方面則因多方面原因頻換首相,自2006年至2010年已先後5人出任首相,分別為安倍晉三 (2006-2007)福田康夫 (2007-2008)麻生太郎(2008-2009)鳩山由紀夫(2009-2010)菅直人(2010-)。
編輯本段戰後崛起的經濟強國
美國接連在東亞發動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期間,美軍的大批軍事及後勤物資訂貨,美國大力扶持日本原來發達的軍事工業,刺激了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日本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20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農業基本法》,通過法律使大批農民湧入城市,以補充工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使得日本經濟實現了長期持續高速增長。1968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大幅度提高,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雖然2009年中國GDP(購買力平價計算)已然超過日本,但是中國的人均GDP僅是日本的1/10不到,社會福利遠不如日本。在很多其他經濟領域,比如對外投資還落後於日本。因此不能說「日本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位置被中國取代。」現在,日本仍是世界公認的第二號發達國家。 日本政治 日本為君主立憲國,憲法訂明「主權在民」,而天皇則為「日本國及人民團結的象徵」。如同世界上多數君主立憲制度,天皇沒有政治實權,但備受民眾敬重。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憲法沒有賦予君主任何權力的君主制國家。 日本政治體制三權分立:立法權歸兩院制國會;司法權歸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權歸內閣、地方公共團體及中央省廳。 憲法規定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為國會,眾議院480席,參議院242席。選民為20歲以上的國民。 從1955年起,原稱保守合同的自由民主黨(自民黨)一直長期執政,只是曾在1993年至1996年間短暫被對手替代執政,1996年後就一直執政到2008年。其餘在野政黨包括日本民主黨、日本社會民主黨、日本共產黨等。2009年,日本民主黨首次在大選中戰勝自民黨,上台執政,民主黨黨首鳩山由紀夫成為日本首相。
憲法
現行《日本國憲法》於1947年5月3日實施。憲法規定,國家實行以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分立為基礎的議會內閣制;天皇為日本國和日本國民總體的象徵,無權參與國政;「永遠放棄把利用國家權力發動戰爭、武力威脅或行使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第9條)。憲法規定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為國會。日本實行兩院制度,眾議院有480席,參議院有242席。選民為20歲以上的國民。眾議院議員任期為四年,但事實上經常中途解散,鮮少有做滿四年任期的情況。參議院議員任期為6年,每3年改選一半。從1955年起,原稱保守合同的自由民主黨(自民黨)一直長期執政,只在1993年至1996年期間成為在野黨,1996年後再度執政至今。日本的主要在野黨包括民主黨、共產黨、社民黨等。
早在1993年10月,日本臨時行政改革推進審議會就將政府信息化作為行政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要求制定政府信息化的推動計劃。 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陽之處」,即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因此日本有時也被稱為日之國。

『玖』 夏朝時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分別叫什麼

檀君朝鮮(前2333—前238)是朝鮮歷史的一個神話時代,記載於13世紀的野史《三國遺事》中。朝鮮在13世紀創造的《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稿握激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後代檀君王儉在現在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檀君朝鮮,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此神話傳說記載於野史鍵襪《三國遺事》、《帝王韻記》之中。
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國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島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 「日本」一稱遲至公元7世紀末才在中國出現。《舊唐書》記載日本人由於不喜歡「倭國」的名稱,因此將國家的名字改作「日本」。而在公元8世紀的《史記正義》中又有另一說法,指武則天命令日本將國名改作「日本」。 直到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新唐書·日本傳》中有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皮手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 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拾』 日本的四大島,為什麼分別叫"本州""四國""九州"和"北海道"(來歷)

北海道

北海道舊稱蝦夷地,曾居住著阿伊努族人,長期被原住民蝦夷人占據。16世紀末,松前氏渡海建造了福山城,佔領了土地。後俄羅斯人南下,出於國防需要,開展了對北海道、千島、薩哈林島等地的探險活動,不久北海道就成為幕府的直轄地。1868年(明治元年),明治新政府決定在蝦夷地設置箱館裁判所,隨即把名稱改為箱館府。

在1869年,明治政府要求為「蝦夷地」取新的名稱時,松浦武四郎以北方的「北」(きた)、「カイナー」(阿伊努族對當地的稱呼)的「カイ」,以及日本對領土常使用的「道」(どう),合並為「きたかいどう」,翻成漢字為「北加伊道」;最後並獲得採用,但在考量配合律令制時代的五畿七道的「東海道」、「南海道」、「西海道」,因此轉為「北海道」(ほっかいどう)。

本州

本州島是日本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是大和民族和日本文化的發祥地。古研究發現,在數十萬年前來自中國東北的原始人類進入朝鮮半島上居住,一些又遷徙到日本本州島。考古學和人類學觀點認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東亞通古斯語族人、古代中原人、少量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少量馬來人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融合而來,逐漸遷移到日本融合衍變而來。

從1996年開始中日兩國考古學、人類學和醫學專家聯合組成的中日人骨共同調查團多次證實了以上的結論。日本由古代信仰薩滿教的中國東北游牧民族遷徙而來,由於日本的獨特地形,使得遷入日本的游牧民族改變了原有的生存方式,形成了漁獵為主的和族人,這些人建立了出雲國、邪馬台國等等國家,另外還有大量中原人遷往日本。自從中國戰國末年,大量燕國人、齊國人和楚國人逃到朝鮮半島和日本。還有一條移民路線是從浙江一帶直接跨海到日本。

四國

戰國時代阿波德島是蜂須賀家的封地,蜂須賀家領有18萬石的俸祿,關原之戰時,蜂須賀家政從屬於西軍,而他的兒子至鎮屬於東軍,最後蜂須賀家的領地沒有被削減。同樣地,在德島也可以找到當初的德島城跡。德島城建於由吉野川沖擊形成的德島平野之上,整個德島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就在這里,由於隔著紀伊水道和本州的和歌山相望,所以德島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無論敵人從紀伊殺到還是從淡路島殺來,阿波都是要擔當第一道防守屏障的。

香川縣是離本州島的備前、播磨非常近的,這兩個地方的兵力進攻方嚮往往就是從倉敷到岐的宇多津只有40餘公里!而從備前的兒玉半島上的玉野到高松(這個高松是四國島的高松,並非羽柴秀吉水淹的備中高松城),只有20多公里!在香川縣,有特級歷史遺跡國分寺跡,而在高松城南,則有著名的旅遊勝地,栗林公園。對了,戰國時代著名的鹽(其實漢字里沒有那個日文原字)飽水軍的根據地也在岐這里啦!

高知縣是戰國時代土佐長宗我部氏(也有翻譯成長曾我部)的老家了,那時土佐豪族林立,本山、安藝、長宗我部、中村、一條等家互有爭斗,直到後來被稱為「土佐の出來人」(土佐的能人)長宗我部元親繼任家督,開始統一了土佐,繼而開始統一四國,後來豐臣秀吉得到天下,長宗我部元親也降伏於秀吉,關原之戰,長宗我部盛親加入西軍,最後所屬的土佐領地被沒收,成為了浪人,在大坂之戰時,進入大坂城,最後在夏之陣英勇戰死,這些都是後話了。在土佐,有高知城跡可以參觀,在土佐西南,穿過四萬十山地,也可以到入野松原去看看,聽說很不錯的!

九州

在古代日本人稱九州為築紫島(つくししま)。古代該島可以分為9個令制國,而這也是其名字的由來;這些國是:築前國(在現今的福岡縣西北部和中部)、築後國(在現今的福岡縣南部)、肥前國(在現今的佐賀縣及長崎縣)、肥後國(在現今的熊本縣)、豐前國(在現今的福岡縣東部及大分縣西北部)、豐後國(在現今的大分縣)、日向國(在現今的宮崎縣)、大隅國(在現今的鹿兒島縣東部)、薩摩國(在現今的鹿兒島縣西部)、1871年明治天皇實施廢藩置縣,廢除了這些舊行政區劃,並改設縣。

(10)為什麼叫日本半島擴展閱讀:

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他7200多個小島嶼組成,因此也被稱為「千島之國」。日本陸地面積約37.79萬平方公里。日本東部和南部為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漁場之一——北海道漁場,其成因是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9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3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6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0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6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1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6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6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63